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对现代社会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对于科尔伯格理论的重新审视和解读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进行重新解读,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基于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之上,强调了个体在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上的认知发展。
其理论包括了六个阶段,分别是:1. 前道德阶段:儿童的行为由外在奖惩所控制,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和准则。
2. 个人相关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自身利益,行为受到个人利益和期望的影响。
3. 互惠关怀阶段:儿童开始关注社会规范,理解“眼还眼,齿还齿”的概念,强调相互尊重和平等。
4. 社会秩序维护阶段:儿童开始重视社会规范和法律,认为这些规范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5. 社会契约和权利阶段:儿童开始思考社会规范和法律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具备了对社会制度和规范的批判性思维。
6. 普世道德原则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普世的道德原则,关注道德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需要重新审视和解读。
科尔伯格的理论是基于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建立的,对于非西方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量。
科尔伯格的理论将道德认知发展视为单一线性的过程,而现实生活中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往往是多元化和并存的,可能存在跳跃和回归的情况。
对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需要进行重新解读和补充。
在当代社会和教育领域,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上不断提升和成长。
要重视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自身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实现道德认知的发展和成长。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后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确认的 理性化的伦理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这一阶段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儿童认为法律是 为了保护大家的权利而制定的;第二 阶段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认为 只有基于普遍的伦理原则做出的决定 才是正确的。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1 2
04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 意义
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指导教育者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 阶段和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学生
需求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
帮助教育者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道 德认知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引
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醒教育者关注学生的道德判断 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拓展跨文化、跨领域的研 究
深化个体差异的研究
结合神经科学和基因研究
培养道德判断力
研究不同文化、不同领域(如商业、教育 、医疗等)中道德认知的发展和应用。
进一步探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个体差异 的原因、表现和影响,为教育和心理咨询 提供指导。
探究道德认知发展的神经和基因基础,为 深入理解道德认知提供更多依据。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理论背景 •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意义 • 结论与展望
01
理论背景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概念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过程。
它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并提出了道德发 展的三个阶段。
强调了道德认知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思考: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
该是什么?为什么?
• 研究方法: 两难推理故事 • 研究结果: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第二, 道德目标的设定不能从实际出发, 不能根据道德主 体的需求来设定, 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科尔伯格认为, 道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变的、普遍的顺 序阶段。在一切文化中,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 发展总 是依序向前发展,不能逆退, 也不能逾越。
• 第三,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 把学生看作单纯的受动方, 无视其兴趣和需要, 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和丰富性就会消失殆尽。在道 德教育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 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进步, 即在 教学中,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第四, 柯尔伯格的科学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为我国道 德教育提供了借鉴。柯尔伯格把实证研究植入传统的道 德教育之中, 增强了其科学性, 使道德教育研究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谢谢欣赏!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法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 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 定的, 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 缺 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 否则妻子家的人 会来打他, 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 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 被抓住就会受到严 厉的惩罚。
柯尔伯格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人物介绍 研究方法 发展阶段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推移与道德教育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1. 引言1.1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介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是他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认为道德认知与认知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主要以避免惩罚和获取奖励为导向,道德取向较为简单。
在传统阶段,个体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而在后传统阶段,个体则能够独立思考和建立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仅考虑法律和社会规范,还能够基于普世的道德原则做出决定。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理解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对于是否存在后传统阶段的讨论,以及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是否受到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字数:215】2. 正文2.1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三个层次1. 预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受到外部权威和规则的约束,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惩罚和奖励的。
个体的道德判断往往是出于对权威的顺从或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缺乏自我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建立。
2. 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道德观念更多地围绕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展开。
个体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但仍然受到传统的规则和习俗的束缚,无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道德问题。
3. 后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超越传统的道德框架,开始注重普遍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建立。
个体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道德问题,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并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
个体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不受传统规则和权威的束缚,作出符合良知和普遍原则的道德选择。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思考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思考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人类道德思维和行为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张,道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们经历着不同的阶段,从而逐步形成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个体情感和认知上的变化,还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对个体如何认知道德、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对于教育、道德教化和管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阶段、影响因素和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反思。
