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五从军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教课目的:1.朗诵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经过频频吟诵,掌握诗词中的意象,从而体悟诗词的境界。
3.联系作者出身处境,联合诗词中的描绘抒怀,正确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1.背诵默写诗词。
2.经过频频吟诵,联想和想象,掌握诗词中的意象,从而体悟诗词的境界。
教课难点:联系作者出身处境,联合诗词中的描绘抒怀,正确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准备:教案、课前采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课课时:五课时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教课目的:1.认识诗歌粗心,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推测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掌握乐府诗的语言特色。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推测诗歌表达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诵。
3.认识古代兵役制度的残忍,感觉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磨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一生活的感情。
教课过程:一、回首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首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相关战争的课文?2.这不过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相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绘战争的文章远不只这些。
由于从古到现在,战争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相关。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建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详细任务是制作曲谱,采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材。
以后,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为了诗体名称。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以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有名诗歌总集,由宋朝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 卷,是现存采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乐府双璧”(别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 创作背景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在汉朝,男子23 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 56 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2.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法学法:诵读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来感受诗人们对于战争的不同情感。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关于《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松柏(bǎi)冢(zhǒnɡ)狗窦(dòu)雉(zhì)旅葵(kuí) 舂(chōnɡ)羹(ɡēnɡ) 饴(yí)(2)解释词语阿:前缀,用在某些代词或称谓前面。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文中形容坟丘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持:拿。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朗读指导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唐和晚唐诗作。
这些诗作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怀古的,也有表达抱负的。
本课旨在通过这五首诗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才华,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古诗文,对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典故,学生可能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理解诗文内容,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使学生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文学价值的欣赏。
2.教学难点:诗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插图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扫除阅读障碍,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的结构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诗文进行总结,强调诗文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5.《满江红·怒发冲冠》
-作者:岳飞
-背景知识:抗金名将岳飞抒发爱国热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意象分析:怒发、冲冠、凭栏、潇潇等意象,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韵律特点:词牌《满江红》,韵律激昂,节奏紧凑。
6.诗词曲的基本知识
-诗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研究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4)项目导向学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词曲的深入学习,从作者背景、创作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代入诗人的角色,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会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2)实验:通过制作诗词曲的韵律图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韵律的变化,提高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本节课将深入探讨以下五首经典诗词曲:《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油翁》、《夜雨寄北》和《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境、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掌握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等;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作品。
2. 过程与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
今天我们来诵读写战争的诗歌。
二【体验与活动】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两次从军边塞,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七言诗见长,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字词积累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羹(gēng) 瀚海( hàn) 饮归客(yìn) 掣(chè)辕门(yuán)【阅读感知】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内省与分享】(一)赏析《十五从军征》。
1.请找出老兵还乡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 诗词曲五首
23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揣摩诗歌语言。
3.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文本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三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三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曲,一睹这三颗明珠、三大丰碑的风采。
一、学习《十五从军征》1.作品简介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的最突出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译文: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4.思考(1)老兵的感情有什么变化?(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1)情感变化为: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2)通过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示出来的。
(3)诗歌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兵役制度的厌恶、痛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诗歌,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情感;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重点诵读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词曲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标注法:让学生标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学生:通读古诗词,对生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课时《十五从军征》当代社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无比光荣,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人生绽放异彩!然而在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封建时代,一旦踏上军营之路,很可能陷入悲惨的境地。
今天我们学习《十五从军征》,感受一位老兵的令人心酸的悲惨命运吧!《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一个少年从军的老兵,晚年归乡时无亲可依、家园荒芜的悲剧。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3诗词曲五首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作品的内容。
(重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诵读法;赏析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
今天我们来诵读写战争的诗歌。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两次从军边塞,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七言诗见长,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字词积累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羹(gēng) 瀚.海(hàn) 饮.归客(yìn) 掣(chè)辕.门(yuán)【阅读感知】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合作探究】一、赏析《十五从军征》。
1.请找出老兵还乡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所感: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布局,请找出并分析。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急盼归家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3.赏析语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大意,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反复朗读,品读诗句,领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3. 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
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诗词曲五首》解析人文主题:这些作品有的表达从征之苦,有的表达边塞军旅的豪迈,有的体现以身殉国的壮烈情怀。
通过学习,感受这些不同的情感。
语文要素: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语言: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 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 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本课教学。
积累文学常识1. 乐府诗“乐府诗”是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成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谣,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现保存汉乐府民歌五十六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师: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读一读
学生回答老人少年时,家中的情景。
是啊,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引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这是何等的凄凉呀!
