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经典阅读 教案

合集下载

古代典籍导读教案

古代典籍导读教案

古代典籍导读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导读古代典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典籍中的名篇佳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典籍的历史背景和地位;2. 学习典籍中的精华片段;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典籍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古代典籍的含义和分类;- 分析古代典籍的特点和影响。

2. 《论语》中的名篇佳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的经典篇章;- 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名句。

3. 《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教师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阅读并学习其中的几篇经典之作。

4. 其他典籍的导读-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水平,选择适当的典籍进行导读;- 引导学生理解典籍中的精华内容。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解说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典籍中的重要内容和思想。

2. 小组合作学习分成小组,让学生相互讨论和解读典籍中的名篇佳句,并进行思考和交流。

3. 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典籍,通过个人思考和整理,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五、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古代典籍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典籍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的名篇佳句,通过逐句解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哲理。

3.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论语》中的一篇名篇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

每个小组汇报并进行集体讨论。

4. 教师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导读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典籍,例如《孙子兵法》、《道德经》等,通过个人思考和整理,汇报自己对典籍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 学生阅读并摘录典籍中的名句和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记录和汇报。

2. 阶段性测验- 针对每个阶段的典籍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小测验,测试学生对于典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3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3 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内容1.文本研读:《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

2.课外拓展:了解晋国国君的评选、晋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宗法与爵制等。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左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

2.理解“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哲学思想,掌握其在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与影响。

3.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了解古代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家族权力等现象。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文本研读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先通读一遍《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导读: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故事情节。

3.词语解释:解释不懂的古汉语词语(如“君不君,臣不臣”),帮助学生理解。

4.意象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节的理解来推知情节、描写人物形象。

2. 课外拓展1.晋国国君的评选: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晋国国君,晋国的继承制度。

2.晋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向学生介绍晋国贵族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活动。

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4.宗法与爵制:解释宗法社会中的家族权力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介绍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演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针对《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讨论,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2.统一测验:出题人为本学期的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的总编,由他出一份试卷,测验学生的成绩。

3.个性化评价:对于学生在课外拓展方面所做的研究和讨论,进行个性化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合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2.教师需要摆脱对于教材的依赖,鼓励学生仔细读原著并把故事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

3.课程内容应该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并培养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能力。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经典名篇。

2. 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教学难点:1. 对古代汉语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学会通过阅读古文进行文学鉴赏和感悟。

教学准备:1. 课本《古文阅读选粹》2. 《唐诗三百首》部分名篇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对唐代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导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经典名篇,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

三、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名篇,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四、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诗歌,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古文,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背诵并撰写读后感,以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唐代诗歌的欣赏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阅读名篇,学生也能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热爱古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水平。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 教案3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 教案3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人间词话》选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

通读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

阅读《人间词话》,要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诗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

【教学设计】为学生选印26则词评及注释。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相关词评及注释诗词。

写作读书随笔。

课外自学课时:6课时课堂教学:2课时【教学重点】三种境界王国维主要美学观点【教学内容】一、导语设计: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

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优秀的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诗话、词话又是浩瀚诗词海洋中里的一叶扁舟,载着我们惬意徜徉。

今天我们就乘上《人间词话》这叶扁舟,荡浆诗词海洋。

【诗话】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

诗话的萌芽很早﹐钟嵘的《诗品》﹐过去有人看作是最早的一部“诗话”著作。

唐人大量的论诗诗﹐更进一步接近了后世所说的诗话,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高度评价了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表明了杜甫的学习态度和艺术追求。

诗话正式出现在宋代。

第一部诗话是北宋中叶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还有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清代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诗话﹑词话﹑曲话等的一般特点是﹕多数并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常常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的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问题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

而它们的理论价值﹐通常就是在这些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中体现出来的。

主要代表作有:《诗式》唐释皎然,《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六一诗话》宋欧阳修,《白石诗说》宋姜夔,《沧浪诗话》宋严羽。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阅读教案二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阅读教案二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阅读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文观止》中《韩婴》一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思想,初步认识代文学发展的变化。

