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读后感
革命年代读后感
革命年代读后感《革命年代》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
小说以自由主义者李自成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深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李自成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以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作者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艰辛和奋斗,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追求。
在读完《革命年代》之后,我深受感动。
小说中所描绘的革命年代,充满了激情和血与泪的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和鲜活的情感。
他们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
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李自成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他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艰辛和奋斗,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这种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革命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这种变革的力量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革命年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以及中国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艰辛和奋斗。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和血与泪的故事,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追求。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能够继承和发扬革命年代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关红色革命的读后感
有关红色革命的读后感红色革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初期,经过长期的斗争与努力,最终取得政权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党内外的人士,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斗争,都展现出了伟大的毅力和勇气。
读完有关红色革命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和奋斗精神,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历程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红色革命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的。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起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新思潮中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它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
红色革命的过程并不平坦和简单。
从湖南、广州到江西、延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曾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他们都坚持下来,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和英勇精神。
他们不仅要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还要对抗国内的反动势力。
红军的长征就是红色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一个伟大胜利。
红色革命的胜利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无论是土地革命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一个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
他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把党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革命的成功之源。
红色革命的胜利并非易得,也并非一蹴即至。
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红色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牺牲到勇气,从舍己为人到艰苦奋斗,无数的先烈不畏艰难,不惧困苦,用生命和血汗书写了中国的革命史。
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红色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广泛的组织,实现了人民政权的转变。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中国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独立、自由、民主的道路。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在革命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这部小说以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充满激情和磨难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革命者,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惜一切地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
他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难,但始终坚定地走在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同时,他也遇到了许多敌人和挑战,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定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
在革命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艰辛。
但正是这些磨难和艰辛,让人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勇气和毅力的人,他在革命的年代里,不仅坚定地走在了自己的道路上,而且还带领着许多人一起前行。
他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革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革命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期,而这部小说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展开的。
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和意义,让我明白了革命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人们的团结和奋斗精神,看到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努力的样子。
这些都让我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革命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而这部小说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展开的。
