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第一章:电荷的概念1.1 静电荷与动电荷静电荷:物体在摩擦或其它方式作用下产生的电荷。

动电荷: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1.2 电荷的性质电荷是量子化的,即电荷量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

电荷具有正负两种性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第二章:电荷的守恒定律2.1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2 电荷守恒定律的证明与应用通过实验验证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电池等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第三章:电荷的测量3.1 电荷量的单位库仑(C):电荷量的基本单位。

微库仑(μC)、纳库仑(nC)等:电荷量的衍生单位。

3.2 电荷量的测量工具静电电荷计:利用电荷与质量的比值来测量电荷量。

电荷流式计: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电荷量来确定总电荷量。

第四章:电荷的积累与释放4.1 电荷的积累物体在摩擦或其它方式作用下积累电荷。

电荷在导体表面的积累。

4.2 电荷的释放电荷通过放电现象从物体表面或内部释放。

放电的方式包括:尖端放电、火花放电、接地放电等。

第五章:静电场与电荷相互作用5.1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静电场:由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

电场强度、电势差等静电场的基本物理量。

5.2 电荷在静电场中的相互作用电荷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分析。

电荷在静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第六章:静电场的基本计算6.1 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场强度的定义:在某一点的电场力对该点的单位正电荷。

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E = F/Q,其中E为电场强度,F为电场力,Q为测试电荷。

6.2 电势差的计算电势差的定义: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电势差的计算公式:U = W/Q,其中U为电势差,W为电场力所做的功,Q为测试电荷。

第七章: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7.1 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电荷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物理:1.1《电荷及电荷守恒》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1)

物理:1.1《电荷及电荷守恒》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1)

选修3-1第一章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教材分析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四、学情分析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

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五、教学方法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时,尽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实验简化,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善于从简单中捕捉精彩瞬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科学(阅读材料)。

练习题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导向性、层次性六、课前准备毛皮橡胶,玻璃验电器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上课礼仪【第一模块】引入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受力跟运动之间的关系。

怎样的关系生答:受力决定运动,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具体说,如果物体不受力,则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受力,则改变状态,也即改变速度。

引入演示实验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实验。

学生上来后,老师介绍器材: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金属框,这是一台收音机,此刻正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请某某某同学将收音机放于金属框中,我再加上盖子,什么变化请学生回答。

生答:信号不好或没有信号。

我取下盖子,请某某某同学将手放入,手接触收音机,发现:(停顿,让学生说)又有了信号。

手再拿出,又没有。

请将收音机拿出来,信号恢复正常。

你是我的托吗学生回答。

跟学生开玩笑:听好了,他可不是我的托。

上面亦可分为几步走:1手拿收音机,将其放入金属框内,手拿出,盖上盖子。

发现:收音机没有信号。

2手放进去接触收音机不动,发现:收音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手拿出,不盖盖子。

发现:收音机没有信号。

4将收音机从金属框中拿出。

发现:收音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电磁学部分的学习。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PPT1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PPT2,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内容阅读课文。

【第二模块】摩擦起电学生阅读,教师将题目板书于黑板上请同学们停下来。

演示实验1在初中,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生答:两种。

并且知道: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生答)带正电,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电荷与电荷之间满足:(生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请看演示:将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纸屑,发现(生答)纸屑被吸引,说明其(生答)带上了电。

检验一下,将摩擦后的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指针张开了一定的角度,确实带上了电。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谁来演示一下给大家看看。

学生上台,(尽量找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上台演示。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2新课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2新课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课标解读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本节内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属于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了解静电现象。

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观念分析静电现象。

观察静电现象,理解使物体带电的多种方式,并能分析静电感应现象。

课标中主要提及两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二是以观察和理解为重点,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学生高中学习电磁学的第一个基础内容。

学习电磁学,需要学生很强的想象能力。

本节主要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物体带电的原因、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量、元电荷及等基础内容,是学习《静电场》这一章的前提,对后面学习把握静电场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向学生渗透对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

本节的关键是从实验演示和从物质微观角度分析各种起电方式的成因,有了对物体带电本质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进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守恒思想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物理观念素养本课时安排在高一下学期的后半阶段,学生已经学习完毕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初步具备了高中生应具有的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对物理的认识也能从具象化的表面上升到对本质的探索。

