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复习提纲.pptx
05秋期美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05 秋期《美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考核学生对美学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2.考核方式以重庆电大期末考试文件为准。
3.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4.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美学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对相关概念、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5.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 ;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 30%);论述题( 30%)。
6、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选修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杨辛、甘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6月第1版《美学原理》教材。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美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
三、一般掌握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应注意的事项;第二章美的本腩及特征美丑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与生活的本质的关系以及美与真、善、丑的关系的理论。
三、一般掌握掌握自由创造、真、善、丑的概念;了解其他学派的有关观点。
第三章美的产生一、重点名词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概念及二者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结合具体史料认识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三、一般掌握掌握本章中的有关要点。
第四章社会美一、重点名词社会美劳动产品的美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理解社会美的概念、实质和特点,掌握并理解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
三、一般掌握认识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与形式美之间的关系、环境美。
第五章自然美一、重点名词自然美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自然美的概念及特点、根源、自然美的两大形态、自然美的类型、自然美与自然、人类社会、人类实践的关系。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ppt课件
ppt课件
7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ppt课件
8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ppt课件
27
第三章 形式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 馆1984年版。 [2][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洪天富译,译林出版 社2002年版。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版。
ppt课件
28
第四章 技术美
1.教学基本内容
ppt课件
31
第五章 社会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 二、人物美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庆狂欢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 二、节庆狂欢中的美
ppt课件
32
第五章 社会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社会美、实践、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节庆狂 欢等关键词,了解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与节 日欢庆美的美学界定,重点理解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 体的社会美与社会审美现象。
审美活动经验
ppt课件
21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三、审美心理距离 四、审美移情 五、完形心理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ppt课件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1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的和谐。
2苏格拉底将早期希腊美学的自然哲学基础转变为伦理学基础。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与美的对象相适应的原则。
4狄德罗把美区分为“真实的美”和“相对的美”。
5休谟等人认为“美即美感“。
博克等人认为美即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
康德认为美的对象是一种“合目的的形式”。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解词1美感:广义的美感指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
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
2审美理解: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3自然美及其特征: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其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比较曲折,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
4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人化自然:指人类已经改造、把握的自然,它是通过人类劳动实践转化“自在自然”的结果。
简答 1 为什么说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答: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
审美感受的细致与深入。
20世纪审美意识的反传统倾向。
2艺术中的丑也具有审美价值吗?答:丑的形象包含着美的意蕴与理想,通过外丑与内美的对比产生审美效果。
揭示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命运,用否定的态度加以表现,从中寄予美的理想。
由于高超的艺术技巧、独特形式使丑的事物具备了可观赏价值。
3结合赏析体验,谈谈对“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原理的理解?答: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与源泉;生活是培育艺术家想象力的源泉;生活是激发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源泉;生活是孕育艺术家创作技巧的源泉。
《美学与美育》期末复习要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专题复习提纲PPT课件
艺术美学——艺术美
4、掌握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形态(p90-94)) 传统艺术:古代艺术,各民族长期的艺术史发展中逐 步形成和流程下来的具有持久传承性的艺术的总和。 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性。 中国传统艺术:清代以前的中国古代艺术。(历朝的 代表艺术、共同的美学追求) 西方传统艺术:19世纪以前的西方古代艺术。(各时 代的代表艺术、共同的艺术追求) 5、艺术作品的层面(p95) 层面:艺术语言及其特点、艺术形象及其特点、艺术 意蕴及其特点★
7
理论美学——审美感受
