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体验的几点特性

合集下载

艺术体验的特性及其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联

艺术体验的特性及其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联

艺术体验的特性及其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联艺术家对作品中人物心理进行系统描写或对自我心理世界的系统阐释,首先是从体验开始的。

体验是艺术活动的核心概念,因为体验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属性。

可以说没有艺术家的自我体验,艺术活动就不可能具有意蕴性的心理展现和忘我中的诗意表象。

那么艺术体验有哪些特性? 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 本文对此就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艺术是体验所转化的新的存在状态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重要阶段,大多数人会经历许多困难挫折,会有自己的见闻和自己参与过的事情。

有些人不但有过这种经验,而且在这经验中感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诗意,那么这种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

体验就是“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的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评判和领悟。

艺术家看到的东西和画面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但是他们看到这些情景或者物品时,往往会产生创作冲动,并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而普通人则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经验上面。

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但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

艺术与人的体验有更密切的联系,因为艺术是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

米勒的《拾穗者》描绘了三个农妇在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田野上,弯着身子拾麦穗的情景,扎红色头巾的农妇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将左手撑在腰后疲惫不堪;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

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特别挚爱。

这幅画面每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曾经见过,甚至还亲自做过,但是他们没有将这种经验转化成新的存在状态的冲动,所以他们是只有经验而没有艺术体验,对于这些情景只是一种习惯而熟视无睹。

再比如,罗立中的油画《父亲》用精微而细腻的笔触,绘出了父亲脸上的毛孔中渗出的淋漓汗水,把纯朴憨厚的父亲展现在我们面前,以颂歌般的画面表达了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

浅析游戏的审美特点和教学作用

浅析游戏的审美特点和教学作用

浅析游戏的审美特点和教学作用1. 互动性。

游戏是一种互动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性。

玩家通过自身的操作和选择,影响游戏的进程和结果,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性赋予了游戏独特的审美体验,让玩家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2. 虚拟性。

虚拟性是游戏的重要特征之一。

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玩家可以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情境和体验。

虚拟性为游戏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使得玩家可以融入到游戏中,感受到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审美享受。

3. 规则性。

游戏的规则性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

游戏通过设定一系列的游戏规则,指导玩家的行为和决策,定义游戏进程和结果。

这种规则性为游戏提供了秩序和结构,使得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策略性,增加了游戏的审美价值。

4. 多样性。

游戏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类型的游戏包含着不同的审美元素,可以满足不同玩家的审美需求。

角色扮演类游戏注重的是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音乐游戏注重的是音乐节奏和手眼协调;射击类游戏注重的是操作技巧和战略思考等。

这种多样性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体验,增加了游戏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1. 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具有吸引人的玩法和丰富多样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将知识融入到游戏中,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许多游戏都是团队协作的,需要玩家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和配合,这培养了玩家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游戏中的合作和竞争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商,在团队中起到明显的教育作用。

3.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中往往存在各种挑战和难题,需要玩家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不同的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增强情绪管理和压力承受能力。

游戏中的竞争和挑战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紧张感,而玩家需要学会控制情绪和应对压力。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
审美直觉虽然区别于概念的逻辑思维,但是它仍然可以把 握对象的内在意蕴。审美直觉在形式上是感性的,但是在 内蕴中仍然渗透着理性的理解和把握。
3、审美直觉的意义
只有在审美直觉中,感性世界(包括人的情感世界)才能 保持它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充分显是它的诗意的 光辉。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获得马尔库塞所说的“诗意的解 放”。
2、对于宗教超越并不占优势的中国文化来讲,审美超越构 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对此 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3、哲学超越与审美超越的比较
哲学超越建基于理性的基础上,是人对自身的理性力量 的确证,从而获得超越。哲学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 而审美是建立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是体会万物,与道 同游,甚至化身于道,获得根本的超越和自由。
第三节 审美感性的定性分析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直觉性、 创造性、超越性和愉悦性。
一、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
1、观察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理论的态度和审美的
态度。其中只有审美的态度才是无功利的。
2、
审美无功利性的主客观状况
A、客观:客观事物成为审美对象必须是虚幻的、非实用的
和伪陈述的
莫 奈 《 伦 敦 雾 》
画上伦敦的雾是紫红色的,这是 莫奈的发现,在这之前生活在伦敦的 成千上万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这种紫红 色的雾。
四、审美感性的超越性
1、人的具有超越愿望的。人处在必然性和自由意志的矛盾 中。这样的悲剧性使得人希望获得超越。这种超越包含了三 种主要的精神形态:宗教、哲学和审美
宗教超越和审美超越的比较
三、审美感兴的创造性
1、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 感性世界的发现上。审美发 现就是一种创造。以海德格 尔的观点看,发现就是从 “大地”让“世界”呈现, 为之赋予意义。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