首先,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包括三个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主要关注自身需要和利益,没有意识到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
在传统阶段,个体意识到了社会和集体意识,遵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权威规定。
在后传统阶段,个体开始自主思考,产生独立思考和道德判断。
这三个阶段代表了人类道德意识和思维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
其次,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到个体自身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
个体成长经历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理念的形成,需要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个体自身成长经历起着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作用。
在个体自身成长经历方面,家庭教育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
父母的道德教育和行为是孩子认知和学习道德的先导。
学校教育也是有重要作用的,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此外,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也对个体道德的认知和习惯产生巨大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方式。
最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如何培养好的文明公民和领导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需要建立社会道德规范和公正法制,强制执行遵守道德准则的行为。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个体道德认知和行为进行培养和引导。
此外,也需要重视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地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公民素质,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立足于“知”和“行”的最富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这一理论的出现,不仅对西方传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还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
科尔伯格在50年前提出的两难故事讨论法、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道德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看清我国中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反思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其主要内容是:(1)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2)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3)道德发展阶段具有不可逆性;(4)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这一理论揭示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道德发展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且平行发展,认知水平高的,道德水平就高;认知水平处于什么阶段,道德水平就处于哪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从行动的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来评判善恶是非,包括第1 和第2阶段:第1阶段为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避免破坏规则而受到惩罚为道德判断标准,没有能力思考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Kohlberg,1927-1987)。
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本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
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
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科氏出生于美国,早年是一所私立中学的优秀生,战前在一艘运送犹太人难民的船上当副机械师。
1952年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后又攻读博士学位。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皮亚杰20多年前的著作《儿童道德判断》,激起了他致力探讨当时出现的极其尖锐的德育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立即进行研究。
经过5年工作,他以充分的材料再证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完成了博士论文。
但很意外的是,论文评价虽高但外界反映冷淡,这反而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的决心。
经过约16年的研究,考察比较了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的近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实证材料,同时他又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学校德育理论进行认真的重新研究和评比,批判了美德袋的文化传递理论只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方法,肯定了以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为主体的杜威进步主义德育思想,提出了他的完整理论体系。
在尔后的近20年中他继续研究探讨,不断修改完善,直到1981年他把近30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编辑为《道德发展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时,仍对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定义进行修订,反映了他治学严谨和理论体系的深化。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旨在解释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过程。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特征。
三种水平分别为:
1.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包括两个阶段,即惩罚与后果水平和相对主义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或避免惩罚,而不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
2.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包括两个阶段,即社会秩序与权威水平和社会契约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道德判断中。
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也包括两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准则水平和道德自治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不再基于社会规范或个人利益,而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并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科尔伯格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并且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他还提出了一些方法,如“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不同的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道德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20世纪后期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被称为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描述了人类在道德决策和行为中的认知发展过程。
本文将对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理论概述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种认知构建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着不同的道德思考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总共有六个道德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依次为:前传统道德阶段、传统道德阶段和后传统道德阶段。
二、前传统道德阶段1. 个体主义与机械权威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考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和所受到的权威的规定。
个体主义阶段下的道德决策是基于自己是否能从中获益,而机械权威主义阶段下的道德决策是基于权威的规则是否被违反。
2. 交换与互利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考开始考虑到如何满足他人的需求以及互惠关系的建立。
个体开始关注到交换和利益互惠,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决策。
三、传统道德阶段3. 社会规范维持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权威的维持。
他们告诉自己应该遵守规则并为社会利益而行动。
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秩序和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4. 社会契约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思考正义和由社会契约形成的规则。
他们开始考虑社会契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道德决策。
四、后传统道德阶段5. 人为权益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关注人权和道德原则的维护。
他们认为道德是基于普遍的人权和原则,并试图通过这些原则来决策和行动。
