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问题
古代文体常识
1、表:议论文的作用,多是臣下的奏议,也是进呈给皇帝的奏章的总称。
2、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
3、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4、铭: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5、序:在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6、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
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和观点,揭示了他们对文学审美追求的理念和标准。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古代文人就开始对文学进行批评和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文体。
《诗经》中的《风雅颂》就是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它以“风”、“雅”、“颂”三种文体为主要标准对古代诗歌进行品评,奠定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框架。
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体,如《文心雕龙》、《醒世恒言》、《文赋》等,这些文学批评文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评价标准等方面。
在文学观念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强调诗歌的音韵和意境,提倡写实描绘和情感真挚,注重人生哲理和情感抒发,提倡以文学批评之义为言。
而在文学批评方法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品评和分析,力求据实评说,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注重作品内在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效果,同时重视文学史伦理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文学评价标准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倡导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文字的韵律和格调,反对平淡无味的写作方式,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修养,追求“文章合乎情理,情理具备;章法委婉婉如也,雅道是也”,这一评价标准也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总结了古代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文体,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提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真挚,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取向。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复习(答案版)
《小石潭记》
《永州八记》的写作背景: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文中的观点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写作特点:借古讽今;对比论证;语言上整散结合
《兰亭集序》
写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曲水流觞;喝酒吟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王羲之乘着酒兴,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逸事”的文章,不是全面地记述人物一生的生平事迹,而是选取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刻画人物形象
主要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种树郭橐驼传》
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写作意图:借种树要顺天致性,强调为官不能繁政扰民。
写作手法:借传说理
记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孔雀东南飞》(并序)
《水调歌头》(并序)
表
是臣子向帝王呈献的奏章中的一种,多为陈情谢贺
抒情、议论、
记叙
《陈情表》
思想情感:报养祖母的孝心;感谢朝廷知遇之恩的忠心,不能从命的
忧惧之情
写作特点:融情于事,语言整散结合(多成语)
作者风格:朴实自然,以情动人,
含而不露,淡而有味
论
用来论断事理,有政论、史论之分
议论为主,兼有记叙
古书的文体知识
错《论贵粟疏》、诸葛亮《出师表》、李斯《谏
逐客书》、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其
中对策是选拔人才时应对者针对皇帝策问命题陈
述自己见解的奏议。
奏议的特点是讲究目的明确、语言典雅、论 必有据、条理清晰。
26
2.诏令
诏令是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其内容包 括授官、册封、敇戒、明罚、用兵、罪己等。 诏令的行文讲究典雅庄重、温润浑厚。
10
三、韵文分类
(二)词类 小令(58字以下):李清照《如梦令》、白
居易《忆江南》 中调(59—90字):李清照《一剪梅》、范
仲淹《渔家傲》 长调(90字以上):李清照《声声慢》、苏
轼《水调歌头》
11
三、韵文分类
(三)曲类及其他
(1)散曲: 小令: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 58字以内为小令,
3
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 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近一半的篇幅是论 述文体的流变。
此时还出现了第一部按文体编排的文章 总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昭明文选》。 全书共把文体分为38类。分为赋,诗,骚, 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 弹事,笺,奏记,书,檄,移,对问,设论, 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 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 吊文,祭文。
13
五、古代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
