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非语言符号运用及其浅析

合集下载

浅谈新闻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浅谈新闻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浅谈新闻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概要:在日常采访时,记者对人的观察,除了语言行为的观察之外,最主要的观察就是:身体外的和身体的标记、身体的运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这三个方面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的范畴,通过观察这些内容,可以得到大量关于人的深层心理动机等情况。

记者在观察中,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和服饰等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及形体语言,均传达着被采访对象的思想、个性、文化修养、艺术品位,记者观察得是否仔细,直接影响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属于符号。

文章拟就这些信息符号在采访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传播学认为,人类使用的信息传播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另一类是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包括了声音语言(有声符号),文字语言(写作符号)两部分。

语言符号传播的特征是概念清晰,陈述按照时间顺序,推理合乎逻辑规范,富有抽象概括性。

非语言符号是指在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以外的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接收的各类表象符号,例如人的神态、姿势、服饰、色彩、人际距离、环境景别、音响、画面等。

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符号自身。

表象是具体的,但含义往往模糊容易产生多义性。

因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往往无秩序,且多通道,不如语言符号便于控制。

二、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语言交往行为。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认为,任何一种话语交往,分析它的语言成分,有如下几类: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二是陈述事实的语言,三是表达主观意向的语言。

分析一个采访过程,从语言角度入手,同样可以发现三种语言成分。

第一,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就是用来确定双方身份定位、形成对话双方心理认同的语言,它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第二,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和生命,在采访活动中时刻都得遵守这一准则,包括采访时记者对基本事实的语言陈述。

12546124_非语言符号:新闻采访中无声的语言

12546124_非语言符号:新闻采访中无声的语言

2016年第9期新闻前哨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最重要的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手段。

语言学家戴维·阿伯克龙比说“我们用器官发音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可见,包括体语在内的非语言符号是更为直接的交流手段和交流工具。

新闻采访既是记者通过各种采访手段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记者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活动,尤其在某些场合或情境下,非语言符号所表达和透露出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语言符号。

它不仅能够巧妙而准确地传达信息,表明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而且会在彼此之间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由此影响着采访的进程和效果。

一、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可以指代用以传播的语言符号之外的所有符号,其功用主要在于重复、补充、调整、代替或强调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1]。

调查研究表明,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手段中,有65%以上靠非语言符号完成,通过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则只占35%。

作为潜意识的外化,非语言符号较之于更易控制、修改、作伪的语言符号来说显得更可靠,因此在现实中运用得更多,也更为重要。

这与非语言符号的以下特性有关:1.直接性。

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后方才输出,它是主体能动意识的结果;而非语言符号常常是一种潜意识,是主体的条件反射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表情神态、衣着服饰无形中会暴露其思想和心理,同时这些信息也会直接被对方从感官上(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捕捉到。

因此比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更具有直接性。

2.形象性。

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了。

比如,用食指和中指摆出“V”形表示胜利,伸出食指勾动中指表示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代表飞鸟等等。

相对于语言符号而言,非语言符号传达出来的信息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往往比语言符号更形象直观,因此更容易被感知。

3.普遍性。

非语言符号的普遍性主要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方面,非语言符号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际交流中,可谓随时随处,如影随形;另一方面,部分非语言符号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具有普遍性意义,即“通义性”。

记者出镜报道非语言符号运用技巧

记者出镜报道非语言符号运用技巧

记者出镜报道非语言符号运用技巧作者:彭晓燕来源:《声屏世界》 2014年第5期彭晓燕在出镜报道中,记者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时发挥作用,协同完成整个新闻现场的报道,其中非语言符号中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可以说,有声语言是一种表达,非语言符号的展示同样是一种表达。

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记者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特殊作用。

一、巧用手势语,强化新闻信息,为观众理解新闻提供方便。

记者出现在镜头前,有时为了辅助有声语言表达,更清晰明了地向观众说明新闻事实,手势的使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013年9月7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播出的《生死救援》节目当中,记者孙宝印采用的手势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提问一位海上救援队队员时,他问:“据你了解,在北海这个海况下,如果一个人掉到海里边去了,在冬天的那种情况下,他能撑多久?”开始说这句话时,孙宝印的手势是静止不动的,说到“在冬天那种情况下”时,他的手从身体侧下方抬起到身体前方略低于胸部,在“冬天”这个词上将手向下一沉,突出强调“冬天”这样一个特殊的季节背景。