3.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中的人情复杂和文学特点。

4.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文中的道理和写作手法。

2.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认识古代文学的发展变化。

3.学会鉴赏古代文学。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先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与学生们一起回顾一下在上一堂课学习到的内容,帮助他们温故知新。

其中提到的问题可以涵盖以下内容:1.韩愈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2.《韩婴》这个篇目说了哪些内容?它反映在古代文学中的哪些特征?3.古代文学有哪些发展变化?发展变化、社会背景之间有什么关联?4.在课堂上学习古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5.讲授和分析(4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思想,并向学生详细展示《韩婴》一文中的各种文学特点和写作手法。

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通俗化,在阐述重点概念和难点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2.突出表现文学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案例,通过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认识文学的表现手法。

3.让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能扩展自己的思路。

具体可按以下步骤开展:1.课本阅读:学生跟读课文,全面了解文本情境,查找学生不认识的词语。

在课前或课后布置阅读并提前把背景知识传达给学生。

2.课堂分析(20分钟):学生根据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学习古代文学和《韩婴》的历史背景,考察古代文学所表达的社会背景和人的思想及情感。

并分析《韩婴》一文的情节和写作手法,识别文学特点和标志性的意涵。

3.师生对话(20分钟):通过师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引导学生针对阅读的内容,对比古代文学和现代人性观的异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

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导读优秀教案

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导读优秀教案

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导读优秀教案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优秀的教案,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水浒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了解《水浒传》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时期;-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角色和其中所蕴含的主题;-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点;- 探讨小说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以及这部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时期。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到这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的小说。

第二步:整体阅读(30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全文。

鼓励他们边阅读边记录自己的想法、情感和问题,为后续讨论做准备。

第三步: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对《水浒传》的看法,讨论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以及背后所涵盖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

第四步:深入分析(3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对话、描写等,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艺术表达和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研究小说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了解作者通过《水浒传》展现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用意。

第五步:总结分享(20分钟)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发现。

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解读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意义。

扩展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水浒传》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以下扩展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并在班级中表演相关场景;- 书写读后感: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小说的感悟、思考和评价;- 创作续篇:要求学生以《水浒传》中某个情节为基础,自己创作一个续篇,继续故事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和扩展活动,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水浒传》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并从中汲取思想启示和文化滋养。

学习古代文学名著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文学名著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文学名著七年级语文教案学习古代中国文学名著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名著,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古代文学名著的背景和意义。

2. 熟悉古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掌握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词句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名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古代文学名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代文学名著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

2. 辅助教材:古代文学名著故事集。

3. 多媒体设备:教学PPT、音频、视频等。

4. 讲义:教师准备古代文学名著教学讲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代文学名著的封面或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探索欲望。

2. 了解古代文学名著(10分钟)通过观看音频或视频,介绍古代文学名著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学习古代文学名著故事情节(15分钟)选择古代文学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通过阅读或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熟悉古代文学名著的主要人物(15分钟)介绍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主要人物,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重要作用,并进行一些短文演绎或角色扮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5. 学习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词句和修辞手法(20分钟)选择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词句,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特点,并进行词句分析和创作。

6. 文学鉴赏活动(2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根据古代文学名著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学价值,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7. 总结与小结(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古代文学名著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学习心得。

五、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学习古代文学名著七年级语文教案- 导入- 了解古代文学名著- 学习古代文学名著故事情节- 熟悉古代文学名著的主要人物- 学习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词句和修辞手法- 文学鉴赏活动- 总结与小结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文学名著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案2010-02-25 17:44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通》2.熟读《直书》第一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3.翻译第一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理解第一段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断地在改变和发展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古代典籍的精髓,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特意安排了《晋灵公不君》一课程,这是一篇中国古典文化名著,研读它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灵公历史背景,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2.读懂《晋灵公不君》,领会作者的用意,把握文化内涵;3.训练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认知能力;4.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2.难点: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领会作者的用意。

思想启发和总结性问题的提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线索1.了解晋国政治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讲解知识点。

