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三农思想考点总结

三农思想考点总结

三农思想考点总结三农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想理论。

它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农思想根植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并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则。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核心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三农思想进行考点总结。

历史背景: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课题。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发动群众进行农村革命,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后,面临巩固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和制度等原因,中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普遍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

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提出实施三农政策,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

思想核心:三农思想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并以农民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体来说,三农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发展农业:三农思想认为,发展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的基础。

因此,必须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推广农业科技和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2. 构建新农村:三农思想倡导构建美丽、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这就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以实现农村全面进步。

3. 保障农民利益:三农思想强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包括土地权益、劳动收入、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等方面。

特别是在土地问题上,三农思想主张坚持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实践路径:三农思想的实践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政策制定:党中央在农业农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如《农村改革纲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以引导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同时,还建立了相关的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以保障政策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2. 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向农村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第二专题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一)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年命题情况介绍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1994年文科第25题)[答案要点](1)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1927年后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战,改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为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

2.下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1999年理科第35题)材料1(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五)以人口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材料2(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以乡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四)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材料3省苏(维埃政府)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各地政府录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

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

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

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农民是国家的重要力量。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就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挑战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的农业种植也打下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基础。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水资源的短缺也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大困难。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

二、乡村振兴与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要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要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地区流通、交通、网络、供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好的条件。

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要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通过乡村振兴,我们可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问题与农民收入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

解决好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

要健全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到户、土地流转经营权等方式,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新课标初三政治专题复习七 关注 三农 问题

新课标初三政治专题复习七 关注 三农 问题

结友爱,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支持农业和
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3)从农民自身角度,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
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致富本领。
3、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1)经济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 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 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政治方面, 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 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 农村社会稳定。 (3)文化方面,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 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 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例题分析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把这一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富 裕起来? 3、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几点合理化
建议?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把这一问题作为 全
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原则 (2) 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 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
4.《政府工作报告》:
“两免一补”
(1)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2)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村普遍实行这一政
策,使贫困家庭的学生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九年
义务教育。
【回归课本】
1 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社会主义本质/ 共同富裕原则/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6.依法治国,依法规范和保障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7.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8.三个文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9.科教兴国、科教兴农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注三农问题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注三农问题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三农问题【时政热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X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新农村相关问题】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

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

2、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某某: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某某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3、你是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这个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某某、富强的新农村。

4、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呢?(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国情依据:①我国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1. 引言1.1 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农村是国家的基础单位,农民是国家的基础人群。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发展进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

在新时代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在新时代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民是国家的基础人群,农村是国家的基础单位。

农民是国家经济的主力军,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农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1.2 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在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农民收入增加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传统农业面临着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田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农村发展存在着城乡差距拉大、农民收入不均衡、农村人口外流等挑战,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有待提升。

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背景中还包括了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的问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不仅事关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试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在新时代,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就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的农业面临很多问题。

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质量不过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农业生产还存在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新时代的农村问题也日益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村社会治理薄弱,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十分突出,土地规模小、流转难、流转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时代的农民问题也非常突出。

传统的农业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农业劳动力的外流也增加了农村留守人口的负担,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不及城市完善。

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要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流转,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要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

要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建设,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水平。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本身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

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事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目标。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凤阳小岗村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 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 脱离实际;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2013·四川眉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 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 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 社会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2.1953--1956年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3.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1950-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83年)
公有制
影 响
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提高了农村生产 力,推动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
超越了农村生产 力水平,挫伤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
调动了农民积极 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推动了 农业发展。
请你看一看
农民拔除 地主立的 地界碑
农民申请 加入农业 合作社
向农民 宣传土 地改革 法
图③ 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图④ 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014·随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 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其中较典型的有农村人民 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两种

新课标初中历史中考专题: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新课标初中历史中考专题: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综合训练专题新课标初中历史中考专题: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特别提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的三农 问题 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 问题 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民的问题,包括农业问题、农村经济问题和农民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中国的三农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农业问题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农民的科技水平较低,影响了农业产量和质量。

其次,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土地、水资源等的限制,同时,农业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这也是农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经济问题农村经济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上。

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民的生活条件较差。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而农业收入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

三、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涉及到农民的权益保护和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

农民在土地流转、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一些农民的土地被非法占用或者被强制流转,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其次,农民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一些农民在城市就业时面临着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最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保障,导致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高考三农知识点归纳

高考三农知识点归纳

高考三农知识点归纳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高考中,三农知识点是考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高考涉及的三农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农业生产1. 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土壤分类、农田利用率、耕地保护等。

2. 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的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3.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农药使用安全、农产品标志等。

二、农村经济建设1. 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战略等。

2. 农村金融与扶贫:农村金融服务、农村扶贫政策等。

3. 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障等。

三、农民问题1. 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等。

2. 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分配、农民工工资支付等。

3. 乡村治理与农民自治:乡村治理体系、村民自治等。

四、农村土地问题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

2.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征收等。

3. 农村土地利益相关方:农民、政府、发展商等。

五、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1. 农业支持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

2. 农业法律法规:农业土地管理法、农药管理法等。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 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农药污染防治等。

3. 农业生态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农田生态系统保护等。

七、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素质提升1. 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民文化活动等。

2. 农民教育和人才培养:农民职业教育、乡村学校发展等。

以上是高考三农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考生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备考。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高高考成绩,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关注三农问题,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各位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建设美好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专题五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知识链接]1、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考点归纳】一、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2.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形势与政策》复习参考题目

《形势与政策》复习参考题目

《形势与政策》复习参考题目简答题: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一是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高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一些行业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前列。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背景材料】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研究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对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作了新的部署。

