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矩二次分配法详解

合集下载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弯矩二次分配法(Moment Distribution Method)是结构分析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适用于解决梁、桁架等结构的弯矩分配问题。

通过多次迭代计算,可以准确地求解结构的内力分布。

在Excel中,可以使用各种函数和公式来实现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数据表格,包括输入数据和计算结果。

输入数据通常包括结构的几何尺寸、材料性质、荷载大小和位置等。

计算结果包括节点的位移、弯矩和剪力等。

为了进行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的支座刚度矩阵。

支座刚度矩阵包括结构的刚度和弯矩分配系数。

可以使用Excel中的数组函数来计算支座刚度矩阵。

然后,根据结构的约束条件,可以得到初始的节点位移。

接下来,需要进行迭代计算,直至收敛。

在每一次迭代中,需要计算每个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和弯矩修正系数。

可以使用Excel中的循环函数和条件函数来实现这一步骤。

然后,根据弯矩分配系数和弯矩修正系数,可以计算每个节点的弯矩和剪力。

在完成迭代计算后,可以得到结构的最终结果,包括节点的位移、弯矩和剪力。

可以使用Excel中的图表功能来可视化结果,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近似方法,结果的精度受到迭代次数和初始条件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Excel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设置和调整,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通过在Excel中使用弯矩二次分配法,可以方便地进行结构的弯矩分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用,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

然而,对于复杂的结构和边界条件,可能需要借助更为专业的结构分析软件来进行分析和计算。

弯矩二次分配法(六层)

弯矩二次分配法(六层)

弯矩二次分配法(六层)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结构计算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计算出结构中各部分的弯矩值和相应的受力情况。

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简单、精度高、直观易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分析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步骤和实例应用。

一、基本原理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叠加各种荷载的分布形态,逐步计算出结构中各个部分的受力情况。

具体来说,我们通过将荷载分解为若干小块,逐步计算每一块对结构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叠加起来,最终得到整体的受力情况。

这种方法具有高精度、计算简单、可扩展性强等优点,通常被用于分析各种较为复杂的结构。

二、计算步骤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步骤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六层:1、确定结构模型和荷载模型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结构模型和荷载模型。

在确定结构模型时,应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外部荷载等因素;在确定荷载模型时,应考虑荷载的大小、作用点、分布形态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准确度决定了弯矩二次分配法的精度和可靠性。

2、绘制荷载图在确定好荷载模型后,我们需要将荷载分布情况用荷载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荷载图一般采用坐标轴表示,将X轴和Y轴分别表示荷载和受力的距离,通过指定不同的坐标值来表示荷载的大小和作用点。

3、计算受力分布坐标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荷载图和结构模型来计算出受力分布坐标,即测量出各个部位的受力位置和受力大小。

这一步骤需要注意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以确保后续的计算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

在测量出受力分布坐标后,我们需要根据受力分布的情况来计算初次的受力分布情况。

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各个部位的受力情况和相互之间的作用,以确定初次的受力分布。

在计算出初次的受力分布后,我们需要根据改变系经验公式来进行弯矩二次分配计算,用窗口法和直接交错法得到二次受力分布,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各个部分的弯矩值,从而为后续的结构分析提供参考。

6、计算最终反力分布通过计算得到二次受力分布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材料特性和式子进行最终的反力分布计算。

结构设计弯矩2次分配法计算

结构设计弯矩2次分配法计算

上柱
下柱 0.433
-24.59 -8.40 -0.37 -33.35
右梁 0.26 -13.35 -14.76 -4.91 -0.22 -33.24
0.215 68.95 -11.96 9.85 0.41 67.25
0.302
-16.79 0.00 0.57 -16.22
0.302
-16.79 -8.40 0.57 -24.62
0.362 18.48 -6.69 -5.03 2.89 9.65
0.362 18.48 -6.69 -5.03 4.46 11.21
0.362 18.48 -6.69 -5.03 4.15 10.90
0.425 18.48 -7.85 -5.95 3.78 8.46
0.469
-8.67 -2.95 4.84 -6.77
1.77 -1.91
-0.95
上柱
0.319
-5.89 0.00 2.55 -3.35
0.319
-5.89 -4.33 3.93 -6.30
0.319
-5.89 -2.95 3.65 -5.19
0.376
-6.95 -2.95 3.35 -6.55
D
左梁
下柱
上柱
0.531 18.48 -9.81 -7.38 5.48 6.77
-2.99 0.00 9.41 6.42
0.402 10.00 -4.02 -31.47 -2.41 -27.90 0.402 10.00 -4.02 -31.47 12.65 -12.84
0.299
-2.99 -1.75 10.38 5.64
0.402 10.00 -4.02 -31.47 13.95 -11.54

