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函山房辑佚书
文 献 名 词 解 释
文献名词解释——冯帅●《考信录》:是一部辩证古书真伪的专著,作者是清代学者崔述,乾隆举人。
在乾嘉之世,崔述坚持“考而后信”的求实立场,竭尽毕生之力著成《考信录》,以“经”为信史,以经书里的记载驳斥诸子及后儒附会于古史中的种种神话传说,相似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真相。
崔述的研究方法是“剥皮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比较明显的进化特色。
●《古史辨》:是一部研究、考辨中国古代史的论文集,1926至1941年间编辑出版,由顾颉刚等人汇编而成。
全书共七册,收入文章350篇,其内容包括对《周易》、《诗经》等经书的考辨,对儒墨道法诸家的研究,对夏以前有关问题的考辨与研究,等等。
●《四部正讹》: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其作者是明朝著名文献学家胡应麟。
该书将辨伪的范围从子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104种,并从宏观上分析了伪书的范围和作伪的程度,最多的是子部,经、史、集。
该书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发展的里程碑性著作。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该书系根据梁启超先生1927年在燕京大学的讲义整理而成,包括总论和分论两部分。
《总论》包括《辨伪及考证年代之比较》、《辨伪学的发达》的等内容;《分论》则对易书诗礼春秋等文化典籍的真伪作分别评价。
附书目三种:《读书分月课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伪书通考》:这是一部集大成的辨伪论著。
以书名为纲,将诸儒辨伪该书之说列其下,引文均注明出处,编者暗语则列于各说之末,考证内容相当丰富,也颇便查阅。
现收录1104种,是目前所见包罗最丰富,也是最完备的一部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丛书名。
清道光中济南学者马国翰辑,凡五百九十四种。
是一部规模巨大的辑佚书,辑录唐以前已散亡的古籍,分经、史、子三编。
所辑大部分书皆为作序录,介绍作者、卷数、内容及流传情况,对了解佚书大有裨益。
所辑佚书包含丰富的内容,为研究古代思想、学术、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
《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诗类》研究
《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诗类》研究
马国翰以鸿篇钜制之《玉函山房辑佚害》被王重民先生稻为“清代辑佚第一家”,该害分经、史、子三编,分三十四小颊,辑周至隋唐佚書五百八十多種,共七百馀卷。
该书经编中的诗类部分,即《玉函山房辑佚害·经编诗类》,其辑有三十二種害,共四十三卷,如《鲁诗故》三卷、《齐诗傅》二卷、《韓诗故》二卷、《毛诗王氏注》四卷等等,这些都是马国翰辑漢魏六朝隋唐散佚《诗》说而编成。
本文首先交代输文选题意羲,梳理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与步骤。
其次从马国翰生平与著述、马氏辑佚成就及马氏《诗》学辑佚等三个方面,封马国翰及其辑佚学进行概括论述。
再次封马国翰《诗》学辑本进行具體校封,以马氏害页码顺序排列,再取之与王谟、黄爽、沈清瑞、朱彝尊的相同《诗》类辑佚部分作一简单的比较封照。
最後封马国翰《诗》学辑佚成就作一客觀而全面的评價,總结归纳马氏《诗》学辑本的优点与不足,并结合相關研究成果封其不足作一番初步探析。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内容解析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内容解析作者:郭国庆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8期摘要:《玉函山房藏书簿录》是研究清代目录学与版本学的重要资料。
文章从二十个方面对《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析。
关键词:马国翰《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内容解析《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二十五卷,是清代著名的辑佚学家、藏书家马国翰(1794—1857)的藏书目录。
马国翰对收藏的图书除了著录书名、作者、卷数、版本外,大多数都撰有提要,这些提要或简或繁,保存着丰富的内容。
马国翰在撰写藏书提要时参考的目录书主要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文渊阁书目》、《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经义考》等等。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没有明言引用《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提要有些是在《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基础上直接撰写而成,如《敬斋古今黈》、《清波杂志》、《北堂书钞》、《梁园寓稿》等条;有些对内容略加补充,如《归潜志》、《野菜谱》、《唐语林》、《艺文类聚》等条。
《簿录》卷一著录有《钦定四库全书简明书目》。
马国翰生活的时代,《四库全书总目》编成已有一百余年,《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的马国翰同时代人的著述,《总目》不可能著录。
《簿录》著录的谱录类、小说家类、杂传记类、医方类、阴阳家类等著述,因取舍原则不同,《总目》著录不多。
即使是《总目》和《簿录》都著录的图书,有些提要也是出自马国翰之手,如《玉壶清话》、《缑山集》等。
因此,虽然马国翰在撰写提要时对《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和《四库全书总目》多有参考,但《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图书的提要多数还是马国翰自撰。
农家 野老书-汉-佚名 (2)
野老書玉函山房輯佚書.農家書目目錄序上農篇任地篇辯土篇審時篇序《野老書》一卷,撰人名氏闕。
案《漢志.農家》有《野老》十七篇,注「六國時在齊楚間。
」應邵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種,故號野老。
」《隋》、《唐志》皆不著錄,書佚已久。
攷《呂氏春秋》載《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家宛斯先生《繹史》云:「蓋古農家野老之言,而呂子述之。
」茲據補錄。
書中稱后稷語,古奧精微,其論得時失時,形色情狀,洵非老農不能道。
以此勞民,勸相洵堪,矜式宜。
呂氏賓客取載多篇,與周公月令相輔而行也。
歷城馬國翰竹吾甫。
