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植物营养

植物营养
生态学 Ecology
植物土营壤养学学
Plant Nutrition
遗传学
Genetics
分子生物学
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olecular biology
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植物营养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23
总结:植物营养学的范畴
1. 植物营养生理学 2. 植物根际营养 3. 植物营养遗传学 4. 植物营养生态学 5. 植物的土壤营养 6. 肥料及现代施肥技术
1、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2、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分配和转化规律; 3、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 4、通过改良植物营养性状,提高植物的营养效率和对营 养胁迫的适应性; 5、通过合理施肥,改善生态环境; 6、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 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减轻环境污染。
植物营养学
PLANT NUTRITION
1
第一章 绪 论
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基本概念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研究方法 了解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掌握李比希的三个学说
2
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一、植物营养学 (plant nutrition)
1. 含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 的营养作用,探讨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 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营养作用
营养物质和
营养物质
植物
环境
吸收 运输 转化 利用
能量交换
3
基本概念:
植物营养 ——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 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 持其生命活动。

《植物营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 of Plant Nutri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和探索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1 —(二)能力目标: 研究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的性质,着重研究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施肥技术。

(三)素质目标:课程紧跟本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植物营养学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时的重要作用;(二)理解农业生产过程有关的土壤条件和施肥管理措施,从而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三)掌握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弄清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各个肥力要素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知识点:一、植物营养学的概念二、植物营养学的作用三、植物营养学的任务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知识点:一、我国古代肥料科学的发展二、西欧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植物营养学的建立三、我国植物营养学的发展第三节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知识点:一、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二、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 2 —本章小结重点:植物营养学的概念、作用和研究内容难点: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思考题:作业:植物营养学是如何一步步提出的,概述其发展历程。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二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5学时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五节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本章小结重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和种类;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

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思考题:植物的组成、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和种类;植物营养期、植物营养临界和最大效率期的概念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植物对养分(离子态和有机态)吸收的途径特点;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土壤反应、养分浓度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合理施肥的原则。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掌握李比希的三个学说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研究方法了解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具有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等作用。

3.李比希创立的矿质营养学说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在实践上,促进了植物营养学和肥料学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今后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施肥。

5.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该施用最小养分。

6.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植物营养原理为理论指导,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7.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

8.讨论题:简述植物营养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提高农作物产量;(2)改善农产品品质:氮——提高谷类籽粒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磷——改善糖料作物、淀粉作物、油料作物等的品质,钾——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钾充足,不但能使作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作物品质。

(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元素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了解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掌握植物的有益元素了解1.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必要性、专一性和直接性。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7种,其中NPK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

5.植物的有益元素中,Si对于水稻、Na对于甜菜、Co对于豆科作物、AI 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

6.讨论题:为什么氮、磷、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答:植物营养三要素(肥料三要素) 植物对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比较多,但土壤所能提供的数量却比较少,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通过施肥才能满足植物需求,因此,氮、磷、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第三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植物的营养特性了解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掌握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了解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了解/掌握施肥方法与施肥原则了解/掌握1.根系的类型丛整体上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精)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精)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营养学课程是植物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该课程将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土壤与肥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生产中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农业化学实验则是为了应证有关理论知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而设置的,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更加形象的理解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植物营养学的有关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室内模拟和室内分析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对“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测试。

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该真正理解和掌握植物营养基本理论的内涵,同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有关现象和作用过程进行定量测试。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式:考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或标准如下优≥85;85>良≥75;75>良≥60四、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项目一览表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1 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82 植物的溶液培养和缺素培养验证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3 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的土壤因素分析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4 植物营养缺素的诊断与恢复设计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5 蔬菜和水体中硝态氮的测定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6 重金属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研究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7 施肥方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实验一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一、植株粗灰分的测定(直接灰化法)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植株灰化的条件和判断灰化完全的标准;(2)灼烧的温度必须控制在适宜温度;(3)样品应先炭化,以防灰化时爆燃,引起残灰飞失。

