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统_与_统一_试论中国传统_华夷_观念之演变_柳岳武

合集下载

华夷之别

华夷之别

3、中华民族 、 近代列强入侵,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 近代列强入侵,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 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出来,各族人民走向自觉联合, 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出来,各族人民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升华为 一个自觉的整体, 一个自觉的整体,形成了一个共同拥有和一致认同的民族符号或名 中华民族” 称——“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观念的得到普遍认同,原因大约有三: “中华民族”观念的得到普遍认同,原因大约有三: 一是反帝口号和任务的提出, 一是反帝口号和任务的提出,对于民族整体意识的认同发挥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 极的推动作用。 五族共和”的国家整合和社会整合, 二是民初 “五族共和”的国家整合和社会整合,进一步奠定了国 内各民族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内各民族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三是在反对军阀混战、蒙藏部分上层分子的分裂活动中, 三是在反对军阀混战、蒙藏部分上层分子的分裂活动中,进一步 强化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们实现整个国家和民族一体化的愿望。 强化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们实现整个国家和民族一体化的愿望。 孙中山倡扬开放性的“大中华民族”理念; 孙中山倡扬开放性的“大中华民族”理念;梁启超则从历史研究 中弘扬“中华民族” 中弘扬“中华民族”。 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人们认识 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一体化的“中华民族”观念,渗透到各民族 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一体化的“中华民族”观念, 和各阶层人民大众的心中,最终成为不言而喻、 和各阶层人民大众的心中,最终成为不言而喻、不可动摇的神圣信 它团结广大国人和海外侨胞,嬴得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 念。它团结广大国人和海外侨胞,嬴得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
三、华夷一体——民族整体观念的发展 华夷一体 民族整体观念的发展 1、秦统一中国,一统由理想变为现实。汉承 、秦统一中国,一统由理想变为现实。 秦制,一统局面延续与发展。 秦制,一统局面延续与发展。秦汉是多民族统一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一个人数更加众多的稳 定的民族共同体———汉族发展起来。大一统的 汉族发展起来。 定的民族共同体 汉族发展起来 现实使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完善, 现实使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完善,构成一个完整体 并最终确立下来。而在民族关系上的“ 系,并最终确立下来。而在民族关系上的“华夷 一统”思想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华夷一体” 一统”思想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华夷一体” 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汉族与非汉族、 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汉族与非汉族、内地与边 疆民族地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疆民族地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过秦汉四 百多年的统一, 百多年的统一,中华整体观念已经深植于人们的 内心深处,成为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 内心深处,成为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

古代“华”“_夷”文化认同与早期中华民族观念形成

古代“华”“_夷”文化认同与早期中华民族观念形成

古代“华”“夷”文化认同与早期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姚武/文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提出“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1]。

“他者”是一个与“自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通过选择和确立“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确定和认识“自我”,一个主体若没有“他者”的对比对照,将完全不能认识和确定“自我”[2]。

“自我”和“他者”是相对的,它会随着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从《山海经》中的“异怪”,《诗经》中的“异族”,到《史记》中的“匈奴”,唐宋诗词中的“塞外”,再到《海国图志》中的“夷”形象,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异域”形象经历了在古代形成和发展以及在近代完成转型等阶段。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夷”主要是对鸦片战争以前众多“异族”形象的总体称谓。

回顾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夷”形象并论述其实质,在“他者”与“自我”的互动转化中,能够揭示“华夏”“大一统”等早期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典“他者”形象,即历代文化典籍中“夷”的群像,被华夏文化所同化,其实质是对象化的华夏“自我”形象。

基于先秦地域优势所形成的“文化自然力”及汉唐开明政治所积聚的“文化自信力”,“华夏”“大一统”等早期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文化认同”成为早期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核心动力。

本文根据形象学“自我”与“他者”互动理论,以先秦及汉唐文化典籍中的“夷”为参考,探索“华夏主体”及“大一统”民族观念的形成。

1 基于先秦地域优势形成的“文化自然力”,“华夏主体”民族观念形成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典籍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早期的异域形象。

以《山海经》中的“异怪”与《诗经》中的“异族”形象最突出。

《山海经》《诗经》中的异域形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夷”群像源头,描述了先秦时期基于中原“地缘优势”及“礼制文化”基础上的华夷融合情形,以“华夏”为主体的早期中华民族观念形成。

1.1《山海经》中的“异域”形象与“华夏族”主体彰显《山海经》作为中国志怪典籍,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神话或故事文本,在内容上展现了众多的人和物的形象,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浅论中国传统“华夷观”

浅论中国传统“华夷观”

