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重点

合集下载

水文学重点压缩版

水文学重点压缩版

1.3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一、水文循环永无至尽。 二、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三、水文现象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降雨截留再分配:乔木层穿透雨、树干茎流、灌木层穿透雨、草本层穿透雨、枯落物层穿 透雨、林冠截留 积雪调查:积雪厚度、雪密度、不同郁闭度下积雪特点 遇到的问题:人为的干扰、冰冻期很长、低温对电池的影响
第二节 水量平衡
一、水量平衡原理 所谓水量平衡, 是指根据物质不灭定律, 对任意选择的区域, 在任意时段内, 其收入(输出)的水量与支出(输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 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基于上述水量平衡基本原理,可列出如下水量平衡方程式的通式: 微分形式:I-Q=ds/dt 差分形式: I t t s I 为水量收入项, Q 为水量支出项,△ s 为计算时段内蓄水变化量 对于陆地上任一区域来说,可将上式写为如下方程式:
第二节 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一、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1、悬浮物质: 2、胶体物质 3、溶解物质: 天然水中的盐类主要有八大离子: 即四个阳离子:K+、Na+、 Ca2+、Mg2+, 四个阴离子:Cl-、HCO-、SO42-、CO32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通常用 g/l 表示 二、天然水中的矿化作用 1、溶滤作用:土壤和岩石中某些成分进入水中的过程。按其溶解性能可分 为两类:一类是全等溶解矿物,例如,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另一类是不全 等溶矿物,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2、吸附性阳离子交替作用:天然水中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上,是吸附 过程。同时胶体上原来吸附的离子,转移到溶液中,叫解吸过程。吸附和解吸的 结果,表现为阳离子交换。其特征有:①离子交换是可逆反应,处于动态平衡; ②离子交换以当量关系进行;③离子交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胶体对各种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并有如下顺序: H+>Fe3+ > Al3+ > Ba2+ > Ca2+ > Mg2+ > k+ > NH4+ > Na+ 3、氧化作用:包括使岩石中的矿物氧化和水中有机物氧化。 4、还原作用:在还原环境里,天然水若与含有机物的围岩(油泥、石油等) 接触,或受到过量的有机物污染,碳氢化合物使水中的硫酸盐还原的过程。 5、蒸发浓缩作用:在干旱地区,内陆湖和地下水正在经历盐化过程,使各 种类沉淀,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盐湖。 6、混合作用: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河水注入湖泊或大 海,河口段的潮水上溯,滨海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等,都是天然水的混合,从而使 水发生矿化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 三、水体的化学性质 (一)大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水文学(考试重点)

水文学(考试重点)

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水.(1)水本身性质.(2)水与地理环境、人类的联系水文学的特点: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水文学:地球物理水文学、工程水文学、地理水文学地理水文研究的特点:宏观性:水体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总体演化趋势综合性:与其它自然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区域性:各水体的区域差异性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水循环永无止尽,水文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

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水文效应:由于自然或认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成为水文效应。

水资源的特性自然属性1,.可再生性2水循环过程具有无限性的特点,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但这种可更新的水量又是有限的。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年内与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衡社会属性1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2利与害的两重性世界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可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和特征的是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年径流量。

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量水循环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者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重点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重点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水文学概念: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2、水文循环(1)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有无明确的“终了”的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2)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水分在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循环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为区分这两种小循环,将前者叫做陆地小循环,后者叫做海洋小循环。

(3)内因——水的三态在常温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4)四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3、水文循环的时空分布变化特点(简答—扩展)(1)水循环永无止境(2)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具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特殊性4、水量平衡原理概念:水量平衡是指在自然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第二章1、河流基本特征(看透书P15—P17、小题)(1)河流长度(L)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长度。

深泓线(中泓线):河槽中沿流向各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2)河流的弯曲系数(Φ)河流的弯曲系数等于河流长度与河源到河口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