上農篇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
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次易用《呂氏春秋》舊本脫,用字,據《太平御覽》卷七十七補)。
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
民農則其產復(《御覽》復作厚,《亢倉子.農道篇》作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
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
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
」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
是故當時之務,農不見于國,以教民尊地產也。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
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
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此聖人之制也。
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損。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當時之務,不興土功,不作師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眾,農不上聞,不敢私籍於庸,為害於時也。
然後制野禁,苟非同姓,農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農也。
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
齒年未長,不敢為園囿。
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
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清】马国翰辑●马序《归藏》一卷,残阙。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杜子春曰:“《连山》,宓牺;《归藏》,黄帝”,贾公彦疏引郑志答赵商云:“非无明文,改之无据,且从子春。
”近师皆以为夏殷也。
《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
’”郑注云:“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汉书·艺文志》不著录,晋《中经簿》始有之,阮孝绪《七録》云:“《归藏》杂卜筮之书杂事。
”《隋书·经籍志》有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唐书·艺文志》卷同,宋《中兴书目》载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诸家论说多以后出,疑其伪作,郑樵《通志略》云:“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杨慎亦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今玩其遗爻,如“瞿:有瞿有觚,宵粱为酒,尊于两壶。
两羭饮之,三日然后稣。
士有泽,我取其鱼”、“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有凫鸳鸯,有雁鹔鷞”之类,皆用韵语,奇古可诵,与《左氏传》所载诸繇辞相类,《焦氏易林》源出于此,虽“毕日”、“奔月”颇涉荒怪,然“龙战于野”、“载鬼一车”大《易》以之取象,亦无所嫌也,但殷《易》而载“武王枚占”、“穆王筮卦”,盖周太卜掌其法者推记占验之事,附入篇中,其文非汉以后人所能作为也。
今并宋时三篇亦佚,朱太史《经义考》搜辑甚详,据以为本,间有遗漏,为补缀之,并附诸家论说为一卷,以此与世传《三坟书》所谓《气坟归藏》者互较参观,其真赝可以立辨矣。
历城马国翰竹吾甫。
●《归藏》○《归藏·初经》朱震《汉上易》曰:“《归藏》之易,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
(完整word版)玉函山房辑佚书目录
[漢]夏侯建撰
尚書馬氏傳四卷
[漢]馬融撰
經編尚書類.第二帙卷十一
尚書王氏注二卷
[魏]王肅撰
古文尚書音一卷
[晉]徐邈撰
古文尚書舜典注一卷
[晉]范甯撰
尚書劉氏義疏一卷
[隋]劉焯撰
尚書述義一卷
[隋]劉炫撰
尚書顧氏疏一卷
[隋]顧彪撰
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二
魯詩故三卷
[漢]申培撰
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三
[丛书部.辑佚类]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
叢書部.輯十一卷
[淸]馬國翰輯 光緒九年 長沙嫏嬛館補校刊
(一)
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一
連山一卷坿諸家論說
歸藏一卷坿諸家論說
周易子夏傳二卷
[周]卜商撰
周易薛氏記一卷
[□]薛虞撰
蔡氏易說一卷
[漢]蔡景君撰
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二
周易丁氏傳二卷
周禮鄭大夫解詁一卷
[漢]鄭興撰
經編周官禮類.第二帙卷十七至十九
周禮鄭司農解詁六卷
[漢]鄭衆撰
經編周官禮類.第二帙卷十九
周禮杜氏注二卷
[漢]杜子春撰
經編周官禮類.第三帙卷二十
周禮賈氏解詁一卷
[漢]賈逵撰
周官傳一卷
[漢]馬融撰
周禮鄭氏音一卷
[漢]鄭玄撰
周官禮干氏注一卷
[晉]干寶撰
周禮徐氏音一卷
[晉]徐邈撰
周禮李氏音一卷
[晉]李軌撰
周禮聶氏音一卷
[□]聶□撰
周官禮義疏一卷
[北周]沈重撰
經編周官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一
周禮劉氏音二卷
[□]劉昌宗撰
周禮戚氏音一卷
[陳]戚衮撰
玉函山房辑佚书目录.pdf
