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发言稿范文
道德的本质发言稿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
那么,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呢?
道德的本质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自觉性和自愿性。
道德是人类内心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道德并非被外力强加于我们,而是我们主动选择去遵循的。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道德的标尺,它会指导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公平和正义。
道德是建立在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
我们在行为中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道德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第三,责任和义务。
道德意味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履行我们的社会角色和职责。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我们都应该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各自的领域内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
总结一下,道德的本质在于自觉性和自愿性、公平和正义以及责任和义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牢记这些道德原则,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
只有在道德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第一章 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一章 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本质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
(一)道:
1、万物之源:“有物天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 命之曰道”(管子)。
塑造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学校德育作用的集 中体现。“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应该是使学生成为 一个具有道德自住性的人”。
学校德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性道德人 格的形成与发展上。无论采用何种德育形式或者途 径,也无论是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激 发、道德行为的形成,学校德育的最终作用都应以 造就道德行为主体为标示。
2.学校德育应把实现个体的享用功能作为基本追求
二、学校德育的社会功能
• (一)学校德育的文化功能
• 1.学校德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 2.学校德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 (二)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
• 1.政治意识的传播与强化 • 2.政治行动的引导与培育 • 3.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 • 4.政治机构的再制与创新
(二)学校德育的内涵
所谓学校德育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 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品德并引 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构建 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通过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道德情感与态度、 道德动机与实践,以提高其人性境界、精神涵养与做 人品行的教育。
思考: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到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的影 响,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 快捷性对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我们应如何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道德 自律能力和对各种诱惑的免疫能力?这是我们学校和 社会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话题。
第一章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 鲁洁: 《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 1992年《教育研究》第8期 《试论德育功能观的转变》, 1993年《教育研究》第5 期 ((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 验))第2期 《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 1994年《教育研究》 第 6期
长江大学教科系
第一章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问题: 1.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概念与德育的本质 的关系怎样 2.德育有何功能 3.如何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长江大学教科系
长江大学教科系
长江大学教科系
第一节 德育的本质
一、德育的概念 (一)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解释 德:‚徝‛或‚惪‛ 。 ‚‘惪’,外得于人,内 得于己‛;( 《说文解字》) ‚内得于己,身心 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段玉 裁《说文解字注》) ‚德‛的依据是‚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德经》)
长江大学教科系
(二)德育功能观
德育功能观是指人们对德育功能的看法与观点。历
史上,出现了一系列德育功能观。 1.从德育社会性功能方面看: ①立国之本的德育功能观。 ②无功能的德育功能观。
③社会发展论的德育功能观。
④社会冲突论的德育功能观。
长江大学教科系
2.从德育个体性功能看: ①德育的引发功能观。 ②德育的塑造功能观。 ③德育的自我生成观。 ④德育功能的外部控制论。 ⑤德育功能的内外结合论。 3.辩证的德育功能观 德育与社会发展 德育与个体发展
长江大学教科系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包括三方面功能。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提升个体生存质量。 (1)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 德育对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起着主导作用。 (2)提高个体自我意识水平,增强个体自主能力。 (3)获得社会所赋予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特定任 务。
第一章 道德概述
道德是什么?
问题:人为什么需要—— 道德?
换一种提法:人是否能过一种没有道德 的生活?或者说,人是否在没有道德的 情况下能获得幸福生活?
31
[案例] 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
据湖北《 东楚晚报》2006-5-30报道,黄石理工学院40 名学生自发组织到浠水散花江边郊游时发生悲剧,两名大 学生坠江身亡。在两名大学生坠江约5分钟时间,有3名 同学见200米远的轮渡码头停着一艘船,急忙赶到船上 求助。“我们3个人跪在船上哀求,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下 水救人!哀求了半天,他们才给了几只救生圈。”一名学 生痛心地告诉记者,“紧急关头,如果船上水手能伸出援 手,也许悲剧可以避免。”
6 董 仲 舒
神启论
评价: 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外在的神、天等,看到了 道德起源的外在性和客观性。 把道德的起源看作是人自身之外的东西,是人 不能左右的东西,无疑会使人对道德现象和道 德规范产生敬畏感,容易树立起道德的权威性 和客观性。 把道德起源问题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必然,不仅 否定了人的道德自由,也会僵化对道德的理解, 导致道德宿命论。
14
动物本能论
• 又称为“自然起源论”和“自然本能论”,是 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 能。 • 他们将达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强移 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道 德的起源,根据某些动物的合群性便认为动物 也具有“社会本能”,而人类社会的道德不过 是动物的“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是动物的 合群性的复杂化。
27
三、道德是什么?
