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教案:学生失范行为归因分析1

合集下载

高校毕业生离校前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高校毕业生离校前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高校毕业生离校前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的失范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教育界和学校对该问题的重视。

尽管学校从各方面采取措施规范和约束毕业生的失范行为,但效果并不显著,失范行为还在继续发生,造成了很坏的后果。

因此,本文通过对毕业生行为失范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对该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标签:高校毕业生;行为失范;原因分析;对策研究毕业生行为失范是指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特定的氛围下自发产生的、公开的、无组织的、有悖于现行教育规范和社会规范的、暂时性的狂热行为。

离校前主要指的是毕业生从实习结束返校至毕业的这一阶段,时间大约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

作为高校校园中的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行为失范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仅危害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而且给在校学生树立了坏的榜样。

因此,如何从根本上预防、消除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使毕业生离校由无序转为有序,加强文明离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离校前行为失范的表现(一)日常行为失范毕业生由于已经参加毕业实习,在工作单位自由程度较高,返校后很难适应学校的严格管理,认为学校的管理缺乏人性化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经常有违规行为发生,如作息时间不正常、个人行为自由散漫、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宿舍卫生极差等,造成了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困难。

同时毕业生的这些行为对在校生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以至于下届毕业生可以无师自通的继续实施该行为。

(二)学业失范毕业生的学业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论文答辩和毕业“清考”两个方面。

部分毕业生认为论文答辩是一种形式,是走过场,无论结果怎样指导老师都会给个面子让自己过关,所以论文准备和撰写不认真,答辩准备也不充分,原本用于准备论文的时间无所事事,生出许多事端。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前期学习中有不及格情况,认为学校会在毕业“清考”中网开一面,所以不参加考试或考试作弊、找人替考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赵晓斐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

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

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但在现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

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的任务。

14-15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

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升学的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历。

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的使我们的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的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

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

二、个别教师素质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

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1)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与控制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信息量的扩大,中小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的一些行为失范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一种不符合或者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这种行为给社会、家庭、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怎样预防和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三种表现(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中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中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中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摘要]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用标签理论、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反抗理论深入分析中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并为优化中等职校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学生行为失范一直是教育领域内比较棘手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大众文化的冲击,有研究报道学生行为失范特点呈现类型多元化、比重上升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的各类学校中,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其种种特殊性,决定了中职学生既是学生行为失范的重灾区又是学生行为失范队伍的主力军。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动“普高热”,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生源数量的困境,生源质量也进一步下降,学生校园失范行为也相应增多,社会新闻时有报道且影响较恶劣。

2007年5月,发生在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学生辱师”事件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的关注。

学生失范行为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既来自外部环境影响,也来自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众多的理论阐释中,社会学理论对分析和控制学生失范行为很有启示。

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理论,结合职业教育环境和中职学生的特征,对中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进行分析并为优化中等职校管理提供建议。

一、标签理论标签理论关于越轨行为的基本观点是: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

该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社会越轨,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轻微的,称作初级越轨。

如果初级越轨者被其他重要社会成员(如校长、教师、父母)发现并公之于众,即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他就被社会归为不受欢迎的一类人,被拒绝、排斥。

越轨者在思想中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就是“那一类人”,今后的行为就会以“履行预言”的方式表现,从初级越轨转变成习惯性的、程度严重的次级越轨。

标签理论着重解析越轨行为被有效界定的过程和越轨行为的相对性。

对中职生而言,他们在进入职校之前大都被以前所在的学校和教师界定为”差生”、“问题生”,被贴上这些标签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好。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

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

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

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凡勇昆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凡勇昆

摘要:问题学生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问题学生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界定,继而从默顿的手段目标说、社会位移的失谐、同辈群体的负功能和科恩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说四个方面对问题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了阐释。

