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2.学法建议: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类比推导法和图解法突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

3.情景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漫画蕴含的哲理是什么?(2)应怎样才能认识“换时装”的实质?[提示](1)漫画蕴涵的哲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这样才能透过“换时装”的现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专科统治的本质。

从封建帝王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反动派,“时装”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专利的本质并没有变。

★信息点击新式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击溃德军防线。

此番胜利与新式坦克的发明与运用息息相关。

1944年1月一个寒冷的黑夜,一艘英国小型潜艇悄悄地潜到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海岸,两名突击队员上了海滩后,一边观察有无德国哨兵,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他俩侦察了20余次,带回了大量的沙土样品。

岩石工程专家对沙土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国诺曼底海滩的沙土黏土含量高、黏I生大,通过计算,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盟军的重型坦克在登上海岸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黏性过大的沙土中而无法动弹。

根据专家的分析报告,盟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发明了一种新式坦克。

这种坦克前头带有一卷钢席,当它登上海滩后,就开始不断地铺设钢席,形成一条钢席道路,使坦克不致陷入泥潭中。

1944年6月5日深夜,盟军将准备了许久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付诸实施。

新式坦克在海滩上铺下了一条条钢席道路,冲破了德军的防线,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善思——成功之舟杨格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的一个苹果园主。

他曾说过:“你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你想成为大众的好朋友吗?那你就多动动脑筋吧!要实干,要动脑这是项重要的。

【推荐下载】高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人教版】

【推荐下载】高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人教版】

[键入文字]高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人教版】本文导航 1、首页2、同步练习题3、参考答案 高中学生仅仅有想学的念头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为大家准备了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 高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人教版】 【高中政治具有较强的学科化特点,难度有些高。

所以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

要想熟练灵活的运用知识,就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下文为同学们整理了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详情如下: 高二政治下册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人教版】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①分析。

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②综合。

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③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只有对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事物。

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2)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

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分析综合过程伴随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惊人。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须注意:要善1。

高二政治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从本课的中心议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阐明这一论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这个教学重点是直接关系到本课的中心论题得以说明的基础。

(二)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能够结合切身经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能够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结合有关的理论分析,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能够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二)学习提纲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 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三)问题解析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①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1. 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甲乙两小儿辩日是两人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两人认识的根据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所以A、C、D都不该选。

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B是正确的。

答案:B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所以认识不断发展,原来正确的认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也会变成错误。

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故正确选项为C项。

A、B、D三项没有说明认识发展的道理,所以不选。

答案:C3.我们常说,“眼见为实”。

而事实上“眼见不一定都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解析: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的东西,因而形成的认识是感性认识。

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所以,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可靠的。

B是正确选项。

A、D不能构成原因,C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不选。

答案:B4.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

下列对这四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解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A、B、C表述正确。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什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
1、“去粗取精”:进入人脑的 感性材料,对于分析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来说,有的比较重要, 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进行 分析,需要筛选。
2、“去伪存真”:进入人脑的 感性材料,有一些可能是虚假 的,这样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 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 需要分析,需要鉴别。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 挥主观能动性
(1)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 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 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 动性
小结
两 前提:占有十分丰富、
创造必要条件个 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认识事物本质条 关键:运用科学的

思维方法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工制作
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6.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
B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
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7.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
看戏”会有真知灼见吗?为什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1、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但是,不是任何感性认识都能 上升为理性认识。
2、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 认识。
获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什 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掌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政治问题的辨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决定了事物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 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辨析事物的内在矛盾与外部表现;•借助分析工具,如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本质特征。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5分钟)介绍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和在政治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3.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什么要分析事物的本质,以及分析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3.3 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30分钟)•分析事物内在矛盾与外部表现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本质在矛盾中的表现;•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并举例说明。

3.4 实例分析(30分钟)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事物本质的分析,并进行讨论。

3.5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析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事物的本质概念,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和讨论;•练习评价:对学生课后布置的相关练习进行评价;•参与度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

