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

合集下载

北宋临济宗禅僧诗

北宋临济宗禅僧诗

对禅宗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禅宗思想
临济宗禅僧诗是禅宗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诗歌的形式传承了禅宗 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
发展禅宗思想
临济宗禅僧诗在传承禅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文化背景 ,对禅宗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丰富了禅宗理论的内涵。
推动禅宗传播
临济宗禅僧诗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禅宗在北宋时期的传播和发 展,为禅宗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慧洪觉范及其《林间录》
慧洪觉范,北宋临济宗禅僧,江西宜黄人。
《林间录》,又称《林间集》,是慧洪觉范的代表作之一,共三卷。
书中主要记录了慧洪觉范与弟子们的对话和答问,内容涉及禅宗修行、 佛法理解、禅堂规矩等方面,反映了慧洪觉范的禅学思想和修行见解。
大慧宗杲及其《正法眼藏》
大慧宗杲,北宋临济宗禅僧,浙江余姚 人。
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丰富宋代文学形式
临济宗禅僧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形 式和深刻的内涵,为宋代文学注 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文学的表
现形式。
推动文学革新
临济宗禅僧诗的兴起,对宋代文 学的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影响 了当时文人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情
趣。
促进文学交流
临济宗禅僧诗在北宋时期的广泛 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流 派之间的文学交流,推动了文学
传承发展
在北宋时期,临济宗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禅宗思想
临济宗强调个体修行和顿 悟,注重实践和体验。
北宋时期的禅僧生活
禅修实践
北宋时期的禅僧注重禅修 实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 领悟。
寺院生活
禅僧们生活在寺院中,过 着简朴的生活,遵守戒律 和规矩。
社会交往
他们也参与社会交往,与 士人和民众进行交流和互 动。

《全宋诗》中落第诗研究

《全宋诗》中落第诗研究

《全宋诗》中落第诗研究《全宋诗》中落第诗研究的论文报告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全宋诗》中落第诗,通过对落第诗的整理、分析和归纳,探究落第诗的成因和特点,以及对于宋代诗歌发展的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了落第诗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接着分别从题材、风格、结构等方面对落第诗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最后探讨了落第诗在宋诗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全宋诗,落第诗,题材,风格,结构,发展一、落第诗的概念和历史背景1.1 落第诗的定义和特征1.2 落第诗的历史渊源二、落第诗的题材特点2.1 客观外化的题材2.2 心理内省的题材2.3 历史典故的题材三、落第诗的风格特点3.1 韵律协调的风格3.2 语言质朴的风格3.3 低回温婉的风格四、落第诗的结构特点4.1 篇幅短小精炼4.2 起承转合的结构4.3 韵律自如的结构五、落第诗在宋诗史上的影响与意义5.1 客观记录历史的意义5.2 丰富诗歌题材的意义5.3 完善诗歌创作技法的意义结论:通过对《全宋诗》中落第诗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另类的题材选择,落第诗通过题材的客观呈现和独具匠心的韵律结构,丰富了宋代诗歌的题材和创作技法,对于宋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落第诗虽然未能于乡试中脱颖而出,但其卓越的诗歌艺术和超凡的创作才华,成为了宋代诗歌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1. 落第诗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这个提纲主要是对于落第诗进行定义和起源的介绍,包括对于落第诗的特征、历史渊源的探究,可以考虑结合相关的史料、文献和研究成果,来详细说明落第诗的概念和背景,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

2. 落第诗的题材特点这个提纲主要探讨落第诗在题材选择上的特征,包括客观外化、心理内省和历史典故三个方面。

可以举例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落第诗作品,并针对这些作品来分析其题材特点,例如《梅花》、《临江仙》等。

3. 落第诗的风格特点这个提纲主要探讨落第诗在诗歌风格上的独特之处,可以从韵律、语言和抒情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例如分析落第诗的韵律结构、语言特色和思想情感表达等。

宋代僧诗儒释元素的重叠和映现

宋代僧诗儒释元素的重叠和映现

在两宋诗坛赢得声誉, 并流传后世。
“ 春风 不摇 江面 波 , 春云 不载 江 头雨”
— —
以诗喻 禅
佛教禅宗兴起之后 , 虽然宣称 “ 不立文字” 但却与诗 , 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佛禅把 自然的一切都看做是佛性的显 现, 所谓“ 青青翠竹, 总是法身 , 郁郁黄花 , 无非般若” ④。每
且喜尚平安。山中岁晚风霜恶, 不易孤标耐得寒。 竹竿青 ” 青, 尽管岁晚风恶 , 依然傲然挺立 ;睡起》 “ 《 :青青岸草绿於
袍, 雨后 江流数尺 高。庭院 日长 春睡足 , 幽兰 花底读 《 离 骚》 ” 。岸草青青 , 江流滚滚 , 离骚》 《 伴着幽兰读 , 透露出诗
人的志趣和倾向。《 立秋 日》 “ : 碧树萧萧凉意回 , 一年怀抱 此时开 。槿花篱下 占秋事 , 早有牵牛上竹来。 《 ” 超师房》 :
儒 学 , 而在 他们 的诗 歌作 品中, 现 出不 同于一般 诗僧 作 品的 气象 , 因 呈 独树 一 帜, 流传 并 影响 后世 。 关键 词 : 宋代 僧诗 ; 禅意 ; 学 ; 理 现世 情怀
近人陈衍所编 的《 宋诗 精华录》 收录的宋代诗僧有北
宋的释道潜和释惠洪 , 还有南 , 每一朵黄花 , 都是佛性真如的体现 。正如苏轼的 《 赠东林总长老》 “ :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 夜
来八万四千偈 , 日如何举似人。 ② 他 ” 于是在诗僧们的笔下 , 出现了大量描写 自然的诗作, 传达出 自然与佛禅 的相通和
味, 食蜜识中边。 《 ” 赠明侍者》 “ :兀坐送 清昼 , 万事付一拙。
质, 进步和成就需要长久艰苦的付 出等等。禅的过程就是
由表及里 、 去伪存真 、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通 过禅 , 心性得以净化 , 思维具有了哲学意义的飞跃升华 。 禅, 原本指静虑 , 自六祖惠能之后 , 禅成了一种观照世

正文

正文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凡例》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

①所谓理趣,就是通过想象把诗中所含的理阐释得富于生机和灵气,使人在品味思索中探得其理,获得其趣。

在充满理性的宋代,苏轼更受欧阳修一派的影响,他“以议论为诗”并结合自己超凡的“才气”创作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作品,从而形成一大部分饶有趣味,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始终以自己的人生态度来坦然面对,他更是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向人们展示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

