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静与动

合集下载

动静结合——《小手歌》音乐教案的多种运用方法

动静结合——《小手歌》音乐教案的多种运用方法

动静结合——《小手歌》音乐教案的多种运用方法音乐是一种语言,而教学则是一种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动静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小手歌》是一首流行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简单、易学易唱,非常适合用于幼儿园和小学音乐教学。

本文将探讨《小手歌》音乐教案的多种运用方法,希望对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动静结合是一种基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把音乐教育与儿童的身体活动和心理表现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各种动作与静态练习,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动静结合方式:1、动态动态是指让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各种身体运动,例如跳舞、游戏、表演等。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跟着歌曲节奏进行动作,或者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做出相关动作。

例如,《小手歌》中有句歌词“小手边边搓”,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歌曲中描写的动作,搓手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句歌词的含义。

同时,在学唱期间,可以加入一些动作,例如挥动双手、做出手指的动作等,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和兴趣。

2、静态静态是指让学生在教学中以各种静止的形式进行训练,例如坐、站、躺等。

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加入静态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增强音乐的体验感。

例如,在学唱《小手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双手放在身体不同的部位,例如腹部、胸部等,以帮助学生体验气息的流动和发声的正确方式。

3、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学习中让学生同时进行动态和静态的练习,通过配合不同的动作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例如,在学唱《小手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不同的动作,例如在唱“小手边边搓”的时候搓手,而在唱“小手边边摸”的时候摸头等。

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歌曲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第一课 音乐中的动与静

第一课  音乐中的动与静

第一课音乐中的动与静课型:综合课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1、了解音乐中的动与静。

2、了解音乐要素速度和力度的形成。

3、学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教学重点:灵活掌握音乐中的动与静课时安排:二节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音乐知识的引入:(视觉到听觉)1、两幅画的启发,引导学生从画面上感受表现动与静的生活现象。

让学生讨论形成生活中动与静现象的一些因素。

如:描绘静态的画面是一幅夜景,使人联想到没有风声、鸟叫声的宁静夜晚。

而动感的画面,使人联想到欢庆的场面,人们载歌载舞,歌声、锣鼓声热闹非凡。

人们通常把音乐和美术比作一对孪生姐妹,画卷是凝固的旋律,旋律是流动的画卷。

教法建议:1)先看画,比较哪一幅有静感,哪一幅有动感。

2)听音乐比较:《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3)分析什么原因使乐曲有动、静感(速度、力度起了重要作用)5)请同学们看书的的表格一起对照,小结。

6)忆唱《大海》与《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两首歌曲,体会哪首有动感,哪首有静感。

请同学们分析音乐中各要素的不同特点对形成音乐动不同效果。

7)让学生讨论、总结是什么原因引起动感与静感音乐?4、继续欣赏第二组音乐《地狱中的奥菲欧》和《动物狂欢节》中第四段《乌龟》选用《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巧妙地在力度、速度(音色、音区)上加发变形,使曲子由狂热踊跃的舞曲变成缓慢爬行的乌龟形象。

1)前面所学的是不同音乐由于速度、力度的改变,可带来音乐不同形象的改变。

2)组织学生听这首《地狱中的奥菲欧》是同一个主题,由于速度、力度的改变(音色、音区也改变),会造成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让学3)学生总结,教师点评5、课后小结1)新学期的开始,抓好学生的教学常规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音乐中力度和速度会使音乐产生动感与静感,多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多体会。

第二课1、复习:动静感的乐曲是由力度、速度造成的。

导入新课。

2、学习速度、力度的改变是造成音乐形象改变的重要因素。

3、再一次听音乐《地狱中的奥菲欧》《乌龟》。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花城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花城版

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3.1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1教学目标(一)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换头合尾”,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

(三)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2学情分析充分抓住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音乐。

3重点难点重点(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换头合尾”(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难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和音乐形象的表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

4教学过程简介乐曲: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

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与月亮有关的乐曲最富诗情画意的当数《春江花月夜》。

它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乐曲的意境完全可以与那首同名唐诗媲美。

《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琵琶曲《夕阳箫鼓》,流传于明、清。

它的乐谱最早见于1820年,以后又收入在琵琶演奏家吴畹卿1895年的琵琶手抄本中。

上世纪20、30年代被上海大同乐社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并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被改编成大型民族管弦曲。

