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机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机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8b66ef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4.png)
病机的概念:病机,指疾病发⽣、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了疾病发⽣、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的性质密切相关。
病邪作⽤于⼈体,⼈体正⽓奋起⽽抗邪,引起了正邪相争。
⽃争的结果,邪⽓对⼈体的损害居于主导地位,破坏了⼈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机升降失常,或使⽓⾎功能紊乱,并进⽽影响全⾝脏腑组织器官的⽣理活动,从⽽产⽣了⼀系列的病理变化。
“病机”⼆字,⾸见于《素问·⾄真要⼤论》,该篇数次提到病机,并强调其重要性,如“谨候⽓宜,⽆失病机”,“审察病机,⽆失⽓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为⼗九条,即后世所称的“病机⼗九条”。
对于“病机”⼆字的原意,前⼈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其任务旨在揭⽰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进⾏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
病机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中医病机学是根据以五脏为中⼼的脏象学说,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和转变,从⽽形成了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中医病机学认为,⼈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理上⽽且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疾病发⽣时·,各脏腑病变按⼀定规律互相影响。
中医学⽤五⾏⽣克乘侮理论来解释脏腑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当然,疾病的发展传变也有不以次相传的特殊情况,如溺⽔卒死是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不能机械地按照以次相传的模式制定诊疗计划。
中医学在疾病发展和转变上,既看到了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般规律,⼜指出了疾病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特殊情况,把⽭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起来,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68d6f44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7e.png)
虚证的特征:
1.多见于:①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②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③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 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④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 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 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①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②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③体质比较壮实的 患者。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0331f4f3bceb19e8b9f6ba58.png)
第十七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32b9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a.png)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27f9717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3.png)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医的整体观念、病因病机、诊断 与治疗原则。
病因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外因 包括环境、气候等。
1 内因
2 外因
体质和情志是内因的重要方面。不同体 质和情志的人对同一病因的反应会有所 不同。
病机的分类与特点
阴阳失调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 概念,疾病常与阴阳失调 相关。
气血不足
气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 要物质,不足会导致各种 疾病。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器官 系统的描述,功能失调是 疾病的根本原因。
病机的病理过程
1
Hale Waihona Puke 发病外界病因入侵,导致阴阳失调和脏腑功能失调。
2
病程
病机贯穿整个疾病过程,病情逐渐加重或缓解。
外因与环境和气候有关,如风、寒、湿 等。不同地域、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病因 也有所区别。
病机的定义和作用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和机理。了解病机有助于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决 策。
发生
病机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发展
病机描述了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转归
病机预测了疾病的转归和病情的变化。
病机与治疗方法的关系
1 病机指导
2 治疗调理
病机可以指导中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如草药、针灸、按摩等。
治疗方法通过调整病机,改善病情,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
康复
治疗过程中病机逐渐调整,疾病得到缓解和康复。
病机对中医诊断的意义
病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病机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情轻重和预后。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https://img.taocdn.com/s3/m/26b64220f705cc1754270943.png)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1.经络的气血逆乱可见A.眩晕跌仆B.咽痛目赤C.咯血、衄血D.腹部剧痛2.导致心的阳气偏盛的主要原因有A.邪热内郁B.瘀血化热C.劳心过度D.五志化火答案:1、AC 2、ABD津液代谢失常01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滋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征象的病理变化。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二是耗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或久病耗津等;三是生成不足,如脏腑机能减退,津液生成不足。
轻者,常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及口、鼻、皮肤干燥等。
重则可出现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
甚至大肉尽脱、手足震颤、舌光红无苔等。
0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输布障碍,指津液转输、运行失调,津液停滞体内某些部位的病变。
津液排泄障碍,指津液化为汗、尿的作用失调,导致水液贮留体内为患。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均导致痰饮水湿形成,且两者常相互影响,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
0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 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因水湿痰饮的形成,可因气滞而水停,而痰饮等有形之邪停滞,又易阻碍气的运行,故水停与气滞常常并见。
(2) 气随津脱指津液大量耗失,气失其依附而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
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如《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 津枯血燥指津液亏损,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
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导致津液耗损,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而致津枯血燥。
(4) 津亏血瘀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
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畅的重要条件。
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血中津液大量亏耗,则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
(5) 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3328ac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4.png)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81c3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e.png)
主要病症
喜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恐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证
呕恶,苔黄腻
.