本文通过在前人对苏轼诗歌理趣的基础上,把其诗歌中的理趣进行分类探讨,从理趣的类型进一步来总结诗人的人生哲理。

此外,本文就苏轼理趣诗在诗歌园中的贡献及不足之处阐述了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苏轼理趣诗中所体现的类型(一)通过对大自然真实情感的注入,把对人生的感悟寓于其中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在这奔走四方的过程中,诗人叹惜自己一生漂泊不定,时而借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来感叹人生时光短暂。

然而,在这一生充满坎坷的短暂时光中,苏轼却始终寄怀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充满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如《和子油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第二次途径渑池所作的,当时当年的老僧以圆寂,僧舍壁上的字都已经烂坏,由此作者产生了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但是,依据此诗的写作情景,我认为还有一种理解,既然是诗人第二次来至渑池,这时的渑池已经物是人非了,作者便由此对人生感叹,这更体现出了作者对人生时光短暂的感慨。

因此,诗人在诗中以飞鸿踏雪来折射出人生行踪不定时,还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时光短暂的叹惜。

然而,在作者怀旧感叹之时,却不沉湎其中,可见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又如《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两首》(其二):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论释道潜的人格与诗格

论释道潜的人格与诗格
声 。 楼 头 夜 半 风 吹 断 , 月在 浮 云 浅 处 明 。 ”表 面 上 写 的是 蕴 藏 于 其 对 于 陶 渊 明 、 李 白等 著 名 诗 人 的创 作 风 格 的有 意
咏 , 妙 语 逾 琏 璋 ” , 表 明 了 他 僧 人 和 文 人 集 于 一 身 的特
了解道潜其人其情,并以此入手,分析道潜诗歌 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道潜 僧人诗 诗格 清绝
僧 人 的诗歌 创 作 是 中国 文学 史上 一 个独 特 的现 象 。
特 别 是 两 宋 之 际 , 更 是 涌 现 出大 批 能 文 善 诗 的 僧 人 。 一 般 说 来 , 因 为 生 活 环 境 的 相 似 ,僧 人 诗 总 是 接 近 于 隐士 诗 ,
诗 歌 带 有 禅 韵 。再 如 《 山中 书 事 》 所 说 : “ 眠 烦 恼 何 曾 随
试 看 道 潜 的 成 名 作 《 平 道 中 》 : “ 蒲 猎 猎 弄 轻 临 风
所 表 现 的 内容 不 外 是 山 水 田 园之 乐 以及 由此 而 引 发 的 哲 理
禅 思 。但 由于 宋 代 僧 人 与 文 人 之 间 的 频 繁 走 动 , 文 人 好 议 汀 洲 。 ” 诗 人 把 蒲 草 拟 人 化 了 , 写 得 它 像 个 顽 皮 的 少
内外 典无 所 不窥 ,能文 章 ,尤喜 为 诗 …… ” 《 淳 临安 才 》 中 明 确 表 达 了 儒 释 相 通 的 观 念 : “儒 释 殊 科 道 无 咸
志 》 中 的 记 载 也 差 不 多 , 只 是 姓 氏认 为 是 “ ” , 出 生 异 。 ” 道 潜 曾 在 《 柯 山 晓 上 人 》 中 言 道 : “ 余 喜 赋 何 答 禅 地 为 “ 潜浮 溪村 ” 。 於 身 为 衲 子 , 道 潜 的 诗 歌 中有 不 少 抒 发 佛 门 禅 悦 的 佳 作 。 如 《 上 秋 夜 》 : “ 暗 苍 江 晚 未 晴 ,井 梧 翻 叶 动 秋 江 雨 秋 夜 天 气 由雨 转 晴 的变 化 , 实 际 上 是 表 现 参 禅 悟 道 过 程 中 参 寥 子 的 文 人 化 的 特 征 既体 现 在 对 字 句 的 锻 炼 上 ,又

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

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

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论文关键词:诗僧道潜生平诗歌论文摘要:道潜为北宋著名诗僧,有诗集《参寥子集》传世,然《宋史》不载其人,佛教史书亦记载不详,本文对道潜籍贯、生卒、门派、赐号诸问题一一进行厘定,并对其诗歌风格简略分析。

释道潜,字参寥,北宋著名诗僧,能诗善文,陈师道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

”(《后山集》卷11)与当时士大夫文人苏轼、苏辙、秦观、曾巩、陈师道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赏玩从游,情深意笃,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一、道潜生平考略1.籍贯与生卒道潜籍贯向无争议,《释氏稽古略》卷四曰:“钱塘高僧名道潜。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明确称道潜为“于潜浮溪村人”(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提要》亦承此说。

综上可知道潜为钱塘高僧,里籍为杭州于潜浮溪村。

然而关于其生卒却不见诸记载,幸运的是苏轼文集中留下了珍贵的线索。

苏轼《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记:“太虚今年三十六,参寥四十二,某四十九。

”由文记可知参寥小东坡7岁,东坡为1037年生,则道潜生年当在1044年。

道潜卒年文献无确切记载,就现有资料来看,有两说:一主崇宁末示寂,一主政和中逝世。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言道潜“崇宁末归老江湖,既示寂。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七与上书记载相同。

若以崇宁末示寂推算,则其卒年应不晚于1106年或在是年稍前。

主后说者仅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及:“参寥政和中老矣,亦还俗而死,然不知其故。

”据陆游“政和中老”的记载,兹推断为公元1114年前后。

另《参寥子诗集》卷十《秋声》:“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风来卷夜鸣。

颖水先生如尚在,呼儿应问此何声?”苏辙晚号“颖滨遗老”,与道潜时有往来,政和二年(1112)卒。

此处“颖水先生”如指子由,则子由卒时参寥尚在,也就是说参寥至少在1112年时尚在世,则陆游政和中卒的说法更为确切。

2.踢号问题道潜生前曾被朝廷赐紫衣,赐号“妙总”,苏轼诗文中常见称参寥子“妙总师”或“妙总大师”。

论宋代诗僧创作的杰出成就_以道潜_仲殊_惠洪为例

论宋代诗僧创作的杰出成就_以道潜_仲殊_惠洪为例

第27卷第1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27No.12006年02月Journal of Hanshan T eachers C ollegeFeb 12006 收稿日期:2005—03—18作者简介:郑群辉(1963—),男,广东普宁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①如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明・正勉、性编《古今禅藻集》、清・厉鹗《宋诗纪事》以及到清代散佚的宋・陈起宗编《宋高僧诗》都有抄存,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也还抄录不少。

