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章意境。

3、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意境。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过程:一、导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穿越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去欣赏被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誉为“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这一陶渊明的代表作,让我们一起追随前人的脚步,去认识一下陶渊明,去领悟一下他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吧。

二、作者简介实际上,说起陶渊明,首先我们马上会会脱口而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济济于富贵”……但我们也要知道他还写过这样的句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立志“大济于苍生”……这是两种陶渊明,一种是“仕”的陶渊明,一种是“隐”的陶渊明。

“仕”的陶渊明大概是这个样子PPT,“隐”的陶渊明大概就是这个样子PPT,悠然的望着南山呢?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在《归去来兮辞》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的他“仕”的一面,还是“隐”的一面呢?在“仕”与“隐”之间,陶渊明是否做了一个非常清晰明了、毫不犹豫的选择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

“仕”的理由,“隐”的思考(死亡)学完本文之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一问题?三、解题俗话说“看人先看了,读文先读题”,题目意思?猜读法:归因、归况、归感?四、诵读诗歌1、配乐,学生代表朗读。

2、学生自由的诵读。

五、文本研读1、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

(板书:归去之因)2、归去之后的生活怎样呢?从2、3段来看,用一个字,概括一下:闲/乐。

(板书:归去之况:乐)3、归去之后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呢?内容在第四段。

“感悟”(板书:归去之悟——乐天知命)六、体会意境、小组合作1、从2段或3段任选一句诗或几句诗,将诗句的内容设想成一幅图画,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画面,展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情趣。

2、有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句子,然后进行描述。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真貌。

3、探索到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真谛。

重难点:探索到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真谛。

一、导入同学们,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来形容陶渊明,“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晋宋乱世,这衔着美玉的灵凤最终栖身何处了呢?江西九江庐山的山水田园间。

陶渊明归隐后写出了很多著名的诗篇,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归去来兮辞》。

欧阳修盛赞:“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归去来兮辞,去探索陶渊明隐逸生活的真貌与真谛。

一起读课文,(一生领读)提前嘱咐好课代表领读事宜。

二、课文主体内容分析。

作为告别官场隐居田园的宣言书,《归》为我们解密了陶渊明隐居后的真实生活和感悟。

陶先生隐居后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隐逸真貌概括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相关句子,把它画出来,一会找同学起来读。

(学生读,老师概括)1、自斟自饮2、眄庭怡颜3、倚窗寄傲4、园中散步5、策杖流憩6、矫首遐观7、抚松盘桓 8、闲话家常 9、弹琴读书10、寻访山水 11、植杖耘耔12、东皋舒啸13、清流赋诗我们如果过上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也可以成为“隐逸之帝”或“隐逸之后”什么的?故事导入:(从前,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小和尚发现凡是有人来请教祖师解惑,祖师每次都是举起大拇指在人面前晃晃,然后来请教的人都恍然大悟,但小和尚不懂为什么。

有次,祖师外出讲学,有位失意的人来向祖师请教,打听到祖师不在,就作罢。

小和尚喊住他,告诉他他也可以帮他解惑。

小和尚学着像祖师在那人面前举起大拇指的样子晃晃。

那人也像之前的人一下就懂了。

小和尚觉得疑惑。

祖师回来小和尚把事情告诉祖师。

祖师问小和尚他怎么做的,问他明不明白,小和尚摇头,祖师拿起刀,割掉小和尚的大拇指,小和尚一痛,明白了。

)你们明白了吗?只学皮毛,不学内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有两个成语说的就是这类隐士:终南捷径弹冠相庆隐居是为了求名求官(PPT展示)。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前准备】:请同学们拿出课本、笔记本、古代汉语词典等学习用品,准备上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背诵课文第一段及第二段重点语句!【知识回顾】:名句填写•(1),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

•(3)问征夫以前路,。

•(4),鸟倦飞而知还。

【导入】同学们,经过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又一次回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摆脱束缚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欢,下面,请我们继续随着作者的笔端,继续了解陶渊明的田园情结。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四段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2、背诵并默写部分句子。

【学习指导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注意易错字音、断句等,并标出易读错字词!•3分钟后检测,看哪位同学朗读的准确、流畅!【朗读比赛】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发现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断句等问题,等朗读结束后及时更正!【教师指点】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

“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学习指导二】: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词典等,疏通文意,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4分钟后检测,看哪个小组理解的更为准确、翻译的更为流畅。

温馨提示:请大家关注课文上下文的联系!【学生】1、学生独立学习,疏通课文第三、四段课文的文意标注出存在的疑难点。

2、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交流碰撞,最大程度解决自主学习所遗留疑难问题。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
3.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文翻译、分析文章结构、撰写心得体会等,巩固课堂所学。
4.情感教育:强调陶渊明归隐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文翻译:请学生将《归去来兮辞》全文进行翻译,特别是重点句子、段落,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6.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文翻译、分析文章结构、撰写心得体会等,巩固课堂所学。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渊明的思想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评价反馈,促进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及时的反馈。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你认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有何意义?
2.各小组代表发言: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本课文的见解。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填空题: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2.翻译题: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分析题: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主题思想、作者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知识点。
2.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上课伊始,我将以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为背景,讲述他辞官归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陶渊明人格魅力的思考。同时,通过对比陶渊明与其他古代文人的不同命运,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是动态过程,是生成的课堂!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一、导入:提起陶渊明,我记起了近代文学家、史学家刘大白先生的一段话:他不是英雄,也不是豪杰,他不是圣人,也不是贤者,他不是高人,也不是名士……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英雄豪杰已湮没在历史长河,而那些所谓的高人名士也往往是昙花一现,我们内心敬仰的圣人贤者有距离我们太遥远,只有陶渊明,他站在那里,面容清晰,姿态鲜活,好像我们的老朋友一般,让我们既心生仰慕,又倍感亲切。

