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与了解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与了解【1】英日双语班康妮2011/6/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大多数人可谓耳熟能详,听起来很学术化,其实并不难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6月1日,人民网上刊登的《九十年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一文中写道,“我们党历来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立党、兴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是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建设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伟大理论思想的提出和成长必然是要经历漫长历程的。
党的幼年时期,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认识,因此这个思想开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在革命受挫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而后,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之后,经过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终于成为了全党的共识。
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地发展并完善着。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个个杰出理论成果的诞生反映了党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引:我们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大小小各个方面……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共中央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收获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果实和社会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最终取得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新进展,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果,向我们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旗帜的指引下将要迎来的美好蓝图。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将近九十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两次大的飞跃过程,分别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探究其经验和启示,对今后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发扬两大理论系统的优越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启示(一)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理论的下降过程,同时也是理论上升过程的开端,最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共产党从一成立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显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而言,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其杰出的代表就是毛泽东。
在经过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后来的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必须要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因此,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据以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 中国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 P658—659 转摘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 P1 —2.]随后,毛泽东在战火中继续在理论上系统的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的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摘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具规模的队伍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纷纭认识,而这个理论也常常会被混淆,甚至忽略。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特点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时期过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作为“概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概念,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离开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对象的‘独特’的反映。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明确的和完整的概念或命题,就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逐渐认识分清的过程中首先由毛泽东所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概念”,最初由哪个人首先提出来,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起点,李大钊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第一人”;而毛泽东是“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领路人。
还有人认为,二十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朱执信,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人物,其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第一个历史文献,相对于李大钊提出这一“思想”的时间而言,朱执信应该更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所谓内涵,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某一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从它与“概念”的关系而看,如果说“概念”单纯的就是概念本身或一个“人”抽象影像,那它就是概念的具体内容或“血肉、思想和精神”。
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民族化和新鲜化:“具体化,就是要适合中国情况,并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民族化,就是要赋予它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新鲜化,就是要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体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体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命题。
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
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姚筱雪劳动人事学院 2014200944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18世纪3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工业到大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引发、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最近本的两个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到了19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开始变成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
马克思指出,从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第二次起义;1836年在英国爆发了连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起义总以失败告终。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求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丰富。
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及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重点工程。
自2005年以来,国家斥巨资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程,聚名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程,研究成果颇丰,学术交流不断,正呈现出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发展态势。
但实事求是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程也是一个难点工程,还有着许多学术难题和进一步深化的领域;更是一个长期工程,要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回答不断出现的新的时代课题,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正因如此,及时总结“马化工程”的研究经验,不断梳理“马化工程”的逻辑进路,对于“马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此笔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概念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求方家指教。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内容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内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实践进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程相辅相成,共同推进。
这种表述虽然强调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关系,但却弱化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张力,容易造成对理论成果的重视和对实践问题的忽视。
有的学者为了进一步区别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拆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前者侧重于理论成果,后者侧重于实践进程。
但这种表述并不十分严谨,且有逻辑交叉和歧义之嫌。
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更为明确,同时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状况和迫切要求,笔者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概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现实化两大内容。
之所以提出以上分类概念,是因为理论化并不必然地导致现实化,甚至有时还会发生理论化与现实化背离的倾向。
历史经验表明,理论的美化与现实的异化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
这些现象的一再出现,使得原有美好的理论说教逐渐丧失其指导性的价值灵光和追随者的坚定信仰以及群体性的一贯认同。
从哲学层面上讲,理论转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经由必备的环节。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和环节,理论与现实只能分属于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与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与历史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状况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在今后不断探索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意义启示正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是在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将实践经验升华的过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做了明确界定,阐明了这一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将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斗争过程中取得了伟大胜利。
随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后感(900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后感(900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后感初看到这本书时,顿时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深遂、道理之博大精深,需要一定的“修炼”才能真正的读下去。
