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类型——人际传播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四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联系表现为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像
自己对于他。
4)满足人的社会性精神和心理需求。消除孤独,共享喜悦,分担忧愁。
A、传播和接收信息渠道多,方式灵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并用
2、人际传播的 B、人际传播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复杂。传播语境会有特殊信息意义形成
1、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
? 三个条件: 2、导火线。触发性事件。
3、正常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变弱。
? 集合行为中群体特点和信息传播机制
案例:海军上尉朱利安?费利克斯在《海流》中提到的事件。
事件启示:群体传播中群体幻觉现象。
产生机制:在期待中的群体;值勤者发现海上有遇难船只的信号这一暗示。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满足个人需求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存在意义 (2)为个人提供信息和安全感
(3)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的场所
(二)群体传播及内部机制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岩原勉)
5. 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
第二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内涵
1.岩原勉: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现实群体多种多样。
2. 坦卡德认为群体的三种形式
?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组成的长期、严密、面对面联系的一种群体。如家庭、工作群体、军队单位等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一种形式(儒家理论)
二、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系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一般是指两个人之间面对面亲身传授,所以有时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另外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借助于物质媒介(信件、电话、电报)进行的一对一传播也是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传播的功能和类型

传播的功能和类型

第三章传播的功能与类型一、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社会功能1、获取信息2、知识教育3、文化传承与交流4、舆论监督与引导5、社会化途径6、调节身心(二)传播的负功能1、媒介情境的非真实化2、信息庸俗化3、文化殖民化4、思维行为惰性化二、传播的类型(一)内向传播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1、含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2、特点:(1)运用双重手段,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更能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平等的传播活动。

3、研究焦点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理论”、“创新及扩散”理论等。

(三)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ABC(四)群体传播1、含义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2、群体的本质特征(l)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心、兴趣等而集合到一起的。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作用(1)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1、传播的五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

2、传播的类型: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3、传播学诞生于:美国。

4、战争时期:①一战时期(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无线电通讯,报纸,传单;②二战时期(轴心国阵营:德国、日本、意大利;同盟国阵营:英、美、苏、中国、法):电影,广播。

5、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①接触媒介,获取信息;②解读媒介,批判的接受媒体信息;③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6、传播学诞生标志的书籍及作者:《大众传播学》,施拉姆。

7、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8、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9、大众传播者的特点:群体性,专业性,机构性。

10、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因此,他们被称为“信息的把关人”。

①广义:涉及传播活动的机构和人都是把关人;②狭义:参与大众传播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员等。

11、影响把关人的传播行为的因素:①政治原因;②经济原因;③社会、文化原因。

12、大众传播中,可不可以没有把关人:13、网络传媒出现以后,把关人的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14、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新闻性、娱乐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5、符号的特征:①信号(因果关系,自然符号);②象征符(人所特有)。

16、符号类型:①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语言,文字);②非语言符号(物体、体态、伴随、时空语言符号)。

17、副语言:是指语言系统中音质、音量、音色、音调、节奏、声音、速度等声音因素。

18、类语言:是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符号系统,包括言语交际中的咳嗽、呻吟、叹息、嬉笑声等功能性发音。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4.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 自我为中心,就会容易导致误解和自我的社会孤立。 例如: 个性青少年 另类行为艺术
返回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 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一个人社会成 就的高低,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 往和传播中形成的。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
例:“我很难同意你的意见”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5.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
施拉姆:“所以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 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
案 例
一种新型人际传播方式: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即以电脑 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非面对面的网络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的多样
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人际传 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隐蔽窗格,开发未知窗格和扩大透明窗格的过程。
个人通过观察自己公开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发生 的环境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性格。 与周围的人接触,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是自我 认知的基本途径。 人际传播的过程也是认识他人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 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

传播的基本类型

传播的基本类型
针对性:人际传播的信息传递具有针对性,信息传递者可以根据接收者的反馈调整信息传递方 式。
情感性:人际传播的信息传递具有情感性,信息传递者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影响接收者的态度和 行为。
优点:直接、快速、互动性强,能够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系 缺点:信息传递受限于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组织传播的概念: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
效性强
多样性:传播 内容丰富多样, 包括文字、图 片、音频、视 频等多种形式
互动性:大众 传播过程中, 受众可以参与 互动,如评论、
转发等
商业性:大众 传播往往与商 业活动密切相 关,具有商业
价值
优点:传播速度快,覆 盖面广,信息量大,传 播效果好
缺点:信息真实性有待 验证,传播内容可能存 在偏差,对受众的影响 力有限
策略:加强跨文化 培训,提高传播者 的跨文化意识,选 择合适的传播内容 和方式
新媒体传播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 方式 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
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包括社交媒体、博客、播客、视频等
新媒体传播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 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信息可以在 瞬间传遍全球。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具有广泛性、快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塑造文化等。 大众传播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大众性:传播 对象广泛,涵 盖各个阶层和
群体
快速性:信息 传播迅速,时
组织传播的重要性:组织传播在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提高组织 成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Leabharlann 新疆岩画(七)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 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自我传播可分为条件反射 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 性支配式传播。
自我传播的产生既是人的 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