本节内容则是物理电学部分的起点,部分课堂演示实验会联系生活和一些学生的亲身体验,如摩擦起电,起电后吸引轻小物体等现象,但静电现象更多时候展示的是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展示的东西,尤其是起电本质和电荷守恒定律,这就需要通过实验结合理论、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加深理解抽象化的电荷概念、守恒概念、物质微观本质等。

这些涉及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让学生逐步建立起物理科学观念,如: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守恒思想等。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电荷的概念,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o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解释相关现象。

o了解常见的带电方法和电荷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o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自主构建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电荷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静电发生器、各种带电体、验电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如衣物贴身、静电电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o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2.新课内容讲解o电荷的概念: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的单位 库仑)。

o电荷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o电荷守恒定律:阐述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总量是守恒的。

3.实验探究o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静电发生器、验电器等器材,观察电荷的转移和守恒现象。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o组织学生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雷电现象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o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电荷及其守恒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o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资料或案例,下节课分享交流。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第一章:静电场电闪雷鸣,是一种常出现在暴风雨中的自然现象,它是那样的神秘,来去匆匆,稍纵即逝.它给人们带来甘霖,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恐惧.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更想将它驾驭于手中.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曾冒着生命危险,尝试用风筝去捕捉雷电.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知识.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知道元电荷的概念,认识各种起电方法及实质※※掌握电荷守恒定律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通常说它们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物体经过摩擦之后为什么会带电?一电荷及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物质的微观结构1 (1)原子组成:原子组成:原子îíì原子核îïíïì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相等,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的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二.三种起电方式: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过程.îíì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1.接触起电接触起电(1)指一个带电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后分开,而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的方式(如图). (2)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时电荷量的分配情况: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的带电量分别为Q 1、Q 2,则它们接触后再分开都带有Q 1+Q 22的电量,式中电量Q 1、Q 2均包含它们的正负号. 2.摩擦起电摩擦起电 (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得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如图) (2)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3)实质:电荷的转移实质:电荷的转移(4)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必然带等量异种电荷. 3.感应起电感应起电(1)自由电子:金属中离原子核较远的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的电子. (2)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 îíì近端—异种电荷远端—同种电荷(3)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如图). A B C +2C +3C 问题:问题: ①依次接触A 、B ②反复接触A 、B 三.电荷守恒定律表述一: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四.元电荷1.元电荷: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单位元电荷: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单位最小的电荷量,即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e =1.6×10-19C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说明:说明:(1)元电荷不分正负元电荷不分正负(2)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认为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认为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 (3)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2.电子的比荷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 em e =1.76×1011C/kg. 四.总结总结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解析:绝缘小球上的负电荷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潮湿的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小球上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消失;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答案:CD 关于对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B.元电荷是指电荷量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带电体元电荷是指电荷量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带电体C.元电荷是指带电量为1.60×10-19C 的带电体的带电体 即学即用D.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答案:D 解析:电子和质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而元电荷只是一个电量单位,不是带电体,电子和质子带电量都等于元电荷的值,A、B、C选项错误;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选项D正确.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把带电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验电器,根据静电感应现象的规律,若金属球带正电荷,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吸引上来,这样验电器的上部将带负电荷,箔片带正电荷;若金属球带负电荷,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排斥到最远端,这样验电器的上部将带正电荷,箔片带负电荷.B项正确. 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架支持的金属导体,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架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解析:(1)C移近A时,带正电的小球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的金属箔片也分别带上了与A、B同种性质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 (2)C靠近后保持不动,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仍带等量的异种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因A、B已经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会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 (3)先移走C,再把A、B分开,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在其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下吸引中和,不再带电,所以箔片都不会张开,C错. (4)先把A、B分开,移走C,然后重新让A、B接触,A、B所带的异种电荷马上中和,箔片都不会张开,D错. 答案:AB 。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了解电荷量的概念。

(2)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3)能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经历探究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发现历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

(2)对电荷守恒定律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用具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金属箔、枕形导体、起电机等。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荷。