《弯矩二次分配法》课件

《弯矩二次分配法》课件

确定结构模型: 选择合适的结 构模型,如梁、
板、柱等
计算内力:根 据结构模型和 受力情况,计 算内力,如弯
矩、剪力等
确定分配系数: 根据结构模型 和内力分布情 况,确定分配
系数
计算分配弯矩: 根据分配系数 和内力,计算
分配弯矩
绘制分配弯矩 图:将分配弯 矩绘制成图, 以便于分析和
设计
桥梁结构分析:利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进行桥梁结构分析,提高计算精度
加强与建筑设 计院的合作, 推广弯矩二次 分配法在建筑 设计中的应用
开展弯矩二次 分配法在桥梁、 隧道等大型结 构工程中的应
用研究
推广弯矩二次 分配法在抗震 设计中的应用, 提高建筑物的
抗震性能
加强与高校、科 研机构的合作, 培养更多的弯矩 二次分配法专业 人才,提高市场
占有率
加强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弯矩二 次分配法的原理 和应用,提高理 论水平
桥梁设计优化:利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进行桥梁设计优化,提高桥梁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桥梁施工监控:利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进行桥梁施工监控,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桥梁健康监测:利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进行桥梁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修复桥梁缺陷,延 长桥梁使用寿命
结构设计:用 于计算结构构 件的弯矩和剪

抗震设计:用 于评估结构在 地震作用下的
进行传递
确定结构类型:确定结构 是静定结构还是超静定结 构
计算各杆件的内力:根据 结构类型,计算各杆件的 内力
确定各杆件的杆端弯矩: 根据内力,计算各杆件的 杆端弯矩
计算各杆件的杆端弯矩: 根据内力,计算各杆件的 杆端弯矩
计算各杆件的杆端弯矩: 根据内力,计算各杆件的 杆端弯矩
计算各杆件的杆端弯矩: 根据内力,计算各杆件的 杆端弯矩

弯矩二次分配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钢结构设计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节点处的位移来分配节点上的弯矩,以达到平衡整个结构的弯矩。

下面对弯矩二次分配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本概念1、刚度法刚度法是一种以刚度为基础的计算方法。

在此方法中,我们将受力结构看作由若干个刚度性能已知的元件构成的刚性系统,根据受力原理对每个元件计算弯矩以及位移,最终得到完整结构的弯矩和位移。

2、节点法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节点法计算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1、首先将结构分成若干截,根据节点的位移和角位移分别计算每截内部的弯矩;2、根据弯矩平衡条件,推断出每个截面的弯矩;3、通过利用每个截面上的弯矩平衡条件,把原来被认为是剪力作用的分量分离出来,并计算出其大小;4、根据剪力大小,重新计算每截的弯矩,并迭代计算至弯矩平衡条件满足为止。

1、假设结构内部没有产生任何形变,即所有截面处的弯矩相等;2、对于一个结构,它的初始刚度矩阵和转动角度矩阵分别为:K = [M] / δθ = [K]·[P]其中,[M]是结构的初始均布荷载矩阵,δ是结构的初始弯矩;[P]是节点位移矩阵,[K]是结构的初始刚度矩阵。

3、经过第一次迭代后,结构的弯矩为:M' = K'·δ'其中,δ'是第一次迭代后的位移矩阵,K'是经过调整后的刚度矩阵。

6、根据每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重新计算每截的弯矩;7、重复步骤4~6,直至迭代计算出的弯矩满足平衡条件;8、得到最终的弯矩分布图。

