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氯农药

合集下载

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

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

几种有机氯农药的理化性质
有机氯农药 α-六六六 β-六六六 γ-六六六 δ-六六六 DDD DDE DDT 艾氏剂 狄氏剂 异狄氏剂 异狄氏剂醛 氯丹 毒杀芬 七氯 环氧七氯 α-硫丹 β-硫丹 硫丹硫酸盐 分子量 291 291 291 291 320 318 354.5 365 381 381 381 409.8 414 373.5 389.2 406.9 406.9 422.9 在水中溶解度 S,(mg/L) 1.63(25) 0.24(25) 7.8 31.4 0.1 0.04 5.5x10-3 0.180 0.195 0.25 50 0.056 0.50 0.18 0.35 0.53 0.28 0.22 辛醇-水分配系数Kow 7.80x103 7.80x103 7.80x103 1.40x104 1.6x106 9.10x105 8.10x106 2.00x105 3.50x103 3.50x103 1.43x10 3.00x105 2.00x103 2.60x104 450 0.02 0.02 0.05 蒸汽压 Pv/KPa 3.3x10-6(20) 3.7x10-6(20) 2.1x10-5 2.3x10-6 / / 2.5x10-8 6x10-6 1.78x10-7 2x10-7 2x10-7 1x10-5 0.2-0.4 3x10-4 / 1x10-5 1.9x10-5 1x10-5 生物富集系数BCF 1.40x104 1.40x104 1.40x104 2.30x104 1.60x106 9.80x105 6.96x106 2.50x105 6.6x103 2.90x103 3.60x105 3.90x103 3.90x104 δ3.90x104 20 0.128 0.128 0.29
作用,再用压缩氮气将提取液吹扫至收集瓶中。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与检测技术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与检测技术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与检测技术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农药,其化学结构稳定、毒性较大、生物富积性强。

它们通常用于杀虫,但在农作物生产中会导致残留问题。

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出口。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的危害和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来看一下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据研究表明,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包括致癌、遗传毒性、免疫毒性、内分泌干扰等。

长期摄入含有有机氯农药残留的食品会导致慢性中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科学有效地检测和监控食品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的检测技术。

目前,常见的检测技术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

这些技术能够对食品中残留的有机氯农药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保障食品安全。

HPLC-MS/MS和GC-MS/MS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能够检测多种有机氯农药和其代谢物。

而ELISA技术则具有快速、经济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安全监测。

除了这些传统的检测技术,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检测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检测中。

基于免疫学检测的荧光免疫分析技术(FIA)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等,具有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势,为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实际应用中,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的检测技术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食品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低、多种残留物混杂等,都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以适应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监测需求。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严重,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加强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准确性和多样性,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常见的农药有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一、有机氯农药对人体危害:有机氯是最早使用的一种农药,主要有六六六及DDT等,在环境中稳定性强,不易降解,在环境和食品中残留期长,如DDT 在土壤中消失95%的时间需3~30年(平均10年),通过食物链进入体内后,因是脂溶性物质,主要蓄积于脂肪组织中。

有机氯农药多数属于中等毒或低毒。

有机氯农药能诱发细胞染色体畸变,因为有机氯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部分品种及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致癌作用。

我国已于 1983年停止生产,1984 年停止使用。

二、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有机磷农药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杀虫剂,常用产品是敌百虫、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等。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的性质不稳定,易迅速分解,残留时间短,在生物体内也较易分解,故在一般情况下少有慢性中毒。

有机磷农药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急性中毒。

有机磷属于神经性毒剂,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经血液和淋巴转运至全身。

其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与生物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稳定的磷酰化乙酰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引起胆碱能神经纤维高度兴奋。

三、拟除虫菊酯类:拟虫菊酯类农药是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可用作杀虫剂和杀螨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用量少的特点。

目前大量使用的产品有数十个品种,如溴氰菊酯(敌杀死)、丙炔菊酯、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

其毒性作用机制是通过对钠泵的干扰使神经膜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期延长,阻断神经传导。

另外,还具有改变膜的流动性,增加兴奋性神经介质和 CGMP 的释放,干扰细胞色素C和电子传递系统功能。

此类农药由于施用量小,残留低,一般慢性中毒少见,急性中毒多由于误服或生产性接触所致。

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

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

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农药,具有高效、持久、广谱的特点。

然而,由于其化学稳定性高,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易积累和迁移,并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因此,对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质谱联用技术(MS)等。

化学方法主要有光谱分析、显微镜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

生物方法则包括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监测等。

气相色谱是有机氯农药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它通过气相柱分离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再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GC法具有高分离度、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点,但需要使用适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如提取、净化和浓缩等,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