于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两点策略,即通过创设健康向上的同辈文化、宣扬积极的重要他人和改善家庭氛围,以期能够促进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形成对问题学生及其行为的科学、合理、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问题学生的说法由来已久,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问题学生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与父母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的不断弱化,社会教育的功能错位等等因素有关,由此使得问题学生在心理、行为、思想、人格等方面发生了某些偏差,甚至出现了诸多失范行为。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对问题学生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意义上,学习上有困难、交往上有障碍、思想上有误区、心理上不健康的学生即为问题学生。

这和差生、后进生的说法比较相似,那是否他们的指向严格一致呢?实则不然。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春对问题学生的界定比较科学: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学生即是问题学生,而且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一个方面存在问题。

[1]问题学生有着明显的特征:首先,学习动力不强。

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常常在学校消极应付,较为严重的发展成为厌学、逃学等,对上学毫无兴趣,甚至到处散发“读书无用论”思想。

其次,个性心理失调。

往往有两种极端,要么过分自尊,要么过分自卑。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而且逆反心理都非常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再次,行为习惯嚣张。

以行为粗犷、言语恶俗为自豪,视酗酒、偷窃为正常,大多带有痞子气息。

甚至有些对打架、以强欺弱带有明显的偏好。

最后,价值观存在缺陷。

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受到网络暴力色情等社会灰暗面的影响比较严重,甚至造成了人性的扭曲。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和教育控制学习目标了解教育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含义识记失范行为的类型和不同学科视角的解释运用相关理论对教师和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分析掌握控制学生失范行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学校生活的两种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那么什么是失范行为呢?教育规范与社会规范一、教育规范的含义和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基本的社会学习内容)——西汉元帝时期(蒙学教材)早期的教育规范,座右铭的方式影响学生——教育规范变成教材内容,学规第一节教育规范教育规范的含义: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三者的不同点:适用范围的差别、约束力的差别: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要大于教育习俗强调重点的差别(三)教育规范的类型1.从个体作用看,个体规范和群体规范2、从涉及内容看,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3、从适用范围看,公共场所规范和班级规范等(四)教育规范的作用和特点自律(有关个体的内容)和协调(有关人际关系的方面)特点: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二、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失范行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于文化和反文化的关系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因为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和挫折侵犯说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和过程模式差异交往说:一个人如何社会化取决于和谁交往。

控制缺乏说: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失范说: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手段——目的说:因为社会手段和目的不一致所造成的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改革者、墨守成规者、逃跑主义者、造反者、顺从者亚文化群体理论: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相抵触过程模式:标签论。

失范的行为,成长的烦恼 ——浅谈行为失范生的成因分析及辅导策略

失范的行为,成长的烦恼  ——浅谈行为失范生的成因分析及辅导策略

德育论文失范的行为,成长的烦恼——浅谈行为失范生的成因分析及辅导策略【摘要】:学生的失范行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屡见不鲜,已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恐慌和不安,并成为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行为失范生”教育,给予他们必要的注重与爱。

本文主要通过对“行为失范生” 的成因分析,以及结合作者长期对这类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经验,提出了相关“改变”失范行为的教育策略。

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却也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

当今的小学生也不例外。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他们身上日益突出。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

但是如果这个心灵已经不健康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要重视班级中一些行为失范学生的心理辅导。

我曾连续担任三届六年级毕业班的副班主任,其间碰见了各种各样属于六年级式的成长烦恼,特别多的是学生行为的失范现象:叶校海,经常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小矛盾和作业不完成等原因,不顾老师和家长的劝说,选择爬墙逃出学校。

王飞,在班级和一位男生因为一个玩笑,就相互吵架,最后竟然举起凳子砸向那位同学,然后,选择逃跑出学校来躲避他的责任。

郑仙莎,因为妒忌她的好朋友跟别的同学一起玩,产生了一个幼稚的想法,经常偷这个女同学的作业本,主要目的是让她的好朋友出丑。

杨龙,班级里面经常破坏别人的东西,甚至偷同学的零用钱,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承认过。

不管群众对他如何批评指责,他都死不承认。

以上都是一些失范行为的案例,类似的还有很多。

分析每一个案例的背后,能够发现学生产生这些失范行为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原因。