(二)新课讲授1、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1)演示实验: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分别将它们靠近悬挂的轻质小球,观察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量(1)介绍电荷量的概念,指出电荷量是表示电荷多少的物理量,单位是库仑(C)。

(2)通过举例,让学生对电荷量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摩擦起电(1)演示摩擦起电实验,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电。

(2)引导学生思考: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3)讲解摩擦起电的实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

4、感应起电(1)演示感应起电实验:将枕形导体放在起电机旁,先不接触,然后分别将导体的两端接地,观察导体带电情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特性;2.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 掌握电荷守恒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电荷守恒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通过展示电荷实验装置的图片,引出电荷守恒的问题。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电荷守恒的实验;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 让学生探究实验中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实验讨论(10分钟)1.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结论;2.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原因,并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建议。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布置电荷守恒定律的巩固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 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之间的关系;2. 鼓励学生拓展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领域。

七、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思维拓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实验环节过程掌控不够,可能需要增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

还可以增加一些实例和故事,引起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件精品)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件精品)

a
A
B
A.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
a`
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B.若A不动,将B沿图中aa`分开,则两边的电荷量
大小可能不等,与如何分有关;
C.若A向B逐渐靠近,在B左端和右端的电荷量大
小始终相等并且连续变化;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
保持不变.
AD
分析:本题以静电感应为背景,主要考查电荷守恒定 律的应用.
1Q 1Q
2
2
3.三种带电方式
(1)摩擦起电: 正负电荷的分开和转移
(2)接触起电: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
(3)感应起电: 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问题:
1。电荷的相互增强、减弱和中和 现象,是否是电荷消失?
2。物体显中性,是否是物体中没 有电荷?
3。各种起电过程是否是创造了电荷?
二。电荷守恒定律:
1。起电的本质 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
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 生转移,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 不是创造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一: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 持不变.
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 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 和平均分配.
注意:处理感应问题时,利用电中性 物体中正负电荷代数和为零。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 C
最小电荷量: 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元电荷:最小电荷量,用e表示 e=1.6022x10-19C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 是e的整数倍。故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优秀教案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优秀教案第一章静电场学案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______电荷和________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____________电荷,毛皮带__________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______电荷,丝绸带______电荷.3.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________.金属中距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________________.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____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________在移动.4.把带电体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_,远离的一端带________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起电.常见的起电方式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5.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____到另一部分.6.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7.最小的电荷量叫________,用e表示,e=________.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e的____________.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做电子的________.答案1.正负排斥吸引2.负正正负3.电中性自由电子正自由电子4.异号电荷同号电荷感应摩擦起电接触起电5.转移转移6.电荷量库仑C7.元电荷1.6×10-19C整数倍比荷一、电荷[问题情境]在干燥的冬天,当你伸手接触金属门把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啪”的一声,手麻了一下,弄得你虚惊一场,是谁在恶作剧?原来是电荷在作怪.1.这些电荷是哪里来的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3.除了摩擦起电,还有其它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吗?答案1.来自原子内部;物质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则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2.金属中距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的自由活动是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3.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要点提炼]1.摩擦起电的原因: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____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____电.2.感应起电的原因: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电荷,远离的一端带____电荷.3.常见的起电方式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________的转移.答案1.负正2.异号同号3.电子[问题延伸]感应起电现象中实验物体必须是导体吗?答案必须是导体,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电子,可以自由移动.二、电荷守恒定律[问题情境]现代生活中电无处不在,北京市一天的耗电量可达千万度,那么,电荷会不会像煤和石油一样总有一天会被用完呢?1.电荷是摩擦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吗?2.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是否守恒?答案1.电荷不是创造出来的,它是物体组成的一部分2.守恒[要点提炼]1.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2.“电荷的中和”是指电荷的种类和数量达到等量、异号,这时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________,而不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了.答案2.