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自然辩证法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有哪些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1)重大贡献:它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2)局限性:①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起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

②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还原分析方法)有密切关系。

③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4.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德国科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更趋于完整的星云说,后人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提纲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前PPT;后课本)一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四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具体不知道)P111.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创立自然辩证法2.列宁贡献:总结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成果,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把自然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核心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3.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可能大题)1.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2.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2.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3.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4.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5.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发自然辩证法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

(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 是B”或“由于A 所以B”。

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 方法则出现B 结果”。

(6)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

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题型一、简答题二、辨析题(判断并说明)三、论述题思考题1、有人说“物质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此命题是否真,说明理由。

(10分)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两种不同的方向。

进化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主要表现在(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

从系统自身看,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退化过程,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进化过程,纯粹的进化或退化的过程是极其罕见的。

(2)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

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的。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可转入退化过程,相反的,退化的过程也可转入进化过程。

总之,在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之间相互包含、共存共生、相互交替,共同构成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过程。

因此物质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

原始社会经济不发达,靠狩猎,自给经济现在的社会高度发达,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温室效应加重,动植物数量减少,种类减少,食物链减少,植被覆盖率变低····2、试用系统的非加和性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或自然界的某种现象说明其中的道理。

(10分)一是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

如果可以量度的话,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二是非加和关系: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质不同于自然状态不的性质,使组成的部分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了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新性质。

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突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现象举例,比如器官的移植、系统的合理配置,电脑组装兼容性3、试从物质系统的熵流公式:ds=dse+dsi出发说明自然界物质系统形成自组织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开放系统。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自然辩证法概论》(2009)内容复习要点(提纲、文献与复习)中西科学传统比较——两条曲线的含义、科学传统的内在差异——西方科学中心的转移、中国科学传统的演变、科学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功能、建立发展与检验——功能:解释、预见、规范——建立发展:简单性规则、保守主义原理——检验:检验蕴涵与归纳、波普尔与证伪主义、检验整体观——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流派演变科学的社会研究——SSS, STS,——科学(建制)社会学与R. K. Merton(默顿)科学家角色、分层与互动——角色概念、形成的意义:特定的价值与行为规范、持续性科学活动的标志——角色的发展:与科学中心迁移轨迹的一致性、职业化的形成、内涵的丰富——角色认定与科学家的社会规范:默顿的四条规范——角色的社会功能:知识精英与知识的创造、实用、宣传、政治等——分层的含义、指标:不平等现象、内在性指标——科学界的分层与社会中的分层之比较分析:金字塔模型与鸭梨状模型、体制特点——交流、合作与竞争的目的:获得承认及优先权——冲突与越轨的防范:道德约束、制度建设、犯罪成本——有关案例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意义:科学的职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及体制化——科学共同体的由来与发展:共同体是科学发展的新主体,科学发展模式与范式:——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科学奖励系统——学派与无形学院:哥本哈根学派科学奖励制度——科学家职业的动力机制:优先权之争及其社会学分析——科学奖励的实质:对科学家贡献和能力的承认——交换理论:通过相互交换学术成果获得体制与同行的承认——奖励系统分类:默顿、科尔、哈格斯特龙——系统特点:荣誉性与分层性:——系统功能:优势积累、竞争机制、内外控制参考文献:(仅供深入阅读,不直接针对考试)1. 本- 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四川人民出版社。

2. R. 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3. H. 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印书馆或其他版本。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复习版.docx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复习版.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主要观点1、物质观2、时空观3、运动观4、因果观5、相互作用观6、人类统治自然•八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3、机械论4、决定论5、还原论•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牛顿•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概论绪论三个问题:1.什么是“自然”?2.什么是“辩证法”?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三种含义是延伸出来的。

1. 自然界的本性、本质或规律——自然观2. 人类探讨自然界本质规律时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3. 人类探讨自然界本质规律产生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观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二、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1、研究对象(1)自然界————客体(2)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主体(3)科学技术———中介2、研究内容(1)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界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来揭示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理、化、天、地、生等)前沿的哲学问题。

(2)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的结构、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发展模式;•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即通常所讲的科学方法论),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科学发现的思维形式、科学发现的检验逻辑等。