华夷的概 念 , 随着历史的发 展而发 展 , 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 上古时期, 中华大地上就存在众多 的部落联盟。其 中, 厂 除 黄河流域 的炎黄集团外 , 今山东一带就 有东夷 , 在 长汀流域有三苗 , 山西和 河 北的北部有北狄 。陕西西部和甘肃一带有两戎 。国家 出现之后 ,四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 “ 也可以合 二 为一 。随着华夏同化地域 的扩大 , 使 夷” 大部与华夏逐渐融合 , 少数则向外退居。随着华夏直接控制范 围 些“ 与华夏融为一体 。 夷” 华夏民族 向四方的迁徙 , 又使得一些华夏 的扩大, 又形成了新的“ 四夷 ” 。根据考古资料 , 夏王朝早期的中心活 人成为“ 大大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 多次入住中原 , 夷” 则使“ ” 夷 人成为 动区域在今天的晋南和豫西地区。 后来又经历了夷夏纷 争时期 、 诸夷 中原 的主人。同时 , 历代中央王朝明智的政 策也可促成华夷的融 合。 归附 时期和夏夷相安时期. 华夏地域有了很大拓展 。 相 反, 如果统治者的政策 不开明 , 则会加剧华夷之 间的裂痕和矛盾。
大约 在 公 元 前 1 纪 , 住在 今 天河 北 南 部 的 黄帝 后 裔 的一 支 6世 居
强盛起来 , 并乘夏王朝的衰败之际灭夏立国 , 是为商朝。 商朝的疆域 , 北部和东部承 夏朝 , 西部包括今陕两大部和甘肃南部 , 南达 江汉 、 、 湘 赣流域。商代的“ 四夷” 除山东半 岛尚有少数东夷人外,东夷” , “ 基本 失去了地缘上相对独立的意义 , 而变成了华夏的一部 分; 从 长江以南 广大 “ 荒服” 之地 也逐渐归附 , 在政 治上构不成对商王朝 的威胁 : 北狄 和西戎却 日渐形成气候 , 成为商王朝 的心腹之患。据史书记载 , 中原 西部的今陕 、 、 甘 宁及青海一带 , 昆仑 、 有 狗国 、 鬼亲 、 贯胸 、 雕题 、 离丘 等西戎诸国, 北部在今陕西 、 山西和河北北部及 内蒙 一带 , 有空同 、 大 夏、 莎车、 匈奴 、 楼烦 、 月氏 、 东胡等诸部。这些是对商王朝的安危威胁 最大的两个方向。 商朝末年 , 地处陕西西部及以远的周被视为“ 夷狄之邦 ” 。然而周 人却在其首领姬发及其辅臣姜子牙 的率领下 ,提兵东进 ,于公元前 16 06年灭商建国 , 史称周朝。周朝的建立 , 不仅使得所谓“ 夷狄” 成为 中原统 治者 ,而且向四边 大大拓展了直接控制 的地域 。为了加强对 “ 四夷” 的统治 , 周王朝施行封 土建侯的制度 , 把姬姜贵族子弟及功 臣 分封到“ 四夷 ” 区建 立诸侯 国或控 制“ 地 夷狄 ” 邦 , 之 以达到 “ 以藩屏 周” 目的 。至东周时期 , 的 周王室衰落 。 中原及周 围地区的诸侯坐大 , 出现 了长达数百年的“ 五霸” “ 、七雄 ” 争霸称雄时期。 至秦始皇 翦灭六 国, 建立大一统王超 , 华夷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融合。由秦及汉 , 随着统 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以及中央集权 制度 的形成与发 展 ,中国封建 时期的华夷关系 、 中原王朝与周边地区 的关系开始明朗化 , 并奠定了 此后 中原王朝处理 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的基本框架。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10月)月考试卷C卷新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10月)月考试卷C卷新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10月)月考试卷C卷新版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如果你要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最早远古人类的遗址,你应该去()A . 北京周口店B . 陕西蓝田C . 云南元谋D . 山东大汶口2. (2分)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关于北京人的说法正确的是()A . 属于新石器时代B . 过着群居生活C . 已经会人工取火D . 会建造房屋3. (2分)下列粮食作物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 . 高粱B . 水稻C . 粟D . 玉米4. (2分)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追根溯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分别是()①陕西西安半坡村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③安徽凤阳小岗村④北京西南周口店A .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5. (2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是居民是()A . 元谋人B . 北京人C . 半坡居民D . 河姆渡居民6. (2分)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的是()A . 山东龙山是中华文明起源地B . 炎黄二帝热衷陶器酒器制作C . 当时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D . 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7. (2分)《史记》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 分封制B . 世袭制C . 郡县制8. (2分)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下面《复夏商周更迭的年代尺》中的③处应该是()A . 夏朝B . 东周C . 西周D . 商朝9. (2分)古代中国,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换姓,是常有的事。