二、人内传播的主要特性
• • • •
1.隐蔽性 2.内动性 3.短途性 4、思维性
• 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储信息)、语言(内部 语言)、接受者(客我)。
四、对人内传播的几点理解
• 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 的传播现象是人际传播
(4)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 (5) 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
(三)人际传播的限制
• 1、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 2、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 3、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
第三讲传播类型
主讲: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菊兰
题 跋:
• 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 ——(荷兰)斯宾诺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
非人类社会传播(蜜蜂的“8”字舞)

人内传播(自己一个人—内心的交战) 人际传播(比如与朋友聊天) 群体传播(家庭、朋友、近邻、工厂、学校) 社会 传播
播 人类
组织传播(如单位里开会)
大众传播(如电台、电视发布新闻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
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
一 、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
传播
自我传播
• 人内传播: • ( intrapersonalcommunica tion)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 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过程中, 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妻子期 待自己是个好丈夫)的印象,这些期 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 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 2、启示
• 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 的关系。
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 1、什么是内省 •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
第三讲传播类型
主讲: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菊兰
题 跋:
• 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 ——(荷兰)斯宾诺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
非人类社会传播(蜜蜂的“8”字舞)
传 播 人类
社会 传播
人内传播(自己一个人—内心的交战) 人际传播(比如与朋友聊天) 群体传播(家庭、朋友、近邻、工厂、学校) 组织传播(如单位里开会) 大众传播(如电台、电视发布新闻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意 义




I
的 象
Me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 主我与客我 ” 理论
• 主我: • 是意愿和行为的主体。 • 客我: •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
表。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认 为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
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
2、内省式思考的特点
• (1)其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 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 切的联系。
• (2)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 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 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二、人际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传播的基本类型

3、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开放区域
自己不了解
盲目区域Βιβλιοθήκη 他人了解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一部分 相貌、身份、职业 等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4、总而言之,人际传播的动机如下:
(1)认识自我 (2)建立人际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进行情感沟通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2、如果传播者和传播组织受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 境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可能会变为负面功 能。
七、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
1、大众传播业自身成为非常重要的产业经济部门 2、大众传播业通过广告推动整个经济前行
八、传播的功能与传播的效果之区别
功能
效果
function 宏观角度 研究对象是大众传播 本身,大众传播的传 播者的行为有何作用 effect 微观角度 研究对象是受众,是 受众在态度、行为等 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者赖特
1、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 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3、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四、传播学者施拉姆
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 2、操纵、管理和规定 3、指导和教育 4、娱乐
五、总而言之,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六、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 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 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一、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讯息
个 人 生 活 经 验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讯息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人际传播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罗洛夫的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迈克尔 .E. 罗洛夫《人际传播 - 社会交换论》
3、普遍认识
1、认识自我 2、建立人际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进行情感沟通
(四)人际传播的基础
自我表露与“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自己不了解
威尔伯· 施拉姆和唐纳德· 罗伯特等的《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面对面传播的成功有赖于发讯者有能力引发受讯者 共同的意义与感情。发讯者与受讯者一定要在他们的背 景中有某些共同的经验,才能得到成功,这些经验在图 中称为经验域,网线部分是两人重叠的共有经验。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七)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原因分析 1.人际传播实质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 动,精神内容的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取 决于他的媒体,即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人 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的理由就是他的传播的 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2.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如谈话、书信往来、打电 话、通过互联网传送电子邮件等,而且这种传播具有双 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的特点。 3.除语言符号外,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空间等 非语言符号非常丰富。
乔瑟夫· 勒夫和哈里· 英 格拉姆在20世纪50年 代提出
他人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 一部分 等 秘密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他人不了解
(五)社会功能
对社会来说, 是社会成员交流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 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指的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 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 媒介的信息交流活 动。 人际传播是一 种符号互动。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 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 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 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 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主要有两人谈话、书信往来、 打电话等。 互联网出现后,主要有电子邮件、QQ 、MSN聊天等 人际传播方式,网络中人际传播越来越虚拟化了。
(二)特点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是真正 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 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互动频度高。 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 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5.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 传播形式为主; 6.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 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对个人来说, 是完成个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六)“镜中我”概念
美国学者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 提出了这一概念。库利的“镜中我”概念,从个人与社会 的 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 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观 察、 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因此,人的自我是在 与 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我所想象 的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我所想象的别人对我这种形象的 评价;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屈
(八)人际传播媒介形态变化
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应的传 播媒介: 面对面传播 → 语言 →示现媒介系统时期 延时传播 → 文字 →再现媒介系统时期 电子传播 → 电子信号→ 机器媒介系统时期 *思考: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
云南大旱青菜干死 村民上山摘木棉花充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