玉函山房輯佚書八十卷目錄一卷附三十一卷[淸]馬國翰輯光緒九年長沙嫏嬛館補校刊(一)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一連山一卷坿諸家論說歸藏一卷坿諸家論說周易子夏傳二卷[周]卜商撰周易薛氏記一卷[□]薛虞撰蔡氏易說一卷[漢]蔡景君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二周易丁氏傳二卷[漢]丁寬撰周易韓氏傳二卷[漢]韓嬰撰周易古五子傳一卷周易淮南九師道訓一卷[漢]劉安撰周易施氏章句一卷[漢]施讐撰周易孟氏章句二卷[漢]孟喜撰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漢]梁丘賀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漢]京房撰費氏易一卷[漢]費直撰費氏易林一卷[漢]費直撰周易分野一卷[漢]費直撰周易馬氏傳三卷[漢]馬融撰周易劉氏章句一卷[漢]劉表撰周易宋氏注一卷[漢]宋衷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四周易荀氏注三卷[漢]荀爽撰周易陸氏述三卷[吳]陸績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五周易王氏注二卷[魏]王肅撰周易何氏解一卷[魏]何晏撰周易董氏章句一卷[魏]董遇撰周易姚氏注一卷[吳]姚信撰周易翟氏義一卷[□]翟玄撰周易向氏義一卷[晉]向秀撰周易統略一卷[晉]鄒湛撰周易卦序論一卷[晉]楊乂撰周易張氏義一卷[晉]張軌撰周易張氏集解一卷[晉]張璠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六周易干氏注三卷[晉]干寶撰周易王氏注一卷[晉]王廙撰周易蜀才注一卷[蜀]范長生撰周易黃氏注一卷[晉]黃穎撰周易徐氏音一卷[晉]徐邈撰周易李氏音一卷[晉]李軌撰周象妙於見形論一卷[晉]孫盛撰周易繫辭桓氏注一卷[晉]桓元撰周易繫辭荀氏注一卷[劉宋]荀柔之撰周易繫辭明氏注一卷[南齊]明僧紹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七周易沈氏要略一卷[南齊]沈驎士撰周易劉氏義疏一卷[南齊]劉瓛撰周易大義一卷[梁]武帝撰周易伏氏集解一卷[梁]伏曼容撰周易褚氏講疏一卷[梁]褚仲都撰周易周氏義疏一卷[陳]周宏正撰周易張氏講疏一卷[陳]張譏撰周氏何氏講疏一卷[隋]何妥撰周易姚氏注一卷[□]姚規撰周易崔氏注一卷[□]崔覲撰周易傅氏注一卷[□]傅□撰周易盧氏注一卷[□]盧□撰周易王氏義一卷[□]王嗣宗撰周易朱氏義一卷[□]朱仰之撰周易莊氏義一卷[□]莊□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八周易侯氏注三卷[□]侯果撰周易探元三卷[唐]崔憬撰周易元義一卷[唐]李淳風撰周易新論傳疏一卷[唐]陰弘道撰周易新義一卷[唐]徐鄖撰易纂一卷[唐]僧一行撰經編尚書類.第一帙卷九今文尚書一卷古文尚書三卷經編尚書類.第二帙卷十尚書歐陽章句一卷[漢]歐陽生撰尚書大夏侯章句一卷[漢]夏侯勝撰尚書小夏侯章句一卷[漢]夏侯建撰尚書馬氏傳四卷[漢]馬融撰經編尚書類.第二帙卷十一尚書王氏注二卷[魏]王肅撰古文尚書音一卷[晉]徐邈撰古文尚書舜典注一卷[晉]范甯撰尚書劉氏義疏一卷[隋]劉焯撰尚書述義一卷[隋]劉炫撰尚書顧氏疏一卷[隋]顧彪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二魯詩故三卷[漢]申培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三齊詩傳二卷[漢]后蒼撰韓詩故一卷[漢]韓嬰撰韓詩內傳一卷[漢]韓嬰撰韓詩說一卷[漢]韓嬰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四薛君韓詩章句二卷[漢]薛漢撰韓詩翼要一卷[漢]侯苞撰毛詩馬氏注一卷[漢]馬融撰毛詩義問一卷[魏]劉楨撰毛詩王氏注四卷[魏]王肅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五毛詩義駮一卷[魏]王肅撰毛詩奏事一卷[魏]王肅撰毛詩問難一卷[魏]王肅撰毛詩駮一卷[魏]王基撰毛詩答雜問一卷[吳]韋昭等撰/[吳]朱育等撰毛詩譜暢一卷[吳]徐整撰毛詩異同評三卷[晉]孫毓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六難孫氏毛詩評一卷[晉]陳統撰毛詩拾遺一卷[晉]郭璞撰毛詩徐氏音一卷[晉]徐邈撰毛詩序義疏一卷[南齊]劉瓛撰毛詩周氏注一卷[劉宋]周續之撰毛詩十五國風義一卷[梁]&文皇帝撰毛詩隱義一卷[梁]何胤撰集注毛詩一卷[梁]崔靈恩撰毛詩舒氏義疏一卷[魏]舒援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七毛詩沈氏義疏二卷[北周]沈重撰毛詩箋音義證一卷[北魏]劉芳撰毛詩述義一卷[隋]劉炫撰毛詩草蟲經一卷[□]闕名撰毛詩題綱一卷[□]闕名撰施氏詩說一卷[唐]施士丐撰經編周官禮類.第二帙卷十七周禮鄭大夫解詁一卷[漢]鄭興撰經編周官禮類.第二帙卷十七至十九周禮鄭司農解詁六卷[漢]鄭衆撰經編周官禮類.第二帙卷十九周禮杜氏注二卷[漢]杜子春撰(二)經編周官禮類.第三帙卷二十周禮賈氏解詁一卷[漢]賈逵撰周官傳一卷[漢]馬融撰周禮鄭氏音一卷[漢]鄭玄撰周官禮干氏注一卷[晉]干寶撰周禮徐氏音一卷[晉]徐邈撰周禮李氏音一卷[晉]李軌撰周禮聶氏音一卷[□]聶□撰周官禮義疏一卷[北周]沈重撰經編周官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一周禮劉氏音二卷[□]劉昌宗撰周禮戚氏音一卷[陳]戚衮撰經編儀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一大戴喪服變除一卷[漢]戴德撰冠儀約制一卷[漢]何休撰鄭氏婚禮一卷[漢]鄭衆撰經編儀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二喪服經傳馬氏注一卷[漢]馬融撰鄭氏喪服變除一卷[漢]鄭玄撰新定禮一卷[漢]劉表撰喪服經傳王氏注一卷[漢]王肅撰王氏喪服要記一卷[魏]王肅撰喪服變除圖一卷[吳]射慈撰喪服要集一卷[晉]杜預撰喪服經傳袁氏注一卷[晉]袁準撰集注喪服經傳一卷[晉]孔倫撰喪服經傳陳氏注一卷[□]陳銓撰喪服釋疑一卷[晉]劉智撰經編儀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三葵氏喪服譜一卷[晉]蔡謨撰賀氏喪服譜一卷[晉]賀循撰葬禮一卷[晉]賀循撰賀氏喪服要記一卷[晉]賀循撰喪服要記注一卷[□]謝徽撰葛氏喪服變除一卷[晉]葛洪撰凶禮一卷[晉]孔衍撰集注喪服經傳一卷[劉宋]裴松之撰略注喪服經傳一卷[劉宋]雷次宗撰喪服難問一卷[劉宋]崔凱撰喪服古今集記一卷[南齊]王儉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四禮記馬氏注一卷[漢]馬融撰禮記盧氏注一卷[漢]盧植撰禮傳一卷[漢]荀爽撰月令章句一卷[漢]蔡邕撰月令問答一卷[漢]蔡邕撰禮記王氏注二卷[魏]王肅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五禮記孫氏注一卷[魏]孫炎撰禮記音義隱一卷[吳]謝□撰禮記范氏音一卷[晉]范宣撰禮記徐氏音三卷[晉]徐邈撰禮記劉氏音一卷[□]劉昌宗撰禮記略解一卷[劉宋]庾蔚之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六禮記隱義一卷[梁]何胤撰禮記新義疏一卷[梁]賀瑒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六、二十七禮記皇氏義疏四卷[梁]皇侃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七禮記沈氏義疏一卷[北周]沈重撰禮記義證一卷[後魏]劉芳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七、二十八禮記熊氏義疏四卷[北周]熊安生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八禮記外傳一卷[唐]成伯璵撰經編通禮類.第三帙卷二十八石渠禮論一卷[漢]戴聖撰魯禮禘祫志一卷[漢]鄭玄撰三禮圖一卷[漢]鄭玄撰/[漢]阮諶撰問禮俗一卷[魏]董勛撰經編通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九雜祭法一卷[晉]盧諶撰祭典一卷[晉]范汪撰後養議一卷[晉]干寶撰禮雜問一卷[晉]范甯撰雜禮議一卷[晉]吳商撰禮論答問一卷[晉]徐廣撰禮論一卷[劉宋]何承天撰禮論條牒一卷[劉宋]任預撰禮論鈔略一卷[南齊]荀萬秋撰禮義答問一卷[南齊]王儉撰禮統一卷[梁]賀述撰禮疑義一卷[梁]周捨撰經編通禮類.