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
郑毅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内容提要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及危害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心理发育障碍;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CCMD-III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
广义:行为医学的概念,泛指一切儿童和青少年有行为异常表现的心理障碍。目前社会上使用的一些行为量表和调查的数据多是采用这一概念。
Prichard(1837)称为悖德性精神病。
Kraeplin(1915)认为儿童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多半是一种精神病顿挫型的表现。
Freedman和Kaplona(1967)在他们所著的教科书中用了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的及社会适应困难反应来描述那些总是陷于麻烦之中不能吸取教训的儿童。
Hewitt和Jenkins(1944)将以上儿童行为障碍中分为三大类:①社会化违法行为;②非社会化的攻击性行为;③过度抑制行为。
Rutter(1976)认为违法犯罪行为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建议采用①神经症行为障碍;②反社会行为障碍(包括违法与攻击性行为);③混合型。
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1CD-9)将儿童行为障碍分为四个类型:①非社会化行为障碍;②社会化行为障碍;②强迫性行为障碍;④行为和情绪混合障碍。
1980年美国DSM-III将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称为品行障碍。在DSM-II及DSM-III-R中品行障碍分为三个类型:①单独攻击型;②团伙型;③未定型。
ICD-10: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趋严重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竟占学生总数的160‰以上。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巳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
儿童行为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品行障碍特点
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
品行障碍儿童行为具有下列特点:
1.反复持续性出现。
2.这些行为不仅偏离正常儿童常轨,在严重程度上及持续时间超过同龄儿童所允许的范围。
3.具有社会环境适应困难的特征。
4.它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的疾病行为。
5.内在生物学缺陷可能为产生以上行为的基础,但这些行为的形成,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文化因素有关。
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1)
品行障碍主要包括反社会性品行障碍(Dissocial conduct disorder)、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①对立违抗性行为:经常说谎而并非为了逃避惩罚;
经常暴怒;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他人等。②反社会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经常逃学;擅自离家出走;不顾父母禁令而彻夜不归;
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经常虐待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故意纵火;经常偷窃;勒索和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反复欺负他人;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或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等。
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2)
对立违抗性障碍:该障碍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不服
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即以对立违抗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反社会性或攻击性行为。
合并其他问题:品行障碍患儿常常合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并可合并情绪焦虑或抑郁、情绪不稳或易激惹、物质使用障碍、智商偏低、学习困难等。
儿童行为障碍流行病学特点和社会学特征
品行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由于研究方法及诊断标准的差异,品行障碍的发生率很难有统一资料。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患病率变异范围为1% - 16%。品行障碍显然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为5:1或3:1。患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
我国3000万儿童青少年受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困扰。
深圳26%学前儿童有行为问题。
儿童行为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多轴诊断系统
I 临床综合征
II 发育障碍及人格障碍
III 躯体情况
IV 心理社会性紧张刺激的严重程度
0 无、1 微小、2 轻、3 中、
4重、5 极重、6 灾难性
V 病前一年适应功能最高水平
1 优秀
2 十分良好
3 良好
4 尚可
5 不良
6 十分不良
7 全面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