(3)技术哲学•研究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重点研究工程技术的方法;技术创新的过程、内容与模式,高技术的发展机制及产业化等问题。

(4)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及促进社会结构变革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具体如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诺贝尔奖与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等问题);•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科技全球化的特点、趋势与影响;•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及科技伦理问题(如克隆人、转基因食品问题及网络技术与国家安全等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

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4 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5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1、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 自然观?2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5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9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10 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1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

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15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16 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17 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18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9 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20 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21 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22 进化与退化的特点及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表现?2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2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特征?25 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26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27 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28 生态自然观?29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内涵解读?30 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局限性?31 为什么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是总的认识、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科技方法论部分1、怎样理解科学问题?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2、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3、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4、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5、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6、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7、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

8、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

9、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10、理想实验及其作用和特点。

形象思维的特征、作用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11、直觉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灵感与机遇有什么区别。

12、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关系。

科技观部分1、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对科学分界有哪些不同的观点?2、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什么?3、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精神?4、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有哪些?它们对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5、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基础?6、社会科技能力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7、什么是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有哪些类型?科技能力和科技体制的辩证关系。

8、熊比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技术创新的涵义及一般过程是什么?9、为什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有什么现实意义?10、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特点及其表现?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1、如何看待科技的负面效应?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乐观,悲观,马克思主义)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13、两种文化的争论有什么意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与基本要点。

7-8页1)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2)原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

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

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3)基本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数学自然观核心思想:1以大自然为研究对象2认为大自然是合乎理性的,相信大自然是能够被人所理解认识的3大自然是按数学规律设计的例子:开普勒惯性思想: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旦静止,所有的物体凭本性都要趋于保持这种静止,抛弃了天然运动的观念;吸引力思想:每当一个物体靠近另一物体,它的静止就被一个相互作用力破坏了,这种力趋向于把每一物体拉向它的附近;机械论代替活力论:认为物理学中灵魂这个词应当用力来代替,或者说自身是数量性的机械能产生量变的概念,应该取代活力能引起质变的概念。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1)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人与自然是分立的。

2)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

自然辩证法复习大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答: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论辩证法》。

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主要论文《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的依据是对象的运动形式。

(5)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热》《电》。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思考题: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认真整理完结篇)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学习辩证法的意义答:(1)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哲学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2)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发展自然科学的需要(3)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需要。

2、学科性质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即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史实、成果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

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关系自然辩证法通过对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和它的历史以及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特殊的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即间接地去揭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一般的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从西方科学哲学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积极的成果,但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

西方科学哲学否认有辩证法,或者即使承认自然科学有辩证法,也决不承认自然界客观上存在辩证法,只局限于对科学的探索与解释,完全脱离开科学的客观急促,把科学看做纯逻辑和纯理论之事。

3、恩格斯写书过程第一阶段: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1873年5月恩格斯给马克思信中提出了研究自然辩证法初步纲要。

此后,恩格斯全力以赴地展开相关的研究,集中精力搜集和研究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材料,写出大部分的“札记和片段”与“导言”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两篇论文。

由于《反杜林论》一书的写作而中止。

第二阶段: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恩格斯继续研究和写作《自然辩证法》,写成了大部分论文和相当数量的札记。

自然辩证法复习纲要

自然辩证法复习纲要

自然辩证法复习纲要一、简答题1.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a、先进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16世纪以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表现为以四大发明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发明的领先以及农学、中医、天文、算术等学科的成熟。

b、实用性中国古代科学倾向于实际应用而不是古希腊科学的倾向于理性思辩。

主要表现在种种有形的技术发明,许多理论体系始终未能摆脱应用阶段。

c、稳缓性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在稳缓地前进而无大起大落d、大一统性与农业有关的学科构成中国大一统科技的中心部分,大型建筑技术、通讯技术、航海技术、炼丹技术等成为中国大一统科技的派生分支。

2.简要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特征第一次技术革命:然科学的理论指导比较零散,而工匠技术经验的累积居于主导地位<防止机的发明、改进者以及瓦特、纽可门等蒸汽机的改进者均是熟练技术工匠)第二次技术革命: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成为生产技术革新的先导,科学理论的发展走在了生产实践的前面,即所谓的“理论先行,技术跟进”<现有电磁理论的确立,然后才有各种电机的发明)。