答:“……他能坚持到十分钟就已经不错了。

”问:“只有十分钟吗?”孙宝印在说“十分钟”时,不仅通过有声语言的高低变化予以强调,而且用两只手的食指在身体前方交叉比划了“十”的动作。

这一手势无疑更加深了观众对事实的感性认识,感受到了当人们遭遇到大自然的考验时生命的脆弱,也突出了救援队员救人时必须争分夺秒。

二、以身体的某些部位作参照,将抽象的新闻数据、概念形象化,利于观众理解新闻。

出镜报道中,记者常常会遇到仅仅通过有声语言描述难以将事实表达透彻的情况,如现场物件的高度、大小、排列位置等。

如果仅提供一个抽象的数字,观众在稍纵即逝的语言过后,很难形成准确的认识,此时,记者不妨利用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与现场物件进行对比。

山西电视台科教频道《直播大太原》是深受欢迎的一档节目,这档节目中大量运用了记者出镜报道,由于在新闻现场巧妙运用各种非语言符号,使得新闻事实清晰、明了、生动。

新闻节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新闻节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新闻节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以新闻联播节目为例一、研究目的意义(一)研究目的非语言符号传递交际信息是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鲜明性、隐含性、普通型、辅助性和原始性,它同语言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的目的,这是我们研究非语言符号的原因。

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播信息的途径中,除有声语言外,非语言符号,即主持人的相貌、服饰、表情、体态,以及使用的道具等亦可成为主持人传播的有效途径。

本次研究以以新闻联播节目分析新闻节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以便于借助新闻联播节目的研究,起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借助剖析其节目非语言符号运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新闻联播节目的良好发展,并通过对节目更加深刻的进行把握和挖掘,将舆论向导的方向正轨化,让节目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结合人,关注人,最终成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形式。

(二)研究意义电视播音中播音员运用眼神、视线、手势等与观众的交流等。

恰到好处的副语言交流常常能产生语言交流难以获得的交流效果。

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其作用就是辅助和强化有声语言,让有声语言更加具有“感情色彩”,更能“传情达意”。

电视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身体动作语言、面部表情语言和物件语言。

播音主持中的非语言符号尤为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有声语言的地位,如今主持人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而新闻联播节目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只有更加注重其主持人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才能更加丰富当前新闻节目形式,并借助新闻节目的创新,对其它电视新闻相应产生一定改变策略,从而有力塑造中国电视新闻业的形貌。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归纳总结法进行研究。

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Net library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相关数据库以及查阅关于新闻节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的相关书籍,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最新-非语言符号和新闻采访-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精品

最新-非语言符号和新闻采访-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精品

非语言符号和新闻采访: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符号问题是现代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播学认为,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是要凭借符号来进行的。

符号是信息的外化形式,任何信息只有具备了必要的外化形式以后,才得以进入传播领域。

人类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符号,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两类。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

它的具体种类很多,有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调、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服装饰物、环境陈设布置、图形标志、人体距离、时间调节、艺术绘画、摄影、雕塑、音乐、舞蹈等。

其中尤以体语使用得最为广泛而频繁,它能传达的含意也最为丰富而形象。

美国体语研究权威伯德惠斯特尔认为,人的脸部就能作出大约2500种不同的表情,再加上头部、四肢、身躯,人体语言所能传递的息简直难以计数。

非语言符号在直接的人际交往中,传递信息的功能十分显著。

据伯德惠斯特尔的估计,直接交往中有65%的含意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另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7%凭借语调,38%出自声音,55%来自表情。

如果说声音指的主要是音节语言的话其实还包括辅助语言,其他两项相加就占总量的60%以上。

他的结论同伯德惠斯特尔是相似的。

在传播学看来,新闻采访不仅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交往,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

在这种传播活动中,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机构从业人员的记者,处于受传者的位置,他的采访对象则是信息的传播者;另方面,记者又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控制这一传播的全过程。

记者是这项活动的主导者,又是活动中的受传者,这便是这种人际传播的特。

新闻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新闻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新闻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

在新闻采访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记者巧妙、有效地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的质量。

文章试从分析新闻采访语言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言符号;有效性;非语言符号;重要性长久以来,记者采访水平的高低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采访中技巧的运用成为记者个人的法宝,带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新闻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属于符号。

文章拟就这些信息符号在采访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传播学认为,人类使用的信息传播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另一类是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包括了声音语言(有声符号),文字语言(写作符号)两部分。

语言符号传播的特征是概念清晰,陈述按照时间顺序,推理合乎逻辑规范,富有抽象概括性。

非语言符号是指在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以外的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接收的各类表象符号,例如人的神态、姿势、服饰、色彩、人际距离、环境景别、音响、画面等。

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符号自身。

表象是具体的,但含义往往模糊容易产生多义性。

因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往往无秩序,且多通道,不如语言符号便于控制。

二、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语言交往行为。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认为,任何一种话语交往,分析它的语言成分,有如下几类: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二是陈述事实的语言,三是表达主观意向的语言。