此曲也有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和合奏版本。

《春江花月夜》是典型的多段体结构的中国传统乐曲。

全曲共分为九段再加尾声。

浅谈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浅谈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浅谈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静”结合内容摘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听音教学、节奏教学、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进行学习。

关键词:低年级、动静结合、节奏、歌唱、欣赏好动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本性,动是他(她)们最感受兴趣最乐意的行为之一,实验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耐静心只有十分钟左右,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较好地处理好学生在课堂中的“动静”行为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情趣,才是较成功的音乐教学。

以下是我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动、静”结合的一些方式。

(一)听音教学中的“动、静”结合听音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听力的重要途径。

听,是一个“静”的过程,比较枯燥。

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听音教学中特别注意趣味性,采用游戏的方式,把听音教学这一静的过程与动结合起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用“摘苹果”、“小蝌蚪找妈妈”等游戏来进行听音教学。

在做“摘苹果”游戏的听音教学时,我把要听辨的听音内容写在用卡片做成的“苹果”上,把“苹果”挂在黑板上的一棵“大苹果树”上,让学生在听到老师所弹奏的内容后,把写有老师所弹奏内容的“苹果”摘下来。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摘得又多又准。

而在做“小蝌蚪找妈妈”游戏的听音教学中,我把要听辨的听音内容写在青蛙妈妈的头饰上,学生分角色扮演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听到老师弹奏的琴声后,快速地找“妈妈”。

在学生懂得游戏方式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如青蛙妈妈在池塘里呼喊小蝌蚪,小蝌蚪焦急地找妈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听琴声辨别音高是一个“静”的行为,而让学生“摘苹果”、“找妈妈”以及即兴表演是一个“动”的行为。

这样,动静交替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无形之中训练了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

(二)节奏教学中的“动、静”结合节奏是在音乐的运动中产生的,对节奏的训练大都是通过念拍、击拍的方式进行教学。

音乐教学下动与静相辅相成

音乐教学下动与静相辅相成

音乐教学下动与静相辅相成引言音乐教学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避免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多种形式融合到音乐当中来,打造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让音乐中动与静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开发出音乐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也让音乐作品在巧妙的动静结合中释放出美感,带动音乐课堂的无限魅力。

一、游戏中的动中有序小学音乐教师要打造魅力课堂,就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淋漓尽致地享受音乐的活力和快乐。

游戏的介入为音乐课堂带来了无穷的活力,让音乐课充满了趣味性。

但音乐课动起来的同时也会存在课堂秩序杂乱的弊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让学生在动中有序的课堂中尽享音乐的活力,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音乐中结合游戏是一个巧妙的小学音乐教学法,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带动课堂的生动性,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在学习歌曲《跳到我这里来》时,教师就将音乐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跟随音乐的节奏用脚步踏出歌曲的节奏,并跳到自己想找的好朋友那里,进行节奏的传递,下一个学生再继续踏着节奏进行找朋友的环节。

这样以此类推进行节奏接龙的游戏。

为了避免游戏中出现一个同学踏节奏找朋友而其他学生乱打乱闹的现象,教师进行了巧妙的设计要求,让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猜一猜下一个传递节奏的会是谁?学生在闭眼睛听音乐的过程中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听觉感受,避免了他们无聊中打闹的行为。

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动中有序地开展音乐游戏,享受活跃而又不乱的音乐课堂。

教师把游戏结合到音乐课堂中,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控着课堂,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活跃也遵循课堂的秩序。

科学的方法避免了教师被动地维持课堂秩序,让学生在游戏中的动与秩序中的静相适宜地结合在一起,营造音乐课堂中的愉悦有序。

二、聆听中的随心所动音乐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只有专注的聆听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思想,这是音乐当中“静”的一个体现。