一、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1、父母关系的恶劣导致孩子心灵的脆弱。

之所以把这个原因写在首要,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教育大于学校教育,家庭的氛围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中职生校园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

中职生校园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

不 得 不 重 视 的地 步 。
关键词 : 失范行为; 中职生; 心理 ; 教育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规模 的扩大 , 学校 的生源愈来愈 紧张 , 学校 信 、 Q Q等 网络 的方式进行交流。 另外 , 兴趣小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 加大力度进行扩招 , 因而生源质量急剧下 降。 生源质量下降 的同时 择 , 把有共 同兴趣爱好 的学生组织在一起 , 有利 于培养他们 的个性 也 给学校 的管理带来 了困扰 ,再加上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种种特 发展 , 让他们找到重新 树立信心 的起点 , 树立 向上 的人生观 。作 为
未成年人不宜进 入的营业性歌舞厅。 在学习上则表 现为厌学 、 考试
作弊甚至 交 白卷等现象 , 性格偏执任性 , 不接受他人 的劝 导 , 我行 我素 , 行 为懒散 , 个别学生还会表现 出自卑的心理 。 2 . 自我逆反心理较重
2 . 建 立 良好 的 人 际关 系

般来讲 , 行 为的失范是受到心理失 范支 配的 , 凡是失范 的中
都应该值 得我们去重视 、 去研究 , 努力控制这种失 范行为的发生 。 公园 、 市场 , 了解家乡的荷文化和剪纸艺术等活动 , 培养 学生健康 ,


中专 学 生 行 为 文化视野 , 培养他们感受美 、 理解 美 、 鉴 赏美的能力 。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提 高学生
职 生 都存 在一 定 的心 理 问题 。改 变 一名 失 范 的 中 职生 应 该 先 从 他
们的心理进行剖析 , 研 究之所 以失范 的原因 , 才能去寻找对 中职生 有些 中职生的不 良行为 习惯是在 进入学校之前就 已经形成 , 行为失范管理 的对策 。这些学生中 ,他们 的心理上往往都有孤独 由于以前 读书不太认真 , 基础 比较差 , 学校 只以升学 为 目的 , 放 松 感 , 心理存在一定 的压 力 , 有可能 是来 自学校的 , 也有可能是来 自 了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管理 , 单纯地 只以分数看学生 的校园生活 , 让 家庭的 , 还有可能是社会 的 , 而且以住校生居 多。同学之 间还会 有 很多学生产生了 自卑 的心理 , 失 去了 自控能力 , 使 得行 为失 范。进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作者:任程远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24期【摘要】目前我国学生失范行为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响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用社会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困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 。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2] %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

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摘要:当今大学生行为失范越来越常见,也有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在了这之上,然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怎样来处理这问题,依然值得我们讨论和深思。

关键字:失范行为、案例、评析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解释社会失范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默顿(Merton ,R. K. ,1938)提出,他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文化传递理论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人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社会学家克利福特• 肖(Cli 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McK ay)研究发现,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

二、关于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案例1:学生在校园楼顶公开做爱中新网3月31日电,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正在调查一件学生当众做爱的尴尬事。

据台湾《联合报》31日报道,26日,一对男女在该大学育学院12层大楼屋顶做爱,楼下广场正举行一场慈善义卖会,两人请数百人免费看了“活春宫”。

两人本科在屋顶的中央处做爱,这么一来,至少现场观众只剩下拍照并将他广为流传的摄影人了,但两人却挑了屋顶靠墙边缘快活,光天化日下请楼下所有人参观,吓坏校方。

案例2:女大学生宿舍内产下女婴,怀胎十月竟无人发现十八九岁,本是一个女孩子享受自己最美好时光的时候,但是今年刚上大二的她,却承受了同龄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压力,在一个大家都去上早课的清晨,她却躺在宿舍的公共厕所里,旁边就是她的女儿了。