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和意义,让我明白了革命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人们的团结和奋斗精神,看到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努力的样子。
这些都让我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革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
但正是这种努力和奋斗,让我们的社会得以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革命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期,而这部小说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展开的。
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和意义,让我明白了革命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人们的团结和奋斗精神,看到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努力的样子。
红色经典读后感(9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9篇)红色经典读后感(精选9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经典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色经典读后感1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个队伍在艰难的路程上因断粮,被饿得受不了这个队伍的老班长想了一个办法。
他用一根针做成一个简易的鱼钩。
每天都去河边钓鱼,因为钓的鱼实在太少,老班长他就连一口鱼肉一勺鱼汤都不碰一下。
这个老班长只有在饿的迫不得己的时候,才会悄悄地吃战士吐下的鱼骨头。
有一次他在厨房里“头”吃鱼骨头正巧被一名战士看到了:“你咋了?”战士疑惑的问。
“我饿了,来厨房看看有啥子吃的。
”他僵硬地说。
我一边看着这本书一边好像身临其境有时我感动得快哭了我这才知道,中国竟有这么勇敢,这么无私的人的战士,我们的新中国是他们打出来的。
有时一天都钓不到鱼的话老班长就深夜偷偷跑出去掉,而且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挺高背有点驼,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都白了,这支队伍就属他最大,但他仍不惜代价。
虽然最后老班长因营养不良地骨如柴,一天深夜在河边昏倒了,再也醒不过来了,我想应该把她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我们的子子孙XXX来暂养他。
在这个长满里红锈的鱼钩上闪索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
红色经典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大义灭亲斗土豪》的故事,里面写了一个敢和恶势力作斗争的人物。
故事中写的是XXX,他的亲舅舅在村里为非作歹,还有他的儿子XXX,是仗着自己父亲的权位高,就欺压劳苦百姓。
还把村里的小组搞乱了,把村里刚贴的标语斯了。
人们都很狠他。
可是又不敢出声。
XXX跟村民开了一个会议,他首先就说要把XXX抓起来,他说完后整个会场没有一点声音,XXX 早就料到了大家的顾虑,说,是不是因为他是我的舅舅?他家的钱都是剥削来的,我们要把穷苦农友组织起来,消灭剥削才能翻身解放,听了他的话,大伙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10篇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10篇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精选篇1翻开《风展红旗如画》这本书,里面每个故事都是讲先烈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让我惊叹不已。
那个年代老百姓们的生活真是苦,没饭吃没地种,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上课,周未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们去逛公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当红军来到洪田镇,他们在墙上写标语时,村民们从不理解到帮助红军一起写标语,通过红军的宣传,知道只有和红军一起才能打土豪分田地。
当白狗子进村时,村民们尽全力守护标语,有的在墙上涂泥巴,有的在墙外堆木柴,有的在墙上挂年画。
在村民们的努力下,现在这个地方被列为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一幅幅标语像一颗颗火种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
张腾辉和罗端珍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兄弟俩希望老百姓也像苏区人民一样有地种有粮分。
1934年,红军来到了安砂镇,兄弟俩的愿望实现了,白天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晚上走家窜户号如大家起来闹革命,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土豪吴汝祝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了,趁着张腾辉一个人值班时,偷袭乡政府把他反绑在一棵大树上,用钢刀剖开他的肚子,用刀钩出他的肠子,坚贞不屈的张腾辉英勇牺牲。
穷凶恶极的吴汝祝把他年迈的母亲和毫无还手之力的妻子也残忍的杀害了,就这样张腾辉一家三口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革命先烈们用生命铸起了现在的幸福的生活,我们要以中华民族有这么多伟大的革命先烈而感到骄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将来让更多人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精选篇2伟大的人物刘胡兰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
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里,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天我终于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心灵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只有15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面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献出了自已年轻的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红色革命的文章,心里就像被点燃了一把火,烧得滚烫滚烫的。
那些文字里描述的革命岁月,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坚定前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激昂的呐喊声。
这可不是我在夸张,真的就是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关于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叫小李。
小李出身贫寒,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心中却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当时的战斗环境极其恶劣,敌人的炮火猛烈得让人胆战心惊。
小李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夺取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
战斗打响后,子弹像雨点一样飞射,身边不断有战友倒下。
可小李没有丝毫退缩,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枪,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
在冲锋的过程中,小李的腿部中了一枪,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裤腿。
