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邱二中2014—2015学年高二年级第二次段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1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
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
是时,交阯①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②,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
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
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
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③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注:①交阯,又名交趾,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②
震耆,震惊畏惧。
③海表,海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
..之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
..岁久践阼:登上帝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
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
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
(5分)
译文: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0分)
游终南山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8.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9.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5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旁宫赋》)
(2)纵一苇之所如,____ ;(苏轼《赤壁赋》)
(3)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
(4),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5),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7),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8),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羊。
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
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
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
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
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
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地间看着十字架上的碑文,后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②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
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③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
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
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
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
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
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
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越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
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⑤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看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色的暗幕正在慢慢地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结尾处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推进,增强语势,意在凸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深切怀念。
B.在作者看来布什、布莱尔祭奠长眠在这里的死者,给这里带礼炮、鲜花的同时更给他们从政带来帮助。
C.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D.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相关的演说,其中“阴影”一词,既用本意,又用比喻义。
E.结尾段用“火炬”比喻墓葬,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未充满希望;用呼唤的口吻,有助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12.简要分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
13.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6分)
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1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苍凉的海岸”为题?(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79分)
四、(19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给.予(gěi)尽.量(jìn)喷喷
..不乐(yàng)
..香(pèn)怏怏
B.鲫.鱼(jì)瘙.(sāo)痒和.稀泥(huò)独辟蹊.径(xī)
C.晕.车(yùn)胴.体(dòng)捋.胡须(luō)强.词夺理(qiáng)
D.烜.赫(xuǎn)剽.窃(piāo)发横.财(hèng)休戚.相关(qī)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通牒舶来品各行其是平心而论
B.赝品蛊惑一柱香关怀备至礼上往来
C.蹉跎欠收大拇指真知卓见黄粱美梦
D.针贬脉搏吓马戚唇枪舌剑文过饰非
17.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的争论。
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经年累月南辕北辙各有千秋
B.旷日持久大相径庭各有千秋
C.旷日持久南辕北辙半斤八两
D.经年累月大相径庭半斤八两
18.下面六个句子顺序被打乱,请将其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3分)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正确顺序:
19.下面六个句子中,其中四个是病句,请予以修改。
(4分)
①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②这套教材一反传统做法,重在指点学生从范文中去体味、领悟写法,这对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大有裨益的。
③越南儒学和韩国儒学一样,都是东来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今天学术界却出现韩国儒学研究繁荣红火,而越南儒学研究几乎难觅踪迹。
④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举办“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
参展作品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⑤根据国际法规划设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目的在于为我军及早识别、发现和实施空中拦截行动提供条件。
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打造民生科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每句不超过20字。
(3分)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五.作文(60分)
阅读寓言《风与火柴》,根据要求作文。
一根纤细的火柴被主人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兴奋。
远处的风看见火柴纤弱的生命,在顷刻间即将灰飞烟灭,感到十分惋惜,便疾速跑过去,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救了火柴。
熄灭了的火柴被主人扔在了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婆婆,你怎么吹灭了我啊?”
风回答说:“孩子,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
火柴听后,叹息道:“唉,风婆婆,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于燃烧啊!可您却扼杀了我短暂生命中的闪光点。
”
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一.
1.B(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2.D(“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3.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二.
4.C(邀劫,拦路抢劫。
)
5.B
6.D(“纷纷纳贡称臣”错。
)
7.(1)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震詟,恐惧;来者,来朝拜的。
每点1分。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国夸耀。
每点各1分。
)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
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
多次提拔到太监。
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
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
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
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
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
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
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
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
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
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
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
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
皇帝赦免了
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
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
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
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
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
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
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
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
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
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
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
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
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8.气势宏大,高耸,幽深。
(2分)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2分)(两点答全5分)
9.“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1分)(四点答全5分)
10.略
三.11.【答案】A 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其中,A 项错误在于,这几个连续问句的用意并不是在凸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深切怀念,而是表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追悼和对战争的控诉。
C项错误在于,本文的行文线索并不是游踪,而是作者的思绪。
(一点2分,两点5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