(3)河槽特征1)河流的断面河流横断面河谷河槽:基本河槽洪水河槽过水断面河流的纵断面2)河流平面形态(4)河流纵比降(J)河流纵比降指任意河段首尾两端的高程差与其长度之比河段纵断面近于直线:J=(Z1-Z2)/L河段纵断面呈折线:J=[(Z0+Z1)L1+(Z1+Z2)L2+…+(Z n-1+Z n)L n-2Z0L]/L2(5)河流分段一条河流按照河段不同的特征,沿水流方向可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5段。

2、流域的概念:流域是指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是相对河流的某一端面而言。

闭合流域的概念:当流域的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相重合,则地面和地下集水区域也相重合,相邻的流域不发生水量交换,此种流域称为闭合流域。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考点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考点

水文学原理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1、水文现象的特点:1.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2.地区上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第二章河流与流域1、概念:流域:汇集到地面水流和地下水流的区域称为流域流域面积:指河口断面以上地面分水线包围的面积水系:由干流及其全部支流组成的脉络相通的网状系统闭合流域:当流域的地面、地下水分数线重合,河流下切比较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地面、地下水流能够全部经过流域出口断面时称为闭合流域。

非闭合流域:由于地面、地下分水线不一致,或者因喝到下切过浅,流域出口断面流出的水流并非完全是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水流时。

第三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1、水文循环的概念: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形式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2、水文循环的分类: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水量平衡原理:对任何区域(或水体)、在任一时段内,其输入的水量和输出的水量只差等于其需水量的变化量并会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第四章降水1、降水的成因分类:1。

锋面雨2。

气旋雨3。

对流雨4.地形雨降水三要素:一点(或面上)的降雨量、降水历时与降水强度2、降水强度过程线:累积降雨过程线3、流域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并比较几种常用的基本方法(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距离平方倒数法)的优缺点;4、掌握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平均降水量。

第五章土壤水1、土壤水的分类: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2、土壤水分常数:1.土壤水分常数用来表征土壤水分形态和运动特征。

2.不同形态的水反映了土壤不同的持水量,这种关系通常用一些土壤含水量的特征数值来表示。

3、土水势的总势:总水势只有大小无方向,而而水势梯度则是向量,总水势增加的方向为正,每种物质都要力图达到与其周围平衡的趋势,因此,水总是从总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总水势低的地方,且水流运动的方向总是与水势梯度的方向相反。

水文学知识点

水文学知识点

水文学知识点1. 水文学的定义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水文过程以及水文特征的学科,它涉及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循环和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水文学的研究,可以对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和地下水等环节。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水蒸气,降水是指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并以降水形式返回地表。

其中,一部分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沿地表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另一部分降水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3. 水文循环对水资源的意义水文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过程。

通过水文循环,水从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蒸发升华进入大气,再通过降水形式返回地表和地下,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水文循环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淡水资源,还维持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水文循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水蒸气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降水量也会相应增加。

地形地貌对水的径流和地下水流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山地区容易形成降水集中的河流,而平原地区则更容易形成地下水。

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也能影响水分的渗透和蒸发过程。

5. 水文学参数和指标水文学研究中使用了一些参数和指标来描述水文过程。

例如,降水强度指标可以描述降水的总量和强度,径流系数可以衡量降水中多少比例转化为地表径流,含水层厚度可以用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等。

这些参数和指标对于水文学的研究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6. 水文模型水文模型是通过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的工具。

水文模型能够通过输入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数据,模拟出水文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如洪水预测、干旱预警等。

水文模型在水文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水资源管理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水文学复习要点绪论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

2、所谓水温现象,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其循环过程中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在自然和人类因素影响下,各种水文现象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一)、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二)、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三)、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3、水循环又称水文循环、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水的循环运动,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能。

其次,水循环具有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的功能。

再次,水循环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重大的影响。

最后,水循环具有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功能。

总之,水循环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和社会影响作用,所以水循环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水循环理论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

5、按照水循环发生的地域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类型。

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全球水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有着水分的交换,水循环的四个环节齐全,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圈。

在大循环中,水分既有垂直的纵向交换,又有水平的横向交换。

小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无水分交换,水分交换仅发生于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水循环的五个环节不一定齐全,水分的垂向运动和水平运动可同时存在,也可缺少水平运动。