湿邪
.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①怒则气上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症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78c5d5561252d381eb6e55.png)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2.阴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要点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又称格阴。
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病机
![中医基础-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2c03b8b1856a561252d36f79.png)
阻滞气机,出入不利,闭塞清窍表现为突然 昏倒, 不省人事。 (可见闭厥、气厥、痛厥)
基本病机——(三)精气血失常
8.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 竭的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形成 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致气随津血脱泄 气不内守,大量外脱气虚之甚致功能全面突然
4.3.邪正相持:疾病过程中,正气不甚虚弱,邪气亦不 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迁延。
4.4.正虚邪恋: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 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相持的特殊病机。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5.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 如正气虚弱,功能减退所致:纳食减少,疲乏无力, 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大实有羸状 如邪气亢盛、结聚于内所致:热结胃肠,便秘腹痛 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 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情志抑郁不舒
形成 痰、湿、食积、瘀血阻滞
脏腑功能失调
气虚运行无力
表现: 肺气壅滞—胸闷、咳喘
闷 气滞宜通
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 胀
脾胃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 痛 气郁宜散
得矢气、嗳气则舒
基本病机——(三)精气血失常
5.气逆: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的 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特点:阴寒内盛是疾病本质。因格阳于外,现真寒 假热证(严重的虚寒证)。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 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
4.2.阳盛格阴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 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9ed5cd4d376baf1ffc4fad8b.png)
第十二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
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阴偏胜实寒
阳偏衰虚寒(阳虚)
阴偏衰虚热(阴虚)
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亡阳亡阳
亡阴亡阴
细目三气的失常
要点一气虚
要点二气滞
要点三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要点四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
要点五气闭气脱
气闭,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
气脱,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
细目四血的失常
要点一血虚
要点二血行失常
1.血瘀
2.出血
要点三血热
细目五气与血关系失调
要点一气滞血瘀
要点二气虚血瘀
要点三气不摄血
要点四气随血脱
要点五气血两虚
细目六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一津液不足
要点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津液的输布障碍
2.津液的排泄障碍
细目七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要点一水停气阻
要点二气随津脱
要点三津枯血燥
要点四津亏血瘀
细目八内生“五邪”
要点一风气内动
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等五种类型。
要点二寒从中生
要点三湿浊内生
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要点四津伤化燥
要点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功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细目九疾病传变
要点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相互影响传递和变化。
要点二病位传变
1.表里出入
2.外感病传变
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要点三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
寒热的转化,主要由于“从化”。
所谓“从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病因,以及病程或治疗失当等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体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2.虚实转化
虚实,决定于邪正盛衰。
要点四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是主要因素。
此外,还有体质、地区方域和气候以及生活状况等。
例题:
1.“大实有羸状”是指()
A.正气虚极
B.真实假虚
C.真虚假实
D.阳热亢盛
E.阴虚阳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2.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是()
A.正胜邪退
B.邪胜正衰
C.邪正相持
D.正虚邪恋
E.邪去正虚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是正虚邪恋。
3.以阴阳失调来阐述阴阳两虚证,其病机是()
A.阴阳离决
B.阴阳偏盛
C.阴阳偏衰
D.阴阳格拒
E.阴阳互损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4.阴盛格阳是指下列哪种病理状态()
A.真虚假实
B.真寒假热
C.真实假虚
D.真热假寒
E.虚实夹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5.肝风内动的产生原因不包括()
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阴虚风动
D.血虚生风
E.血瘀生风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风气内动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等五种类型。
6.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脱
E.气闭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气闭,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
A.邪气亢盛
B.正气不足
C.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
D.阳偏衰
E.阴偏胜
7.实证的病机()
8.虚寒证的病机()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A.真寒假热
B.上寒下热
C.真实假虚
D.因实致虚
E.里虚寒证
9.属转化关系的是()
10.属错杂关系的是()
『正确答案』D,B
『答案解析』因实致虚属转化关系;上寒下热属错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