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定为中心议题,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进军号角,指引亿万农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材料二: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

这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这份文件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考点分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既便于学科内综合,亦利于跨学科综合,可考性强,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考的考查热点。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也是近几年历史中考的重点内容。

试题多以文字、图表等材料为载体,和“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2009年中考备考中要特别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等。

【知识链接】一、土地改革(1950—1952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内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七年级上册地理农业与农村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农业与农村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农业与农村练习题本套练题共分为三部分,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

选择题1. 农业是中国的主要产业,以下对农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

B. 中国人口多,需要大量粮食。

C. 农业对环境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D. 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高。

2. 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下哪个生长环境对水稻最有益()A. 坡地B. 平地C. 荒漠沙地D. 岩石区3. 建设有机农业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下哪个不是有机农业的主要特点()A. 合理施肥B. 种植绿色作物C. 激发地力D. 大规模使用化肥和农药判断题1. 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 )2.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污染。

( )3. 农村的空气、水质、噪音等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

( )问答题1. 简述集约经营的特点及其优点。

答:集约经营是指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内,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生产要素的协调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效益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其优点包括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等。

2. 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答: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增加、土地流转困难、农业资源类生态环境问题、缺乏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其中,人口增加压力巨大,需要满足大量农产品的需求,但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缺乏战略性可持续发展规划;同时,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技术和人才同样匮乏,急需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农业农村与农民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基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推动,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日益引人关注。

农业农村问题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多个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本文将从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民创业就业等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

一、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发展是指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加大对土地、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其次,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建设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农户到市场的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检测力度,确保农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

充分发挥农村风光和农业文化的特色优势,开展农田观光、农家乐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前来农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农民权益保护农民是农业农村的主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农民权益保护包括农民土地权益、农民劳动权益以及农民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首先,完善土地制度。

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拥有稳定的土地经营权和收益,防止土地被非法侵占。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其次,加强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

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水平。

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创业指导,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第三,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加大对农民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农民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

《形势与政策》复习参考题目

《形势与政策》复习参考题目

简答题: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一是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针对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实际,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三是针对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一、背景材料1.我国农业的现状——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1).农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2).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2.重视发展农业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2).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3.为什么说粮食是基础的基础(1).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国内。

(2).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消费要求会越来越高,其中绝大部分是靠粮食转化。

(3).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更要注意粮食生产。

4.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1).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稳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要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土地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针对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进一步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三是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四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

⑵.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教育三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⑶.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资金投入。

⑷.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

⑸.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⑹.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5.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2).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

(3).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4).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

6.如何看待农村的税费改革?(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

(3).有利于农民生养生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4)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7.如何看待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⑴、必要性——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⑵、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①.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回忆人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化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8.我国农业与世贸组织(1).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有利影响(从长远看),①.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③.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④.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⑤.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2).从近期看,也给我国农业带来巨大挑战。

①.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中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

②.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3).如何面对挑战?①.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③.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

④.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政策,强化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得到提高。

1978年,我国有城镇人口1.72亿,1989年为2.95亿,1997年为3.69所,到200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4.8064所,城镇化率达到37.66%。

最近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每年转移农村人口1000万人,10年中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

9.如何看待农村的城镇化建设?(1).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符合我国国情,(2).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3).有助于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4).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

是当前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二、理论分析(一)、经济常识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各各乱收费。

这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2.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

说明了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哲学知识1.可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观点加以分析。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又重视局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农村的稳定与全国的稳定;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与全国人民的小康;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

2.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说明。

(1).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主要矛盾,抓好农村基层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次要矛盾。

(2).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抓主要矛盾(3).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抓住主要矛盾3.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

农村税费改革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并将伴随农村实践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它的贯彻落实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将产生重大作用。

4.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全面认识加入世贸对国农业发展和改革产生的影响。

(三)、政治常识1.运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分析(今年高考不作要求)。

搞好“三农”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党和国家发出了“税费改革”的通知,体现了:(1).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生活进行政治领导(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国家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国家履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5).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三.例题分析材料一:中美两国大豆情况有很大差异,每公斤成本美国为0.8元,中国东北为1.6元;平均亩产美国为180公斤,中国东北为120公斤;平均含油率美国为20%,中国东北为17%。

工国国产大豆比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高出20%。

从而使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仅2001年我国就进口大豆1500万吨,国产大豆则积压缩70%。

材料二:我国“入世后,面对国际农产品的竞争,曾经被誉为“金豆”的东北大豆近年来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现在难进山海关,逐步淡出市场成了农民手中卖不出去的“愁豆”和“伤心豆”,出现了“新东北现象”。

这是10年前,东北工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出现大量产品积压——“东北现象”的再现,这给我们扎扎实实上了“入世”第一课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大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解决大豆的出路,我们能否采取反倾销手段或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2.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看待我国东北大豆所面临的困境。

3.中国农业加入WTO后,应采取哪些措施面对“入世”?这些措施反映了政治常识中的哪些道理?参考答案:1、⑴价值规律有优胜劣汰的作用,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特征,我国加入WTO后,商品生产者面对的是国际市场,东北大豆成本高、亩产低。

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难有竞争力,这是东北大豆竞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⑵、不能采取反倾销和提高关税的手段。

因为美国大豆不是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进入我国市场的,不是倾销。

关税减让是世贸组织的很大原则,也是我国的承诺。

因此,既不能采取反倾销的手段也不能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2、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东北大豆。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入世”,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科学规划,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相信“新东北现象”一定会消失。

3、⑴.发挥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⑵.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城乡分割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等。

⑷.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