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考试论文
中外教育论文15篇(浅析中外教育观念)
中外教育论文15篇浅析中外教育观念中外教育论文摘要:中外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原因应该与不同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承有关。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以及教育工作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观念是无形的,但在实践中却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
教育理念问题在更为深层意义上实际上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因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确立和实施一定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和需要。
关键词中外教育教育论文教育中外教育论文:浅析中外教育观念【摘要】本文从教育观念的本质出发,先以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人物孔子为代表分析儒家教育思想。
其次,把现代我国的育儿观念和国外进行比较,发现我们的教育太现实,也太痛苦,而美国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
由此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最后,提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历史责任。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成功一、中外教育观念比较研究的背景中外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差异和互补性,其原因应该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传承有关。
教育观念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在教育实践中却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
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的成败与得失,不断创新,毕竟,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二、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孔子。
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
当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
孔子对学生有教无类,关怀备至。
中外学前教育史论文(含五篇)
中外学前教育史论文(含五篇)第一篇:中外学前教育史论文论《中外学前教育史》这学期学习了邵晓芙老师的《中外学前教育史》,收获颇多。
使我对中国学前教育史以及外国学前教育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中外教育史的结合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律。
同时此书对学前教育有关的杰出人物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对这些人物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吸收历史杰出人物的好的教育思想,对今后的工作实践有很大的帮助,所谓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更好的实践。
邵晓芙老师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她的教学方法也使我们更好的吸收了《中外学前教育史》的精华。
此次,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学期上的《中外学前教育史》做一个总结:一.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发展此书阐述了从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到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思想,其历史发展的轨迹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的学前教育,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属于萌芽和开创阶段,对中国的学前教育史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原始社会一直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儿童教育,在后期,产生了最原始的教育机构,成为学校的萌芽。
奴隶社会逐渐产生了学校教育,也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阶段。
接着又经历了好几个时期,到了1903年,在湖北武昌,中国第一个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产生,蒙养院。
蒙养院产生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一批学前教育专家,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等是教育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好的教育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在1958—1965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非常曲折,出现了盲目发展,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但随着一些教育家的坚持,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学前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回升。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前教育进入稳步快速发展的阶段,接下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在不断上升整改,使幼儿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外国的学前教育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文明古国产生的,外国的学前教育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中,期间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蒙台梭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福禄贝尔,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杜威等都是杰出代表人物。
中西方教育比较论文范文(2)
中西方教育比较论文范文(2)中西方教育比较论文范文篇二《中西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摘要】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商务往来的交流不断加强,英语逐渐成为一门实用的沟通语言,高校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师生自身因素的制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本文从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出发,剖析中西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差异,试图找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模式的问题,并利用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为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善与总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西方英语教学教学法跨文化交际一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现状近年来,英语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尽管高校的英语教学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和教学方法,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受环境的限制,中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数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对英语语法和词汇的学习,不看重英语文化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学习。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语言,它首先是一门沟通的语言,如果忽视了交际的功能,就失去了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