人生问题的核心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 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章就从理论 到实践阐述我们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思考:道德是什么?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体会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体会分享《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第一章,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修行的方向。
在阅读、研究和思考《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对第一章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现在将与您分享。
第一章开篇即道出了道德的根本:“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告诉人们,道德无法用言语准确地描述和表达,它超越了言辞和形式的界限。
真正的道德不在于纸面上的规定和法则,而是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它不能被言语所限定,只能通过实践和体悟来理解。
在这样的观点下,人们在道德修行中要追求“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无为的态度、柔和的力量,来影响和感化他人,而非通过强制和压迫。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常常陷入争斗和厮杀之中,但如果我们能够修炼出一颗宁静平和的心,以无为的态度面对外界的挑战和困难,就能够以柔克刚,化敌为友,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会成为我们吸引他人的力量。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道德修行中,不争论、不争夺是非常重要的。
过多的争斗和争夺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之中,使自己和他人陷入困境。
而只有放下争执和私欲,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事物,才能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内心自由和道德升华。
在我的感悟中,道德的核心在于忍让和宽容。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德大者,并不是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给他人或炫耀自己的道德成就,而是谦虚和宽容。
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行为,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困难,给予别人宽容和谅解,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大者。
通过与《道德经》的亲密接触和深入思考,我对第一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道德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规范和规则,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修行方向。
无为而无不为、不争夺、忍让和宽容,这些才是我们在道德修行中应该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正如老子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伦理学优秀PPT讲义
•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促使 职业道德得以产生和发展
• 三、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培养锻炼人的优秀的 道德品质推动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学研究的范围提出了 伦理研究的新课题促进了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对道德的作用
•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有条件 的
•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道德进步的冲突 • 一、科技发展对道德的作用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中
通过一定生产关系中介而实现的
• 二、科学技术发民对道德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有目 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 三、科学技术是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 中探索中积累的认识成果和智慧结晶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本质论
• 一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 •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体系特殊
本质 •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 系的性质
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 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三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 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 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 争
道 德 的 功 能 一、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
判断来实现的其目标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 觉性 二、调节功能:是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 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范、激 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
道 德 的 功 能 三、教育功能: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
一、道德的含义
2010级伦理学复习要点
导论1.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
2.一般说来,伦理学是以人类的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对道德现象的系统认识,体现的是对道德的思考。
3.道德现象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4.道德活动现象是人类生活中围绕善恶而进行的、可以用善恶观念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
5.道德意识现象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6.道德规范现象的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7.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8.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们都强调,“为学”主要是学习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
9.在西方,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把ethos的意义加以扩大和改造,构建了伦理学这门新的学科。
以上全部为“识记”。
第一章道德的本质1、道德的本质,即道德现象存在的根据,它决定着道德现象的存在和发展。
2、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3、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非强制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关系的。
4、道德规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政治规范、法律规范是制度化的规范,是经国家、政治团体或阶级以宪法、章程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志,是特殊的社会制度。
而道德规范则不同,它并没有被制度化,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第二、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法律规范既然是一种阶级意志的特性,就必然要以强制手段强迫人们执行。
道德规范的实施则不同,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现。
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2011)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导论1.道德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4)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道德的本质:(1)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一般社会意识形态,它跟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④道德又具有其相应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
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
(2)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其主要表现为:①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具有特殊的规范性:a.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b.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c.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内心自愿”时,才能加以遵守得到实施。
②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如何理解)。
a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b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
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知识点
第一章:道德导论1.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哪些?道德的功能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包括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
三者各不相同,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首先,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和精神力量。
再次,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首先从本质上看,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致的,两者都属于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为相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都体现相同的阶级意志和共同的历史使命。
其次从历史上看,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总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借助本阶级的法律来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
再次从见容上看,两者都是社会规范,都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
最后从作用上看,两都互相补充。
4.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是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一是致的。
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都是为了确立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但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道德主要是由社会舆论确定的,表现为一般社会意志,由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保证其存在和发生作用。
而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表现形式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精简版
思修第一章重点总结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1)理想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类型:从性质和层次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3)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4)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5)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2)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
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思修第二章重点总结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
2(掌握道德的本质。
3(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在探讨和解决的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解释。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
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是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即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第一篇职业道德
第一篇 职业道德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1.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动脉,识别社会发展方向,确定自身存在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包括:①道德的认识功能。
②道德的调节功能。
③道德的教育功能。
