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研讨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五家站镇中心小学侯雪花
本课意图:以文化历史为背景,鸡兔同笼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法、吹哨法,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内容:教材104页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3.了解数学思考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4.了解一些中国历史文化,使学生体会中国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点:探讨假设法和吹哨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假设法和吹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感受数学文化。
1.谈话:唐代诗人孟浩然某次路过故人田庄,受到盛情之款待.浩然有诗传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转眼又到九月九,浩然如约再访.问曰:“贤弟又有何下酒之佳肴耶?”故人曰:“同笼之鸡兔也,仁兄欲品尝须解答一题.”浩然欣然应允.但闻题曰:鸡兔同笼乐陶陶,三十五头百只脚。
今日主人有雅兴,多少鸡兔把客考。
孟浩然遇到的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1.提问:从题目中你们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鸡和兔共35只,共有100只脚;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
我们來换一组数目小的试着解决一下: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你是根据哪个条件猜测的?
3.鸡兔同笼共8头,脚数可能有哪些?最多有几只脚?最少有几只脚?
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我们的猜测展现出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反馈。预设:
(1)假设。
A、假设全部都是鸡:8×2=16(只)26-16=10(只)10÷2=5(只)8-5=3(只)
B、假设全部都是兔:8×4=32(只)32-26=6(只)6÷2=3(只)8-3=5(只)
5.学生解释步骤。
6.沟通联系。
师:追问:假设全是鸡,算出来的为什么先是兔呢?
●假设全是鸡
①第一步“8×2=16”表示什么意思?相当于表格中的哪一列?
②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什么当什么来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
③师:假设全是鸡一共是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主要让学生说出每只鸡比兔少2条腿。)
●假设全是兔,让学生结合表格来解释。
诗人孟浩然是怎么解决友人的刁难的呢?浩然略思片刻,答曰:“假设笼中全是鸡,七十条腿算仔细. 如今腿少三十整,兔有十五必无疑?”故人心领神会,盛赞之,遂陪客人赏菊饮酒.其间,故人不甘示弱,也吟诗一首:“设若笼中皆为兔,头数乘四得腿数.多出实际四十只,鸡有二十应无误.”
7、学习吹哨法
你学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吗?让我们轻松一下,品味一下诗歌的意境。
听哨音,全体立正做好。那么笼中的鸡和兔是怎么反应的呢?(金鸡独立)
此时笼中的腿数有什么变化?再吹一声,发生什么现象?(兔子拜月)(鸡坐下了,剩下的都是兔)
小结:吹了两次用腿的总数两次减去头数,剩下两条腿都是兔子的,再除以2就是兔子只数。
三、应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般性。(孟浩然和友人诗酒助兴,我们也来一次探险之旅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只脚,鸡兔各多少只?
鸡兔同笼变式题(龟鹤同游)
有龟和鹤共40只,共有112条腿。龟和鹤各有几只?
2.小结并延伸:你觉得鸡兔同笼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它的魅力在哪里?
①如果把鸡兔同笼,改成了鸡鸭同笼,那你觉得魅力还大吗?为什么?
②鸡兔同笼的问题,就一定是2只脚和4只脚吗?还可以是多少只?
3.变式。
①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②信封里有2元和5元的钞票,共8张,34元。两种钞票各多少张?
③学校艺术团购买的演出服共90套,一共花了3300元,一件上衣40元,一条裤子25元。上衣有多少件?裤子有多少条?
追问:这里的“鸡”指什么?这里的“兔”指怎样的怪兔?能把题目改编成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么?
③自主选择一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四、总结:静静地思考,这节课给你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