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

郑毅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内容提要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及危害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心理发育障碍;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CCMD-III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

广义:行为医学的概念,泛指一切儿童和青少年有行为异常表现的心理障碍。目前社会上使用的一些行为量表和调查的数据多是采用这一概念。

Prichard(1837)称为悖德性精神病。

Kraeplin(1915)认为儿童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多半是一种精神病顿挫型的表现。

Freedman和Kaplona(1967)在他们所著的教科书中用了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的及社会适应困难反应来描述那些总是陷于麻烦之中不能吸取教训的儿童。

Hewitt和Jenkins(1944)将以上儿童行为障碍中分为三大类:①社会化违法行为;②非社会化的攻击性行为;③过度抑制行为。

Rutter(1976)认为违法犯罪行为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建议采用①神经症行为障碍;②反社会行为障碍(包括违法与攻击性行为);③混合型。

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1CD-9)将儿童行为障碍分为四个类型:①非社会化行为障碍;②社会化行为障碍;②强迫性行为障碍;④行为和情绪混合障碍。

1980年美国DSM-III将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称为品行障碍。在DSM-II及DSM-III-R中品行障碍分为三个类型:①单独攻击型;②团伙型;③未定型。

ICD-10: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趋严重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竟占学生总数的160‰以上。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巳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

儿童行为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品行障碍特点

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

品行障碍儿童行为具有下列特点:

1.反复持续性出现。

2.这些行为不仅偏离正常儿童常轨,在严重程度上及持续时间超过同龄儿童所允许的范围。

3.具有社会环境适应困难的特征。

4.它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的疾病行为。

5.内在生物学缺陷可能为产生以上行为的基础,但这些行为的形成,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文化因素有关。

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1)

品行障碍主要包括反社会性品行障碍(Dissocial conduct disorder)、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①对立违抗性行为:经常说谎而并非为了逃避惩罚;

经常暴怒;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他人等。②反社会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经常逃学;擅自离家出走;不顾父母禁令而彻夜不归;

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经常虐待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故意纵火;经常偷窃;勒索和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反复欺负他人;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或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等。

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2)

对立违抗性障碍:该障碍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不服

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即以对立违抗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反社会性或攻击性行为。

合并其他问题:品行障碍患儿常常合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并可合并情绪焦虑或抑郁、情绪不稳或易激惹、物质使用障碍、智商偏低、学习困难等。

儿童行为障碍流行病学特点和社会学特征

品行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由于研究方法及诊断标准的差异,品行障碍的发生率很难有统一资料。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患病率变异范围为1% - 16%。品行障碍显然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为5:1或3:1。患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

我国3000万儿童青少年受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困扰。

深圳26%学前儿童有行为问题。

儿童行为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多轴诊断系统

I 临床综合征

II 发育障碍及人格障碍

III 躯体情况

IV 心理社会性紧张刺激的严重程度

0 无、1 微小、2 轻、3 中、

4重、5 极重、6 灾难性

V 病前一年适应功能最高水平

1 优秀

2 十分良好

3 良好

4 尚可

5 不良

6 十分不良

7 全面缺损

儿童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Dissocial conduct disorder)

包括局限于家庭内的品行障碍;反社会规范的品行障碍;对社会规范的局限性品行障碍。

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1)至少有下列3项: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

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

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

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至少有下列2项:

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

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

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

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

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

⑥.常常虐待动物;

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

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3)至少有下列1项:

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

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

⑥.故意纵火。

(4)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

2、[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对立违抗性障碍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为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必须符合品行障碍的描述性定义,即品行已超过一般儿童的行为变异范围,只有严重的调皮捣蛋或淘气不能诊断本症。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较轻的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而不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型。采用本诊断(特别对年长儿童)需特别慎重。

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1)至少有下列3项: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

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

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

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肯定没有下列任何1项:

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猴亵行为;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

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

⑥.故意纵火。

2、[严重标准]:上述症状已形成适应不良,并与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心理测验在行为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诊断或精神状态的评定中常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心理测验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气质及性格测评、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量表

心理测验为儿童行为障碍的诊断提供了方便,增加了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儿童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目前儿童心理测验的局限性,儿童心理测验的结果只能作为医生的参考。切忌以心理测验的结果来代替医生的诊断。

儿童行为障碍的鉴别诊断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该障碍起病时间较品行障碍早,为7岁之前,主要临床表现与品行障碍不同,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冲动,因此不难与品行障碍相鉴别。但是,该障碍与品行障碍同病率较高,因此,如果患儿同时存在这两方面问题,并符合这两个障碍的诊断标准,则两个诊断均应做出。

心境障碍:在躁狂或抑郁发作期间都有可能出现攻击或对抗性行为,两者的鉴别要点:①心境障碍为发作性病程,而品行障碍为持久的行为模式;

②心境障碍患儿在出现攻击或对抗性行为的同时,尚有明显的情感高涨或

低落,思维奔逸或迟缓等,行为异常只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③心境障碍

患儿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攻击或对抗性行为随情绪症状的改善而消失;

而行为障碍单纯药物治疗改善不太明显。

Behavioral & Obsessive 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

The Behavioral Spectrum of Tourette Syndrome( comorbi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occur in approximately90% of TS patients) A. E. Cavanna: 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9.