6. 普世原则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考超越了社会规范和个体权益。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他认为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将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特征。
1. 前习俗水平(9 岁以下):这个水平的儿童主要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是非善恶,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 习俗水平(9-15 岁):这个水平的青少年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期望,并根据这些规范来判断是非善恶。
他们开始理解到道德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利益,还要符合社会的利益。
3. 后习俗水平(16 岁以上):这个水平的个体已经超越了社会规范的限制,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善恶。
他们能够理解到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规范。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儿童在道德认知方面的阶段性发展和道德决策的模式。
这一理论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本文将就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阐述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一,了解儿童道德认知的阶段性发展。
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非常简单,往往只根据结果来判断是非好坏;在传统阶段,儿童开始注重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意义,并遵守这些规则,以符合他人的期望;在后传统阶段,儿童开始通过反思和抽象思维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基于对儿童道德认知的了解,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来设计相应的道德教育活动。
对于处于前传统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引导他们思考行为的结果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对于处于传统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规则制定和引导他们明确规则背后的道德价值观;对于处于后传统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讨论复杂的道德问题和鼓励他们进行道德反思来促进其道德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推理”这一概念,即儿童在面对道德决策时所使用的思维过程。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道德决策情境中使用不同类型的道德推理。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真实的道德决策情境,引导儿童进行道德推理,并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道德判断和决策。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可以运用科尔伯格的理论来设计一系列的情境问题,让儿童参与讨论和决策。
通过参与这些情境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儿童可以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同时,在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儿童理解道德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道德价值观。
第三,关注儿童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仅涉及道德认知,还包括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他将道德情感定义为对他人的关怀和关注,将道德价值观定义为对道德问题的价值判断。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描述个体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成长。
这一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主要阶段:前传统期、传统期和后传统期。
近年来有学者对科尔伯格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理论强调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过程。
在前传统期,个体的道德判断完全依赖于外部权威和规则。
在传统期,个体开始考虑道德规则的存在和合理性,并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在后传统期,个体的道德判断不仅考虑了规则和权威,还考虑了普遍的原则和价值观。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认知发展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重新解读科尔伯格的理论可以发现道德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理论过于强调了阶段之间的线性演变,忽视了个体的道德判断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实际上,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的,同一阶段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我们应该在重新解读科尔伯格的理论时注重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和多样的道德判断。
科尔伯格的理论对于道德教育和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社会和交互中形成的。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通过提供合适的社会和教育环境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
在前传统期,教育者可以通过强调规则和权威来帮助个体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
在传统期,教育者可以鼓励个体思考和探索道德价值观,并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
在后传统期,教育者应该引导个体深入思考关于普遍原则和价值观的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更加成熟和全面的道德判断。
科尔伯格的理论还提醒我们要关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
不同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偏好和倾向。
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尊重个体的道德差异,并在教育和研究中考虑到个体的多样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促进其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对于我们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以及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1958年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这一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
科尔伯格的理论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六个阶段,从最初简单的直觉判断到后来的自我认知和原则性判断,这些阶段描述了个体在道德认知上的逐渐成熟和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需要不断重新解读和应用。
理解科尔伯格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
重新解读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一个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时代,科尔伯格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了解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重新解读和探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道德发展的机制,从而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冲突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科尔伯格理论的重新解读也有助于我们对更广泛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比较和升华,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本研究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进行重新解读,探讨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实际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科尔伯格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旨在深入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的本质规律,为道德教育和个体道德发展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方法。
我们还希望能够揭示科尔伯格理论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推理理论对教育旳启示
问题1:究竟什么是道德(不同文化背景 可能有不同旳含义)
问题2:教师对不同年级旳水平旳学生应 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原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 选择旳原则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旳一套原则 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 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 旳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旳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 人们旳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极少人到达这一水平。
阶段1:服从和处罚定向
小朋友评估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旳成果,以为受赞 扬旳行为就是好旳,受处罚旳行为就是坏旳
阶段2:朴素旳利己主义定向
小朋友评估行为旳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旳 要求和利益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水平二: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根据行为是 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别人愿望进行道 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以为正确旳规则)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观点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旳道德发