6、宇宙间的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的差额,必然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文学复习重点及技巧

水文学复习重点及技巧
了解考试大纲和要求,明确考 试形式和题型
熟悉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 法,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 题等
掌握考试时间分配,合理安排 答题时间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 练习,提高答题技巧和准确性
掌握答题技巧与方法
熟悉题型和考试形模拟试题
注意时间分配与做题顺序
早期水文学:以观察和描述为主,主要研究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基本特征。
近代水文学:随着科技发展,水文学逐渐融入了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开始深 入研究水循环、水力学等领域。
现代水文学:随着遥感、GIS等技术的发展,水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环 境、生态、气候等多个领域。
未来水文学: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文学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做题顺序:先做自己擅长的 部分,避免因为时间不足而 遗漏或匆忙解答
时间分配:合理规划时间, 确保每道题目都有足够的时 间去思考和解答
答题技巧:掌握一些答题技 巧,如排除法、推理法等,
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心态调整:保持冷静、自信 的心态,避免因为紧张而影
响发挥
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状态
保持冷静,不要紧张,按照自己的 复习计划进行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圈循环、水文循环和陆地水体运动规律的科学。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与水体运动密切 相关的地貌、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等。
水文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水灾害防治, 以及水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
水文学在地理学、气象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应用价值。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水文学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提供水利工程设计和规划所需的水文数据和资料 用于洪水预测和防洪减灾,为水利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水文学提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支持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水文学提供水库调度、水电站发电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绪论1水文学的研究对象2、 水文学的体系3、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第一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1水文循环的基本过程水汽输送至大陆3 降水最发水水库慕发植 爭 泊 海洋发蒸 表直召卜溥 平水文循环过程包括 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 渗、径流5个环节。

10、 径流的表示方法,径流的影响因素?11、 流域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表现?第二章河流1河流、流域及水系的概念2、河流上、中、下游的分段依据?3、河流的特征参数:河流落差、大断面、过水断面、弯曲系数、侵蚀基准点。

2、 3、 5、 6、 7、8 水文循环的类型水文循环的作用及效应水量平衡及其表达式土壤蒸发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的水汽输送特点降雨要素,影响降雨的因素 下渗阶段划分,下渗的影响因素 径流形成过程中的子过程,特点?4、过水断面形态要素:过水断面面积F ,湿周P (即过水断面上被水浸湿的河槽 部分),水面宽度B ,平均深度H ,水力半径R ( R=F / P ),糙度n 。

水系的特征参数:河网密度、河系发育系数、不均匀系数、湖泊率。

闭合流域和非闭合流域。

河流的特征水位和相应水位。

天然河道中的流速分布特点。

河流冰情的阶段划分。

10、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其特点。

11、径流的特征值及其计算(流量、年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径流系 数)。

练习:某闭合流域面积为1000km 2,多年平均流量为12m 3/s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80mm 。

求各径流的特征值?该流域位于干旱地区、湿润地区还是其它地区?12、 年径流量的表示方法(重点知道正常年径流量)。

13、 频率与重现期的概念。

14、径流的年内表示方法(不均匀系数、完全年调节系数 15、洪水波的推移和变形。

16、河水环流运动 的类型及其对河床的冲淤影响。

17、推移质与悬移质的概念和区另1」。

18、河流泥沙运动的方式, 携沙能力、输沙模数、侵蚀模数。

第三章地下水的结构和运动1、 含水层、含水介质和隔水层2、 孔隙度、裂隙率和溶隙率3、含水介质的 水理性质及其含义?4、包气带的垂直分带5、上层滞水、潜水与承压水的区别?6、孑L 隙水、裂隙水与岩溶水的形成条件及其动态特点?7、洪积扇中的潜水的形成条件及分带特征?8、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补关系?9、 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水文学重点复习

水文学重点复习

绪论1.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水循环的研究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

