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_传导渠道及操作效果_解读

合集下载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_实践与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_实践与影响

一、引言全球金融危机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面临着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各国在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力度的同时,货币政策也赤膊上阵。

随着短期利率接近零,传统货币政策“弹药”已耗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成为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央行的选择。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也翻译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或数量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面对长期性的通货紧缩,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以下简称日银)实施了首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谋求金融市场稳定。

简而言之,量化宽松是指当短期利率接近或处于零时,中央银行通过向经济体系大量注入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资金,以刺激经济。

在当前危机中,零利率在短期内已经注定失效,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更为激进,包括大量印钞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

美联储年初已经开始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到3月份更加开始买入高达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包括日银、英格兰银行以及瑞士中央银行等已经开始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他央行也在跃跃欲试。

全球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尚属首次,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生效,会带来什么后果,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为此,本文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而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日本的实践经验,然后对当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中国产生严重的影响,有必要对潜在的风险保持警惕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一)零利率与流动性陷阱在正常情况下,央行降息将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行为,从而导致证券收益率的普遍下降。

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往往可能出现短期名义利率很低甚至为零的情况,短期名义利率已经降无可降,上述传导机制有可能会失效,陷入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日本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已有多年之久,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和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从目前来看,这一政策的效果仍在持续影响着日本的经济走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对这一政策进行分析。

一、效果分析1、经济刺激效果显著自2012年以来,日本央行不断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对资产购买规模、稳定化基金的规模、负利率政策等进行了多次调整,通过大量投入货币,刺激了市场的需求,推进了经济的增长。

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在货币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增速逐年提升,以2018年为例,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47.2万亿日元,经济增速达到1.8%。

2、通货膨胀加快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度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加强,通胀逐渐得到了缓解。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日本通胀率持续上升,其中CPI季调后同比增长已经达到了1.3%左右,通货膨胀的加快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原因分析1、经济复苏压力大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陷入经济低迷期以来,一直在寻求恢复经济增长的途径,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形势更加严峻。

因此日本政府和央行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

2、恢复通货膨胀压力催促2000年代之前,日本一直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问题,恢复通货膨胀一直是政府和央行面临的核心任务。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货紧缩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恢复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迫使政府和央行采取更激进的政策,如加强货币政策,以促进通货膨胀的恢复。

总结: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在严峻经济形势下,日本政府和央行为了推动经济恢复和缓解通货紧缩压力而采取的措施。

尽管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其对于日本经济的刺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对比及原因分析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对比及原因分析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对比及原因分析作者:赵圣楠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1期摘要: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于2008年起先后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是全球最早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

日本于2001年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解决日本通货紧缩和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

同样的政策,由两个国家实施,其结果却大不相同。

本文将从两国的经济结构差异,国情,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分析其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量化宽松;政策目标;政策效果;政策对比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3一、引言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当作是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的良药,越来越多的国家跟进该政策。

该政策是否真的能达到各国的预期效果?决定该政策效果和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决定是否跟进该政策要考虑哪些因素?笔者选取了日美两国,对比分析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及原因。

通过对该政策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回答上诉问题。

日美两国,前者是历史上第一个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后者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国家。

①因此,日美两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影响和决定因素的典型国家。

通过对两个国家政策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能让我们对该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本文将通过对比两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效果和影响,以及从两国的融资模式、货币地位和国际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政策效果和影响的差别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阐述该政策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两国政策的对比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该政策。

二、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提出及其目标提到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消失的十年”。

所谓“消失的十年”,是指日本在20世界80年代末的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萧条的十年。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传导渠道与逻辑效应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传导渠道与逻辑效应

提 出的一种 假说 . 当一 定时 期 的利 率水 平 降低 到不 能再 传 导渠 道对经 济运 行 产生 影 响 。一 是流 动性渠 道。向陷入 指 低时 。人 们就会 产 生利 率上 升 而债 券 价格 下 降 的预期 . 投 流 动性 危 机 的金融 机 构提 供充 足 的流 动性 . 以稳 定金 融 用 机 性 动 机使 货 币 需求 弹 性 变得 无 限大 。流 动性 陷 阱 出现 体 系 , 鼓励 银 行增 加对 企业 与个 人 贷款 。二是利 率渠道 。 并 时. 常规宽 松货 币政 策 无法 通 过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整 市场 利率 改 变人 们 的 利 率特 别是 长 期实 际 利率 保持 在 较低 水平 . 利 于降低 企 有 投 资 与消 费行为 , 统政 策手 段失 效 。 传
带 动金 融市 场风 险报 酬 的下 降 以及 防止 通 缩 、 定金 融市 美 联储 旨在 进一 步 降低 美 国金 融 市场 的 长期利 率 . 稳 刺激 投 场 起 到 了一 定 的作 用 。但相 比于其 宽松 力 度 而言 , 果并 资者将 资金 投入 公 司债券 、 效 股票 、 地产 等风 险性资产 。 房
关键 词 : 量化 宽松 ; 论基 础 ; 辑效应 理 逻 日美两 国量化 宽松 货 币政 策简 要 回顾


实施 ,使 日本 的量 化 宽松 政策 在 中断 几年 之后重 新启 动 , 日本 央行 相 继 实 施 了 “ 业 融 资 支持 计 划 ” 企 和政 府债 券 大
继 日本 在 2 0 0 1年 首 开先 河 之 后 .0 8年 以来 美 联储 20
■2 1 0 2年第 1期
■现 代管 理科 学
■发展 战略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传导渠道与逻辑效应