散文根据它们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又 可细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 文四类。
14
(一)史传文
史书传记、文人个人创作的传记、行状等都属 于此类。史传文又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 末体。
编年体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如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浑和性生成
赋 体 文学 以后 的 发展 , 仍 然 循 着 文体 整 合 的路 子 进行 。如 南朝 骈 赋 显然 是 赋 与 骈 文 的整 合 , 唐 宋 文 赋则 是赋 与散 文 ( 或古文 ) 的整 合 。但 是 , 遗憾 的 非 革命 性 的改 良或 升 级 。总 之 , 无 论 骈 赋 还是
文赋 , 至多都只是一种复合文体 , 而非新一代之“ 巨 型 文体 ” 。 自两汉 以后 , 赋一 直 试 图 、 但 终 未 能再 次
跃 升为 新 的 巨型 文 体 。 这 说 明赋 体 的 张 力 是 有 限
的。到 了元代 , 一 种新 兴 的 、 更具 活力 的文 体终 于 出
两汉 盛行 的散 体大 赋是 第一 代 巨型 文体 。 目前 学界 的共 识是 , 大 赋 的源 文体 至 少有 八 种 , 即诗 经 、 楚骚 、 战 国策 、 宫 廷 俳优 艺 术 、 先 秦 神话 、 先 秦 隐语 、 先秦俗 赋 、 秦汉 说话 艺术 等 。其 实 , 汉赋 浑和 的应 远
宙, 总览人物” ( 《 西京杂记》 卷二 ) , 应含此意。《 说
文解 字 ・贝 部 》日 : “ 赋, 敛也 ” 。赋 , 本意是 聚敛 。 赋 是一 种 以聚积性 为 主要特 征 的文体 。现在人 们也 常说汉 赋 具 有 “ 宏 巨” 之 美 。还 说 汉 赋 介 于诗 文 之
种新 文体 ( 浑和文体 ) , 最后 出现 巨型文体 。 巨型文体可涵容所有 已有文体 ( 含 非文学文体) , 所 以是 文体 演化的最 高 型态。 巨型文体也是不断更新换代 的, 没有终结者 巨型文体 。在我 国, 第一代 巨型文体是 汉赋 , 第二代 是戏剧 , 第 三
代是 长篇 小说 。长篇 小说 文体的最终 生成 , 既是对所有 已有文体的 浑融 , 也是 对前代 巨型文体 已经成功达成 的文体
古代文体知识
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这种体裁有一定的好处,便于读者了解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古代的文体
④原。这种文体始于唐朝。 这种文体始于唐朝。 韩愈《原道》皮日休《原谤》《原刑》 》《原刑 韩愈《原道》皮日休《原谤》《原刑》 清黄宗羲《原君》《原臣》 》《原臣 清黄宗羲《原君》《原臣》 探源。对于一种理论主张、 原:探源。对于一种理论主张、政治制 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讨,考察。 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讨,考察。 ⑤寓言。柳宗元《蝜蝂传》《三戒》 寓言。柳宗元《蝜蝂传》《三戒》 》《三戒 ⑥书信。 书信。 韩愈《答李翊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 韩愈《答李翊书》王安石《 书》
①论。论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 论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 文心雕龙论说》 原夫论之为体, 《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 所以辨正然否。”“论为析薪 论为析薪, 所以辨正然否。”“论为析薪,贵能破 理。” ②说。游说之文。 游说之文。 特点: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 特点: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 ③辩(辨)。 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 事实。韩愈《讳辩》 事实。韩愈《讳辩》。
③杂记文 杂记文以叙事为主,杂文以说理为主。 杂记文以叙事为主,杂文以说理为主。 杂记文分为两大类: 杂记文分为两大类: 甲:山川景物人事记 山水景物: 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 A-山水景物:如: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永州 八记》 八记》 人事记,如方苞《狱中杂记》 B-人事记,如方苞《狱中杂记》
20通论十五:古文的文体及特点
1、论辨类 、论辨类——论说文(哲学论文、 论说文( 论说文 哲学论文、 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论: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 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 过秦论》 封建论》 《过秦论》、《封建论》 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 辨: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 论衡》 神灭论》 《论衡》 《神灭论》
2、序跋类—— 一部书的序言 序跋类
序:放在书的前面;跋:放在书的后面。 放在书的前面; 放在书的后面。 上古时,序放在书的后面。 庄子·天下 天下》 上古时,序放在书的后面。《庄子 天下》 讲述先秦哲学史)、 史记·太史公自 )、《 (讲述先秦哲学史)、《史记 太史公自 说文解字·叙 都放在后面。 序》、《说文解字 叙》都放在后面。
9、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记叙文 、杂记类 包括除传状、 包括除传状
(1)山川景物记: )山川景物记: 郦道元《水经注》 柳宗元《永州八记》 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永州八记》、《徐霞 客游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客游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2)人事记: )人事记: 方苞《狱中杂记》 蒋仕铨《鸣机夜课图记》 方苞《狱中杂记》、蒋仕铨《鸣机夜课图记》 (3)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 刘义庆《世说新语》 沈括《梦溪笔谈》 刘义庆《世说新语》、沈括《梦溪笔谈》、顾炎武 日知录》 《日知录》
古代公用文书文体查找浅析
古代公文文体查找浅析文体是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者样式,通常说是文章种类。
我们对古代公文文体的研究,从学科的分类角度来看,自然应该注重文体学的研究。
“公牍之始也,自生民知治其群始也。
”公牍文,是古代朝廷以及官府使用的公事文,亦简称公文。
