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合集下载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附件1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一)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二)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二、基本要素(一)组织管理1.成立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和改进等工作。

2.制定社区减灾规章制度,建立社区减灾工作机制,规范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

3.对各渠道筹集的社区防灾减灾建设资金严格管理,规范使用。

(二)灾害风险评估1.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列出社区内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隐患,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并开展治理。

2.具有社区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明确脆弱人群结对帮扶救助措施。

城市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等脆弱人群清单,农村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脆弱人群清单。

3.具有社区居民住房和社区内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清单,制定治理方案和时间表。

4.具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标示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1.制定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及时修订。

2.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表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表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表填表人:夏春燕填表日期:审核人:朱虹附件1:黄金桥社区减灾工作制度、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减灾工作的精神要求,把居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开展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灾害防御和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规划目标普及减灾基本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增强紧急救援力量,增强居民的减灾意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三、主要任务1、加强社区基础信息调查,提高居民对灾害防御的能力,完善突发灾害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居民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并实施社区减灾安全方案,推进避难防灾场所建设。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减灾避险知识,对居民进行地震、地质灾害、火灾等内容的防范自救教育,提高居民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3、落实各项应急救援规定制度,保证工作人员 24 小时通讯联络无障碍,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制度,确保反应迅速,救援及时。

四、具体计划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社区治保主任为组长的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网络。

2、建立畅通无阻的减灾安全信息渠道。

确保社区和居民之间的信息畅通。

3、加强安全检查工作,严格执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时刻留心小区安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补救、整改,防患于未然。

4、开展形式多样的减灾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活动,为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家庭,使减灾科普教育真正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附件2:需转移安置人员名单(水库)。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现状与对策研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现状与对策研

10马运佳,曲阜师范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自然灾害学博士。

长期从事社区减灾、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避难所选址优化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试点县及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评估”“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补充选址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主城区为例”等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讯论文10余篇。

引言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主导着21世纪灾害格局。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极端灾害事件越来越频繁,如澳大利亚连绵数月的森林火灾、蔓延东非和中亚地区的蝗灾、中国河南暴雨洪涝灾害等。

2022年更是接连发生了如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夏季东亚、欧洲和美国同步高温热浪,巴基斯坦特大洪灾等(图1)。

目前如何有效提高社区韧性、减轻灾害风险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集应急知识宣传、应急避难场所设立、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提升于一体的城乡建制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民政部、应急管理部逐年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截至2020年底,累计有14512个社区入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录。

通过开展社区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案演练、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等活动,示范社区在提升自身减灾能力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然而截至目前,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相关研究极为匮乏。

示范社区自开始创建至今,其时空格局呈现何种演变特征,创建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分布趋势和优化策略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有研究多分析示范社区的时空格局,即重点关注创建现状,极少分析其演变规律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因此,本文基于第一批至第十四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及省域不同空间尺度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现状、创建历程与年度演变规律,剖析了我国示范社区创建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以期为防灾减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现状与对策研究杨雨蒙 马运佳 任衍淦 陈思佳11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是第一批入选的100个社区的130倍。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为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一)应急机构。

1.成立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挂牌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确定分管领导,落实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2.有固定办公场所和应急值班室,并配备电脑、电话、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等必备的信息化设备。

(二)应急预案。

1.编制总体应急预案和应对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预案汇总成册,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备案。

2.预案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3.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应急预案演练。

4.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预案。

(三)应急队伍。

1.利用现有的基层乡镇(街道办)干部、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企事业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人防队伍等资源,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2.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

3.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每年集中训练不少于2次,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强。

(四)应急保障。

1.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

2.建立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仓库。

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并将物资储备登记成册,如储备简易防护服、头盔、防护鞋、手套、防护口罩、应急灯、医疗救护包、救生绳、灭火器、救生衣、救生圈等,有条件的可配备对讲机、应急车辆、应急3G单兵、橡皮艇、冲锋舟等装备。

