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5《确定圆的条件》精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5《确定圆的条件》精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5《确定圆的条件》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3.5《确定圆的条件》主要介绍了确定圆的条件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的确定条件,理解圆的方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圆的性质和圆的方程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对函数、几何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圆的确定条件及其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的确定条件,理解圆的方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确定条件,圆的方程。

2.难点:圆的方程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确定条件。

2.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案、课件、黑板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学习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在平面上有三个点,如何判断这三个点能否构成一个圆?”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圆的确定条件。

同时,介绍圆的方程及其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有关圆的确定条件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于圆的确定条件的掌握情况。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确定圆的条件_数学___一、课标要求:知道三角形外心的概念.二、学习目标:1、经历确定圆的条件的探究过程,掌握作图方法,并能归纳出确定圆的条件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概念,并探索外心的性质.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对称性"等相关知识之后的延续学习,学生已积累了画一个圆的经验.基于以上两点,提出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动手操作,探究过一点、两点、三点能否作出圆?如果能,能做出几个?②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获得的数学猜想,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及结论的确定性,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究过程,归纳确定圆的条件。

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归纳确定圆的条件。

3.教法与学法:为了提高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讲采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的引导、追问为辅的方法.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采用由生活中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在活动方式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集中展示、归纳总结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能力培养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四、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过本章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知识.同时具备了用尺规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等操作技能,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经过点画直线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类比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篇【师生活动】1.创设情境.这是一个破损的圆形镜片的一部分2.提出问题:请你还原出这个破损的圆形镜片所在的圆?3.交流困难:找不到圆心和半径4.引入新课:在找圆心的过程中咱们同学遇到了相同的困难,相信经历了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会很快找到答案,带着你们的困惑我们一起认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确定圆的条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一道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较高的课堂关注,同时引入课题第二环节:温故篇学习目标一:经历确定圆的条件的探究过程,掌握作图方法,并能归纳出确定圆的条件.类比联想,提出问题1.提问:确定直线的条件是什么?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呢?2.类比确定直线的探究方法,设计“确定圆的条件”探究方案.3. 根据方案,探究要确定一个圆,需要满足的条件?4.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方案.【设计意图】“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通过复习确定直线的方法,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确定圆的条件.【预设问题及应对】:估计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设计探究方案,教师要结合探究确定直线的条件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思路,为探究过程提供思路.第三环节:探索篇探究一: (1)经过一个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师生活动】请学生到黑板作图(如图),并得出:经过一个点A作圆很容易,只要以点A 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圆有无数多个.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点明要研究目标,告诉学生从最简单的条件开始探究,为两个点及多个点探究埋下伏笔,也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重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学会画圆,知道圆心、半径都不确定,所以经过一点可作无数个圆,不能确定一个圆.【预设问题及应对】:可能会有同学以点A为圆心画圆,这样的圆不符合要求。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一. 教材分析《确定圆的条件》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包括圆心坐标和半径,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确定一个圆。

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圆的方程的意义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坐标系和方程的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的方程的理解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包括圆心坐标和半径。

2.让学生理解圆的方程的意义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方程的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圆的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方程的意义和应用,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圆。

例如,给出一个圆的三个点,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这个圆。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或者板书,呈现圆的方程。

解释圆的方程的意义,包括圆心坐标和半径。

让学生理解圆的方程是如何表示一个圆的。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对圆的方程的理解。

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圆的方程,让学生求解圆心坐标和半径,或者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圆的方程。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圆的方程来解决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圆的方程,让学生求解圆与直线的交点,或者求解圆的面积。

5.拓展(10分钟)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例如,如何确定一个圆的位置和大小,如何求解两个圆的交点等。

6.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圆的方程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完成。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写出圆的方程,以及解题的关键步骤。

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22讲 确定圆的条件

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22讲 确定圆的条件

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22讲确定圆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本讲内容是苏科版九年级数学的“确定圆的条件”。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圆的定义、确定圆的条件以及圆的方程。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圆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的定义,明确确定圆的条件,并能运用圆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确定圆的条件。