那么他的魅力在哪里呢?大家回想初中所学内容,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兮辞》,看能不能从中收获一种新的认识,对他有一种新的理解。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学习目标:品读赏析语言,体悟作者情感问题引导:回顾序文,找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学生回答……小结:原文说“因事顺心”,辞官符合了他的心愿。

设想如果有什么事满足了你的心愿,你的心情如何。

——喜、乐三、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喜悦之情,体会内心之乐(齐读)2、个性朗读引导:大家读得很有节奏感,但情感还不够充沛,有感情的朗读不能仅是笼统的说说,那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朗读体会(读出其中味)四、再读文本,看看作者的内心之乐具体体现在哪些内容上。

引导:譬如第一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是写作者回家路上,可以概括为“归乡之乐”。

如果以这种方式来命名的话,你能否概括出下文还有那些乐事。

板书:归田——乐(归乡之乐、田园之乐、闲居之乐、劳作之乐、山水之乐)五、品读语言,从每段中中勾画出最能体现作者“内心之乐“的句子加以赏析引导:如何赏析语言,初中了解过,不系统,老师提供一些赏析角度,举例分析。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是动态过程,是生成的课堂!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一、导入:提起陶渊明,我记起了近代文学家、史学家刘大白先生的一段话:他不是英雄,也不是豪杰,他不是圣人,也不是贤者,他不是高人,也不是名士……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英雄豪杰已湮没在历史长河,而那些所谓的高人名士也往往是昙花一现,我们内心敬仰的圣人贤者有距离我们太遥远,只有陶渊明,他站在那里,面容清晰,姿态鲜活,好像我们的老朋友一般,让我们既心生仰慕,又倍感亲切。

那么他的魅力在哪里呢?大家回想初中所学内容,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兮辞》,看能不能从中收获一种新的认识,对他有一种新的理解。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学习目标:品读赏析语言,体悟作者情感问题引导:回顾序文,找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学生回答……小结:原文说“因事顺心”,辞官符合了他的心愿。

设想如果有什么事满足了你的心愿,你的心情如何。

——喜、乐三、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喜悦之情,体会内心之乐(齐读)2、个性朗读引导:大家读得很有节奏感,但情感还不够充沛,有感情的朗读不能仅是笼统的说说,那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朗读体会(读出其中味)四、再读文本,看看作者的内心之乐具体体现在哪些内容上。

引导:譬如第一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是写作者回家路上,可以概括为“归乡之乐”。

如果以这种方式来命名的话,你能否概括出下文还有那些乐事。

板书:归田——乐(归乡之乐、田园之乐、闲居之乐、劳作之乐、山水之乐)五、品读语言,从每段中中勾画出最能体现作者“内心之乐“的句子加以赏析引导:如何赏析语言,初中了解过,不系统,老师提供一些赏析角度,举例分析。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作者“质性自然”的本性,同时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八、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相互交流疏通字词,并翻译课文,老师补充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参考译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四、老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
1听语顿处,划分节拍;
2注意倾听语气语调的升降,并标注出来;
3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4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自由的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精选全文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精选全文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3.指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人格操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对他同黑暗的社会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给予肯定。理解并评价作者的“隐居”思想,这种思想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其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意由语言之路径进入文学之奥妙。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决字词疑难,归纳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辞”的文体特点,利用辞的体例特点朗读诗文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作者内在的情感,理解作者欢乐背后的复杂、矛盾心理。

提高研究文本、提炼归纳、诗文诵读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2、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取舍观、价值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欢乐背后的复杂、矛盾心理及探究其复杂、矛盾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个人展示**学生课前预习和准备(一)、翻译小序及正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序文及正文,有疑惑的圈画,课上交流释疑。

(二)、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__2、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3、将有事于西畴古义:______4、幼稚盈室古义:________5、尝从人事古义:________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 ________(三)、词类活用(1)携幼入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_______(4)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5)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___(6)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10)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有事于西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背诵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课堂教学导入:古代的文人学者包括诗人词人等,很多都当过官,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但是让他们流芳百世的却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官职,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文、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老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
1听语顿处,划分节拍;
2注意倾听语气语调的升降,并标注出来;
3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教学重点
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学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
二、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老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诗中,歌唱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酒》等诗组。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文、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由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开创的田园诗,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无一不表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三段押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
学生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回顾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将序分为“余家贫……故便求之。”和“及少日……乙巳岁十一月也。”两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翻译。老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同学分别指出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2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特殊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3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老师评价。
参考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1)词类活用:“生生”
(2)重点虚词:“求之靡途”,“四方之事”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3)古今异义词:风波、人事、寻、幼稚、慷慨。
(4)特殊句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遂见于小邑”(被动句)
(5)参考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文本写作的时间、背景,叙述了作者做官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三、文题解释:
1、归去来兮: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被称为“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就是《离骚》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因此本篇课文作为辞,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韵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