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传统的货币政策,旨在通过政府购买国债等证券的方式增加银行准备金,从而提高银行的贷款能力和流动性,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相比其他政策,该政策的执行方式相对较为灵活,同时也具有利用政策杠杆调整经济状况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量化宽松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会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

此外,银行的贷款能力增强,个人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会让更多的人拥有消费能力并且借贷更容易。

这对于一些日常消费较高的国家可能有非常显著的效应,如美国等发达国家。

然而,在其他经济体间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需要谨慎。

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过于不稳定,经济增长受到恶劣的政治和环境因素的阻碍,这些国家的消费市场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这种情况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导致过度投资和生产,加剧通货膨胀并带来短期的经济波动。

二、量化宽松政策对企业的影响量化宽松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良好的货币环境会提高投资者的信心,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意愿,并加速公司扩张和增长。

另一方面,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度,企业竞争加剧,产生不必要的竞争。

这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更为激烈和残酷,而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量化宽松政策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亚洲一直是世界经济中最有生命力的地区之一。

在全球市场贸易体系中跨足全球投资领域。

然而,亚洲经济体屡遭金融危机打击,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需要更谨慎。

一些亚洲股票在短暂的回升后重新出现下跌,感受到了51%左右的负增长。

这些股票从量化宽松政策中受益。

尽管如此,亚洲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仍然是加速经济增长的利器。

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可以被证明,因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美国也实施了类似的政策,以应对经济下滑的风险。

四、总结无论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还是其他政策,实现经济增长都是每个国家的共同目标。

量化宽松政策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量化宽松政策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量化宽松政策的风险及应对措施胡雪冬摘㊀要:量化宽松政策是近年来被频繁提及的一个词ꎬ特别是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ꎬ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ꎮ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而言ꎬ量化宽松政策积累的大量 廉价 流动性在国际间的频繁流动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存在重要影响ꎬ如何应对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策退出后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经济体需要研究的问题ꎮ关键词:量化宽松政策ꎻ风险ꎻ规避一㊁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金融危机爆发后ꎬ为应对金融危机负面冲击ꎬ救赎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ꎬ美联储于2008年10月启动了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ꎬ到2010年3月末累计向市场投放1.725万亿美元基础货币ꎬ用于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25万亿美元)㊁国债(3000亿美元)和机构证券(1750亿美元)ꎮ在经济复苏之后ꎬ美联储于2010年11月再度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ꎬ拟于半年内向市场投放6000亿美元购买国债ꎬ并将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到期的2500亿~30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到期的国债再投资国债ꎮ在外国经济已经步入复苏状态的情况下ꎬ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ꎬ重要原因是经济复苏势头弱化ꎬ在缺少常规刺激政策措施的情况下ꎬ美联储试图借助量化宽松政策巩固经济复苏势头ꎮ作为全球美元储备和大宗商品交易货币供应国ꎬ外国在其经济已经复苏的情况下采取大力度量化宽松政策ꎬ会导致美元贬值ꎬ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ꎬ刺激国际市场短期资本流向中国㊁印度等新兴市场ꎬ加大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损失ꎬ对全球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ꎮ中国持有大量外国国债和企业债券ꎬ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短期资本的主要流入国之一ꎮ二㊁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一)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由于对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ꎬ我国对大宗商品价格尤为敏感ꎬ由此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为也较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大ꎮ2.大量资本的流入在量化宽松之后ꎬ我国资产价格经历了多次上涨的过程ꎬ其中国际游资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ꎮ(二)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量化宽松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其他国家遭遇经济危机ꎬ这对我国的出口造成的较为严重的冲击ꎬ而量化宽松实施带来的发达国家实体经巧的复苏有助于促进我国出口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好转ꎮ另一方面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促使美元贬值而人民币相对升值ꎬ对出口有不利影响ꎮ从外国的角度来看ꎬ一方面外国的经济危机已经导致美元名义利率接近于零ꎬ另一方面ꎬ外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使得美元长期利率下降ꎬ刺激外国的投资和消费ꎬ这也是外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目标ꎮ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对于提高外国的产出㊁提高国民收入有正向的影响ꎮ外国民收入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外国对中国的进口ꎮ由于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要高于边际出口倾向ꎬ于是外国的进口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ꎬ相比之下ꎬ中国对外出口主要为需求弹性较小的日常消费品ꎬ这将减少由于量化宽松导致的美元贬值对中国对外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ꎮ在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ꎬ也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ꎮ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ꎮ一是量化宽松政策抬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ꎬ而中国出口商品是采用的原材料多是通过进口获得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提高直接抬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ꎬ从而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ꎮ二是外国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导致了美元的贬值ꎬ另一方面ꎬ由于热钱流入中国ꎬ导致人民币的升值ꎬ进一步抬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ꎮ(三)对资本的影响中国持有大量固定收益美元资产ꎬ是全球资本的重要投资目的地ꎬ也是初级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ꎬ量化宽松政策政策的实施ꎬ将使中国持有的美元固定收益资产蒙受巨大损失ꎬ刺激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中国ꎬ加大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ꎬ并导致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承受巨额利益损失ꎮ三㊁应对措施鉴于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的负面冲击有长期化㊁持续扩大的可能ꎬ中国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予以应对ꎮ第一ꎬ加快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步伐ꎮ为降低中国持有的大量固定收益美元资产因美元贬值而产生的损失ꎬ中国应加快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进程ꎬ减少固定收益美元资产的规模ꎬ扩大对新兴市场国家债权的投资规模ꎬ增加收益率稳定的股票㊁股权等抗通胀资产的投资力度ꎮ第二ꎬ鼓励中国企业 走出去 ꎮ根据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ꎬ鼓励国内企业扩大对外投资ꎬ支持国内企业通过市场化途径收购㊁兼并国外资源类和高技术企业ꎬ或加强与国际资源类㊁高技术企业集团的跨国合作ꎬ在降低储备资产风险的同时ꎬ减少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中国初级产品进口造成的利益损失ꎬ提高我国资源供给的安全性ꎮ第三ꎬ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管控ꎮ为防止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ꎬ降低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ꎬ防止国内资产价格严重泡沫化ꎬ可依据国际惯例ꎬ对短期资本流入征税托宾税ꎮ第四ꎬ适时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ꎮ受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ꎬ人民币面临长期升值压力ꎮ但短期内汇率应保持相对稳定ꎬ因为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ꎬ也会对全球经济稳定造成重大冲击ꎮ同时ꎬ依靠人民币升值也不足以解决输入型通胀问题ꎬ因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可能达到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ꎬ且一次性的人民币升值仅会在短期内降低按人民币核算的进口价格ꎬ不能解决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对中国物价的影响ꎮ作者简介:胡雪冬ꎬ苏州大学ꎮ06。