零[问题延伸]怎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中“电荷的总量”答案“电荷的总量”可理解为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例1 如图1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图1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解析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附近,在A端出现了负电,在B端出现了正电,这样的带电并不是导体中有新的电荷,只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金箔上带电相斥而张开.选项A错误.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B端不是最远端了,人是导体,人的脚部甚至地球是最远端,这样B端不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正确.用手触摸导体时,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移走后,不再有静电感应,A端所带负电便分布在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有负电,两对金箔均张开.选项C正确.以上分析看出,选项D也正确.答案BCD名师点拨本节要求知道三种起电方法的特点,接触起电带同种电荷,摩擦起电带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则是近异远同,注意用手触摸最远端是脚或地球.变式训练1如图2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球带正电,A、B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图2(1)如何使A、B都带等量正电?(2)如何使A、B都带等量负电?(3)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答案见解析解析(1)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把A与B分开后再用手摸一下B,则B所带的负电荷就被中和,再把A与B接触一下,A和B就带等量正电荷.(2)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再用手摸一下A或B,则A所带的正电荷就被中和,而B端的负电荷不变,移去C以后再把A与B分开,则A和B就带等量负电荷.(3)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A,则在A端感应出负电荷,B 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马上把A与B分开,则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例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6.4×10-9C和-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QA′=QB′=QA+QB2=1.6×10-9C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QB′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ΔQ=-QB+QB′=3.2×10-9C+1.6×10-9C=4.8×10-9C 转移的电子数N=ΔQe=3.0×1010个答案见解析名师点拨对于两个带电小球电荷量重新分配的问题,如果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同性则总量平均分到一半,如异性则先中和,剩下的平均分配.如果未讲明相同的小球,不一定平均分配.变式训练2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2.0×10-5C的正电荷,小球B、C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先与球A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与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qA=________C,qB=________C,qC=________C.答案0.5×10-50.75×10-50.75×10-5【即学即练】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就是质子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D.元电荷就是自由电荷的简称答案C解析最小的电荷量叫元电荷,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2.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B.摩擦起电是由于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C.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上的转移答案BD解析摩擦起电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而感应起电则是物体内部电子的转移.3.如图3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图3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答案B解析导体中自由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正电荷是原子核,不能移动.4.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0×10-17C答案A解析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1.6×10-19C的整数倍.1.下列关于电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的异种电荷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电子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显正电性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的异种电荷消失答案BCD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自由电子的转移现象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正电荷和电子C.感应起电是自由电子的转移现象D.金属导电是由于导体内有可以移动的正电荷答案AC解析摩擦起电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感应起电则是物体内部电子的转移,所以A、C正确,B错误.金属导电是由于导体内有可以移动的自由电子,而不是正电荷,D项错.3.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小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带电情况可能是( ) A.A和B原来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A和B原来带有同种电荷C.A和B原来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D.A和B原来只有一个带电答案BCD解析当A和B带有等量异种电荷时,接触一下后电荷被中和.A 项错误.4.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如图4所示,下列几种方法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图4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棒带的电荷量如果不变,不能使两导体球带电答案AC解析A项正确,这是感应起电的正确操作步骤,B项错;C项正确,描述的是接触起电的操作步骤;D项错误,在感应起电中可以做到“棒带的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都带电”.5.如图5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 图5A.金属球A可能不带电B.金属球A可能带负电C.金属球A可能带正电D.金属球A一定带正电答案AB解析由题意可知验电器是带电的(因箔片有张角),当不带电的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时,由于感应起电,金属球A会带上异种电荷,因异种电荷相吸,所以验电器上带的电荷会更多的聚集到小球B上,箔片上聚集的电荷会减少,故张角减小,A项正确;当金属球A带负电时,同样因异种电荷相吸,使得箔片上聚集的电荷减少,张角减小,B项正确.6.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6所示,现使b带正电,则( )图6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立即把a排斥开答案B7.M和N是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1.6×10-10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N转移到了M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1.6×10-10C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了1.6×10-10个电子答案C解析由电荷守恒可知C项正确.8.某人做静电感应实验,有下列步骤及结论:①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②用手指摸甲球.③手指移开.④移开乙球.⑤甲球带正电.⑥甲球不带电.下列操作过程和所得结论正确的有( )A.○1→②→③→④→⑥B.①→②→④→③→⑥C.○1→②→③→④→⑤D.①→②→④→③→⑤答案C解析○1→②→③→④→⑤是做静电感应实验的正确步骤.9.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荷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荷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答案两球都带正电且均为2×10-8C解析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要平均分配电荷量,故两球均带q=(q1+q2)/2=[(+6×10-8)+(-2×10-8)]/2C=2×10-8C,带正电.10.如图7所示,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钟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C的电荷量,求:图7(1)电子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2)实验的时间为多长.答案(1)5×107(2)5×103s解析因每个电子的带电荷量为-1.6×10-19C,金属瓶上带有-8×10-12C的电荷量,所以电子瓶上收集到的电子个数为n=(-8×10-12C)/(-1.6×10-19C)=5×107个实验的时间为t=(5×107)/104s=5×103s。