优点:1、计算结果精确,特别适用于刚梁、钢架等结构的计算;2、计算实现简单,易于应用于各种计算软件中;3、计算时间相对较短,计算效率高。

1、操作复杂,需要依次进行多个迭代计算;2、计算过程中需要多次使用刚度矩阵,可能会造成精度误差;3、计算结果不太适用于拉杆、压杆等主要受轴向载荷的结构计算。

《弯矩二次分配法》课件

《弯矩二次分配法》课件
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02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基本原 理
弯矩与应力的关系
弯矩是使梁产生弯曲变形的力 矩,与梁的截面和跨度等因素 有关。
应力是由于弯矩引起的梁截面 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与弯矩 的大小和梁的材料属性有关。
弯矩与应力的关系可以通过材 料力学中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和 剪切应力公式来描述。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步骤
03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实现过 程
建立模型
确定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
确定单元类型和节点
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结构的跨度 、高度、材料等参数,分为若干个 单元,确定节点位置和数量。
建立计算简图
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建立计算 简图,简化实际结构,便于计算分析 。
内存占用减少
优化算法以降低内存占用 ,使其在处理大规模问题 时更加高效。
精度控制
引入误差控制机制,确保 计算结果在可接受的精度 范围内。
应用范围拓展
多跨连续梁
将弯矩二次分配法应用于多跨连 续梁,解决复杂结构的内力分析
问题。
考虑剪切变形
在方法中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 以更精确地模拟实际结构的受力
情况。
06 结论与展望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总结
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有效的结构分 析方法,适用于求解连续梁和刚架结 构的弯矩分布情况。
弯矩二次分配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为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 依据和支持。
该方法基于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通 过迭代计算,对结构的弯矩进行二次 分配,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优化改进
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对计算方法进 行优化改进,提高计算精度和可靠 性。
04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应用实 例
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总结词

竖向荷载计算弯矩二次分配法实例

竖向荷载计算弯矩二次分配法实例

40.07 -19.34 -20.73
13.76
0.298 0.298 0.404 -83.85
24.99 24.99 33.87 -15.63
4.66 4.66 6.31 -0.51
0.15 0.15 0.21
29.8 29.8 -59.6
0.323 0.239 0.239 0.199
83.85
F ij
60
分 配
6
60 30 12 18
0 0
EI

BA (1 1.5)EI 0.4 递
1.5EI
M 66 48 48
0
BC (1 1.5)EI 0.6
66
48
A EI
B 2EI C
2m 2m
4m
二、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
1、分层法
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下的框架内力,其基本计算 单元是取每层框架梁连同上、下层框架柱来考虑 的,并假定柱远端为固定端的开口框架。
当建筑层数不多时,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 较为方便,所得结果与精确法比较,相差较 小,其计算精度能满足工程需要。
39 39
弯矩二次分配法 计算
66.364 27.832
38.832
【算例】 某三层三跨对称框架如图所示,各杆件的相对
线刚度示于图中。试用分层法计算框架内力,并作出弯
矩图。
8.92
16.18kN/m
20.63 27.91 -12.30
5.23 7.07 -0.76
0.32 0.44
26.18 26.18
0.425 0.314 0.261
48.54
-4.65
13.96
-24.59 -18.16 -15.10

弯矩二次分配

弯矩二次分配

只需讲颜色框内数据更改,自动生成数据
计 算 表
分配系数
固端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分配弯矩
7传递弯矩
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分配弯矩
6传递弯矩
2次分配
分配弯矩
5传递弯矩
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4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3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2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12次分配
最终弯矩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
法计算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柱弯矩。

竖向荷载计算(弯矩二次分配法)实例

竖向荷载计算(弯矩二次分配法)实例
03 在节点平衡条件中,考虑上下平衡,以更准确地 计算弯矩。
05
结论
竖向荷载计算的重要性
确保结构安全
竖向荷载计算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准确计 算竖向荷载对于保证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提高结构性能
合理的竖向荷载计算有助于优化结构设计,提高 结构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降低成本
竖向荷载计算的误差可能导致结构加固或重建, 准确计算可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限制条件
01
假定楼板为刚性,不考虑楼板的变形和位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仅适用于规则的结构,对于不规则的结构需要进行 特殊处理。
03
对于节点平衡条件,仅考虑节点左右两侧的平衡, 不考虑上下平衡。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优化建议
01 考虑楼板的变形和位移,采用有限元法或其他数 值方法进行计算。
02 对于不规则的结构,采用特殊处理方法,如引入 弹性支座或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局限性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耗费较多 时间和计算资源,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可能不适用。
弯矩二次分配法能够考虑各杆件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影响,计算结果相对准确,适用于多 种结构形式。
适用范围
弯矩二次分配法适用于梁、柱等杆系结构, 但对于板、壳等连续介质,需要采用其他方 法进行计算。
03
竖向荷载计算实例
实例一:简单框架结构
总结词
简单框架结构适用于跨度较小、层数较少的建筑,其竖向荷载计算相对简单。
详细描述
简单框架结构通常由梁和柱组成,竖向荷载通过梁传递至柱,再由柱传递至基 础。弯矩二次分配法在此类结构中应用广泛,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各构件的 弯矩值。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结构力学中常用的计算方法,用于计算超静定梁或桁架的内力和位移。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Excel中使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梁或桁架的几何参数和荷载条件。