论宋代诗僧创作的杰出成就———以道潜、仲殊、惠洪为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 要:僧人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与唐五代相比,宋代诗僧广拓了文学创作领域,在诗、词、散文、小说等方面都取得杰出的文学成就。

其中道潜以诗闻名,惠洪以笔记散文奠定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仲殊则是词僧之冠。

三位诗僧都能在某一领域立定脚跟,颇有造诣,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治文学史者宜予注意。

关键词:诗僧;道潜;仲殊;惠洪;艳词;笔记小品 中图分类号:I 22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83(2006)0120026207僧人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但治文学史者迄今还重视不够。

即偶尔涉及僧人创作时,提到的诗僧基本是唐五代那几位:寒山、皎然、贯休、齐己,五代以后诗僧较少谈及。

关注最多的也只有寒山,只因为他的诗多采用当时活泼的口语来创作,有一定的艺术特色,至于宋代以后的诗僧创作多被忽略不计。

谈到僧诗,如果是题材狭窄、意境清寒、格律凡俗的就讽为有“蔬笋气”、“酸馅气”(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载为苏轼语),如果是意境超拔、意象色彩丰富又讥之为“士人诗、官员诗”(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评惠洪语),反正两头都不是。

这种几乎抹杀诗僧创作成就的评价,是中国文人的傲慢与偏见所造成的,自宋代迄今,影响着人们对诗僧和僧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论宋代诗僧创作的杰出成就——以道潜、仲殊、惠洪为例

论宋代诗僧创作的杰出成就——以道潜、仲殊、惠洪为例

山 、皎然 、贯 休 、齐 己 ,五 代 以后 诗 僧 较 少 谈
及 。关注最 多 的也 只有寒 山 ,只 因为他 的诗 多 采
用 当时活 泼 的 口语 来创 作 ,有 一定 的 艺 术 特 色 , 至 于宋代 以后 的诗僧 创作 多被 忽 略不 计 。谈 到 僧
诗 ,如果 是题 材狭窄 、意 境清 寒 、格律 凡 俗 的就 讽 为有 “ 笋气 ” “ 蔬 、 酸馅 气 ” ( ・叶梦 得 《 宋 石 林 诗 话 》卷 中载 为 苏 轼语 ) ,如 果 是 意 境 超 拔 、 意 象色彩 丰 富又讥 之 为 “ 士人 诗 、官 员 诗” ( 元
Fe 2 0 h 0 6
论宋代诗僧创作 的杰 出成就
以 道 潜 、 仲 殊 、 惠 洪 为 例
郑 群 辉
( 山师 范 学 院 中 文 系 .广 东 潮 州 5 1文 学 史 上 一 个 独 特 的 现 象 .与 唐 五 代 相 比 .宋 代 诗 僧 广 拓 了 文 学 创 作 领 域 ,

陈起 宗 编 《 高 僧 诗 》都 有 抄 存 .王 士祯 《 经 堂 诗 话 》卷 二 十 也 还抄 录不 少 。 宋 带

2 ・ 6
维普资讯
代不 少诗论 著 作 也屡 有 点 评 ①;祖 可 、善权 则 名 列 “ 西 诗 派 ” 之 中 ,是 为 当 时 诗 坛 健 将 ;道 江 潜 、惠洪 的诗 名尤 响 ;与这 些 为诗 而诗 的僧人 相
其 为 云 门宗 僧 ,大觉 怀 琏 ( 0 9 1 9 ) 法 嗣 。 10 ~ 00
曾经御 史 中丞 吕公 著 奏请 “ 总法 师 ” 号 。道潜 妙
诗 名 由苏轼 而显 ,据 说苏 东坡 赴 官 杭州 途 中见其

论_宋初九僧_及其诗

论_宋初九僧_及其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论“宋初九僧”及其诗祝尚书关键词:宋初九僧 诗歌创作 晚唐体宋初诗坛,先后风靡着三个诗歌流派,即“元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这是文学史家的共识。

宋末元初人方回编《瀛奎律髓》,其卷四七收“宋初九僧”之一文兆《宿西山精舍》诗,评曰:“有宋国初,未远唐也。

凡此九人诗,皆学贾岛、周贺,清苦工密。

所谓景联,人人着意,但不及贾之高、周之富耳。

”(见《瀛奎律髓汇评》。

以下凡引《律髓》诗评,俱见此书,不另注出。

)明都穆《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一曰:“宋初谭用之、胡宿、林逋及‘九僧’之徒,五七言律绝尚多唐调。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亦持此说。

清《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批点《律髓》,不同意方回所谓“九僧”学贾岛、周贺的说法,以为“‘九僧’诗源出中唐,乃‘十子’之余响”。

然其在《四库全书总目·南阳集提要》中又似乎纠正了自己的观点,同意方回的论断:“元方回作《罗寿可诗序》,称宋 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其晚唐一体,‘九僧’最迫真。

”“九僧”诗源出何人,姑且不论,事实上也不可能指定其宗主;但上述论者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正确的,那就是“九僧诗”乃“唐韵”,具体地说是“晚唐体”。

关于“宋初九僧”,从数十年来众多的文学史著作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他们的名字,学术界也极少讨论。

直到近年出版的几种文学史(如程千帆等主编的《两宋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才有所论列,但限于体制和篇幅,又都很简略。

“九僧”作为宋初“晚唐体”的代表作家群,不少人当时有诗集传世,又编有诗歌总集,且有“句图”之类,影响不小。

尚不止此。

宋末江湖诗派的“永嘉四灵”,远继“九僧”衣钵,在两宋文学史上首尾呼应,颇为奇特。

因此,对“宋初九僧”及其诗歌创作,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本文拟从基本史料入手,进行初步的考察和探索。

一、“九僧”其人“九僧”何许人也?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曰:“所谓九诗僧者: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也。