第三帙卷三十三禮義宗四卷[梁]崔靈恩撰釋疑論一卷[唐]元行沖撰經編樂類.第三帙卷三十樂經一卷樂記一卷[漢]劉向校定樂元語一卷[漢]劉德撰琴淸英一卷[漢]楊雄撰樂社大義一卷[梁]武皇帝撰經編樂類.第四帙卷三十一鍾律緯一卷[梁]武皇帝撰古今樂錄一卷[陳]釋智匠撰樂書一卷[北魏]信都芳撰樂部一卷[□]闕名撰琴歷一卷[□]闕名撰樂律義一卷[北周]沈重撰樂譜集解一卷[隋]肅吉撰琴書一卷[唐]趙惟暕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一春秋大傳一卷[漢]闕名撰春秋決事一卷[漢]董仲舒撰公羊嚴氏春秋一卷[漢]嚴彭祖撰春秋公羊顏氏記一卷[漢]顏安樂撰春秋穀梁傳章句一卷[漢]尹更始撰春秋穀梁傳說一卷[漢]劉向撰春秋左氏傳章句一卷[漢]劉歆撰春秋牒例章句一卷[漢]鄭衆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二春秋左氏傳解詁二卷[漢]賈逵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三春秋左氏長經章句一卷[漢]賈逵撰春秋三傳異同說一卷[漢]馬融撰解疑論一卷[漢]戴宏撰春秋文諡例一卷[漢]何休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三、三十四春秋左氏傳解誼四卷[漢]服虔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五春秋成長說一卷[漢]服虔撰春秋左氏膏肓釋痾一卷[漢]服虔撰春秋釋例一卷[漢]潁容撰左氏奇說一卷[漢]彭汪撰春秋左傳許氏注一卷[漢]許淑撰春秋左氏經傳章句一卷[魏]董邁撰春秋左傳王氏注一卷[魏]王肅撰春秋左氏傳嵇氏音一卷[魏]嵇康撰春秋穀梁傳糜氏注一卷[魏]糜信撰春秋公羊穀梁傳解詁一卷[晉]劉兆撰春秋左氏傳義注一卷[晉]孫毓撰春秋公羊穀梁二傳評一卷[晉]江熙撰春秋穀梁傳徐氏注一卷[晉]徐乾撰春秋土地名一卷[晉]京相璠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六春秋穀梁傳注義一卷[晉]徐邈撰春秋徐氏音一卷[晉]徐邈撰春秋左氏函傳義一卷[晉]干寶撰薄叔元問穀梁義一卷[晉]范甯撰春秋穀梁傳鄭氏說一卷[晉]鄭嗣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七春秋左氏經傳義略一卷[陳]沈文阿撰續春秋左氏傳義略一卷[陳]王元規撰春秋傳駮一卷[北魏]賈思同撰/[北魏]姚文安述.[北魏]秦道靜述春秋左傳義疏一卷[□]蘇寬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七、三十八春秋左氏傳述義二卷[隋]劉炫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八春秋規過二卷[隋]劉炫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九春秋攻昧一卷[隋]劉炫撰春秋井田記一卷[□]闕名撰春秋集傳一卷[唐]啖助撰春秋闡微纂類義統一卷[唐]趙匡撰春秋通例一卷[唐]陸希聲撰春秋折衷論一卷[唐]陳岳撰經編孝經類.第四帙卷四十孝經傳一卷[周]魏文侯撰孝經后氏說一卷[漢]后蒼撰孝經安昌侯說一卷[漢]張禹撰孝經長孫氏說一卷[漢]長孫□撰孝經王氏解一卷[魏]王肅撰孝經解讚一卷[吳]韋昭撰孝經殷氏注一卷[晉]殷仲文撰集解孝經一卷[晉]謝萬撰齊永明諸王孝經講義一卷[南齊]闕名撰孝經劉氏說一卷[南齊]劉瓛撰孝經義疏一卷[梁]武帝撰孝經嚴氏注一卷[梁]嚴植之撰孝經皇氏義疏一卷[梁]皇侃撰古文孝經述義一卷[隋]劉炫撰御注孝經疏一卷[唐]元行沖撰孝經訓注一卷[隋]魏眞己撰經編論語類.第四帙卷四十一古論語六卷齊論語一卷(三)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一、四十二論語孔氏訓解十一卷[漢]孔安國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二、四十三論語包氏章句二卷[漢]包咸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三論語周氏章句一卷[漢]周□撰論語馬氏訓說二卷[漢]馬融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三、四十四論語鄭氏注十卷[漢]鄭玄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四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漢]鄭玄撰論語陳氏義說一卷[魏]陳羣撰論語王氏說一卷[魏]王朗撰論語王氏義說一卷[魏]王肅撰論語周生氏義說一卷[魏]周生烈撰論語釋疑一卷[魏]王弼撰論語譙氏注一卷[蜀]譙周撰論語衞氏集注一卷[晉]衛瓘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五論語旨序一卷[晉]繆播撰論語繆氏說一卷[晉]繆協撰論語體略一卷[晉]郭象撰論語欒氏釋疑一卷[晉]欒肇撰論語虞氏讚注一卷[晉]虞喜撰論語庾氏釋一卷[晉]庾翼撰論語李氏集注二卷[晉]李充撰論語范氏注一卷[晉]范甯撰論語孫氏集解一卷[晉]孫綽撰論語梁氏注釋一卷[晉]梁覬撰論語袁氏注一卷[晉]袁喬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六論語江氏集解二卷[晉]江熙撰論語殷氏解一卷[晉]殷仲堪撰論語張氏注一卷[晉]張憑撰論語蔡氏注一卷[晉]蔡謨撰論語顏氏說一卷[劉宋]顏延之撰論語琳公說一卷[劉宋]慧琳撰論語沈氏訓注一卷[南齊]沈驎士撰論語顧氏注一卷[南齊]顧歡撰論語梁武帝注一卷[梁]武帝撰論語太史氏集解一卷[梁]叔明撰論語褚氏義疏一卷[梁]褚仲都撰論語沈氏說一卷[□]沈峭撰論語熊氏說一卷[□]熊理撰論語隱義注一卷[□]闕名撰經編孟子類.第五帙卷四十七孟子章指二卷篇敍一卷[漢]趙岐撰孟子程氏章句一卷[漢]程曾撰孟子高氏章句一卷[漢]高誘撰孟子劉氏注一卷[漢]劉熙撰孟子鄭氏注一卷[漢]鄭玄撰經編孟子類.第五帙卷四十八孟子綦毋氏注一卷[晉]綦毋邃撰孟子陸氏注一卷[唐]陸善經撰孟子張氏音義一卷[唐]張鎰撰孟子丁氏手音一卷[唐]丁公著撰經編爾雅類.第五帙卷四十八爾雅犍爲文學注三卷[漢]郭舍人撰經編爾雅類.第五帙卷四十九爾雅劉氏注一卷[漢]劉歆撰爾雅樊氏注一卷[漢]樊光撰爾雅李氏注一卷[漢]李巡撰經編爾雅類.第五帙卷五十爾雅孫氏注三卷[魏]孫炎撰爾雅孫氏音一卷[魏]孫炎撰經編爾雅類.第五帙卷五十一爾雅音義一卷[晉]郭璞撰爾雅圖讚一卷[晉]郭璞撰集注爾雅一卷[梁]沈施撰爾雅施氏音一卷[陳]施乾撰爾雅謝氏音一卷[陳]謝嶠撰爾雅顧氏音一卷[梁]顧野王撰爾雅裴氏注一卷[唐]裴瑜撰經編五經總類.第五帙卷五十二五經通義一卷[漢]劉向撰五經要義一卷[□]雷□撰六藝論一卷[漢]鄭玄撰五經然否論一卷[蜀]譙周撰聖論證一卷[魏]王肅撰/[晉]馬昭駁/[晉]孔晁答/[南齊]張融評經編五經總類.