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审美概念的界定 (4)3. 审美随附性的提出 (5)二、审美概念的内涵与发展 (6)1. 审美的定义 (8)2. 审美特性及其分类 (9)3. 审美概念的历史演变 (10)4. 当代审美观念的多元趋势 (11)三、审美随附性的理论基础 (12)1. 审美活动的认识论基础 (14)2. 审美价值的存在方式 (15)3. 审美随附性与审美活动的互动关系 (16)四、审美特性与审美价值 (18)1. 审美特性的构成要素 (19)2. 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 (20)3. 审美价值与审美标准的关联 (21)五、审美随附性在审美活动中的应用 (22)1. 审美体验中的审美随附性 (24)2. 审美创作中的审美随附性 (25)3. 审美接受中的审美随附性 (26)六、审美随附性的批判与反思 (28)1. 对审美随附性理论的批判 (29)2. 审美随附性研究的局限性 (30)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七、结论 (31)1.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的总结 (33)2. 对美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3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5)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的核心议题,旨在全面解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深入研究。

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审美特性是美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它涉及到审美的感知、判断、体验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性,文章首先对“审美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审美概念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础框架,它涵盖了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评价等多个层面。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审美随附性的重要性,审美随附性指的是审美特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动态性。

这种随附性使得审美活动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过程,它能够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求。

在分析了审美概念和审美随附性的基础上,文章对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审美形态的四个特征

审美形态的四个特征

审美形态的四个特征
审美形态的四个特征包括:
1. 感性:审美形态具有感性的外观和形式,能够直接引发人们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2. 内在性:审美形态通常蕴含着某种内在的意义或精神,这种意义或精神往往需要人们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才能领悟。

3. 超越性:审美形态往往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情感满足。

4. 多样性: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历史、地域和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偏好。

这四个特征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审美形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特征和表现形式也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厚美学价值的文化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论语》中所体现的美学取向和价值观念入手,对其美学意义进行浅析。

一、《论语》所体现的审美观念《论语》对审美领域的关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审美体验的主观性《论语》中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表现了孔子极重视个体的心理体验,这种主观性的体验是任何艺术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若没有人的主观感受,任何艺术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 美育的重要性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人人皆可教育,这也包括美育。

《论语》中有句“不学诗,无以言”,表明学习诗词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修养素养,它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激发灵感,增长才干,从而使人们更具审美鉴赏能力。

3. 艺术创造的本质特征《论语》中提到的“以礼相亲,以德相薄”、“三家者以雍彻”等观点表明孔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艺术创造正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超越。

艺术创造追求的是新颖和独特,也体现了人类在审美创造上的不断拓展和探索。

4.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论语》中所提倡的“巧言令色”,“温故知新”等理念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整体,与此同时,大量使用比喻、联想等修辞手法,对于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

1. 提高文化素养《论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其中的经典词句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吾日三省吾身”等都是价值理念和处世智慧的总结。

通过学习和欣赏《论语》,可以提高审美和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2. 培养优美情感《论语》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是在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共鸣和认同,通过这种情感交流可以培养出比较优美的情感和品味。

