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精编版

合集下载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的影响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的影响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的影响作者:张粟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9期【摘要】“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学制,开启了中国教育史新纪元。

该学制制定过程中,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其有深刻影响,所以学制内容既继承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又不乏对国外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吸收,故该学制实施虽在清末,其影响却远超清末,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癸卯学制;影响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一生结缘于教育事业,中国近代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制定有重要影响,并通过该学制的实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教育发展,本文就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制定的影响略做论述。

一、强调封建伦理纲常(一)以“忠君爱国”为核心张之洞受儒家教育思想影响,极重视“德”之传统,其教育思想核心便是“忠君爱国”。

《劝学篇上·内篇·同心第一》提到:“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

”很明显,他把“保国”作为“保教”和“保种”的前提,通过“保国”达到“保教”和“保种”目的。

所以又写道:“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要义。

”在“忠君爱国”教育思想引导下,制定《奏定学堂章程》时,“立学宗旨”一栏明确指出:“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突出该学制对忠君爱国伦理道德的强调,后人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中学”是核心,即用四书五经等中国文化最基本内容,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社会制度等特征;“西学”是手段,用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服务清末新政,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捍卫清王朝统治。

“中体西用”是“癸卯学制”办学总方针,是新旧杂糅,中西调和的教育思想,惟有其新,才使改革具有实际意义;惟有沿袭其部分旧,方使改革能够顺利实行,表现了张之洞对旧学的执着和对西学利用的教育心态。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19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平静的清王朝统治。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内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痛感中国的落后,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

但在向西方学习具体的观点上存在许多的分歧,积极学习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消极学习派则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对于文化、政治制度等内容则坚决抵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开始了寻求革新之路,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的影响,张之洞开始从军事人才培养和军械装备入手,同时兴办各类新式军事学校,从而开始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初步尝试与实践。

1898年,张之洞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造学堂办法片》中提出“两书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机,亦杜离叛道之弊”,标志着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1.“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基础。

1898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在该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劝学篇》一书共分为内外篇,一共24篇[1]。

其中内篇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和去毒,内九篇的内容谈以中学为体,旨是“正人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主要是教育人们要奉行孔孟之道,遵守传统的封建道德规范,效忠于封建统治者。

外十五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内容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攻教、非弥兵,主要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

总之,《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在教育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一直致力于推行中西结合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有养成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教育在张之洞看来,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学生应该兼顾理论与实践,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进行实践,学以致用。

因此,他创办了工艺学堂、巡抚学堂等各种职业学校,在学校设立了很多的实习班,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他还注重培养工程实践人才,通过给学生组织赴外考察、建设公路等方式,让学生在切实实践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

二、自力更生张之洞十分强调自力更生的精神,他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外国帮助。

因此,他在教育中也是秉持这种思想,他提倡学校自主办学,培养自力更生意识,发扬自尊、棄暴、赏誠的校训。

他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例如学生们必须自己种植农作物、制作手工艺品等,学习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达成目的。

三、开放思想张之洞重视培养开放的思想,认为学生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轻信一切。

他特别强调学生要具有开放心态,避免封闭思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有自我修养和忍耐力。

他引进了西方教育思想,让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文学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四、关注细节在教育管理方面,张之洞强调细节管理,他认为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学校管理中注重训练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吃饭、穿衣、卫生等基本细节方面,这是培养学生自我修养和敬业精神的重要过程。

总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自力更生、思想开明、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理念,为推进中国现代化教育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探析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探析

生 中 的所 有奏 议 、 牍 、 奏 、 札 等辑 录而 成 的文集 。 公 电 书
丁 丑 五 月 ( 9 7 g) 本 , 甘 鹏 云 校 印 , 2 8 。 13  ̄ 印 由 共 2卷
笔 者 所研 究 的《 文襄 公 全集 》 北 平 开雕 楚 学 精庐 藏 极 张 是 张 之洞 的 留学教 育 思想 主 要集 中于 奏议 五 十 二 《 变
功” 2 。【 _ 之 洞 在 光 绪 二 十 四 年 ( 8 8 F) 月 著 成 的 《 ㈣张 19  ̄ 四 劝
的一 生都 与 教育 结 下 了不 解 之缘 。 曾任 十 年学 官 , 后 他 先
在 湖 北 和 四 川 任 学 政 时 整 顿 过 学 风 与 考 风 :在 近 三 十 年 的巡 抚 和总 督任 期 内 , 建 或改 建 过 不 少 书 院 . 办 过新 兴 兴 式 学 堂 ; 年 入 枢 军 机 处 。他 曾 促 成 了科 举 制 度 的 废 除 , 晚 参 与 了新 学 制 的建 立 , 留学教 育 有 独到 见 解 。 对
学 篇 》 指 出 :出 洋 一 年 , 于读 西 书 五年 , 赵 营 平 百 中 “ 胜 此
闻不 如一见 之 说也 。 外 国学堂 , 年胜 中国学 堂三年 . 入 一 此 孟 子 置之庄 岳 之说 也 。[ 他在 光绪 二十 七年 (9 1g上 ” 3 10  ̄ )
奏 的 《 通 政 治 人 才 为 先 遵 旨 筹 议 折 》 指 出 :学 堂 固 宜 变 中 “