3.建立符合实际的预警信息通报和发布手段,如应急广播、手机短信、大喇叭、锣鼓、防空警报器等,确保辖区内人员的全覆盖。

4.建立能够容纳相应人口的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供水设备、供电设施和厕所等基本生活需求设施。

5.建立现场视频和照片上传系统。

能够通过应急平台中的微信、QQ等软件设备将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和照片及时上传至县级政府应急办。

竖新镇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

竖新镇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

竖新镇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尤为重要。

竖新镇地处多灾地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降低灾害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项目目标1.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居民自觉行动。

2.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3.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三、具体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2)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居民讲解防灾减灾技能。

(3)制作防灾减灾宣传手册,发放到每户居民手中。

2.完善基础设施(1)加强社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能力。

(2)增设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确保居民在灾害发生时有序转移。

(3)完善社区消防设施,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3.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组织体系(1)成立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2)组建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3)建立社区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4.制定应急预案(1)制定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

(2)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修订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1)加强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2)充实社区防灾减灾队伍,确保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

(3)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防灾减灾合力。

四、项目实施步骤1.项目启动阶段: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和分工。

2.项目实施阶段:按照具体措施,分步骤推进项目实施。

3.项目验收阶段: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五、项目保障措施1.政策保障: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

2.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实施所需资金。

最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最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2.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3.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1.2.3.1.2.3.4.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

1.应制定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及时修订。

2.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

演练过程有照片或视频记录。

演练结束后应及时开展演练效果评估,进行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预案。

城市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两次,农村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

(四)宣传教育培训。

1.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2.3.1.2.3.4.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

1.社区居民应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风险隐患排查、灾害风险地图编制、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类防灾减灾活动,注重发挥妇女、儿童、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2.社区居民应知晓社区灾害风险隐患及分布、预警信号含义、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途径等。

3.社区居民应掌握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应对各种灾害(地震、洪涝、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

(七)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1.社区应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和义务培训等,配备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5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精)

5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精)

民政部关于印发“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通知(民函〔2007〕27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为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的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现将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印发给你们。

各地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推进建设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居民对社区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三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小区居民户数应具有一定规模(小区居民一般应达2000户,新建小区入住率达80%)。

二、标准1、健全减灾管理和组织领导机制。

重视社区减灾工作,成立了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社区有规范的减灾工作制度;社区组织了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开展减灾工作;社区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清楚,明确了在发生突发灾害时保护弱势群体的工作对策;建立了社区减灾工作档案。

2、制定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定期演练。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结合社区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尤其是应急反应、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社区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每年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预案演练活动。

3、具有较完善的社区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

社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或其他空地,划定了社区避难场所;在社区设置明显的安全应急标识或指示牌;社区内设有减灾宣传教育场所(社区减灾教室、社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及设施(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配备了必需的消防、安全和应对灾害的器材或救生设施工具等。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方案(新)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方案(新)

县减灾委员会关于印发《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已经县减灾委员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月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增强我县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城乡社区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反应和救助能力,根据《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关于印发“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通知》(民函〔2007〕270号)精神,我县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并在今年内完成1-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任务,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线,以普及灾害预防、救护知识和救助技能为重点,以深入开展应急科普宣教活动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创建目标按照民政部提出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为要求,按照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处置预案,健全防灾减灾队伍,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完成我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任务(一)建立健全减灾组织协调机构。

各镇要成立相应的减灾领导机构,组织专门班子,及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督促辖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其他相关单位共同组成减灾协调机构,明确减灾目标,制定减灾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减灾工作做到组织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修订编制村(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各乡镇要在2011年5月底前修订完善辖区内村(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村(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并组织村(社区)居民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技能,以及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等急救技术。

