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首诗写得那叫一个妙啊!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来说说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他老人家啊,就在那庐山里头溜达,从横着的方向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呢,就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往远了瞧、往近了瞅、从高往下看、从低往上望,这庐山的模样啊,那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我想起有一次我去爬山,那山虽说没有庐山这么有名,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一开始在山脚下,我抬头看,觉得这山也不怎么高嘛。
可等我开始往上爬,越爬越觉得累,回头一看,哇塞,原来已经爬了这么高,山下的人和景都变得小小的。
再往上爬,到了半山腰,往远处眺望,看到的风景和在山脚下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等终于爬到了山顶,那视野就更开阔了,周围的山峰、远处的村庄、流淌的小溪,全都尽收眼底。
这不就跟苏轼说的一样嘛,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就是不同。
接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感慨啊,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这话说得太有哲理啦!咱们有时候看问题,不也是这样吗?就好比我那次爬山,在山里的时候,我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路,周围的树木啊石头啊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没法看到山的全貌。
只有等我下山了,站在远处回望,才能看清这座山的整体轮廓。
这整首诗啊,不仅仅是在写庐山,更是在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在译文方面,常见的是这样: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咱们来细细品味这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直白地描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不同形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很清晰地解释了为啥看不清庐山,因为身处其中呗。
题西林壁白话译文
《题西林壁》是宋朝苏轼的诗作。
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如下: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古诗《题西林壁》注释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注释赏析一、《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三、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四、词语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五、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分析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1、诗名:《题西林壁》2、作者:苏轼3、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诗句分析11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1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112 诗句分析1121 视角与形象描绘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不同的形态。
从横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险峻的山峰。
而且,无论从远处、近处、高处还是低处观察,庐山所展现出的景象都各不相同。
这两句揭示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它不仅仅是在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观,更是在暗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产生差异。
1122 哲理揭示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指出,人们之所以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全貌,就是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立场和经验的限制,从而无法全面、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和思考事物时,要有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
1123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富有韵味。
通过对庐山形象的生动描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在表现手法上,以景寓理,将庐山的景色与人生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受到启发和教育。
1124 文化价值《题西林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苏轼的《题西林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翻译以及赏析这首诗家喻户晓,诗中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助景物告诉人们一则哲理,就是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下面是关于苏轼的《》翻译以及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西林壁苏轼的古诗
西林壁苏轼的古诗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一、作品原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白话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三、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四、作品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五、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儿唐诗《题西林壁》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题西林壁》原文|译文|鉴赏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下面一起欣赏一下庐山的千年风光吧!幼儿唐诗《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题西林壁原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 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 《望庐山瀑布 》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 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 具体景特, 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 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 的思考和领悟。
《题西林壁》原文注释及简析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
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
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
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在古代有许多诗人都曾以山水为题作下了很多诗。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并请你来说一说,你看到的图片会想起哪一首诗呢?
图1:(配乐)《望庐山瀑布》
图2:(配乐)《望天门山》
2、同学们的朗诵呀与诗中描写的景色一样美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风景的古诗。
这首诗是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经过庐山时所写下的。
诗的名字叫作——《题西林壁》(ppt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了解诗人
1、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诗的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2、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游记诗之一,同时所写的游庐山诗还有7首,《题西林壁》是他所写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他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诗。
四、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赶快来读一读,听清老师的要求,自由读故事、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开始!(师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
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
(PPT 出示节奏)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
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五、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
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六、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
缘:因为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七、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
八、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 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九、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⑴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⑵分组竞赛背诵。
⑶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⑸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⑴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各”不要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⑵学生练习默写。
⑶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⑷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十、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⑴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⑵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⑶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
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一、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