张 之 洞 及 《 文 襄 公 全 集 》 介 张 简
愿 望 有 关 。在 当 时 国家 贫 穷 落 后 、 遭 外 国欺 凌 的 危 难 时 屡
刻 , “ 国士 民至 今 安 于 固陋 者 尚多 , 球 之 大势 不 知 . 而 中 环 国家之 经制 不 晓 , 国兴学 立政 、 兵 制器之 要不 闻” l ) 外 练 。E  ̄3

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

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

聚焦教育JUJIAOJIAOYU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胡 琴(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张之洞作为清朝晚期政坛上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一身成就无数,也饱受争议。

世人提到张之洞,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张之洞一生的政治成就,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史学家的眼中容易被忽视。

基于此,从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以及评价来论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借鉴一、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1.早期“通经致用”的教育观。

早期,张之洞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植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表现为忠君、爱国,呈现出一定的保守主义。

在这一时期,他任职四川学政等职务,主张新办书院,大力求经讲学,整顿学风,提拔有真正实学的人。

早期“通经致用”的教育观最早体现在他的《书目答问》《輶轩语》两本书中,他主张用“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整改当时汉学、宋学互相争论的教育现状。

他提倡汉、宋两学各有所长,应互相正视并以儒经为据点互相补充,主张在儒学内部进行调和,并提出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

前期清朝的书院只注重考课而非讲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实际脱节,因此他开始引导书院讲学,提出:“经义以通大义为主,不取琐屑;史学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

他主张书院教育培养“体用兼备”人才,“令守道之儒兼为识时之俊”。

2.中期洋务教育思想。

中法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张之洞的教育思想逐渐转化为“中体西用”。

他主张将国外的教育方式与旧的科技制度相结合,这一阶段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典型的洋务教育思想。

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开始意识到“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并不能挽救清王朝的衰落,也不能使国家致富,他的教育思想开始由“经世”向“中体西用”转变。

所谓的“中体西用”就是维持清王朝统治的封建体制不变,学习西方的技术取长补短,增强自身国力,弥补封建体制的不足。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张梦彤张之洞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长期兴学、办校、推广新学的实践活动中,张之洞形成了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如经世致用;革故鼎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启迪意义。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

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府,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研读儒家经典,二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之一,是请流派首领,他不仅在政治和实业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也在清末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之洞十分注重教育,站立朝堂的40多年中,他一直认为兴学育才是立国自强的首位。

他经常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在教育立国思想的指导下,他将一生中巨大的精力投入到兴学育才中,为清末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对张之洞在清末教育事业中所做的贡献大加赞赏,盛赞他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张之洞在长期兴学育才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内容丰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特征鲜明。

1 经世致用张之洞自幼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接受严格的正统儒家教育,学的是儒家经典,读的是宋明理学。

长期的儒学教育为张之洞儒家内圣外王、经世致用观念打下基础。

他自由研习儒家经典,十四岁的时候中状元,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

按部就班的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走入朝堂成为国之重臣。

但是张之洞对当时的科举制度颇有不满。

张之洞通过科举入仕之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经世致用”。

他认为读书人要“经世致用”要“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周悉利病,此为根柢。

尤宜讨论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蝤轩语》)。

张之洞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对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阐述,认为通晓儒家经典是必要的基础。

浅探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

浅探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

浅探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张之洞(1837—1909)是活泼于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作为后期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活动,尤其是晚期活动,主要集中在兴办实业以挽救封建清帝国的严重危机上。

他在湖北创办了许多企业,较著名的有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四官局(纱、布、丝、麻)。

