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热量如何从一个物体传输到另一个物体。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传热学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2. 掌握传热学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3. 熟悉各种传热现象和传热机制;4. 进行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础1.1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1.2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1.3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2. 热传导2.1 热传导的基本原理2.2 热传导的数学模型2.3 热传导的边界条件2.4 热传导的解析解和数值解3. 对流传热3.1 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3.2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回顾3.3 流体边界层和对流传热模型3.4 对流传热的换热器设计4. 辐射传热4.1 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4.2 辐射传热的数学模型4.3 辐射传热的辐射性质4.4 实际问题中的辐射传热计算5. 传热器件与传热流程5.1 各种传热器件的原理和特点5.2 传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效率分析5.3 传热流程的优化设计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2. 实验教学:通过传热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热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加深对传热学的理解。

3. 计算机模拟:利用传热学的数值模拟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传热计算和仿真实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用于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整个传热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参考教材1. 《传热学导论》李诗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2. 《传热学教程》王海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3. 《传热原理与设计》郭光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传热学教学大纲.doc

传热学教学大纲.doc

传热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课名:Heat Transfer学分:4学期:春季先修课程要求: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课程简介: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及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计算方法。

传热学知识在能源、电力、冶金、动力机械、石油化工、低温工程、环境与建筑等工业领域以及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如:电子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热学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是面向21世纪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大纲:一、绪论(4学时/3学时)1.概述2.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3.传热过程简介二、导热理论基础(3学时/3学时)1.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傅里叶定律2.导热系数3.导热微分方程式4.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三、稳态导热(4学时/4学时)1.通过平壁的导热2.通过复合平壁的导热3.通过圆筒壁的导热4.通过肋壁的导热5.通过接触面的导热6.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四、非稳态导热(6学时/4学时)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2.无限大平壁的瞬态导热3.半无限大物体的瞬态导热4.其他形状物体的瞬态导热5.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五、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基础(4学时/3学时)1.建立离散方程的方法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3.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4.控制容积积分法简介导热部分小结、二维稳态导热理论解及作业讲评、课堂讨论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六、对流换热分析(10学时/6学时)1.对流换热概述2.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3.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的解4.边界层换热积分方程组及求解5.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湍流)6.相似理论基础七、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4学时/4学时)1.管内受迫对流换热2.外掠圆管流动换热3.自然对流与混合对流换热八、凝结与沸腾换热(4学时/3学时)1.凝结换热2.沸腾换热3.热管对流换热部分小结、最新研究工作介绍及作业讲评、课堂讨论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九、热辐射的基本定律(3学时/3学时)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2.黑体的辐射特性3.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灰体十、辐射换热计算(5学时/4学时)1.黑表面间的辐射换热2 .角系数的确定方法3.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4.气体辐射5 .太阳辐射热辐射与辐射换热部分小结、辐射换热实例及作业讲评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十一、传热和换热器(6学时/4学时)1.通过肋壁的传热2.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3.传热的增强和削弱4.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5.平均温度差6.换热器计算7.换热器性能评价简述十二、质交换(4学时/0学时)1.质扩散及其基本定律2.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类比3.对流质交换的准则关联式4.液体蒸发时的热质交换总结(1学时/I学时)。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58学分:3课程编号:020009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传热学》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前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及实验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绪论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2、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3、简史。

(二)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1、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式。

2、通过平壁、园筒壁、球壳和其他变截面物体的导热。

3、通过肋片的导热。

4、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及多维导热。

(三) 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2、集总参数法。

3、一维、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的求解。

(四)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1、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路及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五) 对流换热1、对流换热概说。

2、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和积分方程组,比拟理论。

3、对流换热的量纲分析法。

4、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连式。

(六) 沸腾与凝结换热1、凝结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

2、沸腾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

(七)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

3、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

(八) 辐射换热的计算1、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

2、被透明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3、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

4、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5、气体辐射。

6、太阳能利用中的传热问题。

(九)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1、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2、平均温压,换热器的型式和热计算。

3、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

4、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熟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及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计算;了解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掌握非稳态导热问题的计算方法;能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及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传热学》教学大纲【可修改文字】