我国古代公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则关涉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我们考察古代公文文体种类,要结合历史学、文体学的相关知识。
公文文体的变化发展也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
内因就是公文自身功能即承担的职能变化,当职能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时候就会相对稳定,否则就会发生变化,或者分化,或者合并,或者消亡;外因就是人类社会的活动变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变化都会影响公文体类的增减,比如说改朝换代、对外征战、宗教。
总体来说公文体类的发展总是维持一个平衡,无论内外因变化,公文的作用总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运转服务。
古代公文数量繁多,而且现存的种类有限。
南京师范大学胡元德的博士毕业论文对我国古代常用的公文体类做了一个细致的统计,从史料记载首次出现公文的西周时期到清代,总共有429种公文体类。
但是由于资料缺失以及历史比较久远,这四百多种文体肯定还远不是我国古代公文的全部内容。
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从繁杂的历史文献以及相关著作中寻找历史上出现过的公文文体的痕迹。
我们认为古代公文文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正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正史类》记载:“《正史》之名,见于《隋志》。
至宋而定著十有七。
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
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
近搜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
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
”我们可以得知,正史主要指的是官修的纪传体史书,至乾隆年间诏定为二十四史。
我们在对公文体类甄别时,不能遗漏《清史稿》,同时对《史记集解》、《史记正义》、《史记索隐》、《补后汉书年表》、《班马异同》、《两汉刊误补遗》、《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辽史拾遗》、《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等对正史的解疑和考证都应该仔细查找,这些史料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均可查阅。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文体常识的梳理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文体常识的梳理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时间。
阅读古代诗文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就古代诗文阅读中的文体常识进行了梳理,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体的分类古代文体主要有五种:诗、赋、楚辞、散文和文言文。
在这些文体中,又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例如,诗可以分为五言、七言、律诗等不同的形式,散文又可以分为随笔、志怪、议论等不同的风格。
二、古代文体的特点1、诗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押韵的文学形式,它在结构和语言上都有着很高的严谨性。
古代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因此在韵律和节奏上都非常优美,用字也十分简练精致。
2、赋赋是中国文学中较为开放的一种文体,它具有较高的抒情性和叙事性。
赋的文章长度通常都比较长,而且用语华丽,结构也比较灵活,具有很强的意境。
3、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分支,它以音乐讴歌为载体,是一种兼具文学和音乐性质的艺术形式。
楚辞通常采用直白的语言,表现出浓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
4、散文散文是一种没有押韵和固定节律的散文形式,它的语言和结构更加灵活。
散文既可以抒情、叙事,也可以议论和随笔,形式多样,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类型的意境和情感。
5、文言文文言文又称“古文”,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文体形式。
文言文的书写方式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其通过书写和口头传承来维系。
文言文通常用于叙事和文章的记述,比如古代的历史名著。
三、古代文体的鉴赏阅读古代文体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准则。
首先,我们需要对文体的形式、清晰的表达以及行文的灵活性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引入上下文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等知识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体的内涵。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诗歌的韵律,了解文章中字句的褒贬和修辞表现,以及文章叙述的逻辑关系。
四、如何学习古代文体想要更好地学习古代文体,我们可以通过多读经典名著,注重文体、形式和语言节奏的感受和理解。
古代汉语文学作品的文体与风格研究
古代汉语文学作品的文体与风格研究古代汉语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广泛流传至今。
其中,文体与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与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文学作品的文体与风格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变化与特点。
一、文体的分类及特点在古代汉语文学中,文体主要分为诗、词、曲、赋、文和小说等。
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智慧。
1. 诗:古代汉语文学的珍品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诗歌分为乐府和绝句两大派别。
乐府诗以描写民间生活和社会风俗为主题,形式多样,节奏鲜明;绝句则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闻名。
2. 词:古代词是以音乐为伴奏的伴唱诗歌,有别于乐府诗的宫廷风采。
古代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感情真挚、语言婉约,多为文字简洁、意境深远。