液相色谱是另一种重要的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

与GC法相比,LC法适用于水溶性和热稳定性较差的有机氯农药分析。

LC法可根据样品的化学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柱和移动相,以实现对有机氯农药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强大的有机氯农药分析工具。

将质谱仪与GC或LC相结合,可以同时确定有机氯农药的具体结构和含量。

质谱联用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点,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在化学方法中,光谱分析是常用的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之一、包括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NMR)等。

光谱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样品与特定波长的光的相互作用来确定有机氯农药的存在和含量。

显微镜分析是通过显微镜对有机氯农药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其真实性和纯度。

显微镜分析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优点,但对样品制备和操作技巧要求较高。

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电化学方法对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的技术。

包括极谱法、电导法和电化学检测等。

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和经济的优点,适用于有机氯农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

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
什么是有机氯农药?
• 有机氯农药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组成成分中含 有有机氯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分为以苯为原料和 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两大类。前者如使用最早、应用 最广的杀虫剂DDT和六六六,以及杀螨剂三氯杀螨砜、 三氯杀螨醇等,杀菌剂五氯硝基苯、百菌清、道丰宁 等;后者如作为杀虫剂的氯丹、七氯、艾氏剂等。此 外以松节油为原料的莰烯类杀虫剂、毒杀芬和以萜烯 为原料的冰片基氯也属于有机氯农药。
常用有机氯农药具有系列性:
①蒸气压低,挥发性小,使用后消失缓慢; ②脂溶性强,水中溶解度大多低于1pm; ③氯苯架构稳定,不易为体内酶降解,在生物体内消 失缓慢; ④土壤微生物作用的产物,也象亲体一样存在着残留 毒性,如DDT经还原生成DDD,经脱氯化氢后生成 DDE; ⑤有些有机氯农药,如DDT能悬浮于水面,可随水分 子一起蒸发。环境中有机氯农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 物链作用,危害生物。
浮游植物
• 海水中极微量的氯代烃就足以抑制某些浮游植物 的光合作用。如水环藻受到十亿分之一的DDT (即1米3海水中有1毫克DDT)污染时光合作用就 会受到显著影响。狄氏剂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 抑制程度比DDT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危害浓度仅 为千亿分之一。DDT和狄氏剂还能够引起植物细 胞的分裂速度变慢,从而影响其繁殖能力。
有机氯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 有机氯和PCB(多氯联苯)两类化合物疏水亲油,即 在水中溶解度很低,但却很容易溶解在油脂中。海洋 生物往往能把海水中含量甚微的氯代烃"浓缩"几千乃 至几万倍蓄积体内,而且大部分集中在脂肪比较多的 器官中。例如,鱼类肝脏中氯代烃的含量比肌肉中高。 目前,海洋中的不同层次的生物,从很小的浮游生物 到鱼类、贝类,从翱翔海空的鸟类到称王称霸的海兽, 几乎都已经遭到了有机氯农药和PCB的侵袭。

有机氯农药-(1)

有机氯农药-(1)

有机氯农药-(1)有机氯农药是指羧酸类农药中含有氯原子的农药。

它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和疾病防治。

但是,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毒性较大、易残留、容易累积等,引起公众质疑和担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有机氯农药的相关内容。

1. 有机氯农药的特点和作用有机氯农药是以有机化合物为基础,其中含有氯原子。

它具有高效、强效、广谱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防治各种害虫和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在防治某些疾病和害虫方面,有机氯农药具有其他农药无法替代的作用。

2. 有机氯农药的问题然而,有机氯农药也存在一些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和担忧。

首先,有机氯农药毒性较大,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其次,有机氯农药容易残留、累积,对食品安全形成潜在威胁。

最后,在应用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持续努力加以解决。

3. 有机氯农药的监管为了保障民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农药监管制度。

在中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农药的使用和销售进行了规范。

同时,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也加强了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和监管,确保食品不超过合理使用限量。

4. 有机氯农药替代品为了减轻有机氯农药的影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更环保、更安全的替代品。

常见的替代品包括生物农药、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

相比之下,这些替代品具有速效、无毒、无残留等优点,正逐步替代有机氯农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综上所述,有机氯农药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健康,需要持续加强监管,同时推广应用更为环保、更为安全的农药替代品,促进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有机氯农药》课件