《传热学》教学大纲【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传热学/ Heat Transfer二、课程编号:0300302三、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四、使用教材:《传热学》(第4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必修六、教学对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七、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九、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十、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减少热损失的途径,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并基本掌握换热设备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热工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热实验的技能。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重点难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二章稳态热传导(6学时)知识要点: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及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及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层、多层和复合平壁的稳态导热,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通过肋壁的稳态导热,具有变导热系数的单层平壁导热问题的处理方法,肋效率、等截面直肋和环肋的工程计算,接触热阻及形状系数。

重点难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能够依据直角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和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三章非稳态导热(4学时)知识要点:非稳态导热过程特点,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及其讨论,诺模图,简单几何形状一维、二维和三维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和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着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包括:研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学习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综合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基本理论及计算和实验过程。

通过课程教学结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和科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一系列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以后从事热能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等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1、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基本的抽象思维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通、学会学习的能力。

2、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基本理论规律、掌握传热的理论分析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掌握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并能提出工程实际中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能对换热器进行设计。

3、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和新技术,能对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计算。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传热学》课程主要以讲授、讨论、分析计算为主,以课堂测验、实验教学为辅。

课堂教学将利用MOOC平台和先进通讯工具辅助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实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增强感性认识,以期达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各方面工程实际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1)、学会设备操作、报告撰写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处理、归纳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传热学 教学大纲

传热学    教学大纲

传热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00003Z10课程名称:传热学/Heat Transfer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56/3.5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四版)[2]TL Bergman,AS Lavine,FP Incropera,DP DeWitt.Fundamentals of Heat and MassTransfer(7th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Inc.,2011[3]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葛新石等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六版)[4]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叶宏等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习题详解.北京:第六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一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把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机理,掌握热量传递基本方式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以及部分情况下的温度分布计算,对换热器有初步的认识,能进行换热器简单的热设计,能理解传热增强与削弱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日后从事的与炉窑热工、制冷与空调、动力机械、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相关的研究、设计与管理工作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熟练掌握导热、对流换热及热辐射大部分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透彻理解该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传热机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熟悉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理论。

能力:通过对传热学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和分析求解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发现、思辨和表达的能力。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蔡琦琳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蔡琦琳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能传递规律的科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

在制冷、热能动力、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化工、材料加工、冶金、电子与电气和建筑工程等生产技术领域中存在大量的传热问题,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学生对热量传递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理性的认识,并能熟练运用基础知识来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传热问题。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物理机制,掌握传热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实验,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增强传热、削弱传热和温度控制等工程传热问题;了解传热学的前沿知识及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目标1:系统深入学习,掌握传热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

1.1 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理论、机理及影响因素;1.2 掌握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传热模式的基本公式,能够进行各种工况下传热量的计算,并能对工程传热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课程目标2:掌握传热实验,应用传热学知识,解决工程传热问题。

2.1 掌握传热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热量传递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理性的认识。

2.2 根据所学传热理论和实验知识,熟练掌握增强或削弱热能传递过程的方法,能够在工程应用中对热能有效利用、热力设备效率的提高、节能降耗技术等问题从传热学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探索传热学前沿科学知识。

3.1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和对工程问题进行清清晰表达的能力;3.2 通过课外文献调研并撰写课程报告,提升文献查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H)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结论1 .教学目标(1)了解传热的定义;了解传热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2)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物理机理;(3)掌握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及斯忒藩定律,并能应用这三个定律分析基础传热问题;(4)了解传热过程的特点以及电.热模拟的作用和意义;(5)掌握热流密度、热阻和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完整word)《传热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应用范围,在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获得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

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和课程考试成绩(70%)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组成.课程考试采取闭卷笔试。

实验成绩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课程考试.。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热量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和方法。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几种常见的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3. 掌握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 能够分析和解决传热学中的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设计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本概念- 传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传热学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的关系;- 传热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假设。

2. 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 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传热方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不同传热方式的应用和实际例子。

3. 传热计算方法- 热传导计算方法:一维热传导方程、对流换热方程、辐射换热方程;- 对流换热计算方法:强迫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 辐射换热计算方法:黑体辐射、实物辐射的计算方法。

4. 传热过程分析- 传热过程的热阻和热导率分析;- 热传导问题的一维和二维稳态解法;-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分析。

5. 传热实验- 传热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 测量传热系数和传热机制的实验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 实验实践:设计一系列的传热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交流;4. 作业和测验:布置传热学相关的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传热学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传热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建环)

《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建环)