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道德的这种功能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它具体作用有: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
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③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职业道德是调整一定职业活动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其本质是:①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②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对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密切相关。
③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成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4.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具体有哪些? 我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①爱岗敬业:爱岗敬业,通俗地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它是人类社会所有职业道德的一条核心规范,它要求从业者既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又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爱岗敬业是职责,也是成才的内在要求。
②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价值观,它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
第1章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2.道德的起源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 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 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 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 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 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 的根源, 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 机械的理解。 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 济关系中找到根源, 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 根本原因之所在。 根本原因之所在。
4、动物本能论 、 自然起源论) (自然起源论)
以达尔文为代表 的进化论伦理学 认为, 认为,人类道德 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社会)本能, (社会)本能,道德不是人 所独有的, 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 动物都有道德感。 动物都有道德感。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 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 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 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 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 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 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 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道德工具论就是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确立人的中心 道德工具论就是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 确立人的中心 和主体地位,把道德视为为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 和主体地位 把道德视为为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 具。 道德工具论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道德工具论的核 道德工具论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 道德工具论的核 心是要确定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而道德工具主义 心是要确定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 而道德工具主义 主要是指利用道德的至高地位和作用来为某一阶级、 主要是指利用道德的至高地位和作用来为某一阶级、 某些政治集团服务,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某些政治集团服务,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罗国杰《伦理学》笔记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
心信念来实现的;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
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④
在当今西方伦理学中,新功利主义主要有两个代表流派,即“准则功利主义”和“行为功利主义”。新功利主义在重效果轻动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等问题上,与老功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但又在道德的认识中具有某些特别的意义。
〈4〉从认识(反映)主体上看。整个社会,每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嗾使道德认识社会
现实的主体。
(二)道德调节功能。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
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具有以下几个总体性特点:
〈1〉从调节的角度和范围上看。道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集体
2. 强调个人的集体性质,除了强调个人的社会历史本质之外,在伦理学领域,关键是要强调个人客观
上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强调个人的这种集体使命感。
强调集体的个人性质,也不知识简单地强调集体的个人构成因素,在伦理学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
个人的道德活力、道德主动性和道德首创精神,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个性。
般特征。大的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
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李春秋版)第一章道德的本质
四、道德与宗教 • 1、区别——对社会发挥作用的依靠力量 不同;与唯心主义联系必然性不同;在
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同。
• 2、联系——历史上紧密相联;现实社会 不同地位。
第四节
一、道德的基本特点 1、特殊的规范性 2、独特的层次性 3、广泛的社会性 4、相对稳定性
道德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二、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夸大或否定道德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1)道德决定论 (2)道德无用论 2、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论证作用
在漫漫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科技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千古不朽
的贡献。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今天还可能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年
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所以,人类一直对科技抱以巨大的热
情,寄予厚重的希望。
然而,套用佛经上的箴言:每人都有一把打开天国之门的
钥匙;同一把钥匙也能打开地狱之门。科技也是如此,它可以打开
天国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当我们利用科技造福于人类发展 时,科技便是我们打开天国之门的钥匙;倘若我们利用科技肆意妄 为,科技便成为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人类极有可能成为科技进 步的牺牲品。 就像原子能在为人类造福之前,首先是作为杀人武器而诞生的。
讨论(1)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
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
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 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
的雨伞仅有六把。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 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 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 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第一章 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
第二部分公务员职业道德第一章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第一节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规则,它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在维持人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两字常挂在人们嘴边上。
人们对某人的行为表示称赞时,说这人品德好、行为高尚;对某人的行为表示批评时,说这人品德差、行为卑鄙。
这种对人的行为的评判都与道德有关,那么道德是什么?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道”原指人走的路,后引申为做人的道理、学说、原则、规范,之后又进一步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等。
“德”与“得”相通,如《礼记、乐记》中:德行、品德。
在我国把“道”和“德”首先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当推荀况,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也就是说,只要人们学到了“礼”,按“礼”的要求去为人处事,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风俗(mores),是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类似于我国古代“道”与“德”的含义。
由此可见,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既是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又是对人们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
因此道德概念的含义有三层意思:1、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作为社会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规定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应该如何做的准则,人们就不会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善的行为,怎样做是恶的行为。
基础公共课复习资料-【考试精简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修第一章重点总结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1)理想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类型:从性质和层次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3)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4)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5)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2)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
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思修第二章重点总结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道德与法治批注梳理
道德与法治批注梳理
章节:第一章道德的本质与作用
批注梳理:
1.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2.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3. 道德的作用:道德具有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4. 道德的评判标准:道德的评判标准是相对的,它受到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5. 道德的培养:道德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多种途径进行。
章节:第二章法治的意义与原则
批注梳理:
1. 法治的定义: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式,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 法治的意义: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 法治的原则:法治的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司法独立等。
4. 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法治与道德相互补充,法治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治的补充。
5. 法治的实施:法治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道德的本质、内容及作用n一、道德的本质n二、道德的内容与结构n三、道德的特点与作用n道德包括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受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的制约。
因此研究公民道德修养首先应当对道德进行概略地了解和把握。
