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精品国家大赛获奖教案(大赛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拟定小标题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2.学习本文从相识到相知撷取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培养精读习惯,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研读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质朴、真诚的个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结构布局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鲁迅1.出示鲁迅照片,让学生辨认并谈谈自己认识的鲁迅。

2.对照鲁迅照片,对鲁迅进行口头描写。

二、了解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女小说家。

命运坎坷,早期革命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逃婚后1934年在上海与鲁迅相遇,鲁迅在生活和创作上给予了其很大帮助,成为鲁迅先生培养的青年作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

作品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等。

三、整体感知1.帮助学生扫清预习时候的字词障碍。

2.速读课文,给每部分拟定小标题,理清行文思路。

可以从作者的语言中找关键词句拟定小标题,如第一部分为: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第三部分为:鲁迅喜欢吃北方菜。

我们一起逐一拟定。

(一)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1)(二)鲁迅走路很轻捷(2)(三)鲁迅喜吃北方菜(3-13)(四)鲁迅和“我”开玩笑(14-17)(五)天晴了,太阳出来了(18-23)(六)鲁迅读复青年来信(24-26)(七)鲁迅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27-30)(八)许先生是忙的(31-34)(九)夜里去看电影不坐车(35-40)(十)翻书就是休息(41-42)(十一)鲁迅待客和工作(43-54)(十二)“吃鱼丸”尊重事实(55-60)(十三)鲁迅认真包书(61-63)(十四)鲁迅带病拼命工作(64-67)3.作者这样写是否符合一定顺序?明确:按照由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叙写。

回忆鲁迅先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回忆鲁迅先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回忆鲁迅先生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文章写作于1946年,萧红回忆起自己与鲁迅的交往经历。

2.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1)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

2)鲁迅先生的爱心和关怀。

3)鲁迅先生的批评精神和严格要求。

4)鲁迅先生的智慧和幽默。

目标导学二:分段详读,理解文章1.认真阅读第一段,了解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

萧红在文章开头写道:“鲁迅先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他的脾气平和,待人和蔼可亲。

”这一段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他的平易近人的一面。

2.认真阅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的爱心和关怀。

萧红在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对待年轻文学青年十分关心,他往往会鼓励他们,指点他们的创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这一段描写了鲁迅先生对年轻文学青年的爱心和关怀。

3.认真阅读第三段,了解鲁迅先生的批评精神和严格要求。

萧红在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对文学作品的批评非常严格,他不会因为作者的名气或者人缘去姑息,而是会针对作品本身进行批评。

”这一段描写了鲁迅先生的批评精神和严格要求。

4.认真阅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的智慧和幽默。

萧红在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的智慧和幽默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一段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的幽默故事来展现他的智慧和幽默。

目标导学三:思考与交流,体会人物性格1.思考: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学生自由思考,组内交流)2.交流:你们认为鲁迅先生的哪一个性格特点最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学生自由交流,班级讨论)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性格特点,同时也研究到了如何通过撷取生活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向鲁迅先生这样的伟人研究,培养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和作家张梅林抵达上海,他们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并向鲁迅请教。

鲁迅特意将他们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这些人后来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3回忆鲁迅先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3回忆鲁迅先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 个做人的机会。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 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 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二、作者简介:
萧红
三、略读导航:
பைடு நூலகம்
四、自读交流: .认读词语: 舀水、揩油、捆书、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 以为然 .达标自测: .自主学习,完成填空。(见PPT) .小组交流: 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交流,PPT出示)鲁迅的“笑”鲁迅的步伐鲁迅品评 衣着鲁迅的休息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鲁迅谈鬼故事海婴的问好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鲁迅最后的时刻 五、快速通读课文,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讨论: 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师:体贴、明朗的笑和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 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 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下列任务,每组派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鲁迅先生引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 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 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 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鲁迅文学作品中的鲁迅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明确: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明确:笑声明朗(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步伐轻捷“刚” “一” “同时” (行为描写)品评衣着( 细致随和善解人意)“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全国一等奖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全国一等奖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全国一等奖学习目标:1.学习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明确: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明确:笑声明朗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步伐轻捷“刚” “一” “同时” (行为描写)品评衣着 ( 细致随和善解人意)“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做批注,自主学习课文,表达个性感悟。