《有机氯农药》课件
1 环境积累
由于有机氯农药的持久性,它们可能在环境中积累,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危害。
2 非特异性
有机氯农药在作用时,可能不仅杀灭害虫、杂草和病原体,还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导 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3 风险与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于有机氯农药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如致癌、神经毒性和内分泌干 扰等。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中叶。第一批有机氯农药于1940年代 开始商业生产,并在农作物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机氯农药的分类
有机氯农药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如有机 氯杀虫剂、有机氯杀菌剂和有机氯除草剂。
有机氯农药的作用原理
有机氯农药通过干扰昆虫、病原体或杂草的神经系统、代谢过程或生长环境, 从而实现对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的控制。
2 生物积累
有机氯农药可能在食物链中逐级积累,导致高级捕食者的有毒负荷增加。
3 生物多样性下降
过度使用有机氯农药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有机氯农药》PPT课件
欢迎来到《有机氯农药》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有机氯农药 的历史、作用原理、优点、缺点、危害以及其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
有机氯农药的概述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泛使用于农业领域的化学农药,它们以氯原子为主要成分,并具有较强的杀虫、杀菌和除 草作用。
有机氯农药的历史
有机氯农药的优点
1 高效性
有机氯农药通常具有较高 的杀除效果,能够有效控 制害虫、杂草和病原体的 数量。
2 持久性
由于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结 构,它们能够在环境中相 对稳定地存在,提供长期 的保护效果。
3 广谱性
有机氯农药对多种不同的 害虫、杂草和病原体都具 有一定的杀灭效果,提供 全面的防治。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的中的残留分析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的中的残留分析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净化方法
我国标准方法中,对土壤等样品中有机氯农药 提取液的净化,采用的是磺化法 该方法是向分液漏斗中石油醚提取液缓缓加入约1/10 体积(的浓硫酸,开始轻轻振摇,注 意打开活塞放气以免压过天发生分液漏斗爆碎,然后猛烈振摇 1min,静置分层,弃去硫 酸层, 按上述步骤反复数次,至硫酸层无色,以除去某些脂类色素等杂质对测定的干扰
PART 3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分析方法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提取方法
对于土壤中有机氯杀虫剂残留,常采用浸渍法、振荡法、索氏提取法进行提取,提取剂一 般采用极性较强的丙酮或乙睛;或者采用混合溶剂正已烷(石油醚)-丙酮或正已烷(石油醚 )-异丙醇,其中正已烷(石油)丙酮较常用 提取过程中,土壤一般取湿样,或风干后加人一定量的水,使土壤中保持一定的水分这样 有利于提取溶剂的浸人,提高提取效果。为了提高提取效率,土壤样品要求粉碎到一定细 度,一般为 20~60目。加人一定量硅藻土有利于提高提取率
使用磺化法时,加硫酸次数视提取液中杂质多少而定,一般 1~3 次。磺化后,再加2%硫 酸钠水溶液,除去有机液中的剩余硫酸和其他水溶性杂质,用量为提取液的 3~6 倍,洗涤 多次直至提取液为中性,最后以无水硫酸钠脱水、定容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检测方法
有机氯农药的仪器 分析一般使用气相 色谱-电子捕获检测 器(GC-ECD),该检 测器对有机氯农药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和选择性最小检测 量可达 10⁻¹¹~10⁻¹⁴g
-
THANK YOU
有机氯农药的种类和特性
有机氯农药主要包括滴滴涕(DDT)、六六六(BHC)和氯丹 (chlordane)等。这些农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很高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可以在土壤中存留很长时间。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传 递,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 其中在我国生产和使用率最高的是六六六(由多个同分异 构体组成)和滴滴涕(由DDT和其降解产物DDD、DDE组成) 两类

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

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

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农药产品。

它通过含有氯原子的有机分子结构,对害虫、杂草和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

本文将对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深远影响。

一、有机氯农药的原理与分类有机氯农药通过作用于害虫、杂草和病虫害的神经系统,干扰其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其死亡。

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得其具有广谱性、持久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化学结构和应用对象,有机氯农药可以分为有机氯农药、有机氯杀草剂和有机氯杀菌剂三大类。

1.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主要用于防治农作物的害虫和病虫害。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氯原子,使得它们具有很高的毒杀效果,并且能够长期残留在土壤和农作物中,起到持久效果。

常见的有机氯农药有敌敌畏、滴滴涕和克百威等。

2. 有机氯杀草剂有机氯杀草剂主要用于农田里的杂草防治。

它们可以通过叶面吸收、根部吸收或者土壤残留的方式,对杂草进行有效控制,并在土壤中长期持久存在,避免了频繁喷施造成的劳动力浪费。

常见的有机氯杀草剂有草胺、草甘膦和乐果等。

3.有机氯杀菌剂有机氯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作物的真菌性病害,如白粉病、炭疽病等。

它们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并且在作物上形成保护层,阻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常见的有机氯杀菌剂有百菌清、甲基汞和二硫磷等。

二、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包括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和安全处理等方面。

1. 合理选择在农作物的种植和害虫、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有机氯农药产品。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目标生物种类、生命周期、防治对象、防治效果等。