一、道德的本质n一道德的含义n一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n二是用善恶观念为标准来评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
n三是依靠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行为的调节机制。
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层建筑。
道德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道德的社会本质。
二、道德的内容与结构n一道德的内容: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
n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和道德理论体系等。
n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被经济关系所决定、所派生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n道德活动包括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
二道德的结构n 道德体系是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以及某些特殊领域内的道德要求等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道德的特点与作用n一道德的特点n首先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n 其次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全人类性和批判继承性。
二道德的作用n一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n二是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
n三是对人们行为的教育作用。
n四是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作用。
二道德的作用n一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n二是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
n三是对人们行为的教育作用。
n四是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作用。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一、科学地认识世界n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也包括人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它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面对社会。
一科学的实践观是科学世界观的基础n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n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思想体系n四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地认识世界二、积极地对待人生n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一)怎样理解人生n矛盾性是人生的基本特征n主动性是人生的另一基本特征n社会性也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特征(二)什么是正确的人生现n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怎样对待人生和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
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都是人生观的特殊方面或具体表现。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n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联的。
世界观包含人生观决定人生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它给予人生观以一般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人生观则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应用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观包含人生观的基本要素四树立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n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中主要有两种人生观一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三、正确地实现价值n价值观是指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根本看法。
主要是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以及如何满足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
(一)什么是人生价值n人生价值的实质含义就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包括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质和积极含义。
n价值观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价值心理、价值认识和价值评价标准。
(二)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n自我价值主要包括两方面即人作为生命体而存在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作为社会人而具有的人格尊严。
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人生价值才有社会的前提。
(三)正确地实现价值n如何正确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评价一切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最重要的标准。
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n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n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n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n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n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n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n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体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丰富内容构成的是内涵十分丰富的完整体系。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我们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n一是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n二是共同富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n三是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n四是文明进步是社会和谐的标志。
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导向n要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n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n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
n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第四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n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n二、坚持正确导向为构建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n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n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正确导向为构建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提供支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n着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n着力营造舆论氛围倡导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n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拓展道德建设成果。
n着力推进工作延伸扩大道德建设的覆盖范围。
n着力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正确导向为构建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n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
n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必须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局面。
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n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
n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n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n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加强文化自身的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n要不断培育科学的和谐发展文化。
n要不断培育先进的和谐治理文化。
n要不断培育高尚的和谐人际文化。
n要不断培育良好的和谐生态文化。
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n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n二、坚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n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弘扬集体主义n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目的只有持续不断地坚持和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道德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方向实现全社会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同人民站在一起一切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于人民的整体利益同一切危害人民、背叛人民的行为作斗争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n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领导革命人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实践n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全面推行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实践n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共产主义运动中永恒的道德主题二、坚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n一改革开放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和特点n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极其艰难复杂的社会工程。
我们必须树立一切服从改革利益大局的思想精心地进行改革的指导和操作(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n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既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也要反对平均主义和保守主义在道德建设上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三雷锋精神永放光芒n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雷锋精神高度概括了新一代改革者和建设者应该具备的思想觉悟、政治信仰、道德品格、人格秉性和工作态度以及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观等等。
因此雷锋精神就像一座人生的灯塔和路标指引着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进的方向。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弘扬集体主义n集体主义是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崭新境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至今最先进的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然遵循最进步的原则。
集体主义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摒弃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将无从谈起一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n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n三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n国家利益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集体利益是指集体范围内一部分人民的利益。
个人利益则是国家和集体中的一个成员的利益它是指个人的一切需求及其满足需求的条件的总和。
一极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分歧n二个人利益不等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等于小团体主义第六章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职业道德n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概述n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具体特征n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基本价值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