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它相信什么?自强、自 立
wenku.baidu.com

第二节 高尔基
• 一、生平与创作
• 早期创作(1892——1900)。包括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类作 品 • 第二个时期(1900——1907)。作品有散文诗《海燕》 (1901)、剧本《小市民》(1901)和《底层》(1902)、长 篇小说《母亲》(1906)等。 • 第三个时期(1906——1913),开始写自传体三部曲。1913年写 《童年》,1914年他回到俄国以后写第二部《在人间》,在 1922年,写第三部《我的大学》。 • 第四个时期 : ( 1917——1936 )。回忆录《列宁》,中篇小说 《福 玛 · 高 尔杰耶夫 》( 1899 ) ,《阿尔达莫诺夫 家的事业 》 (1925)《克里姆· 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
• • • •
二、分析《母亲》 巴威尔形象——成长故事
第一阶段,初步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工人小组。 第二阶段,利用“沼地戈比事件”,发动经济斗 争,反映了巴威尔作为工运领导者的不成熟。 • 第三阶段,组织“五一游行”,发动政治斗争, 反映了巴威尔作为工运领导者的成熟。“ • 第四阶段,在“法庭斗争”中,反映了他作为党 和阶级的代言人的特质。 • 这是第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形象。反映俄国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过程。
• 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 塑造了一个被革命唤 醒的传奇式的人民英 雄的典型恰巴耶夫。
• 以国内战争为题材, 描写了历尽千辛万苦, 经过革命熔炉锻炼的 人民群众成为坚不可 摧的“铁中的洪流”。 • 郭如鹤
• 以国内战争为题材, 深刻地表现了在战争 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 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 改造的主题。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1969)以描写女性 为中心,在充满悲剧 的气氛中,讴歌了为 国捐躯的女战士丽达、 冉尼亚、丽莎、索尼 亚和嘉里亚的英雄主 义精神,描写了他们 的内心世界的美和在 道德上所经受的严峻 考验。
• 他们热爱生活,更 热爱祖国,英勇奋 斗又不乏人性美
• 不仅描写对生命存在的渴求,而且揭示了生命存 在的价值意义。
•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于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 1958年,因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 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 小说以十月革命前20年至革命后10年的重大事件为背景, 表达了反对革命暴力,保护知识分子的个性完美、自由和 尊严的主题。描写了主人公由参加革命到对革命不满的过 程,在反映革命年代一些失误问题上,倾向于否定一代俄 国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 • 小说发表后被西方所利用,成了借以攻击、诽谤社会主义 制度“不人道”、“知识分子不接受十月革命”的口实。 • 苏联作出了强烈反映,作者和小说受到严厉的批判。帕斯 捷尔纳克写公开信作了检讨,并拒绝接受诺贝尔奖金。
• 第二阶段:30年代初至1954年苏联的文学
• • • •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1928——1940),
阿· 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1922——1941) 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 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 (1941——1945)

反映十月革命和国 内战争的史诗性作 品,小说通过卡嘉、 达莎、罗欣和捷列 金四个迷途知返的 知识分子在革命和 战争中的命运,深 刻地反映了旧俄国 知识分子走向革命 道路的复杂与艰难。

卫战题材变化
• 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从战争给普通人带来了 巨大灾难这一角度重新阐释了战争,体现了关于 战争与人的命运的新思考,引发了苏联卫战题材 的战争文学的巨大变化。 • “战壕真实派”文学直面战壕的真实,强调描写 战争的真实性,渲染战争的残酷,特别关注普通 的战士在战火纷飞背景下战壕中的感受,有时描 写主人公的求生本能,有“非英雄化”倾向。 • “新战壕真实派”不仅仅描写人们对生命存在的 渴求,而且揭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作品描 写了他们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英勇奋斗又不 乏人性美的性格特征。
• 第三阶段:50年代初以后的文学(续) • “战壕真实派”文学 :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 (1959)等 • 6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反对两个极端”。 • “新战壕真实派”: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 静悄悄 》(1969) • 德德题材:有特里丰诺夫的中篇小说《滨河街公 寓》(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长篇小说《鱼王》 (1976)。拉斯普京的小说《活着,可要记住》 (1974)。
• • • • • • • •
第三阶段:50年代初以后的文学 50年代“写真实”、“积极干预生活”
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1954——1956) 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1956) 索尔仁尼琴的《伊凡· 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 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焦尔金游地府》(1963) 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 回归文学:阿赫玛托娃、左琴科、叶赛宁等人的 作 品重新得以出版
第九章 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无产阶级文学概述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1917年到30年代初的文学 马雅可夫斯基长诗《好!》(1927)和 《列宁》(1924)等 ; 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1923); 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1923); 法捷耶夫的《毁灭》(1927)。
• 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 歌的奠基人,诗坛上 的革新者。其诗歌形 式独树一帜,以“阶 梯诗”领骚诗坛。长 诗《好!》(1927) 和《列宁》(1924) 等;还有讽刺诗《开 会迷》(1922)等。
• 小说塑造了自私、 保守、僵化的官 僚主义典型,反 映了“关心人”、 “爱护人”这一 主题,批判了所 谓斯大林时代的 “典型官僚主义” 与“冷酷严寒”, 引起了强烈的反 响,接着出现了 所谓的“解冻” 文学。 •
• 从战争给普通人 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一角度重新阐 释了战争,体现 了关于战争与人 的命运的新思考, 引发了苏联卫战 题材的战争文学 的巨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