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简支梁的内力和位移,其长度为L,截面形状为矩形,弹性模量为E,惯性矩为I,荷载为集中力P施加在距离左支点a处。

在Excel中,我们可以设置以下的参数:L,a,P,E,I。

可以将这些参数放在Excel的不同单元格中,并赋予相应的数值。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步骤。

1. 计算反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右支点的反力为RA = P * (L - a)/L,左支点的反力为RB = P * a/L。

2. 计算弯矩系数:对于简支梁,弯矩系数为1。

可以将这个系数设定为Excel中的一个单元格。

3. 计算初始剪力分布:根据几何约束和力的平衡条件,当x =0到a时,剪力为V1 = RB,当x = a到L时,剪力为V2 = -RA。

4. 计算初始弯矩分布:根据剪力的分布和弯矩的定义,可以求得初始弯矩分布为M0 = 0,M1 = V1 * x,M2 = RB * x - V2 *(x - a)。

5. 计算修正剪力分布:根据弯矩的修正条件,可以得到修正剪力分布为V'1 = V1 + (M0 - M1) / L,V'2 = V2 + (M0 - M2) / L。

6. 计算修正弯矩分布:根据修正剪力分布和弯矩的定义,可以求得修正弯矩分布为M'1 = M1 + V'1 * (x - a),M'2 = M2 + V'2 * (x - a)。

7. 计算位移:根据弯曲方程和边界条件,可以得到位移方程为y = (P * a * x * (L - x) * (L - 2a)) / (6 * E * I * L)。

通过将以上的计算公式应用到Excel中,我们可以得到弯矩分布、剪力分布和位移的数值结果。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步骤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步骤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步骤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常用于计算梁受力的方法。

它基于弹性理论,以两层计算来估算梁上的弯曲应力,具有比较精确的计算结果。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步骤。

1. 确定梁上的荷载和支座反力在进行弯矩二次分配计算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梁上的荷载和支座反力。

荷载涵盖集中荷载、均布荷载和分布荷载等多种类型。

支座反力是指支撑梁的支座所产生的反力。

这些参数都需要明确,才能进行后续的计算。

2. 拟设约束条件和位移函数其次,需要拟设约束条件和位移函数。

在计算弯矩时,梁的基本自由度是两个,即梁端的转角和弯曲变形。

因此,需要通过设定约束条件来限制这两个自由度。

同时,还需要拟设一些位移函数,来近似描述梁的实际弯曲变形。

3. 计算一次弯矩分布接下来,进行一次弯矩分布计算。

这一步的目的是计算出梁在受力时的一次弯曲变形。

该过程需要先求出梁上的切线角和弧长,进而推导出弯矩斜率。

最后,通过积分计算得到一次弯矩分布。

4. 计算反向弯矩分布在得到一次弯矩之后,需要计算反向弯矩。

该过程涉及到两个步骤。

首先,要将约束条件带入到反向弯矩分布的位移函数中,对其进行求导以求得反向弯矩的斜率。

其次,通过积分计算出反向弯矩的分布函数。

5. 计算二次弯矩分布利用一次弯矩和反向弯矩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二次弯矩的分布。

