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天中国传媒大学 国新考研经验谈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经验5
中传考研权威辅导机构----凯程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经验1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一个好结果,早就想过等我考上了一定要给准备考的学弟学妹们介绍些经验,我也是从对传媒大学、对广告设计专业一无所知的时候过来的,所以很理解相关信息对考生的重要性。
07年7月,我毕业了,因早就决定专职的再考一年,也没找工作。
回家的火车上,有强烈的失落感,心想自己已经正式成为一个无业游民了。
这次再失败的话就又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几乎是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最后战役。
08年8月,我来到北京,准备找房子后专职复习。
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脚走出水泡和被晒伤之后,总算在传媒大学的附近安顿下来。
后来就是跟一个考政法的高中同学每天去44号楼复习,大概是到10月份我去学校复习的次数渐渐减少,自己在租的房子里边看(听)各种美剧和真人秀边复习(好孩子别学我)。
在此也奉劝各位辛苦复习的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书时不妨找朋友出去玩一下逛一下,放松放松心情,现在回头看我觉得一个好心情对考研是很有帮助的,心情好才会效率高,明明已经到极限还硬着头皮学下去也许会适得其反。
临考试一个多月就开始从总体的框架上把握各科了,从一个全局的方向进行复习,此时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骨架建立起来就不怕考试时有空缺。
考试前两三天可以稍稍放松,做能放松心情的任何事。
但书不可一点不看,一些小知识点的查缺补漏也很重要。
考完试我的感觉不错,终于苦苦等到分数下来的那天,“分数门”事件给我带来的不是打击而是喜开二度,因为我升了9分。
那天可能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说说复试,复试笔试是设计海报,我小时候学过画画,大学也做过插画兼职,所以对这个还是比较有信心,考完感觉也不错。
英语口语完全没复习(好孩子别学我),也不是有自信,只是单纯的不想复习,因为觉得占比重少,自己也不是英语哑巴。
面试则比较可怕了,面试那天我排第六个,坐在候考室就开始紧张,突然意识到这是能决定生死的面试,越想越紧张,轮到我时老师们决定休息休息十分钟,我站在外面手足无措,当时感觉时间过的极慢。
中传MJC考研经验谈 救赎最初的梦想,我考上了中传MJC
中传MJC考研经验谈|救赎最初的梦想,我考上了中传MJC 人生像一次无法回还的旅程,考研则是其中一段苦行。
录取结果正在公示,应该不会再有多少变动。
此刻,我可以有时间停下来,回顾一下过往,思考一下未来。
由于很多人向我咨询考研经验,本篇文章我就写一些干货,分享一下自己的考研的心路历程、经验教训。
如果能被考研的后来者看到便是一种荣幸,如果你们能从我的文字中受到一些启发,便更极好不过。
先说说,我为什么要考研,确切地说是,我为什么要考中国传媒大学。
相对于其它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大家更愿意叫它广院,考中国传媒大学,更有很多理想主义色彩。
许多人二战三战中传,也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对于广院的执念。
我决定考中传也是源于理性的冲动。
因为我对于新闻传媒工作有着莫名的热爱,高考报志愿时也把自己的第一志愿填给了中国传媒大学,因此,能够考研中传也算是在救赎最初的梦想。
然而,大学期间,我太过追求安逸,太想早些工作,曾经要不要考研的纠结也在咨询过老师之后选择了回避。
我当初的逻辑是,我要么考中传,要么不考——中传肯定考不上——所以,决定不考研。
这便是我当初的想法。
当然,大学毕业的出路本不只这一条。
每个人不一定都要走上这一条虐心的考研路。
只是,如果你既然决定了要考研就一定要全力以赴。
如果你依然留恋校园生活,如果你不热衷于公务员,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学历哪怕是找工作的竞争力,考研是一条不错的选择或者投资,也许选择考研不一定成功,也许会错过其它机会,但是把时间消费在考研上也未尝不是一无所获。
如果你在犹豫,就不如果断开始,坚持到底!还有,既然选择考研,就一定要考一个好学校,不要害怕,考哪都难,为何不把目标定高一些?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考研的成功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运气和机遇的成分,许多单一的个案也不能说明问题,所以,只要允许你报名,你跟别人的起点可以说是平等的。
如果你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只能靠你自己来弥补,因为有些事实,比如出身,我们根本无法改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纯干货复习方法总结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纯干货复习方法总结参考书目自行寻找吧,复习时间安排、作息安排等问题,已经很多帖子都介绍了,不赘述。
一、新闻传播史论1.怎么看书?(1)漫无目的地看第一遍看书的时候,你喜欢哪本书看哪本,不需要做任何标记,但注意目录,对全书的架构有一个基本了解,比如中新史,就是按照古代、现代和近代来划分,基本就是从中国革命的角度来分阶段的。
看书速度要快,基本上一个月要看完。
(2)有的放矢地看研究大纲和真题,确定看书方向,注意分配精力。
在第二遍和第三遍看的时候,就要开始学着做笔记,但你要确定先从新闻史开始呢还是从新闻理论开始,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答题,因此,分析真题确定哪部分是重点,考察的最多最重要,相对应地给予更多时间和精力。
至于真题怎么看,见下文。
(3)拓展阅读新闻史:除了参考书外,再去看看方汉奇或者其他版本的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哈艳秋老师那本不够用。
我二战的时候,新闻史看了大概4-5本书。
但在中传参考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新闻理论:除了雷跃捷老师和何梓华老师写的两本书外,再推荐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一定是最新版!最新版!最新版的!理论不赘述了,总之满分好评。