3.简要论述现代科学发展特征a、科学发展的整体化科学统一化趋势的不断强化;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综合方法的广泛应用。

b、科学发展的社会化科学主体的社会化<科学共同体);科学劳动的社会化<科学研究已成为社会劳动的一个部门);科学应用的社会化<科学产业化的推动);科学研究的国家化<科技强弱成为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与核心要素、科学的自主发展受到更多的制约、国家与地区间的科研合作增多等)。

c、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技术发明以科学研究作为前提。

换言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界限进一步模糊化:一方面,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化――依赖于并创造出先进的仪器设备,开辟出新的方西以及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模式;另一方面,技术研究也逐步科学化,科学发展及其成果对技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点主要观点:1、物质观2、时空观3、运动观4、因果观5、相互作用观6、人类统治自然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3、机械论4、决定论5、还原论机械论自然观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相当时间中是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早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建构和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这一任务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当代科学技术的总体特点•追求简单性→探索复杂性;•关注本体和认识问题→联系道德、伦理与法律问题;•研究无机界→研究生命、智能;•兴趣驱动的小科学→任务驱动的大科学;•“认识导向”的科学→“认识导向”和“应用导向”并重的科学;•准确理解现代科学,需要批判机械自然观,建构辩证自然观。

当代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科学彻底变革机械自然观,极大地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在辩证思维方式上提供了可操作的思维方法,在辩证自然观上明晰了自然界联系、发展的具体机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真谛:坚持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精神。

坚持从演化、和整体联系的角度理解自然。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而开放的自然观。

系统定义主要强调: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 ;2.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自然辩证法概论总复习

自然辩证法概论总复习

《自然辩证法概论》
总复习
冯石岗
fsg3081@
2007.6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2] 古代科学产生的条件
[3]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5] 说明系统自然观确立的意义。

[6] 系统及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 如何理解“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8] 谈谈对“人要和自然和谐一致”的认识。

[9]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0] 说明科学的来源及本质属性。

[11] 如何理解科学的内在价值?
[12] 如何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为人类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
[13] 什么叫科学假说?假说是如何提出来的?
[14] 简述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科学假说的类型和作用。

[15] 对科学理论否证式发展观进行评价。

[16] 简述科学理论社会历史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7] 对科学理论社会历史发展观进行评价。

[18] 技术体系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9]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

[20] 分析说明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21] 如何理解技术揭示了人的本质?
[22] 实现高技术产业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3] 简述现代高技术发展趋势。

[24] 为什么STS首先在西方社会产生?
[25] 简述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的异同。

[26] 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和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题型一、简答题二、辨析题(判断并说明)三、论述题思考题1、有人说“物质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此命题是否真,说明理由。

(10分)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两种不同的方向。

进化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主要表现在(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

从系统自身看,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退化过程,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进化过程,纯粹的进化或退化的过程是极其罕见的。

(2)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

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的。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可转入退化过程,相反的,退化的过程也可转入进化过程。

总之,在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之间相互包含、共存共生、相互交替,共同构成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过程。

因此物质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

原始社会经济不发达,靠狩猎,自给经济现在的社会高度发达,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温室效应加重,动植物数量减少,种类减少,食物链减少,植被覆盖率变低····2、试用系统的非加和性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或自然界的某种现象说明其中的道理。

(10分)一是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

如果可以量度的话,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二是非加和关系: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质不同于自然状态不的性质,使组成的部分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了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新性质。

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突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现象举例,比如器官的移植、系统的合理配置,电脑组装兼容性3、试从物质系统的熵流公式:ds=dse+dsi出发说明自然界物质系统形成自组织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开放系统。

(10分)普利高津指出,一个系统的熵变(dS)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个因素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交换的熵(dSe),称外熵流,另一个因素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dSi),称熵变。

系统总熵为:dS= dSe +dSi对于孤立系统,由于系统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就不可能产生熵的交换,(dSe)=0,所以,dS= dSi >0,这就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于开放系统,由于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就会同时产生熵的交换,使得dSe ≠0,系统的总熵变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当dSe >0时,dS>0,系统加速走向无序化当dSe <0,且|dSe|<dSi,则dS>0,系统仍沿着熵增方向走向无序化。