但是聆听的目的除了用心静静地感受以外,还要把感受表达出来,这就要把聆听当中的静转变成展现过程中的动,要让学生在倾听中创造。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
综合信息 / 社会事业. 基层教师谈基础教育
E C0N 0MI C 0U T L O0K T HE B OH AI S E A
浅谈 小学音 乐课 堂 中 的动与静
一 天 津市 东丽 区金 钟小 学教 师 梅 晓 碉
而 完 成 一 些机 械 性 的 设 问 与 回答 ,从
而 让 课 堂被 动 的烘 托 出 这 一 问 一答 看
桥 梁 的 纽 带 教 师 应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建
上 ,老 师 往 往 不 知 不 觉 地 充 当 定 向 、
定 规 和 定论 者 。扮 演 着 “ 领 导 角色 ” . 对 课 堂 活 动 进行 控 制 。而 学 生却 始 终
处于 “ 被 动状态 ” ,是 “ 受限 角色” 。
然 而 .学 生 的 自律 能 力还 是 不 强 .尤
其 是低 年 级 的 学 生 .有 时 会 弄 得 一 团
糟 .教 师 面 对 如 此局 面 .都 会 引起 深
环渤 海经济 嗦 望 2 0 1 5年第 4期
71
综合信息 / 社会事业. 基层教师谈基础教育
深 的 思 考 。 我 曾经 做 过 这 样 一 堂 课 . 课题 是 《 快乐 的小骑 兵》 ,由于 低年 级
老 师 总 是 滔 滔 不绝 讲 个 没 完 .一会 儿
教 师 梅 晓 明
说 这 是 首 世 界名 曲 .一 会 儿 又说 这 是
某 某 人 的 代 表作 等 :音 乐 教师 主体 地 位 已形 成 一 种定 式 .站在 中 间驾 驭 着 学 生 与课 堂 也 已俨 然 成 习 惯 .在 课 堂
反馈 。
长 久 以来音 乐课 的模 式 始终 如一 . 不是 发 声 练 习 ,就 是 节 奏 训 练 :不是 听 录 音 ,就 是学 唱 歌 曲 ;呆 板 枯 燥 的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大全5篇)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大全5篇)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也是一门学问,因为儿童天性喜欢音乐,音乐是体验人生的快乐,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能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音乐能够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动中感受,也可以在静中细细品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控,音乐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不仅能从听觉上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因此,在课改轰轰烈烈的今日,音乐课正日趋开放活泼民主,学生一提到上音乐课,就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然而,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还是不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时会弄得一团糟,教师面对如此局面,都会引起深深的思考。

1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深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

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表情严肃,学生毕恭毕敬、正襟危坐。

殊不知,课堂中过分的静会使学生思想僵化,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认为好的课堂中有一定地动应该是在一定纪律约束下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尽情发挥的空间。

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了胆怯,没有了束缚,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求知、探索的精神。

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愉快的令人向往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注意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外部条件。

这种和谐愉悦课堂环境,将有利于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唱、敢跳,敢于创新。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动”与“静”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动”与“静”

浅谈音乐课堂的“动”与“静”姓名:黄鑫单位:襄阳市第四十五中学“动”就整堂是动,“静”则整堂是静。

由于学生天生具有爱动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在音乐课堂上唱歌的时候就表现的更加突出了。

其实,可以有两种方法来体会和感受课堂教学中的动和静。

即:1、上课前,上课中给他们下马威,确立老师的主导地位。

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在静的情况下学习。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开始动起来了。

为了去体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我特意分别做了两次实验。

第一次,在进入教室时,我就开始警告学生,如果不讲秩序就得受到惩罚。

坐好了,就不能再发出声音。

而后又宣布了几条上课的纪律和相应惩罚措施。

随后又不停的加以警告和惩罚。

虽然我不停的在制静,效果还不错。

但是在学习歌曲时,还是有个别学生已经开始窃窃私语了,对于这个现象,基于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我毫不留情的扼杀在了摇篮里,并实施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而后又重复了几次。

最终呢,在不停的制静中,我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们的表情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下马威,而我也在一种非常不好的状态下结束了这堂课。

那么第二次呢,我一改上次的行事作风,始终面带微笑,语气也温和了许多。

领学生进音乐室时,只是稍作提醒。

进入教室以后,为了活跃气氛,我就以一个游戏为课程的导入。

学生听到要做游戏,教室里一下子变的热闹起来。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一直很高,以至于最后到了无法控制。

