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开心暑假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开心暑假解析
解答:这到题就是求15、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0,也就是说,再过60分钟又同时从此站开过。
2、去年,父子两人的年龄都是质数,今年他们的年龄之积是1984,父子两人今年的年龄之和是多少?
解答:首先把1984分解质因数。1984=2*2*2*2*2*2*31
=32*62(符合题目的意思)
=64*31(不符合题目的意思)
父子的年龄应该是62岁和32岁,它们的年龄之和是94岁。
解答:此题应该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答,请看下面的图示。
(公路全长?米)/2 ( )-2 ( )/2 ( )+1 (20千米)
这样就可以倒过来列式:
20-1=19(千米) 19*2=38(千米)
38+2=40(千米) 40*2=80(千米)
4、把56块水果糖和48块巧克力糖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水果糖剩1块,巧克力糖剩3块。你知道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吗?
解答:可以这样想:把55块水果糖和45块巧克力糖分别平均分给他们,就不会有剩余。也就是求55和45的最多公因数。
55和45的最多公因数是5.这个组最多有5位同学。
5、周燕有一盒巧克力糖,7粒一数还余4粒,5粒一数又余2粒,3粒一数正好,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解答: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再多放进3粒巧克力糖,这样7粒一数、5粒一数、3粒一数就不会有剩余。也就是求7、5和3的最小公倍数。
7、5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105,105-3=102(粒)
6、篮子里有一些苹果,小红取走总数的一半多一个,小强取走余下的一半多一个,小军取走了小强取走后剩下的一半多一个,这时篮子里还剩1个苹果。问篮子里原有苹果多少个?
解答:此题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即(1+1)×2=4个(4+1) ×2=10个
(10+1)×2=22个
7、暑假作业14页,图略。
解答:把BC边平均分成3等份,再和NMFE连接,就会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三角形面积的5/9
8、甲、乙两人原来一共有46元。甲买了一本故事书用去12元,乙买一本科技书用去18元,这时两人剩下的钱正好相等。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元?
解答:12+18=30元46-30=16元16/2=8元8+12=20元(甲)
8+18=26元(乙)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请小朋友想一想。
9、暑假作业19页,题目略。
解答:这个最简分数是4/5
10、公路上一排电线杆,共25根,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原来都是4 5米,现在要改成60米,可以有几根不需移动?
解答:可以有7根不需移动。
11、暑假作业24页,题目略。
解答:用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原来这个分数是60/72
根据圆的面积总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可以列式:3.14&time s;25=78.5平方厘米
3.14×15=47.1平方厘米
19-11=8厘米8÷(3-1)=4厘米4×3=12厘米(两根蜡烛剩下的长度)
19-12=7厘米,也就是7分钟。
13、小明有5盒奶糖,小强有4盒水果糖,共值44元。如果小明和小强对换一盒,那么各人手里糖的价值相等。一盒奶糖盒一盒水果糖各值多少元?
解答:交换后,小强手里有3盒水果糖盒1盒奶糖,小明手里有4盒奶糖盒1盒水果糖,而这时他们手中的糖是等价的。如果继续想下去的话,两人手中再拿去1盒奶糖盒1盒水果糖后,小明手里还有3盒奶糖,小明手里还有2盒水果糖,这时还是等价的。即2盒水果糖可以用3盒奶
糖去替换。那么原来小强手里的4盒水果糖就可以替换成6盒奶糖。即11盒奶糖就是44元,1 盒奶糖就是4元,这样水果糖的价钱就可以计算出来了,就是6元。
14、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20,甲数是乙数的2倍,丙数比甲数多5,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解答:小朋友可以画图去看一看。120×3=360 360-5=355 355 ÷(2+1+2)=71(乙) 71×2=142 142+5=147
15、一个花坛的直径为3米,在离花坛0.8米处,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
文章增色添辉。
解答:3+0.8*2=4.6米4.6×3.14=14.444米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
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