当dSe <0,且|dSe|=dSi,则dS=0,系统宏观结构不变。

当dSe <0,且|dSe|>dSi,则dS<0,系统将沿着熵减方向走向有序化。

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

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

自组织是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1)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机制。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4)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

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4、经济、政治、教育三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谁更为重要?为什么?(15分)我认为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谁更为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表明, 科学技术革命不会、也不能凭空产生, 这种产生和转移的基础则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技术产品都是知识、技术密集物化的结晶。

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迅速提高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素质。

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 发明和创造, 以及它在生产过程中的转化和地位变化, 必须以系统的知识教育为基础。

经济发展的快慢, 依靠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教育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5、举例说明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的联系与区别(10分)科学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去探究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中所获得的体系化的知识。

技术是在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而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区别:科学与技术是与人类密切联系的两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他们在研究的目的与任务、活动过程、结果与评价、研究方法、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技术的任务是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活动过程不同。

科学主要的是从实践到认识,从经验跃升到理性,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难以预见何时会做出何种发现,难以估计成本;技术则主要从认识到实践,经验因素往往不可或缺,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可以有明确的方向、步骤和预算等。

3.结果和评价不同。

科学的成果常表现为概念、原理、假说或理论等知识形态的东西,其结果不受地域的影响,评价标准为是非判断;技术的成果常表现为可操作的知识或物化的形态,可能会具有地域、民族的多样性,其评价标准也很复杂。

4.研究方法不同。

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将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对于技术来说,经验是其组成部分。

5.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同。

自然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价值,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技术对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直接的是技术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

6.发展进程不同。

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6、有人说“‘下岗’是国有企业改革必由之路”;也有人说“‘跳槽’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你认为对不对?试用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说明其中的道理。

(15分)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国有企业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有进有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一部分企业要走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整体出让的路子,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盘活国有资产,优化资源配置,使国有资产向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做强重点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在其位,谋其政,当个人的发展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或企业限制个人的发展,那么这时跳槽必然出现,跳槽时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合理的跳槽既有利于企业、个人的发展,又对国民经济有着促进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7、8、请举例说明你所从事的事业(或从事的科研)经常运用的科学方法,并简要指出该方法的内涵。

(15分)8、请举例说明发现、发明、建造三者之间的区别。

(10分)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的状态变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与1831年发现的,简称“磁生电”,并由此而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发明是结合已有的事物创造出来的新事物,这期间有创造的过程,美国爱迪生经过多次的实验发明了电灯泡,建造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比如房屋,人造卫星。

9、你是怎样理解“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15分)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虽然技术乐观主义源远流长,远在上古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确信技术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优美,并把人类的制造活动分为“教化技艺”(如医疗和教学等)与“构造技艺”(如钱币、轮船、房屋和雕像等)两种,称为亚里士多德主义。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技术乐观主义却直至19世纪才最终形成。

技术悲观主义是近来学术界涉及较多,但深入研究较少的一种理论思潮。

认为技术悲观主义虽然沾染一个“悲”字,暴露出其整体上的消极情怀和非理性主义,但在其背后却蕴藏着反思和批判的意志和超越现实的呐喊。

探讨了技术悲观主义的三大价值功能,即理论透视功能、批判建构功能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制衡,并试图通过这一探讨来反思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推向深入。

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

10、如何认识观察渗透理论的合理性和片面性?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合理性:对“ 观察渗透理论”的认知解析作为一种全新角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传统争论的突破,开阔了我们的思维视野,引发我们向更深层次进发研究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片面性:然而,当扩展到较为广阔的哲学思维领域时,认知角度的解析又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首先,仅作认知解析同样具有狭隘性。

认知过程的研究仅仅说明科学的观察过程中确有大脑原有的某种理论经验的参与,然而,谈到观察过程中所渗透的理论时,却不应仅仅局限为主体的背景知识,其他心理因素(如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科学认知研究走向语境化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一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又过于宽泛。

在科学哲学中,理论的表达和结构有着严格的定义,而认知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语义、理论和相关的知识建构,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信念、欲望、意图、目的等多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