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内容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6d458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4.png)
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风格还表现在对 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和对社会现象的 深入剖析上,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认 识和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和行为的刻画 ,展现出俄国社会的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分析,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 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课 件
• 托尔斯泰简介 • 托尔斯泰的文学风格 • 托尔斯泰的社会观点 • 托尔斯泰的影响与评价
01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生平
1828年8月28日,出生于俄 国贵族家庭
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 法律和哲学
02
01
1851年,入伍参加高加索战
役
03
1862年,与索菲亚结婚,并 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心理分析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深处,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 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还表现在对人物关系的刻画上,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深入剖析, 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互动。
宗教思想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思 想,他强调道德、信仰和仁慈等宗教价 值观,并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审视和批判
托尔斯泰认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改革。他主张将土 地分配给农民,使他们能够自给自足,摆脱贫困和剥削。他 还提倡农业合作社和集体耕作,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 产效率。
道德伦理观
强调道德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认为道德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 质。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谦逊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反对虚伪和自私。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 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 之一。
托尔斯泰在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初二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a61e216f1aff00bfd51eab.png)
人教版初二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语文教案《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冈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永远流浪的灭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对他来说。
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小合适。
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PPT《列夫托尔斯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详解(内容概括,艺术特色)
![PPT《列夫托尔斯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详解(内容概括,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dcf625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6.png)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 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 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 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
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 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 泰的墓地。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 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
的生命。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 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 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传 记 特 点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列
(1-5段)
夫
·
托 尔
描写托尔斯泰的
斯 泰
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人 物 介 绍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 、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 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 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 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人 物 传 记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
整 体 描 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 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 内心世界。
开篇一个特写,就像摄像机的 镜头,聚焦于托尔斯泰面部“多毛” 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局 部 特 写
刻画人物肖像时,作者 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从文 中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修 辞 手 法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 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 的内心世界。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 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 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
部编版八上《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0f26016c77da26925c5b0db.png)
部编版八上《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928年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拜访。
这次行程中最让茨威格印象深刻的是拜访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时所见所感。
回国后,他把这些感情融入了他著名的《三作家·托尔斯泰》中。
列夫·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文章以此为题,既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一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他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黝yǒu黑:①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②颜色深黑。
崎岖qí qū: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平庸yōng: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滞zhì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气概,风度。
蒙昧mèi:①不懂事理,愚昧;②没有文化以前的原始状态。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锃zèng亮:形容闪亮耀眼。
盎àng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二、主题概述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而且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无限憧憬和赞美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详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0947f5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1.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汇总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学问点汇总一、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闻名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作品有《一个生疏女人的来信》《胜利的秘诀》《宏大的悲剧》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三作家》。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访问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
他领悟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悟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凡的宏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三、理解词义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②藏污纳垢:比方隐蔽或包涵坏人坏事。
③器宇:气概,风度。
④禁锢:束缚,限制。
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⑥鹤立鸡群:比方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厉庄重的样子。
⑧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非凡。
⑨诚惶诚恐:惶恐担心。
⑩侏儒:身材特别矮小的人。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
也比方见解、谈论深刻。
文中指目光锋利。
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微缺乏道:特别渺小,不值得一提。
足,值得。
广袤无垠:宽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四、课文分段第一局部(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其次局部(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五、问题归纳1.“直到生命的最终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此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提醒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在农夫的立场上,对富有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剧烈的否认,对国家和教会进展猛烈的抨击。
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冲突的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4a9f2c6bd97f192279e97e.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ada34280b4e767f5acfced0.png)
《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文内容《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联系全文看,我们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再有比喻、夸张的大量运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特征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二、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跳水课文主要内容
![跳水课文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4fcaf8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2.png)
跳水课文主要内容跳水课文主要内容《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跳水》课文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上的人都站在甲板上。
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可笑的鬼脸,模仿人的样子。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着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猴子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
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
它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
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
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
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
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凭借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
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孩子气极了。
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
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惊呆了。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孩子听见下边的声音才醒悟过来。
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
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跞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
列夫托尔斯泰的课文全文
![列夫托尔斯泰的课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ae72278bd63186bdebbc4b.png)
列夫托尔斯泰的课文全文《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全文,欢迎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原文全文如下: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托尔斯泰的课文全文
![托尔斯泰的课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735ce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1.png)
托尔斯泰的课文全文
Leo Tolstoy(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作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下面是列夫·托尔斯泰一篇著名课文的全文:
课文标题:《战争与和平》
第一部分:和平时期
第一章:约翰·伊万诺维奇·博戈莫洛夫
第二章:内尔维诺夫与母亲
第三章: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伯爵
第四章:堂吉诃德
第二部分:拿破仑入侵
第一章:人数和格局
第二章:拿破仑
第三章:决战之前
第四章:斯震尼梅尔斯科伊决战
第五章:战争之后
第三部分:战争与家庭
第一章:列奥尼德·尼古拉耶维奇
第二章:阿\*\*\*丽莎
第三章:战争与国家
第四部分:战争与和平的终结
第一章:在莫斯科
第二章:伊卡洪的故事
第三章:斯皮尔的香波林斯基副领袖军队
第四章:战争之后
第五章:207年
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全部内容,通过这本巨著,托尔斯泰生动地描绘了人性、战争和家庭等主题,让读者深受触动。
这篇课文是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精细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历史和人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人们反思战争的荒谬和和平的珍贵,让我们思考如何在人类社会中建立和谐共存的理想国家。