他的这些实业活动对中国近现代工业,特别是武汉近现代工业建立起到奠基的作用,无怪乎毛同志称赞说:“提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作为朝廷重臣,把“为国尽忠心,救国于危亡”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兴办实业,培育人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

张之洞崇尚“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目现实,主张“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

”由此,张之洞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培养实用人才的实业教育领域。

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他几乎从未中断过教育活动,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馔言“其平生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

”在我国,实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思潮形成于19世纪末期,张之洞便是提倡实业教育的先驱之一。

他不仅有自己的实业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兴办了实业学校,为社会造就了大批可用之才,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开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概括来说,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实业教育是培养实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张之洞是继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洋务重臣,他以自己独到的眼光认识到“挽救危亡”不在于高谈阔论,而在于脚踏实地干实事,于是张之洞把“实业救亡”作为一项宏伟的政治目标,把自己一生的所有心血凝聚于此。

然而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却“无人才可任,奉行者不力”。

在张之洞看来,国家的强弱在于人才培养和人才获得:“国无强弱,得人那么兴;……无人才那么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那么图富图强易如反掌”。

他看到中国“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比照日本的情形,得出“贫于财而贫于才”的结论,并指出“中国力图自强,舍植人才更无下手之处”。

人才匮乏让张之洞把关注焦点投到了教育领域,现实加深了他对实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张之洞作为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一直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原则和基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在推广洋务运动,还是在清末主持的新政的过程中,都贯穿着这种政治思想并以此支配和影响着晚清的政治格局。

虽然其带有明显的封建阶级的特征和阶级局限性,并没有帮助旧中国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他对救国之路的探索也是值得我们后人所深思。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晚清政治变革、实业振兴、思想嬗变、教育鼎革、军队改制及外交格局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百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他的思想及行为,对其是非功过予以评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近百年张之洞研究的成果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客观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张之洞研究的深入,而且有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展。

一、张之洞与晚清政治在晚清政治日益腐败、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之际,张之洞充满忧患意识,亟思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位。

这就决定了他反对革命、仇视人民反抗斗争的政治品格。

张之洞为维护清朝统治所作的种种努力,客观上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恩格斯曾说:“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的确,张之洞总督湖广十数载的苦心经营,却结出了武昌首义之果。

他不自觉地充当了革命的酿造师。

张之洞在晚清政治改革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为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而感到痛心疾首,对甲午战败进行了反省,呼吁一变旧法,提出了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广开学堂等9条建议。

虽然其建议大多仍是洋务变法的继续,但已体现了向政治改革过渡的趋向,能顺应时代潮流参与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

维新运动兴起之初,他捐资开办北京强学会,接着又与康有为共商开办上海强学会,并积极支持《时务报》的筹办出版。

该报出刊后,他又以总督之尊极力提倡,命各衙门、书院用官款订阅该报。

教育史(论张之洞)

教育史(论张之洞)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那个时候,正是清朝廷势力陵夷,列强相继迫害的时期。

张之洞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治学,十四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开始了仕途生活,逐渐成为清末维持封建统治的重臣,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为人有大略,为学以通经致用为主,尤其喜欢研究当时政治及国际形势。

张之洞曾担任清朝的重要官职,又长期管理文化教育事务。

1907 年任军机大臣,管理学部事务,总揽了了全国教育大权。

张之洞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也力图纠正空疏腐化的学分。

虽然他本人正是遵循着“读书-科举-为官”的公式步入仕途,但他并不满意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学习中国儒家经典和纲常名教,这是永远不能动摇的,但必须能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他认真整顿学分,使生员“端品行,务实学” ,奖赏品德端正,讲求实学者;劣者便予革黜。

张之洞的主张还体现在他主持创办的多所书院中。

张之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任何等官职,都不忘整顿教育,中心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认真攻读儒家经传,并且还要经世致用,有效地孝忠于皇朝。

张之洞主持兴办了许多洋务学堂。

他办的新式学堂门类还超过了早期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在实业学堂方面,不但注意了军事技术的需要,而且涉及发展国民经济的很多门类,如农业,商业等,注意了培养民用工、商、农方面的人才,办理各种类别的师范教育,更有利于新教育兴起以后对教员的急需。

他还积极地办理留学教育。

面对当时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已经活跃在政治舞台的局势,他特别训诫留学生不得沾染新思想, 要求他们要念念不忘君、 不 忘亲、不忘圣。