五、教学拓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政治学理论书籍,增加对于政治事物本质分析的深度思考;•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思考以下问题,并写一篇总结文章:1.你认为政治事物的本质是什么?2.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本质特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政治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但在实例分析环节,有些学生对于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哲学常识第五课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哲学常识第五课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 _规__律____。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_理__性__认__识___。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 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_实__践___。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拓展提升
比较: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
任务与目的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内涵 不同
在实践基础 上,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
把理性认识再回到 实践中去,指导实 践,并接受实践的 检验,使之得以修 正和完善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经过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 意义 识,透过现象 不同 抓住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是认 识的根本任务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 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 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 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 测是可靠的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解析】 本题以科学家的观点为背 景,考查认识论有关知识,考查考生 分析理解能力。尚未探测到的事物并 非都是客观存在的,A本身表述不恰 当,故不选;B本身正确,但不是题 干依据,故不选;建立在正确理论基 础上的理性推测并非都是可靠的,故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不选D;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引力 波的存在,这是科学家运用其所掌握 的科学知识对未来情况的一种预测, C正确切题。故本题应选C。 【答案】 C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主干梳理 1.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_发__展__规__律__的 正确认识。真理既包括正确的_感__性___ 认识,又包括正确的_理__性___认识。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课件 人教版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课件 人教版

D
2、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是无法达到统一的 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必然性 C、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 现象的认识 D、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的
B
4、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
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 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这才 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请回答: (1)为什么要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2)为什么“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 质”?
一、认识的根本任务厦门市Fra bibliotek显中学 政治组
导入:
①人在认识客观事物 的过程中区别于物的 最大特点是什么?
在认识事物上,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人们认识世界的关 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 键是认识事物的现象, 还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还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怎样做到认识事物的 本质?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2、、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
例一:在商品市场中
商品经济的现象 本质和规律
商品时多时少
价格时高时低 企业兴盛衰败 感性认识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理性认识
例二:在现实生活中
热现象
热的本质和规律
春夏秋冬冷热变化 摩擦生热 化学反应放热 电器发热
感性认识
热是分子的无规则运 动——热力学定律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考问题: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举例:刚到大城市时首先看到、感觉到的 是高楼大厦、人来车往、经济繁荣昌盛。时间 长后,即感到城市各种规章制度和配套设施的 完善和发达,还深层了解到城市的经济发展速 度,GDP、教育水平、文化科技层次和程度。 思考:哪一部分是感性认识?哪一部分是理性 认识?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广西专) 考点31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广西专) 考点31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点逐一与材料有机结合,进行描述和阐释,论证
与探讨。得分关键在于审题时能把握住人类认识
的三个特点与材料的关系,然后分点逐一描述和
阐释;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准、知识记忆不
全、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等。
23

答案 (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
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考点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1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
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 理性认识2.感是性指认对识事是物指对事和物现象的的认认识识。, 本质 规律
2

3. 真 理 是 人 们 对 发事展物规及律 其
的正确认识。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
19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
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
“驭民”。
•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
体,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
的现象,即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
现为现象。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6.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
是事物的本质。
()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主×观的
东西,解现析象、本质则是客观的东西。
10

5.只有真象才表现事物的本质。×( )

高二下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

高二下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

高二下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高二政治知识点的学习要比高一政治知识点的学习复杂的多,虽然政治的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这块知识点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中却包含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下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根本区别);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则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的联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1)区别:现象本质规律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多变的是相对稳定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2)联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36页PPT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36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谢谢!

2021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五课5.. 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五课5.. 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5.2.2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理解:①能够结合事例表明,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关键为什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②能够联系第一节的知识,说明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认识的飞跃,必须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⑵能力方面:①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②通过对第二个条件中分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到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⑶觉悟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

"这个说法对吗?(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先请看两例:两小儿辩日之远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高二政治认识事物本质共44页文档

高二政治认识事物本质共44页文档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高二政治认识事物本质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备课资料“孙坚换盔计”中的哲理东汉末年,丞相董卓把持了朝政的大权。

董卓威权自恣,图谋篡位,引起朝廷内外的怨恨与不满。

骁骑校尉与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等相约同时举兵,共同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孙坚为前锋,向董卓盘踞的洛阳进发。

董卓派大将军华雄率兵在江水一带与孙坚对阵,两军厮杀,孙坚抵不住,败阵逃跑。

由于孙坚的头上有个红色标记,华雄领士兵全力追赶戴红色标记的头盔的将军,孙坚的部将祖茂看形势危急,急中生智,把孙坚的头盔戴到自己的头上,与孙坚分路而逃。

后面的追兵只瞄准红色标志的头盔赶,孙坚逃脱了,祖茂戴着孙坚的头盔逃到一个树林茂密的去处,借着月光,将头盔挂到树上,自己也逃跑了,华雄看到头盔,命令士兵向头盔放箭。