合理选择有机氯农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

2. 正确使用在农药施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农药登记证书的要求,正确使用有机氯农药。

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使用剂量、施用方法、施用时间、施用频次等。

正确使用有机氯农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防治效果,避免造成农作物和环境的不必要损害。

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的简介 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现状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的前处理方法 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方法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杀虫广谱、毒性较低、残效 期长的化学杀虫剂。主要可分为以苯为原料和以环戊二烯为原 料的两大类。
以苯为原料的包括六六六、滴滴涕和 六氯苯等
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包括七氯、艾氏 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等
梁洪军等人研究了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粮食中的 有机氯农药,得到的回收率为74.1%—107.6%。
薄层色谱法与气谱法共同测定有机氯农药也有应 用。
酶联免疫测定时,将待检样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 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吸附的抗体或抗原发生反 应,后加入酶标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用洗 涤的方法分离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的未结合 成分,最后加入酶反应底物,根据底物被酶催 化产生的颜色或吸光度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具有特异性强、安全可靠等优点,但是其开发 费用较高,开发时间较长。
此外,对我国的水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 宋平顺等人对甘肃省人工栽培的中药的检测表明,在许多的中药 污染。 材中均有有机氯农药的检出。 有机氯农药还大量存在于与人类密切相关 姚子伟等人对北极地区表层海水中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的测 的食物中。 定表明,白令海及楚科奇海区存在有机氯农药, 刘秀芬等人对南极地区海中的鲍鱼样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六六六 和DDTs的检出。 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而长期存在,可
有机氯农药具有高度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其沸点高、 蒸汽压低,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短 时间内不易分解,在土壤中降解一半所需时间为几年甚至 十几年。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
我国部分地区有机氯农药污染情况
有机氯农药具有较高的生物稳定性,具有很高的脂溶性, 梁洪军等人对大米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随机抽取测定测得 极易贮存在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 β-666残留量在0.141-11.078цg/g之间,p,p-DDT残留 量在0.0839-0.0872цg/g之间。

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
1945年发明了氯丹(Chlordane)。
第二节 产品、用途和特征(PCBs 、OCs)
1948年发明了七氯(Heptachlor),艾氏剂(Aldrh),狄氏剂 (Dieldrin)和毒杀芬(Toxaphene)。毒杀芬是由萜烯氯代衍生而成的, 是170种以上成分组成的混合物。
异狄氏剂(Endrin)和硫丹(Endosulfan)是1950年开始生产和使 用的。
PCBs的生物转化随着可被微生物羟基化使用的C-H键数目的 增加而增高。氯代过程的增加降低了C-H键的数目,因此生物降解 受到限制。
PCBs也是非常难于被氧化和酸碱水解的。在环境中氧化作用 和水解作用对PCBs转化作用的影响均很小。
在环境中的迁移(PCBs 、OCs)
有机氯农药对生物降解过程也具有抗性。 艾氏剂的生物转化产物是狄氏剂,产物难于进一步被生物降解。 DDT在自然环境中可通过生物过程转化为DDD和DDE,两种 产物更难于进一步被生物降解。DDT的微生物分解主要是在厌氧条 件下通过脱氯作用形成DDD的过程中而发生的。 在自然界中,其它有机氯农药如氯丹、硫丹、七氯和毒杀芬等 的生物降解速率都很低。 高丙体六六六是为数很少的降解速率较大的有机氯农药之一。
用途、来源、性质(PAHs)
用途、来源、性质(PAHs)
在环境中的迁移(PAHs)
多环芳香烃(PAHs)是地表水中滞留性污染物。 多环芳香烃(PAHs)最终的迁移可能是吸附到沉积物之中,进 行缓慢的生物降解,挥发过程和水解过程不是重要的迁移过程。
多环芳香烃(PAHs) 能在水生生物的脂肪层富集。随化合物溶 解度降低,多环芳香烃(BCFs)值增加。
甲氧滴滴涕(Methoxychlor)也是在1969年才被广泛地使用。
产品、用途和特征(PCBs 、OCs)

有机氯农药的原理

有机氯农药的原理

有机氯农药的原理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常见的农药,其原理是通过含有氯原子的有机分子来杀死害虫、杂草和病菌。

这些农药的原理基于它们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对目标生物的生理功能的干扰。

有机氯农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的抑制:有机氯农药能够与神经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干扰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

这会导致神经冲动的异常传导,干扰受体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昆虫或其他害虫的运动、呼吸、消化和繁殖等基本生理过程。

2. 代谢酶的抑制:有机氯农药也能够抑制目标生物体内的某些关键酶的活性。

这些酶通常在生物体内参与代谢过程,包括解毒和分解有害化学物质的能力。

通过干扰这些酶的正常功能,有机氯农药能够导致目标生物体无法将毒素有效地排除,从而引发细胞损伤,甚至导致生物体的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有机氯农药的使用也会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它们在环境中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在生物体内可以累积到较高的水平。