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

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

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日益紧密。

在此背景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愈发引人。

其中,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进行深入探讨。

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关联关系,将一国的金融危机传导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渠道。

具体而言,一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因危机爆发而遭受冲击,导致其资产负债表出现严重不平衡,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

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贸易关联渠道。

贸易关联渠道是指通过国际贸易关系,将一国的金融危机传导至与其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

当危机爆发时,出口型国家的金融机构可能因海外市场需求下降而遭受冲击,进而影响其资产负债表。

同时,进口型国家的金融机构可能因供应链中断而面临困境,进一步传导危机。

金融市场渠道。

金融市场渠道是指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将一国的金融危机传导至其他国家或地区。

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一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资金流动渠道。

资金流动渠道是指通过国际资金流动,将一国的金融危机传导至其他国家或地区。

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国际投资者可能减少对该国的投资,导致其资金外流,影响其资产负债表。

同时,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可能因国际资本流动减少而面临融资困境,进一步传导危机。

面对金融危机,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应对策略应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金融监管。

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实施跨境金融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

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风险敞口,提高抗风险能力。

创新金融工具。

积极开发和创新金融工具,丰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手段,降低资产负债表的风险集中度。

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传导渠道及操作效果

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传导渠道及操作效果
即市场 上企 业 和 家 庭 信 贷状 况 的 改 善 。下 面 我 们 就
不确定性在 世界范 围内的蔓延 , 这 场危 机逐 步升级 成 为 世界性 的金融 危机 。为 了防 止危机 的进 一步扩 大 , 世 界
各个 主要 国家和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尽管干预理 念与操 作
方法 不同 , 但是都 纷纷抛 出 了宽松 的货 币政策 。英美 日
再来看 日本 , 从2 0 0 8 年第二季度 开始其实体 经济就
已经 受到了影Biblioteka , 并 呈现 出衰退 之势 , 之 后在 2 0 0 9年 第

季度 实际 国民 生产 总值下 降幅度 达 到了 4 %, 创纪 录
地超 过了第一次石 油危机 时 的降幅 。与此 同时 , 日本 的
金融 市场 也极 度收缩 , 反映银行 间借 贷成 本的东 京银 行
锯衔 研宪考 考2 0 1 3 年第5 3 期( 总第2 5 4 1 期)
图 1 量化宽松政 策的传导渠道 ( 二) 经济中的货 币量渠道 。 根据货币供给模 型 , 当资产购买 的资 金来 自于 日本 银行时 , 可 以直接增加经济中的基础货币 , 相 当于向经济 中注入货币 。具体来说 , 无论 当被购 买资 产来 自于非银
减少 , 进而 贷款 减少会 使消 费、 投 资支 出下降 , 最 终经济 活动会大大放缓 。因此 日银 的资 产购买 , 可 以有效 遏 制 资本市场的资产负债 表效应 。其三 , 在零利率水平 下 , 日 本银行通过资产购买 可 以进一 步降低 市场利 率 , 这会降
低企业 、 家 庭的借贷成 本 , 进而有利于企业维 持正常 的运 营以至于进一步扩大投资 , 那么投资扩大就业 增多 , 家 庭

试论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试论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试论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在经济学中,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并扩大信贷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此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纷纷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以应对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央行通过一些措施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并扩大信贷供应的一种货币政策。

最常见的实施方式是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同时降低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此外,央行可以通过减少银行保证金率、降低银行拆借利率和减少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扩大信贷供应。

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在美国,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联邦储备委员会(Fed)采取了大规模购债和其他资产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导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

自2008年以来,Fed共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的正面作用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经济增长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加强了经济刺激,并鼓励更多的投资、消费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2. 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利率和扩大信贷规模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利率,提高经营效益,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3. 减少失业率量化宽松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长,进而刺激就业增长,降低失业率。