2.揣摩品味精彩段、句、字,学会从细微之处把握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貌,理解作者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一、巧导入,比较身份引思考1比较作品,引出作者与鲁迅的关系。

(PPT)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断、《社戏》片段和萧红《后花园、祖父和我》片段,学生阅读体会萧红作品受到鲁迅先生的深刻影响。

明确: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师生关系。

3.介绍作者,引出作品写作背景。

(PPT)萧红,原名张洒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鲁迅先生的关爱和帮助下来到上海,与鲁迅一家结下深厚情谊。

她是鲁迅先生精心培育的文学青年之一,受鲁迅影响很大。

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时,写下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回忆鲁迅先生》。

4.比较身份,引发对作者笔下鲁迅形象的思考。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篇课文中作者撷取了多个与老师一家朝夕相处的生活场景,在她笔下,鲁迅先生会以哪些身份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呢?二、抓关键,字斟句酌品人物1默读课文,谈感受。

边读边思考:在萧红笔下,鲁迅先生是一位学生感受:父亲、丈夫、朋友、老师、长者……明确:原来鲁迅先生还拥有这么多身份,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是平凡而又充满人情味的。

2.跳读课文,学方法。

文章是如何通过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来展现鲁迅先生的这些身份特点的?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分享做批注的好方法一一抓关键。

(PPT)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一陶渊明这里的“会意”之处,便是阅读时值得批注之处。

一篇课文值得批注的地方可能是一个精彩段落、一个精妙句子或者一个精准的字词。

它往往含义丰富、表达巧妙。

尤其在人物传记里,是展现人物风貌、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所在。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全国一等奖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全国一等奖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全国一等奖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全国一等奖教案名称:探索鲁迅先生的思想与文学教案编写者:XXX所属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高中教案难度:中等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2. 分析鲁迅先生的思想与文学作品的关系;3. 探索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4.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2. 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 探索《狂人日记》的主题与艺术手法;4. 分析《阿Q正传》对社会现实的批判;5. 高中时期的鲁迅先生的学习与成长;6. 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介绍鲁迅先生的背景和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30分钟)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引导学生从主题、人物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该作品,讨论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他的思想观点。

3. 小组合作研究(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研究,选择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探索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 教师讲解与总结(3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与文学创作。

5. 学生自主阅读(剩余课时)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通过写读后感或小组分享的方式展示他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与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讨论与合作能力,以及对鲁迅先生思想与文学的理解与欣赏能力;2. 学生阅读作品的深度与广度;3. 学生的写读后感的质量与深度;4.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与表现。

五、板书设计鲁迅先生的思想与文学1. 生平2. 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 《狂人日记》4. 《阿Q正传》5. 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六、教学心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投入,激发他们对鲁迅先生思想与文学的好奇心。

《回忆鲁迅先生》创优一等奖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创优一等奖教学设计

3 回忆鲁迅先生【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批注自读课文;2.梳理细节把握人物形象;3.揣摩语句憧憬温暖与爱。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2)文章写海婴和许先生,这与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呢?(3)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雪落无痕,雁过留声”。

你有没有思考过,来此人间一世,留下些什么美好来?或是某个时刻,你会静默下来,去思念一个早已离去的人,“闲坐悲君亦自悲”,镜头切换间,眼角眉梢不自觉却挂满笑意。

我想那“文学洛神”萧红,会经常这样思念鲁迅先生,想着想着就笑了,笑着笑着泪就出来了。

二、留下往事,可追忆(内容)1937年1月,从日本匆匆返回上海,萧红不顾舟车劳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鲁迅先生扫墓。