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A . 盘庚迁殷B . 武王伐纣C . 周平王迁都D . 国人暴动10. (2分)下列哪些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文物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①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②成套的青铜酒器③绿松石镶嵌的精美铜牌饰④白陶鬶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④11. (2分)我国的汉字是迄今世界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当今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青春常在,经久不衰。

中华传统文化 华夷观 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 华夷观 论文

华夏民族,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或者平民百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有着“内华外夷”观念。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在各个时期都有着重要影响,而谈及华夷观,就必须提到华夷之辨。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华夷观念与整个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对外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华夏人自视为文明礼仪, “四夷”为野蛮落后。

相应地, 中国、华夏、中华、诸夏含义等同, 代表最先进文明礼仪; 用夏变夷, 夷夏之防; 华夏人统治“四夷”; “中国”之外都是“四夷”; 华尊夷卑等观念, 都构成了华夷观念的内涵,是为华夷之辨。

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在具体内容上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在文化上,“华”文明有礼,而“夷”野蛮不知信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华夏是“天下”的文明中心,无须向蛮夷学习。

第二,在政治上,中国是居于天下之中的“天朝”,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中国的皇帝是“天下”的共主。

中国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责任,而蛮夷则有向慕中华,定期朝贡的义务。

第三、经济上,中国天子“富有四海”。

“天朝物产丰富,从不假外夷以通有无”,而外夷无中国则难以活命。

中国与外夷通商,不是互通有无的交换,而是天朝抚恤外夷的一种手段。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存在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种效果。

前者多存在于国家分裂、社会动乱时期,后者则多存在于国家统一、社会祥和时期。

国家分裂之时,华夷观赋予华夏子孙顽强的斗志、同仇敌忾的气度;国家大一统、社会祥和之时,华夷观容易致使自我优越感膨胀而往往妄自尊大。

中国自甲午之变,历经百年沉浮,饱受凌辱,现在虽然正在崛起,但是国人的自信,骄傲却在百年战乱中饱受摧残,至今仍有很多人向往西方文化,否定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丧失丧失凝聚力。

现代中国是从传统中国走来,何以这个因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中唯一得以幸存和延续下来的文明”,于现代却出现了凝聚力问题?显然,其答案非常明确:是中国以现代的反传统、否定儒学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西化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论中华大一统的思想趋势

论中华大一统的思想趋势


从 部落走 向王 国的统一趋 势使 “ 天下观”萌生
五 帝时 代距 今 约 4 0 0 0  ̄5 0 0 0年 ,属 于考 古学 上 的新石 器 时代 晚期 。这 一时期 ,人 口随着生
产力 提 高 、经济 发展 而大 量 繁衍 ,加 上 自然环 境 的 变化 ,促 成 和 加 快 了先 民族 群 的交 流 、迁 徙 ,
使重 组乃 至 融合成 为必 然 。作 为大 规模 社会 共 同体— — 部落 联盟 的形成 ,也就水 到 渠成 。而 炎黄
诸 帝 为首 的 中原族 群逐 渐 成为 核心 ,文 化认 同征 兆 已较 为 明显 。 “ 蚩 尤 作 乱 ,不 用帝 命 。于是 黄 帝 乃 征师 诸侯 ,与蚩尤 战 于涿 鹿之 野 ,遂禽 杀 蚩尤 。而诸 侯咸 尊轩 辕 为天 子 ,代 神农 氏 ,是 为黄 帝 。天下 有不顺 者 ,黄 帝从 而 征之 ” (《 史记 ・五 帝本 纪》) ,统一 趋势 已然 发轫 。而这一 点恰 恰 是 学 界在 研究 大一 统思 想起 源 时忽 略 的关键 问题 。此 阶段 应属 于 由部落 向邦 国乃 至早 期 王 国过渡
促 进 了大 一 统 思 想 的 完 善 。公 羊 学 说 可 谓 是 对 先 秦 大 一 统 思 想 的 理 论 总 结 ,同 时 ,也 成 为 一 种 政 治 历 史 秩 序 论 。千 百年 来 ,从 “ 华夷之辨”到 “ 华 夷 一 家” 、从 “ 用夏变夷”到 “ 进夷狄” , 其 思 想 趋 势 伴 随 着 中
关 键 词 :天 下 华夏 大 一 统
中 图 分 类 号 :K2 0 7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5 3 3 0( 2 0 1 7 )0 4 —0 0 0 1 —0 8 4 1 0 2 1 5 ) 。