3. 曲:曲是古代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包括乐府曲和曲辞。
乐府曲多以民歌的形式表现出乡野的生活、人情百味;曲辞则是乐曲的歌词,主要用于宫廷音乐演奏。
4. 赋:古代汉语文学的一种较长篇的骈文体,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
赋以描绘自然景色、叙述历史事件和描述事物特色为特点,体裁多样,语言华丽。
5. 文:古代文是以散文形式展现的文学作品,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为主题。
古代文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叙述的生动性,形式自由多样。
6. 小说:古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是以讲述故事为主线的长篇叙事作品。
古代小说以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人性为主题,内容丰富多样,较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风格的演变与特点古代汉语文学作品的风格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展示了古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古代汉语文学的鼎盛时期,文学成就卓越。
唐代诗风多元,以李白、杜甫等代表诗人为主要代表,表现出豪放、壮美的特点;宋代文风清新,以欧阳修、苏轼等代表作家为主要代表,注重叙事和议论。
2.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文学风格变得趋于多样化。
我国古代文体定名的若干问题
文体 的定名 涉及 体裁 与体 貌两 大类 。我 想谈 四个 问题 : 裁 定 名 、 貌定 名 、 貌 定 名 与体 裁 定名 体 体 体
之关 系 、 体定 名涉 及 的文学 与非 文学 问题 。 文
《 尚书》 已有诰( 大诰》 《 如《 、康诰》 《 、酒诰》 《 、 召诰》 《 、洛诰》 《 , 梓豺》 《 、 多士》 《 、 多方》 《 、 立政》 等无诰
收 稿 日期 :0 9— 3— 6 20 0 0
作者简介 : 罗宗强( 92一) 男, 东揭阳人 , 13 , 广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 生导师( 天津 3 0 7 ) 00 1 。
体裁的体 , 定名与其生成并无统一之关系, 有的生成与定名源于其功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有的却与功用无关 。 古 代文 论家 常将 各种 文体 之 源头 追 索 至 五经 。 如刘 勰 就说 : 故 论 、 、 、 , 《 》 其 首 ; 、 “ 说 辞 序 则 易 统 诏 策 、 、 , 书》 章 奏 则《 发其源 ; 颂 、 、 , 诗》 赋、 歌 赞 则《 立其本 ; 、 、 、 , 礼》 铭 诔 箴 祝 则《 总其端 ; 、 、 、 , 纪 传 盟 檄 则 《 春秋》 为根 ; 并穷高以树表 , 极远 以起疆 , 所以百家腾跃 , 终人环 内者也。 ( 文心雕龙 ・ ”《 宗经》 刘勰所 ) 说 的 “ ” “ ” “ ” “ ” “ ” 我们 可 以作 两 种 之理 解 。一 种 理 解 是这 些 体 裁 在 五经 中已有 其 早 首 、源 、本 、端 、根 , 期的形态 , 易》 如《 之有辞,诗》 《 之有颂 ,礼》 《 之有铭 、 、 , 春秋左氏传》 诔 祝 《 之有盟。另一种理解是有的 五 经 中并无 其文体 , 勰所 指 , 有 关 文 体 的生 成 , 体 制 实源 于 五经 之 影 响 : 经 为 之 “ 表 ”, 之 刘 是 其 五 树 为
我国古代文体定名的若干问题
2009年第3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 .32009第49卷JOURNAL OF S UN Y AT 2SE N UN I V ERSI TY Vol .49(总219期)(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19 3收稿日期:2009-03-06 作者简介:罗宗强(1932-),男,广东揭阳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
我国古代文体定名的若干问题3罗宗强 摘 要:文章论及我国古代文体的体裁与体貌的若干问题。
如体裁之生成与称名之不同标准;体貌称名之特点;体裁与体貌之复杂关系;文体定名中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问题。
关键词:体;体裁;体貌;文学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9)03-0001-10 文体研究在古代文学和文学思想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无论文学史编写还是教学,文体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重视。
之所以未加重视,主要是对文体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近十余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文学研究学者,都在文体研究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尤其是中山大学的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从发表的论著看,已具系统之规模。
文体研究正在深入。
已有学者指出,文体问题不仅仅涉及文学作品本身,它可能远超出作品之外。
我想,史实可能比我们想到的更为复杂。
决定文体生成、定名和发展的,都不是单一的因素,对于古人文体观念的理解与评价,也乱如理丝。
我只想就古人的文体定名提出若干问题,以就教于同行。
文体的定名涉及体裁与体貌两大类。
我想谈四个问题:体裁定名、体貌定名、体貌定名与体裁定名之关系、文体定名涉及的文学与非文学问题。
一体裁的体,定名与其生成并无统一之关系,有的生成与定名源于其功用,有的却与功用无关。
古代文论家常将各种文体之源头追索至五经。
古代传统文学的文体特点与风格鉴赏
古代传统文学的文体特点与风格鉴赏一、文体特点1.古诗:以五言、七言为主,注重平仄、押韵,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2.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结构严谨。
3.散文:以儒家经典为代表,注重文辞、章法,抒发作者情感。
4.赋:以铺陈叙述为主,讲究排比、对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5.骈文:以六朝骈文为代表,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富有音乐性。
6.小说:以唐传奇和明清小说为代表,具有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描写细腻等特点。
7.词:源于唐代,兴于宋代,以抒情为主,注重音律、格律。
8.曲:分为杂剧和散曲,以元曲为代表,具有口语化、通俗化、抒情性强等特点。