第六帙卷五十三五經通論一卷[晉]束晢撰五經鉤沉一卷[晉]楊方撰五經大義一卷[晉]戴逵撰六經略注序一卷[北魏]常爽撰七經義綱一卷[北周]樊深撰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三尚書中候三卷[漢]鄭玄注尚書緯璇璣鈴一卷[漢]鄭玄注尚書緯考靈曜一卷[漢]鄭玄注尚書緯刑德放一卷[漢]鄭玄注尚書緯帝命驗一卷[漢]鄭玄注尚書緯運期授一卷[漢]鄭玄注詩緯推度災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四詩緯氾歷樞一卷[魏]宋均注詩緯含神霧一卷[魏]宋均注禮緯含文嘉一卷[魏]宋均注禮緯稽命徵一卷[魏]宋均注禮緯斗威儀一卷[魏]宋均注樂緯動聲儀一卷[魏]宋均注樂緯稽耀嘉一卷[魏]宋均注樂緯叶圖徵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感精符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五春秋緯文耀鉤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運斗樞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合誠圖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考異郵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保乾圖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六春秋緯漢含孳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佐助期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握誠圖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潛潭巴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說題辭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演孔圖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七春秋緯元命苞二卷[魏]宋均注春秋命歷序一卷[魏]宋均注春秋內事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八孝經緯援神契二卷[魏]宋均注孝經緯鉤命訣一卷[魏]宋均注孝經中契一卷[魏]宋均注孝經左契一卷[魏]宋均注孝經右契一卷[魏]宋均注孝經內事圖一卷[魏]宋均注孝經章句一卷孝經雌雄圖一卷孝經古祕一卷論語讖八卷[魏]宋均注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五十九史籀篇一卷蒼頡篇一卷[魏]張揖訓詁/[晉]郭璞解詁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凡將篇一卷[漢]司馬相如撰訓纂篇一卷[漢]楊雄撰蒼頡訓詁一卷[漢]杜林撰三蒼一卷[魏]張揖訓詁/[晉]郭璞解詁古文官書一卷[漢]衞宏撰雜字指一卷[漢]郭顯卿撰勸學篇一卷[漢]蔡邕撰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一通俗文一卷[漢]服虔撰/[晉]李虔續埤蒼一卷[魏]張揖撰古今字詁一卷[魏]張揖撰雜字一卷[魏]張揖撰雜字解詁一卷[魏]周成撰聲類一卷[魏]李登撰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二廣蒼一卷[魏]樊恭撰辨釋名一卷[吳]韋昭撰異字一卷[吳]朱育撰始學篇一卷[吳]項竣撰草書狀一卷[晉]索靖撰發蒙記一卷[晉]束晢撰啓蒙記一卷[晉]顧凱之撰韻集一卷[晉]呂靜撰字指一卷[晉]李彤撰四體書勢一卷[晉]衞恆撰要用字苑一卷[晉]葛洪撰演說文一卷[□]庾儼默撰字統一卷[北魏]楊承慶撰纂文一卷[劉宋]何承天撰庭誥一卷[劉宋]顏延之撰纂要一卷[劉宋]顏延之撰纂要一卷[梁]元帝撰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三文字集畧一卷[梁]阮孝緒撰古今文字表一卷[後魏]江式撰韻畧一卷[北齊]陽休之撰桂苑珠叢一卷[隋]諸葛潁撰文字指歸一卷[隋]曹憲撰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一卷[唐]釋神珙撰分毫字樣一卷[唐]闕名撰石經尚書一卷石經魯詩一卷石經儀禮一卷石經公羊一卷石經論語一卷三字石經尚書一卷三字石經春秋一卷史編雜史類.第六帙卷六十三古文瑣語一卷帝王要略一卷[吳]環濟撰三五歷記一卷[吳]徐整撰(四)史編雜史類.第七帙卷六十四年歷一卷[晉]皇甫謐撰汲冢書鈔一卷[晉]束&撰史編雜傳類.第七帙卷六十四聖賢高士傳一卷[魏]嵇康撰/[劉宋]周續之注鑒戒象讚一卷[北魏]常景撰史編目錄類.第七帙卷六十四七略別錄一卷[漢]劉向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四漆雕子一卷[周]漆雕□撰宓子一卷[周]宓不齊撰景子一卷[周]景□撰世子一卷[周]世碩撰魏文侯書一卷[周]魏侯斯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五李克書一卷[周]李克撰公孫尼子一卷[周]公孫尼撰內業一卷讕言一卷[周]孔穿撰甯子一卷[周]甯越撰王孫子一卷[周]王孫□撰李氏春秋一卷董子一卷[周]董無心撰徐子一卷[周]徐□撰魯連子一卷[周]魯仲連撰虞氏春秋一卷[周]虞卿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六平原君書一卷[漢]朱建撰劉敬書一卷[漢]劉敬撰至言一卷[漢]賈山撰河閒獻王書一卷[漢]劉德撰兒寬書一卷[漢]兒寬撰公孫宏書一卷[漢]公孫弘撰終軍書一卷[漢]終軍撰吾邱壽王書一卷[漢]吾邱壽王撰正部論一卷[漢]王逸撰仲長子昌言二卷[漢]仲長統撰魏子一卷[漢]魏朗撰周生子要論一卷[魏]周生烈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七王子正論一卷[魏]王肅撰去伐論一卷[晉]袁宏撰杜氏體論一卷[魏]杜恕撰王氏新書一卷[魏]王基撰周子一卷[吳]周昭撰顧子新言一卷[吳]顧譚撰典語一卷[吳]陸景撰通語一卷[吳]殷基撰譙子法訓一卷[蜀]譙周撰袁子正論二卷[晉]袁準撰袁子正書一卷[晉]袁準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八孫氏成敗志一卷[晉]孫毓撰古今通論一卷[晉]王嬰撰化淸經一卷[晉]蔡洪撰夏侯子新論一卷[晉]夏侯湛撰太元經一卷[晉]楊泉撰華氏新論一卷[晉]華譚撰梅子新論一卷[晉]梅□撰志林新書一卷[晉]虞喜撰廣林一卷[晉]虞喜撰釋滯一卷[晉]虞喜撰通疑一卷[晉]虞喜撰干子一卷[晉]干寶撰顧子義訓一卷[晉]顧夷撰讀書記一卷[隋]王劭撰子編農家類.第七帙卷六十九神農書一卷野老書一卷范子計然三卷養魚經一卷[周]陶朱公撰尹都尉書一卷[漢]尹氏撰氾勝之書二卷[漢]氾勝之撰蔡葵書一卷[漢]蔡葵撰養羊法一卷[漢]卜式撰家政法一卷子編道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伊尹書一卷[商]伊摯撰辛甲書一卷[周]辛甲撰公子牟子一卷[周]魏公子牟撰田子一卷[周]田駢撰老萊子一卷[周]老萊子撰黔婁子一卷[周]黔婁先生撰鄭長者書一卷[周]鄭長者撰任子道論一卷[魏]任嘏撰洞極眞經一卷[後魏]關朗撰唐子一卷[吳]唐滂撰蘇子一卷[晉]蘇彥撰陸子一卷[晉]陸雲撰子編道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一杜氏幽求新書一卷[晉]杜夷撰孫子一卷[晉]孫綽撰苻子一卷[晉]苻朗撰少子一卷[南齊]張融撰夷夏論一卷[南齊]顧歡撰子編法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一申子一卷[周]申不害撰鼂氏新書一卷[漢]鼂錯撰崔氏政論一卷[漢]崔寔撰劉氏政論一卷[魏]劉廙撰阮子政論一卷[魏]阮武撰子編法