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说“木叶”》

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 要玩味语言的言外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 诗歌的旨趣。
练习:
结合搭配的词语、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列语句中“木”是否具有文中所说的暗示 性?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诗经· 汉广》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感遇》 •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 因素。(结尾句) • 第五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 落叶的特征。(过渡句) •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特征,有落叶的微 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上段 尾句,开头,中间过渡句) •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 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独立成段的句子)
——(宋) 陈亮
不怕挫折打击
敢为天下先
不愿同流合污
拓展延伸
“青”在古代也有绿的意思,请大家分析下列 诗句中对“青”与“绿”的运用,试述为什 么古 代诗人更喜欢“青”?
• • • • •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村》)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古诗十九首》)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 叶”而用“落木”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是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古诗文、白话文等。
其中,与《木叶》相关的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木叶》的作者和背景:《木叶》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小说,属于明代顺治年
间的白话小说。
了解冯梦龙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其作品风格和特点。
2. 《木叶》的情节和结构:《木叶》讲述了青年官员姓陆的故事。
通过描写陆士彦和
儿媳冯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陆九淳、薛岳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
人物的生活困境和思想感情的矛盾。
3. 文学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小
说通过层层揭示陆士彦的品行和心理变化,呈现了一位被命运抛弃的真诚善良的人物
形象。
4. 主题探讨:探讨《木叶》所涉及的主题,如社会阶层、人生道路选择、家庭责任等。
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遭遇,思考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评价。
5. 现代重述:了解近年来对《木叶》的现代改编和研究,例如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对
该小说的再创作和解读。
以上是《高三语文》中关于《木叶》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说木叶知识点总结笔记

说木叶知识点总结笔记木叶村是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的虚构村庄,也是主要故事发生地之一。
在整个忍者世界中,木叶村被认为是最强大的忍者村庄之一,因此它在整个忍者村庄的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木叶村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它的领导人物和重要人物,都是这个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对木叶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木叶村的历史木叶村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最初是由两个具有不同文化和信仰的部落组成的。
这两个部落在初期相互不和,甚至有过激烈的冲突。
但在日后,随着年轻的忍者波风水门的努力,这两个部落逐渐和解,并最终合并成为了今天的木叶村。
木叶村的体制和领导人物木叶村的领导体制是由火影和影忍者组成的。
火影是木叶村的最高领导人,他拥有最高的权利和地位,负责村庄的大事和决策。
而影忍者则是火影的助手和顾问,承担着更多的实际执行工作。
在整个忍者村庄的体系中,木叶村的火影和影忍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木叶村的忍者文化木叶村是忍者的故乡,因此它有着悠久的忍者文化。
忍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擅长使用忍术和武器,能够进行隐蔽的行动和战斗。
在木叶村,忍者接受严格的训练,学习各种忍术和武术,并且要符合严格的道德准则。
忍者们在村庄的安全和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木叶村的重要人物在整个《火影忍者》故事中,木叶村涌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他们对木叶村的发展和故事情节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火影家族的成员,他们是木叶村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对村庄的发展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影忍者和忍者们,他们在各种战斗和事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木叶村的重要事件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木叶村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对整个忍者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忍者大战,这场战争是由各个忍者村庄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引发的,它对整个忍者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木叶村还经历了许多其他的重要事件,比如忍者考试、忍者考验等,这些事件都对木叶村的发展和未来产生了影响。
【高中语文】《说木叶》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第三单元《说“木叶”》知识点清单9 说“木叶”一、重点剖析1. 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全文大意。
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答案:(1)“树叶”与“木叶”:“树”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树”与“叶”的形象是一致的,“树叶”可简化为“叶”;“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的鲜明的形象,使人们更多地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2)“落叶”与“落木”:“叶”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落叶”不过是一般的形象;“木”本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所以“落木”比“落叶”更进一层,不仅在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便是“木”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的“寒风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扫高木”表现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 这篇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说‘木叶’”作为标题?答案:用“说‘木叶’”作为标题,一是小中见大,可以把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以此为引子,引出话题,自然贴切;二是以“木叶”为例证,使文章富有形象感,阐释有凭有据。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2张ppt)