《传热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凡是有温差的地方,就有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因此,传热学在各个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传热学课程内容共分为五部分:(1)热传导的理论基础和导热问题的计算;(2)对流换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关联式;(3)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及辐射换热计算;(4)综合讨论多种传热方式并存的传热问题以及换热器的热计算;(5)本学科前沿课题及最新研究成果。

传热学是制冷与空调工程系两个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主要课程。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Heat transfer is the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energy transfer. When 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exists in material bodies, there is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high temperature bodies to the low temperature ones. So heat transfer is applied in every technology fields. There are three basic modes of energy transfer: Heat conduction, convection and heat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consists 5 parts:(1) Theories of conduc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conduction questions;(2) Basic principles of convection exchange and the experiment relationship;(3)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heat radi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radiation exchange;(4) Summarizing the heat transfer problems by more of three modes coexisting and the heat calculation of heat exchanger;(5) The advanced topics and newest research results in heat transfer fields.Heat transfer is the main curriculum and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for two specialties (heat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engineering)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传热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中的应用1.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1.4传热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自学)教学难点:热阻的概念及其应用。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简介
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和规律。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程。

2. 掌握传热过程中的传热量计算和传热速率计算方法。

3. 熟悉传热过程中的传热机制和传热方式。

4. 能够应用传热学知识解决传热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1. 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a. 传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b.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

c. 传热机制和传热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d. 传热方程和传热速率的计算方法。

2. 热传导
a. 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热传导方程和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传热模型。

c. 热传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应用。

3. 对流传热
a. 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区别和特点。

c. 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应用。

4. 辐射传热
a. 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黑体辐射和实物体辐射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c. 辐射传热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应用。

长春工程学院《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长春工程学院《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FA034111课程名称:传热学学时范围:60~70实验学时:6总学分: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先行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流体力学适用专业(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与排水工程责任单位:能源动力学院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传热学》是被列入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等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分别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工程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热量传递规律的理论知识。

本门课程的设置,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相关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到的传热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的有力工具。

三、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部分: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1)主要教学内容:1)导热基本定律;2)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3)通过平壁、圆筒壁、球壳和其它变截面物体的导热;4)通过肋片的导热;5)有内热源的导热及多维导热。

(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掌握傅立叶定律的含义、影响热导率的因素、不同物质热导率随温度变化情况;了解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导温系数的物理意义;掌握边界条件的含义。

了解计算公式的由来;了解变导热系数对温度场的影响。

了解肋片的作用和分类;了解等截面直肋片导热的推导过程;掌握肋片效率的定义以及加肋的原则;了解有内热源物体导热的温度场分布特点。

2)能力点:能够进行单层和多层平壁、圆筒壁物体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导热计算。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傅立叶定律;导温系数;第一、二、三类边界条件。

通过单层和多层平壁、圆筒壁物体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导热计算;肋片效率的定义以及加肋的原则。

教学难点: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变截面和变导热系数的导热问题;等截面直肋片导热的推导过程;有内热源物体导热的温度场分布特点。

《传热学(1)》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1)》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课程代码:MEME2022课程类别:①大类基础课程;②考试;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开课学期:第2学期;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章熙民:《传热学》(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一、教学目的《传热学》是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习基础课程。

通过传热学的学习,学生应对工业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热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应能计算绝大多数稳态传导、对流和辐射及其组合情况下的换热问题,并对生产中常见的非稳态传热过程有一定分析计算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等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能够分析工业和生活中一些复合传热过程,并能够计算热流量,总换热量、温度场等。

初步掌握传热传质学数值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课程内容第1章绪论1、教学内容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Stefan-boltzman定律及其物理含义。

2、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热量传递机理,传热计算过程的单位换算。

第2章导热基本原理1、教学内容温度场、稳态温度场、非稳态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导热系数、热扩散率、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基本概念,导热微分方程的完整形式及稳态、无内热源条件下的简化形式,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不同坐标下导热微分方程的稳态无内热源的简化形式。

2、教学要点教学重点:①等温面与等温线的特点。

②导热微分方程推导的前提假设及推导过程,直角坐标下非稳态、有内热源的变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式。

教学难点及要求:本章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较多,是其他各章的基础,要求熟练掌握,能够阐明导热微分方程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第3章稳态导热1、教学内容温压、热阻、总面积热阻的基本概念,导热系数为常数的平壁导热过程的温度场和热流密度计算推导过程,多层平壁热流密度计算推导过程。