推荐你们去喜马拉雅搜一下这本书的名字,有一个叫澄扉学长的在讲课。
传播学:胡正荣、郭庆光、段鹏三位老师的书我都看了,新闻学的话,这几本书完全足够,关键是理解,如果是MJC的话,这不够。
可以通过目录对比三者的区别,做笔记的时候以胡大大的为主,参考郭老师的。
(4)要会看书考研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怎么看书,有空去图书馆借本书,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书的功能正如其名,对我帮助挺大的,建议你去看看,或者任何一本类似的书籍。
2.怎么做笔记(1)框架性这里讲打好框架,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针对书,要明确书的结构,目录是最好的助手。
比如中新史,网上有框架图,和哈艳秋老师那本思路差不多,但是更详细。
第二层,是这对某一知识点。
比如xx报纸,那么笔记应该包含的内容有:①简介;何年何月何人创办;地位;主要宣传内容;主要特色;历史评价;影响和意义等。
中传新闻、国新、广电新专业考研建议
中传新闻、国新、广电新专业考研建议说说初试记笔记的问题关于新闻理论,大家都知道有两本参考书,以前看见论坛里有前辈建议两本结合起来记,因为两本有很多重复的知识点。
去年我考研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记到重复的地方时,有种纠缠不清的感觉,不知道到底该记哪本书上的。
这样就很影响心情,导致效率也很低,而且两本书虽然都是一个知识点,但是有时侧重点是不同的,只取其一会漏掉重要的内容,所以我的建议是以一本书为主,先把这本书中的重点记下来,同时留下足够的空白,为以后的补充做准备,我当时是以何梓华老师那本书为重点,再把雷跃捷老师的补充上去。
当然我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做的,刚开始我也是一起记,但是记到最后实在记不下去了。
所以改变了方法,这样我就浪费了以前记过的笔记,重新记起,很浪费时间,不过我的方法也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但不管怎样,要把书熟悉以后再下笔,否则随着你复习的深入,你会发现原来记得笔记都很浅,还要补充。
所以正式记笔记之前的看书还是很重要的!!新闻史的笔记没必要把日期记得太详细,最多精确到月份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把每个时期发生什么事件,事件的意义,作用,过程等等记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中新史对于重要的刊物,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多次提到,这就需要你在看书时注意做出小的专题,有利于让自己在最后记忆时期能够条分缕析的记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就是在不同的章节里讲到的,在抗日战争时期讲到了它的建台原因,过程,播报内容,建立意义等。
在解放战争时期讲到他在内战前、内战爆发后、胜利前夕的不同作用。
如果你记笔记时分章节记,那么你很难将延安台的整体情况都掌握到。
至于外新史,阅读起来很有意思,但是实际上的知识点并不多,重复率也很高,但是今年考得大家都没有预想到,所以如果只看重点有点不妥当,我的建议还是真正记笔记之前要充分熟悉内容,即使你没有记到的内容你也可以回忆起来,像今年考了《人民之友》报,我之前就没有重点记过,只是在看书时看过,但是由于我看书还算比较仔细,看到考题时我能想到:马拉(革命派),法国大革命,政论性报纸,根据这些内容做了简要的评价,也算能把考试应付过去。
中传考研复试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中传考研复试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
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
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目前,学校设有6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直属学院。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87个本科专业。
专业介绍国际新闻是与新闻学共生的新闻学分支,自产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庞大系统。
如果从第一条国际新闻刊出至今算,国际新闻的作品可以说已经以上千百万兆亿计,如果从第一条国际新闻刊出的报纸算,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媒介也是可以成千上万,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发达的报道体制。
而从事国际新闻的人员亦不可胜数。
研究方向01国际新闻史论02国际新闻业务03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交流04国际媒体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复试时间地点与复试内容复试材料《中国传媒大学考点现场确认预约单》和相关材料复印件须按下列顺序提前装订好,现场确认完成后提交给考点留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复试经验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复试经验分享(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我报考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新闻业务方向,新闻学复试流程是这样子的:(一)报到今年传媒大学的复试时间安排在四月五号,我是四月五号早上到北京的,从北京西站到传媒大学可以坐地铁九号线,在四惠站转八通线直达传媒大学南门。
到学校之后,你需要到一个叫44号楼的地方,在那里有贴出第二天笔试的考场安排,一定要记住自己在哪个考场,可以在考前提前去看一下。
报到的地方在44号楼5 层,到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排队的人从3层螺旋式盘旋着到5层,我饿着肚子愣是排了三个小时,所以建议以后的孩子一定要早点到学校呀,额,当然了,如果孩子你和我一样有减肥的需要那我就不说啥了。
报到的时候你需要把准备好的材料(复试通知书、学生证、准考证、政审表、成绩单、入学设想)依次交给不同的师哥师姐,这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像流水线上待出厂的产品中传真的是把考研做成一项产业链了啊。