随后,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仍然沉浸于先前游戏。

注意力不集中,乱说话,甚至于大声喊话。

给予一定批评后,又继续开始讲话。

最后,这堂课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

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开心,表面上我仿佛达到了目的。

可我的教学过程却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走的过于艰难。

知识技能目标几乎没达到。

虽然学生很高兴,但我却十分的累。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3_4课时》教学设计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3_4课时》教学设计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3_4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是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动静结合,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形式,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

教材中包含了歌曲《小河淌水》、乐曲《彼得与狼》等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聆听和鉴赏能力。

他们在课堂上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学习。

但部分学生对音乐中的动静结合概念尚不了解,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动静结合,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聆听、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动静结合,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聆听、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演唱法: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演奏法: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体验音乐创作乐趣。

4.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歌曲、乐曲等教学素材。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作品。

3.打击乐器:供学生演奏使用。

4.教学用具:如乐谱、歌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歌曲《小河淌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中的动静结合。

2.呈现(10分钟)呈现乐曲《彼得与狼》,让学生聆听并分析乐曲中的动静结合部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歌曲《小河淌水》的学唱,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动静结合的表现。

同时,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体验音乐创作乐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喜欢的音乐作品,分析其中的动静结合,并与同学分享。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3_4课时》教案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3_4课时》教案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3_4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是四年级音乐上册的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3课时和第4课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辨识简单的节奏、旋律,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概念较为模糊,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理解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概念。

2.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的敏感度。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聆听实践,感受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

2.演唱法:让学生通过演唱实践,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

3.演奏法:让学生通过演奏实践,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音乐作品、图片、文字等资料。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4.练习册、乐谱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作品,一首动态强烈,一首静态柔和,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

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并说出自己对这两首音乐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两首音乐作品,让学生再次聆听,并注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两首音乐的感受,以及音乐中的动态与静态的表现。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练习这两首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1_2课时》说课稿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1_2课时》说课稿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第1_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音乐中的动与静》是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的第三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比和体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赏和分析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第二部分是创作和表现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感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能够分辨和表现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等活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带来的不同感受,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表现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实践活动,将动态和静态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音乐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创作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理解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教材、乐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欣赏和分析:学生欣赏和分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和感受动态和静态元素。

3.创作和表现: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和实践活动,将动态和静态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音乐的美。

4.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方法等,通过板书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音乐中的动态和静态元素。

一年级音乐课堂上的动静结合

一年级音乐课堂上的动静结合

一年级音乐课堂上的动静结合动音乐课堂中的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

一年级的课堂,我主要关注两处“动”!1、让学生在学唱歌曲中“动”起来在学唱歌曲时,如果让学生枯燥无味地背诵歌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既吃力又没有效果。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根据所教歌曲的风格特征编排一些简单而又形象的动作,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这样简单的律动,既能帮助一年级不识字的孩子尽快记住歌词,又让孩子学得兴趣盎然!2、让学生在学习节奏中“动”起来音乐课中的节奏练习是机械、枯燥的,而节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

比如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戏进行节奏训练:我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走,不时改变速度,这种快慢不同的走路形式,就是节奏。

学生必须全神贯注的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

那么,原本枯燥的节奏课就变成有趣的游戏课,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体验音乐的愉悦,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静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活动开始就会兴奋的收不住!我想,我必须要在课堂上建立一种秩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这种“秩序”也就是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音乐,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表演,这种秩序尤为重要,但是又不能一昧地用“高压”政策去强调,担心造成学生的厌烦。

如何艺术性地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呢?如:录音带上有范唱和伴奏音乐,我通常是等孩子们会唱了,再去跟伴奏带,可是这个时候,音乐一响起,就会兴奋的又唱又跳,这个还算好的了,有的孩子是只顾跳,乱动,根本不唱了,这个时候的教室里就是沸腾的粥锅,不可收拾,甚至连音乐声都听不见了,如果强压,我们都又会觉得很扫兴,一旦音乐声一响,又重复旧蹈!为此,我思考了很久,究竟根源在哪里?我想,应该是没有短期目标的原因,于是,本周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要求:第一遍,当录音里有范唱的时候,我们就把小嘴巴闭紧,边听录音机里的小朋友范唱,边进行律动表演,“老师眼里要看到的是你们优美的舞姿!看看谁的动作最漂亮!”第二遍,先个孩子们看大型合唱团的表演,当录音机里只有伴奏没有演唱时,要求学生小手放在背后,像合唱团里合唱演员一样,站得好好的演唱,“现在老师,要听到小朋友们优美的歌声,看看谁的姿势最好,听听谁的歌声最美!”现在,孩子们慢慢知道了,什么时候可以动,什么时候需要静,什么时候边跳边唱是美的,什么时候只有站站好才能把歌唱好!坚持!。