她还是个孩子,她将如何面对这个事实?她的心里能经得起如此的打击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3:内江师范学院的山顶球场有一个图书馆,里面的书籍不是缺页就是只一部分,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看起来好一点的书,都已经是很缝了好几遍的了。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下)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0个省市,对5846名中小学 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侮”的学 生占到6.1%,偶尔被欺侮的占到32.5%,男生较之女生更容 易受到同学的欺侮。
2006年,对西部某地级市进行全市抽样调查发现,学校 里有“大同学欺侮小同学”现象的占到51.3%,“有拉帮结 派打架斗殴现象的”占到36.3%,有“有人勒索钱财现象” 的占22.5%。 日本的中小學普遍存在“欺負問題”,這種現象由來已 久。調查顯示,16%的日本學生做過欺負別人的事,35%的人 被欺負過,既欺負過別人又被別人欺負的佔38%,兩者都沒 有的僅佔12%。校園欺負問題已成為日本一個嚴重的社會弊 病。
情感型失范 满足生理、心理、 非理性 杀人、自杀等 行为 情感上的需求 行为
传统型失范 遵循传统习俗、维 非理性 讲哥们义气,如打架 行为 护传统秩序 行为 斗殴等
第二节 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
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 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2007年9月19日新华网),而中国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更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 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 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对学生失范行为归因的思考:
一、理想世界的错位 家长、学校和社会通过某种不约而同的“共谋”,把一个“应试教育” 为核心的理想世界灌输给学生,使他们无法从自己的个性、兴趣和才能出发 来营造适合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应试教育过程中标签理论) 学业失败者,失去了校园、家庭中的快乐,逃学、辍学、离家出走 学业失败者,为寻求心理的平衡和满足,校园暴力、欺侮弱小;趣味相 投者走在一起,强化了失范行为
非正常行为:1.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另一种是"过程模式",(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视角冷虎(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摘要:大学阶段是最接近社会最独立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比高中阶段更加自由,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脱离,家庭的关系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同龄人影响,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社会因素等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就会出现失范行为。

这里笔者将评析大学生恋爱中的失范行为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失范行为;教育社会学视角失范行为是指违反规范的行为,那么大学生失范行为就是指大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教育、攀比等等。

生活方式注重享乐、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懈怠、人际交往行为幼稚、大学阶段学生们在学校的需要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了,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他们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因此有恋爱的需要,而且大学生的目标再也不是中学时的“取得好成绩”他们开始有着各个方面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又不一定都能够通过合乎规范的方式轻松实现,因此学生就用是反的行为来轻松实现他的某些方面的目标,这里笔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评析。

一、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失范与正常行为失范的恋爱行为案例表现为:透支式的恋爱投入,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投入谈情说爱,对课业及正常的生活交往产生强烈的挤压和冲击。

夸张式的感情表达,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过于随意、露骨,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一些极不合时宜的边缘性行为。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偷吃禁果、长期同居。

极端化的报复方式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借酒消愁自伤甚至伤人等[1]。

正常的情况下恋爱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恋爱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照应分享彼此,它是建立在彼此有好感的基础上再相互接触产生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正常的恋爱行为是亲密关系在公共场合隐晦表现,恋人之间分享生活的空余时间,彼此关心安慰。

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3篇)

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学校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如欺凌、作弊、暴力等,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将探讨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1. 欺凌行为: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2. 作弊行为:包括抄袭、代写作业、考试作弊等。

3. 暴力行为: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等。

4. 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等。

三、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策略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1)开展主题班会:定期开展以“诚信、友善、责任”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组织道德讲座:邀请道德模范、优秀教师等进行讲座,传递正能量。

(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完善规章制度(1)制定校园欺凌防治方案: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理措施等,加强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治理。

(2)建立考试诚信制度:制定考试纪律,加强对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

(3)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巡逻,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3. 增强家校合作(1)开展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建立家校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3)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4. 创新教育方法(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3)加强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案例1. 案例一:某中学开展“诚信考试”活动活动内容:在考试前,学校通过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对诚信考试的宣传;在考试过程中,加强监考,严肃处理作弊行为;在考试后,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文档资料-精品文档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文档资料-精品文档