其实报到不干个啥,主要就是需要领一下复试准考证、英语听力考核表、面试登记表,这三样东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接下来的几天你基本就是围着这几张纸在转。
(二)专业课笔试传媒大学今年的笔试安排在四月六号,也就是报道第二天,我们方向是安排在下午考,教室里大概有三十个人,不一定全是你这个方向的,但大部分都是。
所以这时候你大概可以瞄一下你这个方向都有哪些同学,你要知道有些人天生就长了一张学霸的脸。
笔试时间是下午两点到五点结束,和初试时间一样。
关于大家最最关心的笔试的题目:新闻业务今年的笔试题目是这样子的:两道论述题:①新闻写作中为何要运用新闻跳笔,结合实例谈谈在新闻写作中具体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②结合实例谈谈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原则及改进思路。
一道新闻评论,今年是关于高考改革的。
应该是这样子的,给了一段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材料,我是从高考改革入手的。
分析一下传媒新业的笔试题目,你会发现基础!基础!基础!是多么重要。
这两道题,一道是来自初试书目里的,另一道,自我感觉是方老师出的,她是研究新闻编辑的,她的论文里有一篇叫做《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有序化编排的理性探析》,和这道题目很像。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新闻学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代表性学科之一,也是传媒大学最早建立硕士点的专业之一。
目前传媒大学新闻学共招收五个专业(二十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五个专业即新闻学、国际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舆论学和编辑出版学。
凡是报考新闻类五个专业各方向的考生,初试的两门专业试题均相同,一门是“新闻学基础”,另一门是“综合考试”。
新闻学基础试题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试题,其中以新闻理论和新闻史为主。
“综合考试”包括中国历史、世界近现代史、汉语言文学和政论写作几方面的知识能力考核。
在复试中,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之间的考题会有区别。
考研复习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包括比较具体明晰的日程安排。
把复习时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复习任务,并努力有效执行。
这样才能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到考试时能确保自己处于一个良好的复习状态。
“新闻学基础”考试以指定参考书目为基本考试范围,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新闻学领域的一些相关知识和前沿话题也会有所涉及。
因此除了指定参考书外,还应适当拓展复习范围,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尤其是一些新闻类的学术期刊,从这些期刊中了解目前新闻学界的前沿话题。
多关注广播、电视、报纸即网络媒体中的重要新闻节目、新闻报道,对它们的选题、内容、形式、风格、社会影响、主要优点与不足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多练笔,就各种新闻事件、社会话题、文化现象等写一些分析、评论类短文章,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总之要从多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考研思维习惯”和“考研话语风格”。
“综合考试”更能考验考生的文史知识积累。
复习时应重视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归纳成一条线索、一个系统。
(比如古代土地赋税制度,就可以朝代顺序整理出一条发展脉络,总结出其中的内在规律)。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经验谈3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经验谈3我去年考研,一路走来,各种意外事件不断,最后好歹把整个流程走了下来。
虽然最后没过初试线,但这一年的历程还是给了我不少难以从别处得到的经验。
成功的经验固然好,我这失败的经验更能给人启发。
专业课我的艺术基础考了103分,艺术综合考了144分。
艺术基础我是按广电艺的广播电视基础复习的,实际上没怎么复习,因为时间太紧张,并且它倾向于电视方面的知识,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就把大部分专业课复习时间让给了艺术综合(同上,我是按广电艺的综合考试【艺术学】复习的),这个是倾向于艺术的,我比较感兴趣,复习的时候也相对比较愉悦(只能说相对)。
看到艺术基础的试卷时,我感觉这个很大程度上靠长期积累。
我的分数不算高,也不算很低,因为今年艺术基础有点压分,但我是在半裸考的情况下考这么多的,这要归功于我本科期间看的广院老师电视方面的著作和《现代传播》、《当代电视》等杂志,都是当闲书看的,也没想到考研会用上,当时看这些就是觉得应该看看,好歹学传媒的么。
所以建议大家多看看这些书籍杂志,很有用,无形中就增加了你的专业素养。
至于艺术综合,我觉得我考144也不是20多天复习的功劳吧,我没那么神,如果我考的是广告或者传播,肯定考不了这么多,而如果我考的是金融或者会计,我可以肯定复习20多个月我也考不上,因为我完全没有数学修养。
只能说广电艺和艺术硕士跟文学的联系比较紧密,综合考试【艺术学】的前身就是综合考试【文学】,一脉相承的。
我从小就很爱看书,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厚的文学素养,应付考试是够了。
所以我觉得学中文的同学考这个会有一定优势,在大家基础知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你答题时的语言有文采一些、构思精巧一些,分数肯定就上去了。
我一直很羡慕学中文的同学,我不觉得中文没用,可能学四年中文出来没什么立马就能用的技术,但底蕴到底深些。
我觉得对文科生来说,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过多少书。