【高中物理】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1

【高中物理】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等第_________【教学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现象,知道电荷守恒定律,什么是元电荷.【教学内容】一、预习作业1、自然界中存在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2、使物体带电有方法:、、,其实质都是。

[来源:学|科|网Z|X|X|K]3、电荷既不能,也不能,只能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转移到,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4、电荷的多少叫做,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所有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电荷量e= 的整数倍,电荷量e 称为。

二、典型例题例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个部分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例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附近,有一个绝缘金属球b,开始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在使a带电,则:()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C、b立即把a排斥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三、随堂练习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一定带上了电荷B、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一定带上了同种电荷C、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带电体D、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不是带电体2、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互相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等量异种电荷B、带等量同种电荷C、带不等量异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3、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4、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的值不可能的是下列的:()A、2.4×10-19CB、-6.4×10-19CC、-1.6×10-19CD、4×10-17C5.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N端带负电,M端带正电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两端都带正电或负电四、课堂总结【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关于电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的异种电荷C.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等量异种电荷2、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A.B、C球均带负电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D.B、C球都不带电3、如图,当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情况是:()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金属导体上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D、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4、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二、填空题7、大量事实说明:电荷既不能,也不能,只能从转移到,或者从转移到。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教学案)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教学案)

1.1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教学案)班级:姓名:一、电荷:1.自然界存在种电荷,分别为和(1)正电荷:(2)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1、摩擦起电:微观解释: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

两个物体最终带电荷。

2、感应起电:(1)定义:(2)规律:(3)使上图A、B端永远带电的方法:3、接触起电:接触带电电荷分配原则:(1)两个带有同种电荷的导体接触,电荷会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2)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进行电荷的重新分配;如果两带电体完全相同,则剩下的电荷平均分配示例:练习:三、电荷守恒定律:1、各种起电的本质: 。

2、电荷守恒定律:。

四、元电荷1、电荷量(Q ):2、元电荷:3、元电荷的值:4、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均为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5、比荷: 电子的比荷为:四、典型例题【例1】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量Q A= -6.4×10-9C,Q B=-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例2】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

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五、巩固练习1、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2、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3、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A.B、C球均带负电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D.B、C球都不带电5、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图1),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c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A.a带正电,b带负电B.a带负电,b带正电C.a、b均带正电D.a、b均带负电E.a、b均不带电。

教学设计14: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14: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教学难点]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之前一直学习力学,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就像牛顿曾经谦虚的说过:“我认为自己就像在海边玩耍的小男孩,偶尔捡到一些光滑的卵石或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而眼前是尚未发现的真理的大海。

”的确,牛顿并没有发现自然界值得人类知道的所有东西。

除了力学,物理还包括哪些分支呢?电学、磁学、光学、热学…..牛顿以后人类对电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规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属于电学,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电荷1.概念: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它带了电。

带电的物体叫带电体。

2.种类: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3.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起电方法1、摩擦起电2、接触带电3、感应起电[实验演示]1、摩擦起电提问: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正电)(不带电)(中性)(负电)(正电)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教学设计16:1.1-1.2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教学设计16:1.1-1.2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1.1-1.2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库仑定律【教学目的】1.点电荷的物理意义.2.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4.掌握库仑定律。

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5.会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电荷、点电荷的概念;库仑定律的内容2.教学难点:库仑定律【教学准备】幻灯片,库仑扭秤模型,静电感应导体,绝缘金属球,通草球,丝稠、玻璃棒、毛皮、橡胶棒【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电和磁的知识。