因此,控制有机氯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机,以及采取适当的药物残留监测和处理方法,是确保农药使用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农药的化学种类

农药的化学种类

农药的化学种类农药是指杀灭或抑制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生物或物理制剂,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

根据其化学种类和杀灭对象的分类,农药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下面将主要介绍农药的化学种类。

1.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是以氯为主要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具有高效、广谱、长效、毒性小等特点。

它们可以用于控制各种害虫,如斑点叶蝇、蚜虫、蚜茧蜂、玉米螟、棉铃虫等。

典型的有机氯农药有敌敌畏、滴滴涕、三氯杀等。

3. 氨基甲酸酯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是由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酸盐组成的化合物。

因其毒性较小、溶解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也可用于控制各种害虫,如蚜虫、蚜茧蜂、桃小食心虫、棉铃虫等。

典型的氨基甲酸酯农药有甲胺磷、丙环磷等。

4. 含氮杂环农药含氮杂环农药是指由含氮杂环化合物制成的农药。

它们具有毒性强、作用独特等特点,可以用于控制各种害虫,如苜蓿蓟马、三七跳甲、缢管盾蚧等。

常用的含氮杂环农药有氰菊酯、苯并咪唑等。

5. 氯气代谢抑制剂农药氯气代谢抑制剂农药可以使昆虫的呼吸器官发生变形,进而达到杀虫的目的。

它们具有对哺乳动物和人类毒性较小、杀虫效果好、可长期储存等特点,可以用于控制各种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白蚁等。

常用的氯气代谢抑制剂农药有苯丙噁唑、二氯丙酮等。

6.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制剂控制害虫、病害和杂草的一种农药。

它们具有环保、安全、低残留等特点,可以用于控制各种害虫和病害,如白粉虱、棉铃虫、刺吸翅目等。

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苗螟杀、氢氧化钙等。

总之,不同种类的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在使用农药时,也要注意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并且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防治措施。

有机氯农药DDT和六六六

有机氯农药DDT和六六六

DDT,又叫滴滴涕,二二三,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式(ClC₆H₄)₂CH(CCl₃),是有机氯类杀虫剂。

中文名称从英文缩写DDT而来,为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杀虫剂。

别名名称:4,4'-滴滴涕,滴滴涕粉剂,
1,1,1-三氯-2,2-双(对氯苯基)乙烷,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1,1,1-Trichloro-2,2-bis(p-chlorophenyl)ethane 1,1-双(4-氯苯基)2,2,2-三氯乙烷
分子式:C14H9Cl5
分子量:354.49
六六六,又名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

分子式C6H6Cl6,分子的结构式中含碳、氢、氯原子各6个,其中γ异构体(又称林丹)杀虫效力最高,α异构体次之,δ异构体又次之,β异构体效率极低。

工业品六氯环己烷的组成大致为:α-六氯环己烷(55–60%,甲体)、β-六氯环己烷(5–14%,乙体)、γ-六氯环己烷(12–16%,丙体)、δ-六氯环己烷(6–8%,丁体)、ε-六氯环己烷(2–9%,戊体)、七氯环己烷(4%)、八氯环己烷(0.6%)。

结构式为。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六六六可能导致 慢性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失眠、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还可能影 响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致癌性
六六六是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长 期接触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六六六对动物健康的危害
急性中毒
致畸和致突变
动物接触高浓度的六六六可能导致急 性中毒,症状包括兴奋、痉挛、呕吐、 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总结词
全球关注与限制使用
详细描述
鉴于六六六的危害和影响,全球范围内已限制或禁止使用该农药。然而,由于其持久性和远距离传输性,六 六六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提出加强监管和推动替代品的建议
总结词
加强监管力度
详细描述
建议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六 六六的生产、使用和销售,加大违法 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农药使用安全。
提出加强监管和推动替代品的建议
总结词
推广替代品
详细描述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和推广低毒、低残留、环保型的农药替代品,以降低农药使用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提出加强监管和推动替代品的建议
总结词
加强宣传教育
VS
详细描述
加强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环 保意识,推广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法, 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总结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的危害和影响
总结词
破坏生态平衡
详细描述
六六六在环境中不易降解,长期残留于土壤、水体和生物体内,对土壤生物、水生生物和昆虫等产生 毒害作用,破坏生态平衡。
总结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的危害和影响
总结词
影响农产品安全
详细描述
六六六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较 高,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