同学得知我被拟录取时说:“你看你每次都那么幸运,考研吧,复习20多天就考上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经验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经验(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第一,关于学硕和专硕的区别。
比较官方的介绍我就不说了,网上都能查到,单就中传目前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导师、奖学金都和学硕是一样的,并且是双证。
至于双导师具体是怎么个情况还得等上课了才知道,今年的学长没有给介绍太多。
其他学校比如北师,奖学金不覆盖,也不提供住宿,但也宣称是双导师。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学电视的本身学历就不是问题,选择中传就是因为在电视这方面能够有个很好的平台,只要资源能够共享,学硕还是专硕我顾虑得不是很多。
当初选择专硕是因为本科的系主任以及在中传的师姐都比较推荐,觉得前景不错,我选择专硕是因为3月份学校一个姐姐调剂时候遇到很多“歧视”,稳妥起见,我就换成了专硕。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看了专硕的考试内容之后发现和我们本科期间学习的课程基本上是完全重合的,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电视编辑、摄像、传播、广告几大主要课程都安排过,应该准备起来熟悉一些。
另外就考题来说,专硕比学硕的考题真的简单。
我在准备期间一直不敢掉以轻心,害怕万一考题和学硕难度一致准备太简单了会吃亏,所以一直按照学硕复习难度做准备,但是真的见到考题的时候发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比学硕的难度低。
同样也可能是因为我准备得比较深,基础知识把握得就不是特别准确,答题的时候有种“我知道这个但是不能说的特别明白”的感觉,比如考名词解释“新闻理论”,我知道大概的定义,但是不能严格按照哪一本教材写出来,所以答题时候做了比较多的延伸,也算弥补吧。
第二,选学校现在发经验贴还说选学校的事儿有点晚,但是这一段时间会有部分同学换学校,我们班考研的同学就有中途换学校的,一般的趋势都是换成了难度稍微小一点的学校,或者因为哪门课程不喜欢,复习不下去换的,也有那些选择保研的。
个人不建议换学校,前提准备时就把应该考虑的比如考试内容、学校课程、学费住宿等了解一下,至于报录比我从来没看过,也不知道从哪里找的是权威的,出于两个考虑,第一,知道了报录比也不能确定我是录得还是不录的那一部分,第二,每年情况都会不一样,看往年的报录比对于自己考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复习经验交流详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复习经验分享详谈徐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凯程的一位成功学员,是我凯程集训营VIP 学员,韩rz同学。
我跟rz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因为我们在复试的时候,做了几次模拟面试。
那么首先请你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大家认识一下,好吧?韩rz:大家好,我叫韩rz,本科是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新闻的专业,我考入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硕士,方向是国际广播电视,是今年新开的一个方向。
我的初试成绩是357分,政治59分,有点低,不大好意思跟大家讲。
英语考的还算挺好的,英语80分。
专业课一是105分,专业课二是113分,总体来说是一个不是很高的成绩,但是我非常非常感谢集训营可以让我这样一个不是特别高的分数的这样一个学员,可以最终考入中传。
徐老师:好,要给大家提醒这么几点,我们刚才和高巧玉(音)同学也录了一段视频,巧玉在视频里说,有一位同学和她正在相互提问,这位同学是谁呢,就是rz。
刚才我们在视频里说,你们考完之后都非常的兴奋,知道录取的真的是一个喜事啊。
韩rz:对对对徐老师:然后她们两个人就手拉手结伴跑到厦门深海去玩。
在他们结束旅游之后,可能后边还有旅游是吧。
中途我就说你们来给同学们讲一讲经验,他们两个都很快答应下来,也很愿意把自己的经分享给大家,专门坐飞机过来。
我想大家听完之后也特别的感动,所以接下来要认真听,看师姐们是怎样讲述自己的考研故事的。
那么,rz是什么时候来凯程的?韩rz:我来凯程比较早我是大概去年12月份的时候,是从网站首先就知道了我们这个集训营的信息,就比较感兴趣,首先就联系了我们这边的课程顾问。
之后正式地就是一月份的时候,是来这边上了一个寒假集训营。
当时这个集训营大概有13天左右,这13天我就觉得收获很大,因为突然感觉在大学里边已经很散漫了,散漫很多年之后,忽然找到了自己当初要备考高考的感觉。
然后当时就觉得很有这样一种动力,很希望能继续和身边这些很拼搏的人,可以一起完成我们这个梦想。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中传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全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单位之一,中传致力于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学校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是一所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中传大学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和文化传媒业发展实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信息传播人才。
对于想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学生来说,无能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不知道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辅导班,很多同学都不太了解,中国传媒大学自己是没有开设考研培训班的,但是也有一些专业针对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比较专业的辅导班,据了解,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在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尚考。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经验一、为什么考研:想考研而不敢考我本科是安师大下面的三本学院,广告专业,所以我一直都很自卑,到了北京后才发现差距真的很大。