他还亲自拟定“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 ,可见其用心。

要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就必须取缔旧的制度, 即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 传统教育制度。

张之洞最了解科举考试的, 也正因为如此, 他积极主 张改革,废除科举。

1901 年他与刘坤一联合上书请求递减科举中额, 建议使科举与学校并行,将科举减下的名额作为“学堂取士之额” 。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提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2)1892年,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3)1895年,沈寿康、孙家鼐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4)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体西用”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张之洞与《劝学篇》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2)“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3)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4)《劝学篇》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劝学篇》是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洋务运动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命题。

他为20世纪初“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辜鸿铭(曾多年任张之洞幕僚)说:张之洞‚知
有国而不知有身,知有国而不知有民‛;只知 ‚敬事‛不知‚有信‛,终于‚百事俱废,徒劳 而无功‛。
梁启超:‚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
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 肯任劳怨,好名故常趋巧利。之洞于交涉事件, 著著与鸿章为难,要其所画之策,无一非能言不 能行。鸿章尝与人云:不图香涛作官数十年,仍 是书生之见。此一语可以尽其平生矣。至其虚骄 狭隘,残忍苛察,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
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 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
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
识趣‛ 。 学中学的具体要求,‚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 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 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 学术文章。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这也是清代咸丰状元孙家鼐任学务 大臣时提出的‚中体西用‛论。
但是张之洞对此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
利用权力加以贯彻实行,所以成为中体西 用的代表人物。
张之洞其人
/his/200811/967c78ef-
8be8-4f3b-8ffc-23fc3713db5f.shtml
第八讲 洋务教育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2011年6月2日
近代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与
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 观念冲突和交融的历史。1840年的鸦片战 争以及此后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使中国 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 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逐渐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著作及历史评论。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 《读通鉴论》,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作者:宋泽民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5期摘要:张之洞是晚清“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顺应“经世实学”复兴的思潮试图用“中体西用”来挽清朝之大厦于将倾。

他在《劝学篇》中描绘了这个运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帝国复苏的宏伟蓝图。

在这个蓝图中,他把“中体西用”思想注入传统教育的创新思维尤其引人注目。

在他对留学、改革学制、变科举以及引进西学的规划中凸显了他“中体西用”教育观的光辉。

关键词:中体西用;经世致用;教育《劝学篇》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5-0127-07DOI:10.15958/ki.jywhlt.2018.05.026一、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尘封已久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

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的冲击给中国这个尘封已久的老大帝国的各个社会阶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动。

从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再到奕、李鸿章、张之洞等“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中国的思想、军事、经济、政治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这个变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向西方学习。

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也毫无疑问的卷入了这场大变动之中。

为了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方便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需要培养一大批懂得西方知识的翻译人才,于是在1862年中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诞生了。

它的诞生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领域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至1872年在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容闳的倡议下出现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

从1872年到1875年这3年的时间内,晚清政府共派出四批120多人的幼童赴美留学。

这批留学生的派出也是中国教育领域向西方学习的一大步。

在张之洞之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张之洞的《劝学篇》用其“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规划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蓝图。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评析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评析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评析摘要:张之洞一生都在致力于国民教育,为培养既能精通洋务又能恪守古训,既知“新”也知“本”的“中体西用”式人才而努力。

他一方面积极倡导变革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大力倡导尊经。

张之洞试图通过废除科举制度来对传统社会体制进行自我调节,不可能在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藩篱,这是张之洞本人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科举考试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2-0105-05张之洞一生都在致力于国民教育,从1869年在武昌创办经心书院,到1908年奏请创办存古学堂,他一直都在为培养既能精通洋务又能恪守古训,既知“新”也知“本”的“中体西用”式人才而努力。

他所办的书院和学堂,北起太原,南到广州,西起成都,东到金陵,遍布大半个中国,而他在20世纪初主持中国的教育改革,制定了全国性的“癸卯学制”,被誉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1]对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些又使其对中国近代儒学的尴尬处境,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一、张之洞对西方实业教育的倡导张之洞到任两广总督之后不久便发现,”粤东官吏,结识洋人者甚多,而讲求洋务者甚少。