C、做什么--------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E、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正是
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
F、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收XXX的诗歌,后来就把XXX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晓得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接触)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XXX”)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粗心。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能够晓得?(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役。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筹办,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个人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零丁洋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首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内涵。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第一层分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壮美的雪景 ;第五到第八句从外到内 ,写军营之 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九和第十句从帐内写到帐外 ,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 ,为饯行场面做 铺垫。
第二层可分两小层 :第十一到第十四句写宴请归客 ,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 景象 ;第十五到第十八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和送别后无限惆怅的心情。
3.解读题目。
“白雪歌 ”即 “白雪之歌 ”,“歌 ”表明体裁为 “歌行体 ”。“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 诗。
步骤二 :赏读诗歌 ,掌握节奏
1.学生自由诵读。 (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
2.正字音 ,明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种。音调的节奏
,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 ,注意声音上的整
二、学习新课
(一 )学习《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步骤一 :了解作者 ,解读题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辛弃疾 (1140— 1207),字幼安 ,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 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 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回乡心情来自泪沾我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景奇 —— 天寒
天冷 饯行 正
—— 情暖 送别 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南宋时 ,面对金国、 西夏的侵扰 ,统治者苟且偷安 ,无意收复中原。 这一时期 ,涌现出大批的 爱国志士 ,竭忠尽智的岳飞 ,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 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 ,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 ,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讽刺了
战争的可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部编版
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 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十五参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 浩假设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 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 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 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 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 同时一并表达了“乡里人〞的形象.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 目睹家园破败, 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 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 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 直至八十. 漫长的参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 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 更好地突出了主题.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 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 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 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 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 战争太残酷, 但您老能幸存下来, 回到老家, 真是万幸啊! 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 我们要反对战争, 呼吁和平与开展, 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反对战争, 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人的心愿. 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 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武装冲突不断, 因此我们更应珍爱和平,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课外思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 能为那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四、本课小结这就是八十岁老兵回家的经历, 而他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 从古至今, 在战争中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 我们要反对战争, 呼吁和平与开展, 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附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境导入】同学们,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唐诗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座宏伟宝库. 在这座宝库中, 边塞诗就是其中一串璀璨耀眼的明珠.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听录音,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 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2.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咏雪、送别.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 后八句着重于送别.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赏析咏雪局部(1)咏雪局部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边塞奇异风光.(2)对雪的描绘, 哪两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 合作探究,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 说明来得突兀, 来得意外, 形容雪来得急, 下得猛, 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 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3)从“瀚海〞到“愁云〞, 视角有何变化?明确: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前一句写边塞是一片冰雪世界, 这是地上的景象.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 冰块之大, 是夸张的说法, 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 这是天上的景象. 一个“愁〞字, 一个“惨〞字, 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 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这里,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空旷、辽阔的背景上, 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2.赏析送别局部.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依依不舍.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 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 描写逼真, 气魄宏大, 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的笔下, 冰天雪地的边塞, 奇寒难忍, 愁云惨淡, 令人惆怅.三、精读诗歌, 品味语言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学生讨论后, 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 飞雪奇大, 一夜之间, 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 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以春花喻冬雪, 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 犹如洁白的梨花, 一团一团. 一片银白的世界, 在作者眼里, 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 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学生讨论后, 教师小结:送友人送出军门, 时已黄昏, 又见大雪纷飞, 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的情况.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 那冷色基调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 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四、拓展延伸, 边塞悟情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 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局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呢?明确:参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五、本诗小结岑参的诗, 气势宏大, 风格奇特, 想象丰富, 色彩绚丽, 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 写得流畅洒脱, 意气飞扬, 在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附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境导入】辛弃疾,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 号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 人中之杰, 词中之龙.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失地事业呕心沥血, 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 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争遭压迫的苦闷. 由于胸怀民族大业, 放眼千古兴亡, 传达豪情义愤, 他的词豪放磅礴, 沉雄悲壮, 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患, 充分展示了辛词的豪放风格.【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词意、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 概述全词大意.明确: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 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但是还是看不见中原. 从古到今, 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年代太久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 永远也流不尽.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 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孙权在青年时代, 做了三军的统帅, 他能独霸东南, 坚持抗战, 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明确:这首词写对失去的大好山河的痛惜, 缅怀古代英雄人物, 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二、深入探究——思想情感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登楼远望, 不禁引发了作者千古兴亡之感. 