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

合集下载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发达的古代农业》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发达的古代农业,欢迎大家阅读。

发达的古代农业必考知识点1、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会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历朝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①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②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③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④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教材解读: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方法指导:为了更好地把握本课,课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

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

历史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整理)

历史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整理)

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的农业生产的出现:①原始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②生活方式:为了寻找新的耕地,人们经常迁徒③时期:商周:青铜农具使用少,主要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西周: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影响:中国的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主要特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②生产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东汉:推广使用耦犁的方法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③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④耕作技术:春秋: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使用耕耙耱技术,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术⑤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⑥灌溉技术: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特点:①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②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③生产技术: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发展条件:①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影响小农经济不利条件:①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②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③封建政府的腐朽④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小农经济的地位:①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中国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的国家2.耕作方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出现了青铜农具,常用工具仍是木耒耜、石锄、石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犁的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犁壁(使铁犁可以朝一个方向翻土)汉朝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宋朝: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浙,江南出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3.灌溉技术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条件: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小农经济的利弊利: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或耕畜),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弊:需要承担沉重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遇灾荒和瘟疫,会陷于贫困或破产。

前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土地兼并与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斗争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2-1-1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表现: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始祖(采集经济→种植经济)3.意义✧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4.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度政策(土地私有、重农政策)✧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生产经验等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进步)2.我国农业出现的变化✧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4.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缴税✧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6.评价:积极方面:✧基本生产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中国一切文明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农民承受封建剥削,阶级矛盾年尖锐✧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内部分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蓄养业为辅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发达的古代农业》文字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发达的古代农业》文字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1. 农业起源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 农业起源的标志最早种植水稻和粟3. 原始农业特点.种植业:北粟南稻畜牧业:猪4. 农业经历的四个阶段刀耕火种、耜耕、商周时期,金石并用、铁犁牛耕5.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刀、石斧、石犁商周时期:青铜农具、耒耜、石锄、石犁6. 农业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7. 弄作物的种植最早:稻、粟西周时期,粟、稻、黍、稷、麦、桑、麻8. 刀耕火种农业的缺陷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9. 早期农业生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想定居。

中国农业领先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10. 传统农业发展的进程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西汉,(赵过)、(节省人力)东汉,珠江流域。

两汉时期,改进和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中国传统犁耕基本定型),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11. 汉朝铁犁牛耕的表现耦犁、犁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2.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13.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14. 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我们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江南,稻麦轮作(方式).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制15.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16.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17. 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作用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8. 耕作方式商周时期,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作19. 集体耕作的原因、作用、缺陷土地归国家所有;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有利于提高工效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20. 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本课是历史必修2经济史的第一课,主要讲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即农业的发展状况。

从原始社会的农业到明清农业发展的背景、表现等方面都作了粗略的介绍。

因此本课重点是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

同时,也讲述了我国古代耕作方式、方法的演变。

即教材讲述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小农经济的形成,即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从集体劳动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过程。

至于怎样变化?为什么会变化?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

教材介绍又极为简单。

一些关键性问题,如土地所有制的具体情况又没有具体交代。

因而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要想掌握重点理解好难点。

我们首先要抓住书本上的那一条主线即农业生产的发展。

也就是理解好: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发展的表现,发展的影响三要素。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从而学好本课知识。

1、对发展背景原因的分析,主要掌握:古代国家的建立和统一。

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改变农民积极性的提高,特别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

国家政策的稳定和采取重农的措施等。

2、发展表现的理解:农耕工具的不断改善农业动力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水利灌溉事业的不断发达。

古代耕作方式、方法的演变,小农经济的形成。

而耕作方式、方法的演变,小农经济的形成,还是本课的难点。

要理解好它就必须突破两点。

其一,小农经济的形成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表现,而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分水岭。

究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不断推广。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也就高了。

集体劳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旧的生产关系已远不能适应新生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表现: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始祖(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原始农业商、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生产工具石刀、石斧耒耜,石器骨器为主,少量青铜农具耕作技术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农作物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桑、麻3.意义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²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4.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垄作法都江堰郑国渠两汉耦犁耧车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曹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犁评筒车宋朝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度政策(土地私有、重农政策)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生产经验等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进步)2.我国农业出现的变化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4.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缴税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6.评价:积极方面:基本生产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²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中国一切文明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农民承受封建剥削,阶级矛盾年尖锐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内部分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蓄养业为辅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主干线索:1、生产方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锄耕(也叫耜耕)、青铜农具到封建社会的铁犁牛耕的演变;2、精耕细作的技术由春秋时期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3、小农经济艰难成长,始终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本”和传统的“以农立国”思想是传统农业思想。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精品学案笔记)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精品学案笔记)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 含义(同下):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稳定性、再生性)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贮备能力,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生产力)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自身动力)④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政府因素)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