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世要論一卷[魏]桓範撰陳子要言一卷[吳]陳融撰子編名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惠子一卷[周]惠施撰士緯一卷[吳]姚信撰子編墨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史佚書一卷[周]尹佚撰田俅子一卷[周]田俅撰隋巢子一卷[周]隋巢子撰胡非子一卷[周]胡非子撰纏子一卷[周]纏子撰子編縱橫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蘇子一卷[周]蘇秦撰子編墨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闕子一卷[周]闕□撰子編墨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三蒯子一卷[漢]蒯通撰鄒陽書一卷[漢]鄒陽撰主父偃書一卷[漢]主父偃撰徐樂書一卷[漢]徐樂撰嚴安書一卷[漢]嚴安撰子編雜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三由余書一卷[周]由余撰博物記一卷[漢]唐蒙撰伏侯古今注一卷[漢]伏無忌撰蔣子萬機論一卷[魏]蔣濟撰篤論一卷[魏]杜恕撰子編雜家類.第八帙卷七十四鄒子一卷[晉]鄒□撰諸葛子一卷[吳]諸葛恪撰默記一卷[吳]張儼撰裴氏新言一卷[吳]裴元撰新義一卷[吳]劉廞撰秦子一卷[吳]秦菁撰析言論一卷[晉]張顯撰時務論一卷[晉]楊偉撰廣志二卷[晉]郭義恭撰子編雜家類.第八帙卷七十五陸氏要覽一卷[晉]陸機撰古今善言一卷[劉宋]范泰撰文釋一卷[劉宋]江邃撰要雅一卷[梁]劉杳撰俗說一卷[梁]沈約撰子編小說家類.第八帙卷七十五靑史子一卷[魏]靑史□撰宋子一卷[周]宋鉼撰裴子語林二卷[晉]裴啓撰子編小說家類.第八帙卷七十六笑林一卷[魏]邯鄲淳撰郭子一卷[晉]郭澄之撰元中記一卷[□]郭□撰齊諧記一卷[劉宋]東陽無疑撰水飾一卷[唐]杜寶撰子編天文類.第八帙卷七十六泰階六符經一卷[□]黃帝撰五殘雜變星書一卷靈憲一卷[漢]張衡撰渾儀一卷[漢]張衡撰昕天論一卷[吳]姚信撰子編天文類.第八帙卷七十七安天論一卷[晉]虞喜撰穹天論一卷[晉]虞聳撰未央術一卷[□]闕名撰子編陰陽類.第八帙卷七十七宋司星子韋書一卷[周]宋史司星子韋撰鄒子一卷[周]鄒衍撰陰陽書一卷[唐]呂才撰子編五行類.第八帙卷七十七太史公素王妙論一卷[漢]司馬遷撰瑞應圖一卷[□]孫柔之撰白澤圖一卷[□]闕名撰。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佚书辑本考论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佚书辑本考论作者:郭国庆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8期摘要:《玉函山房藏书簿录》是清代著名辑佚学家、藏书家马国翰的藏书目录,著录宋、明、清三代古佚书辑本二百五十余种。
马国翰收藏佚书辑本主要是为自己的辑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些佚书辑本在其辑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国翰《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佚书辑本《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二十五卷,清马国翰撰,清代著名的私家藏书目录。
马国翰(1794—1857年),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官至陇州知州,清代著名辑佚学家、藏书家,著有《玉函山房全集》、《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等,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图书四六零二部,其中佚书辑本二百五十余种,时代跨越宋、明、清三朝,有宋代王应麟,明代汪士贤、张溥、孙瑴,清代惠栋、卢见曾、卢文弨、鲍廷博、余萧客、任大椿、任兆麟、刘学宠、王复、章宗源、陈鳣、孙星衍、孙冯翼、张惠言、洪颐煊、臧庸、陈寿祺、刘逢禄、张澍等学者的辑本。
一、宋代的辑本《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的宋代辑本是王应麟辑《周易郑康成注》及《诗考》。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学者称厚斋先生,南宋著名学者,学问渊博,精于史地考证之学。
王应麟所辑《诗考》有前序、后序及小序,佚文编排合理,佚文出处详明,体例较为完善,是早期辑佚书的典范之作;但所辑《周易郑康成注》问题较多,清代惠栋、孙堂、丁杰、张惠言等为之补正。
王应麟辑佚影响较大。
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补郑》、王鸣盛《蛾术编》卷二《采集群书引用古学》、《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经部·诗类一·诗考》、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辑佚书》都认为辑佚起源于王应麟。
二、明代的辑本《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的明代辑本主要是汪士贤、张溥、孙瑴的辑佚成果。
《玉函山房辑佚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玉函山房辑佚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玉函山房辑佚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玉函山房辑佚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私家辑佚书,清马国翰辑。
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清】马国翰辑●马序《归藏》一卷,残阙。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杜子春曰:“《连山》,宓牺;《归藏》,黄帝”,贾公彦疏引郑志答赵商云:“非无明文,改之无据,且从子春。
”近师皆以为夏殷也。
《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
’”郑注云:“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汉书·艺文志》不著录,晋《中经簿》始有之,阮孝绪《七録》云:“《归藏》杂卜筮之书杂事。
”《隋书·经籍志》有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唐书·艺文志》卷同,宋《中兴书目》载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诸家论说多以后出,疑其伪作,郑樵《通志略》云:“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杨慎亦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今玩其遗爻,如“瞿:有瞿有觚,宵粱为酒,尊于两壶。