21:13-23

Obsessive 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

Sociolog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ourette syndrome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nd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of TS in Public) Tics and Tourette syndrome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ASDs, 22 percent presented tic disorders: 11 percent with Tourette disorder (TD), and 11 percent with chronic motor tics.) ……Roberto Canitano

住院及环境治疗

2010-10-19

鉴别诊断50518

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 1.腰椎小关节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多呈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加剧,小关节处有固定的压痛点,可出现L5、S1神经根刺激症状或神经根损伤表现。CT可清晰的显示出小关节的狭窄、骨赘及变形,牵引、手法纠正效果明显。CT检查可鉴别。 2.腰背肌筋膜炎:多发生于颈肩腰背部,大多数患者有长期、持续在特殊姿势下工作的慢性损伤。本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有明显痛点,疼痛程度不剧烈,特点为晨起重,日间轻,傍晚复重;劳累时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背肌牵伸试验(+)。 3.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20-30岁的高发,男性多见,多数患者以下肢大关节如髋、膝、踝炎症为首发症状,为非对称性、反复发作与缓解,典型早期表现为腰骶部不适或疼痛、晨僵,臀部和腹股沟区酸痛,可向下肢放射,类似坐骨神经痛,休息时加重,活动时缓解,夜间痛明显。“4”字试验(+),类风湿因子(—),血清HLA-B27(+)。患者还存在关节外表现,包括眼葡萄膜炎、结膜炎、肺上叶纤维化、心传导系统受累等表现。脊柱X线可见“竹节样”改变,骨盆正位片可观察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坐骨等部位的病变。 脑血管病鉴别诊断: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60岁以上,安静休息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多数患者意识清醒,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头颅CT早期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CT检查可鉴别。 2.脑栓塞:起病急骤,多数秒或数分达到高峰,常有心脏病史,特别是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或其他栓子来源时应考虑本病。

3.脑出血:多发生于60岁以下,发病急,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定位症状和体征,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CT检查可见高密度灶,头CT,MRI可以鉴别。 4.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虽可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患者起病后早期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结合CT结果,可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多有头痛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头部CT或MRI可以鉴别。 脊髓损伤鉴别诊断: 1.急性脊髓炎:多发生于青壮年,常于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的感染、疫苗接种等病史,可有劳累、受凉、外伤等诱因。起病较急,多数患者在2-3天症状发展达高峰,多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MRI示病变脊髓节段略增粗,髓内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2.脊柱结核:患者多有结核病接触史,临床表现为为全身乏力、盗汗、消瘦等全身表现,X线检查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椎体寒性脓肿等改变。 3.脊柱肿瘤: 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 1.遗传性痉挛性瘫痪: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性的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可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素变性、锥体外系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痴呆、皮肤病变等,脑和脊髓的CT或MRI多正常或有脊髓变细,诱发电位检查异常,多数有阳性家族史。 2.脑炎后遗症:患者有脑炎病史,临床表现为智力减退、易激惹、兴奋、躁动和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 郑毅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内容提要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及危害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心理发育障碍;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CCMD-III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 广义:行为医学的概念,泛指一切儿童和青少年有行为异常表现的心理障碍。目前社会上使用的一些行为量表和调查的数据多是采用这一概念。