不利因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土地兼并、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影响: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的积极性(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推动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动力;②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①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②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③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小农经济下,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恶化了【综合探究】1.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史料印证](1)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平衡。

第1、2单元答案

第1、2单元答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答案)考点分析一:耕作方式的演变(1)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冶铁技术出现②畜力资源使用③土地制度推动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汉代耦犁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曲辕犁走向成熟(3)封建土地私有制考点分析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大量出现②税制改革(初税亩)的推动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商鞅变法)的促进途径:变法(法律形式)(2)类型:①地主土地私有制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③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原因:土地私有引发的土地兼并政策:均田制;明代“鱼鳞图册”考点分析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注重精耕细作——分散性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③易于满足,缺乏创新,阻碍社会发展——落后性④负担沉重,抵抗灾害能力较弱——脆弱性(3)新情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考点分析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所有制结构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分散经营为主(5)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合作探究】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②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③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④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习题1】 B 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为皇家生产奢侈消费品,不投放市场。

【习题2】.A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

高中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发达的古代农业》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发达的古代农业难点知识点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解题关键:理解“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含义。

思路引领: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2、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解题关键:辩证分析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思路引领:分析垦荒的原因,然后由垦荒的原因和影响得出我们应该汲取的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

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链接考古遗址中反映的早期农业情况我国农业出现的时期,大约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其中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属于这个时期。

这些地方的农业都有明显的进步性。

位于河南新郑县西北7.5千米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镰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是进行谷物加工的工具。

这些工具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

裴李岗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数据为公元前5495~公元前5195年。

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南20千米的磁山遗址,发现的石器很多,共有三百多件,与农业有关的工具有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这个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文化层中发现了157个长方形灰坑,其中有62个发现有粮食堆积。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必背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必背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原始社会1.农作物:水稻、粟2.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3.耕作方法:刀耕火种4.土地的经营方式:集体耕作5.土地的所有制度:氏族公有6.人民生活:频繁迁徙(二)商周时期1.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青铜农具3.耕作方法:石器锄耕、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土地的经营方式:集体耕作5.土地的所有制度:井田制6.人民生活:走向定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精耕细作的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二)精耕细作的表现:1.生产工具的革新2.耕作技术的进步3.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4.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春秋战国(三)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1.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政府的扶持“重农抑商”。

(四)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精耕细作。

(五)小农经济的缺陷:1.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的小规模生产。

(分散性、保守性)2.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闭性)3.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脆弱性)4.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落后性)(六)小农经济的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小农经济虽然脆弱,但其再生性很强,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资料与注释

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资料与注释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资料与注释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管子•轻重戊》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形势解》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关于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韩非子•五蠹》关于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关于农作物种类: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尚书•盘庚》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

──《尚书•酒诰》食先黍稷而饭稻粱。

──《史记•礼》西汉的耧车:耧车,下种器也……耧种之制不一,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

今燕、赵、齐、鲁之间,多两脚耧,关以西有四角耧,但添一牛,功又速也。

夫耧,中土皆用之,他方或未经见,恐难成造。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臵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旁一人执耧,且行且播,种乃自下。

──…元‟王祯《农书》卷十二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的使用: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

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

木与金凡十有一事。

耕之土曰墢,墢犹块也。

起其墢者,镵也;覆其墢者,壁也。

草之生必布于墢,不覆之则无以绝其本根。

故镵引而居下,壁偃而居上。

镵表上利,壁形下圆。

负镵者曰底,底初实于镵中,工谓之鳖肉。

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梳理讲义笔记

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梳理讲义笔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3)培植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砍-烧-种-徙)。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2、商周时期(1)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随着松土工具的出现,中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

(2)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

(3)作物(西周):粟su、稻、黍shu、稷ji、麦、桑、麻(4)影响:①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生活方式)。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翻土作垄。

