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千里马 铿然有声石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庙堂、远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爪牙、强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长铗、崔嵬切云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相”“见”等偏指一方的词作宾语。
例:躁而相逐、慈父见背
7. “自”解释为自己时,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前。 例: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突出强调宾语。 例:惟命是从。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5.陈述句中,方位词作宾语。 8.诗词平仄押韵处。
例:亚父南向坐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于 (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
我在操场跑 我跑操场
[于(给)]美人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于(给)]秦王 有时,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
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 )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文中出现的倒装句[说明]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文中出现的倒装句[说明]

倒装句必修1-2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以其于晋无礼)佚之狐言语郑伯(正常语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亡郑而有益与君(正常语序:若亡郑而与君有益)《荆轲刺秦王》燕王拜送于庭(正常语序:燕王于庭拜送)使毕使于前(正常语序:使于前毕使)《鸿门宴》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以事具告)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得于此复见将军)《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正常语序: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当其欣于所遇(正常语序:当其于所遇欣)不能喻之于怀(正常语序:不能与怀谕之)《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游)徘徊于斗牛之间(正常语序:于斗牛之间徘徊)《游褒山禅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正常语序:古人观之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正常语序: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鸿门宴》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正常语序: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正常语序:既以蕙纕兮替余,又以揽茞申之)《孔雀东南飞》仕宦于台阁(正常语序:于台阁仕宦)必修3-5《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常语序:于上青天难)但见悲鸟号古木(正常语序:但见古木悲鸟号)雄飞雌从绕林间(正常语序:雄飞雌从林间绕)又闻子归啼夜月(正常语序:又闻子归夜月啼)《琵琶行》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正常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转徙于江湖间(正常语序:于江湖间转徙)《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正常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正常语序: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正常语序: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正常语序: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何异于刺人而东之(正常语序:于刺人而东之何异)《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常语序:君子生非异也,于物善假也)《过秦论》余威震于殊俗(正常语序:余威于殊俗震)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正常语序:非于九国之师抗也)《师说》学于余(正常语序:余于学)不必贤于弟子(正常语序:不必与弟子贤)而耻学于师(正常语序:而耻于是师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正常语序:以勇气于诸侯闻)故燕王欲结于君(正常语序:故燕王欲于君结)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正常语序: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乃设九宾礼于廷(正常语序:乃于庭设九宾礼)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正常语序: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会于西河外渑池(正常语序:于西河外渑池会)《苏武传》为降虏于蛮夷(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张衡传》验之以事(正常语序:以事验之)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正常语序: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正常语序: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于以春及(正常语序:农人以春及时告余)将有事于西畴(正常语序:将于西畴有事)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正常语序:寻程氏妹于武昌丧)《滕王阁序》望长安与日下(正常语序:于日下望长安)目昊会于云间(正常语序:于云间目昊会)俨骖騑于上路(正常语序:于上路俨骖騑)《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正常语序:于坳堂之上覆杯水)翱翔蓬蒿之间(正常语序:于,蓬蒿之间翱翔)《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正常语序:于星火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正常语序:是臣与陛下尽节之日长)必修1-2宾语前置句《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正常语序:有何厌)《荆轲刺秦王》顾计不知所出耳(正常语序:顾计不知出所月)《鸿门宴》籍何以至此(正常语序:籍以何至此)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大王来草何)沛公安在(正常语序:沛公在安)客何为者(正常语序:客为何者)《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正常语序:以秋为期)《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正常语序:吾不知其亦已兮)《孔雀东南飞》誓天不相负(正常语序:誓天不负相)《短歌行》何以解忧(正常语序:以何解忧)《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正常语序:而今在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正常语序:而又羡何乎)必修3-5《蜀道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正常语序:蹉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琵琶行》歌以赠之(正常语序:以歌赠之)《寡人之于国也》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未有之也)《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正常语序:陈利兵而何谁)《师说》句读之不知(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念双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正常语序: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正常语序:应笑我多情)《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知之(正常语序:以何知之)君何以知燕王(正常语序:君以何知燕王)《苏武传》何以汝为见(正常语序:何以见汝为)子卿尚复谁为乎(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何以复加(正常语序:以何复加)信义安所见乎(正常语序:信义见安所)《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未有之也)《归去来兮辞》复驾言兮,焉求(正常语序:复驾言兮求焉)胡为惶惶欲何之(正常语序:胡为乎惶惶欲之何)乐夫天命复奚疑(正常语序:乐夫天命复疑奚)《滕王阁序》童子何知(正常语序:童子知何)奏流水以何惭(正常语序:奏流水以惭何)《逍遥游》而莫之夭阏者(正常语序:而莫夭阏之者)彼且奚适也(正常语序:彼且适奚也)奚以知其然也(正常语序:以奚知其然也)之二虫又何知(正常语序:之二虫又知何)彼且恶乎待哉(正常语序:彼且待恶)必修1-5定语后置句《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正常语序: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群臣待殿上者(正常语序:待殿上者群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正常语序:秦王购之千斤金,万家邑)《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正常语序:岌岌之高余冠,陆离之长余佩)《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正常语序:扬州路烽火)《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语序:求可使报秦者人)《苏武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滕王阁序》孟学士之词宗(正常语序:词宗孟学士)必修1-5主谓倒装《念双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正常语序:应笑我多情)附:倒装的形式: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主+谓),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谓+主”2.定语后置①在中心句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在用“者”结尾,组成“中心句+之+定语+者”的格式②在中心句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③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④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在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⑤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格式3.介词结构作壮语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是,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动到动词前作状语;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做壮语。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1. 哎呀呀,“甚矣,汝之不惠”,这《愚公移山》里的句子不就是主谓倒装嘛!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这里把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对智叟的那种批评啊!就好像你特别惊讶的时候会说:“哇塞,你咋这样啊!”一样。