Prichard(1837)称为悖德性精神病。 Kraeplin(1915)认为儿童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多半是一种精神病顿挫型的表现。 Freedman和Kaplona(1967)在他们所著的教科书中用了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的及社会适应困难反应来描述那些总是陷于麻烦之中不能吸取教训的儿童。 Hewitt和Jenkins(1944)将以上儿童行为障碍中分为三大类:①社会化违法行为;②非社会化的攻击性行为;③过度抑制行为。 Rutter(1976)认为违法犯罪行为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建议采用①神经症行为障碍;②反社会行为障碍(包括违法与攻击性行为);③混合型。 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1CD-9)将儿童行为障碍分为四个类型:①非社会化行为障碍;②社会化行为障碍;②强迫性行为障碍;④行为和情绪混合障碍。 1980年美国DSM-III将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称为品行障碍。在DSM-II及DSM-III-R中品行障碍分为三个类型:①单独攻击型;②团伙型;③未定型。 ICD-10: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趋严重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竟占学生总数的160‰以上。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巳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 儿童行为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不仅反映觉醒状态,还可反映机体的思维、情感、记忆、定向力以及行为等多项神经、精神功能。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感知环境能力出现障碍。临床工作中意识障碍比较常见,多涉及各个学科及机体的各个系统。由于起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已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意识障碍的病因很多,短时间内迅速明确意识障碍的诊断及其产生的病因,对于开始有效的治疗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1意识障碍的分类 (1)急性意识障碍是由急性全身性疾病所致;(2)间歇性发作性意识障碍是一种短暂而频繁发作的意识障碍,常见的原因是晕厥、癫癎与惊厥;(3)慢性意识障碍是由于广泛的脑血管疾病、感染、CO中毒、外伤、缺氧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2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 (1)幕上局灶性病变:导致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皮质、皮质边缘网状激活系、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间脑中央部、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等结构的病变;(2)幕下局灶性病变:当病变累及脑桥-中脑之间的上行网状激活系就可导致不能觉醒而出现意识障碍、延髓受压、水肿或出血时,可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障碍而继发脑缺氧、缺血而出现意识障碍,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可波及脑桥、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3)代谢-中毒性病变:脑的必需物质供应不足、内源性代谢紊乱或外源性有毒物质抑制或破坏大脑皮质和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引起上行网状激活系与抑制系统平衡失调而致意识障碍;(4)弥漫性病变:通过上述多种发病机制引起意识障碍。 3意识障碍的定位诊断 根据患儿的意识障碍情况、呼吸类型、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睫-脊髓反射、眼球活动(如眼脑反射)、眼前庭反射、压迫眶上切迹引起肢体运动状态以及其他相关试验以确定意识障碍的部位(大脑半球、间脑、中脑-上桥脑阶段、下桥脑-上延脑阶段、延脑阶段),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开始有效的治疗、更准确的判断预后(见表1)。 4昏迷严重程度的判定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状之一。为了对昏迷程度进行准确评价,一般临床上常用改良的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1995年5月于太原,见表2)、修改的婴儿意识水平评分法或美国耶鲁大学儿科制定的昏迷分期量表等。准确的昏迷程度判定有助于昏迷的治疗及分析预后。 5意识障碍的症状诊断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儿,医生主要应当明确的问题是患儿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其程度如何,病因是什么。意识障碍的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中小学生行为障碍

中小学生行为障碍、成因及治疗 中小学生行为障碍是指作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住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小学生中多见。常见的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 一、儿童多动症 1.表现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常将的儿童行为障碍。其主要特点为:注意力短暂,难以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伴随学校困难,当智力正常或接近证常。儿童多动症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注意力障碍,活动过度,注意力缺损地多动症儿童最为明显的临床表现,上课时不能注意听讲,写作业及游戏时也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很难静坐,手脚常有不停的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粗心大意,学习的必需用品常常丢失;不能按别人的要求做事,常常打断别人的活动或干扰他人学习、工作,等等。 (2)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这类儿童常表现为情绪冲动,缺乏克制力,常为小事与人争吵、打架,常急躁、哭闹,上课时经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扰乱课堂。 (3)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大都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智力发展还较好。但是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好动贪玩,听课及做作业质量差,给学习带来很大闲难,因而学习成绩不佳。部分患儿有某种

认识功能障碍,如阅读闲难、书写困难、视觉运动功能障碍等。另外,小学三年级以后,因存在对概念不能全部理解,抽象和概括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可能造成学习成绩逐年下降。 另外,多动症儿童到青春期以后,活动过度会减少或消失,但注意力集中困难和行为冲动常持续较长时间。少数患儿的症状可持续至成年。一小部分患儿成年后出现病态人格或精神病,或有违法行为及其他适应闲难等。 2.成因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削弱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因此,多动症儿童首先必须考虑药物治疗。非母乳喂养的儿童,父母尤其应该注意这一原因。 (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母亲孕期患高血压、甲状腺肥大、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分娩过程异常;儿童出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或外伤。这样的儿童易患多动症。 (3)遗传因素。一部分观点认为,先天体质缺陷和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遗传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脑功能,造成其先天体质缺陷,从而导致多动。 (4)其他因素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环境压力远远超过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导致孩子心理发育滞后,自控能力降低。另外,过量摄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铅量过度的食物,虽不一定达