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2)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3形成,南方的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4、水利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特点:(1)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3、评价:积极: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提高生产积极性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提高耕作技术消极:A天灾人祸→脆弱性B一家一户→分散性C工具简陋→落后性D自给自足→封闭性四、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哪些主要变化?刀耕火种——“耜耕”或“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2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4、表现1冶金业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着名的瓷都3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着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2隋唐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宋元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地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2、手工业的外传1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1兴起于先秦时期①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着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②春秋战国: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①艰难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②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③发展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商业中心3隋唐商业的发展①原因: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②表现:邸店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宋元商业繁荣①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②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概况: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继承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①位置和时间: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政府监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③设市表现: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2宋朝时期①位置和时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②政府监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③设市表现: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着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北方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着名的商业中心.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繁荣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历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主要特点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2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1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2表现形式: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1土地制度: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表现形式:井田制3主要特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3、封建社会1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形成过程①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③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问题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②抑制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③后果: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二、“重农抑商”1、原因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历代表现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王贾皆其末也”.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2内容: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广州一处通商.3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1、原因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3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2、条件1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二、新航路的开辟1、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开辟了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的新航线.2、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3、达迦马到达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三、走向会合的世界1、地理大发现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2、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欧洲社会重大变革1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2价格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4、制度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1、兴起的条件1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荷兰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既有天然良港可以驾船出海,又有广阔的欧洲腹地作为依托2经济条件:资主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悠久的经商传统,手工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3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1581年.2、荷兰兴起的表现荷兰之最1欧洲最富庶的地区16C:海上贸易发达,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2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7C3“海上马车夫”17C: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3、殖民扩张1机构: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2表现:①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②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等地,建立东方殖民总部.③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4、结果:荷兰成为17世纪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二、“日不落帝国”1、条件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2经济优势: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3政治优势:17世纪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军事优势: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2、表现1殖民机构: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2殖民扩张:17世纪初,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3殖民战争:①1588年,英国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②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③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3、结果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三、世界市场的拓展1、原因: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从而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2、早期殖民扩张的途径:海外贸易、抢掠、欺诈3、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1被殖民国家灾难①美洲: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屠杀、奴役印第安人②非洲: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③亚洲:英国殖民者洗劫了当地国库2西欧国家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3世界市场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1、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社会稳定2资金:殖民掠夺、圈地运动获得巨额财富3市场: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4劳动力:圈地运动 ,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厂做工5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2、工业革命的时间1765年——1840年前后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3、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1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2主要发明①1785年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②1807年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火车试车成功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密切3完成1840年前后二、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方式:从工场到工厂,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3、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4、社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5、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6、对外: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7、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1经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市场和原料2政治: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3交通运输: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2、途径1政治: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经济: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3、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4、影响1主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2客观: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条件1、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2、制度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3、资金和原料:殖民地和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4、科学技术的进步: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二、标志和特点1、标志: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2、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技和生产的联系更加紧密。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奴隶社会:“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犁牛耕(4)汉朝以后主要的耕种方式:铁犁牛耕(5)耕种工具的发展:西汉:耦Ou犁[二牛三人、两牛一人]和犁壁;播种工具:耧lou车东汉:一牛挽犁唐朝: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6)耕种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垄作法西汉时: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7)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8)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9)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0)小家经济的组织形式,生产领域,生产目的,经营方式,分别是什么(11)小农经济形成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13)小农经济的地位:A、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14)小农经济的进步性:A、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B、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C、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

D、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15)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6)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巩固练习:(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奴隶社会:“石器锄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4)汉朝以后主要的耕种方式:铁犁牛耕
(5)耕种工具的发展:西汉:耦Ou犁[二牛三人、两牛一人]和犁壁;播种工具:耧lou车
东汉: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6)耕种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7)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方形成一年三
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8)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
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9)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10)小家经济的组织形式,生产领域,生产目的,经营方式,分别是什么?
(11)小农经济形成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13)小农经济的地位:A、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14)小农经济的进步性:A、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B、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C、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

D、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15)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6)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巩固练习: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

”其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青铜耕作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3)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请问这三种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消亡的时间分别是哪一年?()
A.1840 1949 1956
B.1912 1949 1978
C.1912 1952 1956
D.1840 1956 1978
(4)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

老刘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5)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生产领域,生产目的,经营方式,分别是什么?
组织形式:
生产领域: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