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标准研究

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标准研究

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标准研究李亦纲;吴建春;王忠国;许建华;杜晓霞;赖俊彦;张媛;顾焕良【摘要】根据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部署,近几年多个省份开展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从加强抗震设防到应急预案编制、志愿者队伍建设、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工作.但现有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还没有统一建设和评价标准,建设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对于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本文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调研,结合在大连市开展的具体实践,对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综合各省市实践经验和行业管理办法,参考安全社区建设方面的标准和管理规定,给出了地震安全社区的定义、建设标准应包含的要素及主要内容,讨论了应用前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制定行业标准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年(卷),期】2015(010)003【总页数】8页(P621-628)【关键词】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标准【作者】李亦纲;吴建春;王忠国;许建华;杜晓霞;赖俊彦;张媛;顾焕良【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上海市地震局,上海,200063;大连市地震局,大连,116001;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大连市地震局,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安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贯彻防震减灾规划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之一。

汶川地震和最近一些年的国内外地震灾害表明,提高社区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的最基本途径之一。

基于这一思路,在中国地震局的组织与指导下,一些地区的基层地震主管部门较早就在社区这一层面,尤其在农村地区,结合农居安全工程开展了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工作。

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一、基本条件(一)近3年内未发生因灾造成的责任事故。

(二)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和脆弱人群清单。

(三)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社区应急预案。

(四)有经常性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等宣传活动。

(五)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路线图。

(六)有应急物资储备点并储备一定物资。

(七)有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机构,队伍。

(八)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九)主要建(构)筑物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

(十)落实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制。

二、基本要素(一)组织管理1.成立社区应急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开展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定期研究部署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管理,评估和改进等工作,并配备灾害信息员。

2.制定社区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防火公约等综合减灾规章制度,制定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计划,有序开展隐患排查、预警信息发布,预案修订、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 档案管理等工作。

3.加强减灾资源和力量统筹,与当地派出所、消防、医疗、邻近社区、企业等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4.建立保存并规范管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档案资料。

(二)灾害风险隐患排查1.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并建立台账,列出社区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消防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并协调有关单位开展治理。

加强社区内消防车通道、建筑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安全设施管理,督促社区内物业、商贸等经营单位加强危险化学品、电气线路安装使用、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管理,经常清理障碍物,确伢消防车、急救车等应急车辆行驶畅通。

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及时进行隐患排查和加固改造。

2.有社区灾害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明确脆弱人群结对帮扶救助措施。

向脆弱人群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明确社区灾害隐患及防范措施,注明社区应急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3.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标示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

城市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城市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其是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以及高风险环境




区综合减灾能力的目的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标准,安全社区需具
由此可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背景下
备 6 个基本准则或称六大指标:成立一个负责预
的安全文化建设偏重专业性的社区应急管理能
防伤害发生的跨领域的组织,统筹区内的安全
力和环境文化的提升,比如减灾应急预案、应
骤,笔者将以近年来我国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实
建设,制度建设,安全宣传、安全投入,全员
践为切入点,总结提炼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要
参与等方面全面采取措施培育社区安全文化 ⑧ 。
素和体系,并提出未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发
刘前进等人从以人为本加强社区安全文化建
展路径。
设、搭建平台做好社区安全教育培训、创新方
式丰富社区安全文化活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开
城市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
对策建议
张庆环
【摘
吕 慧*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以安全社区和全
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典型的社区安全文化实践经验以及社区安全文化建设
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四位一体”安全文化体系框架,从发挥文化引领
作用推进社区创建活动整合,完善社区安全文化的建设体系框架,出台社区
过社区安全文化建设改善现有的社区安全氛
象的文化体系①。刘前进等人指出社区安全文化
围,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是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
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真正落
养、安全习惯、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
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
管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是以“安全第

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试行)》的通知

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试行)》的通知

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基层组织管理
【发文字号】鄂民政发[2009]45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民政厅
【发布日期】2009.08.12
【实施日期】2009.08.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试行)》的通知
(鄂民政发[2009]45号)
各市、州、县(市、区)民政局: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减灾是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