儿童行为障碍的表现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家长心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种问题,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自己的宝宝,看看自己的宝宝到底是不是存在着问题。儿童行为障碍是儿童发育中的问题,那么儿童行为障碍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儿童行为障碍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行为过失,包括习惯和行为两个方面,行为障碍则包括: 1.孤独与迟钝。这样的行为障碍表现为小孩子不合群,不与别的孩子游戏,对集体性的活动不感兴趣,常常自己待在一边,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2.恐惧和胆怯。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莫名的出现一些恐惧的感觉,害怕黑暗,害怕单独相处,害怕空旷的地方,害怕生人等等,

何种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会使得小宝宝出现一些不适感,甚至是表现为噩梦、失眠、容易啼哭、缺乏自信等等。 3.固执与任性。小孩子经常会出现一旦不顺自己的心意就会出现撒泼、打滚、大哭大闹的情况,甚至是以自伤自残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4.暴怒。孩子的脾气非常大,一旦不顺心就会大哭大闹,并且容易出现哭闹几声之后就立刻昏迷,四肢僵硬,抽搐等、 5.顽固性习惯。表现为吸吮手指,或者是手淫,咬指甲,或者是咬自己的衣襟等。 自2007年开始,我们专业从事心理培训十余年,为社会各届提供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培训、心理咨询技术专项培训、案例观摩,个案督导,以及个人、家庭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个人体验服务,是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培养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基地。在十余年的培训经历中,凭借我们稳定的优秀讲师团队,以及强烈的培养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了华中地区心理咨询师培训性价比高、培训项目全面系统的优秀培训基地。为学员在心理行业的学习提升及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华大教育发展培训中心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及周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专业从事心理培训多年,为社会各界提供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心理咨询技术专项培训,以及个人、家庭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个人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1.脑病三维持:维持血气、血糖、组织器官灌流及心率,维持能量供给; 2.脑病早期限液量,保静,保暖;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4.给予CTP10mg/天,疗程7-10天改善脑细胞代谢; 5.对症治疗:特福猛50-100mg/kg,实予100mg,q12h静点抗感染; 能量合剂改善细胞代谢; 给予光疗,监测血胆红素水平; 6.给予新生儿抚触早期干预 请上级医师指导诊疗 .维生素K1预防出血. .合理喂养:洗胃过程顺利后予早产奶开奶喂养,及时补液补充生理需要量,保证每日热卡摄 入. 2.新生儿暖台保暖保静,监测体温,血压,体重,呼吸,血糖,每日出入量,注意有无呼吸暂停等情 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新生儿抚触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3.能量合剂静点调节细胞代谢 4.目前患儿血CRP略高,但是患儿为双胎,反应尚可,无明显感染中毒表现,不除外生产刺激 暂时性升高的可能,进一步寻找感染病灶,予头孢二代头孢孟多50-100mg/kg实予每次100mg, 每12小时一次静点防治感染. 5.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如CRP,血常规,超声心动,头颅CT,头颅B超等协诊重要脏器情况. 6.向家长交代病情:目前患儿为早产儿(适于胎龄儿),双胎A,早产儿有可能出现呼吸暂停,胃 食管反流等情况,随时可危及生命,交叉感染不能完全避免,费用较贵,住院时间较长,家长表示 理解并支持治疗.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主诉:呼吸促8小时。 现病史:患儿于入院前7小时(即生后1小时)出现呼吸促,偶吐沫,无青紫,呻吟样呼吸困难等表现,外院曾给吸氧治疗,无明显好转。即转来我院。于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2.0×109/L,中性61%,淋巴43%,血红蛋白123g/L.网织红0.67%,血型“O”"“”,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小斑片状阴影,右肺可见水平叶间裂。以收入院。 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反应稍弱,无哭声尖直及抽搐,未开奶,生后2小时排尿,排胎便,量正常。 诊断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羊水吸入性)任何原因导致胎儿宫内或产时缺氧,由于低氧血症刺激胎儿呼吸中枢,出现喘息样呼吸,羊水被吸入呼吸道,很快被毛细血管吸收,羊水中的皮脂和脱落的角化上皮细胞在肺泡内可引起化学性和机械性的刺激而发生弥漫性肺炎。该患儿母亲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患儿有可疑缺氧史,且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入院后查体呼吸促,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结合胸片两肺内带可见小斑片状阴影,新生儿吸入性肺炎诊断成立。结合羊水清亮,考虑为羊水吸入性,待入院后观察呼吸系统表现及监测胸片进一步协助诊断。 新生儿肺炎(宫内或产时感染性) 该患儿有呼吸系统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偏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其母有胎膜早破史,应注意新生儿肺炎(宫内或产时感染性),但患儿一般情况好,无感染中毒表现及宫内感染的其他器官受累表现(如小头畸形,黄疸,肝脾肿大等)故目前暂不考虑,待入院后观察病情,查血CRP, TORCH等协助除外。