两羭饮之,三日然后稣。
士有泽,我取其鱼”、“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有凫鸳鸯,有雁鹔鷞”之类,皆用韵语,奇古可诵,与《左氏传》所载诸繇辞相类,《焦氏易林》源出于此,虽“毕日”、“奔月”颇涉荒怪,然“龙战于野”、“载鬼一车”大《易》以之取象,亦无所嫌也,但殷《易》而载“武王枚占”、“穆王筮卦”,盖周太卜掌其法者推记占验之事,附入篇中,其文非汉以后人所能作为也。
今并宋时三篇亦佚,朱太史《经义考》搜辑甚详,据以为本,间有遗漏,为补缀之,并附诸家论说为一卷,以此与世传《三坟书》所谓《气坟归藏》者互较参观,其真赝可以立辨矣。
历城马国翰竹吾甫。
●《归藏》○《归藏·初经》朱震《汉上易》曰:“《归藏》之易,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
马国翰与《玉函山房藏书簿录》
马 国 翰 生 平 无 他 嗜 好 , 喜 读 书 。 因 苦 于 家 贫 藏 书 无 唯 多 , 每 见 人 有 奇 编 密 籍 , 百 般 设 法 借 来 抄 录 。 至 道 光 故 必 二 十 九 年 , 国 翰 所 积 藏 的 书 籍 已 多 达 五 万 七 千 五 百 余 马
逼 不 得 已 , 奔 走 南 北 以 养 家 。 直 至 道 光 十 一 年 , 国 翰 乃 马 乡试 始 中举 人 , 光 十 二 年殿 试 第 三 甲六 十 七 名 成 进 士 , 道
时 年 已 三 十 九 岁 。 其 后 , 历 任 陕 西 洛 川 、 泉 、 阳 知 他 石 泾 县 。道 光 十 九 年 告 假 归 故 里 养 病 , 十 四 年 擢 升 陕 西 陇 州 二
方 、 书 、 录 二 十 二 类 。 卷 十 八 至 二 十 五 为 集 编 , 楚 类 谱 分
马国翰 字词 溪 , 竹 吾 , 于 乾隆 五 十九 年 (74 , 号 生 19 ) 卒
于 成 丰 七 年 (8 7 , 东 历 城 县 南 权 府 庄 ( 称 全 福 庄 ) 15 ) 山 今
维普资讯
20 0 2年 9月
东 岳 论 丛
Do g Yu i u e n e Trb n
第 2 3卷
第 5期
S p. 2 0 e 。0 2
V0 , 3 No. 】2 5
【 历史研 究 】
马 国翰 与 《 函 山 房 藏 书 簿 录》 玉
了这位 大辑 佚 家毕 生 的勤 奋和 心血 。 作 为 晚 清 山 东 杰 出 的 藏 书 家 , 国翰 在 长 期 的 积 藏 与 马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 全解解析
归藏易全本释义精解(上)1993年3月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竹简813枚。
简文内容有《归藏》、《效律》、《政事之常》、《日书》、《灾异占》。
《归藏》简394枚,约4000余字。
它的出现,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使《归藏》这部亡佚已久的上古易书重见天日,并旁证了历代古籍中散见的《归藏》记载大部非伪书。
在此之前散见在历朝古籍中的关于《归藏》的记载,历代都有学者注释考据,但由于战乱,辑文虽多却大部散佚。
至清代,考据编辑古籍之风又盛,不少先贤穷经皓首编撰了大量散佚之文,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产。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严可均和马国翰两人。
严可均(1762-1843)嘉庆五年举人。
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马国翰(1794—1857),道光年间举人、进士,为清代著名学者、汉学家、藏书家。
这两个人分别辑录了历代古籍中散见的《归藏》遗文。
本文即依据他们两人的辑录,加以整理,作出译文,整理的原则是求其全,如是明显的差错则予以修正。
同时再将王家台所发现的《归藏》残简译出。
在形式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严、马所辑录的译文。
第二部分为王家台残简的译文,相信这是很完整的一份归藏的资料。
第一部分历代佚文按严、马两人的辑录,归藏佚文可分为以下各经:一、初经二、齐母经三、郑母经四、启筮经五、本蓍篇六、遗爻逸文现在我按此顺序逐一解之:(原文为黑色粗体字,释文为红色粗体字。
说明部分为黑色细体字。
除有注明出处者,余皆系本人的解释。
)一、归藏·初经1、初乾其争言释卦:敢于说真话。
字义释:初乾为卦名,同周易中的乾卦争,通诤,“其争言”,释为“其诤言”。
乾为阳刚,君子执言刚正不阿为诤言。
2、初舆荣荦之华释卦:“荣荦之华”当有二解:1、荣作荣华、兴盛,繁荣。
按此解“荣荦之华”可释为:盛开的鲜花环绕在一起,光华灿烂。
作为坤卦的释意,意思是赞扬大地。
2、荣作梧桐树解。
“荣荦之华”的意思是:梧桐引凤凰,比喻贤明的君主能引来有德之士,这些有德之士聚集在一起,各显才华。
《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佚文还原及文献价值举隅
或予以标注,不宜径改。 第十条: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 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 “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无恐无 惊,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 ( 李淳风《 乙 巳占》 ) 第十条佚文争议颇多,然笔者认为无误。 据马
氏所注出处,此条辑自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 乙 巳占》 ,核对原书,该段引自卷一《 天象》 篇:
( 一) 佚文无误者 此类共计 8 条,其中第一、二、三、四、七、九条佚 文来源明晰几无争议,第十条和第十二条虽争议颇 多,然经考证应无误。 列举如下: 第一条:剥
上七曰:数穷至剥而终吝。 ( 黄佐《 六艺流 别》 引 有 “ 曰” 字、 “ 吝” 字, 罗 泌 《 路 史》 引 有 “ 而” 字)
2019 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265 期)
【 文学与艺术研究】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Jan.,2019 No.1
《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佚文还原及文献价值举隅∗
杨柳青