但他咬着牙,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继续往前冲。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完成任务,为了胜利,为了人民!当他们终于接近敌人的据点时,敌人疯狂地扫射,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
小李灵机一动,趁着敌人换弹夹的瞬间,猛地冲了上去,扔出了一颗手榴弹。
“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火力点被炸毁了,战友们趁机一拥而上,成功夺取了据点。
战斗结束后,小李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他脸上满是硝烟和尘土,伤口的疼痛让他眉头紧皱,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胜利的喜悦。
这个小小的故事,只是红色革命中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无数像小李这样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每天可以吃饱穿暖,安心地学习和工作。
出门有便捷的交通,回家有舒适的房子。
这一切,不都是那些革命先辈们奋斗的结果吗?可有时候,我们还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抱怨,因为一点小困难就退缩。
和那些革命先辈们比起来,我们真的应该感到羞愧。
读了这些红色革命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一切的英雄们。
红色经典读后感15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15篇红色经典读后感篇1《吕梁英雄传》是一本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小说,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
让我看了受益匪浅。
在吕梁山中有一个普通的村落――康家寨,那里住着几百户人家,是个好地方,还与东南桃花庄、东北望春崖恰好成为了一个三角形。
可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闹的康家寨人心惶惶,日夜不安。
后来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抢掠中,村民们渐渐明白应该保卫自己的村庄,绝不能让日寇侵略了自己的家园,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民兵力量同敌人顽强的斗争。
成立了以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刘石头、张有义、李有红、武二娃等人为骨干的民兵队伍。
康家寨老财主康锡雪为了夺回自己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失去的钱粮,重塑自己在村里的威势,不惜勾结日本鬼子,充当汉奸。
民兵们不仅打鬼子,还同村里的土豪劣绅、汉奸走狗作斗争。
他们拿起大刀、火枪进行战斗,还制造了“石雷”、手榴弹等各种自制武器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三光政策”、“蚕食政策”、“怀柔政策”,挫败了日寇的一次次进攻。
在艰难的战争下,最终赶走了日寇,揪出了汉奸,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吕梁英雄传》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三万多吕梁英雄儿女血染沙场。
谱写了一曲中国农民英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史诗。
同时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颂扬了吕梁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在强敌面前不低头的民族精神。
我们要向吕梁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
红色经典读后感篇2“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这是我最喜欢听的一首革命歌曲,也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
书中主要讲的是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后,潘冬子的父亲响应号召,参加红军抗击敌军去了,只剩下母亲与冬子相依为命。
母亲也是抗敌的积极分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冬子虽然只有11岁,也立下了决心长大参加红军对抗日军。
一天,反动地主胡汗三前来捉拿东子的母亲,眼看形势危急,冬子妈决定留下来掩护其他群众撤退。
红色革命的读后感
红色革命的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红色革命的书籍和资料,内心被深深触动。
那些英勇无畏的革命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
列强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一群有着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人站了出来。
他们或许出身平凡,但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长征。
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卓绝的历程啊!红军战士们穿着破旧的军装,脚踩草鞋,背着沉重的装备,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艰难前行。
一路上,粮食极度匮乏,有时候甚至只能吃草根、树皮充饥。
那草根和树皮,哪有什么味道啊,又苦又涩,可战士们为了生存,为了革命的胜利,硬是咬着牙咽了下去。
天气也极其恶劣,时而烈日炎炎,把大地烤得滚烫;时而暴雨倾盆,让人无处藏身。
有很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路上,再也没有起来。
但其他人没有退缩,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前进。
记得有一位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瘦瘦弱弱的。
他的脚在行军中磨破了,鲜血染红了草鞋,但他一声不吭,咬着牙紧跟队伍。
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这点伤算什么,只要能走到目的地,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我这点苦不算苦!”就这样,他一瘸一拐地坚持着,直到累倒在路边。
当战友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可他的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和对未来的希望。
还有那些女战士们,她们同样英勇无畏。
她们和男战士一样,承受着艰苦的条件和巨大的压力。
有的女战士在怀孕期间依然坚持行军,生完孩子后,为了不拖累队伍,甚至忍痛把孩子送给当地的老乡。
这得是多么艰难的抉择啊!过雪山的时候,寒风刺骨,大雪纷飞。
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稍有不慎就会滑下悬崖。
但战士们没有畏惧,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征服了雪山。
有一位老班长,为了给战士们保暖,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了年轻的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退缩。
枪炮声震耳欲聋,鲜血染红了江水。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范文一今天,我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感动。
他们都十分勇敢,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刘志丹。
刘志丹在1903年冬生于陕西保安县。
他在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于是,他想改造社会,复兴中华。
通过努力,他考进了黄埔军校。
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
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革命军发起了进攻。
他带领革命军英勇阻击,将敌人打了回去。
