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信贷约束与经济周期-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贷约束下危机、波动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
本文建立包含信贷金融市场的两部门周期模型,研究信贷约束机制条件下,周期波动及危机成因、传播放大机制、最优政策规则等。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本次危机的成因及机制:信贷金融市场的杠杆放大倍数过大造成金融以及实体经济波动加剧,最终放大成危机;数值化模型拟合出直观放大结果,并一定程度上给出一种实际上完全可能的危机形成机制的解释:金融杠杆倍数在接近与实际经济中存在的可能值的范围内,足以诱导产生危机;同时模型隐含结论:传统规则政策存在缺陷;中长期最优的政策应当遵从简单弗里德曼货币规则,应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控制虚拟膨胀规模。
关键词:信贷约束,金融危机,最优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5
Creating business cycles and crisis through credit constraints
Abstract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wo-section RBC model with credit constrains, by which we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ampl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business cycle, and also discuss the related optimal rules for center bank or government. Our model made a good work in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financial lever in modern economy is the offender in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which created the cycles and amplified it into the Crisis when the financial lever multiple increased to a too much high level. According to our model, we also claim that the traditional rule is not good enough in face to a long run growth process compared to a simple Friedman rule.
Keywords: credit constraints, financial crisis, optimal policy
JEL分类:F037.1;F113.7;F124.8
信贷约束下危机、波动形成机制研究
一、引言
美国2008年由于流动性过剩和信用崩溃引发的次贷危机,其影响至今仍在继续,对于全球金融系统以及实际经济的冲击破坏程度还无法做出准确的估计。但不少国际研究机构都做出了近30年甚至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危机的判断。关于这次危机的根源已有不少说法,但基本上都认为是美国信用过度,缺乏监管造成的。更深入一点的观点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急需调整或重新修订。这些判断当然是正确的,至少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潜在更深入的问题恐怕并非这么简单。这已经涉及到现行的主流经济学本身的问题:1)现有最优性政策理论为什么未能确保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保持相对的稳定,是理论问题还是理论未被有效执行?2)主流理论关于周期和危机问题的研究是否滞后于时代和现实经济问题的发展?能否预测或解释危机和周期波动形成的机理?这些问题的深刻研究非常重要,必须从根本上分析清楚。因为,随着国际资本的日益集中,垄断加剧,投机过度,传统的纯粹以资本主义市场化理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正在受到国际金融一体化和全球经济日益融合而相互牵连情势下,新生问题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基于现代周期理论框架,结合关于信贷金融周期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模型,对于周期波动以及危机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意欲抛砖引玉,引发对这些问题的深层讨论和高水平的研究。
本文下面的安排如下,第2节中简单综述现代主流周期理论最新发展,并引向最优政策问题的讨论;第3节中结合当前主流经济模型的发展,建立简单的包含信贷金融约束机制的模型;第4节校正接近实际经济的模型参数,考察冲击反应试验效果,评估规则性政策的稳定性效能;第5节依据模型试验结果讨论和分析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分析
现代周期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一个新阶段,以F.E. Kydland,E.C.Prescott,R. Lucas, B.J.Long,C.I.Plosser, R.G.King和S.T.Rebelo等为代表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派重回主流经济学殿堂。其基本观点认为:实体经济波动的主要根源是技术进步、政府需求等实际冲击。但此时的实际周期理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30年代之前的理论。一方面,以Kydland & Prescott (1982)为代表性研究的新的周期理论,是建立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框架下,通过校正模型不变参数(偏好和生产函数参数等相对恒定的参数),使模型系统充分拟合实际经济,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各种冲击效应、传播机制等问题。这种方法的典型特征是回避了Lucas批评指出的一般计量模型和凯恩斯系列模型中参数同政策性因素相关的问题,因而,被Lucas评价为划时代的进步。这就是现在大家都熟悉的RBC(Real Business Cycle)模型。
虽然最初的基本RBC模型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显示出杰出的先进性(按照Prescott(1986)的估计可以拟合80%实际经济中的波动),但早期的基本RBC模型实际上任存在很大缺陷,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无法研究货币等政策问题。因而,90年代后,发生了很多改变,典型的改变就是在基本RBC模型中引入货币(如典型的MIU模型,CIA模型等),继而吸收凯恩斯主义的思想精华---粘滞价格和名义刚性,以及此后关于不完全竞争假设的引入。因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似乎已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学领域都在使用现代周期理论的模型框架方法,那么,这一框架到底真的有那么完美吗?如果说几年前的亚洲经济危机还没有真正引起主流学界震撼的话,这一次危机应该足以让人们开始怀疑其完美性。因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进步,国际贸易增加,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增加,近年国际周期理论(IRBC)成为新的焦点,同时国际金融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来源于金融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