3.水文学发展:(1)萌芽阶段(公元14世纪以前)开始了原始观测,水文现象的定性描述及经验积累。

世界上最早的水文观测出现在中国和埃及。

(2)形成阶段(公元15世纪初-19世纪末)水文现象由概念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

(3)兴起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水文观测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应用水文学进一步发展。

(4)现代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引进遥感、电算等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开展水资源及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分支学科不断派生,研究方法趋向综合。

4.水文现象的特点:①水循环永无止尽:任何一种水文现象的发生,都是全球水文现象整体中的一部分和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过程中的短暂表现。

②水文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周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公转及自转,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以及太阳黑子的周期性运动所导致的昼夜,四季交替的影响所致。

各因子本身在时间上也不断变化,因而又具有随机性。

③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不同的流域、如果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似,由于纬度地带性的影响,水文现象也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由于各流域的地质、地形等非地带性下垫面条件的差异,水文现象就会有巨大的差异。

第一章P9:闪动簇团模型1.海水的温度分布:①水平分布。

(三大洋表面平均水温均为17.4°C,太平洋(19.1)>印度洋(17.0)>大西洋(16.9)。

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

)总趋势: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较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水温水平梯度冬季大于夏季。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绪论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循环永无止尽;2)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数理统计法,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地理综合法,按照水文现象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用各种水文等值线图表示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或建立地区经验公式,以揭示地区水文特征。

(P5)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体,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入渗及径流等各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变、能量交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机理:1)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无头无尾,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一环节;2)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水的三态转化为水循环提供了前提条件;环境因素(地理纬度、海陆因素、地貌形态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循环的路径、规模和强度;3)水循环涉及到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5)地球上的水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循环的基本类型(按不同途径与规模):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特点是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与此同时,又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

小循环:发生于海洋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又称内部循环,前者为海洋小循环,后者为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陆地小循环可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存在于海洋之间的横向水分交换)和内流区小循环。

(P43)水体的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利工程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

水利工程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

水利工程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水文学是研究水的存在、运动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水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行为和性质,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水利工程水文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便复习和理解。

1. 水文学的概述- 水文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水文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原理- 水文学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价值2. 降水-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 降水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降水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降水的分析和处理3. 蒸发与蒸发量计算- 蒸发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蒸发量计算的方法和公式- 蒸发量的测量和估算技术4.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地表径流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地表径流的测量和分析5. 地下径流- 地下水的定义和特点- 地下径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地下径流的计算和估算方法6. 河流水文学- 河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河流水文学参数的计算和测量- 河流水文学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和应用7. 湖泊水文学- 湖泊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湖泊水文学参数的计算和测量- 湖泊水文学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和应用8. 水文频率分析- 水文频率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水文频率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水文频率分析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9. 水文模型- 水文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水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水文模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管理中的作用10. 水文预报- 水文预报的概念和意义- 水文预报的方法和技术- 水文预报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以上是水利工程水文学复习的重点知识点梳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可以提高水文学的应用能力,为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对水文学的复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水文学整理重点

水文学整理重点

绪论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科学就是水文学(Hydrology)。

具体来说,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种不同的水体是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水文学体系基础学科:研究的水体对象划分:(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地下水文学等)应用学科: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文循环永无止境(2)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3)水文现象区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第一章水文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水文循环概念: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类型:海陆间水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的循环过程。

(可以再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1)定常蒸发率阶段(2)蒸发率下降阶段(3)蒸发率微弱阶段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水汽输送(我国水汽输送4个通道)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水文学要点

水文学要点

绪论§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水资源的涵义1.广义的水资源2.狭义的水资源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兴水利除水害保护水环境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亩均占有量少。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配置不均衡。

3.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

5.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2 水文现象及其研究方法一、水文现象及其基本特点1.水文现象:是由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循环变化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2.特性确定性(必然性)随机性(偶然性)地区性二、水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确定性数理统计法——随机性地区综合法——地区性三、水文学的主要内容1.水文学定义2.分类●水文气象学●陆地水文学:又可分为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海洋水文学●地下水文学§3 本课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中的应用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工程水文学: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