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 纵观千古成败, 意味深长. 往事悠悠, 英雄往矣, 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 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2.词的下阕怀古, 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 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 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明确: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 “年少〞却敢与雄才大概、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 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 他“坐断东南〞, 不断征战, 不断壮大, 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 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 并战而胜之, 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 怯懦苟安.3.概括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挖苦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4.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首词善于用典, 自然贴切, 不露痕迹. 通篇三问三答, 互相照应. 风格明快, 气魄阔大, 情调乐观昂扬. 全词借景抒情, 借古讽今, 耐人寻味, 手法上含蓄、委婉.三、拓展延伸——相关诗词1.“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明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 风格上有何不同?明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 互相照应, 感怆雄壮, 意境高远, 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 忧国、伤时、伤己, 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 写法大异其趣, 都不失为千古绝唱.四、本课小结“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辛弃疾借助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吐胸中块垒, 以其豪放的词风, 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 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 忧思悲壮! 我们学习这首词, 理应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其中.附板书设计:《过零丁洋》【情境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 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比方北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 老师带着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 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体会语言的缓急.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3.结合课下注释, 疏通本首诗的意思.学生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而我自己一生坎坷, 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明确:一是在他年轻时, 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助王抗元.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 明确:国家山河支离破碎, 局势危急, 个人命运也动乱不安,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时起时沉. 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两层含义, 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 明确: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江西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 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归纳,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 说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表达了他的民族气节.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 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6.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 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明确:这两句诗直抒胸臆, 说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三、拓展延伸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个有骨气的人, 你能举出历史上类似的事例吗?例如:蔺相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例如: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四、本诗小结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 光照天地, 主要原因是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崇高精神.附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心古》【情境导入】潼关自古兵家必争, 元文宗天历二年, 张养浩就任陕西行台中丞, 途中经过潼关, 感悟颇深, 他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 写下了《山坡羊·潼关心古》,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元曲.【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关于“曲〞:曲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 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 称剧曲.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2.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 注意语气、重音. 学生自由诵读, 读出感情, 同桌相互评价.3.结合课下注释, 疏通本曲的意思.明确:华山的山峰好似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 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似在发怒, 潼关外有黄河, 内有华山, 山河雄伟, 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 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时, 看到了无数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 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 百姓还是受苦.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请简单赏析.明确: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 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 暗示潼关的险峻,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2、3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 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 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它的繁荣兴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 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便是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是何等令人“伤心〞啊!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忆历史, 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 然而历代改朝换代时战争的惨烈图景让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一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 它们兴盛也罢, 败亡也罢, 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同情人们疾苦, 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3.全曲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结尾一句, 请你谈谈对这句的理解和认识.明确:“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写出作者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 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 必定大兴土木, 修建豪华的宫殿, 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 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三、拓展训练你还知道哪些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句?例如: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张俞)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四、本曲小结这首散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心, 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的同情与关心.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思想越来越显豁, 感情越来越强烈, 浑然一体. 语言精练、形象鲜明, 全曲景中藏情, 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 精神将更加饱满, 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附板书设计: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3 诗词曲五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2.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法学法:诵读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来感受诗人们对于战争的不同情感。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关于《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松柏(bǎi)冢(zhǒnɡ)狗窦(dòu)雉(zhì)旅葵(kuí) 舂(chōnɡ)羹(ɡēnɡ) 饴(yí)(2)解释词语阿:前缀,用在某些代词或称谓前面。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文中形容坟丘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持:拿。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朗读指导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_诗词曲五首_(2)
23诗词曲五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将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起来看看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文学家。
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背景链接《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作此诗以明志节。
2.生难字词(1)字音寥.落(liáo)惶.恐(huáng)兜鍪..(dōu móu)冢.(zhǒng)雉.(zhì) 舂.(chōng) 瀚.海(hàn) 踌躇..(chóu chú)(2)词义【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冷清。
诗中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三、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野兔野鸡旅谷旅葵泪沾衣裳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奇异瑰丽比喻、细节描写送别——依依离情夸张、渲染、留白第2课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目标导学二:《过零丁洋》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目标导学三:《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
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过零丁洋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忧国之痛为国捐躯豪情壮志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景山:峰峦如聚(视觉)水:波涛如怒(听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