论音乐课堂中的“动”、“静”结合

论音乐课堂中的“动”、“静”结合
是 教 学 内容 . 我 们 按 照 不 同 的教 学 内容 去
在音 乐基 础 教 育 中 . 根 据 教 学 内容 和
学 生 音 乐 心 理 发 展 的 要 求 ,采 取 “ 动” 、
音 响结 构 实 现 思 想和 情 感 表 现 与 交 流 的
重 要 形 式 音 乐 基 础 教 育 自 学 堂 乐歌 以
的 享 受 在 歌 曲作 品 的 学 唱 中 . 授 课 教 师
种 有效 的教 学 方法
方法. 尤其在教学环境 、 教 学 设 施 相 对 落
后 的西 部 地 区 . 找 出 一 套 切 实 可 行 的 教 学
可 大胆 地 采 用 多 种 教 学 方 法 让 学 生 在 活
跃的“ 动态” 环 境 中完 成 学 习 。
“ ‘ 动 静 ’ 结合教学方法” 随 着 素 质 教 育 的 不断 深 入 推 进 。 音 乐
“ 静” 结 合 的 方 法 如 在 歌 唱 教 学 中 , 包 括
对 歌 曲歌 曲作 品 思 想 情 感 的表 达 等 理 论 性 内 容 的 陈述 . 当然 更有 歌 曲 的学 唱 等 实践 内 容 这 就 要 求音 乐教 师在 课 堂 音 乐教 学 中
采 用 不 同 的教 学 方 法 进 行 教 学 . 使 学 生 在
型 高 效 的 课堂 教 学 才能 够 建 立
“ 动” 、 “ 静” 结合 的教 学 方 法并 不是 一
项新生 事物 . 也不是一剂 万能贴 . 需 要 我 们 具 体 问题 具 体 对 待 . 奥 尔夫 音 乐教 育 体
性. 需要 在 音 乐课 堂教 学 中采 用“ 动” 、 “ 静’ ’ 结 合 的 教 学 方 法 。本 文 就 音 乐课 堂教 学 中的 “ 动” 与“ 静” 进行辨析 , 旨在 对音 乐 基 础教 育课 堂教 学“ 动” 、 “ 静” 结 合 的 教 学 方 法进 行 阐述 。 关键词 : 音 乐基 础 教 育 音 乐课 堂 “ 动” “ 静” 结合 音 乐 是 人 类最 古 老 、 最具 普遍 性和 感 染 力 的 艺 术 形式 之一 . 是 人 类 通过 特定 的 其 教学大方 向的“ 动” 、 “ 静” 区分 , 我们 的 教 学 设 计 才 会 有 章 可循 二、 制定 “ 动” 、 “ 静” 结合 的教 学 设 计 音 乐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的 制 定 首 要依 据

花城版音乐中动与静教学反思

花城版音乐中动与静教学反思

花城版音乐中动与静教学反思
花城版音乐中动与静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音乐的动与静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节奏、速度、音量等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动感和静谧。

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1. 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评估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提高学习效果。

2. 学生参与度:比较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学生参与度方面的差异,看是否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3. 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比较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方面的差异,看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4. 教学资源与工具:探讨这种教学方法所需要的音乐资源和工具是否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与多样化,是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对于花城版音乐中动与静教学方法的反思,可以从学习效果、学生参与度、教师指导和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和比较,以期不断优化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效。

动与静在音乐中的表现有何不同?

动与静在音乐中的表现有何不同?