华北电力大学传热学教学大纲

华北电力大学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适用于热能动力工程专业)(70学时)华北电力大学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传热学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

它应该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的和巩固的有关热能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以及一定实验技能的训练。

它不仅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定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解剖处理和分析计算。

2.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能对无内热源的简单几何形状物体在常物性条件下的导热进行熟练的分析计算,并对较复杂导热问题的数值求解途径有所了解。

3.较深刻地了解各种因素对对流换热的影响,对强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的有关准则有正确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

了解凝结和沸腾换热现象的分类、特点及影响因素。

4.理解有关热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能熟练地对被透明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进行计算。

了解气体辐射的特点。

5.会利用平均温差法和效能—单元数法对换热器进行热计算,了解强化传热的原则、手段和常用的隔热保温技术。

6.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温度测量、热量测量、流量测量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安排实验、选择测量仪表、正确进行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等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为先修课程。

为使课程的内容相互衔接,高等数学中应包括:泰勒级数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场论、傅立叶级数、线性方程组的解及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在流体力学中,应对层流边界层理论进行讲述。

四.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要求绪论讲清楚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科学、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应使学生明确: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基本规律的课程,应用这些基本规律,可以为热力设备的技术改造、能源的节约与开发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热学课程编码:20511019
学时:58学分:4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在该专业的知识结构中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所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建筑物的温度、湿度问题。

气候在变化,建筑物构件每时每刻都在传热;用以改变室内温湿度条件的技术手段中,采暖、空调,热源、冷源等等,大都以传热为主要的物理过程。

因此学生传热学学得好坏,直接地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

每门课一般都有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体系。

传热学作为有百年历史的老学科,内容极其丰富,也早已自成体系。

但在课程建设中,如果每门课都片面、过份地强调把自己的课有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体系。

则势必引起整个专业学时的不适当膨胀。

正确的出发点应着力把整个专业知识结构设计成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体系,所涉及的课程应服从整个体系的需要,在专业知识结构中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传热学内容的实质是三大守衡,即质量守衡,动量守衡与能量守衡;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在热传递现象中的体现。

用三大守衡的思想贯穿全篇,使学生掌握温度场与热流密度场的概念和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质量,动量与能量平衡的概念将研究对象的传热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列出方程(含微分方程),对部分简单边界条件问题能够求出解析解;并能够应用运用有限差分法在计算机上求解一般的传热问题。

第一章一维稳态导热
平壁(含多层)、圆筒壁(含多层)、肋壁等一维稳态导热热阻公式,复合平壁按一维导热计算的近似热阻公式。

第二章导热理论基础
1、付立叶定律及与之相关的温度梯度、热流密度、导热系数的基本概念及其矢量与分量表达方式
2、用微元体热平衡的概念推导导热微分方程。

对简单的规则形状物体建立导热问题的数学模型,正确列出导热微分方程和单值性条件。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
1、对流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解析解的分析与应用(不含求解过程)。

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定向点,Bi、Fo 准则的物理意义,正常情况阶段,集总参数法。

2、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解析解的分析与应用(不含求解过程)。

温度波的衰减与延迟。

第四章有限差分法
1、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一、二维简单几何形状物体的稳态导热问题。

中间节点与各种边界节点的有限差分热平衡方程,有关线性方程组的建立与叠代求解方法。

2、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中间节点与各种边界节点的有限差分热平衡方程。

第五章对流换热理论基础
1、流场中微元体的质、动、能量平衡,微分方程组。

2、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厚度、速度梯度、在各种边界上的发生与发展;
3、边界层微分方程组的产生;微分方程解的主要结论(不含求解过程),速度曲线的相似性,厚度公式;
4、用幂级数逼近速度分布时,边界层厚度、摩擦阻力与换热的近似理论解;
5、边界层理论的重大意义。

6、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的类比。

第六章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
1、速度场、温度场相似的基本概念;相似准则的导出及物理现象相似的充分必要条件;定型尺寸、定性速度与定性温度的定义问题,前两者理论上的任意性及描述实际上广泛存在的近似相似现象时对三者正确定义的重要性;准则关联式的高度概括性与广泛适用性;准则关联式的得出方法。