之所以现在来翻看这本书,源于每周五下午的例行学习,上周学习了中国人民大学王向明教授的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和第三讲雄关漫道以及第四讲风雨前行,王向明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生动的实例,让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找到这本书加以拜读。
下面,我仅对书中的部分章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不能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发展。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蕴含”在党的“结合”思想之中。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有三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理论和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革命走过弯路,是遵义会议之后才走上正确的轨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思想和第二次飞跃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这三点内涵同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不管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还是对中国的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
坚持马克国主义,就要是解决实际的问题当中去落实,并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只有自觉的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创造性的思考,作出理性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决定了我们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很长很长的时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与时俱进,我们作为当代发展中的个体,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首先要认识自已,认清自已的工作、生活,其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当下社会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国内国际形势,能够客观的分析,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联系,进行第一次结合,实现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相联系,进行第二次结合,实现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组成。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其中邓小平理论是基础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是最新表现和境界。
这就是我们党建党以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两次结合”、“两次飞跃”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任务为关照。
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时代性和实践性。
依据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不同内容和特点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相互承接的两大发展阶段,产生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两大理论体系。
在90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三条基本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全面把握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征,强固这一根本特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与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提炼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第一,“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有机统一的过程。
继承坚持是前提,发展创新是关键,只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创造既适应时代要求又符合中国实际的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三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
只有立足中华优秀文化这一文化沃土,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实践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联系实践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因地制宜具体到我国的国情而实行。
目的是为了理论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有实际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所处的环境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其他国家也不可能相同。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已经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所证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医治战争创伤、实行“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
邓小平理论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必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关于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和创新,为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全党结合新的实践,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自然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用于指导中国的社会生活实践,使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二是指不断总结、概括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新鲜经验、教训,从哲学的高度予以升华,并用哲学范畴的形式进行表达,据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适应。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历文学院艺管1101汪灿20111521115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摘要:马克思主义有着巨大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的革命、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与指导。
直到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必要的,认识思考马克思主义也仍然是必要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记得最初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是从中学时代的历史课本开始,那时候对历史很不喜欢,所以连马克思是人还是物都完全弄不清楚。
后来认真学起历史来了,便开始认识、了解马克思及其主要思想。
我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马克思无处不在。
虽然自己有时候调侃语气颇重,但还是从内心敬重马克思的。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近代、现代知识分子。
所以看书的时候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句子:“马克思曾经说过……”然后引出来一大段的论述云云,马克思无处不在是矣。
我对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研究,所以只浅谈我自己的认识。
首要的问题当然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
这应该是最基本最初步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具体一点说,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则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不断继承、发展,并加以中国化。
老实说身为一个文科生,当初为了考试不断地背诵这些理论,在那时是颇有些反感的,只是机械地背诵,并未去想其他的东西。
也可能是这些东西太过强制地加诸于我的头脑中,让我本能地有些抵触这些理论,事实上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这些理论是起到了很大的用处,但人内心深处的自省,往往来自于自己的主动,而不是被动。
马克思主义是有内涵的思想体系,虽然不曾有更多的兴趣去加以更深地学习和研究,但它确乎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总有一种挡不住的感情在胸中涌动。
所以连带着对毛泽东的抗日思想、方针政策十分关心。
也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认识
也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认识[摘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内涵的分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以及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学习方法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真理,但是它主要是根据欧洲国家情况创立的。
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必须使之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必须使之中国化。
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点认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冶报告中提出来的。
原文是:“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我认为这段话包含了几层含意:1.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
2.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上来。
斯大林说得好“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的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马克思也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这都说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3.以中国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理论。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
”世界在变化,在发展,我们的建设事业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一方面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另一方面又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创造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这样既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使之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如何做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认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必要注意以下方面:1.必须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
正如前所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作者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下,作者说过不同的话,表达过不同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篇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
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
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是全
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
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篇三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
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
“水土不服”的毛病。
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
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