2.难点:圆的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圆相关的图片,如圆形的桌面、轮胎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性。

提问:“你们对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感受?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形状吗?”2.呈现(10分钟)介绍圆的定义,明确圆是一种平面上所有点到另一个固定点(圆心)的距离相等的几何图形。

通过实例,解释确定圆的条件,即圆心和半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画出一个给定半径的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圆心和半径,加深对圆的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给定一个圆的方程,求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圆五《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九年级数学下册一、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过本章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知识.同时具备了用尺规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等操作技能,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经过点画直线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类比方法.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学生已积累了画一个圆的经验.基于以上两点,提出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经过一点、两点、三点能否作出圆、能作出几个圆.②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但本课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及结论的确定性.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过程与方法1.经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通过探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确定圆的条件.教学难点:确定圆的条件.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情景引入;实践探究;数学乐园;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达标测试。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在课前复习,回答如下的问题:(1)经过一点、两点、三点你能否画出一条直线吗?若能,可以画出几条直线?(2)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什么体会?(3)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的中垂线?活动目的:通过问题(3),希望学生复习线段中垂线的尺规作法,为本课作圆作知识的铺垫.通过问题(1)(2)的复习回答,为本课的探索“经过三点能否确定一个圆”作一个探索策略上的铺垫,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始的提问中,学生对中垂线的尺规作法、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的回答较好,但在回答“经过三点能否画直线”问题上出现分歧,部分回答“不能画出直线”或“可以画一条直线”或“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等.通过对问题的争论、回答,达到了预期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第二环节:情景引入活动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将一个圆形玻璃碎片,你能帮助这位妈妈将这个圆形玻璃碎片复原,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吗?活动目的:①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1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1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确定圆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包括圆心和半径,以及如何通过这两个条件来确定一个圆。

同时,让学生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会使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并逐步过渡到本节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包括圆心和半径。

2.让学生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2.难点:圆的方程的转化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圆的条件和方程。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圆的性质和方程的推导过程。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案和课件。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这些知识点来确定一个圆。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圆的性质和方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圆心和半径是确定一个圆的两个关键因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给定的圆心和半径来确定一个圆,并尝试写出对应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圆的条件和方程的掌握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的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条件和方程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本节课《确定圆的条件》选自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圆》中的第5节。

【课标要求】1、经历探索确定圆的条件的思维过程,理解确定圆的条件,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2)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4)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确定圆的条件.【教学难点】探索确定圆的条件的思维过程.【教学方法】类比探究法【教材分析】第五章《圆》是初中学习的一种曲线型知识,它具有与直线型完全不同的图形、性质,因此从完善对几何知识的认识的角度看,圆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图形的方式,本节课为第5节《确定圆的条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作图和实际问题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作图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确定直线的条件,知道了通过点画直线的知识,还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及画法,也知道了圆的相关概念,明确了确定圆的两个要素是圆心和半径等,并已具备了一定的尺规作图能力,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过程中的经验都为本课的顺利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由于圆心的分布规律是隐蔽的,所以学生对于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的分布规律的寻找还是有一定的思维障碍,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展示,会更有利于发现规律;展示过程中,学生会在思维碰撞中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评价设计】1、类比猜想、探索交流,达成目标12、同步练习1,达成目标1、23、动手操作、再探新知,达成目标2、34、同步练习2,达成目标1、2、35、知识内化、总结反思,达成目标1、26、知识检测,达标反馈,达成目标3、4【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巩固旧知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相关知识(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 (3)作图: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2.圆的相关知识(1)平面内的点与圆有种位置关系.分别是 . (2)确定一个圆的两个要素是和;它们分别决定圆的和 .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旧知为经过点作圆做好铺垫。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确定圆的条件》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确定一个圆的三个关键条件:圆心、半径和圆的方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的性质,会用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表示圆,并能够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方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圆的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确定一个圆的三个关键条件,理解圆的性质,会用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表示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确定一个圆的三个关键条件,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2.难点:理解圆的性质,会用圆的方程表示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圆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圆的性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圆的性质和方程。