因为这个原因,一直都想考研,那也只是口上说说而已,最多是网上找找学校专业资料,也就是找资料的时候我才知道,中传是传媒方面比较牛的高校。
当时不敢考研是因为我怕自己坚持不下来,我知道自己不是个有耐力的人,做事多半虎头蛇尾。
中考、高考这两次大考我都考砸了,所以怕了。
到大学还是这样,考四级、会计从业资格证,还是去年的银行考试,我都是差几分达线。
错了还不知道改,就是我这样的人,因为太清楚,所以不敢前进了。
我决定报中传的时候,问了很多老师,答案不用想都是两字——很难。
跟亲朋说也都是一脸的不相信,都说我报高了,说我心傲。
可是我觉得我想考研就是想在学历上有突破,不然还考研干嘛!当然这样的想法不是每个人都赞同的。
人各有志吧!当时真的不敢说,自己也没多大信心,只是觉得必须要报中传。
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不试试我会后悔一辈子,但努力过后还是考不上,那我只会痛苦一会而已,一会或半年或一年都无法跟一辈子比。
我只是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圆满。
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一直支持着我,不是对我有信心,而是对上帝有信心,因为我们家都是基督徒,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凡事感谢。
中传考研经验大汇总1
中传考研经验大汇总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经验:一年奋战,一点心得,一些感慨奋战在考研路上的朋友们,考研只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请一定不要把考研成功与否作为衡量你人生价值的标准,否则你很难打造平稳的心态。
但是,当你真的决定考研时,就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决定,勤勤恳恳地学习。
当你把读研究生作为你人生规划的一部分,作为你分内的一项工作,坚定了壮士必杀的决心,诚心诚意地去完成你计划表中的每一项任务时,我相信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奋战的历程新闻学基础:去年七月份正式开始复习,根据好心学长的指导,7-9月份把新闻学基础所有的笔记照书整理了一遍,10月份(最晚不要超过这个时候)开始背笔记,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初试,11月份开始做真题、背真题,与笔记一起回顾。
这个背的过程,至少要三轮。
新闻传播综合:也是七月份开始进行,与新闻学基础一样做笔记,但现在想想感觉收效甚微。
我高中是理科生,没有文科功底,所以觉得耗费了很多时间其实都做了无用功,建议大家买一本《文史要览应试精要》(如果没改版的话,这本书错误很多,下面的资料下载里,我有听作者的课,从而修订的版本),从一开始就开始背,背过几遍之后回照《文史要览》再扩充,11月份开始背真题。
一直持续到考试之前。
英语:我觉得题感很重要。
因为英语在下午考,我觉得下午复习英语比较好。
词汇现在每天要复习一下,但不要像初期那样背了,现在主要的是做题了。
我是分版块复习的,先是阅读理解(我直接做的真题),一共20个小题,我觉得最好控制错5个之内。
如果不是,也不要有压力,因为一开始练手肯定很生疏,熟能生巧嘛。
拿出一套阅读理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先不要对答案,放那,3天后在做一遍,看看是否做的和原来一样。
做完后,对完答案后,认真分析文章,包括单词、词组、句型还有文章结构,认真剖析(最重要的是坚持哦)。
我是最后一个月攻击作文的,要有自己的模板,大同小异。
自己可以规划一下复习进度。
我觉得考试时做题顺序也很重要,我建议先做阅读理解(如果进不下心来可以先写作文),然后新题型,再写作文,翻译。
2021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考研经验我从年底开始准备考研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前面两个月我主要是在high研App和师哥师姐们请教,也非常感谢他们在我选择学校和复习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从三月多份回到学校开始,边上课边确立学校和目标,也找了很多老师聊天,而意见嘛,有保守也有激进~在暑假之前说实话我并没有想好我要报考哪个学校,但复习这件事早已经开始准备了,我先后买了三套不同学校新闻学的参考书,然后还有一些传播学经典的论著。
书堆起来有我人这么高,在这三个月我几乎翻完了。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报!报好学校,考哪儿不是考,拼死就这一回了。
心路历程就是这么多,我想跟学弟学妹们说的是,考研是一个人的事,而且只能是一个人的事,电脑上的复制粘贴在这儿是万万行不通的,因为最近遇到了很多我自己认为很幼稚而且没办法回答的问题。
比如说:“学姐,你复习困了怎么办啊?要喝咖啡吗?”再比如“请问你的详细时间计划是怎样的呢?”这种问题提出来,简直让学姐怀疑你的智商。
我没办法说出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因为我直到考研前一天还在学校上课,一周不下十个小时;我的建议就是,只要你还有力气,再看书吧。
当你看着这么多书还没有眉目时候,还睡得着觉研究喝不喝咖啡这种问题,那我也是没话说了。
接下来上干货吧,我从暑假开始复习的计划和执行情况简要说一下。
►政治:把所有考试的基础知识都重新过了一遍,因为每天大量的刷知识点根本记不住,而且你每天上四个小时几乎一个小时都根本听不进去了,这段时间就是上午上课下午在家什么也不想干,效率其实很低。
在这期间我原定做完政治新时器,结果失败。
政治新时器最后又背到学校,九月份才开始做。
第一遍做得时候很吃力,翻书翻得手疼。
我一边做题一边用记号笔把题目中考到的自己不会的都在大纲上画了出来,这样以后复习就方便很多。
画着画着你就会发现很多考点都是重复的,而重复考的往往就是重点啦。
接着就是背书,到十二月份就不背书了,开始狂刷各种题。
因为这个时候专业课是冲刺阶段,政治根本没精力背书,反倒背专业课背累了来上一套政治题也是一种不错的调剂。
中传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中传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冒昧地总结一下自己考研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对后来人有些许帮助。