“华夷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对治理东北边疆的影响

“华夷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对治理东北边疆的影响

子” ,即周 代 殷是 上天 的意 志 、上天 的选 择 。随着 周 王朝 的巩 固 ,统 治 者 又 突 出宣 传 天子 地 位 的
神圣性 和权 力 的绝 对 性 ,如 “ 天 之 下 ,莫 非 王 土 ,率 土 之 滨 ,莫 非 王 臣” 【 6 。在 此 基 础 普 … P3 4) 上 ,形成 了广 泛 的 四海 一 家 的思想 。 《 经 ・ 颂》 曾描 述道 :“ 有 成 汤 , 自彼 氐羌 ,莫敢 不 来 诗 商 昔
J OURNAL OF B HUA EI UNI VERS TY ( o il ce c s I S ca S in e )
Vo . No. 17 5
20 0 6年 1 O月

Oc 20 t 06
东亚研究 ・
“夷 统’ 想 演 及 治 东匕疆 影向 华一’ 的变对理j 的0 思 边
于 一” ( ㈨。这 说 明孟子 已 经认识 到 大一 统 的 可 能性 和 必 要 性 。苟子 则 公 开 提 出 “ 下 为一 , P 2 天

统” 思 想既起 到 了积极 作 用 ,也起 到 了消极作 用 。 关 键词 :“ 夷一统 ” 华 ;历 史演 变;深远 影 响
中图 分类 号 :K 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 11(06 5 07 7 2 09 50 20 )0 —07 一o 在源远 流 长的历 史长 河 中 ,中 国历 代 王 朝 不 断 积 累 总结 前 代 治理 边疆 的理 论 思 想 、经 验 教
刘 信 君
( 吉林省社 会科 学院 历 史所 ,吉林 长春 1 1 0 ) 3 0 0 摘 要 :“ 华夷一 统” 思 想是 在 “ 大一统 ”思 想基 础 上 形成 的处理 民族 关 系的重要 指 导 思 想 ,初 步形成 于春秋 战 国时期 ,发展 、完善 于 以后 历代 王朝 。在 治理 东北 边 疆过 程 中, “ 夷 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2019年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2019年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等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6.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
观点
出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庄子·达生》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
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
【答案】A
【解析】
【详】
7.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
【答案】B
【解析】
【详解】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本题材料主旨信息是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天下”,被各国君主“兼而礼之”,由此即可知道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华夷”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华夷”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打开文本图片集西周统治阶层逃离关中周平王东迁,开始了春秋时期。

那时西周的疆域之内发生了许多问题,西周的封建社会面临了严重的变化。

一些本来是在封建体系以外的人民,可以通过累积财富逐渐进入社会的上层。

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封建体系已经无法应付结构性的改变。

封建上层之内分崩离析,最接近王权的一些近亲独占了权力,许多封建体系之内的外围人物都面临着无所归属的危机。

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气候的改变,西周西边和北面的干旱地区有一些族群开始向西周的本土迁移。

为了抵抗这些侵入的外族,王室又从东边调动了一些部落兵团,协助王室防卫疆土。

一时之间,现在的关中地区竟有许多不同的种族,纠缠、聚集在一起。

人口压力本身使关中无法维持。

各种武装力量和本来的封君都各自割据一方,不受西周的号令。

而西周统治阶层的族群有鉴于情势恶劣,也逃离关中,迁移到东方的平原。

例如,和王室非常亲近的郑国,就搬迁到河南的东部,在河南列国之中,找了个空隙,建立国家。

周幽王妃褒姒与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平王,争夺权力。

引起犬戎和太子外家申侯联合侵犯首都。

西周覆亡,平王东迁成周(今日的洛阳),从此王室号令一蹶不振,只有依靠东方诸侯:晋、郑、鲁和卫诸国的支持;从此,东方封国纷纷自作主张,争夺霸权。

这就是春秋时代的开始。

王权转变成一个文化系统的象征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战争不断,东方诸侯各自扩张,有的是吞灭弱小的邻国,有的则向各自的后方发展,将权力伸展到原本周人封建系统不及的外族地区。

“中原”的涵盖地区,因此扩大了;同时,版图的重整,也将中原的区块,从小国林立,转变成几个大集团。

争夺霸权的过程中,由齐桓公开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夺,晋国长期据有中原霸主的地位,一直到晋国分裂为韩、赵、魏。