24种有机氯农药标准

24种有机氯农药标准

24种有机氯农药标准
24种有机氯农药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这些标准会规定每种有机氯农药的最大残留量(MRL),以确保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具体的24种有机氯农药的标准可能包括:
1. α-六六六
2. β-六六六
3. γ-六六六
4. δ-六六六
5. 杀虫双
6. 滴滴涕
7. 滴滴滴
8. 毒杀芬
9. 狄氏剂
10. 异狄氏剂
11. 七氯
12. 六氯苯
13. 艾氏剂
14. 环氧七氯
15. 硫丹Ⅰ
16. 硫丹Ⅱ
17. 十氯酮
18. 五氯硝基苯
19. 六溴联苯
20. 八溴联苯醚
21. 六溴二苯醚
22. 五氯二苯脲
23. 五氯苯胺
24. 五氯甲苯
这些有机氯农药在农业和工业中曾经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或限制了它们的生产和使用。

在食品中,如果这些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就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法规来控制这些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

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

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

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其主要成分是含氯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氯农药具有杀虫、杀菌、除草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保护和增产。

本文将介绍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包括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应用效果等方面。

首先,有机氯农药的使用方法有多种。

一般来说,有机氯农药可以通过喷雾、涂抹、浸泡、灌溉等方式施用于农作物上。

喷雾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可以利用喷雾器将农药均匀地喷洒在农作物的叶面上。

涂抹则是将农药直接涂抹在农作物的叶片或茎干上。

浸泡是将农作物浸泡在稀释好的农药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收农药成分。

而灌溉则是将农药溶液通过灌溉系统灌注到土壤中,使其通过根系被植物吸收。

不同的使用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作物和病虫害类型,农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

其次,使用有机氯农药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

有机氯农药有多种不同的品种,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类型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因此在选择农药时需要根据具体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

其次,正确掌握使用剂量。

使用剂量过高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使用剂量过低则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程度合理确定使用剂量。

另外,注意使用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机氯农药对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时机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病虫害密度较高时使用效果更好。

此外,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或吸入农药。

最后,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是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有机氯农药的防治效果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使用效果更好。

其次是土壤因素,如土壤质地、酸碱度、含水量等也会影响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吸收情况。

此外,作物品种、生长状态以及病虫害类型和程度也会对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使用有机氯农药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药。

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程(1)

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程(1)

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程(1)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程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防治害虫、病害等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

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是常用的几种农药,下面就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1. 有机氯农药的发展历程有机氯农药首次发现于1939年,是经过人工化学加工,可持久附着在植物表面,起杀虫作用的农药。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它被广泛使用于全球的农业生产中。

有机氯农药因其优异的杀虫效果和长期的残留期被大规模应用,然而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在60-70年代,以DDT为代表的有机氯农药被证明对环境有长期、广泛的影响。

DDT积聚在生态系统中,从陆地到河流,从河流到海洋,不仅污染了食物链,而且引起许多慢性病,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2. 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程有机磷农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生的。

有机磷农药起杀虫作用的原理是抑制有害昆虫体内酯酶的功能,从而使昆虫死亡。

相对于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滞留时间很短,且有机磷农药毒性小,但也有一些问题。

有机磷农药的长期使用会导致昆虫对有机磷农药的耐受性增加。

这使得有机磷农药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有机磷农药不仅可以杀害有害昆虫,还可以杀害益虫和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3. 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的危害已经被广泛认识到。

目前,已经有了它们的替代品。

有机氯农药的替代品是通过杀虫激素、生物学控制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例如,广泛应用的茉莉酸盐、拟除虫菊酯等。

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是吸引剂、其他生物杀虫剂等。

例如,在食品、生物质转化等领域中,纳米技术可用于制备新型有机磷农药。

总结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由于其较长的残留期和毒性,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然而,现在已经有了它们的替代品,对于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着更小的影响。

反思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生产、使用农药时,不仅要注重其效果,也要考虑其影响,实现科学安全的农药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有机氯农药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杀虫广谱、毒性较低、残效期长的化学杀虫剂。

主要分为以环戊二烯为原料和以苯为原料的两大类。

以苯为原料的包括HCHs、DDTs和六氯苯等;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包括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等。

有机氯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而长期存在。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生产和使用了大量的HCHs和DDTs等农药。

尽管我国从1983年以来禁止或限制生产这些农药,但由于这些污染物的环境持久性,导致其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

近年来,由于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导致环境中存在新的输入源。

此外由于土壤中残留农药的二次释放,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HCHs,DDTs ,长江中下游第一章有机氯农药简述1.1 有机氯农药的历史有机氯农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 年,瑞士科学家Muller 发现了DDT 的杀虫作用,并把它成功运用到杀灭马铃薯甲虫上,从那时起,有机氯农药开始被使用。

在那个年代,DDT 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农药,发明者Muller 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而随着DDT 的发明和使用的成功,也掀起了研制有机合成农药的热潮。