意识障碍的鉴别

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一)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鉴别 意识障碍按其清晰度降低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 1.意识模糊 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轻度意识模糊临床表现为讲话不太流利、用词不当、思路不连贯、定向力不十分确切。中度,表现为只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定向力差。 2.昏睡 表现为睡眠状态,但可叫醒,可睁眼观察周围事物,但无表情,所答非所问,很快又入睡。 3.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醒。根据其严重程度,昏迷又可分为轻、中、重及极重度。(二)需与昏迷相鉴别的疾病 下列疾病可发生意识障碍或类似意识障碍,需与昏迷进行鉴别: 1.精神抑制状态 常见于瘤症或严重精神创伤之后,起病突然,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呼吸快而浅,或发生屏气。四肢用力伸直或乱动。双眼紧闭,眼睑急速轻眨,如翻上睑可见眼球上翻。亦可表现为昏睡或朦胧状态,也可有痉挛发作、抽搐等。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但可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2.木僵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木僵是指动作和行为减少到僵直的程度。表现为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不言、不语、不吃、不喝、四肢不动,身体呈蜡样屈曲。目光呆滞,表情固定。卧床不起,常同时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流涎、尿潴留、体温低等。 3.闭锁综合征(locked in syndrome) 多由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而发生桥脑病变,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及支配第V对脑神经以下的皮质延髓束。临床表现为只有眼睑能睁开或闭合,眼球可做垂直运动,不能讲话,四肢不能活动,咽喉肌麻痹。但神志清醒,可理解语言,对别人提出的问题,通过眼睑运动做出回答。 (三)根据有无病理体征对昏迷病人的初步鉴别 1.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1)锥体束征阳性:常见于脑出血、脑水肿、脑血栓、脑肿瘤、脑血肿等。 (2)脑膜刺激征阳性 1)伴有发热,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不伴有发热,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 2.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1)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逐渐发生者:常见于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甲状腺危象、低血糖昏迷、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等。 (2)无原发病,起病急者 1)有感染,常见于感染中毒性脑病。 2)无感染,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安眠药物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如何区别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如何区别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确实存在不少行为障碍,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属于疾病,而仅仅是属于行为偏差。他们大多数属于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情绪或行为偏异,属于暂时性的,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那么,如何分清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究竟属于行为障碍或者仅仅是行为上的偏差? 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各种生理因素、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干扰和阻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发展,导致他们产生情绪或行为偏差。但是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的问题都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恢复正常。譬如,青春期前后出现的对自己身体过敏及社会恐惧障碍,学龄儿童常见的孤僻、爱发脾气、害羞等问题,婴幼儿阶段出现的吮吸手指一类习惯障碍、夜惊等睡眠障碍,这些问题在没有造成过分突出影响的情况下,都应该判断为正常现象,而不是障碍。 应该说大部分的儿童青少年都属于健康范畴的,只有当行为问题严重突出,并妨碍了个人的正常学习或生活,或者在不该出现的年龄阶段出现了一些有关的行为障碍时,才应该去考虑这种问题是否应被列为行为偏差或是心理障碍。 儿童青少年一般的行为偏差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第一,问题突出发生在某一个年龄段,在这之前或之后表现都不明显,如遗尿;第二,无论是情绪或是行为问题,通常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如仅仅有害羞的症状,不存在明显的症候群,也就是说,个体的其他行为基本良好;第三,没有类似的人格缺陷或家族继承性,通常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或生活环境有关,如来自山村的孩子初次接触大城市会显示出明显的恐惧行为。 比较起来,心理障碍则要严重得多。具有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对他们临床症状的判断可以依据以下几点:第一,比较严重的和广泛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伤,并且其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精神性的,如孤独症儿童的比较深刻的语言障碍;第二,持续时间长久,通常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第三,许多问题与家族遗传有关,通常在一些直系亲属中可以找到相关或类似问题,或者其父母当中有一方具有一些人格缺陷。 很多家长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非常关注,对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否正常难以判断,如多动、学习困难、情绪等问题。如有疑问,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陈平周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