尊王是尊重周王的地位,虽然周王已经没有真实的王权了。

但是王权,却从封建顶端的地位,转变成一个文化系统的象征。

攘夷,则是抵抗外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说明相对于王室代表的“华夏”是“我者”,相对于“他者”,则是华夏以外的所谓“外族”,例如楚国代表的南方,以及北方许多所谓“戎狄”。

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概念

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概念

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概念
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是一个历史概念,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统一天下,将华夷(指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异族)视为一家的理念。

这个概念源自于古代中国帝王的统治理念和外交政策。

在中国古代,天下被视为帝王的领土,统一天下是帝王的最高目标之一。

华夷一家的概念强调了中国帝王对于华夷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即将中国与周边的异族视为一家人,追求和平、友好、互利的交往。

从政治角度来看,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概念主张中国帝王通过武力征服和统治周边的异族,实现天下的统一。

这种统一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强调了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从外交角度来看,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概念主张中国帝王通过外交手段,与周边的异族建立友好关系,实现和平共处。

这种外交政策注重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婚姻联姻、贸易往来等方式,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从文化角度来看,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概念主张中国帝王对于
华夷之间的文化差异持包容态度,鼓励文化交流与融合。

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传统文化输出,更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
借鉴的过程,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总的来说,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帝王统一天下、与周边异族建立友好关系、推动政治、外交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理念。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治国思想和外交策略,旨在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天下。

《2024年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范文

《2024年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范文

《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多元一体、华夷共融的史诗。

在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思想,是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本文旨在从中华民族史观的视野出发,探讨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二、华夷共祖的观念华夷共祖,即华夏与夷狄同源共祖的观念。

在古代北方民族中,这一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华夷共祖的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是古代北方民族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和传承。

在古代,北方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互通有无,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态势。

这种交融并非单向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因此,在文化认同上,北方各民族均认同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华夷共祖的观念。

三、以夏自居的思想以夏自居,是指将自身视为华夏正统的思想。

在古代北方民族中,这种思想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北方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夏自居的思想。

以夏自居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北方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在历史上,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种以夏自居的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精神纽带。

四、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关系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华夷共祖的观念为以夏自居的思想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历史依据;另一方面,以夏自居的思想则进一步强化了华夷共祖的观念。

在古代北方民族的文化传承中,这种相互关系不断强化,成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五、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影响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思想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这种思想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使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4年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范文

《2024年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范文

《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史观作为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始终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互动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其中,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思想,不仅反映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一体性。

本文将从中华民族史观的视野出发,对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二、华夷共祖的观念华夷共祖的观念,是古代北方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族认同观念。

这一观念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融合,也反映了古代北方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古代,华夷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华夷共祖的观念应运而生。

这种观念认为,尽管各民族在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源自于同一起源,即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种观念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也为后来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

三、以夏自居的思想以夏自居的思想,是古代北方民族在自我认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了各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也反映了古代北方民族对夏文化的崇拜和传承。

在古代,夏文化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因此,许多北方民族都将自己视为夏的后裔或与夏有密切关系。

这种以夏自居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后来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

四、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实践表现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思想在古代北方民族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在北疆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关于共同祖先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成为了各民族之间的纽带和交流桥梁。

此外,许多北方民族都积极传承和发展自身的历史文化,努力保存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

五、结语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融合,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一体性。

《2024年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范文

《2024年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范文

《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古代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述论》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自古以来便由众多民族共同构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尤其古代北方民族在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的思想,是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显著体现。

本文将从中华民族史观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古代北方民族在华夷共祖思想及以夏自居思想的背景下所体现出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认同。

二、华夷共祖的观念及其意义华夷共祖,指的是华夏族群与夷族等不同族群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

这种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而其核心在于各民族间文化与血缘的交流融合。

在古代北方民族中,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这种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与阐释。

1. 华夷共祖的内涵与渊源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不同民族间共同的生活体验与互动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血缘联系和文化交流。

古代文献如《左传》等对华夷共祖的思想进行了丰富与发展的表述,如“黄帝之世”的观念。

在这种观念中,各个民族的先祖均由同源而不同流的祖先衍生而来。

2. 北方民族的实践与体现古代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等在融合过程中也深受华夷共祖思想的影响。

他们通过与其他民族的通婚、交流、学习等方式,逐渐形成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

这种认同与尊重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三、以夏自居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夏自居思想,指的是某些民族或族群将自己视为华夏正统或中心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古代北方民族中尤为突出,体现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1. 以夏自居的起源与背景以夏自居的思想源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在古代北方民族中,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各民族的崛起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