动与静在音乐中的表现有何不同?一、节奏感的差异在音乐中,动与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节奏感。

动感音乐通常以快速而有力的节奏为主,给人一种高度紧张和充满活力的感觉。

静感音乐则以缓慢而平稳的节奏为特点,给人以安静和宁谧的感受。

动感音乐的节奏鲜明有力,常常使用强烈的鼓点和快速的音符,如摇滚乐和舞曲。

这种音乐往往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激情和活力,使人感到兴奋和愉悦。

而静感音乐则以悠扬的旋律和稳定的节奏为主,如古典音乐和轻音乐。

这种音乐能够带给人们平静和宁谧的心境,有助于放松身心,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一片宁静。

二、情绪表达的差异动感音乐和静感音乐在情绪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动感音乐常常以激昂和欢快的表情情绪为主,如喜悦、兴奋和愉悦。

这种音乐通过快速而有力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欢快和活力,使人感到充满热情和动力。

静感音乐则更多地表达出内敛和深情的情绪。

它常常以柔和、抒情的方式表达悲伤、思索或寂寞等情感。

这种音乐通过缓慢而平稳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给人一种安详和温馨的感觉,有助于人们情感的宣泄和释放。

三、音乐元素的运用差异动感音乐和静感音乐在音乐元素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

动感音乐常常注重节奏和音效的运用,以鼓点、电子音和强烈的音效营造出奔放和活力的氛围。

这种音乐往往使用较多的打击乐器和电子合成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效果。

静感音乐更注重旋律和和声的构建,在音乐的表达上更强调情感的传递。

这种音乐通常使用管弦乐器和钢琴等乐器,通过丰富的旋律和和声营造出宁静和优美的音乐画面。

四、音乐的韵律感和动态变化动感音乐和静感音乐在韵律感和动态变化上也有所不同。

动感音乐常常通过丰富多样的韵律和高强度的动态变化,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活力。

这种音乐往往以多变的速度和力度变化,使人感受到节奏的跳动和音符的冲击。

静感音乐则更加注重韵律的稳定和动态的平缓变化。

它常常以平稳、连续的速度和柔和、均衡的力度变化,给人一种舒适和温馨的感觉。

这种音乐往往能够让人如沐春风,感受到音乐的包容和宁静。

《音乐中的动与静》音乐欣赏课评课稿

《音乐中的动与静》音乐欣赏课评课稿

《音乐中的动与静》音乐欣赏课评课稿xx老师的《音乐中的动与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想去总结评价一下,给自己的教学增加一点新的信息。

一、评教态
xx老师年轻而富有朝气,教态自然,言行举止也落落大方,在对待学生的答题中,她总能怀着教师的宽容、耐心、亲切帮助学生,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带来心情的愉悦。

二、评教材
教材的选材接近生活,独特而新颖,都是针对学生们喜爱的电影,把优美、形象的电影音乐提炼出来,有体现安静的主题音乐,还有动态风格的音乐,对每一首乐曲进行深化、剖析、解释,更加科学的教给学生每一段音乐的创作目的,音乐形象、氛围烘托,全面而细致的告诉学生动与静是如何表达的,各有哪些特色。

课件的制作也是精致,又很吸引学生的目光,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接近生活,画面动人,音乐优美,让人仿佛真正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之中。

三、评完成情况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音乐中的动与静》的教授是十分成功的,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积极参与,每一个欣赏时目不转睛的投入,每一次举手发言的踊跃之态,看出他们的喜悦和满足、好奇和汲取,在老师环环相扣提问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老师所给予的新知识。

从听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大家觉的仿佛一阵清风吹过,创新的理
念,独特的取材,也被王老师一步一步带入音乐的动静之间,针对王老师的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对照,完成的十分到位。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动静交替”模式探析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动静交替”模式探析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动静交替”模式探析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一环,音乐欣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育中也日益受到关注。

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动静交替”的教学模式,常常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什么是“动静交替”模式?“动静交替”模式是指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学生的聆听和理解,将音乐的动态和静态等不同元素交替地呈现和表现出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音乐的内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音乐的起伏、情感、节奏、旋律等方面,将音乐作品中的“动”元素呈现出来。

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动态、节奏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这首乐曲的激情和磅礴。

1.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通过“动静交替”模式,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中的不同元素交替地呈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通过对音乐的“动”与“静”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音乐作品。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情感修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动静交替”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1. 明确音乐作品中的“动”与“静”元素。

在运用“动静交替”模式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明确其“动”与“静”元素。

例如,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乐曲往往具有明显的“动静交替”的特点,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乐曲中的高潮、转折等“动”元素,以及静态的序曲、间奏等“静”元素。