恼羞成怒的敌人组织大批部队再次攻击,这次他们因为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他带领着部队在三交镇展开战斗,他的部队从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大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指挥战斗。
结果,在指挥部队发起进攻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左胸,伤到了心脏。
在临死前他让其他战士告诉政委,请他带兵,一定要把三交镇给攻下来。
他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范文二中国革命的战士浴血奋战,终于用他们的鲜血染成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才使得五星红旗那么的光彩夺目……从党的创立到人民胜利革命解放,这其中又有多少个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等待我们去聆听?无数英雄儿女为了革命胜利牺牲了自己,他们的事迹怎能叫人忘怀?共产党为人民做的事怎能叫人忘怀?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年代,在革命圣地的红色土地上,到处留下了革命领袖们光辉的身影:抗日时期,瑞金沙洲坝干旱严重,吃水困难。
毛主席就亲自带着警卫员挖起井来,乡亲们见了也纷纷赶来一起挖。
挖成后,乡亲们把它尊称为“红井”,并在井边立了一块牌子,上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它是毛主席关心人民和群众热爱毛主席的体现。
群众拥护共产党,就是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
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了这样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说明战士们不怕长征的艰苦,表现了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看革命读后感推荐7篇
看革命读后感推荐7篇看革命读后感篇1抗战期间,有一位女游击队员,她勇敢、善战,她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
一次激战中,她不幸中弹被俘,审讯她的日本军官用尽手段折磨她,可她至死都没有说出和部队有关的任何信息,她就是赵一曼。
赵一曼,四川省宜宾人,原名李坤泰。
她在1926年加入中国以后,就在学生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35年秋天,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
第三军主力转移后,她率领第二团留守在珠河根据地,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的兵力。
部队在滨绥铁路北边的一个山沟里作战时被敌人包围。
赵一曼和战士们经过一整天的血战,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弹药不足而失败。
赵一曼身负重伤,被敌人俘虏。
由于她伤势很重,敌人怕她很快死去,便连夜进行审讯。
敌人问不出口供,就用马鞭子抽打她的伤口,但她坚强不屈,怒斥敌人,毫不动摇。
1936年6月28日,她与护士和看守一起逃了出来,不幸又被敌人追捕回去。
日军为了从她口中获取情报,对她的用刑不断升级。
日军用竹签钉她的十指,又把烧红的钢针钉进她的手指和脚指。
日军随后又给她灌掺有小米和汽油的辣椒水,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乳房,最后用刀剥她的肋骨。
日军折磨了赵一曼几个月,都无法撬开她的嘴,决定把她押解回她曾经工作过的珠河。
在从哈尔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给自己的儿子写下了遗书。
1936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珠河(现尚志县),赵一曼牺牲前,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随后,被日军开枪打死,年仅三十一岁。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看革命读后感篇2我被《红色少年的故事》书中的英雄人物深深感染: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大义凛然的李氏姐妹,机智勇敢的王二小——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狱中小烈士”宋振中,“神奇女交通”潘香风,“红色小歌仙”张锦辉——他们死守党的秘密,笑对敌人的酷刑,视死如归;保护牛草的何运刚,英雄之花努尔古丽,护林英雄赖宁——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群众的财产……“有志不在年高”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革命的年代》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小说,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革命年代的艰辛与波澜。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革命理想,让读者对革命年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中国革命年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疾苦。
主人公从一个贫苦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成为了一名革命领袖。
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奋斗和进取。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展现了中国革命年代的浩浩荡荡和人民的伟大奋斗,让人深受感动。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那个年代,人民生活贫困,社会动荡不安,但他们仍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革命的热情和信仰。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让读者对革命年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革命年代的描写,展现了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革命斗争的艰辛。
在那个年代,革命者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为了革命事业,他们不断地奋斗和进取,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作者通过对革命者的形象和精神面貌的塑造,展现了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革命斗争的艰辛,让读者对革命年代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革命的年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的艰辛与波澜,也对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革命斗争的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天这个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范文(10篇)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范文(10篇)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范文篇1老师刚发下红色经典传奇这本书,我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其中令我最受感动的是《一根扁担的故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了一个“下山挑粮”运动,下山挑粮来回有五十多公里远。
那时,朱德那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可他还坚持挑粮上山,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思考作战大计,你还要挑粮食,太辛苦了,会把他累坏的。
”于是一个机灵的.小战士便把朱德的扁担“偷”了,战士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让朱军长休息了,哪知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做了一根又大又实的扁担,并还在那上面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以后他的扁担再也没被“偷”了。
