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体问题

一、什么是文体

(一)文体与风格

在古代汉语中,文体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意思指文章的风格流派。另一种意思是指文章的体裁、类别。体裁和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经把文章的体裁分为四大类,同时又讲了每一类的风格特点。他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这是体裁;雅是典雅,理是讲道理,实是摆事实,丽是有文采。雅、理、实、丽是风格问题。这段话反映出古人力图以不同的风格特征作为文体分类标准,将诸多文体归纳成若干种风格类别。《文心雕龙·定势》中,刘勰也从文体风格着眼,将诸多文体归纳为六大部类:“是以囊括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刘勰认为,相似的文体风格是各部类文体的“本采”(亦即本色),它足以铨别不同部类的文体,使之“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用描述性的语词指称时代风格、文体风格、作家风格、作品风格、语言风格。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体裁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如宋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就是因为其风格不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体裁、类别问题。

(二)文体之源及文体分类

中国古代对各种文体进行分类,肇始于西汉末年刘歆的目录学著作《七略》。在《七略》中,《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相并列,著录的最纯粹的文学作品——诗与赋。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将所收著作分为五类,即: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荀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在这里,既有赋与诗两种文体的区别,又有赋体中四种类型作品的类分。这种两级分类的文体分类方法,不仅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基本的操作范型,也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姚振宗说:诗赋略,旧目凡五,一、二、三皆曰赋,盖以体分,四曰杂赋,五曰歌诗。其中颇有类乎总集,亦有似乎别集。章炳麟也从表现方式着眼,对杂赋以外的三类赋的特征做了更为简要的归纳:《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曰屈原赋,二曰陆贾赋,三曰孙卿赋,四曰杂赋。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辨析文体,已经逐渐蔚为时代风气,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虞挚《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任昉《文章始》(一名《文章缘起》)、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颜之推(531-590后)《颜氏家训·文章》等,便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根据这些论著,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一些基本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中国古人对众多文体的归纳类从,主要从文体的本源与文体的特征两方面着眼。就文体的本源而言,古人认为所有文体均可溯源于五经,或者说正是五经生成了众多的文体。因此以五经为纲,众多文体便可以同类相聚,形成不同的文类序列。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

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为什么要学习文体知识

(一)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无论研究古代历史或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都应该具有文体方面的知识;应该了解各种文体的产生、演变的历史;应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与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应了解各种文体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方法。如赋这种文体是怎么产生的,六朝赋与汉赋有什么不同,跟司马相如的赋有什么不同;骈体文对赋的发展对唐诗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律诗和绝句有什么不同等等。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又有什么不同。这都是文化常识问题,是一个文科大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二)从古代汉语角度,也应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因为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诗歌的语言形式不同于骈体文的语言形式,骈体文的语言形式又不同于散文的语言形式。就散文而言,叙事散文的语言形式又不同于说理散文的语言形式。我们掌握了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基本特点,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

三、划分文体的标准

对文体的分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东汉末年蔡邕曾经把皇帝对大臣的文书和臣子给皇帝的奏议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都是皇帝用于臣下的文书。章、奏、表、驳议是臣下上皇帝的文书。魏晋时候,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类,陆机分为十类:诗、赋、铭、箴、颂、诔、碑、奏、论、说。六朝时候,刘勰将文体分为三十五类。萧统在《文选》中将文体分为三十七类,也有另外两种意见是三十八类或三十九类。

文体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也说明文学观念的进步。人们细致地区别了不同文体的特征,为新产生的文体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分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分类标准的不统一。

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

从语言形式来分,押韵和不押韵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齐梁时代,有“文”“笔”之分。“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都是韵文,《昭明文选》选了这方面的作品,书名却叫《文选》,就因为当时所谓的“文”原来包括韵文在内。除了押韵与否,平仄、对仗也是从语言形式上区分文体的标准。骈体文与散文的区分就在于前者讲究平仄和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句,所以骈体文也叫“四六文”。但骈体文岁讲究平仄和对仗但又不押韵,和诗歌又不一样。赋跟诗歌一样也讲究押韵,但它又不讲究平仄与对仗,所以跟诗不同。当然,赋的押韵比诗歌更自由一些罢了。

文章的内容、性质也是划分文体的重要标准。如历史著作和哲学著作就是依据内容而划分的。历史著作一般用于记事文,哲学著作一般都是论说文,二者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从应用范围来划分文体是古人划分文体的另一重要标准。《昭明文选》分类复杂而繁琐,就因为萧统把应用文分得很细,其中特别是对官方文书、日用公文和碑志分类非常之细,这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反映。这种分类法,对于古文来说,意义很大,而对于我们来说就应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它。

从语言形式出发,我们将古代的文体分为韵文、骈文和散文三大类。我们在这里着重讲古代散文的分类。

从语言形式出发,参考文章的应用范围,我们将散文划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种。

四、古代散文的类别

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是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散文”一词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唐宋人也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作“古文”。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在现代文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