当然,这也与我国高校缺乏使用英语交际的环境有关,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因此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往往较差,即使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英语交际能力不强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仍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权威,是教材的传播者,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他们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英语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的大学生易出现视野狭窄、脱离实际和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
学生往往上课只知道记笔记和做题,缺乏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哑巴英语”在中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
二中西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差异对比中西方高校英语教学的差异,笔者认为,可归纳为教学思想上的差异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教育史的分析,探讨了两种教育体系在历史发展中的异同,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通过对比中西方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启示。
一、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方教育历史悠久,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和理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教育史的分析,探讨两种教育体系的异同,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西方教育制度比较1. 中国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源于西周,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以科举制度为核心,重视经典教育,强调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西方教育制度西方教育制度起源于古希腊,经历了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等阶段。
西方教育制度以基督教思想为基础,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
西方教育制度以现代教育制度为代表,注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职业教育等。
三、中西方教育理念比较1. 中国教育理念中国古代教育理念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
同时,中国古代教育理念强调“师道尊严”,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 西方教育理念西方教育理念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西方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中西方教育方法比较1. 中国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教育方法以经学教育为主,注重背诵、讲解、演绎等传统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方法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 西方教育方法西方教育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西方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案例分析1. 中国古代教育案例分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论文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论文《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论文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优点: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严谨的治学态度。
孔子无疑是位终身好学不倦的学者。
《论语》全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他主张时常“温故而知新”,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并且在好学求知中获得极大满足:“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他也是很虚心的人:“子入太庙,每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并自谦地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正因为他的好学和天资,使他成为了解释“六艺” 的权威。
尽管他的很多解释并不符合原本的西周时代思想,而是从礼教观念出发进行了相当一些取舍和修正,但还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如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讲:“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至于后来被圣化、被作为束缚禁锢人们的思想工具,那责任倒也不全在孔子本人。
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也是很喜欢教学的。
如上面所引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虽然他自谦地说“何有于我哉”,但正说明“教”与“学”都是他内心的愿望。
他最经典的一段教学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学生不到百般思索、发愤非想弄清楚的时候,不要启发他;不到心里有些明白、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开导他。
如果告诉他房间的一个角,他不能推论出其余三个角来,就不要再告诉他了(要让他自己去思考)。
中外教育史论文
论语中学到的交友观《论语》,一部集有大智慧的书籍,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学习上的知识,更有对人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读完了这部著作,我想就交友方面来谈谈我所感悟到的一些方面。
要想谈交友观,首先要明确“友”这个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友”和“朋”都是“朋友”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说“交友”,也就是笼统地说“交朋友”。
但是在《论语》中,我们却能发现“友”和“朋”虽然属于近义词,但是其涵义却有所差异。
〖在《论语注疏》解释道:“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
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向)也。
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友”比“朋”的层次要高。
“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学习的人(同师曰朋),而“友”则是怀有共同志趣、心意相通的人(同志曰友)。
所以《论语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
”《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
〗一个在我们看来相近的词,《论语》中却能给我们不同的体会,真是受益良多!接下来我将会从交友的重要性和交友标准这两方面来谈谈我从《论语》中学到的交友观。
首先来谈谈交友的重要性方面:一、化气质,增德性。
儒家是很讲求修身养性的,并提出了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朋友之间的砥砺和切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就是说,“君子要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也就是接受朋友正直、诚实、博学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使自己也变得正直诚实,宽厚仁慈,提升思想境界。
其操作方法就是通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实现。
二、增知广见。
在儒家看来,交友不仅能促进品德的进步,还可以广知见闻。
孔子交友主张时要“友多闻”,正是针对此而要求的。
对于交友的这一重要作用,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有着更为明了而深刻的阐释:“自古未见关门闭户,独自做成圣贤。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第一篇:教育史论文(最终版)浅谈古希腊的三位教育家摘要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发。
要谈古希腊的教育,就绕不开“古希腊三贤”的教育思想。
三圣对古希腊的教育,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到今天我们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还都能在希腊三圣的思想里找到影子和源头关键词: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提出了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由此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一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只是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指示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直接相关。