其中的“自是陋巷自偏安,策杖庭前学逆难”、“夏日步涵泉阁下,口吟清夜好事招”的诗句,展现了情感的婉转和唯美,可以让人在情感上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体验。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和表现技巧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和表现技巧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和表现技巧艺术创作是一个充满灵感和想象的过程,它涉及到从无到有的创意和构思,以及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这些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体验和表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和表现技巧,并尝试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同。

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观众和对他们的作品可能产生的不同感受。

艺术作品的视觉元素是创造审美体验的关键。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使用不同的形式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例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等不同媒介都有各自的视觉语言。

此外,审美体验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传达情感和主题。

艺术作品可以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传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焦虑、快乐、沉思和思考等等。

这些情感可以与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主题相结合,产生深刻的连锁反应。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在引导观众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理解观众的不同需求和期望,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有说服力的作品,更好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

表现技巧表现技巧是创造艺术作品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艺术家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视觉语言。

这些技巧可以是基础的绘画和雕塑技巧,也可以是数字艺术和新媒体技术。

当然,这些表现技巧不仅限于技术层面。

艺术家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和感觉,以及对不同媒介和材料的运用。

有时候,一个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技巧可以成为他们的品牌。

艺术家还需要了解他们使用的材料的特性和限制。

例如,绘画和雕塑材料的特性会影响到作品的质感和色彩,数字艺术的运用则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巧。

除了技术和材料,艺术家还需要和观众进行沟通,以确定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

有时候,一个艺术家甚至可以使用观众的互动来创造艺术作品。

例如,许多装置艺术作品都需要观众的互动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总结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涉及到创意、构思、视觉元素、情感和主题等多个方面。

审美的特点

审美的特点

审美的特点
所谓审美,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验、鉴赏而对其作出的美丑评价。

审美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探求事物真理的过程。

审美通常有“五性”:一是共通性。

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绿叶等,古今中外都称之为美。

二是时代性。

美产生于社会实践之中。

社会发展了,审美标准也随之发展和变化。

尽管这种发展有继承性,但是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都会打上鲜明的时代标志,显示其时代特征。

比如,远古时代狩猎时期的人们,崇尚纹身,喜欢在身上刺上自己捕获的猎物,以显示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勇气,认为是美的,但是,现代人认为,纹身粗鲁、野蛮,不但不美,反而是丑恶和愚昧的。

三是民族性。

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气质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审美判断中往往会出现显著的差别。

比如,大多数人认为苗条是美的,但在太平洋岛国瑙鲁,却认为人越胖越美,以肥胖程度来作为审美的标准。

四是个体性。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受时代、阶级、民族的影响和制约,还受个人特定的生活环境、社会阅历以及个人气质、性格、能力、趣味等素质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审美的个性差异性。

比如,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则喜欢美术;大多数喜好阅读欣赏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作品,有些人却喜欢欣赏低级趣味的东西。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五是集团性。

在不同的社会集团中,由于各自
的社会职能、作用和要求不同,就形成了具有集团特色的审美标准。

比如,大学生青年群体强调自我,追求个性,穿着打扮五颜六色,把自由浪漫当作美。

浅论动画的审美特性与美育功能

浅论动画的审美特性与美育功能

浅论动画的审美特性与美育功能一、动画的审美特性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它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且具有深远的美育功能。

动画的审美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动画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是动画创作的基础,它可以表现出艺术家对绘画技巧的把握,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是动画的色彩运用,色彩的运用可以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冲击,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是动画的音乐运用,通过音乐的运用,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此外,动画的美育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唤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促进观众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动画的美育功能动画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它能够通过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极具特色的艺术美感,从而起到美育的功能。

它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进行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种美育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熏陶,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

因此,在美育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动画的审美价值动画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其审美特性与美育功能深深地影响着观众的情感与思想。

动画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的形式、色彩、节奏等方面,它以其丰富的视觉效果、深刻的情感表达、生动的动画形象等特点,向观众传递出一种美的理念,从而发挥其美育功能。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它以美育人、以美化物、以美启智、以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其次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最后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结语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美育功能。