2. 嘿,“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这样写,把“美哉”这个谓语放到前面,好像在大声赞美少年中国的美好呀!就如同你看到特别棒的事物会喊:“太棒啦,这个!”是不是很形象呢?
3. 你想想,“贤哉,回也”,这《论语》中的句子多有意思啊!它把“贤哉”这个夸赞颜回德行的词放到前面,不就像你特别佩服一个人时会说:“厉害呀,他!”一样嘛,这种主谓倒装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啊。

4. 再看“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的这句话,将“悲哉”放前面,多有感染力啊!这不就跟你感叹时会说:“哎呀呀,这可咋整呀!”效果差不多嘛,更能突出秋天带来的那种悲的感觉呀。

5. “渺渺兮予怀”,苏轼在《赤壁赋》里这样写,把“渺渺兮”这个描述心情的词放开头,多像我们说“哇哦,我的心情呀!”强调了主人公那浩大的心怀呢!
6. 还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这个句子,把“宜乎”提前,就好像你惊讶地说:“不会吧,他们会这样觉得?”一样,体现出对百姓看法的那种特别的感觉呀。

我觉得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真的很神奇呀,能让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和表现力呢!。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主谓倒装句及思维导图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主谓倒装句及思维导图

一、主谓倒装句古代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或谓语前置、主语后置,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

例句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

译文:“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或者意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例句2.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甚矣哉”是谓语,“为欺也”是主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为欺也甚矣哉”。

译文:你耍弄的欺骗手段太过分啦!例句3.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说》)句中的“美哉”“壮哉”分别作谓语,“我中国少年”作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我中国少年美哉”“我中国少年壮哉”。

可以按照原来的语序译为:多美呀,我们的少年中国!……雄伟呀,我们的中国少年!这样显得有气势。

当然,也可以按照常规语序译为:我们的少年中国多美呀!……我们的中国少年雄伟呀!例句4.痛哉斯言!(《原君》)“斯言”是主语,“痛哉”是谓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斯言痛哉”。

译文:这句话多么沉痛啊!例句5.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可使者谁”。

另一种分析,认为“者”是语气词,表疑问,全句可译为“谁可以出使秦国呢”。

译文:可作使臣的是哪一个?或:哪一个是可以出使秦国的呢?例句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宜乎”是谓语,“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译文:这句话多么沉痛啊!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当的啊!例句7.悲哉,世也。

(《工之侨献琴》)“悲哉”是谓语,“世也”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世也悲哉”。

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例句8.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谁与”是谓语,“哭者”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哭者谁与”。

高中语文特殊句式练习各类倒装句省略句

高中语文特殊句式练习各类倒装句省略句

高中语文特殊句式练习各类倒装句省略句1.各类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用“之”“是”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3.定语后置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⑤中心词+数量词如: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鸿门宴》)4.状语后置①动词+以+状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②动词+于+状语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③形容词+于+状语如:青于蓝。

(《劝学》)练习翻译下面的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②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③君何以知燕王?译文: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③客有吹洞箫者。

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⑤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4)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②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译文: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2.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承宾省略、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如何辨别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如何辨别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

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

(《赤壁赋》)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荆轲刺秦王》)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高中主谓倒装句文言文例子

高中主谓倒装句文言文例子

高中主谓倒装句文言文例子
以下是 9 条高中主谓倒装句文言文例子及运用:
1. “甚矣,汝之不惠!” 就好像有人对你说:“哎呀呀,你可真笨呐!”
比如你朋友做了件超级糊涂的事,你就可以说:“甚矣,汝之不惠!咋能这样呢!”
2. “美哉,我少年中国!” 这不就像是在赞叹:“哇塞,我们年轻的中国
太好啦!”当看到祖国的伟大成就时,心中激动感慨,便可以喊出:“美哉,我少年中国!”
3. “贤哉,回也!” 可以想象是在夸:“颜回可真是贤能啊!”比如大家
在讨论古代贤者,就有人会说:“贤哉,回也,那品德没得说!”
4. “悲哉,秋之为气也!” 不就跟说:“哎呀,秋天这气氛真让人觉得悲
伤啊!”当秋天让人感到萧瑟时,就好像能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5. “大矣哉,尧之为君也!” 仿佛在惊叹:“尧做君主真是太伟大啦!”
提到上古明君时,人们可能就会来这么一句。