中国古代诗僧与僧诗的审美解读

中国古代诗僧与僧诗的审美解读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1 ( 一1 1
讨论 的诗僧与僧诗也主要集 中在唐宋时期 。 黄宗羲说 : “ 唐人之诗 , 大略多为僧咏。……故可 与言诗者 , 多在僧也。” ( 《 平阳铁夫诗题辞》 ) 唐代是诗 歌 高 度 繁 荣 的 黄金 时期 ,好 诗 写 诗 成 为 社 会 普 遍 风 气, 沉浸在如此诗意的文化氛围中 , 僧人做诗也就成
创 刊 号
为 自然而然 的事。据《 全唐诗》 以及敦煌遗书所记载 , 学原 则 。从化 俗 诗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 , 化俗 诗 派 诗僧 处 全部唐五代僧诗大约有四千首 ,可考诗僧有王梵志 、 于社会底层 ,在饱受饥寒之苦 中对 于社会的悖逆 , 对 寒山 、 拾得 、 皎然 、 齐 己、 贯休等百余人 ; 有宋一代 , 随 于世态炎凉 的看破 , 以及对于人性 复归的追求 , 不是 着禅宗诗化 的深入发展 , 文字禅大盛 , 公案机锋 、 颂古 隐蔽 于礼 义 的外 衣 之下 , 而 是 赤裸 裸 的宣 泄 出来 。对 拈古等藻辞丽句成为常事 ,不会诗 的僧人也不多见。 人生的冷观 , 对 自我的宣泄 , 对禅佛 的虔诚 、 对世态的 宋代 的诗僧 , 据《 宋诗纪事 》 记载有 2 4 0人 , 僧诗 4 0 5 嘲讽 , 强 烈 的生命 意 识 以及 跌 宕骇 俗 的强 烈 个性 都 是 首, 诗联 1 4 7 。另 外 , 9 4卷 “ 女冠 、 尼” 收女 诗僧 5人 , 诗 化俗诗 所独 有 的美学 内涵 。 5 首。宋初九僧 、 慧洪 、 仲殊 、 道潜 、 清顺等都是闻名禅 继唐初化俗诗 僧之后 , 在 中晚唐时期 , 诗僧创 作 林的诗主。 诗僧身寄伽蓝 , 心游无垠 , 在 中国诗学的影 达到了高潮。 出现 了以皎然 、 贯休 、 齐 己等为代表的诗 响下 , 以诗 的形式传道悟禅 、 传神写意 , 成为了沟通宗 僧创 作 群 体 ,可 以说 唐 以后 大部 分 诗 僧 属 于这 一 群 教 与审 美 的重要 中介 。 体 。这 一 派诗 僧 与 文人 士 大夫 联 系紧 密 , 做 诗多 求 清 唐代 僧诗 从 艺 术 风 格 上 可 以划 分 为 化 俗 诗 派 与 净雅 致 , 我 们称 这 一 派 为清雅 派 诗 僧 。清 雅 诗受 文 人 清 雅诗 派 两类 。当然 这 种 划分 并 不 是绝 对 的 , 寒 山诗 诗影 响 , 因此更接 近于传统诗学的审美特征 , 语 言典 就兼有化俗诗与清雅诗两种。贯休的诗歌艺术风格也 雅 , 格律严谨 , 诗 风敦厚雅致 , 辞采繁复 , 手法工 巧 , 与当时其他僧诗不同 , 有着 自己豪迈雄 健之气 , 不能 作 品富于意境和韵味。但清雅诗 的创作主体是僧人 , 完全把他归人上述两类 中。但这只是个案 , 并不影响 因此在诗作 中他们总是在有意无 意间流露 出禅房 习 我们对于大多数僧诗风格 的分类 。 气、 山林情 怀 , 体现 出与文人诗不 同的精神 内涵 与审 唐代化俗诗 的代表人物有王梵志 、 寒 山、 拾得等 美特征 。 人。化俗诗派 的诗僧主要生活在社会 的底层 , 他们做 唐代 民间有谚云 : “ 雨言之昼 , 能清秀 ; 越之澈 , 洞 诗有类似于儒家传统诗教的作用 ,揭露 民间疾苦 , 进 冰雪 ; 杭之标 , 摩云霄 。” 清雅诗僧 因其独特的身份地 行 伦理训喻 , 但 目的都是宣扬佛理 , 把佛理禅义化及 位能够寄身于现实而又超脱现实去表现另一种心灵 于民,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化俗诗一般体制较小 , 语 境界 , 能够 细腻地抒写对宇宙 、 自然和 自我人生 的感 言偏于俗俚 , 缺乏传统诗教所重视的含 蓄典雅 、 隐秀 受 。 这种以心灵主体观照万物而得到的超逸高妙的诗 敦 厚 美 学特 征 , 但 正 因 为这 种游 离 于儒 家 诗 教 之外 的 情 , 人们往往以“ 清丽” 来评价 。刘禹锡说 : “ 自近古 而 特色 , 使 得 化 俗 诗 能 够 具 有 强 烈 的主体 意 识 , 不 加 掩 降, 释子 以诗名闻于世者相踵焉 。因定而得境 , 故然以 饰 的任意 自我以及嬉笑怒骂的超脱之气 。 《 蜀僧喻》 中 清; 由惠而遣辞 , 故粹然以丽。 ” ( 《 秋日 过鸿举法师寺院 说 王梵志“ 其言虽鄙 , 其理归真 , 所谓归真悟道 , 徇俗 便送归江陵》 1 刘禹锡在这里指出了诗僧清丽诗风的形 乖真也” 。 赞 宁《 宋高僧传》 日: “ 寒 山子者 , 世谓为贫子 成与其在宗教修为上的因果关系。 正是这种禅悟体验 风狂之士, 弗可恒度推之。” 化俗诗歌表现着禅宗在社 与山林生活使得山水风情与禅道妙悟相交融 , 于空灵 会底层的存在状态 , 在传统诗歌 的影响下又独辟蹊径 悠远 的境 界 中透露 出清丽淡 雅 的美 学 风格 。如 : 树 立 了 自己独特 的美 学风 格 。如下 面 这些 诗就 可 以看 若 问令 遇 洞庭 春 , 上有 闲 云可 隐身 。无 限 白云 山 出

北宋道士诗研究

北宋道士诗研究

北宋道士诗研究海内外学界近三十年来有关道教和道家道教文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几位著名高道的零星研究,而对北宋道士诗人诗歌系统全面的研究尚有不足。

本文系基于文献学方法上对北宋道士诗歌进行整体性研究,并包括较深入的个案研究。

论文由绪论、正文(上下编)、余论组成。

绪论部分交代了写作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界定:所谓北宋道士诗,是指主要活动年代在北宋时期、活动行政区域在北宋统治区域内、接受过政府颁发的度牒并以道士为职业的道教徒,或遵从道教的生活方式、践行道教的内外丹修炼方式、并以此名世的道教著名修行者的诗歌。

词曲等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论文分上下编,上编分三章,第一章可以概括为北宋特有的社会政治基础与思想文化因素直接导致了北宋道士诗的兴盛。