可想而知,头盔根本不会有孙坚的影子,一只头盔险些送了孙坚的性命,同时,这只头盔又救了孙坚的性命。

华雄及部下混淆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事物的现象取代了事物的本质,盲目追逐,在现象中迷失了方向。

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现象则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带有红色标记的头盔戴在孙坚头上,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孙坚的本质所在,它既可以戴在孙坚头上,也可以戴在祖茂的头上,甚至也可以戴在树上,华雄及部下以头盔当孙坚,必将被头盔所愚弄。

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事物客观的辩证法。

把这种客观的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要求人们既要不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认识只停留在现象上,而必须透过现象抓往事物的本质,才不至于在繁杂的现象中迷失本质。

曹操论袁绍《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当时“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的袁绍嗤之以鼻,认为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一切反动派是纸老虎”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当时,国民党政府拥有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约61万人。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⒉1 认识的根本任务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及其作用√2.学法建议:比较学习法。

运用对比方法对某些概念、知识点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

如:真象与假象;假象和错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最终目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3.情景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危险的嗜好”说明了什么哲理?(2)你认为应怎样漫画中的后果?[提示](1)说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重要区别。

现象是表面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

而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

在这幅漫画中。

吸烟者在吸烟是现象,而“吸烟等于自杀”才是本质。

(2)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自已的实践活动。

★信息点击蜡烛的燃烧燃烧虽然是常见的现象,可我们未必都仔细观察和探讨过燃烧。

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可以加深对燃烧的认识。

先准备好两支蜡烛和两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然后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分别罩在两支蜡烛上。

我们观察发现:有一支蜡烛的火焰渐渐暗淡下去,最后终于灭了,这是罩在小玻璃杯中的那支。

再过一会儿,大玻璃杯中的烛火也灭了。

让我们再找一根比较细的木棍,然后,迅速地将木棍平着放至蜡烛火焰的腰部,稍后拿开。

我们发现,木棍上有两处地方已烧成焦黑,这两处地方刚才正位于火焰最外层的部位。

我们很容易地推导出:蜡烛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是火力最强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因为物体的燃烧需要空气的参与,小玻璃杯中的空气比大玻璃杯中的少,所以,烛火先灭。

而蜡烛火焰最外层直接接触空气,燃烧在这里发生得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

峨眉山上的佛光四川盆地中,以雄伟秀丽著称的峨眉山巍然耸立,它海拔3000多米,树木参天,云海绵绵,景色分外迷人,金顶峰的佛光更是峨眉山奇景中的一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⒉1 认识的根本任务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及其作用√2.学法建议:比较学习法。

运用对比方法对某些概念、知识点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

如:真象与假象;假象和错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最终目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3.情景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危险的嗜好”说明了什么哲理?(2)你认为应怎样漫画中的后果?[提示](1)说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重要区别。

现象是表面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

而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

在这幅漫画中。

吸烟者在吸烟是现象,而“吸烟等于自杀”才是本质。

(2)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自已的实践活动。

★信息点击蜡烛的燃烧燃烧虽然是常见的现象,可我们未必都仔细观察和探讨过燃烧。

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可以加深对燃烧的认识。

先准备好两支蜡烛和两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然后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分别罩在两支蜡烛上。

我们观察发现:有一支蜡烛的火焰渐渐暗淡下去,最后终于灭了,这是罩在小玻璃杯中的那支。

再过一会儿,大玻璃杯中的烛火也灭了。

让我们再找一根比较细的木棍,然后,迅速地将木棍平着放至蜡烛火焰的腰部,稍后拿开。

我们发现,木棍上有两处地方已烧成焦黑,这两处地方刚才正位于火焰最外层的部位。

我们很容易地推导出:蜡烛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是火力最强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因为物体的燃烧需要空气的参与,小玻璃杯中的空气比大玻璃杯中的少,所以,烛火先灭。

而蜡烛火焰最外层直接接触空气,燃烧在这里发生得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

峨眉山上的佛光四川盆地中,以雄伟秀丽著称的峨眉山巍然耸立,它海拔3000多米,树木参天,云海绵绵,景色分外迷人,金顶峰的佛光更是峨眉山奇景中的一绝。

那么,佛光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当金顶峰的前后出现云海和雾气时,倾斜的阳光透过云滴或雾粒,它们就像一个个球面镜,在云海上映出太阳的实像,反射光经过衍射分光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