分析一个采访过程,从语言角度入手,同样可以发现三种语言成分。

第一,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就是用来确定双方身份定位、形成对话双方心理认同的语言,它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论电视新闻_非语言符号_的传播功能

论电视新闻_非语言符号_的传播功能

115摘要:新闻的本质是揭示事实的真相。

揭示事实的载体主要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毋庸置疑,语言符号是至关重要的报道手段,但在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方面非语言符号的优势显而易见。

当下电视新闻广泛使用非语言符号,种类丰富,效果真实可感。

关键词:电视新闻非语言传播功能人类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都是凭借符号来进行,符号是信息的外化形式,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当然是语言,它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最主要的工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一些标志或记号,如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服饰、图形、陈设布置、时空距离、远近调节等。

美国体语研究权威伯德惠斯特说,光人的脸就能作出大约250000种不同的表情,电视新闻节目中随处可见非语言符号的身影。

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刹那,只见浓浓烟雾,火箭在广袤的宇宙中直刺云霄,蔚为壮观。

主持人的语言显得多余,镜头语言已说明一切。

又如北京奥运会菲尔普斯到达终点时,电视画面切到布什总统,他异常激动,挥舞旗帜、呐喊助威,这些非语言符号鲜明可感,生动地再现了总统形象。

用非语言符号解读新闻事实是记者和编辑常用的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即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如图所示:熊萍论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新闻采访课程教学中“非语言信息”理论及运用研究2007(182)。

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10・1动态:体语、运动画面、人际距离远近等静态:服装饰物、环境摆设、图形标志非语言符号视觉性听觉性类语言:哭、笑、哼、叹息、呻吟等其他声音: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1162010・1电视是视听艺术,是声与画的组合,新闻节目中我们最常见的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图像、音响、体语、服饰、同期声、景别语言等。

非言语沟通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非言语沟通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非言语沟通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在新闻传播中,非言语沟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除了文字报道和口头表达外,非言语沟通通过图像、符号、肢体语言等形式,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深度。

本文将探讨非言语沟通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首先,非言语沟通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视觉传播效果突出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因此图像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图片、视频等视觉元素能够直观地展现事件的现场、人物的表情动作,让受众一目了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在新闻报道中,一张震撼人心的图片往往能够深深地触动受众的情感,引起共鸣,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肢体语言传递信息除了文字和图像,人们的肢体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沟通方式。

新闻主持人的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都能够传递出他们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情感色彩,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此外,受访者的肢体语言也能够透露出他们的内心想法,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三、符号和标志传达信息符号和标志是一种简洁而直观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常常被广泛运用在新闻传播中。

比如,各种标志性的图标、徽标、符号等,能够迅速地引起受众的关注和认同,帮助受众快速理解新闻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符号和标志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还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四、声音和音乐的情感渲染声音和音乐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非言语沟通方式。

在新闻报道中,声音的节奏、音调、音量等都能够影响受众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背景音乐的选择也能够为新闻报道增添氛围和情感色彩,让受众更好地融入到新闻事件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非言语沟通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传播效果和传播深度。

通过视觉传播、肢体语言、符号标志、声音音乐等多种方式,非言语沟通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感染力十足。

新闻传播---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采访中的运用

新闻传播---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采访中的运用

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采访中的运用——以迈克·华莱士的采访风格为例时珑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电视中心非语言符号主要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

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特·梅拉比安提出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很多,具体在采访中,体态语的使用往往占据大多数,它主要是用表情、手势、姿态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它往往伴随着语言一起在采访中使用,借以辅助语言传播。

电视采访存在视觉效应。

对一个电视采访来说,采访“好看”甚至带有戏剧张力很重要的因素,否认电视采访的戏剧色彩,是不客观的,毕竟娱乐功能是所有电视节目,无论刻意还是无意都是一种必要的追求。

电视采访具备了灯光、摄像,传播优势也在于画面的真实,本身具有一定“演”的成份,这也使得电视采访与报纸采访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电视采访讲究画面的特性,决定了在一个电视采访中,非语言的交流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戏剧色彩。

《60分钟》的总制片人兼创办人唐休伊特就承认他们对记者角色的搭配是有戏剧的考量的,“无论好坏,这是电视新闻的特点,这种戏剧色彩对节目是很有帮助的。

”而《60分钟》的成功不得不归功于美国电视界的“教父”级人物——迈克·华莱士。

如今,华莱士已经去世,但是他辉煌的记者生涯却永载史册:在60年的新闻生涯里,他所获得世界级新闻大奖和各种荣誉不计其数,创建了美国传媒的众多神话,先后19次获得艾美奖,并在2003年获得艾美奖终身成就奖。