摘 要:《 连山》 原书已散佚,清代马国翰在《 玉函山房辑佚书》 中辑录其佚文数量最多,共计 15 条。 对这些佚文逐 条考证可知,其中 6 条佚文来源明晰无争议,另有 2 条争议颇多但经考证应无误,其余 7 条佚文均存在讹误。 讹误 分三类情况:一是来源模糊有臆测之嫌者;二是辑自伪《 连山易》 者;三是误署佚文来源者。 还原后的《 连山》 佚文 颇具文献价值,既可为夏代时已有典籍产生的观点增添实证,也可将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起源从《 归藏》 向前推进 至《 连山》 。 关键词:《 玉函山房辑佚书》 ;《 连山》 ;佚文还原;文献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连山》 乃“ 三《 易》 之一”,其名初见 于《周礼·春官》,太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 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 据马国翰描述 《 连山》 沿革时引桓谭 《 新论》 “《 连 山》八万言” 之语可知,两汉时期此书犹藏于官府。 此后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和唐代李淳风《 乙巳占》 皆引《 连山》 ,可证其仍存于 世。 《旧唐书·艺文志》 著录《 连山》 十卷,司马膺 注。 宋元以降,《 连山》 渐佚,今可依据的只有清人 辑本,其辑而成书者,有马国翰《 玉函山房辑佚书》 本、王谟《汉魏遗书钞》 本、观沫道人《 闰竹居丛书》 本,其中马辑本最为完备,辑佚《 连山》 佚文数量最 多,使后人得以考辨其原。
马国翰和《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国翰和《玉函山房辑佚书》
沙嘉孙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1983(000)002
【摘要】@@ 马国翰是晚清时的藏书家和著名的辑佚书家.但由于他的官职不高,又长期做外官,与名流学者素无往来,不为时人所注意,因而没有留下墓志和传记材料.到他死后,他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才为学者和当权者所推崇,出现了一些研究的文章.这里根据我所掌握的有关资料简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事迹和辑佚书的情况.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沙嘉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论《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体例特色 [J], 赵荣蔚
2.《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佚书辑本考论 [J], 郭国庆
3.马国翰与《玉函山房辑佚书》 [J], 章宏伟
4.《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佚文还原及文献价值举隅 [J], 杨柳青
5.玉函山房、汉学堂辑佚书考略 [J], 黄镇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函山房、汉学堂辑佚书考略
玉函山房、汉学堂辑佚书考略
黄镇伟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1998()3
【摘要】玉函山房、汉学堂辑佚书考略黄镇伟1923年,梁启超以广阔的历史
视野宏观地考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面总结清儒整理旧学的业绩,于古籍辑佚,举出所辑数量既多、范围且广者两家:山东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与江苏黄《汉学堂丛书》。
马、黄皆清嘉庆道光间学者,两...
【总页数】5页(P14-17)
【关键词】玉函山;佚书;马国翰;《中国丛书综录》;学堂;佚文;隋书经籍志;《玉函山房藏书簿录》;黄氏;《华阳国志》
【作者】黄镇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献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9
【相关文献】
1.马国翰和《玉函山房辑佚书》 [J], 沙嘉孙
2.论《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体例特色 [J], 赵荣蔚
3.马国翰与《玉函山房辑佚书》 [J], 章宏伟
4.《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佚文还原及文献价值举隅 [J], 杨柳青
5.《玉函山房辑佚书》 [J], 孟庆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清】马国翰辑
●马序《归藏》一卷,残阙。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杜子春曰:“《连山》,宓牺;《归藏》,黄帝”,贾公彦疏引郑志答赵商云:“非无明文,改之无据,且从子春。
”近师皆以为夏殷也。
《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
’”郑注云:“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汉书·艺文志》不著录,晋《中经簿》始有之,阮孝绪《七録》云:“《归藏》杂卜筮之书杂事。
”《隋书·经籍志》有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唐书·艺文志》卷同,宋《中兴书目》载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诸家论说多以后出,疑其伪作,郑樵《通志略》云:“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杨慎亦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今玩其遗爻,如“瞿:有瞿有觚,宵粱为酒,尊于两壶。
两羭饮之,三日然后稣。
士有泽,我取其鱼”、“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有凫鸳鸯,有雁鹔鷞”之类,皆用韵语,奇古可诵,与《左氏传》
所载诸繇辞相类,《焦氏易林》源出于此,虽“毕日”、“奔月”颇涉荒怪,然“龙战于野”、“载鬼一车”大《易》以之取象,亦无所嫌也,但殷《易》而载“武王枚占”、“穆王筮卦”,盖周太卜掌其法者推记占验之事,附入篇中,其文非汉以后人所能作为也。
今并宋时三篇亦佚,朱太史《经义考》搜辑甚详,据以为本,间有遗漏,为补缀之,并附诸家论说为一卷,以此与世传《三坟书》所谓《气坟归藏》者互较参观,其真赝可以立辨矣。
历城马国翰竹吾甫。
●《归藏》○《归藏·初经》朱震《汉上易》曰:“《归藏》之易,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
”
初乾干宝《周礼注》、朱震《易丛说》其争言。
李过《西溪易说》、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
初坤干宝《周礼注》,朱震曰坤。
荣荦之华。
《西溪易说》、《周易启蒙翼传》,朱氏《经义考》引作“荣荣”。
初狠干宝、朱震引并作艮,李过《西溪易说》、黄宗炎《周易象辞》皆引作狠,黄云:“艮为狠,艮有反见之象,无言笑,面目可徵,故取其刚狠之义与?”徼徼鸣狐。
《西溪易说》、《启蒙翼传》。
初兑干宝《周礼注》、朱震《易丛说》其言语敦。
《西溪易说》、《启蒙翼传》)
初荦干宝《周礼注》、朱震曰坎,李过曰:“谓坎为荦,荦者劳也,以为万物劳乎坎也。
”黄宗炎曰:“坎为劳卦,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