2、实验原理将样品在高温下灼烧,有机物化分解挥发,剩下的部分即为植株粗灰分。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分子生物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上的应用。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有机肥料的性质与合理施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植物营养原理与肥料的合理施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1.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早期探索2.植物营养学说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3.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习题要点:矿质营养学说。

第二节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2.施肥原理习题要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最小养分律。

第三节我国肥料施用与发展1. 肥料的来源与分类2.肥料试验和研究3.我国肥料生产概况4.我国肥料施用概况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肥料试验方法。

第四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主要的研究方法1.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2.植物营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习题要点: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第五节植物营养展望本章重点、难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营养学研究的范畴,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学302512413

植物营养学302512413

1.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
(1840年,《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
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 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 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表4 良种和地方种小麦对养分吸收的差异
单产 国 品种 (吨/ 家 公顷) 地方 2.8 德 种 国 良种 6.0 地方 2.2 印 种 度 良种 6.0 养分吸收量 (公斤/公顷) N 84 P2O5 36 单位产量养分吸 收量(千克/100 千克) P2O5 1.29 K2O 2.67
K2O N 73 3.0
二.植物营养与肥料在农业中的作用
1.提高农作物产量 2.改善农产品品质
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4.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5.补偿耕地不足
1.提高农作物产量
• 粮食的“粮食”----肥料 • 尽管农业生产依赖于诸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依赖于作物品种、水利、植物保护等多种农业 技术的进步,但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作物 产量和品质的基本因素。 • 联合国资料:50% • 西欧:40-65% • 美国单产增加的原因:50-60%是肥料 • 中国52.35%(1978-1984),水稻40.8%,小麦 56.6%,棉花48.6%,油菜64.4% • 黄土高原地区平均46.63%,最高达79.86%;小 麦57.25%,玉米41.97%,水稻38.69%。(彭琳) • 使用化肥,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 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
营养物质
营养作用 吸收 运输 转化 利用
植物
营养物质和 能量交换
环境
4.肥料 (fertilizers)
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 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 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植物营养学(课件)

植物营养学(课件)

《植物营养学》第一节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第二节植物养分效率差异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Part1Part2)第三节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改良途径第一节肥料的科学施用第二节肥料的科学管理(Part1Part2)第十一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第一节酸性土壤 (Part1Part2Part3Part4)第二节盐渍土 (Part1Part2)第三节石灰性土壤 (Part1Part2)第四节渍水和淹水土壤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绿色植物的显著特点是其根或叶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的躯体或转化为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

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

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

营养元素转变(合成与分解)为细胞物质或能源物质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实质上,营养元素是代谢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这表明植物营养与新陈代谢过程是紧密相关的。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或者说,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养分)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粮食生产不仅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且也要为副食品生产、畜牧业、养殖业以及工业生产(糖、酒等)提供原料。

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不大,虽然我国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但大多存在投资多、难度大的问题。

这就决定了我国粮食增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后,我国化肥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化肥生产量和化肥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也随之迅速上升(图1-1)。

植物营养学纲要(上、下册)

植物营养学纲要(上、下册)

植物营养学(上册)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①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②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分配和转化规律;③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④通过改良植物营养性状,提高植物的营养效率和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⑤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

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减轻环境污染。

3、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①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增产;②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改善品质。

N:果实大小、色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

P:促进果实和种子的成熟和含磷物质含量。

K:品质元素, 提高蔗糖、淀粉、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改善果蔬色泽、风味,贮藏和加工性能。

③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安全:增加土壤养分、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生物和生化活性、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李比希的三大学说:①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

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用。

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②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

因此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

③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

5、李比希的功绩:①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标志着植物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真正建立,是植物营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并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②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肥料工艺与肥料资源利用》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掌握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掌握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肥料资源化合理利用技术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对复混肥料厂、有机肥料厂的参观、实习,了解肥料生产工艺流程、肥料的合理搭配,并按照土壤、作物的要求,通过计算能设计出不同配比的氮、磷、钾复混肥料或专用商品肥料、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