向来号称熟习洋务者,非学识粗浅,即品行猥杂。

”[2]这也坚定了张之洞开设洋务学堂,培养经世干才的决心,所谓“善俗之道,以士为先;致用之方,以学为本。

”[2](585)事实上,张之洞很早就发现,“学校之盛,近推泰西,合计英、法、德三国幅员不及中国之半,而所设初学、中学、大学三等学堂凡二十余万区,所收学生在堂有额可稽者共一千七百八十余万人之多”,而“其专门小学堂尚不在此数”。

[2](1140)有感于西洋诸国人才之盛在于设学之广,1887年,张之洞创办水陆师学堂,在考察了“外洋诸国于水、陆两军皆立专学,天文、海道、轮算、驾驶、炮械、营垒、工作、制造,分类讲求,童而习之,毕生不徙其业,是以称雄海上”之后,坚信“若欲应时制变,固非设学不可”,[2](574)遂设计了一整套聘请洋教员训练水师和陆师的方案。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

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

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

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

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

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2)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2)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引言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葆真,号石泉。

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教育家、经济学家、思想家。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 教育的目的张之洞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应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之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 教育的内容2.1 道德教育张之洞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主张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品德。

2.2 知识教育张之洞主张注重知识教育的传授。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3 体育教育张之洞提倡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他主张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4 艺术教育张之洞强调艺术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他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3. 教育方法3.1 启发式教学法张之洞提倡启发式教学法。

他认为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主张教师要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2 实践教学法张之洞主张注重实践教学。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个性化教育张之洞主张个性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和潜能,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差异化教学。

他主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张之洞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培育立国强国的新式人才为目的,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的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形式。

他的办学思想和实践,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标签:张之洞;近代;学校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张之洞无疑是近代教育的先驱。

他从创建书院、改造书院,到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积极策动留学生出国留学,以后发展到制订新教育制度,直到最后倡议废除科举制,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在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教育目的:以立国强国为人才培养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政腐败,外侮日盛。

清政府中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

张之洞继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扛起“洋务运动”的大旗。

他历任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积。

他在创办我国一系列新式工业的同时,非常注意人才的培育。

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即捐资创办湖北经心学院。

1882年—1884年期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

为培育人才,他设令得堂,“选通省高材生肆业其中,专治经史古学”,为山西培养了大批“通省人才”。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他深感国弱民贫,仅靠八股文科举取士,不足致国家于富强,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内容。

次年,他创办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于1891年3月开学,学生名额200人,另因汉口茶商捐款兴学,商籍40人。

学科分经、史、文、理四科,偏重经史。

以梁鼎芬为监督,老师亦多一时精英,如杨锐、汪康年等人。

学生食宿衣着,全由官费供给。

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4年后改为方言学堂,这是湖北设立的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学堂,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较之北京的京师大学堂还早5年。

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有专课英、法、俄、德四国语言。

1898年,他设开办将武备学堂—弁学堂,考选文武生员,對下级军官进行轮训。

1901年,为培养农业、工业科技人才,张之洞办了农务学堂,设有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生物、国文、日文、养蚕等课;还创办了工艺学堂,分汽车、车床、绘图、翻砂、打铁等门类工艺。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晚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对清末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由此受到朝廷的重用。

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以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

《劝学篇》共24篇,分内篇和外篇。

内篇9篇,外篇15篇。

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而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专从“西学”发题,但所论常兼及中、西学的关系。

《劝学篇》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措施,成为张之洞规划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其教育思想积极作用如下:(1)“中体西用”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开展等,打破了单一的传统教育格局。

(2)“中体西用”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

(3)“中体西用”使教育领域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4)“中体西用”思潮的扩展,极大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5)“中体西用”固守“中学”为体,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

消极作用为:(1)在没有克服中、西学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引起两者的排异性反应。

(2)这种简单拼凑中学西学而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政体的改造,必然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

(3)抑制了维新思想的更广泛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浅析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 析 张 之 洞 实 业 教 育 思 想 对 近 代 中 国 的 影 响
叶桦 畅
(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 2 5 0 3 5 )
作 者简 介 :叶桦 畅 ( 1 9 9 3 .0 8 一) ,女 ,汉族 ,浙江 乐清 人 ,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中国近 现代 史 。 摘 要 :张之 洞是 中 国近代 历 史上 一位 既重要 又复 杂的人 物 ,他在 晚清政 治舞 台上 活跃 了将 近 四十余 年 并 与近代 教 育 结下 不解 之 缘。他 注 重培养 专 门化人 才 ,主张广 设实 业学 堂。他 积极 投 身 于近 代 实 业教 育 实 践 中,改造 旧式 学 堂 、创 办 新 式学 堂 。他借 鉴西 方 实 业教 育 制