到了1942年,英法等国又发明了另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HCH)。

1945 年氯丹被发明,1948年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毒杀芬等有机氯农药也相继被发明出来,1950 年发明了异狄氏剂和硫丹。

1969 年甲氧滴滴涕也被广泛的应用。

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成本、杀虫谱广、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有机氯农药被相继发明的几十年里,有机氯农药被大范围的运用。

但随之而来,有机氯农药的负面影响和作用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由于有机氯农药非常难于降解,在土壤中可以残留1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久,且容易溶解在脂肪中。

而且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一系列的危害性,对人类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及生命质量带来了不良影响。

认识到了有机氯农药的危害以后,西方国家开始有限制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到1970 年,瑞典、美国等国就已经先后停止生产和使用DDT,之后的几年里,其他发达国家也陆续停止了生产[1]。

但作为亚洲的农业大国,中国和印度直到1983年和1989 年才禁止DDT 在农田中使用。

从有机氯农药在农田中使用直到被禁用的几十年中,全世界大约生产了150 万吨DDT,970 万吨六六六[2]。

1.2 我国有机氯农药的生产使用情况有机氯农药在我国的使用是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

自20 世纪60 年代至80年代初,有机氯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一直占我国农药总产量的50%以上。

20 世纪70年代,有机氯农药的使用量达到高峰,而到了80 年代初,有机氯农药的使用量仍占总农药用量的78%。

在我国曾经大量生产和使用过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有DDTs、HCHs、六氯苯、氯丹和硫丹等。

我国使用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是HCHs 和DDTs,20 世纪70 年代,两种农药的总产量约占当时全部农药产量的一半以上。

其中HCHs(混合异构体,包括4 种主要成分,α-、β-、γ-、和δ-HCH),在我国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首位。

到1983 年止,累计产量达到了490 万吨。

1983 年禁止HCHs 在农业上使用后,现在HCHs 作为农药中间体仍然在国内生产,主要用于防治小麦吸浆虫、飞蝗、荒滩竹蝗等。

而DDTs在我国的历史累计产量也达到了40 多万吨。

且目前还有DDTs 农药的生产,其主要用于三氯杀螨醇的中间体[3]。

氯丹也是我国生产过的主要有机氯农药之一,它是一种杀虫剂,主要被用于白蚁预防药,它被广泛的用于预防房屋建筑危害、土质堤坝和电线电缆的白蚁,近年来又将其用于绿地和草坪防治白蚁。

人们将其撒在庄稼地、建筑物、林场和苗圃里,以控制白蚁和蚂蚁。

1997 年人们就停止生产氯丹,但现在不排除有些人可能还在使用储备的氯丹。

另一种仍在生产和使用的有机氯杀虫剂是硫丹。

硫丹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虫杀螨剂,对果树、蔬菜、茶树、棉花、大豆、花生等多种作物害虫害螨有良好防效。

2002年,硫丹的年产量达到2400 吨。

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 3 种杀虫剂POPs 或因未达工业生产规模,或因仅处于研制生产阶段,没有工业化生产[4]。

表1-1 显示了我国有机氯农药生产,使用和污染的基本情况。

表1-1 我国有机氯农药生产,使用和污染情况物质名称使用和生产量生态污染情况DDT 历年累计产量约40多万吨,占国际用量的20%,目前仍有少量生产,主要用于生产三氯杀螨醇和出口在大多数农田土壤,水体,底泥,粮食作物,蔬菜,动物体内,人体组织均能检出。

粮食中超标最高的为新疆,贵州,山东,四川,陕西。

范围在0.7%-2.1%。

艾氏剂狄试剂异狄氏剂从未被商业化生产,未有工业使用或销售;艾氏剂和异狄氏剂只是试验规模环境污染普遍存在,农田土壤,水体,底泥,粮食,蔬菜,动物体内,人体组织均能检出灭蚁灵未工业化生产氯丹1977-1978年累计生产约3000t原粉,1979年停产毒杀芬1960-1984年累计产量不到2.4万吨,1980年停产七氯1967-1969年累计生产17t 原粉,用于灭白蚁和地下害虫,以后停产1.3 有机氯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机氯农药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杀虫广谱、毒性较低、残效期长的化学杀虫剂。

主要分为以环戊二烯为原料和以苯为原料的两大类。

以苯为原料的包括HCHs、DDTs和六氯苯等;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包括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等。