1、美感的含义及特征(p37-39)★ 广义的美感;狭义的美感;三大特征 (要掌握三大特征的含义、产生原因、并能辩证理解 这些特征。在答题过程中要分别举例) 2、审美感受的四大要素(p41-47)★ 各要素间的关系:感知是基础、联想想象是桥梁、情 感是驱动力、情感是高级精神活动,蕴涵始终。 四大要素的含义,需能够举例分析。 3、审美感受动态过程的三个阶段(p49-51) ★结合审美活动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分析审美感受的动 态过程
10
艺术美学——艺术美
1、了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p87) 辩证互动关系:艺术生产规定着艺术消费,为其提供 消费对象即艺术品,同时也规定着艺术消费的方式和 需要;艺术消费又制约着艺术生产,艺术生产的结果 是艺术品,其审美加上在接受者的消费中才能得到最 后的实现与完成。艺术消费也制约着艺术生产的方式 和规模,消费需求反过来成为艺术生产的动力。 2、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p86) 1857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3、了解艺术美的不同分类标准(p88) 分类标准及在其标准下的分类 知道以物质媒介为艺术分类标准
12
艺术美学——艺术美
6、艺术形象的呈现(p99-100) 典型:含义、典型的核心、典型人物的特点(除能用 理论阐述典型人物的特点,还要能用理论分析实际案 例)★ 意境:含义、特点 典型与意境的关系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复习大纲五位重要的美学家:蔡元培、宗白华、李泽厚、朱光潜、高尔泰一、什么是“美”?(一)从词源上谈1、羊大为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宋代徐铉正式提出“羊大为美”的概念,日本人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进行了阐释与论证,认为中国人的美感起源于味觉,游牧民族主食羊肉,羊肉很肥美。
)A、起源于吃饭(味觉),源于实用的物质功利;是一种愉悦快乐的精神状态B、“味”成为一个美学范畴a、味觉是种感官感受,审美建立在感官基础之上b、味觉是种感觉感观,具有超出一般功能利欲望的特点c、“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美学是种重主体性、重体验性的美学体系(味道指向“道”,存在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C、至味无味,味要适度2、羊人为美(1903年,雷克纳最早提出“将艺术产生的原因与原始舞蹈、巫术活动联系起来”)(起源于宗教舞蹈,融物质功利和精神功利于一体的巫术活动。
强调人在宗教活动中感性的积淀。
)A羊的叫声听起来带有悲戚之感,易唤起人的悲怜意识;给人吉祥之像B羊:温顺(中国人温柔敦厚,但奴性十足);保守(羊喜欢群体性的生活,中国人也有集体意识);内敛(中国人喜欢团体,骨子里有种不敢担当之义)C美起源于宗教舞蹈,融物质功利和精神功利于一体的追求活动,与巫术交叉3、色好为美(起源于性,源于生命的延续)例:马叙伦“美为媄,色好也”丰乳肥臀:代表了女性可以生殖;动物中选配偶时,以生育能力作为其标准。
4、生殖崇拜。
(美既非大,也非羊人,而是羊于其生殖器的集合)起源于性,起源于生命崇拜。
体现了个体生殖和种族繁衍对早期人类的重要意义。
总结:1、实用功利先于审美,审美起源于功利,但审美最终超越了功利。
(广义的功利就是善,但美又不仅仅停留在功利的阶段,而是又超越了功利,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生命境界,那就是自由)2、美起源于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
3、美的本质是对人性的肯定和对生命的肯定。
第一节美学的诞生与发展(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阶段)1、原始社会中审美意识的形成:审美意识指人对审美现象与活动的看法,原始人的审美意识是朴素的、不自觉的,主要来源于审美经验。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绪论什么是美学1.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
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吕荧、高尔泰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
"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都可纳入到"审美活动"的设定中。
4.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2>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是哲学。
"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鲍桑葵《美学史》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
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
(柏拉图、鲍姆嘉通)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
(立普斯、布洛)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一、美的语义的区分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美学复习提纲lala
美学基本原理王天权笔记说明:加粗灰底的是ppt上的内容,其他的是我的笔记。
好莱坞大片中鼓吹的暴力美学,血腥残忍,带来强烈的审美愉快。
注意课堂上的电影《多米诺》,西部牛仔式大片,充满爆裂美,强调个人力量,强调自由、平等的观念,这是由美国都市中上流社会的心态和美国最低层社会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研究主要内容(1)♦美本体研究:1、美的本质2、审美对象3、美学发展史♦审美主体研究:1、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2、真善丑3、美感4、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人所处的文化、所处地域、成长阶段密切相关。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很多对象从来没有纳入审美范围内。
中国历史上对美有多种评价,如唐朝以丰腴为美。
1976年以前,国人以“三寸金莲”为美;1978年以后,国人模仿欧美,关注“三围”。
但是至今日,中国人仍喜欢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美女。
古希腊对人体极度迷恋,到了罗马时代,焦点转到了女人身上。
基督教崛起后,人的眼里没有人,只有神。
一千年以后,意大利文艺复兴又重新关注起女性。
研究主要内容(2)♦美学基本范畴研究:1、艺术美2、形式美3、自然美4、意境与传神5、优美与崇高6、悲剧与喜剧研究前提(1)♦学习美学课程需要的基础:1、哲学理论2、艺术理论3、各门类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和文学等4、跨学科知识研究前提(2)♦必读的中外美学参考书籍:1、钟嵘《诗品》2、刘勰《文心雕龙》3、王国维《人间词话》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5、李泽厚《美的历程》6、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7、黑格尔《美学》共三卷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9、朱狄《当代西方美学》考试重点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朱狄的《当代西方美学》。
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发展(1)美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关系。
美学讨论美,不能单独考察一个对象。
不但要有审美客体,还要有审美主体,进而产生审美关系。
主体必须拥有审美能力,才能成为审美主体。
【免费下载】美学原理复习纲要
【免费下载】美学原理复习纲要美学原理复习纲要1,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2,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思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3,最早开始思考美学的:毕达哥拉斯学派4,柏拉图《大希庇亚篇》,得出结论:美是难的5,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形式的学问。
6,维科(意大利)《新科学》。
诗性的智慧。
7,审美现象的复杂性:事实判断(物理判断),审美判断。
8,美学的目的:认识人的自由。
理解人的完善,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9,酒神:狄俄尼索斯。
狂喜和醉酒,生命力,本能,直觉,生命力达到最高状态的陶醉。
形成了酒神艺术谱系:音乐,舞蹈,神话,民歌,戏剧。
日神:阿波罗。
俊美整齐和光明。
静观的力量,光明,手工智慧之神。
理性原则:静止,清晰,赋予秩序的空间。
形成了日神艺术谱系:造型艺术(雕刻,绘画,建筑)10,詹姆斯.乔治.费雷泽《金枝》。
顺势巫术,模拟巫术,交感巫术。