第一,要摸索各科考试的规律与特点,有利于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具体来说,在英语方面,现在的研考英语已经远不是一项普及类的基础课考试,而是一门考察过硬英语基础和变态理解能力的高筛选类考试。
政治方面,主要的目的和任务还是为了塑造和提高广大考生的辩证的思考方式以及对党中央政策的理解能力,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大师和马克思主义专家,只要求我们具备最基本的素质。
而专业课,也就是叫做“传播理论与历史”的这门考试从性质上说是学术性类的,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普及考试,而且是带有很强筛选性的,不是考察某个知识点你会不会,而是考察你答得好不好,是不是比别人好,到底好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对比来说,文史综合就是标准的基础知识普及,试卷无处不透漏着“这个东西你知不知道?”之类的气息,只是要求考生通过自己的回答去告知评卷人“是的,这个问题我知道很清楚”或者“不,这个我不知道”。
从对于各门考试的分析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决定成败的重点。
第二,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自己什么科目比较有优势,自己在这些门科目中还欠缺些什么,自己什么样的能力比较强,什么样的能力还不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地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优劣势有侧重的复习很重要!比如对于我来说,文史和政治基础比较好,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长难句分析能力不错但是词汇量不太够,只擅读不擅写,专业课的理解联系做起来比较轻松,但是需要夯实理论基础等等,针对自己的弱点有计划的想对策加强,针对自己的优势,同样有计划的想对策巩固和加强。
第三,对待传播学这样的文科复习来说,由于接触的东西都是文字,大量的理论需要背诵,长时间学起来又比较枯燥,非常容易走神儿,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我相信很多传播学的考生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我的解决方法是多写多记,哪怕就是纯抄书一遍,也绝对比走马光花地看3到4遍书有效率多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每天的学习时间几乎都在不停挥笔,几个月下来笔记足有50万字,十几本之多,虽然看起来笨了点,还是挺有效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谈开篇的话从广院复试回来后,就被一些学弟学妹围着要考研经验。
一开始真没想过要写一篇这样的文字。
一者,网上各种版本的考研经验谈实在太多了,大家一搜就可以找到很多;二来,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套路各有不同,生怕自己的一篇“经验”乱了大家阵脚。
但是,这几天来自网络的、现实的很多学弟学妹都很看得起我,向在下寻求一些学习方法,所以再不写一点东西我就良心不安了。
其实,所谓“经验”,说白了就是切身感受。
所以,我宁愿把这篇东西叫做感受(由于初试书目和考题一样,此经验适合考中传新闻学、国际新闻、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同学)。
当然,大家也可以就当电影或小说一看了之,个中韵味各位看官自己取舍,实在觉得写的烂,就把这“经验”,这感受拿过去念经好了。
本文注重从应试角度来谈备考方法,涉及试卷分析这块较多,大家多多见谅。
专业课综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课分两门,《新闻学基础》和《文史综合考试》,每门专业课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这几年学校已不再给出指定教材,但网上的“参考教材”犹在:《新闻理论》雷跃捷;《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媒介批评》雷跃捷;《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蓝鸿文《新闻采访学》;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谭云明《新闻编辑》;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文史要览》王振业等,专业课教材一共12本。
个人觉得,这基本之中,除了《广播电视词典》和《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稍微不太重要以外,其他都是重点书目。
当然,并不是指这两本书可以不看,学校指定这些教材是有其原因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买来看一下。
试卷结构:《新闻学基础》主要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50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个部分平分秋水,可以均衡用力。
但从书目内容来讲,并不如此。
《文史综合考试》的150分在《文史要览》这本书里,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文学史、外国历史和汉语基础知识,当然还包括古文选注和政论文写作。
中传传播学考研经验之谈
中传传播学考研经验共享回首自己复习的历程,其中不乏有艰辛,但更多的是生活的充实,那种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奋力向前的勇气。
现在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那些正在为自己梦想努力的人少走些弯路。
考研最忌随大溜,一是没有冲劲没有斗志不容易成功,二是即便考上也未必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听到消息后还算镇定,懵了一下就立马决定先找工作再来一年了。
实习期间瞄准了英语培训的职位,总觉得这类工作空闲时间较多,又跟英语相关,对自己的小算盘比较有利。
无奈找寻过程中不太得力终究未能如愿,不过老天还算眷顾,让我意外成为了一名英语策划编辑。
现在想想这还真是个bonus,甚至很大程度上我竟十分庆幸当年的落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意时也不要太难过,说不定摆在面前的路更适合你。