随着各民族逐渐融入华夏大家庭,他们开始以华夏文化为荣,并以此为自身文化的核心。

2. 北方民族的以夏自居实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北方各民族都曾有过以夏自居的时期。

如匈奴、鲜卑等在政治崛起后,都曾试图将自己视为华夏正统。

天下观念与华夷边界:从先秦到秦汉的认识转变

天下观念与华夷边界:从先秦到秦汉的认识转变

天下观念与华夷边界:从先秦到秦汉的认识转变
尹建东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天下观念”与“华夷之辨”是先秦以来以华夏为中心认识和看待华夷地域差异与文化区别的重要思想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当时“天下”秩序的稳定和中原华夏文化的优势地位.秦汉时期,随着王朝“大一统”的实现,“天下”真正变成了由“夏”和“夷”组成的二元结构.在这一背景下,汉代古文及今文学家在先秦天下观的基础上又分别对其做了新的补充和铨释,从而完成了认识上的重大的转变.【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尹建东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 [J], 陈志刚
2.秦汉至明清时期北部中国华夷观念演变的几个特点--兼论华夷观在华夷族群封贡体系中的地位 [J], 陈志刚
3.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对素质教育下管理观念与评价观念的认识 [J], 李晓东
4.政治情境中的“华夷之辨”——秦汉以后“华夷之辨”的历史语境与意义生成[J], 张星久
5.身体:魏晋审美领域的新视野--从先秦、秦汉与魏晋的身体观念比较谈起 [J], 沈文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摘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辨”和“华夷一体”等观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为各个政权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权正统性提供不同的政治基础与合法化资源,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各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的依据。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多民族的“大一统”观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而在“大一统”观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间的互动与治理方式的借鉴吸收,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

作者:贾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5期在关于历史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中,“大一统”和“华夷”的关系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对此,有学者概括为:“中国古代由众多民族发展、确立为统一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大一统’与'夏夷之防’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并指出:“2000年间,历代关于民族问题有过种种议论与对策,时移势异,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总离不开在'大一统’思想主导下强调'夏夷有别’。

”1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过程中,“大一统”思想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政治思想体系,逐渐发展为中华整体的观念。

2“大一统”的政治和理念,因此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历史和心理基础。

在关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研究中,“大一统”同样受到重视。

有学者指出,“秦汉以后,实现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大一统……既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

3可以说,自秦汉以来,“大一统”既表现为一套政治文化,也是一套国家治理体系。

作为政治文化,“大一统”是历代国家治理的目标和价值观;作为治理体系的“大一统”,则是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发展出的一系列制度、政策等。

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兼论“炎黄”、“华夏”两实体之形成

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兼论“炎黄”、“华夏”两实体之形成

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兼论“炎黄”、“华夏”两实体之
形成
杨向奎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8(000)004
【摘要】<正> “一统”和“大一统”思想,三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向心力,是一种回归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渊泉不是狭隘的民族观念,而是一种内容丰富,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有时更占重要地位。

“华夏文明”照耀在天地间,使人们具有自豪感和自信心,因而是无比的精神力量。


【总页数】10页(P97-106)
【作者】杨向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论 [J], 徐鸿;解光宇
2.对读《子产》篇与《大戴礼记》:兼论先秦儒家思想的两条路径 [J], 高瑞杰
3.从"身心一统体育教育思想"到"全脑体育教育思想"——兼论吴蕴瑞、袁敦礼"心身一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内涵与价值 [J], 徐本力
4.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J], 蒋开天
5.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对两汉时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J], 唐令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064/34-1003/g0.2008.03.009“一统”与“统一”—试论中国传统“华夷”观念之演变——柳岳武(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开封475001)摘要:“华夷之辨”为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搭建了桥梁。

古代中国正是在“华夷之辨”的过程中实现了诸民族间的融合,并最终形成近代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本文立意不仅在于阐释华夷观念之演变在推动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多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所曾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而且在于借此为中国近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一种阐释模式。

关键词:“华夷”观念;“一统”;统一;演变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志码:A“天下一统”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要政治目标,“华夷之辨”可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华夷之辨”这一潜移默化手段,中国古代统治者们不仅在政治理念上宣扬了自己天下一统的帝王身份,而且在实际统治中,促使了中国统一范围的扩大。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传统“华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但主脉络最终导致了中国从“天下一统”走向了近代多民族统一国家。

本文立意在于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华夷”观念产生的政治目标和其历史演变去阐释以上观点,并对这一观念在推动中国最终形成多民族国家中所曾经起到的作用做出新的评价。