展理论,把小朋友旳道德发展看成是整 个认知发展旳一部分,以为小朋友旳道 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旳发展过程。 研究措施:两难故事法 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自我为中心旳道德推理水 平(根据行为旳直接后果和本身旳利害关系判断好 坏是非)
阶段3:好孩子定向
小朋友以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别人 愿望旳行为是好旳,不然就是坏旳(他们旳推理受 众人旳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旳定向
小朋友以为,正确旳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 权威,维护社会秩序,不然就是错误旳(他们已经 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旳主要性)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随着个体智力、体验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2、自我利益取向阶段;3、社会规范取向阶段;4、社会契约取向阶段;5、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6、普世原则取向阶段。
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0-2岁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获得回报而遵守规则,不愿意违背他人的意愿,害怕惩罚。
自我利益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2-7岁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认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应该以行为效果的好坏来衡量,仅仅满足于交换利益。
社会规范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7-12岁时,开始认识到一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关注公正和信任,他们认为行为的好坏是根据社会规范来评判的。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是指人在12-18岁时,认为法律和制度的权威超越了他们自己的意愿,如果这些法律和制度被大多数人同意,那么这些制度就应该被遵守。
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他们的人权和社会福利,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也应该被制定为为最大限度地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
普世原则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客观、无私、公正和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基于广泛共享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不被任何特定的人、群体或制度所控制。
总体来说,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阐述了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为理解人类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由心理学家杰瑞德·科尔伯格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描述人类道德理解的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认为,人类道德理解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特征。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包括五个阶段:
1.安慰型道德: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婴儿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内主要关心自
己的感受和感官满足。
2.法制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并且会尝试遵
守这些规则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3.好朋友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且会尽力
保护他人的利益。
4.公正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道德问题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
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
人们也会开始重视公平和正义。
5.全球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考虑全球性问题,如人权和环境保护,
并且会致力于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人们在这个阶段内会更加愿意为达成公平和正义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理论,但也有许多批评。
有些人认为这个理论忽略了文化差异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并且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某个阶段内表现得比其他人更优秀。
尽管如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仍然是心理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且对于理解人类道德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道德领域发展的理论。
科尔伯格的理论以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思维为出发点,但也可以应用于成年人的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的理论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道德思维是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的。
科尔伯格将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道德思维的复杂度和普遍性进行排序。
1. 前社会化阶段(Preconventional Level):这一阶段的道德思维主要由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奖罚机制驱动。
在第一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违反规定的惩罚的敏感性。
在第二阶段,儿童会考虑行为的利益和回报对自己的影响。
2. 社会契约与个人对立阶段(Conventional Level):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维开始从道德规则中脱离,转向考虑法律和社会的秩序和权威。
在第三阶段,个人会始终遵守法律规定。
在第四阶段,个人开始考虑社会利益和组织的维持。
这时个人追求的是社会责任感和秩序。
3. 自身道德原则阶段(Postconventional, Autonomous, or Principled Level):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思考个人的道德原则和人权。
在第五阶段,个体会考虑到社会权益与法律冲突时如何平衡。
在第六阶段,个体会考虑到道德的普遍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法律和伦理决策中。
值得注意的是,科尔伯格的理论并不是线性的,并且个人可以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
个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线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基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哲学家的道德思想,通过对道德判断和行为发展的研究,揭示了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
科尔伯格将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分别是:服从与惩罚、个人利益、社会规范维持、社会契约、道德原则、普世道德原则。
在第一阶段,即服从与惩罚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在的权威和惩罚,他们认为正确与错误是由权威决定的。
在第二阶段,即个人利益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合理与否取决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进入第三阶段,即社会规范维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意见,他们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社会规范和他人的评价。
然而,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仍然是基于外在的规则和他人的期望。
当个体进入第四阶段,即社会契约阶段时,他们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法律的约束。
个体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社会契约和法律的规定。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是通过协商和共识形成的,他们开始考虑公平、权利和义务等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进入第五阶段,即道德原则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不再仅仅依赖于外在的规则和法律,而是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个体开始考虑公正、人权和尊重等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个体进入第六阶段,即普世道德原则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基于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伦理价值,他们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全球公平正义。
个体在这个阶段具有高度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思维是从他内心产生的,其变化是渐进的;儿童的道德发
展是按固定的顺序,分阶段地进行的。如果儿童还没有进入阶段4,那么他不可能
先进入阶段5,在这时,若直接教给他阶段5或阶段6的原则,那也是徒劳无益的,
因为儿童必须在他自身中产生这些原则。根据实验,柯尔伯格得出结论:儿童不
能理解高于他们所处阶段两个以上阶段的那些道德推理,但能理解高一个阶段的
A
12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吉里根(Carol Gilligan)对科尔伯格的修正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