一、走近作者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 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 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 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 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 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 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树/树叶
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繁叶茂的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院里 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 的花朵。)
• 午阴嘉树清圆。(时值中午,阳光直 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木/木叶: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pǔ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皋 窸窣
cén jué lái ɡāo 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引出话题。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9-《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第一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 第二段:“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有用“叶” 就是用“树叶”的少。大量用“木叶”后发展为“落木” • 第三段:“木叶”“落木”“树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 • 第四段:“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 第五段:为什么会有第一个特征 • 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仿佛是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 第七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 是一字千里。
2
一、背景介绍
• 1.林庚(1910 年 2 月 22 日-2006 年 10 月 4 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福建 省福州市所辖的县,位于闽江下游,人口 • 61 万,面积 2136 平方千米),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 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 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 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四老”。 • 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 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上,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 是他的双壁,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 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好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 精神“。95 岁时,先生对毕生的诗路历程做了回眸。先生断然否定了戴望舒、 李金发等人的论断:“不,我不是现代派。”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颔首。
6
• 小结: • 全文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 •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论述“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 第二部分(4、5、6自然段):论述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差别几乎是 一字千金。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说“木叶”-《说“木叶”》课件

鲸鱼
鲸鱼有尾巴,人有双腿
熊猫
熊猫通过叫声交流,人通过 语言交流
通过与相近概念辨析,我们可以诠释出“人”这个概念:
人是能直立行走的,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 语言进行交际的哺乳类动物。
活动三:课堂练习
【2017年全国1卷】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 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 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 高铁、移动支付。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 建议。
请使用1-2种诠释概念的方法,诠释“劳动”这个概念。
课堂小结 “议论说理,概念先行”,若是概念不清,则要 么分析说理难以为继,要么容易偏题跑题。从某种 程度上来说,对概念的诠释是否清晰准确,常常决 定一篇议论文的成败。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更应学会清晰巧妙地诠释概念,以 提升自己议论说理的能力,彰显思维的魅力。
《说“木叶”》与诠释概念
思维的细胞——概念
▪ 概念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 概念一般包括内涵和外延。 ▪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
环节一:为了说清楚“木叶”这个概念的内涵, 作者采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论证:大量的古诗词佐证 比较论证:
概念
《说“木叶”》概念的比较辨析
概念的比较辨析
环节三:用辨析法诠释概念
▪ 有时候单一地解说一个概念,不容易充分展示其内 涵与外延,而如果借助近义的概念进行比较辨析, 不仅能有效展开议论说理,而且能使论证更具有思 辨色彩。
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说“木叶”》第四自然段。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木叶是日本漫画《火影忍者》中的虚构村庄,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之一,木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知识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木叶作为一个知识点的表现。
第一,文化知识:木叶以忍者为主,整个村庄的文化滋长于这座村庄顶尖的忍者和他们不断发展的身体和精神技巧。
忍者将武术与武器使用融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而在这种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忍者——影,影是木叶村的最高领导人,除了长年累月的训练体魄和锻炼技术外,还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尖端智慧和爱国情怀等等。
第二,人性知识:虽然木叶是一个虚构的村庄,但是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性的高低和强弱,这些都是现实中有过之人的共性。
如在火影忍者中,主角漩涡鸣人身边的朋友们就能对照出人性的强弱,他们的出场时和离场时的形象、言行、内心世界等等等等,这些极其生动的人物塑造表现,将人性显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文学知识:作为一部日本漫画,火影忍者中充满了文化和文学的元素,充满了修辞与表现的技巧。
例如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多种符号、比喻、设定等手法来传递不同人物的内在世界,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学手法。
同时,这类手法在日本漫画中也表现的非常突出,例如通过动态与静态的运用来强调情节转折,显示人物精神状态等等。
综上所述,木叶作为一个知识点,涵盖了文化知识、人性知识和文学知识等多个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和研究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素养,对于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也有着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人性背景。
在火影忍者的故事中,木叶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它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人们都聚集在这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文化和人性的体现。
首先是文化方面,木叶村以忍者为主,是一个充满武术和武器文化的地方。
忍者们不仅需要进行严格的武术训练,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武器和工具。
火影忍者中出现了很多独特的武器,如手里剑、长刀、千鸟等,这些武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日本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忍者们优秀的创新能力。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说木叶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说木叶知识点原文欣赏《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 萧纲)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木叶高中课文知识点总结

木叶高中课文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词语解释1. 《木叶高中课文》中涉及了大量生僻词、成语、名词解释等,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常用词汇的解释,这些词汇的解释对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意思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 词语搭配:难免有些搭配学生可能不太熟悉,通过本课文可以教给他们词语搭配,可以简洁明了地解释清楚相关词语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学生学到天然而然的词语搭配。
二、词汇拆分与组合1. 《木叶高中课文》中涉及到一些词汇的拆分与组合。
通过拆分与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些词汇的使用和语法结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句子成分分析1. 在文章中会有一些复杂的句子,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提高学生的语法应用能力。
四、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1. 《木叶高中课文》中包含了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一些表达技巧,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五、阅读理解1. 通过《木叶高中课文》的阅读理解,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如何正确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部分:文学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 在《木叶高中课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诗词、名句、文言文等。
通过学习这些文学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作品分析1. 本文讲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包括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结构和风格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作者介绍1. 本文还包含了一些作家的介绍,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四、文学流派1. 通过对《木叶高中课文》中涉及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通过了解文学流派,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说“木叶”》知识清单