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的负面作用虽然量化宽松政策在初期实施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但其长期与规模化实施却带来了不利的影响:1. 引发通胀当央行通过购买国债等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削弱货币购买力,进而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2. 增加金融市场风险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市场因对央行进行资金调控而遭受冲击,波动和资产负债表风险都会增加。

3. 推高质量不佳的资产价格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某些失业资产价格推高,如房价和股票等,降低了市场透明度,带来负面影响。

对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及启示——以丹麦、日本为例

对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及启示——以丹麦、日本为例

纳税Taxpaying经济纵横对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及启示——以丹麦、日本为例张悦洲(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要:全球经济整体陷入流动性陷阱,利率已经及其接近0%时,为了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抬高物价并使本币贬值,政府不得不寻求负利率政策的援助。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既有丹麦成功通过负利率政策保持汇率稳定的案例,也有日本在实施负利率政策之后至今仍深陷“流动性陷阱”的情况。

从该两国政策实施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负利率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负利率;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一、负利率的出现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会选择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某个很低的利率水平,就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但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为打破流动性陷阱限制、实行负利率提供了基础。

银行的贷款供给并不再受到银行账户上有多少储蓄的限制,而由于居民因为储存大量现金带来的较高的安全成本,整个银行体系不会存在存款大量流失的情况。

另外,未来数字货币替代现金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所讲到的居民提取现金对负利率政策的制约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所有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为了应对这次空前的金融风暴,都采用了非常激进的货币政策,大幅降息并大力推行量化宽松政策。

而深陷流动性陷阱的日本在此前利率就已经在0%上下,因此更需要通过名义负利率来提供更加强力的量化宽松政策,鼓励银行借贷,从而向实体经济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活跃经济活动。

二、现实中的负利率政策效果(一)丹麦成功保持汇率稳定2012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克朗因其3A级的评级成为投资者们的避险货币承受了较大升值压力。

同时,克朗与欧元有着一定的挂钩关系,所以丹麦央行的首要任务是维持汇率稳定。

08年金融危机与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使得丹麦经济受到重创。

直至14年三季度,丹麦总产出仍未能恢复到七年前的水平,经济增速连年几乎为0%,就业恢复缓慢,房地产泡沫破灭。

欧元、克朗皆遭受重创,汇率基本接近期内在价值,因此利率的小幅调整能在汇率上面立刻反应,负利率政策较有效。

日本货币政策

日本货币政策

一、日本数量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一)背景日本在90 年代初资产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经济萧条,尽管日本央行于90 年代末已经将利率降至0,但经济平均增长率仍显著下滑,物价亦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如图1。

图1 日本90年代末陷入流动性陷阱自1999年2月起,为应付经济停滞和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日本银行采取了所谓“量的缓和”措施,自从实施零利率政策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使日本经济有所复苏,向恢复性过渡。

GDP增长率由1999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2.8%。

消费物价指数、通货紧缩势头明显在减弱,通货紧缩不应再是货币政策关注的焦点。

此外,日本银行认为零利率政策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措施”,如果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既不利于金融发挥正常作用,长期采用零利率这种超常规的极端政策实际等于完全丧失利率杠杆的效用;也不利于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应尽快解除。

基于以上理由,日本银行认为解除零利率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

而与日本银行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复苏的判断却极其谨慎。

尽管政府持反对态度,日本银行还是于2000年8月做出了解除零利率政策的决定1,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上调至0.25%。

但是,出乎日本银行的预料,进入2001年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内外环境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在明显恶化。

物价指数降至-0.7,GDP增长率到2002年降至0.3%,日经平均股价跌破13000日元大关,银行的自有资本损失剧增,企业设备投资减少。

日本经济面临着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颇为相似的状况,以不良债权为背景的金融不安再度趋强,金融、经济危机再燃的可能性急剧高涨。

(二)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的货币政策1、景气起伏期(2000—2001):从紧缩到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受当时美国IT泡沫破灭的影响,终于导致日本经济再次跌入谷底。

2000年、2001年消费物价指数降幅增大,分别达到-0.5%和-1.0%,2001年GDP增长率降至-0.8%。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根源、原理及传导机制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根源、原理及传导机制

浅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根源、原理及传导机制摘要:自次贷危机以来,为改经济颓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采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重要调控工具逐渐被公众所熟知。

本文旨在探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根源、原理及其传导机制。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陷阱量化宽松的根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和严重的失业,按照传统的办法,各央行可以降低基准利率,调节货币供给量,影响消费和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最终刺激经济,促使经济的增长和失业率的下降。

这也就是常规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但当经济体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后,传统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受到阻碍,中央银行将难以通过传统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流动性陷阱最早由凯恩斯提出,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

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而不会被用于消费和投资。

由于政策利率是名义利率,其下限为零,中央银行无法将政策利率下调至低于零的水平。

而当政策利率下调后所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仍不足以改变货币需求时,政策利率就失去了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作用,进而失去对投资和消费的调控功能,因此当一个经济体陷入流动性陷阱后,则以政策利率为主体的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失效。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很多国家的利率就长期维持在低水平。

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的第一举动就是通过调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调低市场利率。

英格兰银行、美联储等都将利率调至趋于零的水平,但是经济仍没有回暖的迹象。

面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投资萎缩,消费减退的形势,各国的利率却早已降至不能再降的地步。