电磁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人们在2000多年前就已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之一.但是一直到18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电现象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静电、放电和摩擦起电这些简单的现象上而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简单的电现象.(一)知识回顾1.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且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2.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单位:C物体所带正电荷的多少用正数表示,如某物体带有5C的电,即带有5C的正电物体所带负电荷的多少用负数表示,如某物体带有-5C的电,即带有5C的负电[演示1]摩擦起电.提出问题:摩擦起电的原因?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3.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虽然人们早就知道了摩擦会起电,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起电,一直到上个世纪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才解开了这个谜4.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二、新课教学除了摩擦起电之外还有哪些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呢?(接触带电和感应起电)(一)静电感应——感应起电[演示2]课本第3页步骤:1.用丝稠摩擦玻璃棒使之带上一定量的正电荷2.用带电玻璃棒接触带有绝缘柄的金属球使之带上正电荷3.然后用带正电的球C 去靠近静电感应导体AB ,观察AB 下金属箔的变化.4.注意先让C 靠近AB ,然后分开AB 再移走C ,观察现象.实验总结: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感应起电的原理分析:1.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2.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连在一起的AB 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带有正电的C 吸引过来,因而靠近C 的A 上聚集了一定量的负电荷,而在离C 较远的B 上则聚集了等量的正电荷。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主备教师:曾光芬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指的是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其核心是电荷总量不变,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守恒。

学生已经学过能量守恒,本节课的内容电荷守恒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磁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有一定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守恒。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的实质;(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4)、知道元电荷;2.目标解析(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就是指知道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所带电量的多少叫做电量;(2)、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的实质就是三种起电形式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就是指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4)、知道元电荷就是指知道元电荷所带的电量,以及所有的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守恒不好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和。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总量可虑,其中关键是系统正负总量总是不变。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 自然界中存在的电荷有哪些?电荷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规律?例题1 以下判断小球是否带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B.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C.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后,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能改变角度,则小球一定带电D.如果小球能吸引小纸屑,则小球一定带电答案BD解析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小球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不带电,A 错误;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同种电荷,故B正确;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时,还需知道验电器金属球的带电情况才能予以判断,因此C不对;带电小球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性质,D正确.图1变式练习1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不带电,如图1所示,现使b球带电,则(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C.b立即把a排斥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答案 D解析b球带电就能吸引轻质小球a,接触后电荷量重新分配,那么a、b球带同种电荷,然后就要相互排斥.因此本题突出“近旁”,以表示能吸引并能接触.点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另外,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若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相接触,由于电荷的重新分配,两物体会带上同种电荷,电荷之间就会有相互的排斥力.师生活动: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高中物理高一选修3-1《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高一选修3-1《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互相作用.知道电量的观点.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建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觉现象,知道静电感觉起电不是创建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经过对原子核式构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觉起电不是创建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互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b5E2RGbCAP(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本节的学习培育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要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剖析解决有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觉起电的有关问题。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互相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天性质。

p1EanqFDPw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复习初中知识:【演示】摩掠过的物体拥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类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演示】用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之间互相排挤,用毛皮摩掠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互相排挤,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挤,异种电荷互相吸引.DXDiTa9E3d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掠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RTCrpUDGiT 电荷及其互相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挤,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二)进行新课:第 1 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板书】电荷(1)原子的核式构造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说原子:包含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由:不一样物质的原子核约束电子的能力不一样.本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互相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用静电感觉的方法也能够使物体带电.【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 C 移近相互接触的异体A, B(拜见课本图 1.1 - 1) .能够看到A, B 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 A ,B 都带上了电荷.假如先把 C 移走, A 和 B 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假如先把A 和 B分开,而后移开 C ,能够看到 A 和 B 仍带有电荷;假如再让A 和B 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 和B 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从头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5PCzVD7HxA【板书】( 4)、静电感觉: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能够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高中物理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案 1 新人教版选修3-1

高中物理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案 1 新人教版选修3-1

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复习初中知识:【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板书】电荷(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可以看到A,B 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板书】(4)、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教案