2. 将“动静交替”模式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实施“动静交替”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呈现,如利用图表、视频、比喻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

3. 导引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探究。

在“动静交替”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探究。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音乐中的动和静花城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音乐中的动和静花城版

四年级下册第三课《音乐中的动和静》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课类:设计·应用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动与静的区别导入新课,在教师的带领下,引领学生走进课堂,体验民歌特点,学唱歌曲,理解歌曲所蕴含的韵味。

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

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听、唱、动、奏、创的方式来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在分析乐曲和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学生用具:课本师:同学们知道《春江花月夜》背后的故事吗?师:同学们一定不知道关于《百鸟朝凤》的传说和创作故事吧。

2、复听一次,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两首乐曲的不同。

(1)、小组进行讨论。

(2)、师生交流。

(3)、比较两首乐曲的不同。

3、把感受到的结果填到方格内。

(见课本表格)4、回顾课程师:之前我们有学过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

今天我们再次听一听,看看这两首歌曲都是什么风格的吧。

(《小白船》、《洋娃娃与小熊跳舞》)了解中国古典乐器。

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两首乐曲的不同的。

听一听之前所学的课程分析一下这两首歌曲都是什么风格。

巩固练习5、学习乐曲师:这是一段充分调动力度、速度的变化和对比面写成的极富动感的乐曲。

欣赏时感知频繁的速度与力度的突变为乐曲带来的动感和活力。

同学们分组练习吧。

积极参与小组演唱并展示表演。

学习乐曲并分组进行练习。

用分组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以及参与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拓展延伸欣赏:《匈牙利舞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中的动与静
摘要:“静”与“动”是音乐课中的一个比较普片的外在现象,然而这样的一静一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

在静中感受乐美、感受乐美、感悟乐情。

在动中活跃思维大胆表述、手脑并用掌握节奏、勇于表演敢于创新。

还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间灵活运用动静二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重视情感的培养及表达。

而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间,单纯的让学生去听去唱,不仅枯燥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在一节音乐课中间会出现两种场面和情绪上对立统一的情形,那就是“动”与“静”。

这亦动亦静的教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门学问。

“动”在音乐课的教学中间不应该仅仅是指肢体的动作或歌唱,它还包括思维的活跃度和情感的表达能力(如表情、眼神等等)。

而“静”这一特性也正符合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特点。

在静态的环境氛围中不应仅仅是听,而应有所为之。

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欣赏音乐的美感、理解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的思想、升华自我的情感等等。

因此如果能在音乐课的教学当中灵活运用这动静二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这一动一静之中获取,音乐带来的最大的学习价值。

那么我就音乐课中的动与静,以及就此如何优化音乐学习方式作更加细致的阐述。

音乐课中的静态教学,一般主要是在学生聆听音乐和听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较为专注,容易运用自己
的思维去理解音乐和理解教师的讲解。

这一过程能较大程度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如果一节课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时间久了不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

所以静态教学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静态教学又是包括那些内容呢?
1、静心聆听感受乐美
一般教师上课的时候,导入结束以后就会奔向上课的主题。

在主题出现以后就会播放乐曲或歌曲。

在第一次播放乐曲或歌曲的时候,由于是新课或是学生比较生疏的音乐,所以一般会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聆听感受音乐的美感。

如初中二年级第一单元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学生在初次静心聆听的时候,教师就就应该提醒学生从歌曲的旋律、速度、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感受。

聆听结束可让学生就以上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理解和看法,教师最后总结出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速度庄严舒缓、歌曲中有独唱和合唱两种演唱形式等等。

通过静心聆听,让学生感受到《让世界充满爱》的基本情感基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静坐听讲理解乐理
这里的乐理是指跟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基本乐理知识,如乐曲或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节奏等等。

在这个环节里面教师需要学生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去接受汲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必然要去认真的听讲。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安静,教师可以以问答的方式进
行一些互动。

静听讲解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清楚有效的理解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以便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涵。

3、静听思考感悟乐情
在学生感受乐美和理解乐理之后,教师在课程将要结束或课程过半的时候,让学生带着以上所认知的内容再次聆听音乐。

这时候的聆听是希望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够得到升华,感受音乐的情感,体悟这种情感给自我带来的启迪。