它以灵动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动感的音乐、变化多端的节奏等手段,构筑出一个具有童趣、梦幻、生动的世界,让观众在视觉、听觉、情感等多种感官上得到全面的享受。

风景的美学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审美体验

风景的美学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审美体验

风景的美学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审美体验在日常生活和旅行中,我们经常会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风景。

无论是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还是人文社会中的建筑艺术,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

本文将从风景的美学角度出发,探讨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对我们的审美体验产生的影响。

一、自然风景的美学与审美体验自然风景是指天然形成的地貌、植被、气候等自然景观。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然风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自然性、无穷性、和谐性和意境性。

首先,自然风景的自然性表现为其与人为因素无关的纯粹性。

它没有经过人工的修饰和雕琢,完全是大自然的创造之物。

正是这种自然性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美,返璞归真的感觉。

比如高山峻岭、湖泊草原等自然景观,都给人一种宁静、宏伟的感受。

其次,自然风景的无穷性表现为其多样性和广袤性。

丰富多样的地理地貌、植被和生物种类,给人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感觉。

例如,大自然中的各种花卉、树木和动物,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异性,都能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视听享受。

再次,自然风景的和谐性表现为其内在的平衡和协调。

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和关系,都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比如山水相依、天地相连等自然景观,都能体现出自然界中的和谐之美。

最后,自然风景的意境性表现为其所带来的情感和思考。

自然景观往往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索,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意义以及自己的处境。

例如,黄山云海、沙漠落日等景色,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感悟。

二、人文景观的美学与审美体验人文景观是指人类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建筑艺术、庭院园林和城市规划等景观。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人文景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人文性、构造性、历史性和互动性。

首先,人文景观的人文性表现为其与人类活动和文化有关的特性。

人类通过建筑、雕塑、园林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了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的人类文化。

正是这种人文性让我们在欣赏人文景观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简论审美体验

简论审美体验

简论审美体验作者:赵晶晶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10期摘要:审美体验首先是一种体验,其次这种体验侧重于审美,是审美的体验,而不是一般的体验。

审美体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同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审美体验的心理机制就是移情。

关键词:审美体验;直觉;移情审美体验是指与对美的观赏和享受、对自由的觉察相伴随的特殊的瞬间性人生经历。

恩格斯在其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叙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1]可以说这种融合着“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难得的海上奇妙体验,正是一种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有两层含义:一是审美的;二是,是一种体验。

这就是说。

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一般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性、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

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

然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经验、又不同于一般审美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于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才构成人生中意义充满的瞬间,才成为艺术的灵性之源。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撇开功利的、实用的、生物性的概念,用一种超脱的、纯精神的心理状态来关照对象,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

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

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

∙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

∙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1.感觉的直接性2.感觉的突然性3.感觉的专注性4.感觉的透明性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是怎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转化的(即作用):(1)完形作用,这种完形作用时之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2)选择作用,知觉本身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主动选择客观世界(3)意向作用,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的意向的(4)知觉和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想象与联想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他是人们外在队形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就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即一种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

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接近联想:主要质两件物象之间,在实践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瑞雪兆丰年”等都属于接近联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似联想: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是人们习惯上把他们联系起来,从而由此物联想到彼物。

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丽细如愁”对比联想:是只有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强化了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如:“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为什么我们会在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1)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2)其次,未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3)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器官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浅说散文独特的审美特性

浅说散文独特的审美特性

浅说散文独特的审美特性真情,作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真诚态度,是形成一种文学样式艺术真实的基础,情感性历来就被视为和形象性并列的文学基本因素。

诗歌在抒发感情方面决不比散文逊色。

小说表现的主题也既可大到国家大事、历史题材,也可小到鸡毛蒜皮、日常琐事。

语趣、理趣、智趣,在已经哲理化心理化知识化当代小说诗歌中也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那么散文独特的审美特征何在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知:一、散文的“自我”性。