宋代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北宋九朝统治者继承唐代三教并用政策且格外崇道,宣扬大宋君权来自道教天神;大修宫观,广纳隐逸之士,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待、尊崇修道之士和隐士;广收道经道典,刊发、保存道教文献,严格并完善道士考录制度——从而使道教成为社会主流信仰,流派众多,高道迭出,从事道教的人员职业素养与文化素质较高,具备了写诗的文化基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潮和道士社会地位的提高并广泛交接统治阶层为道士诗的大量写作与传播留存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二章为北宋道士诗概说,考证了宋代道士诗的作者和数量、分析了北宋道士诗的题材并概括了其发展轨迹和文学成就,在此基础上试图评价其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由于时代久远,北宋道士诗歌亡佚不少。

本文以《全宋诗》为依据,对《全宋诗》中存有的宋代道士的诗歌以及诗歌残句进行了全面统计,据统计结果发现,北宋道士诗作者共有52人,其中著名道士诗人有陈抟、张伯端、黄希旦、张继先等;南宋道士诗作者36位。

北宋道士诗存诗492首、残句27联,其中陈抟16首、张伯端112首、黄希旦38首、张继先157首。

北宋道士诗的题材范围较广,其诗可划分为宫观诗、修道诗、隐逸诗、山水与游仙诗、赠答唱和诗和杂咏诗等六种类型;体裁多样,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有七古、五古、四古、六古和杂古等,近体有七绝、五绝、七律和五律等。

释道潜研究

释道潜研究

释道潜研究【摘要】:文章对北宋诗僧道潜的生平事迹、交游过从和诗文书法进行了考证论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道潜的生平事迹部分具体包括姓名字号、生卒籍里、体貌性情、师从法嗣、生平履历。

有些内容,在学界是首次涉及。

比如都以陈师道的“大觉老之嗣”为定论,本文认为道潜与高僧辩才亦师亦友;道潜不仅诗书名望甚高,门下法嗣也雏凤声清,像法颖诗书俱佳,深得苏轼赞赏,。

道潜在士坛禅林交游甚众,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如王安石、苏轼兄弟及苏门学子、邹浩,还有宗室交游的情况。

道潜是“眉山公之客,少游氏之友”(陈师道语),文章对道潜与苏、秦二人的交游考论也较为详备。

在道潜、苏轼初会问题上,本文提出了时在苏轼通判杭州的熙宁年间,而不是学界普遍认为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期。

道潜交往的赵宋宗室成员多达十几人,道潜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对道潜的诗歌成就特色文章着重分析“诗句清绝”,“无一点蔬笋气”,详细论述的层次是诗歌“清绝”风格表现,形成原因。

对《参寥子诗集》进行通篇检索,按“清”的用法与含义分为四大类,逐一归入表格。

道潜“能文章”,他共有五篇文章传世,本文进行了汇编。

文章全面考证了道潜的书法作品,并对他的书法造诣进行了考论。

【关键词】:北宋诗僧道潜诗句清绝【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I207.22【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前言10-13上编生平履历13-63第一章姓名字号考13-19第二章生卒籍里考19-23第三章体貌性情考23-27第四章师从法嗣考27-37第五章生平履历考37-63第一节十年刍樵37-38第二节庐山胜游38-44第三节两返於潜44-47第四节卜居智果47-54第五节获罪编管54-59第六节三客京华59-63中编交游过从63-125第六章与欧阳修交游辨误63-65第七章与王安石交谊考述65-70第八章”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与苏轼交游考70-103第九章”何妨却伴参寥子”——与秦观交游考(兼及他人)103-114第十章”相从可忘年”——与陈师道交游考114-116第十一章”师如冰净吾如月”——与邹浩交游考116-118第十二章”帝胄天孙多茂良”——与赵宋宗室交游考118-125下编诗文书法125-164第十三章诗集125-128第十四章诗歌特色128-144第一节诗句清绝128-130第二节《集》中”清”字知多少130-135第三节”无一点蔬笋气”135-138第四节”诗句清绝”、”无一点蔬笋气”之诗例138-144第十五章”问君何能尔”——道潜诗风讨源144-158第一节性情癖好144-154第二节诗歌渊源:”作诗追法渊明”、”体制绝似储光羲”154-157第三节锻炼词句、借鉴前人157-158第十六章道潜”能文章”158-159第十七章书法考论159-164结语164-166附录:诗集序跋166-171参考书目171-17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以宋代诗歌为例谈诗歌哲理美

以宋代诗歌为例谈诗歌哲理美

以宋代诗歌为例谈诗歌哲理美到了宋代,富有哲理性的诗歌表现出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为什么在宋代时,诗歌具有唐代诗歌中少有的理性特点?这是由于宋代社会与唐代社会的不同,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时的“重武轻文”政策和内忧外患等方面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理想及其人生追求等都表现出独特性和时代特色,再加上宋代诗人力主诗歌散文化,倡导“以理入诗”,极力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

这样,使形象感知世界的诗歌文学,在反映人民生活及其社会现实时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过:“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就道出了唐代与宋代诗歌的不同点——宋代诗歌侧重理性思想,表现出哲理美。

那么,抽象的哲理在诗歌中是如何得到表现的?下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粗浅的认识。

诗歌总是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思想的,“形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哲理诗中蕴含的理趣绝不是直接表述出来的,在创作中,同样通过形象在予以表现的,都是蕴含在一定的意象之中的。

就如诗歌创作中常说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样。

这里,只是我们对其中的“志”、“情”不能狭隘地理解成诸如志向、情感。

“志”、“情”实际也指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趣。

可以说,一定的理趣蕴含在一定的文学意象之中的,一定的文学意象也必然表现一定的理趣。

所以,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包括寓言式象征意象和符号式象征意象。

前者描述一定的故事来表现,如《愚公移山》;后者就是凭借色彩、线条、音响、动作、言词等拟出各种各样特定的“态”——意象来表现。

德国哲学家卡希尔说过:“艺术是一种形式创造,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创造,即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