加强社区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减灾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为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的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结合湖北实际,制定了《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试行)》,现印发给你们。

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提升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水平。

<。

吉林省应急厅、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吉林省应急厅、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吉林省应急厅、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吉林省气象局•【公布日期】2019.08.16•【字号】吉应急风险减灾联〔2019〕214号•【施行日期】2019.08.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吉林省应急厅、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吉应急风险减灾联〔2019〕214号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应急管理局、地震局、气象局,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气象局:为做好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吉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民发﹝2018﹞20号)规定,结合我省历年创建工作情况,现就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条件(一)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必须具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组织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与演练、宣传教育培训、应急储备与避难场所、志愿者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和创建特色等十项基本要素的评分要达到80分以上,且社区减灾工作对其他社区有示范引领作用。

(二)各地在申报和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过程中,可适当加大对多灾易灾地区的创建和申报比例。

在满足“十项基本要素”评分达到80分以上的情况下,每个县(市、区)限申报1-2个社区。

已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的,不得重复申报。

二、申报程序(一)严格遵循“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动态管理、激励支持”的原则,对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按照社区申报、考察推荐、评审考核等程序,认真组织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上报工作。

(二)各市(州)于8月31日前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拟推荐名单以市(州)应急管理局、市(州)地震局、市(州)气象局联合发文形式报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材料电子版各市、州汇总后,请于9月20日前上报各厅局负责创建工作处室邮箱)。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一、基本条件(一)在申报年及前3个自然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责任灾害事故。

(二)有社区灾害风险定期排查制度,有社区灾害风险示意图、风险隐患排查清单和脆弱人群清单。

(三)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社区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四)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预警信息覆盖率100%。

(五)有满足社区需求的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撤离图。

(六)有社区医疗救护站。

(七)有符合建设要求的微型消防站,社区消防车通道畅通。

(八)有综合应急队伍,至少有1名经过培训的灾害信息员。

(九)有应急物资储备点并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救援装备。

(十)主要建(构)筑物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

二、基本要素(一)组织管理1.成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定办公室,明确具体负责本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将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与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研究部署。

负责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并配备灾害信息员。

(要求:社区要配备一间办公室,可一室多用)2.制定社区综合减灾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

并与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辖区内派出所、消防、医疗、教育、社会组织等机构以及邻近社区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规范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

(要求:有①社区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图;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③社区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工作职责;④在社区推进灾害事故风险隐患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发现事故隐患处置率100%;⑤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管控制度;⑥社区防灾减灾定期应急演练工作制度;⑦社区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工作制度;⑧社区防灾减灾绩效考核制度;⑨社区综合减灾资金使用管理制度)3.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等方面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并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