有机氯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而长期存在。

(1)六六六(HCHs)分子式为C6H6C16,又可以写作666,是苯添加六个氯原子形成的饱和化合物。

对昆虫有熏杀、触杀和胃毒作用,其中又以γ-异构体杀虫效力最高,a-异构体次之,δ-异构体又次之,β-异构体效率极低。

而在工业上则是由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

其用途过去主要用于防治蝗虫、稻螟虫、小麦吸浆虫和蚊、蝇、臭虫等。

由于六六六对人、畜都有一定毒性,所以在20 世纪60 年代末就已经停止生产或禁止使用。

六六六主要蓄积在人体脂肪内,存留最久的是β-六六六,它的蓄积作用最强。

六六六和其它有机氯农药一样,进入环境以后,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下,最终逐渐导致消失。

而农药在环境中的最终消失是通过扩散、分解和生物富集途径进行的。

人和大多数其它生物体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

它能经皮肤吸收,是接触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DDTs 蒸气亦能引起中毒。

对人不论是故意的或是过失造成大量服用时,即能引起中毒。

环境中的DDTs 或经受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生物学和环境的降解变化,主要反应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

DDE对昆虫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几乎不为生物和环境所降解因而DDE是贮存在组织中的主要残留物。

DDTs 在环境中的转化途径包括光解转化、生物转化、土壤转化等。

(2)DDTs 及其类似物分子式为Cl4H9Cl5。

DDTs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

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

可用作农用杀虫剂。

DDTs 一般毒性与六六六相同,属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对人和大多数其它生物体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

它能经皮肤吸收,是接触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DDTs 蒸气亦能引起中毒。

对人不论是故意的或是过失造成大量服用时,即能引起中毒。

环境中的DDTs 或经受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生物学和环境的降解变化,主要反应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

DDE对昆虫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几乎不为生物和环境所降解因而DDE是贮存在组织中的主要残留物。

DDTs 在环境中的转化途径包括光解转化、生物转化、土壤转化等。

(3)六氯苯(HCB)分子式为C6Cl6。

六氯苯不溶于水,溶于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可用作防治麦类黑穗病, 种子和土壤消毒。

人体或动物接触后可引起眼刺激、烧灼感、口鼻发干、疲乏、头痛、恶心等。

中毒时可影响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可致皮肤溃疡。

目前全球每年仍有高达12000-92000kg 的HCB 释放到环境中去[5],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六氯苯为可燃性物质,为可疑致癌物,具刺激性。

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4)氯丹(chlordane)分子式为C10H6Cl8氯丹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工业品为有杉木气味的琥珀色液体,主要成分有α-氯丹和β-氯丹。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都能造成污染。

一般不会燃烧, 但如果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会燃烧。

氯丹可用作残留性杀虫剂。

对人体健康可以造成危害,其中毒症状发生较快,几小时内即可能死亡。

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如激动、震颤、全身抽搐;摄入中毒的症状出现更快,有恶心、呕吐、全身抽搐。

严重中毒在抽搐剧烈和反复发作后陷于木僵、昏迷和呼吸衰竭。

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紊乱,肝、肾退行性改变。

有头痛、眼球痛、全身乏力、失眠、恶梦、头晕、心前区不适、四肢麻木和酸痛等。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5)硫丹(endosulfane)分子式为C9H6C16O3S:硫丹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有 2 种同分异构体:α-endosulfane、β-endosulfane。

纯品为白色晶体。

粗制品为棕色无定形粉末。

熔点是70℃到100℃。

它是两种异构体的混合物,熔点分别是108℃到110℃和208℃到210℃。

硫丹不溶于水,但溶于氯仿、丙酮、二甲苯等有机溶剂。

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硫。

遇湿气逐渐分解进而失效。

用白鼠进行试验,LD50是40~60mg/kg。

可加工为可湿性粉剂、乳油和粉剂。

主要用来防治玉米穗虫、马铃薯甲虫、棉铃虫以及蔬菜和烟草害虫等。

对鱼的毒性较大,故使用时应避免流入到河流中。

产品可由六氯环戊二烯与1,4-丁烯二醇先生成硫丹醇,再与亚硫酰二氯作用而制得[6]。

(6)艾氏剂(aldrin)、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分子式分别为C12H8Cl6O、C12H8Cl6O 和C12H8Cl6O。

用作土壤杀虫剂的艾氏剂是环境中狄氏剂(高达97%)的主要来源。

艾氏剂和反应产生的狄氏剂很快被土壤吸收,特别当土壤含有丰富有机质时,因而几乎不会渗透到土壤中而发生沾污。

两种化合物的迁移主要经由土壤侵蚀和沉积迁移,而不是通过溶渗。

艾氏剂和狄氏剂在农业上的使用,会在产生了土壤中产生残留物,其持续期以年计。

估计半衰期在4 到7 年。

在热带条件下其比温带条件下的存留期要短。

由于处理土地,或由于杀虫剂的施用,艾氏剂和狄氏剂会通过挥发从而进入到空气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