神内常见病鉴别诊断 头晕: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在头位变化时发作,如起卧床、抬头、 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状不明显。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秒以内。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Nylen-Barany或Dix-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2、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 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 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冷热水试验可见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 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多见于20-60岁成年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使,以突发的重度眩晕,而无耳聋、耳鸣等耳蜗及其他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常于病毒性疾病后24-48小时内发生,持续4-5天。 头部移动时症状加重,但听力不受影响。冷热变温试验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有时呈现健侧优势偏向;无头痛及其他神经体征;急性期内血象常偏高,发作期中可有自发性眼震。 4、后循环缺血(PCI):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塞。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 硬化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头晕是PCI的常见表现,后循环脑梗塞可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定位征,如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眼球活动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头颅MRI,特别DWI检查有助明确。 头痛: 1、偏头痛: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多成波动性。常伴有 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 活动后头痛加重。 2、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及突然用力时出现局 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有血压升高、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意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则产生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 抑郁表现: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 (二)行为特征 1.焦虑、自卑和退宿、不成熟; 2.注意缺陷、多动 3.反社会行为

精选-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关于“智力障碍”的有关用语相当多,如早期的“低能”、“呆子”、“白痴”、“笨瓜”、“傻瓜”、“蠢材”等。在特殊教育中,一般采用“弱”、“智能障碍”、“智力残疾”、“智力缺陷”、“智能低下”等术语,这些术语,虽然在涵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通常被交互使用。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对智力障碍的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各有差异,如: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弱智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先后进行了九次修订。在1959年之前,以IQ分数为标准,即IQ低于70为弱智。 1959年(第五版)的智力障碍定义,除智商外,增加了适应行为,要求必须同时具有低IQ和适应行为障碍才能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均以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下述为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1992年和2002年对智力障碍所作的定义。 1.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第八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2.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92年(第九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 - 10)中把智力障碍定义为精神发育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致智力水平和各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受损,适应性行为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三)日本的定义 日本文部省将智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停滞,从而形成智慧能力的低劣,在处理自己身边事物及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有显著困难的人。 (四)我国的定义 我国于2006年4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修订了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智力障碍的定义,将智力残疾界定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智力障碍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之间仍有很多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认知方面 (1)识别身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困难,重度者不能识别颜色与形状; (2)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处理的记忆任务; (3)后设认知(认知执行任务时需要什么策略与使用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的能力有困难; (4)分类能力差,例如,无法将火车与汽车视为一类; (5)理解、推理、判断能力低,智力发育低下、迟滞,智商指数(IQ)在70 以下。 (二)语言方面 (1)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发育迟缓,始语迟; (2)轻度的弱智儿在日常会话方面接近普通孩子,但对于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

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导语:每个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相信您的孩子也会一直牵动着您。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会是小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障碍成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相信您的孩子也会一直牵动着您。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会是小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障碍成为给孩子身体健康带来重大问题的一种病症,但是很多家长对儿童行为障碍并没有太多的理解,这会在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出现重大的认知错误。请耐心看完以下的介绍,为您孩子的健康再多加一份保护。 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儿童行为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常见的生理心理行为偏异,如遗尿、厌食、偏食、夜惊、睡行、口吃等;一些是习惯性动作,如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抽动(如习惯性眨眼、咂嘴、扭头、耸肩等)。儿童的不良社会行为,属于儿童品行障碍,不属于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指的是儿童情绪反常,如过分害羞、恐惧、焦虑、暴怒发作等。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在儿童中很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会自行改善,应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现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多数与暂时性生理或心理发育延迟有关,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成熟,大多数遗尿会自然消失;②咬指甲、习惯性抽动等行为障碍属于习惯性质,开始是偶然发生的,但由于不断得到强化,便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惯;③厌食、偏食、吮手指等行为障碍的发生,与环境影响不良、教养不当有关;④少数行为障碍是器质性疾病的结果,例如不到10%的儿童遗尿常见的器质性病因有隐性脊柱裂、膀胱及尿道发育异常或慢性炎症等。儿童行为