”又说:“人类的本质在于文化符号的创造,人类的艺术在本质上也属于一种文化符号的创造。

2005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2005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 u O15 S m N ) 3
20 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05
周 浪
( 九江学院学报编辑部 江西九江 3 20 ) 3 05
中图分类号 :Z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3 48( 0 ) — 06 (3 1.7 6 - 5 2 60 01 一 0 ) 7 00 2 1 、陶渊明诗所受佛 经影响/ 秀花/ 上饶 师 李 / 范学院学报一期 2 、平淡 自然 与与醇 美 的统——从 《 园 田 归 居》 看陶渊明 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 刘波/ 南通职业 /
报 一期
1 、陶渊明诗歌的 自然本色/ 1 封树礼/ 辽宁工 /
程技术大学学报一期
1 、“ 2 日光七色 ,融为一白”——论陶诗癯与
腴的统一/ / 社会科学家一期 曾肖 /
1 、陶渊明诗所受佛经影响/ 3 李秀花/ 上饶师 /
范学院院报一期
收稿 日期 :2 0 0 05— 6一O 1
风之 比较/ 杨俊// 人
3 、苏轼 “ 3 和陶诗” 艺术风格论略/ 李欢喜、
亚琴/ 阴山学 刊一期 /
版)二期 5 、魏晋南北朝山水文化 的分支/ 4 吕新峰、吕 蔚/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二期 / 5 、试论陶渊明在南北朝时期 的诗名/ 5 冯晓莉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 社会科学版 )二期
大 学学报 一期
1 、论陶渊明的人格美/ 4 汤兵/ 安徽广播电视 / 大学学报一期 1 、苏轼 《 5 文选》批评浅议/ 汪超/ 长春师范 / 学院学报一期 l 、解读陶渊明人生境界中的真善美/ 6 苏蔓/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一期
3 、试论陶渊 明田园诗 的审美视角/ 宁松夫/ /
2 、《 8 五柳先生传》 系年与主题新 谢序华

浅析苏轼与僧人的交往——以苏轼诗歌为中心

浅析苏轼与僧人的交往——以苏轼诗歌为中心

2018年1月第35卷第1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Jan. 2018Vol. 35 No. 1浅析苏轼与僧人的交往-----以苏较诗歌为中心李江波(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100081)摘要:苏軾把他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都写进了诗歌。

从苏軾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和社 会各阶层人士的交往和感受,这其中,僧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苏轼诗歌表现出他与僧人的密 切交往,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轼在他的文学、艺术及人生境界中对佛禅思想的亲近和接纳。

关键词:苏軾;诗歌;僧人;交往中图分类号:12〇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8)14)010-04苏轼是北宋文坛的巨匠。

众所周知,他在诗 歌、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才华横溢、灵根慧性,却在党争的漩涡中饱受煎熬、备遭打 击,在大起大落之间体味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宦海沉浮中经受着流离之苦、聚散之悲。

所幸 苏轼天性达观,随遇而安,无论身处何地,他总能 从平淡甚至艰辛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也总能与平 凡或者不平凡的人们融洽相处。

他的一生,是传 奇的一生,也是颠沛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 丰富的一生。

他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 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1]在苏轼交往的成分极为复杂的人群里,僧人 这个群体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苏轼一生交往过多 位僧人,仅《东坡志林》记载过的,与苏轼往来频 繁,关系密切的僧人就有二十多位。

苏轼与僧人 们的交往不仅留下了许多佳话,更留下了不少诗 作,使我们可以从中一窥苏轼与这些僧人交往的 因果,过程,场景,并因此而体察苏轼对佛禅的态 度及独特的人生智慧。

一、诗僧道僧乡僧在苏轼的诗作中提到的僧人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诗僧。

诗僧指通晓诗艺,善于作诗或以诗名世的僧 人。

苏诗中有许多与诗僧的唱和。

如《哭欧公孤 山僧惠思示小诗次韵》、《赠诗僧道通》、《次韵道 潜留别》《次韵仲殊雪中遊西湖》等。

宋代僧众内部诗歌的唱和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宋代僧众内部诗歌的唱和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宋代僧众内部诗歌的唱和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八《僦寮集》提要云: 旧本题古杭月堂宗贤撰。

据其题名,似乎衲子。

故所与唱和者,亦衲子为多。

该结论的判断前提是: 僧人之间的唱和,往往多于僧、俗之间的唱和。

而仔细查看僧人诗集就会发现此前提有一定道理,却不完全准确。

事实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二《祖英集》提要对僧人的创作有更加全面地评说: 重显戒行清洁,彼教称为古德,故其诗多语涉禅宗。

与道潜、惠洪诸人专事吟咏者,蹊径稍别。

此说将僧人诗歌创作大体分两种,一种如重显,其戒行与诗歌都保持较多的宗教成分; 一种如道潜、惠洪,其诗歌牵涉到更多世俗成分而更接近俗众诗人。

前一种语涉禅宗者常用诗偈作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可以将其称作诗偈僧; 而后一种专事吟咏者多用诗歌作为表达方式,所以可以称作诗僧。

当然,诗偈僧与诗僧的区分并非截然分明,诗偈僧也常能写诗歌,诗僧也都会写诗偈,只是多数僧人的确有个人的偏重而已。

一般来说,被视作诗僧的僧人,与俗众的唱和较多,如道潜《参寥子诗集》中与俗众唱和的诗歌超过与僧众的数量; 惠洪《石门文字禅》中唱和对象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俗众多于僧众; 居简《北涧集》十卷主要是以赠答酬和俗众之作为主,其《北涧和尚外集》二卷以应答僧众之作为主,然而卷数悬殊; 其他像契嵩《镡津集》、如璧《倚松集》、道璨《柳塘外集》等僧人别集也都如此。

诗僧一般能够熟练掌握两套话语系统,与俗众唱和时使用士大夫话语系统,而与僧众唱和时则使用教禅话语系统。

僧人创作常有内、外集之分,释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盖释氏以佛经为内学,故以诗文为外,犹宋释道璨《柳塘外集》例也。

也就是说僧人具有区分两种话语系统的明确意识。

被视作诗偈僧的,往往在文学界不被人熟知,其数量多于诗僧,其中有些是宗教界的名僧古德如重显、宗杲、克勤等人。

这些人的诗歌很少被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宋人别集中,重显《祖英集》二卷是个例外,此二卷基本是赠送禅者上人之作,可能因为其作能将诗歌与诗偈融合,所以被视为别集。

释道潜诗歌研究的开题报告

释道潜诗歌研究的开题报告

释道潜诗歌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计划选择《释道潜诗歌》作为我的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深入的研究。

首先,释道潜是明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传世较多,且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其诗歌作品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风格,表达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对当时的文学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其诗歌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文学和思想,
以及文化的演变。

其次,本研究将主要关注于《释道潜诗集》,探讨其思想内涵、诗
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通过分析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深刻理解其意境和意义,从而掌握其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
启示。

