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_罗瑞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厦漳泉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厦漳泉经济发展状况 厦漳泉三地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均保持较高速度的 增长。2000 年到 2011 年,厦门的 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 15.8%,高于福建省年均增长速度 15%,而泉州为 13.6%,漳 州为 12.6%。厦漳泉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三市中,泉州经济 实力最强,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270.8 亿元,占三地 总值的 49.8%。其次是厦门,为 2535.8 亿元,漳州居于落后, 为 1768.2 亿元。厦漳泉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重 要增长极。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从 2000 年的 2024.2 亿元 上升到 2011 年的 4304 亿元,2000 年以来占福建省总产值 的比重最低达到 47.7%(2010 年),最高达到 56.6%(2003 年)。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与福建省的变化态 势比较一致,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显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三 地的增长速度与福建省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值均达到 0.74 以上,因而厦漳泉是拉动和影响福建省经济的重要区域。 (二)厦漳泉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厦漳泉产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梯度性。厦门作为经
的吸附力,使得漳州发展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外来的产业转移和布局。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厦 漳泉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
(三)厦门、泉州没有发挥应有的中心城市作用 中心城市是优势集聚并具有强大吸引力、拉动力、辐射 力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中 心城市竞争力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充分条 件。厦门和泉州作为省域的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 在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厦门经济发展迅速,制造工 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实力较强,外资经济举足轻重。泉州借助 其工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创业环境较为优越。但两中心 城市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带动作用不明 显,在区域内并没有产生较强的扩散效应。 首先,厦泉漳发展一度各自为营,厦门、泉州两市对区 域产业协调的拉动作用不明显。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 的影响,三市对区域发展的竞争态势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必要的分工协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 的生产要素布局和规划产业发展,使得城镇规模偏小、协作 关系较弱、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关联效应没得到应有的 发挥。同时,城市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使闽南金三角在一定 程度上陷入资源分割和重复建设的怪圈[2]。厦门和泉州的优 势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流动受阻,没有得到 合理配置,不利于厦漳泉优势互补、错位和协调发展。 其次,厦门泉州两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能力 较弱。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其城市规模大小 的制约。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凝聚与辐射能力、辐射范 围、影响强度相当程度上与城市本身的规模成正比。厦门行 政区域面积小,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 1.3%,而泉州市区面积 也不大,为 48.85 平方公里。厦门和泉州市区城市规模小在 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两个城市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指 挥中心、服务与管理中心、调节中枢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的 作用。中心城市要在对外竞争中获得发展空间,中心城市国 际化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现在厦门、泉州两市 经济实力在国内很强,但与国际性大都市相比,仍存在很大 的差距。 (四)区域内产业协作的协调机制亟待建立 科学且可行的产业合作规划需要相应的协调机制的配 套实施,才能有效引导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协调机 制是厦漳泉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今年各项 有关产业的专项规划陆续出台,厦漳泉产业定位、融合、布 局和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规划指导,并进入了具体实 施阶段。但是在协调机制如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激励和监 督管理机制方面还欠缺有效措施。 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是否有效影响着政府间合作效率 的高低。通过建立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对做出利益让 步的地方政府给予补偿,能做到利益调节的最大均衡。激励 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也对规划的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虽然目前建立了厦漳泉三市磋商机制和同城化工作联
济特区,服务业发展较好,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厦门 经济的核心。泉州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发展以轻型工业为主 体,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产业集群明显,港口商贸发展繁荣。 漳州农业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较为优越,虽工业比重最大, 但农业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水平及效益比厦 门和泉州低(详见表 1)。
表 1 2008- 2011 年厦漳泉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情况 单 位 :%
7
JINGJI 经济 SHI 视 JIAO 角 2012 年第 6 期
区域经济
席会议制度,但政府间许多共识的达成是依靠领导人作出 的承诺来保障的,缺少法律效力和制度保障。目前还没有文 件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法律保障有明确规定,监 督管理职能存在缺失,规划实施缺少制约和监督力量。
三、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厦漳泉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在 区域内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形成具有较高开 放度、集中度和较强承接能力的产业链及产业网络体系。 厦门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发 展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和总部经济, 应推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源高消耗型产业向漳州和泉州转 移,努力维护厦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厦门为核心整合 厦漳泉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共兴共荣;充分发挥厦门 人才、资金、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 势,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泉州在工业基础、资本实力、侨胞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 优势。