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2018-01-13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相信您的孩子也会一直牵动着您。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会是小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障碍成为给孩子身体健康带来重大问题的一种病症,但是很多家长对儿童行为障碍并没有太多的理解,这会在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出现重大的认知错误。请耐心看完以下的介绍,为您孩子的健康再多加一份保护。 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儿童行为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常见的生理心理行为偏异,如遗尿、厌食、偏食、夜惊、睡行、口吃等;一些是习惯性动作,如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抽动(如习惯性眨眼、咂嘴、扭头、耸肩等)。儿童的不良社会行为,属于儿童品行障碍,不属于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指的是儿童情绪反常,如过分害羞、恐惧、焦虑、暴怒发作等。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在儿童中很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会自行改善,应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现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多数与暂时性生理或心理发育延迟有关,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成熟,大多数遗尿会自然消失;②咬指甲、习惯性抽动等行为障碍属于习惯性质,开始是偶然发生的,但由于不断得到强化,便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惯;③厌食、偏食、吮手指等行为障碍的发生,与环境影响不良、教养不当有关;④少数行为障碍是器质性疾病的结果,例如不到10%的儿童遗尿常见的器质性病因有隐性脊柱裂、膀胱及尿道发育异常或慢性炎症等。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强调医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和教育方法常可收到积极的效果。行为治疗对遗尿、口吃、习惯性动作有较好疗效。药物治疗有辅助价值,如丙咪嗪治疗遗尿有时有效。 儿童情绪障碍常以单一的症状为主,相对轻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可自行改善。表现:①过分害羞。怕见生人,怕到新环境,爱脸红,易哭泣,胆小,拘谨,行为退缩;②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不顺心时发脾气,哭叫吵闹,毁坏东西,撒泼打滚,严重时还表现为迸气发作,可伴发紫绀和痉挛;③过分恐惧。很多幼儿怕黑暗、怕生人、怕动物、怕雷电、怕鬼怪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改善;如果恐惧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给儿童本人和家长带来困扰,便属于情绪障碍;④有的儿童容易烦恼,紧张不安;有的可出现分离性焦虑,即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反应。患儿依恋父母,寸步不离,拒绝上幼儿园或学校,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通常与精神刺激有关,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惊吓、恶劣环境等,慢性躯体疾病和某些气质因素可增加情绪障碍的易感性。治疗包括调整环境,正确教育,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大多数患儿不需药物治疗。

最全的内科鉴别诊断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意识障碍的评定量表

意识障碍的评定量表 严重脑损伤患者度过急性阶段进入病情稳定的恢复阶段后,多数患者进入VS。此时对病情评估相对于急性期而言,要求比较全面,并且尽量能够反应预后及转归。 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 (CRS-R):美国Edison的JFK医学中心New Jersey神经科学研究所的Giacino和Johnson康复研究所的Kalmar、Whyte等于2004年发表的JFK 昏迷恢复量表的修改版。早在1991年Giacino等就制定了CRS。它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言语反应、交流及唤醒水平等6方面。最低得分代表反射性活动,最高则代表认知行为。CRS 为欧美广泛使用,其有效性经多篇报道证实,可以用以判断预后和指导康复。由于使用者的意见反馈及Aspen工作组对MCS概念及诊断标准的提出并适应与VS的鉴别需要,2004年提出了现行的修改版CRS-R。CRS-R从0到23分,对原量表进行了较大修改,增加了敏感度高、区分神经行为变化好的条目,对部分条目重新命名,删除了一些不适合的条目。CRS-R更能适合鉴别MCS与VS,满足诊断与康复治疗的需要。 Wessex head injury matrix (WHIM):于2000年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康复研究部的Shiel、Horn及剑桥的Wilson等根据之前的大宗昏迷患者自发行为或对刺激产生反应行为的时间观察所制定。145个行为表现分成交流、注意、社会行为、专注、视觉知晓、认知等6个亚量表,然后排列成62个条目。这62个条目按顺序分等级排列。在昏迷的恢复过程中,根据观察排在最前面的条目应该首先出现,故能够检测患者细微的变化。临床应用表明:WHIM 较之GCS、GLS等能够反应VS和MCS患者的变化,而后两者往往分数固定不变。尤其对MCS 患者更加敏感。需要指出的是,WHIM中的条目顺序并非绝对不变,某些患者可能出现先后次序的不同。 Sensory modality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MART):SMART是由伦敦皇家神经残疾医院设计的一个用于评价和治疗的工具。从1988年以来历经不断完善,用以评估VS和MCS成人患者的觉醒程度及功能性交流能力。是目前唯一可用的专门设计提供系列感觉模式来鉴定VS患者的意识状况的工具。通过SMART的内容广泛的评定发现有43-45%的患者误诊为VS。SMART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5种感觉以及唤醒度、运动、功能性交流等模块。通过标准化的评价指导能够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证明他们的能力。SMART还通过家庭、朋友、护理者地加入,密切记录患者对日常刺激的最佳反应。SMART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部分。非正式部分包括生活史问卷、评定前告知、评定告知。正式部分包括行为观察评定、感觉评定(8个感觉程序)、感觉治疗。一般采取最多3周的评估、8周治疗、3周再评估的方式进行,既可评估又可以治疗,熟练者评估一次需要30-40分钟。整个过程包括评定前的信息收集、正式评估、评定回顾、感觉治疗程序、再评定、治疗回顾等等8个连续的阶段。SMART需要经过培训和授权才能使用。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scale (DOCS):最早于1991-1992年间形成于美国Edward Hines退伍军人医院。1995年正式定为现名并经反复测试和修改。与CRS、WNSSP等不同,DOCS量表评定神经行为的整体性水平,包括基础观察、社会知识、味觉和吞咽、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定向、功能性物体运用等,从而区分患者的意识状态为正常、昏迷、VS、MCS。该量表细致而面广,灵敏度高,特别针对VS和MCS,可用于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但需接受专门培训。 Western neuro sensory stimulation profile (WNSSP):于1989年由Ansell、Keenan 等发表。通过唤醒、注意、听觉、视觉理解与追踪、物体使用、交流等6个亚量表33个条目来评估昏迷后患者的状态。 Coma near coma scale (CNC):于2000年由Rappaport对其之前DRS量表进行扩展而成。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疼痛刺激、执行命令、言语、逃避反应等方面,每个项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 系别:教科院 班级:124 学号:14 姓名:韩贞秀