3.课文阅读指导,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

4.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四、教学组织和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掌握基本概念,理清主次。

2.课堂讨论,推动学生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的思想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具深度的认识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方法和标准1.听讲和回答问道问题的表现,百分之二十2.课文分析和理解的表现,百分之二十3.分析改革经验和思路的表现,百分之六十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左传》的遗传和文化价值。

(2)谈论晋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同王侯的职责和关系。

第二部分:重点探究(1)阅读《晋灵公不君》,分析文化内涵,指出作者的用意。

(2)分析晋国的政治制度,解释故事中人物的各自形象和表现。

6年级古诗词经典诵读教案

6年级古诗词经典诵读教案

6年级古诗词经典诵读教案标题:6年级古诗词经典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古代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2. 能够准确诵读6年级学生所学习的古代诗词。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诵能力。

4. 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6年级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诵读方法。

2. 学习适当的朗诵技巧,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录音机/多媒体设备。

2. 准备多个6年级相关的古代诗词,如《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等。

3. 制作教学课件或PPT,包括诗词内容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古代诗词的美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播放古代诗词的音乐背景,展示相关美术作品等方式。

2. 提问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分享。

探究:1. 分发或展示一首古代诗词,如《静夜思》。

2. 共同读诵该首诗,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优美之处,并解释诗词中一些生词或难词。

3. 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这首诗词,要求学生注意语调、停顿和节奏。

4.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学生的诵读效果,共同评价好的诵读方式。

拓展:1. 继续学习其他古代诗词,如《登鹳雀楼》、《春晓》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词进行集体朗诵并评出最佳表演组。

3. 鼓励学生在家诵读经典古诗词,并展示精彩的诵读成果。

总结:1. 对学生的朗诵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引导学生反思古代诗词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古代诗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进行诵读,并写出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朗诵才艺。

教学延伸:1. 联系社会实际,带领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文化展览,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2. 配备更多古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诵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朗诵技巧,同时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原君(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原君(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原君 (节选) -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了解《原君》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学习《原君》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础能力和方法。

•能够通过文本分析探讨《原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原君》的主题和文学特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古文阅读的解读和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课堂热身:唐诗歌赏析2.介绍《原君》的作者和背景3.了解《原君》的故事情节4.分析《原君》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教学方法1.情境启发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唐诗歌的方式,带入古代文学氛围,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讲解法:通过讲述和阅读文本,介绍《原君》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3.分析法:通过文本解读和分析,带领学生深入掌握《原君》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复习《原君》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深入探讨《原君》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3.教学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1.知识点串联法:通过对第一课的复习,将学生带入更深入的探讨,阐述《原君》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2.讲解法:通过讲解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古文阅读水平和技能。

3.案例讲解法:通过举例子,帮助学生运用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分析《原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2.作业点评,讲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和反思。

教学方法1.实践应用法:通过分析《原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点评解析法:通过讲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3.反思总结法:通过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反思,更好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部分: 作业安排和评估方式作业要求1.重点摘抄:选取《原君》中的两个重点段落,进行摘抄和注释。

2.作文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和思考,写一篇《原君》的读后感。

小学语文阅读经典名著课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经典名著课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经典名著课教案一、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经典名著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增加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拓宽视野,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小学生正确阅读经典名著,并针对《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三本名著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

二、《红楼梦》的阅读教学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红楼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认识其中的经典人物和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剧情和人物形象。

3. 教学方法(1)教师导读法:教师精选重要片段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2)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讨论和解析文本。

4. 教学内容(1)人物形象分析:对于关键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等,学生应能描述其性格特点和主要行为。

(2)情节理解:学生应能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剧情,如封建家庭关系、宴会场景等。

三、《西游记》的阅读教学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西游记》,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认识其中的神话传说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西游记》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教学方法(1)情景再现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模拟《西游记》中的经典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角色扮演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理解并感受故事内涵。

4. 教学内容(1)神话传说理解:学生应能理解《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如孙悟空的成长经历、取经路上的遭遇等。