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只是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三、“苏格拉底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这种方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在苏格拉底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文化发展和研究方向以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心得体会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文章从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四个阶段进行论述,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历史悠久的教育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习外国教育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教育的发展脉络,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外国教育史心得体会(一)古代教育1. 古埃及教育:古埃及教育注重实用主义,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宗教、数学、几何、天文、医学等。
教育方式以师徒制为主,强调实践操作。
2. 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
教育制度分为家庭教育、私人教育和国家教育三个阶段。
3. 古罗马教育:古罗马教育注重法律和道德教育,教育内容以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
教育方式以学校教育为主,强调教师权威。
心得体会:古代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注重实用、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二)中世纪教育1. 教会教育:中世纪教育以教会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以神学、哲学、文学为主。
教育方式以讲授为主,强调信仰和服从。
2. 文艺复兴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开始注重人文主义,教育内容以人文科学为主。
教育方式以个人修养为主,强调个性发展。
心得体会:中世纪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尊重信仰、注重人文、关注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三)近代教育1. 欧洲启蒙运动教育:启蒙运动时期,教育开始注重理性、科学和自由。
教育内容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主。
教育方式以普及教育为主,强调普及与平等。
2. 美国教育:美国教育注重实用主义,教育内容以科学技术为主。
教育方式以创新教育为主,强调实践与体验。
心得体会:近代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注重科学、重视实践、强调创新的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四)现代教育1. 民主教育: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理念。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中外教育简史(外国)苏格拉底法:为了有效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智德统一论:他认为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七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他认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充分考虑,不可偏废,与这三个部分组成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由教育: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同样,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
这种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教育。
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化、专业化的训练。
十二铜表法:在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中,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法律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机构: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拉丁修辞学校、医学院罗马教育出现的变化:1、在教育的管理上,共和时期完全由私人开办和控制学校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出现了国家化的趋势;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3、由于专制政体建立,在帝国时期,罗马学校中修辞学和演说术的研究与教学日益倾向于为研究而研究、为教学而教学,日益偏重于演说的技巧而忽略演说的内容本身,日益走向形式化、公式化,从而逐渐失去了生命力;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
中外教育史案例简介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学科,通过对中外教育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教育发展的脉络,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本文将选取中外教育史上的几个典型案例,对它们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中外教育史案例简介1. 中国教育史案例(1)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不论贵贱贫富。
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探究真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在宋代及以后的教育制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外国教育史案例(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这种方法对后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被誉为“近代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人,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知识和智慧。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案例分析1. 孔子教育思想与朱熹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朱熹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朱熹则强调“格物致知”,注重教育的深度。
两者的教育思想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的人才。
2.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与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比较苏格拉底和夸美纽斯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外语文教育史对比研究》论文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考查试卷班级:134A班姓名:陈小宇学号:13111105、2号得分:中西教育思想差异之清华与哈佛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都是中西方最高学府之一,哈佛大学是世界级的名校,清华大学则是中国的211、985、C9联盟,在这两所拥有中西方特色的大学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相比,来寻找中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的差异,以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通过互联网查询,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8门,4年修满32门并通过考试方可毕业。
一般要求本科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完成核心课程,第三年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然而,由于教授讲课速度极快,课下作业极多,需要阅读大量资料,只有杰出的学生才能在两三年内读完32门,甚至,一个学生在哈佛一周的阅读量堪比在清华一年的阅读量,每节课前学生都需要做大量准备,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否则,学生很难真正融入课堂教学。