3.归纳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的性质,并用方程表示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圆的性质和方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圆的性质和方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圆有关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圆的性质。

提出问题:“你能说出确定一个圆的几个关键条件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的性质和方程。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性质,并用方程表示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确定圆的条件学习目标: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掌握这个结论.2.掌握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学习过程:第一环节:课前准备(1)经过一点、两点、三点你能否画出一条直线吗?若能,可以画出几条直线?. A A . B.①②③(2)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的中垂线( 用直尺圆规作图)A 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环节:情景引入你知道怎样将一个如图所示的破损的圆盘复原吗?①、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如图①)②、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如图②)你是如何做的?依据是什么?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C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如图图③)?为什么?A . A .B .①②A. B. C.③第三环节:新知探究探究一、过不共线的三点的圆的画法(尺规作图)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 求作: ⊙O使它经过点A、B、C探究二、三角形与圆的位置关系由以上作图可知:①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_______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________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________心②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_____________三角形;如图,⊙O是△ABC的_______________△ABC是⊙O的_______________点O是△ABC的_______________探究三、三角形外心的性质:1、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点,从而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___________.如左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径r2、作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外心,观察外心的位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锐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_________,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直角三角形_________,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_________.第四环节:例题展示:例题1:点O为△ABC的外心,∠BOC=110°,则∠A=_____达标检测1.三角形的外心是_____的圆心,它是_____的交点,它到____的距离相等.2.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是______,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______,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______.3.在Rt△ABC中,∠C=90°,AC=5cm,BC=12cm,则其外接圆的半径为_______cm.4.已知△ABC中,∠A=800,若点O是△ABC的外心,则∠BOC=;5、把以下残片复原。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本节课《确定圆的条件》选自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圆》中的第5节。

【课标要求】1、经历探索确定圆的条件的思维过程,理解确定圆的条件,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2)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4)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确定圆的条件.【教学难点】探索确定圆的条件的思维过程.【教学方法】类比探究法【教材分析】第五章《圆》是初中学习的一种曲线型知识,它具有与直线型完全不同的图形、性质,因此从完善对几何知识的认识的角度看,圆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图形的方式,本节课为第5节《确定圆的条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作图和实际问题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作图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确定直线的条件,知道了通过点画直线的知识,还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及画法,也知道了圆的相关概念,明确了确定圆的两个要素是圆心和半径等,并已具备了一定的尺规作图能力,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过程中的经验都为本课的顺利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由于圆心的分布规律是隐蔽的,所以学生对于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的分布规律的寻找还是有一定的思维障碍,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展示,会更有利于发现规律;展示过程中,学生会在思维碰撞中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说课稿:第22讲确定圆的条件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说课稿:第22讲确定圆的条件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说课稿:第22讲确定圆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九年级数学》第22讲“确定圆的条件”是本册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讲主要介绍了确定圆的条件,包括圆的定义、圆的性质以及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确定一个圆。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这一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圆的性质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确定圆的条件,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和性质,确定圆的条件。

2.教学难点:圆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圆的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特性。

3.知识讲解:讲解确定圆的条件,包括圆的半径、圆心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说明。

4.课堂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索圆的性质,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确定圆的条件》的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定义、确定圆的条件、圆的半径和直径等。

本章内容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确定条件,并通过实例展示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圆的计算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练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定义,明确确定圆的条件,学会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确定圆的条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圆的概念的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圆的定义和性质。

2.操作法: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计算方法。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实例等。

2.准备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准备练习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的实例,如硬币、地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引出圆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圆的定义,明确圆的三个要素:圆心、半径、直径。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确定圆的条件,即给定圆心和半径或直径,就能确定一个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根据给定的圆心和半径或直径,尝试绘制圆。

