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一.书名:《哲学导论》

二.作者介绍:

孙正聿,1946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吉林大学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一级教授)。

三.书籍内容介绍:

《哲学导论》是一部论述哲学本身、引导人们进入哲学思考的专著性教材,系统探讨了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与常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阐述了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历史演进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使人们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形成哲学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辩正智慧。

四.有疑问的地方:

1.哲学与宗教的“历时态”与“同时态”的关系。

2.哲学的常识化和常识的哲学化。

3.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

4.现代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5.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6.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五.心得感悟:

哲学是美好的。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如何,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马克思称有价值的哲学犹如“闪电”,犹如“头脑”,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曾把哲学喻比为“庙里的神”。他说,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所以,崇尚美好的人们,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总要有发自内心世界的哲学精神向往和哲学理性的追求。通过阅读《哲学导论》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我也吸取许多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智慧和精华也将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中时,我对哲学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阶段,经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知道了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它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理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对生活信念的追求,对经验常识前提的探索,对历史进步尺度的反思。这种智慧致力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些能力和精神又恰恰使我们所缺少的,因此,学习哲学,向哲学索取智慧,是每个人都应付诸行动的事。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如果我们不想把它滞留在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而是以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直面世界,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就会对人们的德性修养及其系统构筑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系统的世界观指导。人类的思想史表明,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哲学。但从根本上说,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一种世界观理论体系。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哲学是带电本质的结晶;哲学的目标是寻求一个具有基本原理的基础,头脑是需要借助于哲学才能达到崇高境界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哲学世界观以人的实践—认识为枢,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经纬,解决的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论把握问题。这种“现实世界”显然既不是玄妙的天国,也不是骇人的地狱,而是活生生地存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其次,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慎思高远的人生信念。从某种意义上看,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都要以一定人生观的形式显现出来。因为,任何思想、理论和观念都是“为我”的,即导源于人的实践或认识的需求,都被注入了或寄托了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因而也就具有了人生观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就曾指出:“哲学者,笼统地说,就是论理想的东西。”这实际道出了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在我看来,哲学对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我们提供价值判断的标准,引领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书中第一章第六节讲了哲学与价值观的关系,并把价值观定义为如何看待和怎样评价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价值观的深层含义,在于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尺度和标准的哲学反思。人的生命活动是创造意义的生命活动,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有意义的活动,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活动。区分有无意义的根据是什么?评价有

无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在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进步与代价等诸多种类的矛盾中,如何确立评价的标准和选择的依据?这些都是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并探索出解决方法的问题。可见,哲学对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影响重大。

哲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培养。冯友兰曾说:“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习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基于这种理解,冯友兰提出,哲学的主题是内胜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这种体系引导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这种哲学体系可以说是本人的传记,是本人最真实的展现。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为我们阐释了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与联系的具体内容姑且不谈,令我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对宗教独到的见解。学习完此章节后,我对宗教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我懂得了虽然宗教世界是虚幻的,但宗教信徒对宗教世界的虔诚信仰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状态。人们通过对宗教世界的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对宗教世界的依赖,虽然不会产生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所具有的现实内容,却是人依赖和掌握自然界的一种迂回的方式,因而也迂回地反映了人对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比如中国佛教思想大力弘扬善,体现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因此,我们应该用哲

学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宗教,弘扬宗教中有利于宣扬真善美的部分,让宗教为哲学更好的服务。

哲学另一重要作用在于对美的追问。“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哲学则为发现美,追求美创造无数这样的眼睛。在中国哲学史上,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的哲学大师,总是致力于对“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统一的追求。柏拉图曾提出“美”是对“美的理念”的分有,康德提出“美”是“善”的象征,黑格尔提出“美”是具体化的“理念”……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发现与创造,构成了以“美”为聚焦点的哲学问题,也构成了哲学家对艺术所创造的审美世界的追问。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并体验生命的形式,因为艺术美的根基就在于艺术本身的“生命形式”。艺术,只有显示生命的欢乐与悲哀,生命的渴望与追求,生命的活力与创造,才有艺术之美;欣赏艺术作品,只有体验到生命的广大与深邃,生命的空灵与充实,才能进入艺术的世界,才能以艺术滋润生命,涵盖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创造美的生活;哲学,只有把艺术当做“生命的形式”,揭示艺术创造所蕴含的人性的奥秘,进而阐发艺术所体现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才能真正地把艺术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