了解肥料企业标准制定的要求及肥料质量检测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第一节肥料工业的现状第二节肥料的分类与特点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与特点。

第三节肥料工业的发展习题要点:肥料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肥料的特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工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肥料的特点。

第一章我国有机废弃物资源与处理现状第一节有机废弃物资源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种类。

第二节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随意弃置的危害。

第三节有机废弃物处理现状与存在问题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肥料资源化利用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的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种类、资源与分布,理解固体有机废弃物任意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掌握国内外主要的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第二章堆肥工艺第一节堆肥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习题要点:好氧堆肥、厌氧堆肥、前处理、一次发酵、二次发酵。

第二节堆肥发酵条件的控制习题要点:堆肥材料的特性,堆肥材料的水分含量与氧气供应,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堆肥温度。

第三节堆肥的腐熟习题要点:腐熟度的定义与判定方法、堆肥腐熟与有害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腐熟过程中的成份变化。

第四节堆肥原料及堆肥水分测定习题要点:水分测定与表示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堆肥的工艺流程及发酵条件的控制、堆肥的腐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堆肥腐熟的目的和意义,堆肥的基本原理;理解并掌握堆肥的工艺流程及堆肥过程中的条件控制,堆肥腐熟度的测定方法。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学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学时:32学时,2学分。

适用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与生物、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有关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学习了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骨干专业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各种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营养元素的土壤营养规律。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根系吸收养分及养分在体内的转移与运输等机理;环境条件对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根际概念及其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及其利用。

教学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理;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遗传;作物缺乏各种营养元素的外观诊断;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植物营养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能进一步学好肥料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植物营养学完整版

植物营养学完整版

肥料:能向植物提供其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物质的任何物料。

(理解:施肥是为了补充环境养分供应的不足;施肥并非简单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自然需求(还有特定经济目的)。

)施肥的正面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有机质增加、平衡养分、矫正pH);人体健康(人体必需元素(54种)最终来自土壤)。

氮肥对环境的污染:氮素引起农产品,尤其是食品中硝酸盐的富集,硝酸盐通过食物链引起人畜的硝酸盐中毒(高铁血脘症、消化道癌变);氮素的淋失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体的污染(三氮:NH3-N、NO2-N、NO3-N);氨的挥发和反硝化脱氮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影响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氮肥用量;氮肥品种;钾肥的施用。

磷肥对环境的污染:磷素随地表径流可能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磷素生产过程中引起的大气氟污染;施用时候可能带来重金属土壤重金属的可能污染。

有机肥对环境的影响:氮、磷的污染;病原菌的污染;重金属的可能污染。

大量元素:氮(0.04-0.3%)、有机质(1-2.5%)、磷(大多在0.05-0.15%之间)、钾(K2O 0.5-2.8%,地壳中为3.1%)。

中量元素:钙、镁、硫。

微量元素:铁、锰、铜、锌、钼、硼。

我国土壤普遍缺氮,大部分缺磷,半数缺钾,局部缺少中、微量元素。

肥料分类: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微生物肥料。

有机肥料基本特性:养分完全,但含量低;养分释放速度慢,但肥效稳长;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的有机营养;改善作物的碳素营养。

化学肥料基本特性:养分含量高,但种类单纯;养分释放速度快,但后效短;部分化肥长期施用可影响土质;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可引起环境问题(地下水污染,表层水富营养化等)。

微生物肥料基本特性: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产物改善植物营养;直接提供的养分量十分有限;辅助性肥料,不能代替有机肥及化肥的作用。

国外化肥发展四代:单质低浓度化肥(如硝酸钙)→单质高浓度化肥(如尿素)→化成复合肥料(如磷酸铵)→混成复合肥料肥料发展的趋势:高效化:不断提高肥料中养分的浓度;复合化:提高复合肥料在化肥中的比例;液体化:发展液体肥料;缓效化:延缓肥料施用后养分释放的速度。

(完整版)植物营养学

(完整版)植物营养学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植物营养?什么是植物营养学?答: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过程。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李比希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矿质营养学说: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养分归还学说: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生长量或产量受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的限制,并随之增减而增减。

