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学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的学生观
世纪奥桥小学刘勇
所谓学生观,即人们对学生认识的基本态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方式、结果,学生观在整个教育观念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只面向少数人,以造就少数精英为目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对象,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无视其价值观念的存在。传统的学生观不仅影响着教育效果,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行为
1.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动辄罚站、训斥、责骂。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
2.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
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家长花钱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
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然而,受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相当
一部分教师,一下子难以接受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或者嘴上接受而教育教学行为依旧沿袭老一套。令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心里所思所想……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究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心理发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
二、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培养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兼备,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有,具有鲜明个性又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成长时期,其身体、道德素养、知识体系具处于发育完善阶段,可塑性极强,“后生可畏”。教师既然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应有一双慧眼,辩证的发展的看待每一位学生,乐观的公众的评估每一位学生。
教师是社会的教育者,而非管理者,其任务是引领学生走向正确之路,而非机械简评判其行为的对或错。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各个环节不尽完善,偶尔说说谎、逃点课、迟到了,也不必大惊小怪,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切忌鲁莽武断,以“一眚掩大德”。
日本有位心理学家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正确的看待评估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定能展示无限特长,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人,这便是教师的职责。
(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器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医院、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教书育人的教师当然也不能替代学生读书、不能替代感知、不能替代观察分析,不能替代思考明理。教师明智的做法是让学生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从而明辨是非,掌握规律。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外因,内因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从学生出发,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
学。”要改变传统的让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习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学习的主人。
教育活动除了教学,还包括开展主题班会、办黑板报、搞联欢会等。教师要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教师仅起拾遗补缺之作用。做教师的要能够认识、把握学生主体的表现形式,对一些喜欢展示自己、大胆表现的学生应及时鼓励表扬,带着欣赏赞许的目光看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展示才华的活动空间。总之,关心、爱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尊重学生的个体人格是把握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三)学生是各自独立的、有个性的人
学生是一个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传统的学生观警示我们:再不能将教育当成现代化的“工厂”,将学生当成可以批量生产的“标准件”;学校不是鸟笼,学生不是笼中鸟。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苦口婆心的教导,首先要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与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情感的平等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教诲我们:“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他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可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一个都是唯一的“这一个”何其重要。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模式、整齐划一的做法可能会抹杀孩子的天性甚或戕害一个天才。
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要转变观念,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差异性教育来源于学生的个性,打破“标准件”式的教育模式,从研究差异入手,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还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的第二课堂。差异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立足个体,把人当作教育的主体,对每一位负责,为他们设置合理的温馨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教师应恪守并力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从传统的学生观中走出来,思想得到更新了,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健康而健全地成长、发展。“让每个人的最佳天赋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只有人才、天才、英才,而没有一个庸才和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