可以说,此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对振兴经济爱莫能助了。

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方式,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来应对新的难题,即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所谓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

日本央行历次主要货币宽松政策演进

日本央行历次主要货币宽松政策演进

日本央行历次主要货币宽松政策演进手机免费访问2013年01月21日 15:34 经济通日本自1999年首次出现「量化宽松」的说法,且为全球首个实行这一措施的国家,2001年迄今十一年间已进行多次货币宽松。

下表谨参考坊间的日本QE11的说法,非官方称唿。

2001年至2012年日本历次货币宽松政策公布日期主要内容------------------------------------------QE12001年3月19日将银行在央行的储备金总额由大约4万亿日圆提高至2006年3月到5万亿日圆,恢复零利率政策QE22009年12月1日以0﹒1厘固定利率向商业银行借出3个月短期贷款,变相向市场注资10万亿日圆。

时任日银总裁白川方明称此举相当于「量化宽松」。

银行贷款计划在2010年3月及8月相继扩大至20万亿日圆及30万亿OE32010年10月25日调低基准利率到0至0﹒1%区间,并推出5万亿日圆购买资产计划QE42011年3月14日3.11大地震后,将购买资产规模扩大至10万亿日圆,并向银行体系注资最多18万亿日圆QE52011年8月4日维持零利率政策不变,资产购买规模增至15万亿日圆,银行贷款计划规模增至35万亿日圆QE62011年10月27日资产购买规模增加至20万亿日圆,隔夜拆借利率维持于0至0﹒1厘不变QE72012年2月14日利率维持在0至0﹒1厘,购买资产规模增加至30万亿日圆。

首次提出「中长期物价稳定展望」,实质设立1%通胀目标QE82012年4月27日资产购买规模增至40万亿日圆,银行贷款及资产购买总规模增至70万亿日圆QE92012年9月19日增加日本国债购买规模5万亿日圆,增加贴现国库券5万亿日圆。

取消在资产购买计划项目下购买日本国债时的0﹒1%最低收益率限制QE102012年10月30日扩大资产购买规模11万亿日元,货币宽松政策总规模达到91万亿日圆QE112012年12月20日扩大资产购买规模10万亿日圆,货币宽松政策总规模升至101万亿日圆QE1 2001年3月19日将银行在央行的储备金总额由大约4万亿日圆提高至2006年3月到5万亿日圆,恢复零利率政策。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_杨金梅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_杨金梅

2011年第3期(总第380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杨金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日本是最早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强国,比较日美两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理解美国当前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有鉴于此,本文在分别介绍日本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背景、具体操作和政策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与日本相比,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关注货币供应量,而且更加侧重对资产进行结构性调整,但目前效果不甚理想,且对全球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关键词:日本;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3-0100-03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02作者简介:杨金梅(1977-),女,博士,助理研究员。

注:本文所述内容不代表作者所供职机构的意见,文责自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遏制美国经济快速下滑势头,挽救广大金融机构以及提高就业水平,防止通缩。

美联储分别于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日本是最先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比较美日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对美国近期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解。

一、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985年美日等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大幅升值,日本的出口深受打击。

为刺激经济,日本银行从1986年1月开始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刺激实体经济复苏,充裕的资金催生了日本房地产和股市的资产泡沫。

为抑制泡沫,日本银行从1989年5月开始上调利率,股市和房地产泡沫被刺破,银行坏账剧增,经济遭受重创。

于是,日本银行在1999年2月将基准利率从0.5%降低到零。

随着全球范围的IT 泡沫逐渐达到顶峰,日本经济出现短暂的恢复,零利率政策于2000年8月解除,但是随着全球IT 泡沫的破灭,日本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基准利率又被降至0.15%。

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效果分析

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效果分析

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效果分析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量化宽松政策已成为各国央行应对经济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对于这一政策的长期效果,却存在着诸多争议和讨论。

量化宽松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央行通过购买大量的国债、企业债券等金融资产,向市场注入大量的货币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和稳定物价。

量化宽松政策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应对经济衰退、通缩压力或金融市场的危机。

在短期内,它通常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

首先,它可以压低长期利率,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

当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时,它们更有可能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创新和雇佣更多的员工。

对于个人来说,较低的房贷利率可以刺激购房需求,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量化宽松政策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

在金融危机期间,市场信心崩溃,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短缺的困境。

央行通过大规模购买金融资产,为市场提供了急需的流动性支持,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并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放长远,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效果却并非完全乐观。

长期来看,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大量的货币供应涌入市场,但实体经济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多余的资金可能会流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推动资产价格迅速上涨。

资产价格泡沫一旦破裂,将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此外,量化宽松政策还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虽然在政策实施初期,由于经济衰退和需求不足,通货膨胀可能不会立即显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而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无法跟上,就可能导致物价普遍上涨,削弱居民的购买力,降低生活水平。

再者,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低利率环境下,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也能够获得融资,继续生存下去,而不是被市场淘汰。

这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了整个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另外,量化宽松政策还可能加剧贫富差距。

资产价格的上涨主要使拥有大量资产的富裕阶层受益,而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往往滞后于资产价格的涨幅。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与局限性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与局限性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与局限性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量化宽松政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一系列手段,为经济注入活力,刺激增长,但如同任何政策工具一样,它既有显著的效果,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手段通常包括中央银行大规模购买国债、企业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长期利率,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