二、风格鉴赏1.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2.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追求理想境界,如《离骚》、《西游记》等。
3.唯美主义:注重艺术表现,追求形式美,如唐代诗歌、宋代词等。
4.儒家中庸之道:强调道德教化,注重人际关系,如《论语》、《大学》等。
5.道家自然无为: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如《道德经》等。
6.佛教因果报应:强调命运轮回,提倡慈悲为怀,如《金刚经》等。
7.儒家经典传承:注重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修养,如《诗经》、《尚书》等。
三、古代传统文学的价值1.文化传承:古代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传承了丰富的民族精神。
2.审美教育: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3.道德教化:古代文学作品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中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4.历史借鉴:古代文学作品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中学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具有参考价值。
通过学习古代传统文学的文体特点与风格鉴赏,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唐代诗歌的特点。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唐代诗歌的介绍,提取关键信息,如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总结。
古代写作文体
古代写作文体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文体的特征及其分割,往往依赖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加强、注重或变异。
文体通常指由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相同,而逐步相对稳定下来的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
作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又能为人们的应用提供最为切实的规则范例。
正因为这样,相关的学科领域里边,如写作学、文艺学、语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大都要论及该内容。
(见到《应用领域文学创作》2021年第9期《文体分类中的误区》)文体的客观存在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市场需求,但更关键的就是依赖自身的独有的功能。
德国姚斯在《迈向拒绝接受美学》中指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缔造,也不仅就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
”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
正像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将提升一切,至少说道两种体裁不可能将产生完全相同的轻松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努力做到最出色的提升,而且在其范围之内搞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就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道就是抒发,就是挑选,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道就是一种特别强调。
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
作家在构想创作过程中,总必须挑选最合乎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
第八章 古代的文体 第九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辩
辩驳错误观点
陆 机《 辨 亡 论 》
韩 愈《 讳 辩 》 辩:辩驳。
辩
(辨)
柳宗元《桐叶封弟辩》
说理方式:
以驳论
辩别作品真伪
柳宗元《 辩 列 子 》 《论 语 辩》
为主。
20
原
刘勰
《原道》 原:溯源。
说理方式:
推求本源, 致用当世。
从根本上探索、 考察一种理论、 制度或风俗。
21
原
韩愈
《原毁》
39
颂赞的不同之处 颂要内容典雅,严肃庄重; 赞要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从语言形式上看,颂赞文属于韵文,从作
用上看,属于应用文。
40
6 序跋
定义
对一部书或一篇诗文进行说明的文字。 序,也叫叙或引。最初,在书文后,如司马迁《太 史公自序》、许慎《说文解字叙》等。六朝开始, 序文置于书文之前。如南朝· 萧统《文选序》等; 梁·
无品位者
欧阳修《泷冈阡表》
墓志铭(墓记、埋铭)志:散文;铭:韵文。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埋于地下。
34
3哀祭
吊文 祭吊古人或凭吊古
迹的文章 陆 机《吊魏武帝文》 李 华《吊古战场文》 1.多为哀悼死者 或祭告鬼神的文辞。
2.多为韵文。
3.哀辞多用于哀悼夭 亡或不幸暴亡的人。哀 辞的韵文或用楚辞体。 4、诔文最初有为死者确
柳宗元《 南霁睢阳庙碑》 王 韩 勃《 净 惠 寺 碑 》
宫室庙宇碑文
愈《 柳州罗池庙碑 》
33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墓碑(神道碑)前有志文,后有铭文
五品以上,螭首龟趺,趺上九尺
韩愈《李元宾墓铭》
墓碑文
文言文知识点常见古文文体知识
文言文知识点:常见古文文体知识1.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表达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等。
2.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根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
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
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体问题一、什么是文体(一)文体与风格在古代汉语中,文体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意思指文章的风格流派。
另一种意思是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体裁和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经把文章的体裁分为四大类,同时又讲了每一类的风格特点。