他的退休标志着美国新闻界一个时代的结束。

美国最有影响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之一丹·拉瑟谈到出镜记者的问题时曾过说:“迈克·华莱士是天生的电视记者,而我与之相比,则是微不足道的。

我曾仔细研究过华莱士的采访风格,他提问的方式、措辞特征,他的语气、手势、表情以及迅速跳过一个问题转而自然地提出新问题的本领。

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摘要随着新闻采访信息化要求的逐渐升高,尤其是新闻采访记者知识能力、语言处理能力、采访过程中的应变能力,这些能力与被采访对象的有机结合,能巧妙的应用到采访之中来,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

因此,记者有技巧性的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对新闻采访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从全面分析新闻采访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方面进行探讨,从实践中把握新闻采访的重点,以及构建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的信息结合点,更好的实现新闻采访的有效性、时效性、针对性和质量。

关键词新闻采访;语言符号;有效性;非语言符号;重要性新闻采访过程是记者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过程,尤其是记者新闻采访的水平高低以及在采访过程中队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有力掌控、应用,关系到采访质量的优劣,记者巧妙的运用技巧,实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采访对象交流分享的声音、语言、文字、图像、手势姿态等符号的准确应用,构建良好的采访模式。

1 简述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涵义1.1语言符号的基本内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信息传播符号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最佳应用。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语言符号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是进行信息传播与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尤其对于记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语言符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语言符号的掌握,是新闻采访记者的基本技能,既要掌握好和受访者的语言沟通能力,也要实现非语言符号的准确拿捏,否则就会给整个新闻采访带来被动局面,从而使新闻采访陷入一定的困境和误区。

语言符号氛围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声音语言是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记者与受访者的语言沟通,文字语言是后期制作过程的文字处理能力,将口头表达的语言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形成通俗易懂、新闻趣味、真实可靠的新闻采访节目,达到与观众的理解沟通。

通过文字语言对声音语言的补充,更好的形成概念准确,时间精准、事件鲜明的合乎逻辑、规范的新闻文体[1]。

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采访不仅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交往,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

在这种传播活动中,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机构从业人员的记者,处于受传者的位置,他的采访对象则是信息的传播者;另方面,记者又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控制这一传播的全过程。

记者是这项活动的主导者,又是活动中的受传者,这便是这种人际传播的特殊性所在。

因此,在这项活动中,非语言符号所起的作用不仅和其他人际交往相似,而且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充分地把握非语言符号、娴熟地运用非语言传播,对于搞好新闻采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记者是采访活动的主动者,应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获取新闻信息。

采访中,记者巧妙地运用非语言符号,可以起到以下4种作用。

⒈增强认同效应,以获得信任要使采访对象乐于提供信息,甚至敞开心扉、倾吐他所知道的一切,这就必须在采访一开始就尽快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把记者视为自己人,产生"认同效应"。

而要做到这一点,记者的服饰打扮、仪态表情、行为举止十分重要。

记者刚同采访对象见面,未曾启口,就通过自身的非语言符号,向对方传去了"何等样人"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对方先看到的是你的外在形象,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度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想要获得受访者的信任,要尽量向采访对象靠拢,至少不要差距太大。

若同贫困地区的人民接触,记者打扮入时,说话装腔作势,对方必然敬而远之;同上层人物接触,如果记者衣冠不整,举止粗俗,也难免被人小看。

非语言符号在出镜报道中的运用

非语言符号在出镜报道中的运用

非语言符号在出镜报道中的运用唐彩红现场感,是电视媒体最大的竞争力和魅力所在。

近年来,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越来越多的记者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采用现场出镜的手法,通过记者在现场的出镜解说带领屏幕前的观众一起进入新闻现场,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在记者出镜时,除了使用语言文字描述信息之外,出镜者的体语、手持物件、现场环境、声音背景等非语言符号也对电视新闻的构成和传播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适当巧妙地运用非语言符号,能够让电视新闻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可看性和标识性,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已成为出镜记者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范畴中,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以外的所有其他传播信息的符号,一般分为三类:肢体语言、视觉非语言符号和听觉非语言符号。

在记者出现的现场,身势语是指记者身体动作的符号系统,包括手势、动态姿势、面部表情、触觉和眼神等。

视觉非语言符号一般包括场景的位置和环境,记者手持的物体等。

,可以使观众从现场一目了然地获得一定的新闻信息。

听觉非语言符号是指场景的声音符号,如风声、雷声、鸡犬啼叫、噪音等。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常同时传递着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符号体系。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非语言符号同样也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将其称作“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都能理解的微妙代码”。

二、非语言符号在出镜报道中的作用正是因为非语言符号对信息的传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其在出镜报道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电视报道现场感。

出镜记者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较晚,“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形式最早出现在《东方时空》。