散文是创造主体性在文本表面上表现得最为强烈的一种体裁,文本的“自我性”是散文的一个基本的审美特征。

文本中的作者必须是一个绝对真实的“自我“,“自我”成为散文主体的审美对象。

绝大多数的散文总是让作者这个“我”直接出现在文本中间,“我”必须在散文中出场。

或者以“我”为中心叙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或者面对一景一物而引出“我”的缕缕情思、绵绵絮语,从而宣泄、抒写“自我”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哲理感悟。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

在这些作品中,“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

即使极少出现“我”的散文,作者的“自我”也往往活跃于文本的背后。

不管是百草园、三味书屋也好,还是荷塘月色也好,始终都是作者眼中、心中的景物,始终以作者的眼睛与诗心去看、去体味。

因为作者这个“我”直接出现在文本当中,所以散文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故散文文本叙事结构,或由“我”的所见所闻的物理时空顺序来进行组织,或由“我”的意识流动的心理时空顺序来予以安排,总之文本叙事因此而显出整体性的“自我”言说与“自我”书写,自始至终充盈着作者浓郁的主观心理色彩。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散文追求的是一种“有我”之境,而非“无我”。

外在显露的“自我”性这一特征,使散文在文本上与小说、戏剧和影视剧本划清了自己的界限。

相比较而言,小说、戏剧、影视剧本往往是通过人物之间思想性格的冲突、各类人物命运的发展以及情节故事的展开,来间接地表现小说家和剧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想。

作文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

作文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

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引言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我们能够提升个人的审美修养,丰富人生的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的内涵,以及它们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审美体验的特点审美体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美学对象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审美体验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主观性:审美体验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偏好。

2.多样性:每个人的审美体验是多样化的,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3.情感性:审美体验往往伴随着情感的表达和共鸣,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

4.认知性:审美体验不仅是感性的享受,也包含了对艺术品背后意义和表达方式的认知和理解。

艺术欣赏的层次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和感性体验,包括对作品中形式、内容、意义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艺术欣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形式美欣赏:注重对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的审美感受,从艺术形式的角度理解作品之美。

2.思想情感欣赏: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3.历史人文欣赏:通过对作品背后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分析,理解作品在特定时空中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体验欣赏:着重强调个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和感悟,包括对作品所引发的个人思考和共鸣。

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的意义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对个人和社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丰富个人情感体验: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

2.提升审美素养:审美体验和艺术欣赏能够培养个人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3.启迪思想感悟: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艺术欣赏,人们可以得到对生活、情感、人生等方面的启迪和感悟。

4.传递文化价值:艺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理解,可以传递和弘扬社会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审美体验课件

审美体验课件

• 想象说大致有以下要点:
1、想象是有意识有生命的人(主体)对 “固定的和死的”无生命的物(客体) 加以重新组合和再创造的,使之主客为 一,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2、想象是一种作用于主体、想象的全过程都至少是理性和情感共同 参与的。
4、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具有使主体 心灵超越时空,澄怀专一的力量。 5、西方的想象说认为,想象的获得 是属天才论的,后天的学习无济于事。
• 一般地说,审美体验的意义较宽泛,大 体可包括一切过去和当下的审美感受的 全部经验的总和。
• 区别:审美经验有积淀性、被动性和接 受性特点,更重历史积淀性,更多普遍 认同性,是相对静态的、一般的。
• 审美体验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导 向活动的,更显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 鲜明个性特征,是审美动态过程论。审 美体验是主体审美的张力场,随着情感、 想象、理解、灵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融、 重叠、震荡、回流而出现各个不同形态。
• 审美主体并不是空白着大脑去接触现实 生活的,相反,他一直在消化着生活, 消化着历史,随时可以调动自己多层次 经验:情感情绪经验、理性层次经验、 乃至沉潜入生命底层的原始意象和集体 无意识等深层经验。
• 个人审美心理结构(其中重要的是审美 经验和审美能力)是审美主体发生审美
体验的重要条件。
• 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只 有当审美对象具有审美特征和审美信息 刺激丛,富于美的魅力的美感兴发感动 力量,从而能投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激 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它才能成为人们审 美活动聚精会神的中心,引起主体的审 美体验。
• 审美体验的本质在于对自身局限的不断 超越。审美体验,是超出常规的直觉、 心灵的味觉、内在的眼睛。 它也许暂时失落了常态,失落了日常的 平衡心理,找不到安置激情玄想的秩序 和归宿,但正是在这表面的失落中获得 本质的升华,诞生了审美意象,建构了 美的世界和美的人生。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通常又被称为“审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断”、“审美判断”等。