摘要: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里面包含了两种障碍的内容,导致这些的原因的多种多样的,但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儿童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的与我国道德评价成人化、传统趋向有关,有的也是由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引起的。当这些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自信心受挫时他们往往产生极度愤怒的情绪状态,无法控制这些消极情绪,可能会出现大哭大闹、攻击性行为、破坏纪律的行为。面对这些特殊的儿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只有具备一定的特殊儿童知识,应用不同于常态儿童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并逐渐矫正他们的一些不好行为。 关键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类型心理特征原因特殊教育 正文: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 (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 (4)焦虑情绪问题 (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ICD-10)(F00-F48)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使用说明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这一章有几种不同用途的版本。此版本《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适用于一般临床、教学和服务事业。 学习总引言,并仔细阅读某些类别开头的附加介绍和解释,对使用者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做对于F23.-(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以及F30-F39节(心境{情感性}障碍)尤其重要。鉴于长期以来关于这些障碍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些著名的难题,我们对本分类 的编制过程做了特别详细的解释。 本分类对每一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任何重要的、但持异性较差的有关特征均进 行了描述。随后,为大多数障碍提供了"诊断要点",指明确立诊断所需症状的数量和比重。诊断要点的措词使临床工作中做出诊断决定时有一定程度的变通,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充分 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做出临时性诊断时。为避免重复,除那些仅与单一障 碍有关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外,本文还为若干组障碍提供了临床描述和一般性诊断要点。 如疾病完全符合诊断要点的各项要求,诊断即可"确立"。如仅为部分符合,那么在多 数情况下记录一种诊断也是有益的。诊断者和其他使用者应决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做出某 种不甚确定的诊断(例如,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料时,诊断是"临时性"的;或当无法获 得更多的资料时,则是"试验性"的)。同样,关于症状持续时间的说明也应视为一般性要点,而非严格的标准;当某些特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指定时间略长或略短时,临床医生应 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诊断。 诊断要点还应有助于促进临床教学,因为它们提示了临床实践的关键所在,而诊断的 完整形式可见于大部分精神病学教科书。在研究的诊断标准并不需要更精确(因此也更严格)的情况下,诊断要点也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科研项目。 这些描述和要点不具有理论意义,也不充当有关这些障碍目前的认识水平的综合说明。它们仅仅是一系列症状和评论,许多不同国家的众多顾问和专家业已同意将其作为精神障 碍分类中划分各个类别界限的合理基础。 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引言 本节所包括的各种精神障碍是基于共同的、可被证实的病因而被归入同一组的。其病因是 大脑疾病、脑损伤或其它导致大脑功能紊乱的伤害。其功能紊乱可能是原发性的,如直接 或主要影响脑的疾病、损伤和伤害;或继发性的,如某些全身性疾病和障碍,脑只是众多 受侵害的器官或系统之一。因为将所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归为单独的一节有利于临 床应用,所以酒和药物所致的脑功能障碍虽然按逻辑应属于本组,却被分类在F10-F19 之下。 尽管本节所包括的各种精神障碍具有丰富的心理病理表现,但其基本特征不外乎两类。其一,一些综合征固定的和最主要的特征或者是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智能及学习功能 障碍),或者是感觉中枢障碍(如意识和注意障碍);其二,另一些综合征最突出的表现 在知觉(幻觉)、思维内容(妄想)、心境和情绪(抑郁、高涨、焦虑)或人格和行为的 总体形式方面,而认知或感觉异常却很轻或很难被发现。与前一种障碍相比,后者归类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