在经济陷入衰退或增长乏力时,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往往最先体现在金融市场上。

首先,它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

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大量的资金涌入市场,使得金融机构的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这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融资,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进行扩张。

其次,降低了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的降低使得企业的借贷成本下降,鼓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如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技术等。

这对于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量化宽松政策对资产价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往往会因为资金的涌入而上涨。

这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也提高了企业的资产价值,改善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然而,量化宽松政策并非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万能良药,它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当大量的货币供应进入经济体系,如果实体经济无法完全吸收这些货币,就可能导致物价普遍上涨,尤其是在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风险更大。

其次,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加剧贫富差距。

资产价格的上涨主要使拥有大量资产的富裕阶层受益,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这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再者,量化宽松政策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并非总是立竿见影。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因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即使借贷成本降低,也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

消费者可能因为对就业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即使有财富效应,也不敢大胆消费。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被称为Abenomics,是安倍政府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

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推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提高通货膨胀目标等。

本文将分析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原因。

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

实施该政策之初,日本央行大规模购买国内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并降低利率。

通过这样的措施,日本央行试图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该政策在短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大规模购买国内国债使得国债利率下降,降低了政府的负债成本。

降低利率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融资,鼓励他们增加投资。

该政策还通过贬值日元的方式提升了出口竞争力,刺激了出口。

在中长期来看,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虽然政策一度刺激了经济增长,但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存在。

日本的通货膨胀率长期低迷,难以达到政府设定的2%的目标。

该政策也加剧了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问题。

日本政府依赖于国内银行和其他机构购买国债以满足财政支出,这可能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该政策是对日本经济长期增长乏力的回应。

自1990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面临着低增长、通货紧缩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消费和投资低迷。

该政策是为了对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日本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并防止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该政策还是为了解决日本长期货币政策的限制。

由于长期低通胀和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无法发挥作用。

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内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外汇市场干预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外汇市场干预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外汇市场干预的经验许祥云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到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汇率升值、泡沫经济破灭、通货紧缩和零利率、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等现象相继出现,为了摆脱困境,日本银行对日元外汇市场进行了大量的干预。

本文对1991年以来日本外汇干预的基本特征、传导机制、实施效果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日本银行 外汇干预 传导机制 日本的汇率政策,从战后到现在,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开始破灭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经济停滞期,更是引发了许多学者对日本汇率政策的质疑和反思。

作为日本汇率政策的重要内容,日本银行的外汇干预政策虽然不像“广场协议”等重大汇率政策调整那样对日本经济产生关键性或整体性的影响,但外汇干预对于维持其他汇率政策有效实施、配合国内货币政策以及影响汇率走势和汇率波动方面起到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并间接地对贸易、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对宏观经济起到一定作用。

一、日本银行外汇干预的基本特征(一)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干预过程的市场性根据日本的“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外汇资金特别会计法”及“日本银行法”的规定,日本财务省次官(原为大藏大臣)拥有干预汇市和实施时机及干预金额的决定权,日本银行仅是作为财务省的代理人,具体承担干预汇市的业务(Ito,2007)。

日本干预汇市的资金是通过发行“外汇资金证券”筹集的,它和“财务省证券”等一样是一种政府短期证券。

根据日本财政法及相关的特别会计法,其发行方式是按固定比率公募,余额由央行承购,而且利率通常低于官方利率,因此干预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筹集到的资金规模。

此外,日本银行在制定干预决策之前,要求各大主要企业提交公司内部的汇率压力测试资料,各企业报告自己能够承受的汇率水平范围,央行会以此作为部分依据来制定具体的干预目标。

在干预方式上,日本银行的外汇市场干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央行主要是使用外汇干预账户,通过商业银行如三菱银行等来操作。

亚洲金融危机日本措施

亚洲金融危机日本措施

亚洲金融危机日本措施引言亚洲金融危机是指在1997年至1998年期间,亚洲多个国家经历的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一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泰国的货币危机,随后波及到其他亚洲国家,最终对亚洲地区整体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

在这场危机中,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这一危机。

本文将详细介绍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货币政策调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央行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整以应对危机。

首先,央行加大了对金融体系的支持,包括提供流动性援助和宽松的融资条件。

其次,央行进行了利率调整,降低了短期利率以鼓励投资和消费。

此外,央行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以及提供紧急贷款给金融机构。

经济刺激措施除了货币政策的调整,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复苏。

其中之一是提高公共投资,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来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包括降低企业税率和个人所得税率,以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贷款和奖励计划,以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金融体系改革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许多亚洲国家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脆弱性。

日本政府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以防止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金融监管的力度,加强了风险监测和评估。

其次,政府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合并和重组,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稳定性。

此外,政府还完善了破产和清算制度,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控制。

对外贸易政策调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地区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

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调整。

其中,政府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支持力度,提供了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政策和措施。

此外,政府还通过加大对外贸易伙伴的多样性和分散化来降低对某一市场的依赖程度。

译文《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译文《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Effectiveness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of Japan’s Quantitative Monetary Easing Policy 出处:The Japanese Economy,Spring2009,作者:Yutaka Harada and Minoru MasujiMa译文(一):第一、二、三部分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传导机制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由来2001年3月19日,日本央行转变了其操作目标:由原来的将目标放在一个特定的短期利率水准上转变为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

这一举措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其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之路。

日本央行的流动资产数量是其所持有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的数量。

这些流动资产加上市场流通的现金之和就构成了基础货币。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控制基础货币的规模以及放松货币供给量。