由此可见,即使是中国学生有着引以为傲的勤奋精神,与哈佛学生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于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20%的学生因各种原因休学或退学,多半是因为考试不合格或学分没修满,而这些学生不全是因为期末考评不过关,哈佛要求学生每堂课都发言并记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这点也要求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不能放松警惕,正是这种高压力和严格的教育制度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同时,哈佛大学的教育制度不仅着眼于学生努力学习,还要求学生劳逸结合,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以此来舒缓压力,培养学生社交能力,使得学生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然而,相比国外的大学,中国的大学严进宽出,学生通过各地区高考制度,进行筛选,按照高考成绩高下,决定进入哪所大学。
清华大学是继北京大学第二优秀的中国大学,即使是通过高考,这一中国最公平的制度出来的拔尖的学生,也难以从各方面都说明这些学生是真正的佼佼者。
中外学前教学史论文
中外学前教学史论文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岁至6岁儿童的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外学前教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
本论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外学前教学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教育理念以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有类似的幼儿教育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学前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和理念。
1. 中古中国的学前教育在中古中国,学前教育主要由家庭和私塾完成。
富贵人家的子弟会请家庭教师进行教育,普通人家主要依靠私塾。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礼仪、道德和基本的文化知识。
2. 古希腊的学前教育古希腊被认为是学前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古希腊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健康、强壮的体魄,并注重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方面的培养。
3. 西方现代学前教育的起源西方现代学前教育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德国、英国等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并建立了各种学前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注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并采用了启发式和活动式教学方法。
二、中外学前教学的发展现状中外学前教学在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发展。
不同国家在学前教育的政策、机构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差异。
1. 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建立了学前教育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
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也逐渐丰富,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2. 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相对较早开始并发展较为成熟。
各国政府提供了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建立了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
同时,西方学前教育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中外学前教学的教育理念中外学前教学在教育理念上也存在差异。
这些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1. 中国学前教学的教育理念中国学前教学强调儿童的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基础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纪律和秩序的培养,强调考试和竞争的重要性。
文艺复兴(外国教育史论文)
外国教育史论文题目: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班级:10级专升本一班姓名:张习习、于珊珊、沈嘉琪学号:20102737396、20102737391、20102737372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摘要: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人文主义教育以及与传统的神学教育的区别,还有对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影响。
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
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实践常常落后于教育观念,但近代教育的许多特征已见端倪,这就是文艺复兴之功。
就高等教育看,人文主义新学科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领导了欧洲大学的近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
关键字:人文主义教育、神学、现代教育、大学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人文主义教育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是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即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米兰等,在14世纪下半叶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的最初形式——工场手工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出现了批发原料和商品的商业资本家。
及至15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遍及西欧各国,如尼德兰、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等。
这个时期,阶级斗争也更复杂,既存在着农民和城市平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也存在着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尖锐矛盾。
此外,工资劳动者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1.1、文艺复兴的兴起。
中外教育史论文
民国教育史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
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
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
关键词:教育概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一、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
”等等。
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作为中华民国负责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并监督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机关。
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
民国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教育经费是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民国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
二、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前导,是治校的核心,具有办学实践的定向意义。
民国前期,一个极其纷乱动荡的中国,然而,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却异军突起,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民国前期,蔡元培、马相伯、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张学良等人,既是教育家,又是大学校长,广采博收世界先进国家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又结合了中国国情,经过理性思考和辨别,形成了近代大学教育共同的理念。
中外教育史论文(2)
中外教育史论文(2)中外教育史论文篇二《关于四书五经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四书五经”,和它逐渐传播,演变的过程。
通过其对历史的叙述引出了它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后将视线转移的现在,即现在人还需不需要研究四书五经,是那些群体还在需要。
为什么中国的统治者都偏爱四书五经呢?以及我个人对四书五经的思考,及个人看法。