他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这是体裁;雅是典雅,理是讲道理,实是摆事实,丽是有文采。
雅、理、实、丽是风格问题。
这段话反映出古人力图以不同的风格特征作为文体分类标准,将诸多文体归纳成若干种风格类别。
《文心雕龙·定势》中,刘勰也从文体风格着眼,将诸多文体归纳为六大部类:“是以囊括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
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
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
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刘勰认为,相似的文体风格是各部类文体的“本采”(亦即本色),它足以铨别不同部类的文体,使之“宫商朱紫,随势各配”。
用描述性的语词指称时代风格、文体风格、作家风格、作品风格、语言风格。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体裁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
如宋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就是因为其风格不同。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体裁、类别问题。
(二)文体之源及文体分类中国古代对各种文体进行分类,肇始于西汉末年刘歆的目录学著作《七略》。
在《七略》中,《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相并列,著录的最纯粹的文学作品——诗与赋。
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将所收著作分为五类,即: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荀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
在这里,既有赋与诗两种文体的区别,又有赋体中四种类型作品的类分。
这种两级分类的文体分类方法,不仅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基本的操作范型,也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姚振宗说:诗赋略,旧目凡五,一、二、三皆曰赋,盖以体分,四曰杂赋,五曰歌诗。
其中颇有类乎总集,亦有似乎别集。
章炳麟也从表现方式着眼,对杂赋以外的三类赋的特征做了更为简要的归纳:《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曰屈原赋,二曰陆贾赋,三曰孙卿赋,四曰杂赋。
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辨析文体,已经逐渐蔚为时代风气,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论著。
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虞挚《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任昉《文章始》(一名《文章缘起》)、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颜之推(531-590后)《颜氏家训·文章》等,便是其中的荦荦大者。
根据这些论著,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一些基本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
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
”中国古人对众多文体的归纳类从,主要从文体的本源与文体的特征两方面着眼。
就文体的本源而言,古人认为所有文体均可溯源于五经,或者说正是五经生成了众多的文体。
因此以五经为纲,众多文体便可以同类相聚,形成不同的文类序列。
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
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为什么要学习文体知识(一)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无论研究古代历史或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都应该具有文体方面的知识;应该了解各种文体的产生、演变的历史;应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与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应了解各种文体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方法。
如赋这种文体是怎么产生的,六朝赋与汉赋有什么不同,跟司马相如的赋有什么不同;骈体文对赋的发展对唐诗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律诗和绝句有什么不同等等。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又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文化常识问题,是一个文科大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从古代汉语角度,也应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因为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
诗歌的语言形式不同于骈体文的语言形式,骈体文的语言形式又不同于散文的语言形式。
就散文而言,叙事散文的语言形式又不同于说理散文的语言形式。
我们掌握了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基本特点,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
三、划分文体的标准对文体的分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东汉末年蔡邕曾经把皇帝对大臣的文书和臣子给皇帝的奏议分为四类。
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都是皇帝用于臣下的文书。
章、奏、表、驳议是臣下上皇帝的文书。
魏晋时候,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类,陆机分为十类:诗、赋、铭、箴、颂、诔、碑、奏、论、说。
六朝时候,刘勰将文体分为三十五类。
萧统在《文选》中将文体分为三十七类,也有另外两种意见是三十八类或三十九类。
文体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也说明文学观念的进步。
人们细致地区别了不同文体的特征,为新产生的文体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分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分类标准的不统一。