学 堂所培 养 出来 的人 才又 使 洋 务 运 动 充 满 活力 ,促 使 中 国 民间 工 商业 和 文化产 业 不 断兴 起 ,刺 激 了 收 回利 权 运 动 的蓬 勃 发 展 ,从 而 使西方 科学 技术 知识 在我 国得 以广泛 流传 。 张 之洞在 开展 实 业 的过 程 中,在 实业 学 堂 课程 设 景 上 注 重 引 进 有关西 学 的知识 ,使 中 国青年 知识 分 子 对 西 学有 了更 深 入 的 了 解 ,从 而培养 了一 批 又 一批 旨在 推 翻 旧制 度 的 新 型知 识 分 子 。辛 亥 革命 首先 爆 发 于 武 昌 ,是 因 为 当 时 武 昌 经济 发 达 、民风 开 化 、 思 想进 步 ,被 称为 “ 东方 芝加 哥” ,这 和张 之洞 在湖 南 和湖北 地 区 的实业教 育实 践 活动有 密切 关 系。辛 亥 革 命 的 实 际领 导 者 和 宣传 者 大部分 来 自湖南 和湖北 地 区。例 如 辛 亥 革 命 重要 领 导 人 物 之 一 黄 兴 ,1 8 9 8年进 入两 湖书 院学 习 ,并 于 1 9 0 2年被 张 之洞 送往 E l 本 留学 。他 在东 京很 快 便 走 上 了革 命 道 路 ,还有 像 宋 教 仁 、李 书 城 和 吴禄 贞他们 都 是 张 之 洞 创 办 学 堂 的 学 生 和 向 外 派 出 的 留 学 生 , 他们 都是 辛亥 革命 的领导 者 和 组 织 者 。然 而 作 为封 建 专 制 的 卫 道 士 ,张之 洞倡 办 的实业教 育造 就 出封建 王朝 的掘墓 人 的客 观 效应 ,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教育活动张之洞生平从事过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顿、改革传统教育;二是创办新式学堂;三是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

(一)整顿、改革传统教育张之洞早年为清流派党的领袖之一,他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政,被称为“翰林四谏”之一。

他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积极无能,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腐败积弊,提出了整顿、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

首先,他主张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

在清末从变科举到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张之洞主张改革书院管理制度。

他先后颁布《两湖书院各分教规程》及《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对书院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 创办新式学堂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

提倡因陋就简,利用各地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场所及其经费兴学,鼓励地方官绅捐资办学。

(三) 厘定近代学制体系主张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实业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着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

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

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1898年的《劝学篇》,更肯定“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同心》),认识到“自琼森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相信“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利益》)。

虽然如此,1898年5月所奏的《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张的教育宗旨及作用,仍在于“令守道之儒为识时之俊”,未至于提高全民之智。

及至1902年的《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强调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

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今日中国欲转贫弱为富强,舍学校更无下手处”,才开始重视小学,开始接受国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思想。

提出“所谓国民义务之宗旨,凡任学务者断断不可迷昧。

故此时各处兴学,首以小学为急”。

由于张之洞之国乃满清皇朝君主专制之国,故“小学教其为善良之人”,培养忠诚的国民,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求富”“自主”的目的,而非今日国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教育活动张之洞生平从事过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顿、改革传统教育;二是创办新式学堂;三是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

(一)整顿、改革传统教育张之洞早年为清流派党的领袖之一,他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政,被称为“翰林四谏”之一。

他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积极无能,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腐败积弊,提出了整顿、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

首先,他主张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

在清末从变科举到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张之洞主张改革书院管理制度。

他先后颁布《两湖书院各分教规程》及《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对书院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 创办新式学堂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第三》中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尤善。

”并提倡因陋就简,利用各地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场所及其经费兴学,以及鼓励地方官绅捐资办学。

他说:“外洋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

”专门之学即各类实业学堂,他主张设立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等学堂。

公共之学即普通教育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外国学制完备周详,“吾将以为法式。

”他还提倡留学教育。

他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他认为,学生到国外培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留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成为他设计的教育框架的重要部分。

(三) 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 ,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