具体而言,二次弯矩的分布函数等于一次弯矩分布函数加上反向弯矩分布函数,再除以两次微分运算得到的分母项。

6. 计算合成弯矩分布最后,通过一次弯矩和二次弯矩的叠加,计算出梁上的合成弯矩分布。

该过程可以简化为一次弯矩加上一半的二次弯矩,来得到更加准确的计算结果。

总的来说,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步骤相对复杂,需要多次迭代计算。

但该方法计算结果相对精确,可以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次弯矩分配法

二次弯矩分配法
33.27 11 .01
0.303
33 .81 26.74
E
66.03 20.02
J
0.351
0.351
0.298
114 .04 33.98 9.32
0.232
114 .04 18 .63 16 .99
0.274
0.274
0.220
33.72 17 .67
传递 假定:远端固定进行 传递;右(左)梁分 配弯矩向左(右)梁 传递;上(下)柱分 配弯矩向下(上)柱 传递(传递系数均为 1/2);
0.290
23.39
0.230
0.234
33.72 18 .80
B
34 .21
G
18 .47
(4)弯矩分配与传递 第一次分配
上柱上柱
下柱
右梁
0.541
0.459
122 .05 56.02 14 .12
0.320
122 .05 28.24 28.01
0.377
33.72 17 .67
40.03 21.61
22.08 22 .01 11 .01 11 .70
H
0.379
43.22 20.02
0.300
0.321
114 .04 36 .61 9.88
0.246
114 .04 19 .76 18 .31
0.290
0.230
0.234
0.232
114 .04 18 .63 16 .99 1.33 113 .73
0.274
0.274
0.220
33.72 17 .67
1.26 50.13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
弯矩二次分配法是结构力学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可以用于求解梁的内力和位移等问题。

其计算要点如下:
1. 确定支座反力:首先需要确定梁的支座反力,可以通过平衡方程或其他方法求解。

2. 计算一次弯矩图:根据梁的受力情况,可以得到一次弯矩图,即在每个截面上的弯矩大小。

这一步需要根据梁的荷载和支座反力进行计算。

3. 计算刚度系数:在二次分配法中,需要计算梁在各个截面的刚度系数,即EI/L,其中E为弹性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L为梁的长度。

这一步需要对梁的截面尺寸进行测量,计算出截面惯性矩,并根据梁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计算。

4. 计算二次弯矩图:根据一次弯矩图和刚度系数,可以计算出二次弯矩图,即在每个截面上的弯矩增量。

这一步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计算,可以使用数值方法或手工计算。

5. 计算内力和位移:最后,根据二次弯矩图和支座反力,可以计算出梁的内力和位移等参数,从而获得梁的受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对结构力学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同时,由于梁的受力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进行逐段计算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弯矩二次分配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

梁端弯矩调幅
(1) 为何要进行调幅
框架构造梁端弯矩较大,配筋较多,因而不便施 工。而框架中允许梁端出现塑性铰。所以,在梁中可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一般是降低支座弯矩(梁端弯 矩),以减小支座处旳配筋。
(2) 怎样进行调幅 ① 根据工程经验,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可取
调幅系数:
钢筋混凝土装配式框架 钢筋混凝土现浇式框架
因为框架构造对称、荷载对称,故可取如下图(b)所示半边构造计算。 ① 梁旳线刚度
其他层柱:
梁、柱转动刚度及相对转动刚度见表3.3。
(2)计算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按下式计算:
(4)弯矩分配与传递
弯矩分配与传递如图所示。首先将各节点旳分配系数填在相 应方框内,将梁旳固端弯矩填写在框架横梁相应位置上,然后 将节点放松,把各节点不平衡弯矩“同步”进行分配。
二、弯矩二次分配法
对六层下列无侧移旳框架,此法较为以便。
详细计算环节:
(1)计算框架各杆旳线刚度及分配系数。 (2)计算框架各层梁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旳固端弯矩。 (3)计算框架各节点处旳不平衡弯矩,并将每一节点处旳不平
衡弯矩同步进行分配并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为1/2。 (4)进行两次分配后结束(仅传递一次,但分配两次) (5)将各杆端旳固端弯矩、第一。 这么,在支座出现塑性铰后来,不会造成跨中截面 承载力不足。一般,跨中弯矩可乘以1.1~1.2旳调 整系数(见下图)。
为了确保梁旳安全,跨中弯矩还必须满足下列条 件:
图 框架梁塑性调幅
M1' M1
M 2 ' M 2 M 0 ' M 0.5 (M1 M 2 )
二、弯矩二次分配法
对六层下列无侧移旳框架,此法较为以便。 基本假定:
① 框架梁、柱正交; ② 框架梁连续且贯穿整个楼层; ③ 不考虑轴向变形; ④ 框架侧移忽视不计。

弯矩二次分配法和力矩分配法的区别

弯矩二次分配法和力矩分配法的区别

弯矩二次分配法和力矩分配法都是用于分配梁上荷载引起的弯矩的方法,但它们在计算过程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区别。