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知觉审美对象(自然、艺术作品和其他人类审美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及深刻内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审美经验永远也不可能离开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而总是在直接感受审美对象的外形、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过程中完成的。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直观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与本质直观两种类型。

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非功利性——是指各种与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现象。

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第二,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第二,审美经验难免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第三,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本质与特性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本质与特性
第六章 审美经验
LOGO
审美经验
在美学史上,审美 经验通常又被称为 审美趣味、趣味能 力、趣味判断、审 美判断等,传统的 美学家一般把审美 主体对于美的认识 、感受和反应称为 “美感” ( the sense of beauty, the aesthetic feeling )。
LOGO
本章提要
柏克生理快感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 ;叔本华意志说;弗洛伊德欲望升华说……
(二)审美经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心理体验
审美经验的特性
(一)审美经验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审美经验具有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性 (三)审美经验具有心理和生理的相互作用性
本节思考题
如何理解审美经验的本质及其具体特性?
扩展阅读书目
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第二、第三章,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2 、彭立勋:《审美经验论》第四编,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99 年版。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历史上对 审美经验问题的 探讨
第二节 审美经验 的本质与特性
第三节 审美经验 结构及其功能
第四节 审美经验 的过程
第五节 审美的文 化动力
LOGO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本质与特性
本节提纲 审美经验的本质 审美经验的特性
LOGO
审美经验的本质
(一)有关审美经验本质的主要观点 两大阵营 第一,亚里士多德阵营 理性能力 第二,柏拉图阵营 非理性状态 18 世纪以后的著名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审美体验的几点特性
作者:王琴慧
来源:《美术界》2014年第03期
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从内容上看,包括观察美、体验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

美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

人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真正懂得审美的只有人类。

当人们在活动状态时,由于主体所处的时间、地点、心境等条件的不同,加之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主体自身对世界对象的感受、想象和理解不同,从而产生一种动态的心理活动过程,这就是审美体验。

这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构成过程中的活跃、剧烈、深层的审美感受。

在此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所感知的除了客观对象所体现的自在属性外,还透露出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内容。

一、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的必然属性
人们都追求美,审美体验是客观对象的必然属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过:“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1】这里所描述的小小举动,曾经可能都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发生过。

在汉乐府《陌上桑》中,描述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几个审美主体面对罗敷这位美貌女子,产生了不同的美感体验。

这一故事表明,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依照自己特定的心境和身份、地位对客观事物的美作出反应,产生想象和理解,从而体验到美的感受。

可见,审美体验是一种共通的心理变化过程,它是审美主体的必然属性。

二、审美体验的特性
审美体验是审美动态心理过程中的深层结构,它具有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
(一)主体参与性
体验必须是主体的自身参与,体验离不开人本身的亲自参与和实践感悟。

审美体验要求人全身心的投入而不能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完成。

审美体验是主体观察美、体验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

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必须积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是主体自身的独特感受。

在《画说》中讲述了画家曾云巢细心观察草虫的情景:“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

穷昼夜而不厌。

又恐其神不完,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

”【2】
正是由于审美体验具有主体参与性,相异的审美客体就具备相异的审美体验。

面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相异的审美主体会产生相异的美感体验。

如:面对一束红花,有的人感到很美,有
的人感到一般,有的人甚至感到不美。

审美体验具有不可替代性。

主体不同,各自的审美体验不同。

因为,不同的主体在面对客体时,都是调动自己的记忆、经验、想象、理解等因素参与体验,由于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各自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中,记载了“南华秋水我知鱼”的典故,庄霭和惠子二人同时发现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