当晚,泪水与墨水一起落在稿纸上,萧红写了一首《拜墓诗——为鲁迅先生》,撕心裂肺地这样哭诉:“那是个半阴的天气,/你死后我第一次拜访你。

/我就在墓边竖了一株小小的花草,但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灵。

/只是说一声:’久违’。

”沉痛凄楚,又透出亲切,自然。

不似作诗,更像是在聊天。

谈到这里,你有什么疑惑吗?1.印象鲁迅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之前我们也学过他的作品。

2024版回忆鲁迅先生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2024版回忆鲁迅先生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回忆鲁迅先生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鲁迅生平及时代背景•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与实录•教学评价与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总结与展望PART01课程介绍与背景回忆鲁迅先生课程背景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0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02鲁迅作品语言简练、思想深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鲁迅作品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

回忆鲁迅先生的意义03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思想内涵;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阅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分析本课程选用《鲁迅全集》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主要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内容全面、权威。

同时,结合其他相关教材和资料,如《鲁迅传》、《鲁迅研究》等,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选用理由选用《鲁迅全集》作为主要教材,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同时,结合其他相关教材和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深入的思考空间。

此外,这些教材和资料也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适用性,适合不同年级和层次的学生使用。

PART02鲁迅生平及时代背景鲁迅生平简介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传统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学医。

因对文学的热爱,弃医从文,开始文学创作。

以笔为武器,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成为文化革命的旗手。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 课型:_______一、学情分析比较长的文章,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迅速捕捉有效信息。

但是,七年级的学生,这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师的睿智引领下,多多练习,达到一定的提升。

所以说,如何让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学习长文,并且能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都是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

比较有利的条件是,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默读这种阅读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训练和提升,对于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迅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精选片段,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3.学会借助旁批阅读文章,感受文章精妙。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具体片段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时做重点批注。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景激趣新课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文坛上的耀眼巨星,用他的文章为中国文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亦为进步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当这颗巨星陨落,有很多人撰文来纪念他,哀悼他。

鲁迅先生曾经热情帮助过的作家萧红,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散文,尽管有人说这篇文章过于琐碎,没有明显的逻辑性,可是,这篇文章依然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感受一下为什么它会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位怎样的鲁迅先生。

第二板块【预习检测疏通字词】一、为下面加点字注音:弄( ) 堂揩( ) 桌子一阖( ) 眼调羹( ) 校( ) 样果戈( ) 里薪( ) 金咳嗽( ) 吩咐( )捆( ) 上明确:lòng / kāi / hé/ gēng / jiào / gē/ xīn / sou/ fù/ kǔn二、根据拼音写汉字:yǎo( ) 水草shuài( ) gēda( )mǒ( ) 杀jiǎo ( ) 肉机qú( ) 秋白yōu ( ) 然洗zǎo ( ) 碗dié( )明确:舀率疙瘩抹绞瞿悠澡碟三、解释词语:安顿:存心:深恶痛绝:不以为然:明确:安顿:安稳。

3 回忆鲁迅先生 【一等奖教案】3

3 回忆鲁迅先生 【一等奖教案】3

3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磁带或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

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

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及备课资料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及备课资料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精品教案及备课资料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3)能够欣赏和评价萧红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会尊敬和热爱文学家,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 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3. 欣赏萧红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含义。

2. 萧红写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萧红,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2)课文简介:本文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成就和贡献。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萧红的写作风格,分析其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谈谈对萧红写作风格的欣赏和评价,写成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了课文《回忆鲁迅先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的理解,以及萧红写作风格的欣赏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鲁迅先生和萧红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萧红写作风格的欣赏和评价。

3《回忆鲁迅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回忆鲁迅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回忆鲁迅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6 周年。

虽然斯人已远,但是,先生却又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关于先生,常评价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屏显)生读。

师:鲁迅的杂文一向被认为是“投枪"匕首”,那么,鲁迅就是那个英勇无畏的战士。

作为普通人的鲁迅是怎样的,在与他相处过的人眼里,先生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屏显)二、检查预习,速读“提示"(一)预习检查小组长进行预习检查。

(二)初读课文师:快速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说一说,你从“阅读提示"了解到什么?生阅读思考。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屏显引出课文教学:三、探讨研究(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推举代表上台书写。