1.1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量意义、符号、单位和元电荷的概念;
(2)知道自然界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人们认识电现象的初始过程,通过学习元电荷,认识实验是重要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观察、分析各种静电现象和实验,培养透过现象揭示物理规律的意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同时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
(2)收集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关“静电的防范和利用”的事例,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趋利避害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静电实验中的电荷泄漏及验电器的检验功能;通过静电现象挖掘静电现象产生的本质
重点:了解静电现象,理解电荷量、元电荷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准备:雷电图片、辉光球、高压放电仪器、雅各布天梯视频、玻璃棒、橡胶棒、
毛皮、丝绸、验电器、手摇感应起电机,气球、铝罐,塑料薄膜扎带
四、教学过程
板书
第八章电场
A 静电现象元电荷
一、静电现象: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二、产生静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

实质:电子的转移。

2、接触起电
3、感应起电
三、电荷量: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用Q或q表示)
单位是C(库仑),微库——μc 1μC=10-6C
元电荷:最小电荷量e叫做元电荷
元电荷就是电子电荷量的绝对值,即e=1.6×10-19C
四、静电的产生和测量设备
(1)产生设备:手摇感应起电机、超高压电源、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等(2)测量设备:验电器、电荷量表、静电电压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学习的内容:
1、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如何使物体带电?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它们是谁命名的?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命名的,他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3、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物体带电
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构成物质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量的总数与核外所有电子的负电量总数是相等的,且正电荷、负电荷分布的中心(常称电荷中心)重合.因而,在通常情况下,整个原子呈电中性(所谓不带电).通常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弱,当原子因某种原因(如摩擦、受热、化学变化等),失去电子时,原子就显为“带正电”,获得电子时,就显为“带负电”.所以,实质上物体的带电过程就是电子的得失过程.比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正电荷,实质上就是由于两者摩擦,组成玻璃棒的原子上的若干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使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而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1)本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2)规律: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介绍金属导体模型,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如下图:在金属内,排列着的正离子只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而带负电的电子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我们把它们称为自由电子,正是因为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金属可以导电。

【演示实验】:
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
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互相排斥或吸引,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叫静电感应。

2、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本质: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带电体的作用下在导体内部发生转移。

(4)规律:近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近异、远同)
除摩擦起电、感应起电,还有一种方法可使物体带点,这就是接触带电。

3、接触带电
(1)接触起电:带电体和不带电体接触,总会有一部分电荷从带电体跑到不带电体上去,使它也变成了带电体。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是电荷重新分配的过程。

(2)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不变。

例:两个完全一样的金属小球A、B,其中A带电为Q,B不带电,将A与B接触后再分开,则A、B球的带电情况怎样?
(3)电荷分配原则(完全相同的金属球):
①两个带有同种电荷的导体接触,电荷会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②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进行电荷的重新分配;如果两带电体完全相同,则剩下的电荷平均分配
通过刚才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三种方式最终都可使物体带点,它们创造了电荷吗?
二、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荷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所有带电体带的电量与元电荷的关系?
3、什么是比荷?
三、元电荷
1、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1)符号:Q 或q (2)单位:库仑 (3)符号:C
2、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即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
(1) e =1.60×10-19C ,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设计的油滴实验测得的。

(2)电荷量的不连续性: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

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 与其质量m 的比值q/m ,电子的比荷
111076.1⨯=e
m e C/㎏
【板书设计】
一、电荷
1、物体带电
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2)本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3)规律: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2、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原因:带电体对导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吸引或排斥。

(4)本质: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不变。

(5)规律:近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近异、远同)
3、接触带电
(1)接触起电:带电体和不带电体接触,总会有一部分电荷从带电体跑到不带电体上去,使它也变成了带电体。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是电荷重新分配的过程。

(2)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不变。

(3)电荷分配原则(完全相同的金属球):
①两个带有同种电荷的导体接触,电荷会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②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进行电荷的重新分配;如果两带电体完全相同,则剩下的电荷平均分配
二、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三、元电荷
1、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1)符号:Q 或q (2)单位:库仑 (3)符号:C
2、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即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
(1) e =1.60×10-19C ,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设计的油滴实验测得的。

(2)电荷量的不连续性: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

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 与其质量m 的比值q/m ,电子的比荷
111076.1⨯=e m e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