八下语文《列夫托尔斯泰》
![八下语文《列夫托尔斯泰》](https://img.taocdn.com/s3/m/3e501de0102de2bd96058874.png)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 ]
列夫 · 托尔斯泰(1828~1910)简介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 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 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 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 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 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 的含意。
品 味 语 言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夸张, 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
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 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 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 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 “珠宝”指托尔斯泰的眼睛。 •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 会、人生的观察、研究,又经过自己 的思想加工,并用他的笔表现出来, 展示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 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 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 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 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茨威格,奥 地利作家,评论 家,他的传世名 篇之甚至丑陋的外表, 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 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既是 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 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过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 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 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 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 这样,形和神相衬托,相反相成,使人物的外貌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
小学课本中曾经出现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安娜夫妇收养
![小学课本中曾经出现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安娜夫妇收养](https://img.taocdn.com/s3/m/933c791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c.png)
小学课本中曾经出现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安娜夫妇收养《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
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温暖”是指炉火未熄,这是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危险处境相比而言。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女主人的勤劳能干。
所以虽然贫穷,但还温暖而舒适。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妇女桑娜很真实的感情。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心跳得很厉害”。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
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
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
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4、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3d094501f69e314332946a.png)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段析】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比喻与夸张手法的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的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品味】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写。
第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面部多毛,胡须浓密。
接下来从“长髯”“眉毛”“鬈发”三个角度分别描述。
“不管从……的须发”一句,简单小结。
“他那天父般的……大胡子”一句,再次总结,突出特点。
2.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段析】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
【品味】宕开一笔,仿佛要撩起托尔斯泰的胡须让读者进一步逼视他的面部造型。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课文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课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eb691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a.png)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个短篇⼩说。
课⽂记叙了⼀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的美好品质。
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是表现沙俄时代穷⼈的穷困和悲惨。
除了题⽬,全⽂没有⼀个“穷”字,但穷⼈“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得⼗分真切。
桑娜的丈夫为了⼀家七⼝⼈的⽣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也从早到晚地⼲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
可见桑娜⼀家的⽣活是多么艰难。
再看西蒙⼀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
屋⾥⼜潮湿⼜阴冷,两个⽆依⽆靠的孩⼦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
⼆是赞颂穷⼈富于同情、热⼼助⼈的美德。
作者把收养孤⼉这件事安排在⼀个孩⼦多、⽣活已经⼗分艰难的穷⼈桑娜家⾥。
桑娜抱回两个孤⼉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理活动。
造成桑娜内⼼⽭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家的⽣活⼗分艰难,⽽收养两个孤⼉,⽆异于在极为沉重的⽣活压⼒上,再增加⼀个包袱。
然⽽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的决定。
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真实地刻画⼈物的内⼼世界。
桑娜夫妇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以“穷⼈”为题富有深意。
⽂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活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难以相信的举动:在⾃⼰五个孩⼦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的⾼尚品质,有⼒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在写作上特⾊鲜明,通过对环境和⼈物⼼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的⼈物形象。
环境描写有⼒地烘托出主⼈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关于桑娜⼼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世界,刻画了⼀个充满爱⼼、乐于助⼈的穷苦劳动妇⼥的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每段概括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每段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99f759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7.png)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每段概括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俄国作家,其作品广泛涵盖小说、短篇
小说、话剧和散文等不同体裁。
以下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些
代表作品的每段概括:
1. 《战争与和平》:这是列夫·托尔斯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描写了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期间的故事。
小说通过复杂而庞大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揭示了个人和历史之间的微妙关系。
2. 《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小说,讲
述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陷入婚姻危机的故事。
小说深入探
讨了个人欲望、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3. 《复活》:这部小说揭示了主人公尼古拉·基里洛维奇·内博
戈夫的道德觉醒和对社会不公正的探索。
故事通过描述内博戈夫与前妻卡特琳娜的重逢,以及对一个农民女孩的关爱,传达了托尔斯泰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思考。
4. 《少年时代》:这是托尔斯泰的自传小说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尤内·伊利奇·奥的成长故事。
小说通过描绘尤内与家庭、朋友、教师和自然界的关系,呈现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改变。
5. 《家庭幸福》:这是一部讽刺小说,以家庭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伊万·伊万诺维奇·卡拉马佐夫与他的儿子、情人和
法庭之间的纠纷和争端。
小说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情节,揭示了贪婪、虚荣和道德堕落对家庭和个人幸福的破坏。
这些作品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创作风
格和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人性、宗教、社会和道德问题的探索,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真理和价值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 托尔斯泰)课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 托尔斯泰)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7166c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e.png)
胡子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 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 颇有长者风度”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的大胡子”
分段学习Segmented learning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庸丑陋
欲 扬 先 抑
分段学习Segmented learning
读第二部分(6~9)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其含义。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 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 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 的频波。
分析: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 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达出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01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02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03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写作手法 04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因其作品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zī
胡髭
yǒu
黝黑
gù
禁锢
gān gà
尴尬
quá n
鬈发
dù n
愚钝
zè nɡ
锃亮
zhò u
甲胄
zhì
滞留
rú
侏儒
cà n
粲然
xuān
轩昂
rá n
长髯
à ng
列夫托尔斯泰小学课文精选
![列夫托尔斯泰小学课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f14ef911aeaad1f347933f99.png)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俗。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发奋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荣,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荣可言。
谁不成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梦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像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分享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课文内容,欢迎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
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
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永远流浪的灭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
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对他来说。
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一个
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
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
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昕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
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
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
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
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巾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做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住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
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
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丰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阅读答案
1、你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吗?请写出两部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段所描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段对眼睛的描写很成功,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成功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滋润美艳;独立不羁,昂扬向上
2、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3、朔方的雪
4、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
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