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0课《一滴水经过漓江》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0课《一滴水经过漓江》教案
习的是《一滴水经过漓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水滴在自然中的变化?”比如,雨滴落在泥土上,或是河流中的水波荡漾。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水的旅程和它所见的自然美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课文通过一滴水的视角,描绘了漓江的美丽景色和自然变化。这是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种独特感悟和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现自然之美,以及它如何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课文背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宽文化视野。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涟漪、磅礴、逶迤”等,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作者用心观察、感受生活的态度,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分析、修辞手法运用、情感体验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在理解课文深层次意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逐步揭示课文的深层含义。
-对于修辞手法的深入运用,教师可以挑选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效果,并让学生尝试仿写,以此突破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学写故事》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学写故事》教案设计

单元写作学写故事教材剖析作文 ,就是写故事。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学写故事”,让学生写自己 , 写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进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培育叙事能力。

学情剖析作文课上,学生提笔感觉无事可写,不知如何去写,是目前初中生写作的广泛现象。

采纳故事融入作文的方法 ,依据故事的特征去写作 ,可翻开写作的选材面 ,拓宽写作思路 ,除去学生的写作惧怕。

教课剖析● 教课目的1.认识故事的基本写法,灵巧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从生活细节中选用写作素材 ,在故事中张开描绘 (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 ),把人物写丰满 ,有个性。

3.想象要奇特合理,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悬念、曲折、偶合和不测等使故事有波涛。

● 教课重难点1.在故事中张开描绘(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把人物写丰满 ,有个性。

2.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悬念、曲折、偶合和不测等使故事有波涛。

●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设计第 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好多出色纷呈的故事,有获取成功的愉悦,有遭到挫折的烦忧等。

我们仔细倾听他人的故事 ,也在不一样场合叙述自己的故事。

我们固然能够出色地叙述故事 ,但不必定能够很好地写故事。

今日 ,我们就一同来商讨如何写好故事。

二、写作指导写故事能够是真人真事,也能够是虚假的人和事。

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1.因素要齐备 ,叙事要完好。

写故事和写记述文同样,要注意记述的因素要齐备,叙事要完整。

2.写故事要注意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1)经过想象来设置人物 : 要依据命题中的要求 ,想象设置人物。

人物能够是现实的 ,也能够是空幻的,能够是自己个人生活经历范围的,也能够想象是先人,是动物王国,是未来世界,是宇宙世界,还可以够是古今时间地道里的穿越者 ,现实和空幻世界的并行人。

(2)运用描绘手法,表现人物个性:能够综合运用描绘人物的方法,如相貌描绘、语言描绘、动作描绘、神情描绘及心理描绘来丰富人物形象,给故事增光添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无答案)

《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8分)豁.然()俨.然()阡陌..()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二、解释加点词语(55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不复出焉,遂.()..()邑.(yì)人.()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魏晋。

此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古今异义: (7分)鲜美古义: 今义:交通古义: 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 今义:不足古义: 今义:豁然开朗:古义:(注明:今义不用做)四、一词多义(10分)1、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2、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3、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4、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5、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五、通假字(2分)1、便要.还家通,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书信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技巧。《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给友人的书信,展现了文言文的精炼与优美。它是我们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篇具体的书信。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文言语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能够感悟友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珍惜友谊、真诚待人的人生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文学常识、文言文翻译、课文解析及思想感情体会。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1.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把握。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与朱元思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给远方的朋友写过信,表达过思念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书信表达情感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文学常识:介绍作者吴均的生平和作品背景,了解骈文的写作特点。
3.文言文翻译: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提高翻译能力。
4.课文解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然而,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成长。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适时给予学生启发和指导,避免他们陷入思维困境。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让我意识到,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方式,我认为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更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的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还需要注意讲解时的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领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体会作者倡导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6.学会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
2.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论证方法,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格物致知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索未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教案:第19课 登勃朗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教案:第19课 登勃朗峰
2.教学难点举例
(1)词汇理解:通过图片展示“翳”字所表示的云雾遮挡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含义。
(2)想象力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绘,想象勃朗峰的壮丽景象,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描述。
(3)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让学生明白其作用,并尝试仿写。
(4)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何对勃朗峰如此热爱,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勃朗峰》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自然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欣赏和描绘自然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登勃朗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描绘自然景观的文言文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首先,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如“耸”、“颠”、“翳”等,学生们一开始接触时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其意义。在讲解过程中,我通过例句、图片等辅助手段进行解释,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了这些词汇和句式的用法。ຫໍສະໝຸດ 举例说明:1.教学重点举例
(1)词汇运用:课文中“簌簌”一词形容风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造句,如“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
(2)内容概括: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出课文中描绘勃朗峰的三个阶段,即整体描绘、景色变化、赞美感悟。
(3)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峰回路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到诗句的美感。
(3)写作技巧的掌握:课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这些写作技巧。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技巧的作用和效果,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课件(共37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课件(共37张PPT)