●水利水电规划: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方式、规模和效益,以及拟订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管理运用方式。

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1.规划设计阶段:预估河流未来水文情势,进行径流调节计算,以确定工程规模,确定设计方案;2.施工阶段:研究施工期的水文问题,确定临时建筑物的尺寸,以及编制工程初期蓄水方案;3.管理运用阶段:根据预报的水文情况,编制工程调度运行计划,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三、实例讲解:长江三峡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工程水文学及水利水电规划问题●设计年径流预测(以确定正常蓄水位、装机容量、平均年发电量等):平均年径流量径流年际变化径流年内变化●设计洪水预测(以确定校核洪水位、设计洪水位、防洪限制水位、防洪库容、溢洪道尺寸等):校核洪水(万年一遇)设计洪水(千年一遇)●水文预报(指导发电、防洪等):长期年、月径流预报中、短期暴雨洪水预报Ch1 水分循环及径流形成§1-1 水分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1.定义2.动画演示:水循环 二、水循环的原因内因:水的物理性质,即―三态‖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作用。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1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输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循环运动过程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论,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液态、气态、固态三相变化的特性是水循环的前提条件,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海洋小循环、陆地小循环3个基本类型。

2海水的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叫海水盐度。

它是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标志。

3海水组成的恒定性:目前海水中已经发现80多种化学元素,但其含量差别很大。

主要化学元素是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等12种,其含量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含量的99.8%~99..9%,因此被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

其他元素在海洋中含量极少,都在1毫克/升以下,称为海水的微量元素。

海水化学元素最大特点之一是上述12种主要离子浓度之间的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

它对计算海水盐度具有重要意义。

4侵蚀模数:又叫侵蚀强度,来定量表示土壤侵蚀过程的强弱,即侵蚀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地表物质因外力破坏和移动的土壤物质总量,用质量或体积表示。

5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的蓄水变化量。

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地球上水循环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

6径流深度: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单位mm。

7水体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亦是反映水体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

8矿化度:对于陆地水而言,单位体积天然水体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矿化度,单位是g\l.(单位体积海水溶解的盐类的量称盐度)9稳定下渗率:简称“稳渗”。

水文学考试重点(参考)

水文学考试重点(参考)

水文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

2.水体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3.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时间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在此时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

5.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一天内的降水总量称日降水量;一次降水总量称次降水量,单位以毫米计。

降水强度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6.流域汇流:从有效降雨过程开始至形成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为止的径流汇集过程。

包括坡面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过程。

7.径流和径流模数:径流指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

随着对Q赋予的意义不同,如洪峰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

常用单位为升/秒·平方千米,计算式为:M=1000Q/F8.厄尔尼诺现象:在向北流的秘鲁海流和强烈的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下,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于秘鲁沿岸广大近海水域,通常持续存在着一个狭窄的上升冷水带。

但是大约在12月末,有一支弱表层暖流,沿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岸向南伸展到大约南纬6°。

由于该暖流通常发生在圣诞节期间,故而当地称之为“厄尔尼诺”(即“圣婴”)。

在常年,它每年发生一次,并不算严重。

但在一些异常年份里,这个系统容易发生灾难性的移位,可以波及全球,造成世界性的天气异常。

9.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水文学基本知识点完美版

水文学基本知识点完美版

水文学基本知识点完美版1. 水文学的定义水文学是研究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以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害防治相关的知识体系。

2. 水文学的重要性水文学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供关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的信息,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水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支持。

3.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文学的核心是研究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通过研究这些过程的物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了解水的运动规律和分布特征。

4.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降水量是水文学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降水量测量方法包括雨量计、激光雷达和卫星遥感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研究目的。

5. 地下水的形成和补给地下水是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后形成的水体。

它在水文循环中起到重要的储存和补给作用。

地下水的形成受到地质、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6.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文学不仅研究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还涉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水文学的研究,可以为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设计和水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7. 水灾害及防治水文学还研究水灾害的发生机理和防治策略。

洪水、干旱和山洪等水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水文学的研究可以提前预警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8. 水文学的应用领域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包括水资源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等。