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称为最小养分。

3.试述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答:研究范畴: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元素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植物根际营养(根-土界面、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植物营养遗传学;植物营养生态学;植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肥料学与现代施肥技术。

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分析法(同位素标记);酶学诊断法第二章植物的元素营养1.什么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其判别标准是什么?答: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其判别标准是:①必要性: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②专一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③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2.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有哪些?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答: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有16(17)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 Nutri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2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植物营养和施肥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及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沿;并为后续学好作物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各营养元素的诊断技术、各种肥料的科学施用技术等。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科学、献身农业,有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植物营养与肥料和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二)理解植物的营养过程,以及植物对酸性土壤、石灰性土壤、盐碱地和重金属等逆境的适应性机理和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改良等;(三)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植物营养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各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和诊断技术、各种肥料的性质和施用特点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关系1学时知识点: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关系、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施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1学时知识点: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第三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研究方法1学时知识点:植物营养学的研究领域、田间试验法、生物模拟法、土培法和营养液培养法的适用范围本章小结重点: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三大学说难点:李比希三大学说思考题: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关系以及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 3 —作业:教师酌情而定建议教学方法: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第二章养分的吸收6学时第一节植物的营养元素0.5学时知识点:必需营养元素、有益营养元素、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植物根系的营养特性1学时知识点:根的类型、数量、构型与养分吸收的关系;根际效应;根际pH和Eh环境;根系分泌物;菌根第三节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1.5学时知识点: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根自由空间养分的移动、离子的被动吸收、离子的主动吸收第四节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2学时知识点:介质中养分浓度、温度、光照、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离子理化性状与根的代谢作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苗龄与生育阶段第五节植物的根外营养0.5学时知识点:植物叶片的结构和组成、叶片对气态养分的吸收、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叶片营养的特点及应用、影响根外营养元素吸收的因素第六节植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方法0.5学时知识点:植物营养的差异、现代施肥方法本章小结重点:1.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难点: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思考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养分的吸收?如何影响?作业:教师酌情而定教学方法: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3学时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0.5学时— 4 —知识点:养分的运输途径、养分的运输部位、离子释放到木质部的机理、影响因素第二节养分的长距离运输0.5学时知识点:木质部运输、韧皮部部运输第三节植物体内养分的循环和再利用2学时知识点:植物体内矿质养分循环的意义、养分利用的过程、养分再利用的重要性、养分再利用与生殖生长本章小结重点:1.植物体内养分循环 2.植物体内养分再利用对其生长和农业生产的意义难点:1.养分的长短距离运输的异同及其各自的途径、动力、极力和影响因素;2.各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再利用特点和缺素部位的关系。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32学时,2学分适用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后续课程:肥料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养分资源管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与生物、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有关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学习了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骨干专业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各种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营养元素的土壤营养规律。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根系吸收养分及养分在体内的转移与运输等机理;环境条件对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根际概念及其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及其利用。

教学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理;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遗传;作物缺乏各种营养元素的外观诊断;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植物营养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能进一步学好肥料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分子生物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上的应用。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有机肥料的性质与合理施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植物营养原理与肥料的合理施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1.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早期探索2.植物营养学说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3.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习题要点:矿质营养学说。

第二节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2.施肥原理习题要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最小养分律。

第三节我国肥料施用与发展1. 肥料的来源与分类2.肥料试验和研究3.我国肥料生产概况4.我国肥料施用概况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肥料试验方法。

第四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主要的研究方法1.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2.植物营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习题要点: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第五节植物营养展望本章重点、难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营养学研究的范畴,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和研究前沿,植物营养学的范畴,植物营养学及其相关学说和概念的含义;理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的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掌握养分归还学说,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最小养分律、肥料的生理性质等。

第一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第一节根细胞质膜的结构与组成1.结构2.组成习题要点:根系形态与养分吸收,根细胞膜结构、自由空间。