《一根扁担》这篇*字数虽不多,可是它却表现当时条件艰苦,但人们意志坚强,态度乐观。
从小战士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我感受到了战士们互助互爱。
一个领导每天忙于思考作战大计,可他却不顾劳累,白天还和战士们坚持每天挑粮食,他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我们国家可以早日平复。
正如“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这句话一样。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范文篇2当天真自由的童年走到尽头,比利心中留下的,不仅有老丹和小安,还有它们坟头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羊齿草,以及那美丽红叶下掩埋的童年记忆。
书架上,一本蓝封皮的书总放置在那,这本书就是《红色羊齿草的故乡》,第第读起它,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流泪:男孩比利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对心爱的猎犬。
他在2年艰辛的存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老丹和小安,他和它们一起穿越山头,寻踪冰河,捕捉浣熊。
勇敢忠诚的老丹和小安为比利得了捕猎大赛的金奖杯,捕获浣熊鬼......然而在一次狩猎中,比利遭遇恶狮,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护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更不愿独活于世上......读完故事,我竟发现,泪,不知什么时候爬上了脸庞,是呀,比利所拥有的爱,信仰,责任,诚实,勇气与毅力,有广度,有深度,更有分量,令人敬畏。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在很多方面比今天来的小,体现在欧洲人对世界其他区域所知甚少,完全靠推测统计人口,体型较小等方面。
但是,交通的极端困难和不稳定性却使当时的世界实际上比今天大得多。
1789年的世界绝对是一个乡村世界。
地方上的城镇实际仍然从属所在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靠周围的农民和自己的劳作为生。
欧洲地区的农村结构没什么不同,但从经济方面来看,欧洲的乡村社会却极为不同。
只有一部分地区把农业朝着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推进。
除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区外,农业世界的发展都相当缓慢,而商业和制造业则是信心十足。
当时除了英国以及一些较小的国家之外,所有正常运作的国家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实行君主专制的国家通常分裂瓦解,陷入无政府状态。
18世纪后半叶,大多数君主企图推行经济社会、行政和知识现代化的原因是希望提高自己的收入,财富和力量,不可能从土地贵族组成的阶级制度中挣脱出来。
旧势力与新生的资产阶级社会之间的冲突不可能在现存的政治体制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工业革命一词是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者在19世纪20年代发明的,这个名称反映了它对欧洲大陆影响的相对落后。
18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第一次摆脱了桎梏。
英国在科技方面不占优势,在自然科学方面,法国肯定走在英国之前。
英国的工业在很多地区通过战争、其他民族的革命以及它自身的帝国统治等手段,建立了垄断地位。
在1830年,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和“工厂”几乎绝对是指英国的棉纺织业。
尽管棉纺织业和其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发展快速,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初,工业资本主义首次出现大波折,新经济变革产生了痛苦和不满,产生了社会革命的因素。
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程度最激进,影响也最深远。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强大,并在许多方面是旧贵族绝对君主制中最典型的国家。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革命的年代,是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时代,充满了火与血的味道。
在这个时代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信仰、为了国家,为了追求自由与平等而激流勇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无数壮丽的篇章。
《革命的年代》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上著名革命家陈廉伯为主角的纪实体裁小说。
作者以陈廉伯的经历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了动荡的民国时期,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
通过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激流澎湃,以及革命者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描绘的一幕幕场景深深震撼。
陈廉伯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出身,但他却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被卷入了革命的漩涡。
他不愿坐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的斗争。
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革命志士积极响应,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的独立,英勇奋斗。
在那个时代里,他们的信念是坚不可摧的,他们的斗志是旺盛的,他们的精神是伟大的。
他们不顾个人的生死,不畏艰难险阻,以血肉之躯,奋勇向前,为了一个目标而呕心沥血,为了一个信仰而誓死奋斗。
陈廉伯是一个勇敢而坚毅的人,他在革命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带领着无数革命志士冲锋陷阵,用他的智慧和力量,为了革命事业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红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他的坚守和奉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革命的年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时代,是一个磨砺人性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痛苦,但他们依然选择了信仰和战斗,他们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时局,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
他们毫不畏惧,将理想写在激情的纸上,将奋斗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上。
他们的奋斗虽然曲折,但他们从不放弃,他们的信念是坚定的,他们的决心是坚决的,他们的斗志是旺盛的。
读完《革命的年代》,我深感一种壮烈的悲壮。
在这个时代里,每一个革命者都是值得尊敬和崇高的。
革命年代读后感
革命年代读后感《革命年代》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革命时期的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挣扎。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革命年代的历史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小说以革命年代为背景,以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奋斗和努力。