11,巫术直观:表现为人的一种通神能力,一种与神或神秘事物进行沟通的能力》例:占卜,它表现为人与神秘力量的直接的,无间隔的沟通的能力。
12,美感经验:从心里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13,美感经验不是单一的,美感经验的这些不同的心理的和体验的状态,就是美感经验的形态。
14,悲剧的形态: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
1.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和科技革命将人确定为世界的主宰,非理性思潮的崛起随之把人的非理性方面开掘出来,人由近代理性主体演变成非理性的意志主体,这时,人与世界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人开始变得不受自然律的支配,而是反过来支配自然。
牛顿就曾说过。
自然科学就是将事物强行拉到实验台上,迫使其说出自然的秘密、这就是主体意志对自然事物施加的暴力。
这样,古典时代的对自然形式的尊重所形成的理性也就不再必要。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第一讲导论—美学是什么第一节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德国18世纪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康德(1724-1804)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面向这个世界三种不同的追求方向。
人类对美的追求帮助我们架构真与善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纵观人类历史上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总结和概括:一、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一)感性体验: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
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理性思索所谓理性思索: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
对美的理性思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轨迹之中。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专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是难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专门探讨审美的机制问题,非常深澳,宛如天书,却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对美学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著作。
黑格尔:《美学》四卷本,终于从理性的层面给美下了一个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却因之过于确定化的思维和表达,被后人不断加以质疑。
第二节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一)美学的命名德国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因用(Aesthetica)为美学命名,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科学诞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而存在,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和美感的统一。 意象是一个意向性产物,意象的统一性以及作为这种统一性的内在基础的意蕴,都依赖于意向性行为
的生发机制——审美活动。 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 界。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
3
书山有路
2)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理性)的性质。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 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 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5)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 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 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 宙的共鸣和颤动。
审美格调(审美品位)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品味)都是 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都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 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3. 理解审美风尚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
对事物整体进行分割;其追求目标是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 2. 移情学说
19 世纪,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移情的概念,移情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立普斯。 “移情说”从 心 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 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 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立普斯的“移 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侧重“我及物”,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 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 础 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 一外 部因素的分析。 3. 心理距离学说
书山有 路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什么是美学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 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
念的时间。 2. 我国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 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A、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 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性的 ,是指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产生的审美意象。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 的复合体。 生理快感是满足实用要求,完全受外来刺激支配,没有审美意象。 B、美感与生理快感的联系 第一,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视听器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引起生理快感。 第二,除了视听两种器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转化为美感或者加强快感。 5. 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 美感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艺术创造的动力也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能欲望,也就 是性欲。性欲要求得到满足,着就是“力比多”的愉快原则。但文明社会对性欲的满足有着种种限制,“力 比多”就会潜入心的深层,成为“潜意识”。“力比多”还有另外的出路,一是“梦”,一是“白日梦”,还 有就是“艺术想象”。在艺术想象中,性欲经过隐秘的隐瞒和伪装,以文明社会所能允许的形式表现出来, 着就是人人可以进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的本能欲望得到满足,这就是美的源泉。 “俄狄浦斯情结”是性本能的典型表现,是一种无意识的欲望。 6.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 “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 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看,坚持了教育独立,建构了健全人格;从社会意义看,重塑国人信仰,实现思想启蒙。 从美感在最高层次上的神圣性,从美感在最高层次上的与宗教感的相通与区分上看,蔡元培的“以美育代 宗教”有了一种新的阐述。 人有一种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而追求绝对和无限的精神需求,而宗教则以他自己的方式满足了人的 这种超越的精神追求。这或许就是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在社会的某个阶段,狭义的宗教也许会消亡(这 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加讨论),但是人性中的这种追求永恒和绝对的精神需求却永远不会消亡。除了宗 教 超越,还有审美超越——一种自由的、积极的超越——可以满足人性的这种追求。这是以“美育代宗 教” 的深刻意义所在。 7.美感的特性 1)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 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第一章 美是什么 1.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 “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 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 )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2.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理解: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在 20 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 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是美感有利于快感, 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事物产生了新的体验,若是主客体在心理距离上失距了,则不会获得美感。 4.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真:美是自然,体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善:意象世界激励我们向善。 第二章 美感是体验活动
1.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审美体验的出发点是与人生紧密相连;其本身特性是直接、当下的经验;其思维模式是瞬间的直觉,
2
书 山 有路
得到的是整体性;其追求目标是创造了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认识的出发点是脱离人和世界;其本身特性是脱离直接性,抽象的概念世界;其思维模式是逻辑思维,
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1. 怎样理解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因为,第一,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 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任何审美活 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 化 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7. 如何理解真善美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美”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世界(人生),这是
存在的本来面貌,即“真”,但这个真实存在的“真”,而不是逻辑的“真”。这就是“美”和“真”的统一 。 这个意象世界没有直接的功利的功效,所以没有直接功利的“善”。但在美感中,当意象世界照亮我们这个 有情趣、有意味的人生(存在的本来面貌)时,就会给予我们一种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它会激励我们 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情操,激励我们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这是“美”与“善”的统一,当然,这个善不 是狭隘的、直接功利的“善”,而是在精神领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但这个统一 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意象的分析 1 审美意象的性质 A、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情景交融。 B、审美意象在审美活动中产生。 C、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D、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2 审美意象的意蕴,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所揭示的世界的意义。 3 与美对立的概念 美的反面,就是遏制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遏制或消解美感(审美体验)的产生。美和不美的界限,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就在于王夫子所说的,能不能“兴”(产生美感)
1
书山有路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 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3. 马祖道一的话的理解“心不自心。也就是说色不是单独存在的,对应于心,才 显现出色。心不是单独的存在,对应于色,才显现出心的存在。这两个是互为依存,互为显现的。梅花的 显现,是因为本心,本心的显现,是因为梅花。这是禅宗的智慧,也是禅宗对中国美学的贡献。 “心”照亮美的光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 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美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 5. 对 “美在意象”的理解 最早提出意象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提出 “意象”范畴。在中国的传统美学看来,意象就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也就是情景交融。“情” “景”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 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
蔡仪 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泰 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在意象) 李泽厚 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 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 西 方近现代美学。 2 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 用 。 3.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 本 的价值需求。“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都可纳入到“审美活动”的设定中。 4. 美学的学科性质: 1) 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 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2) 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美学是哲学。 “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 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 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 21 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