(2)文化内涵解读:学生应了解《西游记》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尊师重道、勇往直前等。

四、《水浒传》的阅读教学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水浒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壮丽史诗,获得人生哲理和对正义的思考。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水浒传》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教学方法(1)个别辅导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1
学期目标制定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2
教学计划表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3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4
教学设计 1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5
教学设计 2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6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6
教学设计 3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1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5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幼儿园文学经典阅读:古代诗词教学案例

幼儿园文学经典阅读:古代诗词教学案例

幼儿园文学经典阅读:古代诗词教学案例一、背景介绍幼儿园阅读教学一直是家长和老师们关注的焦点。

而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诗词教学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和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古代诗词教学的意义1. 传承文化: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教学,可以让幼儿从小接触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2. 塑造情感: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意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3. 语言表达: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教学,可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古代诗词教学案例1. 《小燕归巢》案例描述:老师朗诵《小燕归巢》,引导幼儿欣赏诗中小燕归巢的情景描写,并引导幼儿联想自己眼中的小燕归巢的情景。

教学目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静夜思》案例描述: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诗中作者对大自然的思索和情感表达。

教学目的: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审美情感。

3. 《咏鹅》案例描述:通过动画、图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诗中的情景,引导幼儿欣赏其中的趣味和幽默之处。

教学目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发幼儿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在幼儿园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幼儿在欣赏古代诗词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

古代诗词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结回顾古代诗词教学作为幼儿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观点的阐述,可以看出古代诗词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实践案例,丰富幼儿园古代诗词教学的内容,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历史:古代文学和美术教案汇总

人教版历史:古代文学和美术教案汇总

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古代文学和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使用适当的教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古代文学教案1.《诗经》的阅读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诗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思考“诗歌”对他们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呈现:教师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播放相关视频并进行讲解。

(3)探究:学生阅读《诗经》中的具体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韵律、意义以及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4)回顾:让学生回忆整堂课的内容,并大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

2.《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指导意义:通过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和阅读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思考“小说”对他们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呈现:教师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意义,播放相关视频并进行讲解。

(3)探究: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具体篇章,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

(4)回顾:让学生回忆整堂课的内容,并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和理解。

二、古代美术教案1.中国古代青铜器欣赏指导意义:通过欣赏中国青铜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鉴赏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谈谈对古代青铜器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的个人理解。

(2)呈现:教师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和种类,通过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3)探究:学生对青铜器进行观察和欣赏,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4)回顾:让学生回忆整堂课的内容,并分享对古代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2.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欣赏指导意义:通过欣赏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使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发展历程和精髓,培养学生的识画、欣赏与鉴赏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谈谈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认识,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

初中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文的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句式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基础知识:介绍古文的词汇、语法、句式等特点,使学生对古文有基本的了解。

2. 古文阅读技巧:教授学生古文阅读的方法,如注释、翻译、推测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经典古文选读: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古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文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文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古文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句式等,让学生对古文有全面的认识。

3. 示范:以一篇简短的古文为例,示范阅读方法,如注释、翻译、推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文阅读的乐趣。

4. 练习:布置一些古文阅读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古文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性、专注度等。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练习成果,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心得体会: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对古文阅读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资源1. 古文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古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古文阅读材料。

2. 辅助工具:如词典、翻译软件等,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3. 教学多媒体: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教学建议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 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

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第一章:《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字经》,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原文讲解。

2. 《三字经》中的故事讲解。

3. 《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三字经》原文、故事和道德观念。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讲解:逐句讲解《三字经》原文,讲解其中的故事和道德观念。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三字经》片段。

2. 写一篇关于《三字经》学习心得的文章。

第二章:《弟子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了解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

2.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美德。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原文讲解。

2. 《弟子规》中的故事讲解。

3. 《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弟子规》原文、故事和道德观念。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讲解:逐条讲解《弟子规》原文,讲解其中的故事和道德观念。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弟子规》条款。