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家庭的变故,还是社会的动荡,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选择。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抉择,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勇敢,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对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衰落,以及人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这个时代,人们经历了战争、饥荒、疾病等种种磨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奋斗和努力。
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家庭的变故,还是社会的动荡,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选择。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抉择,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勇敢,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挣扎。
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奋斗和努力。
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家庭的变故,还是社会的动荡,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选择。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抉择,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勇敢,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读完《革命年代》让我对革命年代的历史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他们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革命的年代1787-1848读后感
革命的年代1787-1848读后感
傍晚时分,铅灰的云层在维也纳上空凝固,仿佛催促着人们回家的脚步。
密云不雨让人觉得压抑,内心对酣畅淋漓般暴雨的渴望近似呼唤——这种"更吹羌笛关山月"的呜咽便是阅读所能体会得到的风情。
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的确是贵族变本加厉地保护既得利益。
君主提拔中产阶级来削弱贵族,但是却仍然只是贵族秩序的附庸。
社会濒临崩溃,美国独立战争的军费造成了政府破产。
革命由此发生。
英国率先资本主义化了,它与法国的竞争象征着新与旧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失败造成了法国对君主体制的怀疑。
殖民地的丢失或分离运动并不足以影响国内的体制。
欧洲虽然已经殖民世界几个世纪,但是此刻,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印度、中欧与近东依然保持着活力,在经济上商品交换与分工。
黑奴贸易已经蚕食着非洲的政治秩序,但是他们的影响仍然局限在非洲的港口地区。
寻常人的生活多平淡无奇,没有例外,读史则不然。
薄薄一本《革命的年代》里战云聚散无常,现实错综复杂——炮火与革命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成为无声的铅字。
过去同样普通的日子经霍氏提炼,如同将手插入水中,一提手,月光便在手中闪动环绕。
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革命读后感
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革命读后感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已经在正面战场数百万中国军队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游击战的共同抵抗之下,彻底失败。
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起来。
两党力量对比中处于强势的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制造舆论,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国民党著名理论家叶青声称,三民主义可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它的实现,中国便不再需要社会主义了,从而组织一个党来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事也就不必要了。
甚至国民党还直接宣称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共产党不需要存在。
在国民党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如何统一共产党的思想,进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就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宣传、教育、发动革命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家,再次发挥自己宣传能力方面的优势,在延安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学习活动,举办了延安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数十所学校,创办了《共产党人》等一批报刊,召开了一个个相关会议,举办了一次次学习班。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就是针对国民党反共舆论进行反宣传时,为抗日大学编写的一个课本,并且首先刊发在《共产党人》杂志上。
19世纪30现代中国革命历程,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毛泽东主席把马克思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体系将亿万中国人的头脑武装起来,带领着中国人民共同奋斗,从此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几十亿人的命运。
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使命。
红星照耀中国续集之革命历程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续集之革命历程读后感革命历程读后感《红星照耀中国续集之革命历程》这本书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伟大。
这是一部以红军战士的视角叙述的红军长征的历史书籍,作者很生动地描绘了革命年代的场景,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读完这本书,我被红军战士的坚韧毅力和无私奉献所打动,也更加明白了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敌人追击下艰苦跋涉的长征历程。
红军士兵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食物匮乏、枪弹不足、道路难行,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从未放弃,坚持不懈地前进。
他们需要越过险峻的高山,涉过汹涌的大河,他们要与敌人进行多次交火,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生存下来。
他们的精神力量令人敬佩,他们为了理想、为了人民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书中还介绍了革命领袖的胸怀与智慧。
毛泽东、朱德等领导者不仅拥有广阔的战略眼光,更关心士兵的安危。
他们时刻关注战士的伤亡、疲惫度,如何确保全军的生活与战斗力。
他们甘于艰苦,身先士卒,带领全军官兵坚定信念、顽强奋斗。
他们的情怀使我深刻地感到,只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才是一名革命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红军的革命历程艰辛却不乏壮丽的诗意。
他们随时准备着向敌人发动进攻,虽然敌人的兵力比他们强大,装备比他们先进,但红军的战士们并没有退缩,并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
在战斗中,他们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让我感到震撼和敬佩。