鼓励社区居民参加各类灾害事故保险,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手册

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手册

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手册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编第一部分社区防灾减灾常识 (1)一.我国面临的灾害形势 (1)二.防灾减灾 (1)1.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 (1)2.防灾减灾的措施 (2)3.应急管理 (2)三.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政策要求 (3)1.国家关于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要求 (3)2.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要求 (4)第二部分主要灾害的防范和避险 (6)一.地震的防范 (6)1.地震小常识 (6)2.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9)3.震后自救与施救 (11)二.滑坡、泥石流、崩塌的防范 (13)1.滑坡、泥石流、崩塌小常识 (13)2.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应对方法 (14)三.暴雨、洪涝的防范 (17)1.暴雨、洪涝小常识 (17)2.暴雨来临前的准备措施 (17)3.暴雨、洪涝来临时的危险地区 (18)4.暴雨驾车出行注意事项 (19)5.洪涝来临前的准备措施 (19)6.洪涝发生时的自救逃生方法 (20)四.雷电的防范 (20)1.雷电小常识 (20)2.室内避雷方法 (21)3.野外避雷方法 (21)五.台风、风暴潮的防范 (22)1.台风、风暴潮小常识 (22)2.台风、风暴潮来临前的准备措施 (23)3.台风、风暴潮来临前的转移安置 (24)六.寒潮、暴雪的防范 (24)1.寒潮、暴雪小常识 (24)2.寒潮、暴雪来临前的准备措施 (26)3.出行注意事项 (27)七.冰雹的防范 (28)1.冰雹小常识 (28)2.出行注意事项 (28)八.沙尘暴的防范 (29)1.沙尘暴小常识 (29)2沙尘暴来临前的准备措施 (30)3.出行、躲避注意事项 (30)九.高温热浪的防范 (31)1.高温热浪小常识 (31)2.高温热浪天气注意事项 (31)3.中暑的急救方法 (32)十.雾霾的防范 (33)1.雾霾小常识 (33)2.出行注意事项 (34)十一.火灾的防范 (34)1.家庭防火 (34)2.社区防火 (37)十二.食物中毒的防范 (41)1.食物中毒小常识 (41)2.食物中毒的症状和识别 (41)3.食物中毒报告及现场处理 (42)4.常见食物中毒及防治措施 (43)十三.煤、电、气安全 (44)1.煤、电、气安全小常识 (44)2.煤的安全使用 (44)3.天然气、瓶装液化气的安全使用 (45)4.热水器的安全使用 (46)5.家庭用电注意事项 (46)十四.交通安全 (47)1.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 (47)2.乘车遇到危险的应对措施 (48)3.开车遇到危险的应对措施 (48)4.发生车祸的处理方法 (49)十五.盗窃、诈骗、抢劫、拐卖的防范 (49)1.防范盗窃 (49)2.防范诈骗 (51)3.防范抢劫 (52)4.防范拐卖 (53)十六.传染病预防 (54)十七.环境污染事故 (55)十八.其他 (56)1.踩踏 (56)2.溺水 (57)3.烟花爆竹燃放注意事项 (58)4.电梯遇险 (59)5.高空坠物 (60)6.被狗咬伤 (60)7.网瘾 (61)第三部分灾后处置 (62)一.灾害信息报告 (62)二.急救方法与技能 (64)1.急救基本技能 (64)2.救助受伤人员时的注意事项 (66)三.灾后饮食安全 (68)1.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 (68)2.灾后不能吃的食物 (69)四.灾后卫生防疫 (69)1.灾后防疫小常识 (69)2.易发疫病的防疫 (70)3.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70)1.灾后常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71)2.灾后心理调适方法 (71)3.儿童是灾后心理关怀的重点 (72)第四部分城市社区综合减灾实务 (73)一.建立完善减灾协调机制 (73)1.社区居委会 (73)2.应急救助领导小组 (73)二.排查社区灾害隐患 (75)1.建立灾害危险隐患清单 (75)2.建立社区灾害脆弱人群清单 (76)3.建立社区脆弱住房清单 (76)4.建立社区灾害脆弱公共设施清单 (77)5.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78)三.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及开展预案演练 (78)1.编制社区灾害应急预案 (79)2.开展社区应急演练 (82)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 (84)1.社区防灾减灾宣传的内容 (84)2.社区防灾减灾宣传的方式 (84)五.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85)1.建立社区灾害避难场所 (85)2.设立防灾减灾宣传场地 (86)3.配备应急救助物资 (87)六.建立社区自救互救组织 (87)1.社区自救互救组织的构成 (87)2.社区自救互救组织的任务 (88)第五部分家庭防灾计划 (89)一.家庭防灾计划的含义 (89)二.制订家庭防灾计划 (89)1.基本知识储备 (89)2.家庭隐患排查 (89)3.家庭应急方案制订 (90)4.家庭应急物资储备 (91)一.我国面临的灾害形势灾害是指对生命财产安全和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的总称。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国减办发[2010]6号_网)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国减办发[2010]6号_网)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下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通知国减办发[20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减灾工作制度建设、预案制定和演练、减灾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各地对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创新并总结出了许多开展社区综合减灾的新做法和新经验,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内涵。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开展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顺应综合减灾工作发展要求,我们对原《“减灾示范社区”标准》(民函[2007]270号)进行了修订完善,制定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现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印发你们,请按照新的标准,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二〇一〇年五月五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二、基本要素(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