知识链接: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范例作文, 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 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有 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 仿写好像写字临帖一样,就是作 文起步阶段的“临帖”。
例文引路
1、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学习仿写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上学到 什么课文,课文中有哪些精彩语段,马上就“依葫 芦画瓢”练一练,学习写一组排比句,写一系列动 作,再到写一个场景、个细节,这是模仿的初级阶 段。能模仿优秀作品的选材、组织、构思、立意, 这是模仿的中级阶段。到了迷上哪位作家或哪位作 家,行文风格不自觉地接受影响,自己的文章无意 间也有了那个“味儿”,这才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2、仿文
温馨的小屋内,无尽的母爱在荡漾。 后来啊,母爱是那双拭泪的手—— 我拒绝一切光亮,关掉所有的灯,独自忍受着考 试失利的心痛……“啪”,灯照亮了眼前的试卷, 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数。于是,我再也无法 忍耐,放声 大哭。泪眼朦胧中,妈妈的身影悄然 走近,伴我而坐。抬头,妈妈的眼眸中分明满含着 疼惜……“妈妈——”我更加心痛。突然,一双印 记着劳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间,我的脸好温暖。 妈妈的 手指轻轻在我的眼角滑过,带走那已变凉 的泪水,带来了那满是鼓励的话语:“ 从头再来, 哭泣不属于你,要赢得微笑,妈妈相信你!” 那双手 ,总在黯淡的日子里为我擦亮心情。
温馨提示:
“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 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的确如此,王勃模 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 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 一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重要。对于我 们初中生而言,仿写仍然是提高写作水平 的一个有效途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礼记·大同》和《礼记·中庸》两篇经典文章。《大同》篇讲述理想社会的构建,强调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观念;《中庸》篇则阐述中庸之道,提倡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哲学。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人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另外,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通过组织更多的课堂演讲和辩论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意识到需要更紧密地将《礼记》中的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这些古代智慧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这样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理念。
-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礼记》中儒家思想的深入解读,尤其是对“大同”和“中庸”概念的理解;
-将文言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阅读分析中式,设计详细的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阅读障碍;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如组织学生讨论“大同”社会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可行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大同》篇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一理念是儒家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它对后世的社会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分析《大同》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在古代社会的实践应用,以及它如何启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3课《安塞腰鼓》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3课《安塞腰鼓》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对视频的分析。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安塞腰鼓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和安塞腰鼓的文化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安塞腰鼓相关的文化现象或艺术表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并尝试分析其中的舞蹈动作和鼓点节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与理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深入理解《安塞腰鼓》所描绘的场景、情感及内涵,把握课文的主旨。
举例:强调课文中对腰鼓表演场面的生动描绘,如“鼓声震撼着山川,仿佛大地都在颤抖”,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热情与奔放。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安塞腰鼓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可能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今后,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提高我的引导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知识点掌握程度仍有差异。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
-句子分析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句式的变化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使用倒装句来强调某个情感或事件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方面,难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竺可桢的抉择时,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和个人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写作实践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技能,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使用不同的写作技巧,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人物分析方面,着重分析竺可桢在面对国家需要和个人理想时的冲突与选择,如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效力的决定,体现其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成语,如“科学救国”、“自强不息”等,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句子分析: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如长句、倒装句等,把握作者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此外,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重要抉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在提问方式上还有待改进,应该更多地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他们对竺可桢的抉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自身的重要抉择却显得有些迷茫。