6. “快哉,此风!” 就好像喊着:“这风真是太爽啦!”炎热夏天刮来一
阵凉风,马上有人高呼:“快哉,此风!”
7.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不就类似在说:“这人教育孩子真奇怪呀!”看到有人用很特别的方式教孩子,就可能这样评论。

8. “妙哉,此文!” 等同于在称赞:“这文章写得真好啊!”读到一篇精
彩的文章,不禁就会说道:“妙哉,此文!”
9. “善哉,吾得见此人!” 就像在开心地说:“太好了,我能见到这个人!”久别重逢时可能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觉得这些主谓倒装句特别有意思,能生动地表达出各种强烈的情感和态度,让语言更富有魅力啊!。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式梳理(必修1-5)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式梳理(必修1-5)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式梳理(必修1-5)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荆轲刺秦王1.状语后置①燕王拜送于庭(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燕王于庭拜送”)②使毕使于前(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使于前毕使”)鸿门宴1.状语后置句①具告以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事具告”)②得复见将军于此(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此得复见将军”)必修2兰亭集序1.状语后置句(1)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于所遇”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3)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于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赤壁赋(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赤壁之下泛舟游”)(2)月出于东山之上(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东山之上出”)(3)徘徊于斗牛之间(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4)托遗响于悲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悲风托遗响”)2.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游褒禅山记1.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2.树之以桑(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桑树之”)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刺人而杀之何异”)师说(一)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余学”)2.不必贤于弟子(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不必于弟子贤”)3.而耻学于师(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劝学(一)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过秦论1.余威震于殊俗(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余威于殊俗震”)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非于九国之师抗也”)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状语后置句1.以勇气闻于诸侯(现代汉语语序:以勇气于诸侯闻)2.故燕王欲结于君(现代汉语语序:故燕王欲于君结)3.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现代汉语语序: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4.乃设九宾礼于廷(现代汉语语序:乃于廷设九宾礼)5.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现代汉语语序: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苏武传(一)状语后置句为降虏于蛮夷(现代汉语语序:于蛮夷为降虏)张衡传(一)状语后置句①验之以事(现代汉语语序:以事验之)②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现代汉语语序: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现代汉语语序: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必修5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归去来兮辞(并序)1.状语后置①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为状语,正常语序为“以春及告余”)②将有事于西畴(“西畴”为状语,正常语序为“于西畴有事”)③问征夫以前路(“前路”为状语,正常语序为“以前路问征夫”)逍遥游1.状语后置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②翱翔蓬蒿之间 (于蓬蒿之间翔介宾短语后置)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六月息去也,介宾短语后置)陈情表(一)状语后置句1.急于星火。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4宾语前置例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沛公安在鸿门宴7客何为者鸿门宴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10宋何罪之有公输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何陋之有陋室铭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18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19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0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1宋何罪之有公输22唯利是图成语3定语后置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4数量词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5“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6其余例句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4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以帷幕裹之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张衡传5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6倒装句方面的失误这类失误以不能识别“定语后置”现象者最多;对用提宾标志表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无条件的“动介宾倒装”句式,不能识别或译错的也不少;其他各种倒装句式,在选择判别题中,时有不同程度的误断;这主要是没有从规律上去把握这方面的知识所造成的。

古代汉语的倒装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倒装表示法

古汉语倒装句古代汉语常见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例:“惜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谓语前置,译为“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是疑问代词,“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主谓倒置的例子文言文

主谓倒置的例子文言文

主谓倒置的例子文言文
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突出某种语气或者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1. 春风吹又生,一夜吹了花果。

这句话中的“吹又生”就是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该是“春风吹了花果又生”。

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里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主谓倒装,原本的语序应该是“江山如此多娇,无数英雄竞折腰引”。

3. 只见山头云起,飞鸟惊落。

这句话中的“只见山头云起”也是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该是“只见云起山头”。

这些例子展示了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应用,通过改变语序,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抒情或者突出特定的语气。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导读: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
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

(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

(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

《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

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

(《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

(《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

(《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

(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

(《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

(《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

(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

(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

)(《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

)(《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

(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

(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

(《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

)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

(《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

(应为燕王于庭拜送。

)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

(《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

(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鸿门宴》)
14、具告以事。

(应为以事具告。

)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鸿门宴》)
15、长于臣。

(应为于臣长。

)译:比我大。

(《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

)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

(《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

(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

)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鸿门宴》)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1.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2.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句式
3.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
4.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
5.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6.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7.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8.中考文言文倒装句总结
上文是关于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