现阶段须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加快制造业优化 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发展、产品 向高附加值延伸,不断获得竞争优势;梳理和整合产业链和 产业集群,如促进与漳州食品加工产业链的整合,谋求占领 产业链的中高端,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金融服务业 的规范合理发展和创新改革,充分发挥泉州的资金优势,营 造更加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 漳州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应提升 现代农业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的规模化、高科技化,延 长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发挥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在工业的发 展方面,一方面完善中小城镇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城镇承 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优化产业成长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 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加强对台产业合作,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构建和谐 区域关系 利益关系是政府之间合作与协调的核心问题,区域经 济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次级城市利益为条件,而应寻求长期 中共同利益的帕累托最优。协调机制的确立需要地方政府 达成共识,明确产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围绕发展目标设 置相应的社会组织结构,明确成员的地位及相互作用,并通 过法律、政策等方式以约束和规范成员的行为。建立合理公 正的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应该坚持公平竞争、机会均等、 利益兼顾、适度补偿的基本原则。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 定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成立强有力的实施机 构和组织,形成完善统一的区域协调关系。产业利益补偿机 制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实现,其主要手段有 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 (三)保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区域性一体化 市场体系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巩固区域分工机制,保障经济
数据来源: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 2008- 2011 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 1 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方面,泉州、厦门在第一 产业上的比重远低于漳州,但第二产业的比重都高于漳州, 且在产业技术层次上无论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比漳州 高。第一产业是漳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在不断下 降,但仍占 16.7%。第二产业对漳州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发 挥着拉动作用,并在长期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泉州的第二 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厦门,最后是漳州。厦门的第三产业 比重最大,为三市最高,且高于全省水平。厦门第三产业一 度具有较强的发展劲头,第三产业优势凸显,但其支柱产业 还未成形,还不能替代传统工业的地位。从第三产业比重来 看,厦门的产业结构发展要优于泉州,泉州优于漳州。
区域经济
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罗瑞雪 1 叶 爽 2
(1.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2. 福建建材工业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厦漳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漳泉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厦漳泉 三市各自为营的局面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在同城化的背景下加强产业结构协调利于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区域产业的整 体竞争力。本文从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地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 问题的对策建议。
6
JINGJI 经济 SHI 视 JIAO 角 2012 年第 6 期
区域经济
wenku.baidu.com
从厦漳泉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分析,泉州第二产 业比重持续上升,到 2011 年比重达到 62.5%,厦门和漳州第 二产业比重近年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且占比较大,分别 为 51.4%和 48.5%。其中厦门的产业结构在 2008 年和 2009 年出现了“三二一”结构,改变了以往“二三一”的结构,这与 金融危机对厦门制造业的影响有密切联系,但随着制造业 的复苏又回归到原来的趋势,而泉州和漳州一直保持着以 第二产业为主的结构。泉州第三产业在不断下降,而漳州在 2010 年前比重在上升,2011 年出现回落。综上可见,厦漳泉 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存在较为明显 的梯度差距,三地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二、厦漳泉产业结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厦漳泉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泉州和厦门要优于漳州。其中 泉州的经济发展规模最大;厦门限于土地面积和经济腹地 小,经济规模约为泉州的 60%;漳州发展偏慢,经济规模仅 约为泉州的 40%。从 2011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厦门 为 70734 元,泉州为 52245 元,而漳州仅为 36896 元,远低 于厦门和泉州。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会导致地方保护倾 向较大,利益分配难以协调的情况出现,不利于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发展。 (二)缺乏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 首先,从垂直产业层面来看,厦漳泉区域产业链缺乏梳 理和整合,对产业链认识不足,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 方政府往往对集群机制没有认识,有些地方甚至陷入盲目 搞开发区的误区。许多地区缺乏分工协作的眼光,只是从各 自的需要和利益出发,盲目追求“小而全”和“满天星”的企 业群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导致区域间结构的 趋同和重复分散的低水平开发项目,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分 散了整体竞争力[1]。 其次,从产业水平层面来看,厦漳泉产业联系较弱,没 有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农村地 区、落后地区与大城市的产业联系不强。中小城镇多正处于 城镇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特色表现尚不明显,不能发挥其 在区域产业链中应有的中介作用。 目前,厦门泉州的制造业主导产业在地区内部的产业 集中度较高。厦门的主导产业电子、机械、化工具备较强的 集群、协作和配套能力。多数产业链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 一体,上下游关联较强。另外,厦门和其周边城市在发展上 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的联系较松散。泉州的产业集群现象明 显,主要形成了鞋业、服装、石油化工、纺织、建材等产业集 群。泉州市的产业集群基本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出 口依赖性强,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致使与周围其他 地区的经济联系不强。而漳州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但现代农 业水平不高,工业产品生产的上下游配套能力较差,工业产 业链没有形成,工业效益也有待提高。漳州城镇特色不突 出,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承接能力差,产业链和产业 集群尚未形成。加上厦门泉州对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有较大
关键词: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 中图分类号:F59 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06-03
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是福 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地 位。厦漳泉三地在地理区位上相邻,但长期各自为营,产业 关联不密切,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区域经济一体 化为三市的互利共赢及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路 径。为此,福建省提出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2011 年 8 月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 的工作方案》,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 的正式签订,厦漳泉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 构协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厦漳泉产业结构的 协调和合作成为同城化的重大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