学校在青岛郊区,平时不太出来活动,眼界也比较窄,脑子里除了外贸、培训、翻译压根就没想过编辑这种职位,只是幸运让我给撞上了。
不过我确实在求职过程中下了好一番功夫,先是将自己的目标企业定位:必须与英语相关,必须在香港路上。
听很多同学说找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难,我不以为然。
经过了四年的专业学习,不能说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但总算是自己的取向和优势,没有理由不继续发展。
不是难,而是没有用心去找。
毕业那年我跑过几十次面试,可以说,我的工作是跑出来的。
另外,我对工作的地点很重视,可能是虚荣心作祟的缘故吧,在繁华地区上班的感觉就是不同,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
在什么样的人中间,往往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一点上纯属个人意见,没有说教的意思。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完全尊重他人的选择。
英语专业毕业后准备考研未必要找英语培训类的工作。
其实英语培训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轻松,有的还经常加班,作息时间不定,很难安排学习计划。
虽然决心考研,但也不要一切以考研为中心。
因为考研持续时间较长,要整整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中,不要以考试为借口随便找一份工作,即便是一年,也要对得起自己,找一份心仪的工作,争取实现青春价值的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是最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事——记那疯狂备考中传的99天这段时间因为写毕业论文又开始泡图书馆,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在准备2016的考研了,这相比于我去年从九月下旬才开始复习已经很早了。
但我不是炫耀,我的例子也不具有典型性,今天写下的仅仅是我考完之后对这段路的回顾总结,我将从中学习经验并保持训练,同时也给要考中传的小伙伴们提供一个参考。
我的初试成绩是353:史论116,实务108,英语66,政治63;复试82.3:口试:90,笔试72,面试89;最后以总成绩74.11,拟录取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
(个人情况和学校选择:)我本科就是新闻专业,一些新闻基础和概念老师在上课时讲过,多少受过一些专业熏陶。
很喜欢旅行,在校和假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旅行和计划旅行上。
我的旅行经历曾经被新晚报报道了两次,还在人人上火过一下。
(窃笑~真事儿哦,原报道请戳原文链接。
)其余时间就喜欢买各种杂书来看,和到电视台、报社、TED等实习。
中传是我大二就想好的学校,但自己对目标不坚定,反反复复犹豫很多次,所以一直没有面对。
直到14年九月中下旬,当时已经复习了几个月的好友问我“已经只有一百天了,你还不复习?”当即捧书闭关。
对于选择中传,我没有太多纠结。
这是个好学校,相比与人大、北大它的学术性不那么强,但广电新闻的专业实践性很强。
而且我一直对国际交流、对外传播和国际关系感兴趣,所以更倾向于国际新闻。
而这个专业只在少数几个高校设立,中传是其中一个。
当然,我之前听说国际新闻专业对英语要求很高,初试分数线也高,也看过往年的翻译试题,自己复习晚感觉胜算很小,所以一度犹豫退缩。
但一个好友酷酷地对我说“既然都没什么胜算,那干吗不考自己喜欢的!”对啊,就算考不上,也是为了自己喜欢的在拼,值得。
(复习过程和时间安排:)刚开始复习没有头绪,只是抱着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认认真真地看了并做了评语和笔记。
我看新闻类专业书刊习惯在旁边写评论,跟作者辩论一样,这样我知道自己质疑什么肯定什么,为了保持独立思考。
当我进入状态后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时间和效率。
首先考量了一下我当时的水平:1、对本专业有一定认识但积累不深,基础知识没有记忆。
2、高中是理科,政治等于白纸,除了经常看新闻联播。
3、英语六级已过,擅长口语、阅读应用,考试就不行。
因此我给自己制定了大概的计划:专业课:10月底前把专业课看完并背一遍,梳理出自己的记忆框架并对每个知识点熟悉。
11月背第二遍并逐渐默写。
12月背第三遍并同时默写所有知识点。
英语:只做真题,每星期最多做两套。
每两天背一篇好作文,包括自己写的好的。
积累漂亮的句子和短语,。
一直坚持到考试前。
政治:11月看完一遍并理解,做完一本练习题,做一套真题。
12月做押题卷,并能够完全掌握当下时事,形成自己的理解分析框架,做到即使不背也来者不惧。
并且定下一个考试目标:史论120,实务120,英语75,政治65。
(虽然我初试成绩只是刚好压线,但制定这个目标至少让我知道我要朝哪个层次去奔。
)这个计划当时看起来很有难度,因为我考的国际新闻学参考书就有大概14本,加上政治等于从头开始学,只有英语的压力较小一点。
所以只能给自己打强心针了。
当时想起在旅行中碰见的一位徒步穿越了西西伯利亚的朋友的话,他说“坚持,是最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事。
”这句话被我涂在了墙上。
我意已决,当机立断,干!10月开始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先背半篇英语作文,然后早餐。
中午之前看专业课的书,新闻史论这块我没有再去看原书,因为知道自己时间紧迫,所以直接开始用资料。
但在背新闻史之前我按照自己的记忆习惯先以重要时间点理出了一个纲要,接着就边背边默写,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纲要。
新闻理论因为看过了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所以有了批判性的理解过程,也同样以各个理论板块写出纲要再记忆,我认为这部分更重要是理解和批判思维。
广播电视史和理论、新媒体概论内容不多且大多与新闻史和传播学重复,就快速记忆,可以省下时间。
中午吃完饭,休息半小时,然后做半套英语真题,花费一个半小时左右。
不对答案,等到过两天重做一遍再对答案,但不看解析,自己找错误并分析。
再过一段时间对那套卷子差不多忘了,再做第三遍,还有错误的地方再看解析。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训练思维和形成自己的做题逻辑,因为解析看多了大脑就会懒,不会自己找路。
作文写出来后会逼迫自己再写第二遍,看过别人的范文后会写第三遍。
同时积累好词好句,包括自己写的好的语句,放在早上来背。
做完英语继续看专业课。
晚上仍然看两小时专业课,然后就去干其他的。