初中数学_3.2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3.2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并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通过探索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渗透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掌握这个结论.2.掌握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教学难点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教学方法“自主-导学-阳光”高效学习法自主预习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预习,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学案上的部分题目。

课堂展示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确定圆的条件,请同学带领大家一起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本节课的的学习目标是:1、探索并理解确定圆的条件,会利用尺规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重点、难点)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生活中的学问:一位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挖掘时,发现一圆形瓷器碎片,你能帮助这位考古学家画出这个碎片所在的整圆,以便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吗?用“破镜重圆”的故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让学生分别说一下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教师不用讲解。

生:如果确定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画出瓷器碎片所在的整圆了。

师:如何才能确定圆心和半径呢?根据现有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很难解决,那么我们先回忆一下直线是如何被确定的。

温故知新:过一点可以作几条直线?过两点可以作几条直线?生: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确定”的意思是有且只有。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确定圆的条件》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5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确定圆的三个条件:圆心、半径和圆上一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确定圆的三个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圆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确定圆的三个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确定圆的三个条件:圆心、半径和圆上一点。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确定圆的三个条件:圆心、半径和圆上一点。

2.如何运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圆的性质和特点。

3.采用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教具。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性质和特点。

提问:你们对这些圆形物体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确定条件。

2.呈现(10分钟)介绍确定圆的三个条件:圆心、半径和圆上一点。

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三个条件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三个确定圆的例子,并解释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和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确定圆的三个条件。

教师及时批改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一. 教材分析《确定圆的条件》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确定圆的三个重要条件:圆心、半径和圆的方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定义,理解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以及如何用圆的方程来表示圆。

这一节的内容是九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学习这一节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圆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的定义,理解圆心、半径在确定圆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圆的方程表示方法,能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方程表示方法3.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圆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圆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圆的模型或图片3.圆的方程示例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圆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圆?圆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圆心、半径在确定圆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圆的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圆的性质来解决。

例如:一个圆的半径为5cm,求其面积、周长等。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圆的性质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5《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确定圆的条件》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确定圆的三个重要条件:圆心、半径和圆的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定义,理解圆心、半径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特殊性质和圆的方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圆的性质和方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半径的概念,能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的概念。

难点:理解圆的性质,能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掌握圆的性质和方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圆的图片,如硬币、地球等,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一些圆形物品,如圆规、圆盘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如圆形操场、圆形桌面等,用于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圆的图片,如硬币、地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圆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圆心、半径的概念,并通过动画演示圆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对圆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圆规、圆盘等工具,亲自操作并观察圆的性质。

然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共同总结。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关于圆的实际问题,如圆形操场、圆形桌面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的性质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圆五《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九年级数学下册一、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过本章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知识.同时具备了用尺规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等操作技能,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经过点画直线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类比方法.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学生已积累了画一个圆的经验.基于以上两点,提出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经过一点、两点、三点能否作出圆、能作出几个圆.②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但本课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及结论的确定性.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过程与方法1.经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通过探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确定圆的条件.教学难点:确定圆的条件.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情景引入;实践探究;数学乐园;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达标测试。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在课前复习,回答如下的问题:(1)经过一点、两点、三点你能否画出一条直线吗?若能,可以画出几条直线?(2)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什么体会?(3)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的中垂线?活动目的:通过问题(3),希望学生复习线段中垂线的尺规作法,为本课作圆作知识的铺垫.通过问题(1)(2)的复习回答,为本课的探索“经过三点能否确定一个圆”作一个探索策略上的铺垫,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始的提问中,学生对中垂线的尺规作法、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的回答较好,但在回答“经过三点能否画直线”问题上出现分歧,部分回答“不能画出直线”或“可以画一条直线”或“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等.通过对问题的争论、回答,达到了预期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第二环节:情景引入活动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将一个圆形玻璃碎片,你能帮助这位妈妈将这个圆形玻璃碎片复原,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吗?活动目的:①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引起学生回想圆的定义,得出作圆的关键是定圆心、定半径.③借助实际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为解决本节课的目标“确定圆的条件”和下环节的探究活动注入动力.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气氛下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激发潜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知道了确定圆的条件是定圆心、定半径。