第二节养分离子的跨膜运输1.离子泵2.简单扩散3.离子通道4.运输蛋白习题要点:电化学势、质子驱动力、质子泵、协同运输。

第三节植物养分吸收的动力学研究习题要点:吸收动力学曲线,吸收动力学参数。

第四节植物的有机营养1.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2.植物对有机磷的吸收习题要点:有机氮营养作用与吸收机制。

第五节植物的叶面营养1.叶片的结构与组成2.叶片对气态养分的吸收3.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4.叶面营养的特点与应用5.影响叶面营养的因素习题要点:叶面营养的特点、使用条件与注意事项。

第六节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因素1.光照2.温度3.土壤通气性4.水分5.pH6.离子间的相互作用7.植物营养阶段习题要点:环境因素、土壤特性及植物营养阶段与养分吸收。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离子跨膜运输、养分吸收动力学、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根的细胞结构,理解,植物根外营养的概念、特性及影响因素,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第二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1.运输途径2.运输部位3.养分进入木质部习题要点:共质体途径、质外体运输、影响短距离运输的因素。

第二节养分的长距离运输1.木质部运输2.韧皮部运输习题要点:压力流学说、木质部和韧皮部汁液组成。

第三节植物体内养分循环与再利用1.植物体内养分循环2.植物体内养分再利用习题要点:植物体内养分的再利用过程。

第四节库-源关系1.同化产物的运输与调节2.源-库的转化3.植物激素在源-库关系中的调节作用4.源-库关系与产量形成习题要点:源与库的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短距离运输途径、长距离运输、植物体内养分循环、库-源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养分运输的途径与部位,理解并掌握植物养分的运输与分配、养分的循环与再利用、库-源关系。

第三章土壤养分供应第一节土壤养分的有效性1.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2.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习题要点: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与生物有效性、强度因素、容量因素及缓冲容量。

第二节土壤养分的移动1.截获2.扩散3.质流习题要点:主要养分离子向根表的迁移方式、累积、亏缺。

第三节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因素1.土壤2.植物根系习题要点:根系特性与土壤养分有效性。

第四节根际1.基本概念2.离子浓度与分布3.根系分泌物4.根际pH 和Eh5.有机碳的供应根际微生物6.VA-菌根习题要点:根际、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

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养分迁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根际。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养分的强度因素、容量因素及缓冲容量的含义,掌握土壤养分迁移方式及其对供应养分的贡献。

理解植物根系生长特性与养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掌握根际概念及其特性,根系分泌物的概念及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根际微生物及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第四章氮素营养与氮肥第一节植物中的氮1.氮的生理功能2.氮的吸收与同化3.铵与硝的营养特点4.植物缺氮与氮素过剩症状习题要点:氮素营养功能化、氮的吸收与同化、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症。

第二节土壤中的氮1.氮的含量与形态2.土壤氮素来源与氮素平衡3.土壤氮素转化习题要点: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与氮素生物固持、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固定态铵。

第三节氮肥的种类与施用1.氮肥的种类与施用2.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3.氮肥施用技术习题要点:氮肥利用率、氮肥的种类、特性与合理施用、氮肥入土转化。

本章重点、难点:植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与同化、植物缺氮的症状、土壤氮素转化、氮肥的损失途径、氮肥利用率及提高氮肥利用率途径。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氮素营养功能、理解并掌握氮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品质与环境的影响,综合所学知识熟练掌握氮肥合理施用技术。

第五章磷素营养与磷肥第一节植物中的磷1.磷的生理功能2.磷的吸收与同化习题要点:磷素功能、磷的吸收与同化、植物磷素营养失调症。

第二节土壤中的磷1.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形态2.土壤中磷的转化习题要点:土壤无机磷与有机磷的转化。

第三节磷肥的种类与施用1.磷肥的种类2.磷肥的施用习题要点:常用磷肥的种类、特性与合理施用、磷肥入土转化。

本章重点、难点:磷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植物缺磷反应、合理施用磷肥的原则、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和土壤中磷的含量、形态,理解并掌握磷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品质与环境的影响,综合所学知识熟练掌握磷肥合理施用技术。