但是,这种电视报道的形式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电视业的震动。

记者在现场带领观众了解事件、探寻真相、还原新闻发生的瞬间,给了电视观众一种全新的收看体验。

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分析标题: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分析摘要:新闻是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新闻报道中的功能和影响。

首先,本文介绍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定义和分类,然后分析了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接着,本文探讨了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包括补充信息、强调重点、增加记忆效果、传达情感和建立联系等。

最后,本文还讨论了新闻报道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限制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报道;非语言交际行为;功能;影响1. 引言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社会信息和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传达信息。

而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也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功能和影响。

2.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定义和分类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除语言以外的传达信息的方式。

它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身体姿势、声音、符号和图像等多种形式。

根据交际行为的特点,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声音和图像。

3. 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类型和特点在新闻报道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类型丰富多样。

记者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声音和图像等方式进行非语言交际。

其中,肢体语言主要包括手势、身体姿势和动作等;面部表情主要包括微笑、皱眉和眼神等;眼神交流主要表现为目光的接触和视线的方向等;声音主要包括语调、音量和节奏等;图像主要包括照片、插图和视频等。

这些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直观、感性和生动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和引起受众的注意。

4.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新闻报道中起到了多种作用。

首先,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补充语言信息,使报道更加完整和准确。

浅谈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浅谈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浅谈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作者:王祥皓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1期摘要:广播新闻在表现力等方面比不上电视新闻,影响了广播新闻的传输质量,为了提高广播新闻的传播质量,需要合理的应用非语言符号,本文阐述了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广播新闻报道;运用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广播新闻为例,由于广播新闻本身的表现力不如电视新闻,无法通过图像、视频增加播报的详实程度,因此设法应用非语言符号就成为了广播新闻工作提升播报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分析相关内容对于后续工作的优化和进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使用语言符号“言说技巧”能够增加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广播新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有效提升了社会生活的丰富程度,也使听众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对其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基于此,以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他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言说技巧并不专指语言,其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具体来说,包括语气、语速、语调等等。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相比,缺少综合图像、视频进行播报的强大表现力,如何运用声音就成为了强化播报效果的关键。

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应注意结合新闻内容选取合适的语气、语速、语调等。

如一些国家外交、重大时政等新闻,在播报时就应采用较为严肃的语气、庄重的语调和中等语速,使新闻的重要性和非语言符号相得益彰。

同样,如果播报的新闻内容为娱乐新闻,则语气可以较为欢快、语速偏快、语调则应较为轻松,使播报方式与娱乐新闻本身娱乐大众、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特色实现融合。

如果播报的内容含有讣告,如国家重要领导人去世或者自然灾害等内容,语速需要较为缓慢、语气适当沉重、语调也需要更为庄重,使新闻内容和非语言符号实现较好的协调,增加广播新闻的可听陛。

新闻发言人非语言符号运用及其浅析

新闻发言人非语言符号运用及其浅析

新闻发言人非语言符号运用及其浅析记者招待会中新闻发言人非语言符号运用及其浅析前语:我以为凡是要浅析的东西不建立在你对他的深解之前,是没资格去谈论的。

所以我也是没有资格的人,因为我毕竟没做过新闻发言人。

但是我乐于去了解,无论如何。

所以才有了以下一番拙见。

正文: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如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公共关系人员。

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有发言人,而许多职业运动员及艺人常由其经纪人兼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我们要明确的是,在如此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需要一个权威的信息来源,阻止杂乱信息搅乱人们的思想。

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正意义上的信息。

在这其中,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非语言符号,顾名思义,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递信息的符号。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语言符号不能替代其他符号。

因此,除过语言符号外,其他的符号就用非语言符号来表示、补充和承载。

非语言符号本身在日常传播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这方面,艾伯顿·梅热比提出公式: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大脑思考,理性)↑(听觉的符号) ↑(动态与静态,视觉上的符号)-----------------------------------←感性,非语言符号给予的信息更有《传播学总论》(胡正荣)、《传播学》(邵培仁)、《传播学引论》(李彬)中提到非语言符号大体可分为:一、体语(又包括①表情与眼神;②姿态动作;③触摸行为);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又分静态与动态);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又分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新媒体视域下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探析

新媒体视域下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探析

新媒体视域下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探析在新媒体时代,非语言符号如同一座座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信息,以无声的方式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却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因此,探讨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能促进全球化进程中的有效沟通。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个生动的比喻:非语言符号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或肢体语言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视为信任和尊重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里,则可能被认为是挑衅或不礼貌的行为。

这种差异性使得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成为了一种需要精心解读的艺术。

其次,我们要强调的是,非语言符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

正如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但如果误用,则可能导致误解甚至冲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必须对非语言符号保持高度警惕,并努力去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规范。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具体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面部表情的识别与理解。