由此树立和本课内容相关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由此联系实际,反思自己。

从而更加有效的将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品质,真正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

还以初中二年级第一单元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为例,在聆听之前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在理解这首歌曲是表达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与憧憬的同时,可以去回想身边的人和事,反思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间是否做过充满爱的行为,并告诫自己要用爱心、宽容去对待别人。

相信只要人人有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音乐课中的动态教学
动态教学是要调动学生身体所有器官的积极性,也不应只是手、脚、嘴的动作,还有学生的思维、情感、表情等等。

让这一系列的元素积极的活跃起来,使音乐的课堂相对的轻松愉悦,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

塑造学生的自信、勇敢、创新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

1、活跃思维大胆表述
很多人对于音乐课的理解有一个误区,就是简单的认为,学生在
课上学学唱唱就完了。

事实上音乐课和其他的课程一样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一切事物都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活跃自己的大脑,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换而言之也可以说在音乐课中间,教师要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的表述自己的理解,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

教师不应以对错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要积极的鼓励引导。

如在学习初二第四单元音诗画《美丽村庄》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村庄的美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来。

然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台前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象内容。

这种音乐与美术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于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由衷热爱。

2、手脑并用掌握节奏
节奏的音乐的灵魂所在,所以在音乐课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而拍节奏也是音乐课中比较活跃气氛的一种教学内容,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节奏时,通常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乐此不疲。

在一些因与人课中间,教师会抓住一些比较普片或重点的节奏类型,作一些强化训练。

如节拍的训练、切分音、弱起等等。

在接受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手脑的协调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这一系列的拍手动作,特别在学生们的节奏都保持一致的时候,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充满了生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勇于表演敢于创新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间,我会根据学期阶段的特点或者是借助一些值得关注的节日,定期的开展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音乐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要求学生亲自完成,教师只是作辅助工作。

让学生在舞台上“动”起来,这些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在台前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自我,获得了更好的成长。

在培养自信的同时,拓展了自己的行为办事能力和表演才华。

在表现和发扬音乐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的大脑也能积极的“动”起来。

在讲解音符的时候,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会让学生根据要求创造自己的节奏。

如以四二拍为拍号创造两个小节。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音符时值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自己心中的节奏,并准确的表现出来。

虽然学生创造出来的节奏并不新鲜,可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二、音乐课中动静的有机结合
以上我就音乐课教学中的静与动作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课程的实际进行了细致的讲述。

在实际的教学中间,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有静无动,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动无静会难以控制课堂正常秩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间,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应用和针对性的开展动静教学法。

1、针对不同的音乐课型灵活运用
音乐课大致分为演唱课和欣赏课。

演唱课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歌曲的演唱,所以像这一类的音乐课型,就得以动为主以静为辅。

在动态教学中间,让学生愉快歌唱,轻松的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等等。

像演唱课还适宜开展一些演唱表演活动,在这一系列动态中学生会更加容易的学习和掌握。

音乐课中的欣赏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在这一类的课型当中就需以静为主以动为辅。

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氛围中间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

如初一年级在欣赏比较《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的时候,学生就需要通过静听来感受两种音乐在内容、风格、情绪、旋律等方面的异同。

当然在针对不同风格欣赏曲目的时候,动静教学法可以作相应的调整。

2、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的动静教学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一个班级里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去挖掘每个学生优良的性格特点,对于好的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面对一些有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一个班级里面大致有两种性格类型的学生,一种是活泼好动一种是沉默寡言。

第一类学生比较情绪化,而且容易浮躁。

所以在培养他自信勇敢品质的同时,要适度的采取静态教学让他静听用脑。

教师可以适时的让他去回答这一类的问题。

而第二类学生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所以教师要采取动态教学。

尽可能的让这一类学生单独上台或结伴展示。

让他们先从肢体上解放自己,慢慢的从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中国有句俗语叫缺什么补什么,在这一动一静之间,教师无形
就补上了学生的性格缺陷。

对于学生,这无疑是人生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总而言之,“静”与“动”实际是音乐课中的一个比较普片的外在表现。

我就如何合理的安排运用这动静之法作了相应的阐述,希望这些在教学中的感悟能够给更多人带去一点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