2. 写一篇关于《弟子规》学习心得的文章。

第三章:《百家姓》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百家姓》,了解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文化教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中国文化教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中国文化经典教育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而经典阅读则是学习这些经典文化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

经典阅读是一种融合了审美、文化、语言、哲学等多层次的知识体系,通过经典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血脉以及哲学思想等等。

本文将着重介绍在阅读中国文化经典时应当注意的方法和技巧。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碰到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时,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枯燥的话题,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且,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人的智慧,更是我们后代人所应该掌握的优秀内涵之一。

我们需要通过经典阅读这种手段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经典阅读的分类经典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术层面,另一个是审美层面。

在学术层面上,经典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梳理史料和研究史料。

而在审美层面上,经典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则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进行阅读解释,包括音乐、书法、绘画和丹青等等。

1.学术层面学术层面的经典阅读方法和技巧,需要我们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和研究史料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1)对史料的梳理对史料的梳理是学术层面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技巧,梳理史料要有主线和分支。

大家可以先选定一本书,分别查看前言、后记、人物传记来获取特定的期待和开始。

对于书中的章节、段落,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和分类,清晰地了解这本书讲述了哪些内容和历史背景。

我们需要根据阅读到的内容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展开更加深刻的分析,这一步是对于学术层面的经典阅读至关重要的步骤。

(2)对史料的研究对史料的研究,则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取书面材料和其它相关资料,包括查阅电子资源和网络图书。

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书面信息进行良好的分类,并扩大阅读的书籍种类和数量,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2.审美层面对于经典阅读在审美层面上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在于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解读古籍和传统文化。

论语老子群文阅读教案设计

论语老子群文阅读教案设计

论语老子群文阅读教案设计论语、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论语和老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设计一份论语老子群文阅读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些经典著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论语和老子,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和理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论语和老子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学生对其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领会。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古代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内容。

1. 论语,选择论语中的经典章节进行阅读,如《学而》、《为政》、《八佾》等,通过导读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2. 老子,选择老子中的经典章节进行阅读,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通过导读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家哲学思想。

四、教学方法。

1. 导读法,教师通过对论语和老子的背景、作者、内容等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法,教师对论语和老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深层含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论语和老子中的观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和研究,拓展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用论语和老子中的经典句子,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兴趣。

2. 讲解,教师对论语和老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其中的哲学思想和观点。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论语和老子中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古代文化经典知识解答试题;2、掌握古代文化经典答题技巧;3、做针对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古代文化经典答题技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学、交流、讨论、点拨、归纳、训练。

内容和过程:一、真题导入(2011湖南省高考题)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

(9分)答:二、自主研读设题方式:从材料和题目两个角度来推测。

(1)材料上:①文字一般较长;②大都围绕已学过的古代文化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织;③文章可能文白夹杂。

(2)题目上:往往设置两道小题,第一道题是理解文本方面的;第二道题是探究题,发掘经典意蕴,结合现实阐述,谈自己的看法。

三、合作探究1、2011年古代文化经典题的阅卷标准一类卷:8-9分。

能概括两段文字的含义,比较其主张的异同,并能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观点明确,语句通畅。

二类卷:6-7分。

能译出两段文字的含义,指出其主张的异同,有观点,语句通顺。

三类卷:1-5分。

(凡属其中任意一项的,均在此类卷给分)对两段文字含义理解错误的;没有比较两段文字含义异同的;没有谈自己看法的;照抄两段文字的;篇幅不足100字的。

2、我来评分考生答案1:孟子认为不仅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墨子认为看别人就像看自己。

体现了孟子和墨子都认为自身与外界有联系。

儒家思想主张“仁”,“仁”即爱人;墨家主张了解别人不如了解自己,更强调自身。

儒墨两家都认为自身与外界应加强联系。

我赞同儒家的观点。

要像爱护自己家老人和小孩一样爱护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

就像公车让座、去敬老院看望无依靠的老人等。

不要随意打骂或不尊重老人,甚至让自家老人有家不能回。

我们人人都为这个社会奉献一点,那将会是所谓的理想大同。

(点评)围绕着如何待人来谈,抓住了两段材料的共同话题,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还是符合材料内容的;但对儒墨两家的观点理解错误,前后矛盾,对两家思想的比较也很勉强。