第一节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教育规范”由“社会规范”一词派生而来。社会规范的 原意是社会群体中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 准,这种标准能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 有利于增强群体团结。 规范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正式规范通常是以法律、 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 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群体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教育规章是一种正式规范,主要由学校组织及其部门 制订并督促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借助学校组织 的权力来施行,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来评价组织履 行规章的状况。一般来说,学校成员对教育规章主要 是遵守、履行而较少认同、协商,因而规章具有某种 非自觉性。 教育法律是由国家颁布、明文规定的,需要有专门机 构或部门来执行,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3.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公共场所规范是面向大众的、公共活动范围的规范。 班级规范是适用于学校班级的、维持其正常秩序活动、 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规范。班级有规范而无规章,这 是因为班级没有相应的组织权力,班级规范往往表现 为值日制度、作息制度、学习制度等。

教师职业规范一方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另一方 面也是学生形成自身行为规范及班级规范最直接的榜样。 因此,各国历来就有对教师职业规范的阐述,有的则在师 德规范中列有行为规范的条目,也有的国家则是单独颁布 行为要求(见表4-2)。


(三)教育规范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 个体规范是涉及个人修身养性或自律性的规范。例如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不抽烟”、“不喝 酒”。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 目标也是个体规范。 群体规范则用于协调群体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 系,如教师公约、学生守则之类。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精品教育文档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精品教育文档

“学规”,从一般的思想、品德修养走向行为训练,成为 学生基本的、必须遵循的要求。此期出现的行为规范,比 之于过去笼统地说“吾日三省吾身”之类的要求更为具体、 明确。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推移,教育规范 也在随之变更、发展,更切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显然,教 育规范是在发展中调整的。
(二)教育规范的含义
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学校生活的两种机制,
一是学校的组织管要由学校组织及其部门 制订并督促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借助学校组织 的权力来施行,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来评价组织履 行规章的状况。一般来说,学校成员对教育规章主要 是遵守、履行而较少认同、协商,因而规章具有某种 非自觉性。
教育法律是由国家颁布、明文规定的,需要有专门机 构或部门来执行,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犯刑律并受到刑罚处置的行为。 三种失范行为从数量上看是依次减少的,从对社会产生影
响上看是越趋严重的,从惩罚手段上看,则是愈来愈严厉 的。

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于文化与反文化的 关系。规范行为正是以正统、普遍认可和遵守的面目出现, 而失范行为是以规范行为的对立面存在,是对规范行为的 背离或否定,两者是一对矛盾。
2.规范的民族性
教育规范的抽象概括在各民族间大体近似,而具体表 现往往差异较大。同样表现“爱的有序性”这一教育 规范,国外用吻不同部位,如唇、颊、额、手背等, 表示人与人之间亲近的不同关系与层次。而中国则没 有公开的吻,只用点头、握手、拥抱等来表达彼此之 间的距离。这些都与民族的习性与风尚紧密相关,具 有相当的稳定性。

小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分析-最新教育文档小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分析一、A学生的案例(一)选取缘由学生的失范行为是教育工作者们不可回避却又感到头疼的行为。

面对学生的失范行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往往绞尽脑汁却收效甚微。

五年级的学生A正是其一典型案例。

A的失范行为中涵盖了其在学习、纪律、情感、态度、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不同维度的行为表现。

本研究选取A作为个案,便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失范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内在需求与生活体验,探究其失范行为的真正意图。

寻求小学生失范行为的共性与普适性,为有效处理小学生失范行为提供教育反思与建议。

(二)案例呈现A学生是班里的“后进生”。

成绩差,纪律差,经常不交作业。

几乎每天都因犯错而被罚背着书包在教室门外罚站,而他却好像习惯了惩罚,并没有因为惩罚而减少他的失范行为。

班主任曾尝试几次与家长沟通,家长未给予积极配合。

一次上课被罚在教室门口,问为什么罚站,他却面无表情地回了一句:“不知道”。

A下课时喜欢扰乱其他同学的正常玩耍,喜欢在其他同学玩游戏时插一脚。

因此遭到同学的嫌弃,班里的许多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有时下课他会静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或拿本书看,或趴桌子上发呆。