面部表情是人类最基本、最直接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之一。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对面部表情的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出现误解。

例如,东方文化通常认为微笑是一种礼貌和友好的表达方式,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将其视为真实情感的流露。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来正确解读其面部表情。

其次是身体姿态与动作的理解。

身体姿态和动作也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身体姿态或动作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或肯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表示怀疑或不确定。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对方的身体姿态和动作,并努力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浅析

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浅析

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浅析作者:仲博来源:《科技传播》2014年第22期摘要广播新闻因其传播的特性,与报纸、电视、杂志新闻有所不用,非常重视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

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当,可以使广播新闻更好听、更吸引听众,但事实上,非语言符号没有受到广播新闻记者的重视,本文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分析非语言符号的在广播新闻中实际运用以及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广播新闻;作用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7-0094-010 引言《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将非语言符号定义为:用语言、文字以外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图画等,可分为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非语言符号主要表现在听觉上,通过记者的“言说”技巧包括语气、语调、语速,现场音响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都是属于非语言符号体系。

广播新闻可以分为三种:语言类、音响类和音乐类。

语言类新闻是指单纯使用语言形式,采用“言说”技巧,来传达新闻的内容;音响类新闻是指音响来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如现场的各种声音;音乐类新闻报道根据新闻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但此种应用的范围较窄,音乐有时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相冲突。

非语言符号与生俱来的特征,播报员的“言说”技巧,新闻报导中音乐和音响的使用使其已经成为众多传播媒介经常采用的表现形式,也在广播新闻报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广播新闻又是以声音为传播信号,以电子手段为传播方式,非语言符号的特征正好符合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规律。

1 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增加广播新闻报道的可听性人类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个成功的交际者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无声信号。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播报员通过一定的“言说”技巧,即播报时的语气、语调、语速的协调使用奠定新闻基调与风格,突出新闻重点内容,以及有意识静默方式,营造新闻报道的可听性。

比如广播新闻在报道某某伟人离世时,播报员在一些关键的词语间有意识地或停顿、或强调、或语速放慢,来营造悲伤的气氛。

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中的运用

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中的运用

151I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中的运用□文/黄菁竹摘要:非语言符号作为电视播音主持人有声语言中的一种辅助及补充信息,集中融合应用与节目相得益彰,可让节目效果事半功倍,从而提高其传播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播音主持中的不足,然后分析具体的运用。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运用一、“非语言符号”衽电视播音和主持中的运用不足之处(一)对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非语言符号的认识不足,这丟-个老生常谈的i舌题,但是这一缺点至今依然存在。

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尤其◎些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基于新闻节目的特殊性,往往认为只要能够将台词背熟,加以适当的语气变化,即便没有非语言符号,也可以胜的要求。

(-)非语言符号运用准备不足和运用时机不恰当由于认识不足,造成对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不当,这方面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_是播音员主持人对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准备不足。

二题音员主持人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运用WW握不准。

三是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风格体现运用不当。

(三)应对新媒体环境的非语言符号晰创新不足目前播音员主持人关于在播音主持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实践,都是基于传统媒体一电视的传播行为来进行的,当新媒体时代逐步来临,电视节目更多的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之时,传统的非语言符号运用势必要进行创新,来适应网络发展的潮流。

但是目前这一创新实践还比较少,或者说由于电视节目在网络传播的整体环境还未完全融合,导致播音主持的非语言符号创新运用也不足,没有抓住网络受众的兴趣点O 二、“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播音和主持中的运用效果(―)画面符号的运用效果1.场景符号良好的视听环境电视节目的场景符号,是电视节目中观众最容易感受到的符号,一般在节目中播音主持行为开始之前,节目场景符号就已经出现,如片头场景、内容提示场景、室内室外拍摄地场景等。

观众通过场景符号能够大致了解这档电视节目的内容和风格。

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分析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新闻报道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非语言交际行为包括了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身体姿势等,它们在新闻报道中能够传递更加生动、直观和深刻的信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

首先,我们来看肢体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肢体语言是人们与他人交流时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姿势、手势等动作来传递信息。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肢体语言可以传递出他们的情绪态度、情感表达等信息。

比如,当报道一则振奋人心的新闻时,记者可以用肢体语言来传递出自己的兴奋之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另外,肢体语言还可以在采访对象中体现出来。

如果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紧张、不自然,可能说明他们在说谎或者隐瞒真相。

其次,面部表情在新闻报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面部表情是人们情绪和内心状态的一种折射,通过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的面部表情可以传递出他们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比如,当报道一则悲伤的新闻时,记者的面部表情可能会显得凝重和忧伤。

另外,在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中也隐藏着很多信息。

如果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紧绷或者不自然,可能说明他们在说谎或者不愿透露真相。