最后,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几本古书,更是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传承它,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国文化;思考;需求;传承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关注了,这引起我的思考,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个人感受。
1、四书的含义及其经典地位与意义: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均为儒家论著。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大学》后人认为是曾子或曾子与其弟子合著的。
《中庸》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子思所作,故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孔子思想。
《孟子》作者孟子则是子思的弟子的弟子,故其思想性显而易见。
汉代晚期时《论语》与《孝经》已获得了经典地位,至唐时《大学》与《中庸》由于韩愈及其弟子的推崇和以此为理论武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对佛教不问世事而名声大噪,至宋时得到普遍重视。
而《孟子》的经典地位却一直未被肯定。
唐时人们对其评价稍转好,但至宋时仍有人反对其权威性。
直至南宋提倡新儒学,朱熹将这四册归并为一册并为其作注、释惑,著书《四书集注》、《四书惑问》后,四书的经典地位才逐渐确立。
元代时甚至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考试科目并且将其解释为正宗和权威,直至如今亦然。
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五经的价值体系。
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那个时代的精华的保存,但却无法反映变化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而四经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满足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同时又是一定时代价值的凝结,符合经典的需求,两者的互补性正如《圣经》中的旧约和新约一般。
中外教育史论文题目
1现代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一个基石李国庆著教育史2 在摇摆中寻求超越徐征著外国教育史3 公立学校的一次变革杨梅著教育史4 中学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杨捷著教育史5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经费问题研究王彦才著教育史6 制度生成与变革黄立志著教育史7 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郭德红著教育史8 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侯建国著教育史9 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张薇著外国教育史10 中国环境教育思想溯源及发展现状邓彤著中国教育史11 改革开放25年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王慧著教育史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杨会良著教育史13 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 刘毅玮著中国教育史14 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王金霞著中国教育史15 近代私塾改良研究秦玉清著教育史16 复性书院考论刘继青著中国教育史17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王增科著教育史18 英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演进与发展(1944... 许立新著教育史19 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分析刘静著教育20 中国古代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肖学平著中国教育史1宋代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研究李娟著教育史2 现代新儒学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洪明著中国教育史3西欧的知识传统与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孙益著外国教育史4 民国时期书院现象之研究周雪敏著教育史5 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学法研究张逸红著教育史6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程斯辉著教育史7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赵霞著教育史8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兰军著教育史9 元教育史学研究郭娅著教育史10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阎锡山与山...申国昌著教育史11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陈晴著教育史12 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严奇岩著教育史13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高惠蓉著教育史14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范远波著中国教育史15 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赵鑫著教育史16 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张济洲著教育史17 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许江媛著教育史18 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王凤玉著教育史19 知识,传承与教化李世宏著教育20 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崔玉婷著教育史1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马云著教育史2 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常国良著教育史3 一个阶层的消失蒋纯焦著教育史4 嵌入村庄的学校司洪昌著教育史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王彩霞著教育史6 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曾毅著教育史7 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许瑞芳著教育史8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张正江著教育史9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李海云著教育史10 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郑新华著教育史11 学术与教育互动王喜旺著教育史12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王倩著教育史13 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汪光华著教育史14 冷战与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於荣著教育史15 布赖恩·西蒙与二战后的英国教育史学研究延建林著教育史16 民国时期高等法律教育论争之研究李建美著中国教育史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考制度发展研究蒋丽珠著教育史1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研究周慧梅著中国教育史19 1949年前德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孙立峰著教育史20 近代江浙沪职业教育考察(1866-193...楼世洲著教育史1 文化战争王璞著教育史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研究陈英杰著教育史3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研究吴玉伦著教育史4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孙广勇著教育史5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翟海魂著外国教育史6 美国基础教育财政发展史研究高建民著教育史7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欧美教育的...张莅颖著外国教育史8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宪法权利保障探...马立武著外国教育史9 走向自由教育学董标著教育史10 教育期刊与中国近代教育周晔著教育史11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吴民祥著教育史12 《诗经》教本考论张蕊著教育史13 印光教育思想研究杜钢著教育史14 商会与中国教育研究李忠著教育史15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研究郭德侠著教育史16 教育政策与两党政治许建美著教育史17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李彦荣著教育史18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钟文芳著教育史19 从卡伯莱到克雷明周采著外国教育史20 国家和教会之间一道隔离的墙? 