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偶技术在相图测定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偶技术在相图测定中的应用
A.A.Kodentsov,G.F.Bastin,F.J.J.van Loo
摘要
在研究多元系统中的相之间关系时,扩散偶技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实验方法。本文通过多种测定三元相图的实例,阐述了相关的不同扩散偶技术的具体应用。同时,文章说明了在用扩散偶构造等温截面时,若干可能出现的错误源。文中还讨论了界面浓度测量的困难,以及形成准平衡区的问题。已证实,扩散偶技术的效率很高。然而,为了增加三元相图信息的准确度,将扩散偶法与关键合金的测定相结合,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字:相平衡;扩散偶;电子探针
1.介绍
相图对理解很多理工类科目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材料的生产、加工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人们在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测定相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现在,我们能在一定置信度下,计算出一个复杂体系的相平衡。然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理论计算仍只能作为实验的一种补充,而无法取代实验。在本文中,我们着重于一种相图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称为扩散偶法。
尽管早在40年前,有人就已提出利用扩散偶法绘制相图[1],但这一方法还未得到广泛运用。(专家们确有使用,但没有适合研究生们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将主要定性地讨论多相反应现象与相图拓扑形貌之间的关系。文章试图向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读者们能够将扩散偶技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固体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不同领域中运用。
本文实验中采用的为非离子类材料,大多数为金属。对离子材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Schmalzried的新书。[2]
我们通过一些实际材料体系相图的测定,来阐述我们的基本想法。文中大多数引用数据的原作标注在后面。通过阅读这些原作,读者能对扩散偶法有更广泛的理解,以及洞察更细微的差别。
本文或被视为作者们在这一领域经验的总结。我们很荣幸地将本文献给Alan Prince,他在追求自己研究目标的道路上,怀有巨大勇气和决心。
2.扩散偶法的基本原理
在相图研究中使用的扩散偶法,基于扩散区中局域平衡的假定。这意味着,在扩散区中每一个无限薄的层,都与相邻层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换句话说,这表明每种组元的化学势(活度)沿着反应区中产物层连续变化,并在分界面两侧值相同。
由界面得到的局域平衡这一概念,是在扩散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环。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扩散是由于热力学势梯度而产生的,那么任何出现扩散的系统都是不平衡的。换句话说,一个迁移的相界(如一个长大的反应产物),扩散区的内部肯定有自由能差(驱动力),其与平衡就有一定的偏移。在本文中,我们假设:扩散区中总维持着局域平衡的状态。这意味着相对于扩散速率,反应速度相当快。
这可能会使我们回想起,在二元多相系统中,由扩散控制的交互作用必定会得到一个由单相产物层组成的扩散区,这些层由相互平行的界面分开,其序列由相应的相图决定。至于为何存在固定的成分差,以及只有直线型界面,这些则直接由相率决定。对于存在三个自由度的情况,需要在温度、压力一定后,再改变成分。假设若只发生体扩散,则包含两相结构的反应形态(如析出沉淀或波纹状界面)在热力学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三元系统而言,因为增加了一个额外的自由度,扩散区内产生两相区域是可能的。在三元扩散偶固态相变中产生的扩散区形态,是由其种类、结构、数量、形状,以及新生成相的拓扑排列定义的。反应区最终的微观结构,能够通过所谓的扩散通道直观化。这是在三元等温线上的一条线,表现这样一条轨迹的平均成分,即它贯穿扩散区和一组与最初界面平行的平面。当然,三元体系中的扩散通道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果在交互作用中,既没有物质产生也没有物质消耗,那么扩散通道就必须,穿过反应偶端际组元间的直线(即物料守恒线)至少一次。
如果不同的相被平界面分开,且等温截面上穿过两相区的扩散通道与一条结线平行,那么我们便可认为,沿着整个界面都存在局域平衡。然而,在有些情况下,界面附近能形成过饱区。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热力学不稳定结构,可能导致波纹状界面或岛状沉淀。