眼神交流也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眼神是人们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传递出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和内心感受。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的眼神交流可以表现出其专注度和真诚度。

比如,在采访中记者用坚定的眼神交流可以让采访对象更加信任他们,愿意坦诚回答问题。

另外,眼神交流还可以在采访对象中反映出很多信息。

比如,采访对象的眼神往往能够透露出他们内心的紧张、恐惧或者不安。

在新闻报道中,身体姿势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身体姿势包括了站姿、坐姿、走姿等,通过身体姿势可以传递出一个人的自信、放松、紧张等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者招待会中新闻发言人非语言符号运用及其浅析前语:我以为凡是要浅析的东西不建立在你对他的深解之前,是没资格去谈论的。

所以我也是没有资格的人,因为我毕竟没做过新闻发言人。

但是我乐于去了解,无论如何。

所以才有了以下一番拙见。

正文: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如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公共关系人员。

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有发言人,而许多职业运动员及艺人常由其经纪人兼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我们要明确的是,在如此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需要一个权威的信息来源,阻止杂乱信息搅乱人们的思想。

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人们看到权威性的言论,避免小道消息影响社会公众正确判断力。

设置新闻发言人的初衷是要增强权力与大众的沟通,发言人背倚公共部门而面向社会,要披露政府信息,形成互动。

而诚如题目所言,我们要说的又不是普通的新闻发言人,尤其是记者招待会中的新闻发言人。

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

是社会组织或个人,根据自身的某种需要,邀请有关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主持人以及社会听众,宣布某一消息,并接受参加者提问的一种特殊会议。

它是公关人员与新闻界联络的重要形式,是一种极具影响的公共关系活动。

如此一来,新闻发言人是具有了公关的职能的。

当一个具象化的人去代表社会组织传播一种信息时,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物,它是通过各种符号来表现的。

传播是人与人关系成立和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得到保存的手段。

因此失去了符号,也就失去了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表现物,人们是通过符号来描述信息所表达的内容的。

我们只有使用符号序列来表达信息,信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

在这其中,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非语言符号,顾名思义,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递信息的符号。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语言符号不能替代其他符号。

因此,除过语言符号外,其他的符号就用非语言符号来表示、补充和承载。

非语言符号本身在日常传播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这方面,艾伯顿·梅热比提出公式: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大脑思考,理性)↑(听觉的符号) ↑(动态与静态,视觉上的符号)-----------------------------------←感性,非语言符号给予的信息更有《传播学总论》(胡正荣)、《传播学》(邵培仁)、《传播学引论》(李彬)中提到非语言符号大体可分为:一、体语(又包括①表情与眼神;②姿态动作;③触摸行为);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又分静态与动态);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又分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当记者招待会召开过程中,新闻发言人所面向的受众,是现场的记者也好,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好,比起他的语言,非语言符号造成的印象分,错觉感成为练就受众脑内信息流的主要途径。

比起理性地判断内容的适当性,一种感性的直觉给人的判断带来的影响更大。

因此我们才需要也有必要去关注,当下的记者招待会中,新闻发言人非语言符号的运用问题。

在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专家对新闻发言人给出了一个量化标准:发言台50厘米高,眼睛望5排;70-100厘米高,眼望7排;100厘米以上,望十排。

我看到这条消息时实际上是不敢苟同的,所有的硬性定量对于所有受众的印象标准来说实际上是不确定的,尤其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大家可见度越来越高的道德素质,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怎样的非语言符号对于记者发布会的新闻发言人来说,才是真正得体的存在。

我们从公式来看,按比例大小依次来小谈:首先是表情,又分为静态与动态。

静态的衣着打扮我就不多说了,我认为但凡是在公共场合作为形象代言出现的存在,仪表整洁庄重严肃是常识。

服饰偏深色,表示严肃的话题。

女同志发型整洁不拖沓,男同志领带衣领整齐有条。

动态又分表情(面部)与身体语言。

我们常言“察言观色”、“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都说明了面部表情与人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代的“相术”、“观人术”,也主要是通过观察人的面相、表情等,对人的品质作出判断。

面孔体现着我们的情绪和思想的变化。

静态的往往体现为面部瞬间表情,在眼中的定格画面。

新闻发言人作为权威的代表,在媒体上呈现的第一画面就是这份具象化图像。

人们在关注新闻发言人时,虽然往往是聚焦在他的脸部,但是焦点周围的背景也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受众的判断。

因此肢体语言,或者说身姿也会有不小的作用。

这样的图像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受众的心理。

我举几个小例子:一是瘪嘴角,这是经典犯错的表情,表现对自己的话没信心,同时会让受众会有想一探究竟与质疑的欲望;而这样的画面曾在温家宝总理谈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形式时出现过。