有一次课间休息,他说:“老师,我送你一只笔芯吧。

”一会儿又说:“老师,我送你只笔吧。

我有好多呢”。

老师上课讲练习,他不订正。

好像跟他没关系似的。

下课后问他:“怎么不改呢”?他说“回家改。

”我说“在学校改完,回家就不用改,少一项作业多好。

”他答:“家是幸福的港湾。

”二、A的生活体验“体验不是单纯的认识论概念,而是超越单纯的认知,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状态,它是一个本体论概念,是个体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是对忽视人的精神存在的唯科学认识方式和客观主义的反叛。

人们所能体验到的,一定是与其生存意义相关联的事件和情绪。

因此,体验具有某种动力性特征,某种体验的产生会相应地促使人产生做或不做某事的意向”三、A的行为意图行为意图是指学生行为内隐的包括态度、信念、期待、动机和渴望等主观潜在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学生失范行为对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和家庭的影响都比较大。学校、社会与家庭要联合帮助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并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克服和杜绝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作业布置:
请大家请大家做一个有关中小学生吸毒问题的问卷调查。
课后小结:
总结教学内容和效果。
评析教学效果、同学听课效果。不足之处。
教学难点: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等;教学辅助手段:课件、实物、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师生互动、板书。
教学分组:
安全事项:没有安全隐患
教学条件:教学场地、电脑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1.金一鸣著《教育社会学》
2.马和民等著《教育社会学研究》
3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放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速度的加快,城市犯罪人口猛增。一些流入城市的无业人员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无不影响着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中小学校学生。
4、人口流动问题。随着上世纪90年代打工潮的到来。农村留下了大批无人监管和由老人监管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温暖,变得孤僻、冷漠、自卑、冲动、焦虑不安。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安全感,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违反学校纪律、逃学、旷课、甚至偷盗、抢劫、杀人行为时有发生。而一些随迁儿童,流入父母打工的城市,有可能在转学就读的学校文化上不能适应,造成叛逆心理,形成示范行为。
学生的失范行为有三种,一是违规。二是违法。三是青少年犯罪。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根源是什么呢?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的不良影响。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另外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是社会的不良影响。1、社会规范失控。社会转型,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被推翻,与新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在这种形式下,人们道德滑坡,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校中小学生思想简单,判断是非能力较差,极易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5、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变迁带来了人生观、婚姻观、性观念、金钱财产观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变化。如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笑贫不笑娼价值观助长卖淫行为的盛行,性自由造成的离婚自由,给无数家庭的孩子带来心灵伤害。
其次是学校教育失误的原因。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2、个别教师素质太差。
最后是家庭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流动频繁,价值观的变化,离婚率增加。据中国妇联调查,在北京和上海一些大城市,每天去民事局办离婚手续的人是办结婚手续的一半。也就是说每年办离婚手续的夫妻有一百对,而办离婚手续的夫妻就是五十对。离异家庭的孩子失去温暖和谐的家庭,没有父母关心和照顾,
教育学教案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教材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中失范行为第二节的第三部分)
教学时数:
1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2)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失范行为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失范行为含义及归因。
2、文化的商品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还不健全,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和法律控制系统失调,导致反主流文化的泛滥。传统的一些少年宫、少年之家等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难以发挥其功能。而一些黄色书刊、暴力影视剧、色情网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占据了市场,使文化娱乐市场向畸形发展。
本科教育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学生失范行为案例:学生暴力事件。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什么是学生的失范行为?
2、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教学设计
利用教授法和案例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分析案例,案例中学生的暴力行为正常吗?属于什么行为?是学生非正常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就是学生的失范行为。那么如何理解学生的失范行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