《说“木叶”》知识清单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州,生于北京。
诗人、学者、文学史家。
著有《林庚诗选》《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等。
背景资料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
相关链接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杂文杂谈杂论、随笔、札记一类文章通称之杂文。
这类文章大都是“有感而发”,对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日常工作、动态事件等或揭微显隐,针砭时弊,或扬清激浊,讴歌新风。
杂感文章有如下一些特点:(1)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
杂感一般是贴近生活,“有感而发”,针对性就在这“有感”之中。
(2)写法一般是“由实论虚,以小见大”。
所谓“实”就是写的对象很具体,常常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首诗,一种现象,一段传说等。
“论虚”就是善于从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中见出奇崛,看似普通的材料中见出深刻。
所谓“小”就是取材往往只是事件中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
“见大”就是从“一滴水里看世界”,揭示出隐藏在素材中的意义来。
(3)杂感的语言富有文采。
杂感的语言有的幽默泼辣,有的明白晓畅,有的恬淡明丽,有的含蓄凝练,都是极富文采的。
说字解词重点字皎.(jiǎo)皎寒砧.(zhēn)万应锭.(dìng)言筌.(quán)窸.(xī)窣.(sū)漂.(piāo)泊袅袅.(niǎo)桅.(wéi)杆多音字落:luò(落难)là(丢三落四)倒:dào(倒置)dǎo(倒霉)形近字1.xiāo(萧)瑟xiāo洞(箫)xiāo(潇)然2.jué晕(厥)juē(撅)断juē(噘)嘴词语解释袅袅:①形容烟气缭绕上升;②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③形容声音绵长不绝。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说“木叶”—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 (2)

发现问题 (1—3)
文章思路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为 古代诗人所 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之差 相隔千里
树 木
意象区别
满树的叶子 浓荫 水分很充足 浓绿
碧绿,鲜活生机
木板.木料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黄色,干燥具体
意象区别
讨论: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说说下列意象 的区别。
林庚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 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 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 意味有什么差别?
01 “树叶”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叶可简化为“叶”(润泽绵密);“木叶” 使人有“木料”、“木头”、“木板”的联想,很少想到叶子(枯黄干燥)。
几点启示
由于民俗习惯和作家前后互相的影响, 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往往在同一物象上反复 寄寓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的情感,使这 个物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寓 意。对这一类的意象,我们应该牢记。此外, 还需要注意诗歌的炼字、注意诗歌中的“一 字之差,相差千里”的效果,以及诗歌中意 象背后的暗示性。
“木”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为什么?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一部分 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 一个“木”字。
得纷曾 势飞诗 猖。: 狂讽乱 的刺条 奸攀狂 佞附舞 之权, 臣贵柳 。、絮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说“木叶”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2.近义词辨析 ①飘零·飘落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附着其上的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 种种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务工农民在职业分化上深陷僵局, 像浮萍一样飘零游弋于工农边缘,像落叶一样飘落于街头。 ②钟爱·喜爱 a.陈赓大将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钟爱的女儿穿的 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b.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 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喜爱。 ③迥然不同·截然不同 a.小说《黑狗哈拉诺亥》讲述了哈拉和诺亥两条牧羊犬截然不 同的命运。 b.直到近年,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人们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 成人的世界迥然不同。
lái ) ①招徕 ( . dìnɡ ) ③万应锭 ( . rǎn ) ⑤冉 冉 ( . shù ) ②征戍 ( . xī sū ) ④窸窣 ( .. piān ) ⑥翩 翩 ( .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2.准确识别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xiānɡ 互 相 . ①相 xiànɡ 面 相 . nínɡ 安宁 . ③宁 nìnɡ 可 宁 . nán 困难 . ②难 nàn 发难 . bó 漂泊 ④泊 . pō 湖泊 .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传统意象凝固性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第9 课 说“木叶”
林 庚
人教版
必 修5
【学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
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
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它
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作者简介:
《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收录在他的《唐诗
综论》中。
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北京大学教授。
背景:
本篇是中通过"木叶"与"树叶"的对比,"来表达独特意境,是很有深度的一篇!
字词:
恽
灼灼
寒砧
窸窣
筌
冉冉
翩翩
征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