弯矩二次分配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基于假设,在梁上的弯矩分布可以近似为一个抛物线形状。

根据这个假设,它将荷载作用在梁上的弯矩分配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按照线性分布,另一部分按照二次分布。

这种方法使用解析方法,需要使用高斯消元或其他数值方法求解方程组来确定未知系数。

计算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

弯矩二次分配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弯矩分布图,特别适用于具有不规则几何形状或变截面的梁。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基于简化的假设,将荷载作用在梁上的弯矩分配为一系列离散力矩。

这些力矩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布在梁的不同截面上,以近似表示实际弯矩分布。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直观,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

通过将荷载转化为一系列离散力矩,可以直接计算每个力矩对应的截面上的弯矩。

力矩分配法适用于简单几何形状和均匀截面的梁,但对于不规则几何形状和变截面的梁可能不够准确。

总的来说,弯矩二次分配法提供更准确的弯矩分布,适用于复杂几何形状和变截面的梁。

力矩分配法相对简单,适用于简单几何形状和均匀截面的梁。

选择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梁结构和分析要求。

弯矩二次分配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用于处理多成分系统优化问题的方法。

它结合了反比例定律、动态规划和解析几何学等多学科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多成分系统优化问题。

它为解决复杂的在线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优化的多成分系统组合成弯矩函数,然后借助反比例定律和动态规划,将多变量的优化问题转换为弯矩函数的极值问题。

弯矩函数在极值问题中,可以采用解析几何学方法来求得极值点,从而获得问题的最优解。

它还可以使用改进的动态规划方法,将极值问题转换为搜索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高维的优化问题。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应用很广泛,包括工业优化、金融优化、机器学习优化等方面。

它主要用于多成分系统的优化,比如交通系统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化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弯矩二次分配法可以采用反比例定律,将多变量问题转换为相关弯矩函数的极值问题,然后借助动态规划和解析几何学等技术来求解,从而获得问题的最优解。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定价的优化。

在定价优化中,有很多变量,如定价、促销时间、折扣等,它们之间是复杂的相互关系,由于其多变量性,单纯地采用传统的动态规划方法很难得到高效的最优解,而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弯矩二次分配法在多终端视频压缩技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多终端视频压缩技术涉及多终端网络和视频通道,多个终端网络之间的压缩参数有复杂的相互关系,由于其多变量性,单纯地采用传统的动态规划方法无法得到高效的最优解,而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实用的多成分系统优化方法,它结合了反比例定律、动态规划和解析几何学等多学科技术,在多成分系统优化问题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可以有效解决复杂的在线优化问题。

由于其多功能性,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优化、金融优化和机器学习优化等多个领域,为解决复杂优化问题提供了有用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节点不平衡M:第二次分配
六、各杆端固端M+分配M+传递M,即得各杆端M。
七、底层柱弯矩传递取1/2
八、弯矩图
一、计算固端弯矩
均布荷载
20
跨度
4.5
固端弯矩
33.75
二、计算分配系数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分配系数
0.00
0.23
0.77
1.00
0.43
0.00
0.13
0.43
1.00
0.77
0.00
0.23
1.00
梁柱线刚度
0
0.99
3.3
4.29
3.3
0
0.99
3.3
7.59
3.3
0
0.99
节点线刚度和
三、节点不平衡M进行第一次分配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分配系数
0
0.23
0.77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0
0.13
0.43
0.77
0
0.23
偏心矩
偏心矩
偏心矩
固端弯矩
-33.75
33.75
-33.75
33.75
第一次分配
7.76
25.99
0.00
0.00
0.00
-25.99
-7.76
分配系数
0.14
0.14
0.72
0.42
0.08
0.08
0.42
0.72
0.14
0.14
-33.75
33.75
-33.75
33.75
第一次分配
4.73
4.73
24.30
0.00
0.00
0.00
0.00
-24.30
-4.73
-4.73
四、所有杆端M向其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底层柱、各层梁均取1/2,其他各层柱改用1/3。)
4.29
节点线刚度和
节点线刚度和
节点线刚度和
6.99
分配系数
0.14
0.14
0.72
1.00
0.42
0.08
0.08
0.42
1.00
0.72
0.14
0.14
1.00
梁柱线刚度
0.99
1.00
5.00
6.99
5.00
0.99
1.00
5.00
11.99
5.00
0.99
1.00
6.99
节点线刚度和
节点线刚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