针对这一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从他人的经历中汲取经验,为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重要抉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文章结构把握:学生可能在分析文章结构上存在困难,难以理解作者为何采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叙述。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理解:通过对比现代汉语的句式,解释文言文倒装句的使用背景和作用,如“岩峦叠翠”实际上是“翠峦岩叠”的倒装,以此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写作手法运用: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如“鱼戏莲叶间,往来翕忽”,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活泼与自己的孤寂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展示出他们对文言文景物描写技巧的理解和应用。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还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些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我发现这种引导方式有助于同学们深入探讨文言文景物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也发现部分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稍显紧张。为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让同学们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玩时是否遇到过一个非常吸引你的景点?”(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小石潭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理解困难,如“石潭嵌岩,岩峦叠翠”中的倒装句式。
-写作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有机结合,如通过描写石潭的幽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孤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7部编版)第一单元教案:社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7部编版)第一单元教案:社戏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社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它在地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民间娱乐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社戏在实际中的表现,以及它如何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7部编版)第一单元教案:社戏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7部编版)第一单元《社戏》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社戏》,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社戏的描述和表达的情感。
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释义,如:社戏、班子、行当、道具等。
3.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
举例解释:
-对于词汇理解与应用的难点,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如“他扮演的是净角”,来解释“净角”在社戏中的角色和意义。
-在把握文章情感时,可以聚焦于作者对社戏结束后的感慨:“一切都结束了,留下的只有回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过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者类似的活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的魅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基本概念、文化价值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
-作者情感的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具有层次感,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在不同抉择时的内心变化。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理解人生抉择的重要性,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举例解释:
-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教师可用图示或时间轴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倒叙的写作手法。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具体的情感描述,如心理活动、对话等,通过角色扮演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
-在联系现实生活时,教师可设计相关话题,如让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朋友的重要抉择经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人生抉择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重要抉择”的基本概念。抉择是人在面临不同选择时所做的决定。它是人生道路上的关键节点,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杨绛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她的决定如何影响了她的一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结构和作者情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举例解释:
-在学习“抉择”一词时,教师可通过例句和上下文分析,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通过对课文中作者抉择的具体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次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从而领悟文章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而则—北冥有鱼》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3、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4、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二、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与句式。