日本央行的最初目标是使其流动资产增加一万亿美元,由原来初始的四万亿美元提高到五万亿美元。

然而,最终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期间流动资产目标达到了原来的九倍,截止2004年1月已经达到了30-35万亿美元。

2006年3月9日,经济似乎恢复了稳定,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比上一年有了增加,日本央行决定改变这个操作目标,建立一个使利率保持在几乎为零的水平上的目标。

这标志着日本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

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是经济尚未恢复,由于活期贷款利率的下降使得短期利率甚至降到几乎为零以及正在发生的通货紧缩。

此外,由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多。

此时就需要有一个政策去克服这些困难,并且这个利率要比零利率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又缺乏一个能够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被传输的通道。

本研究旨在确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总体影响以及通过何种渠道使这些影响在经济系统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锯衔掰宪专考2013年第53期0簋萋2堕塑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传导渠道及操作效果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武石桥一、引言2007年夏季由于美国房地产周期和相关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所引发的次贷危机,不仅使美国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大幅恶化,而且使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信心也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随着金融系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这场危机逐步升级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扩大,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尽管干预理念与操作方法不同,但是都纷纷抛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英美日等国中央银行纷纷将银行利率降至几乎为零的水平,但是尽管如此各国央行仍旧认为,金融危机的雾霾并未完全消失,国内经济的小气候以及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也都未呈现好转态势。

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的被市场所讨论,于是大多主要央行又纷纷决定采取一系列的资产购买措施来缓解金融市场压力以及刺激经济复苏,习惯上我们称其为量化宽松政策。

①再来看日本,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其实体经济就已经受到了影响,并呈现出衰退之势,之后在2009年第一季度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幅度达到了4%,创纪录地超过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降幅。

与此同时,日本的金融市场也极度收缩,反映银行间借贷成本的东京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在2007年2月之后就迅速增加并一直维持在高位。

为了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

像其他中央银行一样,日本银行也采用了这种资产购买措施,买入了大量的国债、商业票据、公司债券以及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

那么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效果究竟如何呢?在量化宽松政策理论传导渠道的分析基础上,日本银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量化宽松政策如何缓解金融危机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动荡。

二、日本银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传导渠道当常规货币政策无效时,中央银行通常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刺激国家经济。

那么作为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资产购买的传导渠道,我认为主要存在着三个,即资产价格(或资产的收益率、经济中的货币量以及预期。

并且在这些渠道中存在一个核心环节, 即市场上企业和家庭信贷状况的改善。

下面我们就结合图1来阐释以资产购买为政策工具的量化宽松政策的传导渠道。

(一资产价格渠道。

日本银行通过资产购买,可以推高或至少稳定市场上该项资产的价格,同时降低该项资产的收益率。

其一, 更高的资产价格增加了资产所有人的财富总值,刺激家庭更多的消费。

其二,如果资产价格下跌,一方面会使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进而使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加,最终由于贷款人收缩放款引起消费投资和总产出的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引起资本大幅收缩,用于贷款的资源减少,进而贷款减少会使消费、投资支出下降,最终经济活动会大大放缓。

因此日银的资产购买,可以有效遏制资本市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其三,在零利率水平下,日本银行通过资产购买可以进一步降低市场利率,这会降低企业、家庭的借贷成本,进而有利于企业维持正常的运营以至于进一步扩大投资,那么投资扩大就业增多,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就会增加,进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

①英国银行把其这种购入资产的政策称作量化宽松(Qu∞titative E鹕i“g,而美联储一直使用信贷宽松(cmdit E∞ing来描述其一系列措施。

缮断研宪孝考2013年第53期(总第2541期r1 l。

J图1量化宽松政策的传导渠道(二经济中的货币量渠道。

根据货币供给模型,当资产购买的资金来自于日本银行时,可以直接增加经济中的基础货币,相当于向经济中注入货币。

具体来说,无论当被购买资产来自于非银行公众,还是当被购买资产来自于银行,日本银行的资产购买都会导致银行准备金的增加,即基础货币也就增加了,只要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货币供给也会增加。

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准备金的增加,必然会带来超额准备金的增加,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是有机会成本的,即不持有贷款和证券等所损失的收益。

那么这就鼓励了银行向家庭和企业发放更多的贷款,支持他们进行消费和投资等支出。

即使银行不增加向企业和家庭的信贷,额外的准备也可以有助于银行间拆借利率下降,这无疑会使信贷市场上可能发生的紧张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即使资产购买的资金不直接来自于日本银行,也可以通过市场条件的改善以及市场参与者对经济预期的改变,这一方面使储户的现金比率以及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进而使货币乘数上升,来实现货币供给的增加。

广义货币的扩张是现实经济中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可能直接使通货膨胀回到目标水平(s Gerlachand LEO Svens80n,2003。

(三预期渠道。

日本银行通过资产购买可能对市场预期产生重要影响。

其一,大量的资产购买将会改变市场对将来政策利率的预期,理论上这等价于向市场承诺央行将保持零利率水平直到市场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这将比口头上的承诺更值得信任。

(Bem粕ke and Reinhart,2004由此可直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摆脱市场的悲观状态,使家庭和企业愿意增加当期消费和投资,从而刺激总支出。

其二,通过资产购人使市场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可以影响企业的定价行为,进而可以直接推动通货膨胀。