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

负责开展以下工作:1.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3.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4.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5.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二、基本要素(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

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

负责开展以下工作:1.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3.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4.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5.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6.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1.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

2.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3.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1.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灾害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实。

2.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应救助措施。

4.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5.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

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四)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1.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

民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为进一步做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规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不断提高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我们制定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五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和《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减发〔2011〕3号),进一步做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规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不断提高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依据民政部颁布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MZ/T 026-2011),并按程序进行评定和管理。

第三条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注重长效,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领导第四条在国家减灾委员会的领导下,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指导、组织和协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工作。

第五条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减灾综合协调机构的组织领导下,地方民政部门负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候选单位的审查、验收和推荐工作。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整合各方资源,拟定分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为创建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金和物资保障。

第三章申报条件第七条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社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二)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第八条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社区应满足《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国减办发〔2010〕6号)提出的有关基本要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综合减灾示社区标准
一、基本条件
1. 社区近3年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2. 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3. 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二、基本要素
(一)组织管理。

1. 应成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减灾示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和改进等工作。

2. 应制定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建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规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

3. 对各渠道筹集的社区防灾减灾建设资金严格管理,规使用。

(二)灾害风险评估。

1. 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列出社区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隐患,及时制定防措施并开展治理。

2. 具有社区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明确脆弱人群结对帮扶救助措施。

城市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等脆弱人群清单,农村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脆弱人群清单。

3. 具有社区居民住房和社区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清单,制定治理方案和时间表。

4. 具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标示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

1. 应制定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
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及时修订。

2. 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

演练过程有照片或视频记录。

演练结束后应及时开展演练效果评估,进行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预案。

城市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两次,农村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

(四)宣传教育培训。

1. 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专栏、贴有关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载体的作用。

2. 结合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采取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培训、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参观体验等形式,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3. 组织社区居民及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加防灾减灾培训。

城市社区居民参训率不低于85%,农村社区居民参训率不低于75%。

(五)减灾设施和装备。

1. 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各功能区分布等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储备一定的应急食品、饮用水、棉衣被、照明和厕所等基本生活用品和设施,配备一定的消防救生器材。

农村社区可因地制宜设置避难场所。

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方便居民快速找到应急避难场所。

2. 设置固定的防灾减灾宣传栏或橱窗。

3. 设置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调试,确保系统应急状态下的可靠性。

4.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广播和应急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警报器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配备防灾减灾用品,如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口哨、灭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

1. 社区居民应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风险隐患排查、灾害风险地图编制、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类防灾减灾活动,注重发挥妇女、儿童、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2. 社区居民应知晓社区灾害风险隐患及分布、预警信号含义、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途径等。

3. 社区居民应掌握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应对各种灾害(地震、洪涝、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

(七)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1. 社区应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和义务培训等,配备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2. 社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应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等社区防灾减灾活动,定期对单位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

3. 社区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居民开展各类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教育。

4. 社区医院应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5. 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八)日常管理与考核。

1. 社区应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等制度措施。

2. 社区应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预案、脆弱人群应急救助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3. 社区应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评估,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落实改进措施。

(九)档案管理。

社区应建立规、齐全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有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档案信息。

(十)创建特色。

1. 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动员过程中,具有有效调动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方式方法。

2. 在社区减灾实践中,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进行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防灾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综合减灾工作,如建立社区、开设微博、搭建社区应急广播等。

4. 社区引入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各类灾害保险等。

5. 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中具有地方特色。

三、《全国综合减灾示社区标准》评分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