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
从语言形式来分,押韵和不押韵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齐梁时代,有“文”“笔”之分。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都是韵文,《昭明文选》选了这方面的作品,书名却叫《文选》,就因为当时所谓的“文”原来包括韵文在内。
除了押韵与否,平仄、对仗也是从语言形式上区分文体的标准。
骈体文与散文的区分就在于前者讲究平仄和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句,所以骈体文也叫“四六文”。
但骈体文岁讲究平仄和对仗但又不押韵,和诗歌又不一样。
赋跟诗歌一样也讲究押韵,但它又不讲究平仄与对仗,所以跟诗不同。
当然,赋的押韵比诗歌更自由一些罢了。
文章的内容、性质也是划分文体的重要标准。
如历史著作和哲学著作就是依据内容而划分的。
历史著作一般用于记事文,哲学著作一般都是论说文,二者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从应用范围来划分文体是古人划分文体的另一重要标准。
《昭明文选》分类复杂而繁琐,就因为萧统把应用文分得很细,其中特别是对官方文书、日用公文和碑志分类非常之细,这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反映。
这种分类法,对于古文来说,意义很大,而对于我们来说就应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它。
从语言形式出发,我们将古代的文体分为韵文、骈文和散文三大类。
我们在这里着重讲古代散文的分类。
从语言形式出发,参考文章的应用范围,我们将散文划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种。
四、古代散文的类别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是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散文”一词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
唐宋人也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作“古文”。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
在现代文体中,散文有广、狭两种意义。
广义的散文指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广义散文的概念。
(一)史传文——历史散文1、编年体。
这种体裁的散文,大概在东周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当时叫“春秋”。
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有鲁国的春秋,它记载了242年的历史。
编年体的主要特点即“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优点是有利于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顺序叙述其来龙去脉,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阶段性特点。
其不足之处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另外,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读者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了解其全面。
至于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也是常见的缺点。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资治通鉴》后,还有北宋的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辽金元的编年史《续资治通鉴》,明代编年史《明通鉴》等等。
另外还有《竹书纪年》《后汉纪》等等。
2、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是通过记载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首次使用此体裁,《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
除了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记、行状以及自传,也属于记传历史散文。
传状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
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诸如《苏武传》、《张衡传》、《海瑞传》等。
纪传体散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聊斋志异》,都深受《史记》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名之为“某某传”。
蒲松龄小说篇末常用“异史氏曰”的形式发表议论,都是受了史传散文的影响。
3、记事本末体。
这种体裁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提供的材料,写了《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七国之叛”等,按照年代排列起来。
这种体裁便于读者了解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但它一般只突出主要事件,一般历史事件往往得不到反映被删削了。
继袁枢后,又有人编了《左传纪事本末》《宋诗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
编年体、纪传体、本末体三种体裁各有优缺点,各自成龙配套,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散文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必不可少的原始语言资料。
(二)说理文说理文是另一种古文文体。
有“原……”、“……论”、“……辩”等文体形式。
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
政论、文论、史论等都属于说理文。
春秋战国时期,论辩文就已经相当完备了。
“诸子散文”都属于说理文的范围。
当时的说理文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体,如《论语》《孟子》等。
这种形式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其篇题并不等于论题,与文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了。
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标志着先秦时代的说理散文进入了黄金时代。
《墨子》在说理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