第三环节:实践探究,解决问题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三个问题:①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为什么有这样多个圆?②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你是如何做的?依据是什么?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作圆,使它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已知点A、B、C,你是如何做到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为什么?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归纳思想,从中探究出:①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为什么只确定一个圆?②这个圆如何用“尺规”作出?③三角形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等问题,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过三点作圆的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问题①、②中有多少个符合条件的圆能很快地回答出来,但学生对问题①中“为什么”的回答未能抓住画圆的本质(定圆心、定半径)来回答;对问题③的探究用时比较长,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作了三条边的中垂线,对“为什么”的回答也未能抓住交点的唯一性及半径随着点的确定而确定进行回答.第四环节:数学乐园活动内容: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画圆活动目的:(1)巩固找三角形的外心的方法,进一步体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事实.另外也体会到三角形的形状对它的外心位置带来的影响.(2)通过作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都能熟练完成作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对“三角形外心”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在完成作图时遇到了困难,不会将问题转化成“找三角形外心——找出弧上三个点”的问题,说明这部分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还有待提高.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1、学生小组交流本节课学习的体会及要掌握的知识和方法;2、个人仍存在的问题;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收获感想,听取别人的发言,培养语言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意识,达到情感和价值的目标.同时通过师生共同的小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实际教学效果:在短短几分钟的小结活动中,学生能畅所欲言,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比如有些同学谈到学会了找三角形的外心;考虑问题要全面;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每一知识点都要学好、理解好等.第七环节:评测练习活动目的: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事实.另外也体会到三角形的形状对它的外心位置带来的影响.。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都能熟练完成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部分学生在完成练习(3)、(5)时遇到了困难,说明这部分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还有待提高.板书设计3、5确定圆的条件定义:经过三角形各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

四、教学反思1.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领会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1)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本套教材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以课前加入了一个实际背景的问题引出学习主题,这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本节课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动力.(2)教材一开始是从经过一点、两点、三点画直线过渡到经过一点、两点、三点能作几个圆?这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类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对学生探究本课的问题有一个很好铺垫和引导作用.2. 重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本节课安排了几个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后对“为什么”的回答,使学生亲身感受结论的形成过程和结论的确定性.这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3. 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因材施教.4. 注意改进的方面(1)学生的探究活动时间要得到保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不要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做.(2)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困难生在探究活动中态度欠积极,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唤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线段中垂线的性质与找三角形的外心的相互关系有少数学生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今后在进行“线段中垂线”的教学时仍要加以改进.【学情分析】:通过本章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知识.同时具备了用尺规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等操作技能,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在经过点画直线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类比方法.【效果分析】: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的挖掘,学生人人学有所得,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气氛下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激发潜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知道了确定圆的条件是定圆心、定半径。

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小组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积极性较高,师生交流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高,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合作和谐,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学生已积累了画一个圆的经验.基于以上两点,提出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经过一点、两点、三点能否作出圆、能作出几个圆.②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但本课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及结论的确定性.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课后反思】:1.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领会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1)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本套教材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以课前加入了一个实际背景的问题引出学习主题,这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本节课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动力.(2)教材一开始是从经过一点、两点、三点画直线过渡到经过一点、两点、三点能作几个圆?这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类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对学生探究本课的问题有一个很好铺垫和引导作用.2. 重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本节课安排了几个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后对“为什么”的回答,使学生亲身感受结论的形成过程和结论的确定性.这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3. 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因材施教.4. 注意改进的方面(1)学生的探究活动时间要得到保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不要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做.(2)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困难生在探究活动中态度欠积极,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唤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线段中垂线的性质与找三角形的外心的相互关系有少数学生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今后在进行“线段中垂线”的教学时仍要加以改进.【课标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经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通过探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