水文学的发展将更好地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以上是关于水文学基本知识点的完美版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注意:本文档所列内容属于水文学基本常识,相关数据和具体实践应以实际情况和官方数据为准。

*。

水文学知识点

水文学知识点

水文学知识点水文学,作为一门研究水文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在环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水文学知识点涵盖了水循环、降水、蒸发、地下水、河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将针对水文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1. 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降水、蒸腾、地表径流、地下水流等多个环节。

水循环的平衡关系对维持地球上水资源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后落到地表的现象。

降水形式有雨、雪、雹等。

降水量的大小和分布对地表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具有直接影响。

3. 蒸发和蒸腾蒸发是指地表水体受热蒸发成水汽的过程,蒸发的大小受到气温、水体面积和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蒸腾是指植物通过叶片蒸腾作用释放水汽至大气中的过程,是地面水分向大气转移的重要途径。

4. 地下水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层裂隙和孔隙中的水,是重要的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降水渗漏,对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关键意义。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在一定坡度和地形条件下流动形成。

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降水量、地形、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地表径流和水资源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水文学知识点涉及了水循环、降水、蒸发、地下水、河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和研究水文学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读者对水文学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前言* 一、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1.水文:指在自然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 2.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的组成、性质、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科学。

* 3.水体:以各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的总称。

* 如大气中的水、江河湖海的水、冰川、地下水、生物有机体中的水等等。

* 二、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水文现象:水在循环过程中的蒸发、降水、径流、水位涨落、冰情、冰川进退、地下水运动、波浪、洋流和水质变化等。

*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 2)具有地区性* 3)不同地区的水文现象具有一定联系* 三、水文学的研究方法1.成因分析法2.野外观测法3.统计分析法4.模拟实验法5.现代科技手段第一章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量平衡第一节地球上的水资源一水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没有水,生物不可能生存,更没有人类的出现2、广泛分布于地球表层,构成水圈3、对地表形态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4、在人类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二地球上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概念⑴广义的说: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

⑵狭义的说:指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的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储量2.水资源的特点⑴时空分布的不均性⑵可再生性⑶不可替代性⑷利害两重性⑸有限性3.我国水资源概况⑴总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量不高⑵时、空分布不均⑶污染严重⑷供需矛盾尖锐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1.概念2.原因:水有三态、太阳辐射、重力二、水循环的类型⑴大循环⑵小循环三、水分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直接影响气候变化⑴水汽是产生云雨雷电的物质基础⑵使水热状况得以重新分配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陆的干燥程度2.与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有密切联系⑴使气温变化趋于缓和,使生物得以生存⑵使水周而复始的被利用,成为再生性资源循环周期=水体储量/该水体每年参与水循环的量河流:2120立方千米/47000立方千米=16D(22次)海洋:13.38 亿立方千米/505000立方千米=2650年⑶把大气中的氮素带到地面,肥沃土壤,滋养植物⑷)也会带来旱涝灾害3.对改造地表形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节水量平衡一、基本概念水量平衡原理: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

水文学各章重难点

水文学各章重难点

水文学各章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水文学概念
难点: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重点:掌握水文循环的概念;水量平衡计算;径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径流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
重点:水文测站的设立和水文站网的布设原则;水位、流量、泥沙等各种水文信息要素的观测方法。

难点:流量的观测。

第四章水文统计
重点:频率曲线的参数估计;水文频率计算的适线法;
相关分析直线回归方程的计算。

难点:理论频率曲线的计算和回归方程的推求。

第五章设计年径流量
重点:设计年径流量和年内分配计算。

难点:同倍比和同频率法计算年内分配。

第六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重点:设计洪峰流量和设计洪量的的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的推求。

难点:不连续系列经验频率计算。

第七章按降水资料推算设计洪峰流量
重点与难点是径流的形成过程;小流域面积设计暴雨洪峰流量公式。

第八章地下水的储存与循环
重点:岩石的水理性质;含水层和隔水层;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的循环。