庄子感叹鱼儿游得多么自在。

惠子却认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庄子反驳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乎?”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强调的都是审美体验的主体参与性,其立足点也都是强调审美体验的主体参与性。

(二)情感渗透性
在审美体验中,情感具有强大的渗透性。

情感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体态度,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的表现形式。

情感是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定反应形式,是我们人类判断客观对象能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要求所折射出的特定心理反应形式。

罗丹曾经写到“美术就是情感” 。

【3】在美术家的作品中,都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内容,蕴含着美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他们都是把自己对大自然和世界的体验和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在观赏者的内心幻化出强烈的震撼,使其在心灵上收获美的体验。

正如梵高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大自然的感受,把疯狂的喜爱情感与斑斓的色彩融为一体,使作品洋溢和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想象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高级属性”【4】摩尔根《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第54页。

)想象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的想法。

正如齐白石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虾,我们能体会到虾的生命力;欣赏郑板桥所画的竹,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竹子挺拔,以及“君子贫贱不能移”的高洁品德。

(三)瞬间永恒性
从客观时空的角度来看,审美体验是瞬间的。

主体对美的体验是转瞬即逝的。

主体不是长期的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从内容上看,审美体验分为几个阶段,一般有审美知觉、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构成、审美理解、审美超越等。

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难以描述的审美活动。

它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下蔓延开来,然后逐步实现。

同时,审美体验也是永恒的,审美体验实现时,主体与客体之间有完美的融合。

情感力量推动主体,借助于人类的想象力,就如同能联想到上下五千年,方圆几万里。

由此从根本上收获更高、更深刻、更美好的审美愉悦。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山水审美竟然有如此美妙和神奇,真是让心灵震撼和得到慰藉的山水。

(四)发展层次性
审美体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它包含“准备、实现、效应”动态发展的层次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涉及注意方面、感觉方面、知觉方面、想象方面等方面,最终形成奇妙的审美体验。


主体整体反映的角度来看,审美体验即能上升到生理表现阶段、心理表现阶段、社会文化表现阶段。

1.生理表现阶段
审美体验第一阶段是生理表现。

主体对审美信息的接纳,首先是主体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发挥作用。

首先感受到事物、自然物的声、色、线、形等,感受到客观对象的形体、质地、色彩、声音等因素,由此给主体在生理上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快感,这就是生理表现阶段的审美体验。

这种生理层次的审美体验是审美的感知阶段,假设失去这最初的生理上产生的愉悦感受,就不可能在心理上形成更为深层次的愉悦感受,就不会有心理上的情感、想象、理解、升华等心理活动。

生理表现阶段是心理表现阶段的基础。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心理的活动,但主要是生理层次上的审美快感。

2.心理表现阶段
随之而来的审美体验就是心理表现阶段。

此刻,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开始活跃起来,心理上的情感因素、想象因素、理解因素、升华因素等,彼此交融、彼此渗透,对客体的内在予以深刻的理解,进而引起丰富的想象,进入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重合与交融,为之后投入到社会文化表现阶段奠定了不可否认的基础。

3.社会文化表现阶段
在主体与客体两者实现物我同一的过程里,主体相对于客观对象而言已经拥有内在本质的认识。

并且,主体自身的审美情绪得以真正的提升,当主体的心理层面接受到愉悦的审美信息后,主体凭借自身的人生经验,通过曾经积累下来的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结合自身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唤醒人类真正具有的价值观念,实现审美的超越,构建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这种审美体验是人类对自然界永恒不朽的精神索求。

人类自身的审美体验,经历了生理表现阶段到心理表现阶段,再升华到社会文化表现阶段。

这三个阶段属于一个递进的发展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审美体验由生理到心理、由小我到社会,审美体验不断拓展,从而得以完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37页
[2]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3]《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48页。

[4]摩尔根《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第54页。

【王琴慧,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