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旧的封建统治,更在于为人民争取了独立、自由和尊严。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革命,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祖辈们经历了无数的牺牲和战斗,他们用鲜血与热情,为我们的未来奏响了音符。
正是革命给了中国人民一个崭新的生活。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续集之革命历程》,我对中国革命历程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革命不仅仅是冲破枷锁,而是对时代进步的推动。
正是因为有了革命的血性精神和先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富强。
革命年代读后感
革命年代读后感
革命年代是一个承载着深沉历史与激情的时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我想分享一些读后感,以及我对这段历史的一些感悟。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革命年代的特殊背景和时代氛围。
当时的社会既席卷着革命的热潮和强烈的政治意识,又充满了动荡与混乱。
这个时期的人们为了信仰、为了理想,勇敢地奋斗着,不顾个人的安危和牺牲。
他们当中有革命先烈们的豪气和牺牲精神,也有普通百姓们的顽强求生和团结抗争。
读着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的艰辛与残酷。
那是一段充满着鲜血和泪水的岁月,人们为了信仰和信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以生命去捍卫自己的权益和尊严,他们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付出了无数的牺牲与努力。
正是有了这些英勇坚韧的人们,我们今天才能享受到和平与幸福。
革命年代也是一个人们意识觉醒的年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觉醒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他们开始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开始追求真理和理想。
他们通过经历和实践,在这个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成长和改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历史是我们的根,它能启迪我们的思想,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与宁静。
而革命年代则是我们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它教会我们勇敢和顽强,让我们懂得珍惜和感恩。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比庄重的情感。
我相信,历史是有魂的,革命年代线条分明、铁血震撼的历史情节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中吸取力量,去面对现实的困难与挑战,让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奋斗。
革命年代读后感
革命年代读后感《革命年代》是一部描写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小说,作者是冯骥才。
小说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以一个普通家庭为主线,讲述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的故事。
小说通过主人公家庭的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和历史事件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让人揪心。
主人公家庭的成员有老一辈的父母和年轻一辈的孩子,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变迁。
父辈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动荡和变革,孩子们则亲身经历了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
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遭遇,让人对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描写真实而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如战争、饥荒、动乱等,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尤其是对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的描写,让人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战火纷飞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小说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描写也让人印象深刻,如对国共内战中的战场景象和人民生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无奈。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让人深受触动。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历史的洪流,他们的选择和决定往往是被动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善良和坚强让人感动。
小说中的主人公家庭成员,尽管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变迁,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们的坚韧和乐观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民有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总之,读完《革命年代》,我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和历史事件有了更多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历史事件的描写真实而生动,对人性的描写让人深受触动。
通过这部小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革命年代》有感
———尊重真实的历史读了高华的《革命年代》,对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忽然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历史,有人认为它厚重,记录了一个乃至几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也有人认为它趣味十足,可以当做故事把玩。
而我则对历史报以敬仰的态度,就像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一样,历史是一面镜子,不过与普通的镜子不一样的是,我们既可以通过它看见过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对照现在的点点滴滴。
因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敬仰它,尊重它。
《革命年代》的作者高华老师,生在历史氛围厚重的城市南京,从小在革命年代的风雨里激荡。
“文革”“反派”“黑五类”等政治的历史名词,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高华老师,自幼喜爱读书,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的图书。
他在“文革”期间做过工人,后来考入南京大学,学习历史,因此他对历史既有现实的认识,也有专业的认识。
所以他的作品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最初由学生发动,后来工人成为主力军。
在这次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的革命的性质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面貌也开始新鲜起来,虽然革命的道路依然很长,但是革命的前景却比以前更加明朗。
“五四”时期,也是思想的大变革时期。
青年学子们开始高举“德