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张之洞的经济近代化构想中 ,农业占有重要地位。

为改良湖北农业 ,张决定创办农务学堂 ,培养农学方面的人才。

1898年4月 ,农务学堂正式成立。

张在招生示文中阐明兴办农务学堂 ,讲求农学的重要性“: 富国之本 ,耕农与工艺并重 ,近来泰西各国 ,农务最为兴盛““, 中国地处温带 ,原隰活衍 ,甲于环球。

及因农学不讲 ,坐使天然美利 ,雍阏不彰 ,此农学不讲之故也。

“1900年 ,学堂设立蚕桑试验室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02年 ,学堂迁到城北武胜门外扩建 ,按照计划改制 ,并派15人赴日考察农业 ,归国后大部分被选为学堂教习 ,充实了学堂的师资力量。

农务学堂成为湖北实业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学堂 ,毕业后的学员也为湖北农业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张之洞在湖北兴办工业 ,需要较多的工业技术人才 ,因此他对工业学堂也较重视。

他认为“: 中国士人囿于传统观念不屑于学习‘工艺’,而一般的工匠又没有文化知识 ,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 ,因此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探寻其原因;对于引进的机器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这是中国人才匮乏 ,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

“所以 ,要发展新式教育就要有两类人才———工程师和技师 ,他说“: 工有二道:一曰工师 ,专以讲明机器学、理化学为事 ,悟新理、变新式 ,非读书人不能为 ,所谓智者创物也。

一曰匠首 ,习其器 ,守其法 ,心能解 ,目能明 ,技能运 ,所谓巧者述之也。

“基于这一认识 , 1898年春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工艺学堂 ,聘日本教习两人 ,分别讲授理化学和机器学。

学堂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又以‘必须亲手操作方能切实通晓‘为原则 ,让学生在教习及技工的指导下 ,从事实际操作四小时 ,晚间读中国书籍“。

1902年 ,张将工艺学堂改办于原江汉书院故址 ,打算办成一所高等学堂。

后因调职交于程颂办 ,使工艺学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

张之洞在《重订学堂章程折》中认为:“国民生计,莫要于农工商实业;兴办实业学堂,有百益而无一弊,最宜注重。

”在由他主持制定的《学务纲要》中,规定速设各项实业学堂“意在使全国人民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以为富国强民之本”,“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目标。

在《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规定:“振兴农工商多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

”“意在讲求国政民事各种专门之学,为国家储养任用之人才。

”在这种“振兴实业、为国储才”思想驱动指导下,张之洞除了积极兴办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外,还借鉴国外设计了三等各类纵向衔接横向联系的完备的实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近代实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四)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张之洞曾在《劝学篇》中提出过建立三级学堂的构想。

1901年8月他和刘坤一在《变通政治人为才先折》中系统提出设立包括蒙学、小学、高等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大学的新学制设想。

1903年,奉旨与张百熙、荣庆一起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

该学制是张之洞学制改革思想的具体化、法规化。

在张之洞的教育近代化构想和实践中 ,师范教育居于最基础的地位。

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 ,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

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 ,这是发展小学的先决条件“, 查各国中小学教员都取材于师范学堂 ,故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1902年 ,除选派两院学生赴日本专学师范外 ,张之洞又在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 ,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

1903年张之洞在《学务纲要》中指出:“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此为各项学堂之本源,兴学人手之第一义。

”应“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尤其培养小学教员的初级师范学堂更应迅速办理。

他还强调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使之在癸卯学制中自成系统。

他认为,“学堂必须有师”。

因此,“办理教育,首重师范”。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张之洞在办学实践中,对师范教育格外重视。

在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中,三级师范自成体系。

1907年掌管学部后奏准颁发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是为我国女子师范教育及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的开端。

同年 ,出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又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50人 ,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

中日教习也相互学习 ,就可以解决学堂的师资问题。

“为发展地方初等教育 ,张又令学务处在武昌设立师范传习所多处 ,令各届选派举贡生员前来培训 ,学习教育管理及有关初等小学堂的教学要旨 ,然后回各属地担任小学教员。

在张之洞的倡导下 ,湖北的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也初步形成新的教育行政体系 ,为推动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 ,同时 ,也为湖北的经济发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张之洞认为,师范教育必须突出以下特点:(1)重视教育类和教师技能类课程,突出师范性;(2)附设小学堂,以利师范生实习;(3)规定师范生享受免费待遇,以使人羡慕;(4)规定师范生毕业后最低从教年限6年。

张之洞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近代师范体系的确立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张之洞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

他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识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