难点:地下水的循环。

第九章地下水的运动
重点:是地下水运动的特征及其基本规律;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运动。

难点:地下水流向井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的功能;下渗和径流过程中,水与地表固体物质直接发生接触,对地质构造和地形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3.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蒸发、水汽输送、降水都是在大气中进行,程度强弱及经过路线都会影响到区域的天气过程。
4.具有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功能;区域水循环状况决定了区域的干湿状况,决定了区域的蒸发、径流、下渗等特征,进而产生局部水文现象。
2.降水特性;降雨强度是最直接因素
3.植被与地形;植被降低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和增加土壤的孔隙;地形的起伏等影响流水的运动
4.人类活动;既增大也抑制下渗能力。
径流
降落在流域表面的降水,沿着沿着地面与地下汇入到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径流的形成P48
1.流域渗蓄过程,
2.坡面径流过程
3.蒸发率微弱阶段;水分减少到第二个临界点,毛细管作用完全被破坏,水分子靠扩散作用而运动,蒸发十分微弱。
土壤蒸发的影响因素:
1.土壤含水量;
2.土壤孔隙性
3.地下水位
4.土壤温度梯度
土壤蒸发的确定方法:
1.器测法
2.经验公式法
植物散发的影响因素;
1.气象因素;温度和日照的影响很重要。
2.土壤含水量;蒸发量随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小,含水量至凋萎系数,散发趋近于零,此时由植物类型决定蒸发量。
区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
优点
缺点
算数平均法
简单易行
只适用于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稠密的地区
泰森多边形法
雨量站区域内分布不均可以测量
雨量站控制面积变化,有局限性
等雨量线法
考虑了地形的影响,测量精确
绘制等雨量线,工作量大
客观运行法
符合实际情况
计算方法十分复杂
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综合特征常用三种曲线:
1.降水强度-历时关系曲线
d.污染物质含量存在时间变化
e.物质含量受降水特征和天气形势的影响
2.河流
a.矿化度较低,污染后易于恢复
b.化学成分受大气降水的化学成分影响较大
c.微量气体成分受水生生物的影响
d.化学组成的时空变化较大
e.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3.湖泊
a.水流污染状态对水质有明显影响
b.矿化度高,对水化学成分有影响
c.湖泊规模对湖水化学成分有影响
3.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不同区域的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
4.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水分的运动方式同时进行并且各自有独立进行。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1.成因分析法,以确定性水文模型模拟为基础的揭示水文现象成因机制的概念型水文研究方法。
2.数理统计法,以随机水文模型为基础的揭示水文现象统计规律的经验型水文研究方法。
1.湖盆成因
2.湖泊补给情况
3.湖水矿化度
4.湖水营养物质
沼泽:是过度湿润的地势较为平坦或者稍低洼的地面。
沼泽的水文特征重点P100
1.沼泽的含水性
2.沼泽的蒸发
3.沼泽的渗透
4.沼泽径流
5.沼泽水量平衡
冰川:由固态降水积累演化而成的,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沿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的天然冰体
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P106重点
1.冰川对Leabharlann 候2.冰川对基面3.冰川对冰川区域河流水清的影响
4.冰川对其他的影响
第五章地下水
含水介质的空隙性P109
1.孔隙
2.裂隙
3.溶隙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P110
1.容水性
2.持水性
3.给水性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P114重点
潜水的特征:
1.从力学性质
2.从埋藏条件
d.水生生物对小型湖泊有影响
4.地下水
3.从分布和补给与排泄条件
4.从动态变化
5.从与其他水体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P121
补给
1.降水入渗
2.地表水下渗
3.含水层间补给
4.凝结水补给
5.人工补给
排泄
1.泉
2.泄流
3.地下水蒸散发
4.含水层间排泄
5.人工排泄
地下水的动态类型重点P123
1.渗入-蒸发型
2.渗入-径流型
3.过渡型
4.人工开采型
3.植物生理条件;植物的种类和植物在不同时段上的生理条件,散发率有一定差别。
区域蒸散发的研究方法:
1.水量平衡法;
2.水热平衡法
3.经验公式法
水气扩散:由于物质,粒子群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到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
1.分子扩散;大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不断运动并相互碰撞的过程。
2.对流扩散;对流混合,由静力或者动力等原因引起的流体的对流运动。
3.口外海滨段
河口的水文特性
1.河口潮汐
2.河口的咸水和淡水的混合及环流
3.河口泥沙运动
4.河口河床演变
河流横断面
河流某处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河底线与水面线所包围的平面
过水断面的形态要素