姚运标著教育史1 20世纪英国中等教育政策研究易红郡著外国教育史2 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谷忠玉著中国教育史3 经学与两汉教育米靖著教育史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研究吴冬梅著教育史5 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涂怀京著教育史6 自觉·知识·境界徐卫红著教育史7 九品官人法研究胡淑云著教育史8 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南钢著教育史9 迈向学习社会赵红亚著外国教育史10 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何红玲著教育史11 职员阶层的兴起刘德恩著教育史12 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和震著外国教育史13 美国学术自由的变迁李子江著外国教育史14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研究储朝晖著中国教育史15 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张素玲著中国教育史16 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张雪蓉著教育史17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机制研究傅林著外国教育史1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王雪峰著中国教育史19 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朱宗顺著教育史20 西方国民教育思想的缘起与演变张宏著外国教育史11895-1945:中日教育关系研究杨晓著教育史2 传承与嫁接章小谦著教育史3 教育盛衰论姜国钧著教育史4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刘静著教育史5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研究王冬凌著教育史6 李贽明德教育思想研究秦学智著教育史7 先秦两汉教化研究卜然然著教育史8 警察职业变革与警察教育李涛著教育史9 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杨建华著教育史10 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李屏著教育史11西方大学理想中的保守理智结构:从纽曼到布...王晨著教育史12 高等教育与社会公正杨克瑞著教育史13 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孙崇文著教育史14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慕景强著教育史15 中国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建构研究吴慧芳著教育史16 解读上海外语教育赵鲁平著教育史17 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但昭彬著教育史18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广少奎著中国教育史19 知识演变与美国现代大学的确立黄宇红著教育史20 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胡志坚著教育史1 20世纪前半期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研究王颖著教育史2 20世纪我国教学媒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庄榕霞著教育史3 1949-1976: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李涛著教育史4 从专业协会到教师工会龚兵著教育史5 “教育活化石”的考释原青林著教育史6 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李爱萍著教育史7 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王有英著教育史8 伙伴关系的形成韦国锋著教育史9 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关松林著教育史10 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周钧著教育史11 两汉的“孝教”思想研究(韩)李庚子著教育史12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日教育发展比较熊庆年著中国教育史13 体用之辨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曹运耕著中国教育史14 继承与创新吴明海著外国教育史15 融合与创新葛新斌著教育史16 晚清教育改革之研究刘绍春著中国教育史17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巨瑛梅著外国教育史18 效率与民主陈如平著外国教育史19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郑国民著中国教育史20 教育立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李罡著中国教育史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苏立增著外国教育史2 元代书院研究徐勇著中国教育史3 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王保星著外国教育史4 儒学的变古冯小林著中国教育史5 留美学生与抗战前的中国教育谢长法著中国教育史6 近代华侨教育研究别必亮著中国教育史7 近代英国、法国和德国对美国教育的影响贺国庆著外国教育史8 十九世纪美国公共教育运动张国连著外国教育史9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语文教...黄小燕著中国教育史10 清代书院与汉学的互动研究王建梁著教育史11 来源·争论·特性顾春著教育史12 知识、教化与欲望周勇著教育史13 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赵会可著教育史14 中国近代几种教育思潮研究吴洪成著中国教育史15 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李剑萍著中国教育史16 乐教源流新探金忠明著中国教育史17 魏晋南北朝玄学、儒学教育理论研究李军著中国教育史18 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张建仁著中国教育史19 朱熹教育思想体系发微于述胜著中国教育史20 明代书院发展史研究柳光敏著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吴霓著中国教育史2 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研究胡艳著中国教育史3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朱旭东著外国教育史4 格龙维与丹麦民众高等学校王德林著外国教育史5 美国通才教育的发展王定华著外国教育史6 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宋大川著中国教育史7 教育观念的变革褚洪启著外国教育史8 教育会社与中国近代教育张伟平著中国教育史9 明代小学教育研究池小芳著中国古代教育史10 明清家庭教育研究马镛著中国古代教育史11 隋唐五代儒学教育思想研究程方平著中国教育史12 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杨孔炽著外国教育史13 古代社学教育研究施克灿著中国教育史14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刘桂林著中国教育史15 二程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黄明喜著中国教育史16 早期儒家学习范畴研究杜成宪著中国教育史17 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毕诚著中国教育史18 先秦儒道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丁钢著中国教育史19 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廖其发著中国教育史20 先秦法家教育思想研究姚能海著中国教育史1 黄宗羲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研究金林祥著中国教育史2 论我国近代普通中学课程渊源与沿革及其历史... 吕达著中国教育史3 儒墨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陈超群著中国教育史4 致良知之学赖忠先著中国教育史5 美国现代课程研究的探索吴国珍著外国教育史6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周谷平著中国教育史7 二程教育哲学研究吴宣德著中国教育史8 程朱学派教育思想研究黄书光著中国教育史9 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张蓉著教育史10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王伦信著教育史11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张平海著教育史12 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研究(韩)张静互(Cha...