(Be山ld,2009其三,预期同样减少市场上焦虑情绪,稳定金融市场,从而降低风险溢价,改善市场信贷条件。

其四,通货膨胀的预期再加之长期的零利率政策,可能会引发汇率市场的变动,即很可能日元贬值, 那么将使日本国内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从而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进而会使出口企业利润上升、投资增加、使国内就业状况得到改善,最终会增加国民收入。

即使没有被更多提及,当然还包括许多其他的传导渠道。

如流动性渠道,即中央银行通过大量的资产购买, 促进了更多的参与者走进这个市场,增加了该资产市场的交易量进而增加了流动性,降低了流动性溢价,改善了市场的功能。

(Gagllon etal,2010三、日本银行量化宽松政策的操作效果从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银行关于资产购买的重要通知中(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资产购买基金设立之后, 日本银行几乎全部的资产买入都是通过资产购买基金来完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以设立资产购买基金为时间点将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购买基金设立前,第二个阶段是资产购买基金设立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12月26日安倍新政府履新后,安倍晋三大胆的提出了安倍经济学,其中特别强调了金融宽松,要求日本银行引入通胀目标。

迫于政府和民意压力,日本银行在2013年1月22日的政策委员会・金融政策会议后决定,其一引入物价稳定机制,其二引入关于资产购入基金“无限期购入资产计划”,也由此日本银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被大大强化了。

下面我们就对资产买入的主要对象的操作以及市场反应进行逐一考察。

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由于资金的价格就是利率,那么对于日本银行量化宽松政策对借贷成本影响效果的分析,我们主要集中在对于国债利率以及对于反应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的相关市场利差的考察。

另一方面对于量化宽松政策对银行借贷状况的分析,我们主要集中在对市场上货币量状况以及银行超额准备金比率的考察。

锯衙碍宪考考2013年第53期(总第2541期表1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银行关于资产购买的重要通知时间事件2008.12.19宣布长期国债买入由每年14.4兆日元增加到年16.8兆日元,同日决定将政策利率降至o.1%。

首次宣布购买企业金融有关的金融产品,包括商业票据、资产担保商业票据(最初截止到3月31日,后又追2009.1.22加三期,至12月底。

2009.2.3首次宣布再次开始买人金融机构持有的股票。

●}|-2009.2.19首次宣布购买公司债(最初截止到9月30日,后追加两期,至12月底。

2009.3.18长期国债买入由每年16.8兆日元增加到年21_6兆日元。

设立资产购买基金,用于国债、cP、公司债、ETF、J—REIT等多种金融资产购买(规模5兆目元以及固定利 20lO.10.28率共通担保资金供给操作。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决定以风险性资产为中心对资产购买基金增额5兆2011.3.14日元,用于资产购入。

2011.8—2012.10资产购买基金增额共8次,累计51兆日元(其中用于资产购买增额56兆日元。

资产购买基金增额10兆日元(其中用于资产购买增额10兆日元,同时决定今后一年资产购人基金追加增 2012.12.20额36兆目元。

2013.1.22决定引入2%的通货膨胀目标,同时从2014年初起,无限期每月买人13兆日元左右的金融资产。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网站。

(一国库短期债券和长期国偾。

2008年12月日本银行决定将政策利率降至0.1%的同时,宣布增加长期国债的买入额。

日本银行不断增加国债购买,使国债需求的增加导致国债价格的提高以及国债利率的走低(如图2所示,根据投资组合平衡效应以及政策信号效应,这将使金融市场资产价格进行调整。

同时日本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买进国债放出基础货币,使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增加,进而增加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使家庭增加当期消费和支出。

再次也有利于降低政府的借贷成本,有利于政府增加公共投资,进而增加就业和支出。

另外,即使日本银行维持资产购买计划下所购国债的期限不变,短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压力也会有望通过资产价格渠道以及预期渠道逐渐向长期国债蔓延。

从2011年年末国债购买量开始大幅增加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国债利率明显下降。

(二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市场是企业筹措短期资金的重要渠道, 在正常时期商业票据发行利率一般高于短期贷出利率。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袭来,日本国内的市场融资环境持续恶化,2008年10月开始,商业票据发行利率与日本银行统计的短期贷出利率之间的利差急剧缩小,到11月份利差出现了罕见的正值(如图3所示,这也说明商业票据市场融资环境已经变得十分恶劣,于此同时日本银行考虑到年度末企业融资状况可能更加趋于紧张,于是便于2009年1月22日推出了第一阶段的商业票据购买计划,宣布购买商业票据、资产担保商业票据等有关企业金融的金融商品。

这一计划无疑增加商业票据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增强了商业票据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到下半年利差终于稳定到一1.0左右的水平。

,产,芦,芦.夕夕,夕.夕夕夕夕夕夕夕夕夕夕(时问审◇≯审◇。

≯≮◇≯≮◇≯审◇≯审图2国债利率走势(月末值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网站。

r—L.一彬3拍2M。

吣o(锯钎五每宪考考2013年第53期(息第2541期_●-n .八 I川灿 h 眇-.≯箩≯爹箩≯爹爹≯≯爹≯爹露j晰j图3商业票据发行利率和贷出利率的利差+(左轴与cP购入(右轴+注:国内cP发行平均利率(3个月与贷出约定平均利率(新规、短期数据,同时2010年8月到2011年2月之间缺少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