1.过水断面面积
2.湿周
3.水面宽度
4.平均水深
5.水力半径
6.糙度
水系
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
流域
河流或者水域的补给区域,是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包括地表集水区与地下水集水区
2.我国水汽输送的特点:
a.存在三个基本水汽源和三条输出路径,季节变化明显
b.以大气平均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和移动性涡动输送为主要方式
c.海陆分布与地貌格局决定了水汽输送场的基本形式
d.水汽输送场垂直分布明显
降水: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水或固态水的形式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是自然界所发生的雨,雪,露,霜,雹等现象的统称,其中降雨,降雪为主要形式。
表层海水温度分布P129
大洋表层盐度分布P136
1.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
2.径向分布呈马鞍形规律
3.寒暖流交汇处等盐线密集,盐度水平梯度大
4.大洋边缘盐度普遍较低
波浪P138
当水受到外力作用时,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发生周期性振动,从而引起水面呈周期性起伏的运动现象。
海洋波浪的分类P139
1.成因
2.水深与波长比值
3.波形传播性质
风浪
水面在风的作用下直接出现的波动
涌浪
风停息后继续向前传播,或风浪超过风速,离开风区后依然存在并继续向前传播的波浪
近岸波浪
波浪由深水区到浅水区的运动
潮汐
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运动现象
潮汐的类型P144
1.半日潮
2.全日潮
3.混合潮
a.不规则半日
b.不规则全日
天文因素影响下的潮汐变化P146
4.现代;公元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大量引进。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水循环的定义: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的蒸发、水汽的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1.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换功能;最活跃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模式之一。
3.紊动扩散;大气扩散的主要运动方式。
水汽输送:大气的水分随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地区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
水汽输送的分布与特点:
1.分布:10°N~10°S:水汽辐合区,是水汽汇,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10°N~35°N,10°S~40°S:水汽辐散区,水汽源,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5°N以北,40°S以南:水汽辐合区,是水汽汇,降水量略大于蒸发量。
2.平均降水深度-面积曲线
3.平均降水深度-面积-历时曲线
下渗:水分从地面深入到地下的过程
下渗阶段:
1.渗润阶段:降雨初期比较干燥,水分被土粒吸附成吸附水,进而成薄膜水,最大分子持水量时结束。
2.渗漏阶段:土壤含水量增大,水分下渗,在毛管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充满土壤孔隙。被充满时结束。
3.渗透阶段:土壤空隙被水分填满时,水分只在重力作用下呈稳定运动。
3.河网汇流过程
径流深度
将径流总量均匀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相当的水层深度,常用单位mm
径流模数
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
径流系数
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与相应的降水深度之比
河流
地表经常性或间歇性有水流动的线状天然水道
河流的分段
1.河源
2.上游
3.中游
4.下游
5.河口
入海河口
河口区的分段
1.进口段
2.河口段
绪论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概念。
对象:自然界的水
概念:研究地球表面水体的形成,演化,分布和运动规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水文现象由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与影响而形成。
2.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和不规则的随机性,即必然性和偶然性。
表述降水特征的参数:
1.降水量;指一段时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2.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一次降水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
3.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4.降水面积;降水所笼罩的面积
降水的观测:
1.器测法
2.雷达探索
3.气象卫星云图
点降水时空分布表示方法:
1.降水过程线
2.降水积累曲线
3.降水量等值图
蒸发面:
具有水分子的物体表面。
自然界蒸发面类型:
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或蒸腾。
水面蒸发蒸发率或蒸发量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条件:
1.供水条件;蒸发面上的水分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