(屏显)生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分工。

教师抽取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教师归纳(二)自由讨论,分析人物师: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值不值得写?为什么?教师指名回答。

师:那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呢?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归纳(三)精读课文,感知风格师:请大家精读文章第11节,思考:这一节,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塑造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形象?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3.分析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késou起来。

(2)鸡汤端到旁边用tiáo gēng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3)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jiǎo ròu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案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我之前上过这节课,而且是力图上出“自读课”味道的一节课。

当时采取的自读策略是“自由分享”,就是让学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做三分钟的阅读分享。

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分享,课堂呈现还是不错的。

他们分享的话题有:1.鲁迅先生的“笑”;2.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好;3.最是细节能传神;4.我从生活琐事里读到的鲁迅先生;5.写海婴写许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6.鲁迅先生的做人;7.回忆中的深情……这样的自由分享,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文章进行阅读与交流,我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引导他们相互间进行评判和补充。

这样的课,“自读”的意味是浓的,但问题也是很鲜明的:阅读视角过于分散,缺乏聚焦,因为“散点”太多,所以影响了文本的深度挖掘。

在江阴市初中语文一年一度的优质课比赛活动安排,我把《回忆鲁迅先生》作为比赛课课题。

我想以赛促研,大家一起来研究这篇课文的自读设计。

我跟老师们说,你们备课,我也同步备课,比赛结束后的展示课,我们一起上。

我想,我跟赛课中的优秀选手代表一起上展示课,并不是要跟他们比试高低,打擂台,而是表达一个态度: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次的备课,我首先关注了单元提示。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放在本单元,编者的意图就是“学习精读”。

如何“学习精读”呢?学习的策略,编者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1.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和表达妙处;2.结合写作背景,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

与“精读”有关的关键词:把握,揣摩,品味,结合,透过,理解……但,策略不等于活动,我们语文老师万不可把这两句话直接打在上,让学生满世界“找答案”,因为这两句话只是精读的策略与方向,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让这些策略“看得见”。

活动,活动,活动!最难的,就是盯住“精读”,设计自读活动。

很多老师说,“自读课”与“精读”是不搭的,仿佛只要训练“精读”,就必须以“教”为主,自然就是“教读课”了。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崇拜之情。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文学概念的理解。

2. 鲁迅先生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把握。

3. 学生如何将鲁迅先生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写作指导法: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先生的作品。

(2)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4.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的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崇高精神。

6. 课后作业:(2)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及备课资料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及备课资料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精品教案及备课资料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评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2)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2. 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和修辞手法。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

2.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回忆鲁迅先生》。

2. 相关资料: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集、评论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鲁迅先生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

(2)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讨论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析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

3.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如比喻、讽刺等。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思考与评论(1)让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并写一篇读后感。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

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

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

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2.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

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3.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生思考、自拟标题、分组讨论并概括。

教师点拨:共有十五件小事。

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1.明朗的笑; 2.走路的姿态; 3.深夜交谈;4.饮食爱好;5.待人风趣;6.会心的笑;7.谈青年来信;8.处理校样随便;9.工作忙碌;10.看电影;11.别样的休息;12.日常起居;13.吃鱼丸;14.亲自包书;15.忘我工作。

4.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明确: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

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目标导学二:认真默读,把握鲁迅形象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文中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

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

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

热情、真诚。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

刚硬的性格。

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合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

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

幽默。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

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

淡泊名利。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

家庭和谐。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

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

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

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

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

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

工作的投入。

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

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

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得到启发。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点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点拨: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

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1.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

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喜欢。

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

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衬托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坚强。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三、板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生活琐事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细节描写热爱和怀念之情可取之处1.课堂教学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内容。

2.重视个性化阅读,兼顾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

不足之处只有一个课时,内容较多,学生的掌握有限。

且在内容理解板块用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写法方面的探究分析不够。

15最苦与最乐基础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B.爱迪生顽强搏击于科学海洋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发明心安理得....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C.男孩子要有海阔天空....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文学作品不必非要悲天悯人....,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D.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设问)B.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排比)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