2、管内强制对流换热时的管内平均速度,断面平均温度;成熟发展区与入口区;
3、非圆断面管道流动阻力与换热,水力直径作为当量直径的适用范围、缺欠与修正。

第七章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1、热辐射量的描述:辐射力、辐射强度,单色、定向,全波、半球等一系列概念组合的物理意义与表达。

2、普郎克定率,斯蒂芬-玻尔兹曼定率,维恩定率,兰贝特定律与基尔霍夫定律,发射率与灰体,漫辐射表面。

第八章辐射换热计算
1、角系数。

2、空间热阻。

3、有效辐射与表面热阻。

4、辐射换热的网络图。

5、气体辐射:特点,发射率与吸收率,气体与外壳间的辐射换热。

6、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九章传热与换热器
1、对数平均温差法
2、对流换热器计算的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三、课程的讲授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传热学的内容与意义,传热学与专业的关系,单位制
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4学时)
第一节付立叶定律与导热系数
第二节导热微分方程与单值性条件
第二章一维稳态导热(10学时)
第一节通过平壁的导热
第二节通过复合平壁的导热
第三节通过圆筒壁的导热
第四节通过肋壁的导热
第五节二维稳态导热的形状系数法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10学时)
第一节对流边界条件下的非稳态导热
第二节常热流边界条件下的非稳态导热
第三节周期变化边界条件下的非稳态导热
第四章有限差分法(6学时)
第一节有限差分法基础
第二节稳态导热问题的有限差分解法
第三节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有限差分解法
第五章对流换热理论基础(8学时)
第一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第二节边界层理论概述及其微分方程组
第三节边界层摩擦阻力与换热的近似积分解
第四节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的类比
第六章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 (6学时)
第一节相似理论基础
第二节管内受迫流动与换热
第三节其他几何形状边界受迫流动与换热
第四节自然对流换热
第七章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6学时)
第一节辐射换热概述
第二节辐射力与辐射强度
第三节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第八章辐射换热计算 (8学时)
第一节两黑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第二节角系数的确定方法
第三节两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第四节多表面间辐射换热的网络法
第五节气体辐射
第六节太阳辐射
第九章传热与换热器 (8学时)
第一节复合传热
第二节传热的增强与削弱
第三节换热器的型式与基本构造
第四节对流换热器计算的对数平均温差法
第五节对流换热器计算的效率-传热单元数法第六节换热器性能评价及优化方法概述
四、课程的作业与实验:
(一)习题
做习题是巩固学得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本课教学安排大量习题。

总计约40题。

习题的2/3来自教材,教材中有大量习题可供选择。

1/3来自主讲教师自编,都是主讲教师认为更能反映理论本质,更有练习价值的。

全部习题均做出标准解。

各章节习题量安排具体见学时分配表。

(二)实验
本课安排三个教学实验,每个两学时。

1、基于常热流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理论用动态法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
实验内容及要求:
(1)测定材料(不良导热体)的导热系数和比热‘
(2)学习非稳态(准稳态)法测定材料导热性能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强迫对流实验;
实验内容:
(1)了解试验装置、熟悉空气流速及管壁温度的测量方法,掌握测量仪表的使用方法;
(2)测定空气横掠单管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并将结果整理成准则关系式;
(3)掌握强制对流换热试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方法。

3、自然对流换热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1)测定空气与水平圆柱体之间发生自然对流换热时的表面传热系数,并将结果整理成准则关系室;
(2)学习本实验中的测试技术(热电偶测壁温、测量热量)及试验数据的整理方法;
(3)学习对试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的方法。

传热学的理论都是经典的,上述实验的目的不是验证理论,而仍然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包括温度与热流的测量等等。

整个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是从总体上安排的。

实际上教学计划中许多其他课,特别是专业课实验的安排都包含传热的内容。

所以提高实验质量不单是这门课的问题,而是整个专业的学科建设问题。

鉴于目前传热学的实验课质量不高,主要是设备台套数不足,学生实验中观察多余动手,拟结合学科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做到让学生在试验中人人动手,切实掌握传热方面的实验技能与方法。

五、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说明:
学时分配表
六、课程主要参考书:
《传热学》第四版章熙民、任泽霈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高等学校建筑环境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传热学》第三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传热学》第二版杨世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Holman J P. Heat Transfer. 7th ed. McGraw-Hill 1990
《传热学》第一版程尚谟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制定人:
审定人:
批准人: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