中国教育史13 隋唐道教教育研究李永贤著中国教育史14 近代文化变迁与学校德育改革郑航著中国教育史15 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周逸先著中国教育史16 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杜威及其教育思想向蓓莉著外国教育史17 美国公立学校发展的历史、分析与启示季苹著外国教育史18 工业化时期英国教育变迁的历史研究李立国著外国教育史19 独尊儒术与汉代教育俞启定著中国教育史20 登州文会馆与燕京大学史静寰著中国教育史1 中国近代知识阶层与近代教育叶富贵著教育史2 西方高等教育人文精神重构的历史诠释王晓华著外国教育史3 中国近代教育立法之研究李露著教育史4 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牟映雪著教育史5 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周瑾著教育史6 中国当代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史研究庞守兴著教育史7 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杨洁著中国教育史8 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朱文富著外国教育史9 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农工学院的发展研究李素敏著外国教育史10 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张斌贤著外国教育史11 美国高等教育探微郭健著教育史12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续润华著外国教育史13 徽商与明清徽州地区教育发展李琳琦著中国教育史14 理学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佛学关系研究张学强著中国教育史15 宋代教育政策的演变与两浙地区教育的发展顾宏义著中国教育史16 传统教育哲学的初步转换施扣柱著中国教育史17 自治与干预的动态平衡张婷姝著教育史18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日)角野雅彦著外国教育史19 模仿、自立与创新李文英著外国教育史20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张立新著外国教育史1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李建强著外国教育史2 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屈书杰著外国教育史3 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郭志明著外国教育史4 民族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教育世俗化郑崧著外国教育史5 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研究冯卫斌著中国教育史6 香港学制演变邓城锋著教育史7 近代中国商人与教育阎广芬著教育史8 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刘正伟著中国教育史9 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商丽浩教育史著10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王雷著教育史11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新论李庚靖著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课程论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中外教育史》课程论文院系:英语学院 年级:2011级班级: 17班 姓名: 龚福超 学号: 20201138030008以下两个命题任选一题:1、试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主张及现实意义。
2、浅谈蒙台梭利与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的地位。
:浅谈蒙台梭利与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的地位第 1 页 共 3 页浅谈蒙台梭利与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的地位一、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顺应自然福禄贝尔认为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活动本能和兴趣需要,这是指教师、父母和其他成员应为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运用正确而行之有效的手段,顺应儿童的自然性向,促使儿童健康、茁壮的成长。
2、儿童"自动"发展思想所谓"自动"发展是指个体利用自我能动的力量,使内部表现于外部和使外部表现于内部的过程。
据此,福禄贝尔把人的教育年龄范围划分为幼儿期和少年期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幼儿期儿童通过活动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来,这是一个使内部的东西成为外部东西的时期;而少年期主要是学习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吸取知识,是使外部的东西转变为内部东西的时期。
人的"自动"发展就是通过这两个阶段实现的。
3、作业教学和恩物教学作业是福禄贝尔为幼儿园确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福禄贝尔为幼儿设计了许多适合他们完成的作业。
恩物"(gifts)是福禄贝尔为幼儿进行游戏和作业所设计的一套教具(玩具),寓意"神赐予幼儿的恩宠物"。
它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原理,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作为儿童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工具。
4、游戏理论福禄贝尔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
他强调成人要允许幼儿自由地、尽情地游戏,不可以随意干涉和破坏。
中外教育史学术论文
中外教育史学术论文如果能够从中外教育史中汲取有益借鉴,应用于当今生活教育中,给予少年和青年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能够使其在任何时候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可谓善莫大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外教育史学术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外教育史学术论文篇一《黄炎培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姓名:朱志祥学号:20110510565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黄炎培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对二人职业教育思想的陈述和比较,以期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黄炎培与杜威是在教育学界盛誉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为后人所称颂。
黄炎培根据当时中国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随着他的思想的进一步成熟,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较为系统的“大职业教育”思想。
在杜威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对职业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职业教育的概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论述;第四部分阐述了他们的相同点。
第五部分分析了他们的不同点。
最后一部分是他们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文化和经济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概述;相同点;不同点;启示。
1、职业教育概念: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2.1职业教育的目的尽管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和表述,在不同时期和社会场合各有不同,但自上世纪20年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4]后,黄炎培总是把这两句话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前后一贯。
黄炎培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而“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考试论文
1、关于四书五经的一些思考
2、中外教育史的比较及思考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3、10、30
关于四书五经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四书五经”,和它逐渐传播,演变的过程。
通过其对历史的叙述引出了它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后将视线转移的现在,即现在人还需不需要研究四书五经,是那些群体还在需要。
为什么中国的统治者都偏爱四书五经呢?以及我个人对四书五经的思考,及个人看法。
最后,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几本古书,更是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传承它,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国文化思考需求传承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关注了,这引起我的思考,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个人感受。
1、四书的含义及其经典地位与意义: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均为儒家论著。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大学》后人认为是曾子或曾子与其弟子合著的。