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与机智巧妙的论辩。

三、教学难点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就是“有所恃”,人的目的与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与束缚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有一个成语:“鹏程万里”,您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不?传说远古时候,在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鲲身宽几千里,至于身长有多少,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后来,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名字叫作鹏。

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遮天蔽日。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

它在南海海面上击水而行,一下就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要过半年才能飞到南海休息。

当它在高空飞行的时候,背靠青天,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鸟,瞧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飞过树梢也就算最高了,大鹏鸟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远方呢?"鹏说:“我们不就是同类。

所以您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我的志向有多么远大啊!”这个传说,在庄子的《北冥有鱼》一文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二、作家卡片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与文学家。

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就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她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就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庄子》二则》之《北冥有鱼》课件(共44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庄子》二则》之《北冥有鱼》课件(共44张PPT)
尾巴活着。”
•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不 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 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 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 追求。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 蒙人,做过漆园吏。战国时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天人 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 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 子》一大特色,在文学意义上代表 了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行文多为 寓言,善于虚构,汪洋恣肆,想象 丰富奇特,气势波澜壮阔,且富浪 漫主义色彩。
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 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 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腐败的 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 不能器之” 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 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 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 歌《逍遥游》。
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 《庄子》中的大鹏形象。他 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一飞 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 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 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 士的赏识和推荐。
拓展延伸
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例:
1、李白深受《庄子》影响,曾作《大 鹏赋》。还有《上李邕》中名句“大 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明确:大鹏是由“鲲”变化而 来的。
•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 范围大四个方面写鲲鹏形象。
• 2、理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
• 明确:引用《齐谐》中的话,运用 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渲染大 鹏南飞的声势磅礴,大鹏看似自由, 然而仍有所凭借---飞往南海要凭 借六月的大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根据作者的游览过程,理清文章的脉络,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作者的所见。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难点、重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感受冰塔林的壮美,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情感的手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并根据作者的游览过程,用图表形式完成一幅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幻灯片展示各拉丹冬图片,背景音乐《长江之歌》。

预设效果:以图片激趣,初步了解格拉丹冬气候特点;以音乐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走进各拉丹冬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复述作者游览的经历。

预设学习步骤及效果:1.个别提问。

在学习《壶口瀑布》的基础之上,学生基本能掌握一般游记以游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特点。

本文还有一个时间顺序,可适当点拨。

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思维导图,并简要复述作者游览的所见。

学生展示复述完后全班讨论、纠错、补充,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适时板书作者各立足点和所见景物。

三、品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预设学习步骤及效果:1.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已理清了作者的游览立足点,粗略掌握作者所见景物,所以这一环节意在进行班级交流找到三次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小组合作,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美,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想象。

3.课堂交流表格,教师板书作者感受。

四、跳读课文,感悟人性之美教师导言:刚刚我们一起随作者的脚步,感受到文中的景是何其的壮美,那么接下去一起来读一读,看看文中的人是否也可以用“壮美”来形容。

请找出在探索长江源头的过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预设学习步骤及效果:1.学生自主跳读课文,找到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教师板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道之行也》中所阐述的理想社会的基本概念。这里的“大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高尚道德和智慧。它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理想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天下为公”的理念。这个理念展示了在理想社会中,公共利益高于一切,人们应该如何选贤与能,实现社会和谐。
6.相关文化知识拓展:介绍与《礼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使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深入了解《礼记》及儒家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课堂活动方面,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实践活动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们通过书面表达来整理自己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பைடு நூலகம்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教案
1.优化问题设置,提高导入新课的效果;
2.加强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结合生动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4.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深入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5.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回顾环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品质。
4.课后拓展:
-收集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分享交流;
-开展“我心中的奥林匹克”主题演讲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理解能力。
2.表达与交流: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观点,进行有效沟通,形文化的了解,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培养家国情怀。
4.实践与创新:
-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奥林匹克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背景及复兴意义;
-掌握课文生字词,如“废墟”、“诡辩”等;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历程及其意义。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背景、复兴过程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017部编版) 第二单元同步课件:22 《礼记》二则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017部编版) 第二单元同步课件:22 《礼记》二则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 百姓赏给(他)十金。
13.【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 ,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 样做的目的是 取信于民 ,【甲】文中的 “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讲信
14.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 【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 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项目一:探寻母亲河源头 项目二:调查汉江水资源现状 项目三: 走访汉江两岸居民
(2)【我“走”我发现】在行走汉江的过 程中,小组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激发了同 学们作为汉江儿女的自豪感。请写出你的发 现。
材料一 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
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 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
(2)这几层的关系是: 照应此句的是
总—分—总
。 。 。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怎
样的?用文中原句作答。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外导航
推荐阅读:《学记》——《礼记》
内容概述:《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比较系统和
中考链接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 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漪(yī)
广袤
慈详和蔼
清澈透明 慢不经心
B.折(shé) 吹拂 C.烁(shuò) 悠闲
D.眸(móu) 幽静 不矫不饰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簇拥 炫耀 深邃 B.倒映 耀眼 深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说课稿
xx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
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

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

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习课文翻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xx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

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

(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xx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

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