我找了一些英文原版的小说来看,为了保持语感。
然后自学一小时法语,学语言也是我的兴趣之一。
睡前看两集美剧,刷刷新闻,看看评论,也找以前的考研经验贴来看。
(那段时间我貌似安排得还不是很紧凑,直到……发现传播学有一大块!)其实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是坚持一个计划就能解决问题的,要不断感受自己的程度和衡量重心,我就是一边复习一边调整自己的作息和效率。
随着对这个专业和学校的认识不断深入我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
所以一味地坚持一个计划并不是太高明的方法,考研也是一种摸索。
比如我觉得政治复习太花时间,而我的专业课还不是很过硬,我就取消了早上背政治的部分而把更多时间放在专业课上。
10月到11月我背专业课的顺序是: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广电理论,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概论。
新闻史部分我是靠时间联系和事件联系来背,新闻理论抓住几个主要概念并且结合马克思原理来背(其实之后看政治完全等于再背一遍新闻理论),知识点散而多,所以这部分一直不停反复背到考试那天。
传播部分内容多,记忆难度大,重在理解。
好在我对传播有兴趣,上课期间断续也看了些原著,但仍花费了很大力气去融汇贯通。
我到11月才开始看传播学,之前因为背新闻部分效率不高花费了太多时间。
传播学我是以中传给出的考试大纲为顺序来背的,一方面理顺知识点,一方面把握考试的重点和方向。
11月开始看政治,除了早上背英语,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看政治,晚上再看传播学和新闻实务部分。
我花了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了一本红宝书,法律基础和思修我到最后也没有看。
其中重点放在了马原部分的理解,毛中特和近代史重在对历史原因的知晓和发展逻辑的理解。
总的来说政治复习我没有花时间去背,而是去理解。
我看马原部分的时候一边写大纲使自己记忆不混乱,一边画逻辑图,帮助自己理解并轻松回忆。
毛中特和近代史我就和新闻史论结合起来背,效果不错还省时。
然后晚上节约两小时睡觉时间大概花了一周做完大半本分章练习题。
12月之后就是做任汝芬和肖秀荣的四套题,先自己答一遍再看答案。
同时梳理出自己的一个答题框架,比如对于一个事件的分析,我应该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分成那几个层次来回答,如何联系上理论和历史等。
11月下旬我开始早上默写史论部分,看着自己理出的大纲,在大白纸上一条一条的默写知识点。
默写完一块对照一遍资料,再补充,再对证。
下午规定时间完成一套完整的英语卷子,并不改,之后修改以前做过的卷子。
这样循环,直到12月中上旬,我不再改英语卷子,只是做,保持感觉。
因为这段时间会紧张,我怕自己受分数影响,所以只练速度和感觉。
晚上看新闻实务并整理出大纲,这部分内容不多,主要记一些频考要点,并根据自己对新闻实践工作的理解来学习。
国际新闻部分以刘笑盈的《国际新闻学》那本书为主,也要了解一些国际新闻的采编原则和记者编辑的素质、定位等。
我主要通过看大量论文和期刊并做笔记(因为国际新闻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国内著作不多),以及自己以前看过的外交方面的书来学习。
我在这部分没有花太多力气,并且忽视去年的真题今年又考的“半岛电视台”,造成了基础和应用的浅薄,所以实务部分失分较多。
12月专业课的记忆基本稳定,默写计划也陆续完成,我除了仍然保持英语真题的训练,和写政治押题卷,剩下的时间就是看大量的论文和专业课真题的演练。
白天照常完成平时任务,晚上就上知网刷论文,我先是针对中传该专业每个导师的论文来看,刘笑盈的最多当然也都很值得看。
提升了对国际新闻理论的理解,并且扩大了思考的范围层次和联系实际的视野。
查完中传导师们的论文就针对当前的热点事件、热点话题和热点专业概念的论文搜索,我是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不一定每一篇都有用,但尽量提炼出我认为有用的文章结构、思考框架和具体的可引用字句,以此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考试前一周我分别抽了三天时间来模拟答题,只是训练自己的答题思维快速成形,并且迅速在以前背过的知识里搜索材料填充。
之后再查论文或翻书完善自己的答案。
因为在考场上论述题要答出写论文的水平。
Tips:关于专业课:另外为了节省我背书的时间,一些部分我是跳过没背的,但这是在分析揣摩了前十年的中传试题,并且做过了一点概率统计算出来的。
在我自己整理出来的大纲上,我标注了出题年份和频率,复习的时候一眼就看出来哪块是高频考点,哪块近几年未考。
都是可以预测并在考前重点复习的。
这也是因为我复习时间太短才出此策,无论如何认认真真熟记知识点是基本功。
不过,分析试题有助于理解老师们的考查方向和估计所考学校的水平和能力要求。
我记忆的过程一直是思考思考,找联系,不单单的背。
而且画出了一张时间网,这张图就是我的思维和记忆图,我会一直收藏。
建议大家也可以试试。
关于英语:我没有背单词的习惯,一直以来都是在平时对话和阅读中积累。
看美剧英剧、原声电影(一定不要用中文字幕)、英文原著、英语杂志,我认为这些对提升语感和单词都比直接背事半功倍。
而且有助于英语应用,尤其是阅读碰到不会的词也不用紧张。
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在英语上,自己认为英语基础不差,而且本来复习得就晚。
另外,我自己在做真题的时候总结出来一个诀窍,虽然阅读文章来自于英文杂志,但因为出题人毕竟还是中国人,是用中文思维在问,所以把阅读题目翻译成中文写出来,帮助精确地理解题目意思,更容易选对答案。
关于背书:在记忆过程中我用到了曾经学过的心理学的一些记忆方法。
1、看书的时候加入情绪联系,就更容易回想。
我喜欢写评语,所以在看过一些观点后会写下自己的态度,或者画笑脸和哭脸,这样记忆更深刻。
2、把知识框架搭起来构建一个虚拟模型,就更有结构不容易遗忘,并且形成思考层次。
比如传播学部分我在记忆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搭了一个博物馆的模型,从传播学的由来、奠基人到基本概念和今后的理论发展,以及各个人物及其理论,像陈设于一个博物馆里一样样展览过来。
3、把固定短语、句式和概念编码,就等于缩短词条长度。
比如新闻理论里一些句式、理论和概念其实是不变的,只要你理解并把固定的部分融为一个元素就不用再背长篇大论,只需要在答题时展开就行。
4、画画。
形象思维的过程更不容易遗忘。
我喜欢在理解的时候画逻辑图,简笔图,这样第二次看的时候就很容易想起来是什么内容。
或者就在背书的时候在笔记资料上涂鸦,我不一定意识到当时背的什么,但合上书回想起那里有个涂鸦就能在脑海里看到旁边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