最后,本研究的方法将主要是文学研究法,并结合历史和哲学观点
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发掘和阐释《释道潜诗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同时,也将结合文学批评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从诗歌形式和内容
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总之,本研究将深入挖掘《释道潜诗歌》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丰富
和发展中国文学的研究,同时也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相信通过我的研究,能够对《释道潜诗歌》作出重要的贡献,从而推
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诗词《临平道中》译文及注释赏析

诗词《临平道中》译文及注释赏析

诗词《临平道中》译文及注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诗词《临平道中》译文及注释赏析诗词《临平道中》译文及注释赏析《临平道中》宋代:道潜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论文关键词:诗僧道潜生平诗歌论文摘要:道潜为北宋著名诗僧,有诗集《参寥子集》传世,然《宋史》不载其人,佛教史书亦记载不详,本文对道潜籍贯、生卒、门派、赐号诸问题一一进行厘定,并对其诗歌风格简略分析。

释道潜,字参寥,北宋著名诗僧,能诗善文,陈师道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

”(《后山集》卷11)与当时士大夫文人苏轼、苏辙、秦观、曾巩、陈师道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赏玩从游,情深意笃,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一、道潜生平考略1.籍贯与生卒道潜籍贯向无争议,《释氏稽古略》卷四曰:“钱塘高僧名道潜。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明确称道潜为“于潜浮溪村人”(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提要》亦承此说。

综上可知道潜为钱塘高僧,里籍为杭州于潜浮溪村。

然而关于其生卒却不见诸记载,幸运的是苏轼文集中留下了珍贵的线索。

苏轼《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记:“太虚今年三十六,参寥四十二,某四十九。

”由文记可知参寥小东坡7岁,东坡为1037年生,则道潜生年当在1044年。

道潜卒年文献无确切记载,就现有资料来看,有两说:一主崇宁末示寂,一主政和中逝世。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言道潜“崇宁末归老江湖,既示寂。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七与上书记载相同。

若以崇宁末示寂推算,则其卒年应不晚于1106年或在是年稍前。

主后说者仅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及:“参寥政和中老矣,亦还俗而死,然不知其故。

”据陆游“政和中老”的记载,兹推断为公元1114年前后。

另《参寥子诗集》卷十《秋声》:“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风来卷夜鸣。

颖水先生如尚在,呼儿应问此何声?”苏辙晚号“颖滨遗老”,与道潜时有往来,政和二年(1112)卒。

此处“颖水先生”如指子由,则子由卒时参寥尚在,也就是说参寥至少在1112年时尚在世,则陆游政和中卒的说法更为确切。

2.踢号问题道潜生前曾被朝廷赐紫衣,赐号“妙总”,苏轼诗文中常见称参寥子“妙总师”或“妙总大师”。

《中华佛典宝库》编集的《佛教人物传》记“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

”此说实误。

靖国初为公元的1101年或稍后,而此前东坡的诗文中已称“妙总”号,如《东坡全集》卷八十四《答参寥》三首中就有“妙总”称号,此诗自注是在惠州所作。

东坡在惠为1094到1097,至少在1097前已经有“妙总”的赐号。

《东坡全集))卷八十三《与参寥》载:“近递中附吕垂相所奏妙总师号碟去,必已披受讫,即日起居何如?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南北当又睽隔,然请会稽之意终未已也。

”苏轼在1093年9月出知定州,诗文中言“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则在出知定州之前苏轼所托吕垂相所奏“妙总”师号的碟文已上奏,约在1093年9月前朝廷赐号颁下。

除赐号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外,对上文中提及的“吕垂相”也是各有说辞:或曰吕公著,或曰吕大防。

《释氏稽古略》记:“及吕垂相公著为奏妙总师名之,后与简犊,则曰‘妙总老师’。

”此记载有误。

《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一元佑四年二月甲辰:“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申国公吕公著卒,年七十二。

”吕公著早在1089年卒,此处“吕垂相”不当指吕公著,当是吕大防之误。

吕大防卒于1097年,1093年尚在。

3.法系归属:关于道潜的法嗣承继,杨曾文先生在《苏轼与禅僧的交游》(载《中国禅学》第2卷,中华书局,2d03年)一文中猜测应属云门宗大觉怀琏的弟子,其实据现有资料完全可以确认道潜为怀琏弟子。

所据如下:(一)苏轼《震奎阁碑》中提到英宗赐手诏给大觉怀琏之事是听参寥所说,由此可知参寥与怀琏关系非同一般。

(二)《参寥子诗集》卷一《送琳上人还杭》中曰:“少林真风今百纪,怅异至此何萧条。

喜君齐志早寂寞,同我十载沦当樵。

川(四部丛刊三编本,以下道潜诗均依此本,仅标卷数)参寥与琳上人十载同住,当为同门关系。

而径山维琳禅师为云门宗大觉怀琏法嗣,则二人应俱为云门怀琏弟子。

(三)秦观《淮海集》卷三十《与苏先生简》结尾云:“参寥在阿育王山琏老处,极得所。

比亦有书来,昨云已断吟诗,闻说后来已复破戒矣。

‑参寥依大觉怀琏,当是其弟子。

(四)陈师道《寄参寥》中说:“道人赞公徒,相识几生前。

早作步兵语,晚参云门禅。

”由“参云门禅”之语可以断定其为云门宗。

《后山集》卷十一更是直言参寥为大觉之嗣,《送参寥序》说:“妙总师参寥,大觉老之嗣,眉山公之客,而少游氏之友也。

”秦少游、陈师道与道潜为友人关系,其说可信。

参寥确为大觉怀琏弟子,云门宗下五世。

二、诗歌风格道潜不仅为禅门大德,于禅徐间亦常作歌诗,其诗清丽脱俗,为当时文人所称赏,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传世。