Kirkaldy和Brown阐述了将反应区成分与相图联系起来了若干规则[3]。在这之后,Clark[4]将这些规则定型。近年来,多元扩散方面的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主要归功于计算能力已经可以与有效算法的复杂度相匹配。读者若需要这一相当复杂课题的更多信息,可以关注Kirkaldy[5],Morral[6]和Agren[7]的研究小组的相关工作。
论及细节,尤其是参考文献4中细节,我们将在此通过一个假想的A-B-C三元系统反应偶总结其主要观点,如图1中所示。
给定一个在化学平衡条件下的扩散偶,其扩散通道涉及到一个与时间无关的中间层顺序。相图可以提供关于反应层顺序、形态和组成的信息。举例来说,在如图1所示的假想反应中,等温界面上穿过一个单相区的实线(比如a-b),表示在反应偶A/Z的反应区中存在一层这样的相。两相区中,与结线平行的虚线(g-h)表示两个单相区之间直线型界面。与等温线上结线相交的实线(b-c)表示扩散偶中局域平衡的两相区(实际上是波纹状界面)。进入一个两相区,然后又回到原来相区的实线(d-e-f),表示岛状沉淀区域。穿过三相区的虚线(i-j或k-l),表示三元平衡扩散结构中三相平衡的界面,它要么是一个两相层与一个包含不同相的层相邻(如i/j界面),要么是相邻的两相层有一个共同相(如k-l界面)。
图1.假想的A-B-C体系中,A/Z扩散偶的反应区结构(左)和在三元等温界面上,标出的相应扩散通道(右)。
小写字母处的结构与等温线上该点成分相关。(注意,所有的三相区通道必须用虚线标出,因为三元扩散偶中不会出现三相扩散层。)
3.实验步骤
3.1.扩散偶的准备
目前存在数种制备固态扩散偶的技术,即使两种(或更多)材料紧密接触,他们便能互相扩散。通常,扩散偶组元的结合面将被打磨和抛光至平坦,然后压紧,在所研究的温度下退火。视原始物料的不同,实验可使用不同的气氛(如真空、惰性气体等)。退火完成后,将试样淬火以保留高温时的平衡组织。
对于某些材料体系,亦可使用电镀或化学镀技术制备扩散偶。在这种情况下,扩散偶的一部分通常是块状合金。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将第二种合金镀至第一部分的块状合金基体上形成的。
其他常采用的镀层技术包括等离子喷涂和化学气相沉积(CVD)。这些技术对金属和非金属都适用。此外,通过热蒸发、电子束蒸发和激光蒸发技术,也能在块状基体上获得第二组元沉积层。
同时,将基体材料置于活性气氛中退火也可以得到多相扩散偶。[8]这种试验方法既可以适用于传统的实验(等温条件下),也可以施加一个与扩散方向垂直的温梯度。后者让我们能够‘同时’观察竞争相反应,如同一个关于温度的函数。[9]
3.2退火技术和样品制备
正如前文说述,为了获得特定温度下体系中存在的相平衡的信息,我们必须测量扩散区内的相界浓度。
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技术来测定界面两侧的化学浓度。这些技术包括:俄歇电子能谱(AES),二次离子质谱(SIMS),卢瑟福反向散射谱(RBS),掠射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AP)和分析电子显微镜(AEM)。本文中,我们将只关注最后两种方法,因为它们非常适用于研究‘块状’扩散偶。其它方法主要用于测定互扩散的与深度相关的成分数据,以及薄膜状扩散偶中的反应。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就开始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AP)测定扩散偶中的浓度数据,因而它已是相图测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已经有成百上千的研究使用了这项显微分析技术。与之相对,分析电子显微镜(AEM)技术在扩散偶中的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在多元系统的相反应分析中,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AP)技术已被广泛接受。而样品制备和量化结果的复杂性,使得分析电子显微镜(AEM)在扩散偶的研究中并不常见。然而,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则可为相稳定性和固体中的反应扩散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AP)中,高能电子被聚焦为一束细小的探针,指向扩散偶中待研究的点。入射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发生交互作用,产生多种信号,其中之一就是特征X 射线。这些X射线被检测和鉴别,用作定性分析。通过使用合适的标准,它们可以为定量分析矫正基体效应。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AP)可研究块状样品,而分析电子显微镜(AEM)则处理电子可穿过的薄膜。这两种技术中,使用的X射线量化程序有很大不同。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AP)的主要优点是,它能测量体积很小的样品的成分。其对块状样品的分辨率被限制为约1μm。对薄膜而言,通常得到的分辨率通常好于50nm。显然,我们必须优化操作条件以获得最可靠的结果。加速电压,电子束电流和计数时间,可能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