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同时也学习道德思想。
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激进主义的催促下,全面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论良莠,一律批判。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的民族文化的缺失,民族自豪的缺乏,进而导致民族精神的丢失和民族传统道德的缺少。
这样来说,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五四时期的激进主义的负面影响。
然而借古看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日愈强烈。
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文化充斥了我们身边的角角落落,更有甚者少年儿童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却对西方的文化异常熟悉。
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
缺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以五四激进主义为鉴,在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人们主动去吸取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不会空虚,我们的才能拥有健全的心智。
革命,是破旧立新,是向前发展之意。
革命时代,是历史演化,是文明进步的时代。
它就像一台冲锋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飞速向前进,无人能挡。
他充满力量,也充满了希望。
在革命年代,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国民党创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宣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本初是好的,但是在北伐革命的过程中,国民党内部的一些野心家发动反革命政变,残杀共产党人,也残害无辜民众,这就与他们的“三民主义”背道而驰了。
从清朝灭亡到北伐运动,历史一次次的验证了,只有以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为老百姓做事,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相反如果
搞独裁反动统治,则势必被历史的巨浪所拍倒。
而国民党的种种作为则显然表示他们没有认清这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越来越腐败,虽然依然掌控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大权,但是他的民心渐渐丧失殆尽。
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被人民解放军所占领,国民党也就结束了他在中国的统治,这是历史的大势之趋。
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是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随时面临被侵略的危险,人民不可能会信任一个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政治集团。
二是国民党搬用西方国家的表面的民主政治体制,而实际上仍是独裁和封建,对广大的人民依然是压迫。
尽管换了不同的形式,但对人民的压迫依然没有减少,这就导致最终民心的丧失。
通过如此,也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高华老师在著作中还突出强调了“长征”。
其实,长征是一种文化,更是当时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代名词,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长征保持着高度的追忆和崇敬之情,而长征精神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中甚为重要的一部分了。
长征不是只有在中国出现过,很多国家其实都有过,但惟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胜利了。
这在国际上是一种威望的代表,也是代表中国革命年代的一个重要代表。
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消灭红军”计划,而且也为人民军队锻炼出一批中坚力量。
经过长征洗礼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能够更加英勇,更加顽强。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召开过知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会议挽救了红
军,挽救了党,确定了毛泽东军事理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基本确定了从此以后的党内的领导人。
因此,这次会议让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也进一步地走向强大。
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当时中国的国情,认清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
所以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而包括遵义会议在内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代表的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则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场“有名的”的“大跃进”运动。
总的说来就是党和人民希望迅速的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发动了一场“生产的革命”。
“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是这一运动的代名词。
这一运动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有独特的时代背景。
在成立新中国不久,党和人民借着胜利的喜悦,本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思想要大干一场,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赶美超英”不仅是对共产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肯定,也是对资本主义的蔑视。
但是由于党没有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盲目地在全国上下搭起缸炉,大炼钢铁。
这一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只能以失败来告终。
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耽误了农村的农业生产,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犯下的历史错误。
在当代,我们则要以批判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它,来评判他,来借鉴它。
在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今天,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日
趋复杂。
我们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分析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客观情况,保持充足的民族和国家自信,为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以史为鉴,立足当下,才能真正的在实现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历史的车轮一刻不停地在向前滚动,我们的今天也终将成为后人阅读的历史。
其实,革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也必定处在历史革命的时代。
只有认真阅读历史,尊重真实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革命年代,也才能适应新的革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