一中国古代“华夷之辨”的政治目标和“一统”意义(一)古代中国“华夷”观念产生之政治目标理清古代以来“华夷之辨”产生的政治目标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思想何以在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方意识中长期存在,而且有助于理解其对中国古代“大一统”事业所曾起到的历史作用。

一般人认为,中国古代“华夷之辨”之思想,重点强调的是“华夷”之间的差距,因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华、夷”相区别。

①事实上无论是古代儒圣的“华夷之辨”,还是君王的“华夷之辨”并非如此。

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上看,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化外”即完成“一统”。

这一目标的确立起码存在两点诱因:其一是古代中国统治者思想中的“一统观念”,其二是中国农耕社会所渴望的稳定的周边环境。

对于前者而言,帝王天子为了拥有“天下”而竭力扩大自身的天下范围;但“天下一统”的实行并非一帆风顺,因此统治者们除了对邻近地区使用武力征服外,对于边远地区通过强调“华夷”差别来吸引异族以服从其“天下”统治,未尝不是一种权宜。

对于后者而言,古代中国统治者则在于通过“华夷之辨”来跨越农耕社会所无法跨越的地理、空间距离,实现“中国”周边的稳定。

正如费正清所称:“夷的角色是由一个巨大的、连续的地理事实所产生的,而它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却限制了中国人的帝国———即精耕的农业难以跨越北方。

”②而要突破这一地理局限,“华夷之辨”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是单纯的保守式防卫,更多情况下,却具有一种文化上的吸引和融合功能。

(二)古代中国“华夷之辨”的“一统”意义“华夷之辨”的终极目标是“一统”。

即,使边部的、不同于汉人生活方式的部落承认或至少不反对“一统”与“统一”151“华夏”人的生活习俗,从而在政治理论上使帝王的“天下一统”得以实现。

因此所谓的非华夏族对于“华夏”文化之承认,在古代中国统治者们看来也就等同于他们“德化”天下的成功。

因此,“华夷之辨”对于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中国同周边地区的“一统”而言,意义重大。

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统治者们是以天子身份治理天下的。

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天下一统”理想。

但是自身实力的有限决定他们不可能完全通过战争方式去实现这一“一统”。

因此,如果他们想将自身力量不及的边部地区纳入到“天下一统”范围之内的话,则只能通过所谓的“华夷之辨”去搭建这一“断开”的桥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时期被华夏族所指称的“夷狄”、藩国并不一定受制于中国的当权者;但就理论上讲,只要他们“进入”了所谓的“华夷”体制,就已成为了该体系内的成员,即,成为了“天子”“德化天下”的臣民。

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们所看重的是:通过分辨“华”与“夷”的差别,让“夷”认可“华”的优越性,从而化“夷”为“夏”。

从现实意义上讲,“华夷之辨”是调整边部关系,推动中国历史上宗藩关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华夷之辨”在于表明“华夏”族生活方式的优越、思想文化的发达、礼仪的高尚。

这些宣传方式无形之中对边部的少数民族或临近国家产生吸引力。

中华的衣饰文化、物美人丰,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它吸引了其他民族同华夏族接近,并引进“华夏”先进生产方式。

正是在华夷之辨的宣传作用下,“中国”不仅将周边的少数民族日益吸引到自身国家实体之内,使之成为日益扩大的“中国”成员,而且将“中国”周边的邻邦也吸引到自己周围,并与它们结成了以友善、和平为特征的宗藩关系。

二中国古代“华夷”观念之演变(一)清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华夷”观念的演变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

首先,血缘为标准的“华夷之辨”。

最早的“华夷”标准是从血缘的远近亲疏界定的。

古印度《摩奴法典》中对古代印度社会中“洁”与“不洁”人种的几类划分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古老的宗教禁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同样也是以血缘的远近亲疏为标准的。

因此,古代世界人类社会的做法大致相同:属于同一血缘、同一族类的则被认可,反之则被认为是他族或夷类。

根据何芳川教授研究成果表明,“夷”之最初的字义是指“带弓的人”。

③这表明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对所谓的“异族”作出划分,它明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耕社会对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的一种区别性认识。

④其次,地缘为标准的“华夷之辨”。

随着所谓的“中国”人口的增多、统治地域范围的扩大,原来以“血缘”为标准的“华夷之辨”逐渐被以地缘为标准所替代。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使旧有的血缘标准难以发挥作用。

这是古代中国人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一种投机行为。

《礼记・王制篇》就称:“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日夷。

披发文身,有火食者矣;南方日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披发衣皮,有不粒什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⑤而晋江统的《徙戎论》也称:“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山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⑥者为夷狄。