随着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佛光的形态和颜色也会产生变化。

阳光强烈时,会出现巨大的七彩光环;阳光较弱时,则只映出几道彩环,而且层次模糊不清。

有时只是一个白色的大光环,光环的大小又同云滴、雾粒的大小有关,云滴、雾粒越小,光环越大;云滴、雾粒越大,光环越小。

如果阳光从人的背后斜射过来,那么人影便会投射在“光环”之中。

佛光不仅会出现在峨眉山,在平原、草原和海滨,只要条件符合,都会产生这种色彩斑斓的光环。

国王无法兑现的重赏传说在古代印度,有一天,舍罕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

国王问达依尔有何要求,这位宰相说,从棋盘第1格赏给我1粒麦子,第2格2粒,第3格4粒,这样依次加倍直到第64格。

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赏赐微不足道,就满口答应了。

结果怎样呢?一袋麦子还没计算到第20格就完了,如果计算到第64格,即使拿出印度的全部麦子都不够,将是全世界在xx年内生产的全部麦子。

舍罕国王根本没有这种巨大数量的感性知识,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

二、课堂释疑★要点直击1.关于“认识”概念的几个误区。

(1)认识就是意识。

认识和意识虽然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二者有本质区别。

认识属于认识论范畴,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意识来源于物质。

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2)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类”与“人脑”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同,人类是人的总称,而人脑则是人的生理器官,将二者混同是错误的。

(3)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我们说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包括单个人的“人脑”,也泛指群体人的“人脑”。

而“人们”则泛称许多人,否认了单个人的反映,因而是错误的。

(4)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

“反映”属主观范畴,并非客观范畴。

认为“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是错误的。

(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

“反映”则是指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二者不能等同。

(6)认识是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即使是理性认识也不能说是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3.真象与假象4.假象与错觉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程度、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比感性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第三,作用不同:正确的感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2)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如果把人脑比做一个“加工厂”,把理性认识比做成品的话,那么,感性认识就是“原材料”或半成品,没有“原材料”或“半成品”,也就无法做出成品。

所以,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论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相互渗透的。

6.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可见,现象与本质、规律有严格区别。

因此,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因此,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有用的,但正确的理性认识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具有更大的作用。

7.区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达到的思维成果。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

前者中既含有正确的东西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正确、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从认识发展的观点看,科学理论也是需要发展的。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案例精析【例1】(单项选择题)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A.排除错误,获得认识B.改造客观世界C.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D.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正确地改造世界【解答】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识记、判断能力,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

A项有一定迷惑性,但认识既可能是感性认识,又可能是理性认识,笼统地讲获得认识,不符合题意。

B、D项都是讲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任务和目的是有区别。

认识的任务侧重于认识的角度,而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只有C符合题意。

【例2】(单项选择题)法国数学家浦丰做了一个投掷硬币的试验,发现硬币正面出现的次数与反面出现的次数总是十分相近的,投掷的次数愈多,正反面出现的次数便愈接近,因此他发现了概率统计及随机数学。

由此可见 ( )A.纷乱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的本质B.现象与本质、规律有确定的界限C.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D.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解答】A【点评】本题考查对现象与本质关系的理解。

该题的中心是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得出了一般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A项正确。

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例3】(单项选择题)“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的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解答】B【点评】“眼见”是一个认识过程,“眼见”的是事物的一种表象或现象,但“眼见”的现象不一定“为实”,不一定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为现象有真象、假象之分。

“眼见”真象即为“实”,“眼见”假象则不为“实”。

故本题应选B项。

A、C项不合题干要求。

D项也不能入选,因为本质是不能“眼见”的,故“眼见”的一定不为“实”,而不是不一定为“实”。

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能够把“眼见”和“实”分别与“现象”和“本质”对应起来。

【例4】(单项选择题)我国有“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答】B【点评】本题以寓言故事为材料,旨在考查同学的识记、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时必须对小儿辨日进行具体分析:第一,甲乙两小儿辨日,是两个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第二,两人认识的内容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第三,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是错误的;第四,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搞清真象。

因此,B项符合题意。

本题要求的“启示”既来源于题干材料,又不是材料本身,而是题干材料的引申。

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且都与题干存在着联系,因此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认真推敲。

【例5】(辨析题)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反映到人脑中来而获得的,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获得理性认识没有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