得4分。

考生答案2:儒家思想是以人为本,孔子的仁自古至今是治国之根本。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孝敬长辈,为我国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法则。

以仁待人,诚信为本,是我们为人处事的良好心态。

而墨家思想主物质,以物质为基础论事,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区别就像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样,两者虽然对立但又相联系。

之所以矛盾,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而共同点在于一些基本思想都是相通的。

比如“尊”,都有尊敬长辈的意思。

将两种思想取其长用在治国上,可以让国家更和谐美好。

(点评)对儒墨两家的主要思想较为了解,表达的观点也正确。

但游离于所提供的两则材料内容之外。

后面偶有提及,也只是勉强为之,且昙花一现。

得5分。

考生答案3:第一段文字的含义是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要尊敬其他的长辈,关爱自己的孩子,也要关爱其他的孩子。

第二段文字的含义是看待别人的事物都要像看待自己的事物一样对待。

这两段文字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段侧重于身边小的事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第二段侧重于国家天下,体现儒墨两家对待自己和别人都平等的态度,不要有私心、私念。

而儒家思想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思想,墨家侧重于道家思想,注重在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道。

(点评)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很准确,异同的比较也基本符合材料观点。

但主要在回答题目的第一问,“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做得不够。

得7分。

考生答案4:儒家讲先爱护自己的老幼,同样地再去爱护别人的老幼。

墨家讲究把别人的当作自己的一样去爱护。

同样是对外界的尊爱,墨家“兼爱”的思想更显无私。

我认为生活中,我们既要如儒家:长幼有序,尊敬爱护自家的成员;也要如同墨家一般,去关爱他人。

唯有如此,每个家庭内部和谐,社会上也会有一股关爱之风。

这样的社会便能和谐、安定,便能在这种和谐的氛围里稳定的发展。

如果家庭内部不和谐,社会没有关爱,动荡不安,那样再谈发展,难道不可笑吗?(点评)对材料的理解准确全面。

概括也很到位,比较异同一语中的。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得9分。

四、方法点拨1解题思路(1)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特别是题目指向的内容)(2)仔细地审题,领会题干的要求和目的。

(3)针对题干的要求,运用相关的知识,对题目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将自己就相关问题的理解、思辨作出整理,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出来。

2 答题步骤摆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和现实进行分析说理。

得分关键(三个要素齐全)①观点鲜明、准确、有个性;②事例概括简要;③分析说理全面、精当。

3方法小结解读文本(解释归纳)概括观点(文本核心)阐述观点(由点到论)拓展论述(由古到今)五、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一为子曰。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4分)答:(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作用。

(5分)答:【答案】(1)选段(1)是将“和”与“礼”一起谈论的,并将“和”上升到治国之道(或答“先王之道”)(2分)。

选段(2)是将“和”置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中来谈论的,既讲究和谐也明辨了差异。

(2分)(2)示例一: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能消融工作中的强烈冲突,使人享受到竞争背后的丝丝温馨。

示例二: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和”实际上是一种妥协,这种“和”能消解人的斗志,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进步与发展。

示例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既要追求发展,也要讲究和谐,但对君子可以讲和谐,而对小人就不能毫无原则的讲和谐。

注意题干中“竞争社会”“人际交往”等提示语,答案中没有体现这要求的,扣1分。

除上述角度,还可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注释】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调和、和谐、协调。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六、课堂小结老师寄语(熟知应对方略)1 有针对训练。

结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做些题。

分析理解诸子各家思想、经典文化的传承、经典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对现实人生的价值以及当代人阅读文化经典获得的启迪。

2 提高审题能力。

注重答题思路、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答题时要注意满足题目的要求。

3 固本培元。

切实落实研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课文,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对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精神的理解、认识、分析。

七、迁移训练(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23、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现“仁”的途径是什么?答: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近取譬24、从(1)(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

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