由此可见,随着中国范围的扩大,以及华夏族地理中心位置的确立,以中国为中心,以地域而非血缘为标准的“华夷之辨”开始出现。

这一变化,实则暗示着统一的国家开始取代旧有的部落,成为华夏人的新政治实体。

再次,衣饰、礼仪等文化为表准的衡量阶段。

为了实现“天下一统”,仅用地域来区别“华夷”是不够的。

因为单纯的地域性“华夷”划分虽能巩固中国的统一地域,但它也突出了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区别,不利于“天下一统”的实现,因此以“衣饰”“礼仪”等文化为标准的“华夷之辨”应运而生。

以衣饰、礼仪为标准的“华夷之辨”比“血缘”、“地缘”为标准的“华夷之辨”更为积极,更具进取性。

它积极地吸引周边的民族向“华夏”族靠近,接受“华夏”族的思想文化、生活习惯,从而推动了中国各民族间的融合。

研究中国边陲史的著名专家拉铁摩尔就称:“几千年前孔子就发明了这样的公式,……不152《江淮论坛》2008年第3期论是一群人或一个人,只要愿意说中国话,穿中国衣服,采用中国人耕种方法,他们就被视为中国人而不受歧视,这看来已成为一个通例。

”⑦这一标准不仅缓和了“华夷”之间的冲突,吸引更多的民族同华夏族靠近。

只要他们愿意接受所谓华夏族的衣饰、使用华夏族的礼仪,那么他们就被古代中国统治阶层的主流意识看成是华夏人,就已经成为被“德化”的中国人。

孔子曰:“中国用夷狄礼,则便夷狄之”⑧;二程也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

⑨唐代的韩愈也认为:“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⑩正是因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文化”的“华夷”标准更有利于社会的“一统”功能,所以礼仪作为判别“华夷”之标准,代替了“血缘”、“地缘”等标准。

从此以后,人们区别“夷夏”的标准不再是血缘、地缘而是衣饰、礼仪等文化特征了。

11(二)清代中前期“华夷”观念之演变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意识虽以1840年为界去划分中国的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但是清代的某些变化却很难划入到古代的范围。

就清代“华夷”观念的演变而言,就是例证。

与中国古代传统“华夷”观念相比,清代的“华夷”观念的演变实已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的界定范围。

这一点就清代中前期的“华夷”观念之转变而言,体现得最为鲜明。

它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在潜在的国家意识的影响下,将传统的“华”放大到其实施有效统治的诸藩部,而将传统的“夷”则限定到清朝统治范围之外的诸国和某些还未归顺清朝的藩部、属国身上。

无论如何,清代中前期“华夷”观念之演变对于中国最终从“一统”走向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体现为清朝统治者们竭力规避自己的“夷狄”角色,而且体现为他们为自己、同时也为清朝统治内的非汉族寻求中华人的正统身份。

这一做法,无疑推动了清朝统治下多民族间的融合,并使清朝开始从“一统”走向真正的国家统一。

雍正就认为,“盖从来华夷之说,乃在晋宋六朝偏安之时,彼此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是以北人诋南为岛夷,南人指北人为索虏。

”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此时期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不再有传统的“夷夏”之分,其称谓之不同相当于清廷统治下各民族籍贯之不同,即“不知本朝之有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

”12此处雍正帝特别强调了归化与否作为中国之人的标准。

如喀尔喀四蒙古归顺了清朝,受清朝统治,则为中国人,而准噶尔还未归化,可称之为夷狄,而对于已经归顺的各藩部则只能称之为中国人。

乾隆与雍正一样,认为对已经归顺清朝的非汉族人称之为夷狄,或刻意地消除满洲、蒙古等称谓都是不应该的。

在乾隆眼中,满洲、蒙古、回部最多只能代表各部在中国所处地理位置之不同,而非夷夏高低之分。

他曾称:“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因地而名,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何异。

”13“但以中外过为轩轾,逞其一偏之见,妄肆讥讪,毋论桀犬之吠,固属无当。

”14此处乾隆所强调的是中国的认同,而非夷狄华夏的区别。

因此,就清代中前期而言,清廷对“华夷”身份的再定义,对清朝统治下各民族“华夷”身份的淡化,以及对各少数民族中国身份的认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古代华夷之辨的传统范围,传统做法,而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三近代以来“华夷”观念之演变近代时期是中国传统华夷观念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华夏”的独尊地位,转而承认一向被中方视为夷狄的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

自此,自清代中前期以来以“中国”、“非中国”为标准的“华夷”划分实已发生变化,“夷”的角色和称谓开始丧失,西方开始被中国人看成是发达而富强的文明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