《中庸》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子思所作,故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孔子思想。
《孟子》作者孟子则是子思的弟子的弟子,故其思想性显而易见。
汉代晚期时《论语》与《孝经》已获得了经典地位,至唐时《大学》与《中庸》由于韩愈及其弟子的推崇和以此为理论武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对佛教不问世事而名声大噪,至宋时得到普遍重视。
而《孟子》的经典地位却一直未被肯定。
唐时人们对其评价稍转好,但至宋时仍有人反对其权威性。
直至南宋提倡新儒学,朱熹将这四册归并为一册并为其作注、释惑,著书《四书集注》、《四书惑问》后,四书的经典地位才逐渐确立。
元代时甚至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考试科目并且将其解释为正宗和权威,直至如今亦然。
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五经的价值体系。
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那个时代的精华的保存,但却无法反映变化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而四经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满足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同时又是一定时代价值的凝结,符合经典的需求,两者的互补性正如《圣经》中的旧约和新约一般。
2、为什么中国统治者偏爱四书五经:
为帝王歌功颂德,使作为臣子的责任,因为古代书写历史的人使官员,而不是学者,他必须站在官方的立场上维护最高统治者。
这种做法后来相沿为习,很少有人脱出这个框框。
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成功者的历史,帝王功绩德行的帐薄。
历史也显得极端重要。
他的价值主要在为统治者树碑立传。
供后来的统治者学习借鉴,以便把好传统发扬光大。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最早的帝王长相如何,习惯、个性、个人生活如何,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他英明伟大,功高德重,万民拥戴。
所以我们不得不敬仰,并为我们有这样德祖先而自豪,庆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孙。
“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的重要程度。
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3、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那时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礼仪等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和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此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陈来:《心灵依托不能依靠外来文化》,2009
袁跃兴:《感受“国学”的文化温度》,《河北日报》,2007 吕思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中外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摘要: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该文从学生入学的方式、学校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学校的内部结构、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师资的来源、育人的环境七个方面阐述了中外教育的差异。
关键词:教育中外创新比较
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辉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如今,我们已跨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因而,教育理念的创新成为首要之义。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基于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受种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及某些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教育处于相对较落后的状态。
笔者曾先后从互联网上查阅了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并查阅了许多资料。
认真分析了许多实际情况,初步形成对中外教育差异的一些看法。
主要有以下三个个方面:
1.学生入学的方式不同
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考试,而且很多是一卷定终身。
考试本身并不坏,但一卷定终身不好。
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扼杀了许多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
那么国外学生是如何进高校呢?以美国名校为例,一般要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加SAT考试,但考试压力不大,因为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随你什么时候去考,也不管你考几次,直到你满意为止。
二是高中实行学分制,至于你是三年学完还是五年学完都可以。
三是中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要达到B。
这不是一张考卷所代表的全部分数,即使你全部答对,也只能得50分。
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也可以拿25分、30分,甚至对同学的帮助有时也会算分,这样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
四是考大学要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性的推荐信。
五是学校个别面谈。
这就是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五关”。
另外,国外的大学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
有了严格的淘汰制,开多大后门都没用。
如果你个人能力不行,即便是开后门进去,也是自讨苦吃,过一年你就得自动“下岗”。
所以选择大学还是要与自己的能力相配。
2.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对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
纽约的服装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各家的定位却不一样。
不同的学校发不同的音,只有这样才能够奏出美妙的乐章。
如果我们都往一个方面挤,就不能奏出动听的乐曲。
同时,不同学科对学位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
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16万聘请高级技工,却没人响应。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等学校结构,使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3.学校的内部结构不同
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
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
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
国外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
我国的高校却趋于雷同。
对复旦或者北大这样的学校来说,教学的方向不能多,但横向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可以多。
但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像被领到了一个个窄胡同里面,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
比如哈佛大学早就规定,学生入学后都要先学七艺,即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后又加上语文、人文、社会、自然。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可以具备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通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而学生分专业是大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
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
例如,在哈佛医学院里就有许多本科学文科甚至学音乐的学生。
这在我们这里,简直无法想象。
知识经济依靠的是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
如何点燃隐藏在青年人头脑中的智慧火种,让它燎原中华大地,出现一批又一批富有“梦想、创造性思维、发明”能力的年轻人,如何结合实际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参考文献】
康永杰:《创新教育比较及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史万兵:《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