第六章钾素营养与钾肥第一节植物中的钾1.钾的生理功能2.钾的吸收与再利用习题要点:钾的营养功能、植物缺钾症。

第二节土壤中的钾1.钾的含量与形态2.钾的转化习题要点:土壤有效钾、固定态钾。

第三节钾肥的种类与施用1.钾肥的种类2.钾肥的施用习题要点: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

本章重点、难点:钾与作物品质、钾与植物抗性、钾在土壤中的固定、钾肥的种类、特性与合理施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和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掌握钾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综合所学知识熟练掌握钾肥合理施用技术。

第七章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元素肥料第一节钙1.植物中的钙2.土壤中的钙3.钙肥及其施用习题要点:钙调蛋白(第二信使)、钙肥施用。

第二节镁1.植物中的镁2.土壤中的镁3.镁肥及其施用习题要点:镁的营养功能、缺镁的发生部位与典型症状。

第三节硫1.植物中的硫2.土壤中的硫3.硫肥及其施用习题要点:植物缺硫的主要症状。

本章重点、难点:植物体内的分布特点、生理性缺钙、缺决的土壤条件、植物对硫的需求特性、钙镁硫的营养诊断。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钙、镁、硫、硅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品质与环境的影响,掌握其合理施用技术。

第八章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第一节铁1.植物中的铁2.土壤中的铁习题要点:铁的营养功能、植物耐缺铁的机理。

第二节锌1.植物中的锌2.土壤中的锌习题要点:植物缺锌症、土壤中锌的形态与转化。

第三节硼1.植物中的硼2.土壤中的硼习题要点:植物缺硼症、土壤中硼的形态与转化。

第四节锰1.植物中的锰2.土壤中的锰习题要点:土壤中锰的形态与转化及有效性调节。

第五节铜1.植物中的铜2.土壤中的铜习题要点:土壤中铜的形态与转化。

第六节钼1.植物中的钼2.土壤中的钼习题要点:植物缺钼症、土壤中钼的形态与转化。

第七节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1.土壤pH2.土壤Eh3.土壤有机质4.土壤水分习题要点:影响土壤微量元素肥料有效性的因素与有效性的调节。

第九节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1.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与性质2.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习题要点: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原则。

本章重点、难点:微量元素的营养特点,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条件,植物缺乏B、Zn、Fe、Mo的特征,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微量元素营养丰缺的诊断。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微量元素的营养功能,理解并掌握微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熟练掌握微肥合理施用技术。

第九章植物的有益元素第一节硅1.植物体内硅的含量、形态和分布2.硅的营养功能3.植物对硅的吸收与运输4.硅肥及其施用习题要点:硅的吸收与运输、硅肥使用。

第二节钠1.植物体内钠的含量2.钠的营养功能3.钠肥及其施用习题要点:钠的营养作用。

第三节铝1.植物体内铝的含量与分布2.铝的营养功能3.铝对植物的毒害习题要点:铝毒。

第四节硒1.植物体内硒的含量、形态和分布2.硒的营养功能3.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运输4.硒肥及其施用习题要点:硒的营养功能、吸收与运输。

第五节钴1.植物体内钴的含量2.钴的营养功能3.植物对钴的吸收与运输习题要点:钴的营养功能本章重点、难点:植物有益营养元素作用及亏缺和过量的症状。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硅、钠、钴、硒的营养功能,理解硅、硒肥的特性与合理施用。

第十章复混肥料第一节概述1.基本概念2.国家标准3.复混肥料的特点习题要点:复混肥料的定义、养分表示方式、类型,复混肥料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二节复混肥料的种类和性质1.复合肥料2.混合肥料习题要点:掺混复肥、肥料混合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三节复混肥料的肥效与施用1.复混肥料的肥效2.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习题要点:如何合理施用复混肥料本章重点、难点:复合肥料的特点,复合肥料的种类和施用,混和肥料的配置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