第二个个例子是把手放于裤兜里,或者不断抚摸双手,这是一种对自己不自信时紧张的状态;想想为什么在大型记者招待会上,国家领导人之类的人物都绝不会有这样的表现,而这样的图像反倒常出现于些娱乐发布会现场。

相反地,如果将手固定,甚至搭成尖塔状,表示其深具自信,也代表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这是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常有的姿态。

再有的是大家最关注的,眼神接触。

眼为人心,人眼中映出的是他心中的世界。

我们不要求一个新闻发言者完全脱稿发言,但是要做到的是,要注意在关键词句处停止与受众进行眼神的交流。

因为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之类,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新闻发言者的单向传播时间,在这样的时间段里,新闻发言者若是能进行无声的“双向传播”,这种眼神的互动,那么其发布会的效果必定是有所提高的。

然后是语调,并不只是指声调。

声调是对内容的强调,而我们所提的语调,是一种结合声调的语气,它凝聚的是新闻发言人的气质与其公布内容的渴求认可性。

奥巴马的助手说,新总统研究了罗斯福度过任期前100天的方法,特别注意到罗斯福“与美国公众进行了一次对话”,为了表达希望美国人准备好迎接困难时期的美好祝愿,奥巴马甚至琢磨了罗斯福讲话中所用的词语以及他讲话时的语调。

奥巴马在寻求一种平衡:既要强调问题的严重性,营造一种政治迫切性,让国会迅速行动起来;同时又要避免显得过于悲观,以免刺激已经脆弱不堪的金融市场或给自己的任期蒙上一层能力和希望不足的阴影。

因此他研究了罗斯福如何向焦躁不安的公众提供信息和安抚,甚至读了一本有关那个时代的书—乔纳森·奥尔特写的《定义时刻》。

即使是总统也是需要针对不同的时期,去学习不同的非语言符号的。

而我们来看看我们国家最近在新闻发言人行业发生的“糗事”: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自己制造新闻历史,发言格调超出了新闻发言人的职责范围,把自己当作新闻中心了。

比如他的强调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而在新闻发布会上抛出“大学生养猪论”;宣传国家资助困难学生政策抛出“媒体无知论”;批范跑跑“人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无耻”。

这已经不是发布新闻,新闻发言的本义,应该是带着目的向媒体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以及对事实真相的陈述,如果超出了这个范畴,他的实际上已不是新闻发言人,而成为媒体评论人员了。

这就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到底要向媒体“发言”什么?同样的,王勇平,对于“7·23”动车事故的发言,其实重滔王旭明的覆辙。

“反正我信了”、“生命奇迹”种种言论,也不是发言新闻,而是评论新闻,由此导致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媒体问责和议论,最终,王勇平悲呛远走波兰华沙任职。

一个合格新闻发言人首先是要弄明白为谁说话,其次是要努力怎么说好话。

总统奥巴马和以上两位反面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当下我国实际上有许多需要新闻发言人出面的地方,比如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问题,传闻的发酵,让我们必须思考怎样去安抚民众。

结合以上两点,不得不提一个非常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傅莹——3月4日,当满头银发、身着蓝色职业装的傅莹走进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时,满场响起掌声。

“欢迎大家采访这次大会,也感谢你们这么关注我们这次的发布会。

刚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抱歉。

”标准的普通话,语调平稳,温和的话语略带诙谐。

这位全国人代会第七任新闻发言人,也是该职位上的第一位女性。

在一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期间,傅莹回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关于大会会期、预算报告、反腐败、国防支出、代表结构、领土问题、环境问题、对港政策等9个问题。

台风清新,自然亲切,让人心生好感。

当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起了一项调查:用一个词形容傅莹,你会选哪个?在网友们的众多留言中,“知性”、“从容”、“温文尔雅”出现的频率最高。

这样的新闻发言人,我们不说长远,至少在初期,她是成功的。

因为她同时赢得了组织与民众的心,信源与信宿的信赖,这样的新闻发言人会让人安心地将信息交予她来传递,这才也达到了新闻发言人的母的。

信息公开法规定了政府义务,新闻发言人是主动达成这一愿景的法定中介。

他们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尽可能多地挣脱部门束缚,尽可能深切地投向公共性。

这是新闻发言人必须要选择的左右之境,它们对应于可能获致的职业境界。

结语:非语言符号辅助主流符号,主流信息传递,非语言符号运用妥当,可以减小噪音,达到双赢;反之,不妥的话,会加剧噪音,造成组织与公众间的误解,导致信息的扭曲传译。

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非语言符号的善用,更要重视记者招待会中新闻发言人,如何妥善地用非语言符号严肃地善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