晃说之评价曰:“孤山教体外,赋诗汤休上。

后来数参寥,接手得宗匠。

其诗风格多样,略有如下数端:1.幽深清远之林下风流诗僧因生活环境所限,所用诗料多山、水、风、云、花、竹、琴、僧、寺之类,故而诗风常不脱钠子习气、蔬笋气。

宋人姚勉《题真上人诗稿》曰:“僧诗味不蔬笋,是非僧诗也。

”元好问《木庵诗集序》云:“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

”僧诗正是以其“蔬笋气”创造了一种幽深清远、潇洒出尘的审美范型。

道潜作为诗僧,其诗歌也不免多言山林野鹤,四时物序。

张末即指出了此点,《感春》曰:“吴僧参寥者,潇洒出埃尘。

诗多山水情,野鹤映秋吴。

”如其《庐山杂兴》数首,以登山临水为一胜事,远离尘俗,忘情山水之间。

以清净之眼观清净之山,触目所得皆风流潇洒。

如:“异花无冬春,瑶草亦芳润。

”“春风锦绣谷,红素自相依。

”“溪雨昼忽破,藤花照清漪。

”以至于沉浸其中,“每往辙忘归。

”(《参寥子诗集》卷1)再如卷一《再游鹤林寺》:“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

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

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

东轩滴仙句,洗眼共君看。

”写景造物虽无新奇,但中间四句却极为清爽。

尤其是“霜清”句,清远渺茫。

多言山林野鹤固然可造就林下风流,然也会失之于气宇狭窄,枯木灰搞。

如《诗集》卷二《次韵太虚夜坐》写天寒夜幕,意境就甚为萧散,“窗根立冻缸”一句即见寒俭态。

卷六《宿回峰院寄黄择中察院》:“秋堂立四壁,物色夜萧然。

黎床抱孤影,起坐未成眠。

”卷七《卜居智果》:“青灯残篆夜寥寥,门外秋风振萧萧。

”青灯只影,深夜无眠,亦是凄凉。

除意境萧条外,过多的关注细小琐碎的事物(如写月则详分为落月、夜月、寒月、上弦月等),也造成了诗歌的眼界不广。

2.清丽绝俗之潇洒出尘山林之气为僧诗所共有,道潜诗的特点更在于清丽绝俗之姿。

东坡谓其诗句“清绝与林通上下,而通于道义,见之令人萧然。

”(见《咸淳临安志》卷70)陈振孙称“其诗清丽,不类浮屠语。

”(《郡斋读书志》卷19)所谓清丽侧重于清中之丽,寂中之动,是与寒俭枯搞的蔬笋气相对而言。

东坡即称道潜诗“无一点蔬笋气,体制绝似储光羲。

”(《山堂肆考》卷28)如其《细雨》诗云:“细宜池上见,清爱竹间闻。

”再如“诗成暮雨边”、“流水声中弄扇行”等诸句有清气无寒态,诗情浓郁,春意盎然。

上举数句曾得王荆公、秦少游、俞清老赏爱。

(参《四库提要》)道潜这部分诗在写法上往往于尾句见功,或用盎然之花,如卷一《临平道中》之“藕花无数满汀洲。

”或用青青之草,如卷七《春日杂兴》之“野花汀草占春多。

”或用悠悠之声,如卷一《秋江》之“数声柔格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以飞动之态破平山远水之静,以枯木逢春之兴替代三冬无暖气之寒。

3.平淡自然之田园气息田园诗是道潜诗集中一个突出的题材,仅卷二、卷四就各有一组共8首田居四时诗,其他如描写四时节序等诗也有着浓浓的田园风。

其诗集中出现“杖黎”12次,言及陶潜亦10徐次,足以表明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道潜不仅生活上心仪渊明,诗风诗法上也追步渊明。

苏轼《与参寥第二简》曰:“笔力愈老健清熟,过于向之所见,……更当磨揉以追配彭泽。

”(《苏轼全集》卷76)惠洪也揭示了这一现象: “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逼真处‘数声柔稽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又曰:‘隔林仿佛闻机抒,知有人家住翠微。

”,(《冷斋夜话》卷4)惠洪所引后诗为道潜名篇《东园》,即闻机抒声,则距世极近。

“仿佛”二字则又似忘世。

诗人正是身处世间,而心在梵天,正得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妙,悟渊明“心远地自偏”之理。

从佛教胜谛义看,世间即出世间,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道潜正是深谙“平常心是道”的禅理,因而在诗中处处流露出自然任运之风。

如卷一《邵仲恭许相过金山》:“时移物改何足论,身世悠悠本非固。

”“鸿鸣屋角山雨徐,花苞破红满芳树。

”看破生死,有陶潜之委运旷达;平淡自然,如陶诗之芙蓉出水。

4绮语艳丽之未忘情语禅僧作绮语、未忘情之语,在宋代是常有之事。

最著名的莫过于惠洪,曾被王安石女目为“浪子和尚”。

东坡《次韵道潜见赠》曰:“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

”“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

”(《苏轼诗集》卷17)即指出了道潜身上枯形灰心与不能忘情并存。

《参寥子真赞》中说:“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

(《东坡全集》卷94)查慎行曰:“参寥诗却有士气,故佳。

若止高僧禅客诗,亦无取焉。

道潜诗集中确存在一些绮艳之语。

如东坡《书参寥论杜诗》引参寥子言:“老杜诗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奕棋。

’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

仆言:“公禅人,亦复爱此绮语耶。

”寥云:“譬如不事口腹人,见江瑶柱,岂免一朵颐哉。

至如卷三《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东风上下狂?”虽言禅心不起,但用语绮艳,于襄王之典中亦见出寂寞难忍,于佛家之戒律终是有违。

其他如卷二《寄仲恭》:“感此芳菲节,美人旷佳期。

”“好凭三尺鲤,寄我相思诗。

”感时玩物,不能忘情。

再如迎来送往、唱酬和答之中,更见其涉世之深;甚至在东坡南迁之时,以作诗讽时而得祸。

(参《风月堂诗话》)5.雄深稚健之士子情怀蔬笋气为僧诗本色,但不免有寒俭态。

北宋之时,文人多崇尚无蔬笋气之诗,因而禅僧作诗除本色外,多有出位之思,如追求清中丽、清中艳、清中绝,甚至追求阔大诗风,如吴之振《宋诗钞》论惠洪诗云:“雄健振掉,为宋僧之冠。

”道潜部分诗歌‘‘颇少含蓄,落落不俗”,有雄深雅健之气,为僧诗别调。

如:昔过广陵日,兹楼亦盘飞莞切星千,鸿鹤争危栏。

祝若随扶摇,九万直上传。

下视古帝基,萧条空漫漫。

卷4《次韵顺上人登寿宁阁》旷达未应输清节,风流可复羡知章。

我非照镜迷头客,一接清欢亦似狂。

卷2(次韵何子温龙图见赠》虎踞龙盘亦漫雄,城芜孤兔往来通。

卷2(次韵少游学士送龚深之往金陵见王荆公》上引诸诗颇似李太白《古风》之作,第一首酷似太白“西上莲花山”。

太白言“飘拂升天行”,道潜曰“九万直上传”。

太白有“俯视洛阳川”之悲天悯人,道潜有“下视古帝基”之惆怅感叹。

第二首清疏旷达之个性与“仰天大笑出门去”之太白亦暗合。

第三首怀古叹今,则直承文人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