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 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 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的幸 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 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A
11
道德发展阶段论
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 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 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在一项研究(Kohlberg,1975)中发现:前习 俗水平70%的人有欺骗行为,习俗水平55%有 欺骗行为,后习俗水平15%有欺骗行为。在另 一项研究中发现:道德判断发展处于习俗水平 而又有欺骗行为的人中意志坚强的只占26%, 而意志薄弱的却占74%。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原则是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柯尔伯格 (1969)实验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思维是从他内心产生的,其变化是渐 进的;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按固定的顺序,分阶段地进行的。如果儿童还 没有进入阶段4,那么他不可能先进入阶段5,在这时,若直接教给他阶 段5或阶段6的原则,那也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儿童必须在他自身中产生 这些原则。
推理。此外,柯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有许多不是明显地来自于成人的道
德标准。儿童道德思想的新方式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以强力从外面强加。外力
强加的道德,至多形成一种较低水平的他律道德。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最主要
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的发展,而不能用权威的影响向儿童灌输道德观念。
A
17
道德教育模式之一: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根据实验,柯尔伯格得出结论:儿童不能理解高于他们所处阶段两个 以上阶段的那些道德推理,但能理解高一个阶段的推理。
此外,柯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有许多不是明显地来自于成 人的道德标准。儿童道德思想的新方式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以强力从 外面强加。外力强加的道德,至多形成一种较低水平的他律道德。因此, 在道德教育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的发展,而不能用权威的 影响向儿童灌输道德观念。
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
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
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A
2
道德两难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
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 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 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
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 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A
9
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
A
8
道德发展阶段论
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
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 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 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讲授:蔡飞
A
1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Kohlberg,1927-1987)继承了
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
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
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
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
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
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 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 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 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
有快有慢。美国9岁儿童中94%处于第一水平;10岁儿 童中60%处于第一水平,38%处于第二水平,只有12%达到第三水平;16岁儿童中21%处于第一水平, 56%处于第二水平,23%达到第三水平。因此,柯尔 伯格认为:0-9岁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9-15岁大致属 于习俗水平;16岁以后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 达到这一水平的人数并不会很多,即并非每个人都能 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A
21
道德教育模式之二:公正团体法
“公正团体”的核心是民主管理。 实验对传统的权威式的学校管理进行了改革,在正规
的剑桥中学由学生自己建立一所小学校即所谓“公正团 体”,引进一种直接的民主管理方式。该学校每周开一次 两小时的全体会议,在会上,大家对怎样管理他们的学校 作出基本的决定。剑桥中学的规章制度仍然生效,但小学 校有权力解释这些规章制度,并按自己的观点行事,因而, 象旷课这样的事,在大学校是被禁止的,而在小学校中, 经过讨论,在绝大多数人赞同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实行的。 关于旷课的问题,大家讨论认为可以允许每人有十次合法 的旷课。当这一决定作出后,正常的上课也无法进行,因 此,团体又召开全体会议,改变以前做出的决定,要求惩 罚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并认为还是允许四次旷课较为妥 善。
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抓住道德问题来促进学生
的道德认知发展,其关键是要让儿童面对道德上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
知冲突,产生失平衡,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产生不满,并寻求一种更完
整、更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原则是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柯尔伯格(1969)实验
A
22
道德教育模式之二:公正团体法
为了使团体做出的决定能够得到师生遵 守和实行,团体成立了纪律委员会,由各小组 选出一名代表和两位教师组成。如果学生违反 纪律或教师被指控辱骂学生,那么,这些事情 就要在每星期的纪委会上进行讨论。如果是初 犯,纪委会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如果是多次违 反纪律,纪委会就要进行惩罚。通常,违反者 都有很多机会进行改正,但如果是屡教不改, 就将学生开除出校。
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
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 救了妻子一命。
问题: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 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A
3
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
(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3)寻求认可(好孩子)取向阶段
(11-15岁的大多数)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的部分人)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A
4
A
5
A
6
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
A
18
道德教育模式之一: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为此,柯尔伯格主张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论 法并建议采用“加一法”(Plus-one approach)。所 谓“加一法”是指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时,使每个 学生都能面对比自己当前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高出 一个阶段的观点,以引起认知矛盾,激起学生进一 步思索有关的信息,理解具有更高一级的道德发展 水平的学生的立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A
13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在学校道德教 育上的应用
柯尔伯格不仅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问题,
还强调把他的研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认 为道德教育不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 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主张根据 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 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 学校和社会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 认知冲突(“失平衡”),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 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
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
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A
20
道德教育模式之二:公正团体法
2.“公正团体”法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可以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
更高的阶段发展。然而,柯尔伯格指出,道德问题并 非通过讨论在课堂内就结束了,道德问题往往与整个 学校、社区的氛围有关。象偷窃、破坏等问题仅靠课 堂讨论很难解决,只能在全校范围通过营造一种民主 的气氛逐渐加以改变。因此,从1974年开始,柯尔伯 格及其同事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中学建立了“校中 校”,进行了“公正团体”(The Just Community)法 的道德教育实验。实验对象为9-12年级的60-70名学生 和6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